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7119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189.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docx

学年安徽省滁州市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年安徽省滁州县中联盟高二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秦废分封而汉廷“推恩”,秦汉大帝国都把宗王视为中央集权的障碍,可西晋和南朝却出现了重用宗王的现象。

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皇权加强后的自我保护

B.政治动荡下的理性选择

C.家天下思想观念的影响

D.选官制度降低官员素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把宗王视为中央集权的障碍”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是威胁中央集权的因素,所以为加强皇权一般都会消除地方分封,故排除A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国家陷入分裂动荡之中,重用宗王是王室在政治动荡的背景下采取的理性选择,故选B项;从废除宗王到重用宗王,主要是现实社会政治的影响,不是由于家天下思想观念的影响,故排除C项;西晋和南朝的选官制度不能解释当时重用宗王的现象,更与是否降低官员素质无关,故排除D项。

2.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国南方的革命热情比北方低沉,英属加勒比群岛的殖民者甚至没有和北美大陆殖民者一起反抗英国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

A.美国北方种植园经济发达

B.加勒比地区海盗活动猖獗

C.当时英国军事实力的强大

D.种族奴役制度规模的不同

【答案】D

【解析】

【详解】美国的北方是资本主义经济,南方种植园经济发达,故排除A项;加勒比殖民者没有反抗英国人是和他们的经济基础、社会环境、思想文化等因素有关,而非由于海盗猖獗,故排除B项;美国南方以中指院经济为主,包括加勒比地区资本主义不发达,与英国之间的经济矛盾较小,甚至与英国的经济出现互补情况,因此出现题意中的现象不是由于英国军事实力强大,故排除C项;美国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发达,与美国南方和加勒比地区的经济基础不同,所以出现题中描述的情况的原因是由于种族奴役制度规模的不同,故选D。

3.公元前487年,雅典进行了执政官选举方法的改革,由原来的公民大会直接选举变为由享有资格的成员抽签选执政官。

这一改革

A.有利于避免权力的滥用和误用

B.有利于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力

C.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

D.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答案】B

【解析】

【详解】抽签选举相比较直接选举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更容易造成权力的滥用和误用,故排除A项;抽签选举的不确定性有利于打破氏族贵族对权力的垄断和控制,从而削弱氏族贵族的权力,故选B项;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基础的是梭伦改革,故排除C项;使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的是伯利克里改革,故排除D项。

4.西周时期,“君权宗法化”是王权得到进一步加强的体现之一。

下列选项可用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

A.“文王孙子,本支百世”

B.“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C.“王于兴师,修我戈矛”

D.“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答案】A

【解析】

【详解】“文王孙子,本支百世”的意思是:

周文王的子孙将千世百世,由本向支不断绵延。

这体现了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联系的宗法制度,故A正确。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大意为:

周公(为了招览天下贤才,接待求见之人)一餐饭要多次吐出口中食物来,(他求贤若渴的态度)使得天下的贤人都对周公拜服。

这是说明周公重视人才,礼贤下士,与宗法制度无关,故B错误。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意思是:

王兴兵打仗,我修理打磨我的矛戈,与你一同对敌。

这是说战友之间情谊深厚,与宗法制度无关,故C错误。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意思是这个女子嫁过门,使得家庭和顺美满。

这是指男女婚配,与宗法制度无关。

故D错误。

5.孔子在《礼记·孔子闲居》中说:

“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原。

”即君主、卿大夫应该遵守礼乐之规则,才能为民之父母。

这表明礼乐制度

A.体现了民本思想

B.规范了统治者的行为

C.缓和了社会矛盾

D.强化了尊卑等级秩序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作用。

依据材料“君主、卿大夫应当遵守礼乐之规则,才能为民之父母”,“为民之父母”在这里意指“进行统治”,可知材料强调的是遵守礼乐制度才能够统治民众,结合所学可知,随着西周社会制度的土崩瓦解,礼崩乐坏,春秋时期的儒家创始人孔子面对社会乱象,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规范统治者的行为,因此B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礼乐制度对于统治者的作用,并未体现以民为本的民本观念;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礼乐制度对缓和社会矛盾的作用;D选项错误,材料并未体现礼乐制度强化了等级秩序。

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

6.清代前期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分野,但有以“起运”“存留”为标志的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的划分和调整。

“起运”与“存留”实质上就是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一部分起解户部及各部寺监,作为国家经费开支之用,一部分存留本地,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

与宋代相比,这种做法

A.有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

B.使中央与地方的矛盾进一步尖锐

C.说明中央有逐渐加强集权的趋势

D.将地方官员对人民的盘剥合法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中可以看出,与宋朝相比,清朝“起运”“存留”制度使“地方经费”有所增加,有利于地方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故A项正确,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地方财权的有所增强,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人民的剥削,故D项排除。

