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6878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docx

语文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深圳平湖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学段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

葛兆光

 秦汉时代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天”仍然是判断与理解的基本依据。

仿效“天”的构造,模拟“天”的运行,遵循“天”的规则,就可以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

在人们心目中,凡是仿效“天”的,就能够拥有“天”的神秘与权威,于是,这种“天”的意义,在祭祀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支配力量,在占卜仪式中转化为神秘的对应关系。

不仅是一般民众,就连天子与贵族也相信合理依据和权力基础来自于“天”,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

    

“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更加明确地被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所表述,而这些概念又被具体化为一些可以操作的技术,于是“天”与“人”之间就被联系起来。

首先是“一”。

在秦汉时代,它既是宇宙的中心、唯一的本原、至上的神祇,又是天下一统、君主权威、理性法则、知识基础和一切的终极依据。

其次是“二”。

“二”即阴阳,既可以指日月、天地,也可以指君臣、上下,以及从阴阳引申出来的冷暖、湿燥、尊卑、贵贱。

再次是“五”。

在《吕氏春秋》中,思想家曾为“五”并列出种种匹配的事物和现象。

这说明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

相反,如果五行、五色、五声、五味、五方、五脏、五祀等等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否则人就会生病,社会就会混乱,宇宙就会无序。

比如朝代的变更,要顺序地吻合五德的排行;人们的服饰,要顺序地吻合五色的轮次。

这种数字概念经历了漫长的整合和论证过程,在秦汉时代终于以系统的形式固定下来。

    

沟通天地人神的权力仍然被少数术士所掌握。

大多数人相信,他们由于有某些特殊的禀赋与训练,拥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人们需要通过他们与天、与神灵、与祖先交流。

当时人们关心的中心问题有以下几类:

一是生命。

铜镜铭文这样的考古资料透露了秦汉时代人们的生活观念,看来当时的人们相信人是可以不死的,不过也相信人之永恒极其困难。

如果说铜镜铭文、帛画、画像石中的神仙内容及秦汉方士的求仙寻药炼金活动,反映了人们对生命的期望和想象,那么很明显,他们也努力地探索过人体的奥秘与医疗技术,张家山汉简中的《脉书》、马王堆帛书中的《五十二病方》等,就反映了人们的焦虑和忧患。

正是在这种期望和想象、焦虑和忧患中,人们逐渐形成了生死观念。

二是幸福。

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对幸福的期望往往被普遍的神仙信仰具体化和世俗化,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被生理上的自由和超越(永生)所取代,“富贵”与子孙“繁衍”成了更现实的追求,铜镜铭文中那么多的“富贵”和“宜子孙”的字样就是明证。

三是国家。

当诸侯国家日益消亡或削弱,各种文化区域日趋混融成为一个文化共同体的时候,人们开始彼此认同。

“天下”一词在当时是一个较纯粹的政治概念,当人们逐渐有了更广泛的地理知识之后,人们认识到自己所熟悉的地域只是天下的一部分,于是又常常使用“海内”一词。

“海内”一词在当时成了中国人的文化疆域的代名词,凡是生活在海内的人,凡是有共同语言、习俗、观念与服饰的海内人,都是“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文化意义上的共同体已经在人们心目中确立了。

 

(本文有删改)

1.关于秦汉时代人们对“天”的认识,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汉代的墓室顶部要绘上天的星象,祭祀的场所更要仿造一个与天体一致的结构,这只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B.人类的社会秩序、伦理关系都是以“天”为依据来建立的,如果和天相关的五行发生紊乱,人们就要用技术将其调整过来。

    

C.无论普通民众还是权贵,都把“天”作为认识世界的基本依据,认为遵循“天”的规则,效法“天”,能够获得思想和行为的合法性。

    

D.“天下”一词原本是比较纯粹的政治术语,随着人们对自己所在地域认识逐渐扩大之后,就更为常用“海内”一词。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因为“天”等同于“一”,意味着绝对和神圣,所以,秦汉时代皇宫的建筑要仿效天的结构,以显示对唯一的神的崇敬。

    

B.一些基本的数字概念的表述显示了天与人之间的关联,五行、五声、五色、五方、五祀等实际上都体现了“天”蕴含的自然法则与宇宙秩序。

    

C.秦汉时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只有少数被认为有特殊禀赋与训练的术士才能与天、神沟通,并非人人都具有与神秘世界对话的能力。