【点睛】“中央与地方对于所征收钱粮按一定比例进行再分配”“作为地方经费开支之用”是关键信息。

7.明代张萱的《西园闻见录》记载:

御史上封事,虽要在当天“呈堂揭帖”(据揭帖向都御史汇报),但御史仍然“当劾则劾,仍回递其揭帖与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

这可以佐证当时

A.御史以小制大强化了专制权力

B.监察官员为皇帝耳目位尊权重

C.监察制度有效纠劾了官员犯罪

D.专制国家监察制度的阶级属性

【答案】A

【解析】

【详解】从材料“御史上封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中可以看出,御史弹劾直达皇帝,减少中间环节,提高监察效能,加强了专制皇权,故A项正确;材料“呈堂揭帖”说明监察官员位卑权重,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错在“有效”;材料没有体现出监察制度的阶级属性,故D项排除。

【点睛】关键信息是“御史上封事”“都御史不敢不受,是不得箝制也”。

8.1909年,清政府在各省设立咨议局。

议员们通过咨议局“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

这说明

A.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B.咨议局议员发挥民意代表作用

C.清政府被迫迎合民主潮流D.中国开始迈人民主政治的门槛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议员们向咨议局提出了参政、改革等要求,这是民意的体现,说明咨议局议员发挥代表民意的作用,故B项正确。

A项说法错误,材料只体现出议员们向咨议局提出建议,无法体现责任内阁制在中国初步形成,排除。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设立咨议局,企图以所谓的“议会民主政治”来缓和社会矛盾,以维护清朝统治,而不是为了迎合民主潮流,排除C。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中国开始迈入民主政治的门槛,排除D。

9.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

文献

文字记录

《史记·秦始皇本记》

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

《汉旧仪》

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

《通典》

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

《汉书·百官公卿表》

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

 

据此能够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

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

C.秦汉时期加强了对地方的监察

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出刺并督监察御史”得出丞相因御史失职负责监督监察御史,这是汉朝某个历史阶段丞相的职权,并不是固定职权,故A项错误;材料逐一列举了秦汉监察制度的变迁,并未涉及到监察的具体职权,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无论秦朝还是汉朝,政府先后设置御史、刺史监察,说明秦汉不断强化对地方官吏的管理,故C项正确;根据所学监察官掌握监察权,地方官掌握行政权,互不统属,并无高下之分,故D项错误。

10.云梦秦简《语书》中提到“凡良更,…又廉洁,敦诚而好佐上:

以一曹事不足独治也,故有公心又有自端也,面器与人治,是以不争书”即凡是良更,廉清、忠诚而能为君上效力:

他们知道一曹的事务不能独断独行,所以有公正之心又能够纠正自已,厌与别人争论治理的方法,所以不拘于自己的理解争执不体,这说明,秦朝

A.对官员行为有明确的规范

B.对官吏提出了职业道德要求

C.注重对官员的考核与评价

D.官吏的选拔做到了德才兼备

【答案】B

【解析】

【详解】“行为规范”的要求应是相当细致与明确的,且具有“约束”力,而材料中的内容,虽是对官吏的要求,但不具备约束力,A项排除;材料是说良吏应具备的条件,评判“善恶”“好坏”,属于道德范畴,材料提的基本是道德要求,B项正确;材料只提到“评价”没有涉及考核,C项排除;材料没有提到“才”,也没有谈到官吏选拔问题,D项排除。

11.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

“周人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这从实质上说明了

A.周朝文化具有稳定性与延续性B.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

C.宗法制与礼乐制存在因果关系D.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材料“一日‘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可知,西周政治制度的基础为宗法制,并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分封制作为宗法制的具体体现,由此可知,材料所述为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即互为表里。

故D项正确。

材料只涉及到了西周的政治制度,并没有体现出其存续问题,排除A项。

商与周政治制度存在差异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B项。

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礼乐制度的问题,排除C项。

【点睛】实质就是本质,指事物内在的根本属性。

是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变化的根本特性。

本质是隐蔽的,是通过现象或假象来表现出来的,必须靠辩证思维才能透过现象挖掘到本质。

做此类题目时,注意区分现象和本质。

12.有人说:

1901年,中国陷入无尽的黑暗中;1911年,一道闪电划过,却黑暗依旧;1921年,中国终于迎来了曙光。

下列对这句话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解读准确的是

A.《辛丑条约》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并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C.辛亥革命改变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D.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

【答案】D

【解析】

【详解】1901年是《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符合材料历史信息,D正确。

《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错误。

辛亥革结束的是君主专制制度,B错误。

辛亥革没有改变中国社会性质,C错误。

13.《礼记》中说:

“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法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财用足故百志成,百志成故礼俗刑,礼俗刑然后乐。

”这段话反映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家国一体

B.礼乐文明

C.宗法血缘

D.上尊下卑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根据题干内容可知,《礼记》中由“人道亲亲”扩展到“重社稷”,在扩展到“庶民安”、“财用足”等,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家国一体的特点。

礼乐文明是“庶民安”之后的影响,未能充分反映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故排除B项;题意未能体现宗法血缘和上尊下卑的内容,故排除C、D项,故选A。

【点睛】家国一体指的是一个人既是家族的族长,又是国家的掌权者,同时家族势力在国家的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家既是国,国就是家。

这主要指皇室而言。

家国在中国历史没有出现过分离,首先;宗法制始终影响古代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

其次,历代更迭也是以一个王朝代替另一个王朝的形式进行,我国始终在封建社会,并没有进行社会性质的变革。

14.亨廷顿认为:

未来世界全球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

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材料表明

A.文明冲突的社会不会有政治经济利益

B.东西文明的对抗决定国际秩序的走向

C.国际政治斗争的新领域将是文化领域

D.冷战时期遏制理论已不能适应新形势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未来世界全球的主要冲突将在不同文明的国家和集团之间进行,文明的冲突将主宰全球政治,文明间的断裂带将成为未来的战线;国际政治的核心将是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的相互作用。

”等信息可知,国际政治斗争的新领域将是文化领域,因此C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文明冲突社会也有政治经济利益;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在不同文明之间,核心国家间的关系将影响冷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形成和未来走向。

”可知文明间的对抗影响国际秩序的走向,但并非起决定作用;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遏制理论”和“文明冲突论”都强调“对抗”、“对垒”是不可避免的,两者的思路具有一致性和继承性,两种理论都没有摆脱非我即他、非友即敌的思维模式,遏制理论并非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

因此D选项错误;故正确选项为C选项。

15.19世纪60年代,法国开始实行改革,例如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废除禁止工人罢工和结社的法律等。

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

法兰西第二帝国后期的变化意味着

A.工人的权利得到了切实保障

B.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

C.元老院的政治地位元足轻重

D.皇帝的专制统治进一步巩固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材料提到,议员可得到请愿权利,官方“公报”公布议会辩论记录。

1870年4月,元老院受到削弱,变为普通上院。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民选议会政治地位得到提高,故B项正确。

A项错在“切实保障”,排除。

元老院受到削弱,不是无足轻重,故C项错误。

当时法国政体不是君主专制,故D项错误。

考点: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欧洲大陆的扩展·法国

16.1926年下半年,联共(布)中央政治局提出“应(将土地问题)列入议事日程,没有农民的支持,胜利是不可能的”,同时又提醒“在当前任务方面,必须在中共和国民党之间协商一致”。

材料表明

A.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以及时指导

B.土地问题是当时国共最大分歧

C.国共两党的政治分歧日趋明显

D.共产国际对北伐战争横加干涉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了国民大革命。

题干内容没有体现当时国共之间的分歧,故排除B、C项。

根据题意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就中国革命问题给出了相关的建议和指导意见,指明了下一步的发展方向,使苏联对中国革命给予及时指导,而不是共产国际对北伐战争横加干涉。

故排除D项。

故选A。

17.陈云在1938年9月的一次演讲中描述道:

“抗大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一点没有用……没有汽车用两条腿走,男男女女从千里之外都来了……西北旅社住的什么人都有,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

”这一现象表明

A.全面抗战路线得到社会广泛支持

B.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的主战场

C.国共力量对比出现决定性的转折

D.抗日根据地的土地革命取得成效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反映抗大虽然在武汉登报申明不招生了,但是仍然吸引了各党各派、新闻记者,还有青年组织的参观团。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1938年9月并结合所学可知,这说明与国民党的片面抗战路线相比,中共的全面抗战路线得到社会广泛支持,故答案为A项。

材料没有对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比较,无法得出敌后战场成为中国抗日主战场的结论,排除B项;C项出现在解放战争时期,排除;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排除。

【点睛】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制定并实行的放手发动群众,进行人民战争的路线,即全面抗战路线。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对全面抗战作了系统的阐述,提出动员一切力量,打败日本帝国主义,争取抗战胜利的全面抗战路线。

这条路线在整个抗日战争的实践中被证明是完全正确的抗战指导路线,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18.1787年,美国费城制宪会议上,代表们唇枪舌剑,争论得异常激烈,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意见几乎完全一致。

代表们争议最少的问题可能是

A.美国实行君主制还是共和制

B.国会实行一院制还是两院制

C.行政官由人民还是议会选举

D.黑人奴隶是否纳入征税范围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美国邦联制软弱无力无法维护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的政治领袖们意识到加强中央政府权力,以维护国家利益与主权,同时实行分权制衡,确保美国的共和体制,故A项正确。