    

D.“一”“二”“五”等数字概念表达了“天”所显示的自然法则,这些概念的形成和确立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并牵连着中国古代的思想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汉时代,人们普遍相信“五行”可以归纳和整理宇宙间的一切,使宇宙整齐有序,所以“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

    

B.秦汉时代人们的普遍知识与一般思想反映出,中国人对于幸福的理解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

    

C.秦汉时代,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对于“富贵”和“宜子孙”的追求即是神仙信仰世俗化的重要表现。

    

D.秦汉时代,与“天下”一词作为政治概念不同,“海内”是“文化疆域”的代名词,“海内”的人于文化层面能够彼此认同。

二、古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也。

少好学,明《春秋》,家居教授,学者自远方至。

地节三年,立皇太子,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广兄子受,好礼恭谨,敏而有辞。

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上甚欢悦,顷之,拜受为少傅。

太子每朝,太傅在前,少傅在后,父子并为师傅,朝廷以为荣。

在位五岁,皇太子年十二,通《论语》、《孝经》。

广谓受曰:

“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今仕至二千石,宦成名立,如此不去,惧有后悔,岂如父子归老故乡,以寿命终,不亦善乎?

”广遂上疏乞骸骨,上以其年笃老,皆许之。

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

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

居岁余,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

“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阯,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

”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

“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

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

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

”于是族人悦服。

以寿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选广为少傅,数月徙为太傅   徙:

调职   

B.广兄子受,好礼谦恭,敏而好词   敏:

敏感 

C.宣帝幸太子宫,受迎谒应对   谒:

觐见  

D.广子孙窃谓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 窃:

暗中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一组是(  ) (3分)

A.顷之,拜受为少傅  久之能以足音辩人   

B.功遂身退,天之道 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而死 

C.上以其年笃老  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耶    

D.今日饮食费且尽  若属且皆为所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疏广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远方之人也来向他问学。

其兄之子疏受谦恭谨慎而有口才。

叔侄二人并为皇太子师傅,朝廷引以为荣。

B.皇太子初学有成后,疏广心怀知足常乐、功成身退的想法,要求归老故乡,虽然中途曾经后悔,但最终还是提交了辞呈,并获得皇上的应允。

C.疏广认为自己的金钱为朝廷所赐,应当自己用来颐养天年,因而回归故里之后,并未打算要将钱财留给子孙,每日均请亲朋故友宴饮娱乐。

D.疏广的子孙见饮食费用甚巨,就请人劝疏广多置田宅。

疏广表示财产只能使子孙怠惰罢了,应当让他们自食其力,过与平常人相同的生活。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共10分,每小题5分)

①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②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

8.课内文言翻译(每题3分,共12分)

(1)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邻之厚,君之薄也。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4)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9-10两小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

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

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9.词中“弄”“锁”二字传神地表达了作者在“清明”前后不同心情,试简要分析。

(4分)  

 

10.这首词结尾三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加以赏析。

(5分)

 

11.名句默写(每空1分,共10分)

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_________,_________,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②_________,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_________,酿泉也。

——《醉翁亭记》

③_________,_________,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④今虽耄老,未有所成,_________,_________,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

——《送东阳马生序》

⑤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_________。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⑥_________,飞羽觞而醉月。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12-15小题。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郭文卿

刘灿章的书画,爽朗大气,厚重却不失灵动,技法娴熟,笔墨功夫深,以书写意,以画抒情,入古而出古,笔墨线条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隐约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深感安时处顺的悠然自在。

书画同源,先生书画相得益彰。

书法千锤百炼的线条艺术、枯湿浓淡娴熟的用墨技巧,为绘画提供坚实的笔下基础及鲜活之气。

书法亦融合绘画中的自然精神,显得灵动。

先生书法兼具各体,尤以草书为盛。

主要师法王献之、王铎、怀素、黄庭坚。

草法烂熟于心,下笔如飞,自成一体,跌宕绵延,纵意肆流,一气数字,结成大势,颇具神韵。

所用线条素简,随意流出,疏朗活泛,毫无拖沓之感,极具节奏;遵章法而不囿,自然流露的率真、质朴气质,耐人寻味。

先生所画,题材广泛。

山水、花鸟,无所不能。

山水气势恢宏、苍茫浩渺,笔墨洗练,线条遒劲,布局有方,格调高雅,墨色变幻,让人感觉或空灵奇妙或浓重繁茂或温润亲和,有文人画求诗意的气质,却也有独特的笔墨语言。

先生的作品气质万千,恐怕与他对艺术的态度不无联系。

除却天分与勤奋的因素,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真诚、赤诚之心。

他自幼喜爱书画,正是这种对艺术天然的热爱,促使年幼的他在墨与写字的笔结成冰碴儿的冬天,也不放下手中的笔。

他绕村子跑几圈取暖只为写字,而那时的纸也只能是四处苦寻来的报纸或厕所粗手纸。

在生命最青涩的年纪,这样的冬天一直陪伴着他,更别说春暖花开的季节了。

18岁他参军入伍,他所到的部队恰恰是相对闭塞的一支。

因其能书会画,获得了放电影的差事。

彼时,放电影不仅要画海报、放幻灯片,还要背着沉重的机器四处跑,先生强健的体魄与那时的四处奔波锻炼有着莫大的联系。

他心系读书,写字,画画。

下连队放电影间隙,深入巴山秀水,深山老林,眼前景色成为他最好的素描素材。

放映任务结束,他的时间都被这些美事填满。

对那些从城里来的字帖与画册,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爱恋,反复临摹,不知疲倦,这样的痴迷,深深潜藏在满是军规的军营里,竟然长达十几年。

自助者,天助之,先生后来遇见了书法名家孙竹篱。

孙先生博古通今,乃一代书画大家。

先生受其艺术精神感染,从业余的苦磨苦练中走了出来,看到了悟性与勤奋拥有同样的闪光点,深化了其对艺术的认知。

后来又遇到陆俨少、沈鹏两位影响深远的师长,他一直谨记他们给予的智慧。

这也是为什么几十年未曾荒废文学、哲学积淀的原因,他们一致认定艺术始终是要有深厚的根基支撑,才能永葆生命力。

他几十年如一日,闻鸡起舞,与书画虔心作伴,一直走在探寻的路上。

若非对艺术的赤诚,何以走到今天?

他的人生亦如他人,并非坦途。

他总是默默接受,把一切幻化,融进他的艺术生命中,他作品里透出的厚重也许在诉说着什么……

“把一切想明白了,就可以坦然面对自己了”,他说得不疾不徐,轻言却饱含力量。

他的人和作品一样,说出的话,做出的事,让人感觉到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大情怀。

不论是书还是画,先生已然有较明显的个人面目,但他对自己的期许也许更多。

多次听他讲要用接下来的几年,潜心深入传统、经典,梳理调整创作,精进草书、隶书和山水,力求自我进一步跨越。

(选自《名人传记·财富人物》,有删改)

12.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刘灿章的书画,隐约有种穿越时空的力量,让人深感安时处顺的悠然自在,这充分表现出他在书画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

B.因为喜爱书画,他小时候就专门在墨与写字的笔结成冰碴儿的冬天里练字,而用的都是四处苦寻来的报纸或厕所粗手纸。

C.因为放电影要背着沉重的机器四处跑,所以他练就了强健的体魄;更利用放电影间隙,他发现了最好的素描素材。

D.陆俨少、沈鹏两位师长对刘灿章的影响深远,传授给刘灿章深厚的艺术根基,这些根基支撑着刘灿章几十年未曾荒废文学、哲学积淀。

E.不论是书还是画,刘灿章先生都有自己鲜明的风格,为了能够深入传统、经典,他用几年的时间梳理调整创作,力求自我进一步跨越。

13.刘灿章先生书画艺术的特点有哪些?

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归纳。

(5分)

14.作者说刘灿章先生艺术成就的取得“除却天分与勤奋的因素,更多的是他对艺术的真诚、赤诚之心”,文中是怎样表现这一点的?