在费城制宪会议上,最激烈的争论涉及国会议席的分配规则,尤其在如何分配第二院(参议院)的议席问题上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大邦以其纳税多、财政贡献大以及出更多的兵员为理由,要求在国会中占据更多的议席;小邦则认为,邦无论大小,主权平等,必须按某种平等原则来分配议席,否则,大家就散伙走人;故B项与设问不符,排除。

在行政官由人民还是议会选举的争论中,最后确立总统和议员都由选举产生,C项与设问不符,排除。

在制宪会议中,关于黑人奴隶是否纳入征税范围的问题上,代表展开激烈争论,最终结果是北方承认奴隶制的合法性,D项与设问不符。

19.美国历史学家K.S.平森认为1870年至1900年的德国正在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

与这一转变无关的因素是

A.启蒙运动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德国统一

D.德意志帝国成立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60、70年代,德国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的方式实现了德国统一,成立德意志帝国,建立君主立宪制,为德国开展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从一个‘诗人和思想家’的民族转变为以工艺技巧、金融和工业组织及物质进步为公共生活的显著特征的民族”,故BCD项正确,但与设问不符,排除。

启蒙运动在德国传播的时间与材料不符,A错误,符合设问。

20.据1843年中英协定关税后主要进口货物的新旧税率(100%)表可知当时

——整理自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A.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刺激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C.英国经济侵略以资本输出为主

D.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社会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843年以前进口货物税率均较高,而1843年以后的进口货物税率均较低,这与《南京条约》签订有关,英国获得协定关税的权利,《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故A项正确;中国关税税率大幅下降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发展不利,排除B;该时期英国的经济侵略以商品输出为主,排除C;材料强调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而不是中国逐渐沦为半封建社会,排除D。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仔细分析材料数据变化,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关税税率大幅下降的后果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结论,据此即可进行正确判断。

21.19世纪30年代开始,英国议会进行了选举改革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新兴的工业城市有了相应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利。

此次改革

A.其打破了特权选举扩大了选举权B.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

C.这表明了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D.其推动了工业革命进一步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旨在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及理解知识的能力。

根据材料“新兴的工业城市有了相应的议席”、“逐步取消了‘腐败选区’的议席”、“扩大了选举权,降低选民财产资格,并取消由上院提名下院成员的权利”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2年改革使英国的议会制度得到完善,满足了新兴工业资产阶级的参政需要,这有利于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权,B项正确;A项对材料解读片面,排除;材料无法表明无产阶级已取得选举权,排除C;工业革命促进了英国的议会改革,D项错误。

故选B。

22.古希腊农业文明与大河流域不同,人地矛盾更为突出,古希腊人更早地提出节育、晚婚的理论。

也更早地向希腊半岛以外移民。

土地所有权是公民的专有权利,希腊的政治集体、公民集体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古希腊以奴隶制工商业文明为主B.古希腊以农业文明为主

C.古希腊节育政策导致了小国寡民D.贵族因经商而积累财富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本题考查古代希腊文明的发展,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所述,在古代希腊人地矛盾更为突出,为此希腊人提出节育、晚婚,并向希腊半岛以外移民,而土地所有权是公民的专有权利,希腊的政治集体、公民集体和土地所有者集体是一回事,这些充分表明古希腊以农业文明为主,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古希腊以奴隶制工商业文明为主,排除A;材料未提及小国寡民,C项错误;材料未提到贵族因经商而积累财富的问题,D项错误。

故选B。

23.中国古代社会有“出妇之道”:

女儿出嫁后,娘家的户口、土地、生活用品一律清除;不能继承娘家财产;改姓氏;不在传统伦理的三族(父族、母族、妻族)中;若一个家族因罪连坐,嫁出去的姑娘也不必受牵连。

导致上述现象的历史根源是(  )

A.重男轻女的社会传统B.根深蒂固的宗法观念

C.女性社会地位低下D.束缚人性的三纲五常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对嫁出去的女儿的身份和地位进行了分析,在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女性在继承方面没有权力等,这是受到了古代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AC项是对材料的描述,没有揭示其原因,故排除;材料中仅仅涉及妇女出嫁后不在三族中,没有强调三纲五常对妇女的束缚,故D项排除。

24.下表是黄埔军校课程安排简表

表中主要反映出

A.黄埔军校课程繁多,学生负担重

B.军事训练与爱国主义教育并重

C.军校着重于培养务实型军事人才

D.特别注重了社会主义思想教育

【答案】B

【解析】

【详解】从课目分类来看分为军事和政治两大类,而政治课目的内容反映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故B项正确。

表格中课目只涉及军事训练和政治党务,并不是课程繁多,导致学生负担过重,故A项错误。

表格显示黄埔军校是军事和思想教育相结合教育模式,故C项错误。

表格中政治党务涉及三民主义等思想,社会主义并不是特别注重,故D项错误。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26题18分,第26题18分,第27题14分,共50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06年,晚清宣示教育宗旨为“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