请简要分析。

(5分)

 

15.文中引用刘灿章的话:

“把一切想明白了,就可以坦然面对自己了。

”你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请就此进行探究。

(7分)

第Ⅱ卷

四、语言基础题

16.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不同的人物用语透露出不同的文化修养、职业特点、性格特征,____________,尽显匠心。

 

⑵要想让“房地产热”真正实现降温,不是____________的事,简单通过限购和提高银行贷款额度的方式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⑶在南美洲只有一周多的日程,谈南美实在有侈谈之嫌,只能____________话南美,权且充作南美洲的印象点滴吧。

 

A.只言片语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   

B.只言片语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 

C.三言两语   一挥而就   走马观花    

D.三言两语   一蹴而就   浮光掠影

17.下列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当桶装水上机后,由于二次污染或因饮水机放置位置不当,容易形成细菌和藻类繁殖生长。

为避免不出现问题,有关方面建议,桶装水的最佳饮用期为7-10天。

B.据悉,一种新型的袖珍电脑将亮相本届科博会,它采用语言输入、太阳能供电,具有高雅、时尚、方便、环保的功能和作用。

 

C.百年来,中华书局一直以传承文明为己任,本着守正出新的原则,整理出版了大批古籍,也推出了许多高水平的学术新著。

 

D.专家认为,我国人均饮茶量每天不足10克,加之大部分农药不溶于水,茶叶中即使有少量的农药残留,泡出的茶汤中也会农药含量极低,对人体健康影响不大。

18.把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语段,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①试想下,如果一部电影、一本书出来之后总共就只三五个人看得懂,传播也就失去了意义。

 

②当然,这种流行有其积极的一面,它使得原本小众化的东西变得平民化,是对观众需求的积极回应。

③但是过者为灾,凡事都要适可而止。

 

④现在的泛娱乐化就是有点过了,更多时候,它的显性功能主要体现在破坏力和颠覆性上。

⑤现如今,娱乐化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都有娱乐元素的渗透。

 

A.④②①③⑤     B.⑤②①③④     C.①⑤②④③    D.⑤①③②④ 

五、作文题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开始变馊的米饭,之后每一天都变得更加腐臭难闻;而开始发酵的美酒,之后每一秒都在继续增加它的香醇。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悟和联想?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要求:

①明确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A【解析】根据原文可知这样做的目的是“获得思想与行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为了“营造一种神秘的氛围,让普通人敬畏”。

2.A【解析】“‘天’等同于‘一’”于文无据,且前后因果关系不能成立。

3.D【解析】A根据原文推不出“‘五’也可以作为宇宙间一切的终极依据”的结论;B原文说“在秦汉的一般思想世界中,精神上的自由和超越作为人生幸福的内容,渐渐退居次要地位”,故“从来就没有精神超越的层面,而只着重于现世与物质层面”不正确;C“人们相信永生可以实现,这样的生死观导致了神仙信仰的世俗化”有误。

4.B

5.B

6.B

7.

(1)译文:

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志向;愚笨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贤、愚、损、益各1分,整体句意一分。

(2)译文:

这些钱,是圣明的君主赐给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与宗族同乡享受他的恩赐。

(惠养、乡党、飨各1分,句式1分,整体句意1分。

8.课内翻译

(1)官车、官服、符信、印绶从外面使我的身体感到劳累,忧患思虑从里面使我的内心感到疲惫,使我没有生病却已经显得憔悴。

(2)跨越晋国,把秦国的边界置于远方,您也知道这有多大困难。

怎么可以用灭亡郑国来扩大邻国的疆土呢?

邻国越雄厚,您就越薄弱。

(3)况且燕国和赵国处在秦国(把其他诸侯国)消灭得差不多完了的时候,可以说是智力穷竭,国力危弱,战败而被灭亡,确实是不得已的。

(4)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诸侯)送给他的越多,他侵犯得就越急迫,不用发动战争,胜负强弱就已经分出来了。

【参考译文】

疏广,字仲翁,东海兰陵人。

他自幼勤奋好学,深明《春秋》,在家乡教授子弟,求学的人有些来自远方。

地节三年,(汉宣帝)确立皇太子,选拔疏广担任太子少傅,几个月后,调职为太子太傅。

疏广哥哥的儿子疏受,研读礼经,谦恭谨慎,思维敏捷且有口才。

宣帝驾临太子东宫,疏受拜迎进见,应答宣帝的提问,宣帝非常高兴。

不久,朝廷授给疏受太子少傅的职务。

太子每次朝见皇帝时,太傅疏广在太子前引导,少傅疏受在太子后跟随,叔侄俩一起担任太子的老师,朝廷引以为荣。

皇太子在位五年,已经十二岁,通晓了《论语》、孝经等。

疏广对疏受说:

“我听说‘知道满足的人不会受羞辱,知道停止的人不会有危险’,‘一个人一旦功成名就应及时隐退,这是天意常规’啊。

现在我们的官俸已达二千石,官居高位,名声树立,到这时仍不想离开,将来恐怕会后悔的,倒不如我们叔侄告老引退荣归故乡,颐养天年终老此生,这样不也是大好事吗?

”疏广终于向朝廷上表请求退休,宣帝因为他年事甚高,就都答应了他的请求。

疏广回归故乡后,每天让家人摆设酒食,请家族的人及亲戚朋友宾客,与他们一起娱乐。

疏广经常过问家里积蓄还有多少,不停地花钱以设酒食宴请亲朋好友。

过了一年多,疏广的子孙私下对疏广兄弟老人中他最喜欢信任的一位说:

“我们子孙辈希望您在见到他老人家(疏广)时劝他多少置办些田产房屋,现在天天设筵席家里钱财将要用尽,应该在他老人家跟前,劝说他老人家(为我们子孙)置办田地房屋。

”这位老人就在和疏广闲聊时谈到置办田地房屋的事,疏广回答说:

“我难道年老悖情不考虑子孙的将来吗?

但家中原有田地房屋,只要子孙们在那里勤力劳作,足能有饭吃有衣穿,过与普通人相同的生活。

现在置买多余的田地房屋,只能使子孙懒惰罢了。

有才德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削弱他的意志;愚蠢的人如果钱财多,就会增多他的过失。

况且富人常会成为众人怨恨的对象。

我既然无德教化子孙,也不希望增加他们的过失而招人怨恨。

再说这些金钱是圣明的皇上赐予我养老的,所以很乐意和宗族同乡共同享受他的恩赐,这样度过我的余生,不也很好吗?

”这以后子孙们心悦诚服。

疏广因此尽享天年。

9.“弄”字描写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嫩枝条,含蓄的表达作者对美好春光的欣悦陶醉;(2分)“锁”字描写浓密的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更是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压抑与郁闷,表达作者不堪回首的伤春愁绪。

(2分)

10.

(1)以乐景写哀情,浓郁的春意反衬女主人公内心无法排遣的伤感和闲愁;

(2)景物色彩鲜明,远近结合,层次分明。

(3)将静态的“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入黄莺的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

从一个地方流播到另一个地方,使鸟啼之声富于立体感和流动感。

(一点2分,写出两点给5分)

11.默写

①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岳阳楼记》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③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

④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送东阳马生序》

⑤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

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⑥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项,“专门在墨与写字的笔结成冰碴儿的冬天里练字”错,文中只说在这种情况下也不放下笔,强调其勤奋刻苦。

D项,文中只说两位师长在艺术根基方面的智慧对刘灿章的影响,并没有说“传授给刘灿章深厚的艺术根基”。

E项,“为了能够深入传统、经典,他用几年的时间梳理调整创作”错,“深入传统、经典”和“梳理调整创作”是并列关系,不是目的关系。

【答案】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E不给分。

13.【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本题要求对刘灿章先生书画艺术的特点进行归纳,有效区间为第二、三两段,第二段讲其书法,第三段讲其绘画。

这一试题难度不大,但答案不容易把握。

在具体筛选时,要注意提炼关键语句,如第二段书法艺术共同的特点不能选,而要找到刘灿章先生个人的艺术风格。

第三段在筛选信息时不能选择写感受的语句。

【答案】①书法艺术所用线条素简,随意流出,疏朗活泛,毫无拖沓之感,极具节奏;遵章法而不囿,自然流露的率真、质朴气质,耐人寻味。

②绘画题材广泛,山水、花鸟无所不能。

山水画气势恢宏、苍茫浩渺,笔墨洗练,线条遒劲,布局有方,格调高雅,墨色变幻,有文人画求诗意的气质,却也有独特的笔墨语言。

(一点2分,答对两点给5分)

14.【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本题要求对文中传主的精神品质进行分析,这就需要在理解了这一品质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出与之相关的内容,对其进行概括,得出正确的答案。

【答案】①他自幼喜爱书画,对艺术有着天然的热爱并为之努力。

②参军入伍后,他心系读书,写字,画画,对那些从城里来的字帖与画册,他倾注了全部的热情与爱恋。

③师从书法名家孙竹篱,受其艺术精神感染,从业余的苦磨苦练中走了出来,深化了对悟性与勤奋的认知。

15.【解析】本题考查探究的能力。

题目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