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7261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docx

社会心理学复习重点

1.社会化完全是一个自动化的过程。

(×)

2.性别角色社会化即个体在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范。

(√)

3.社会态度揭示我们在社会当中认识自己、认识别人的规律。

(√)4.广告对人的影响就是一个态度改变的过程。

(√)

5.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

6.相关的事件一定能够揭示因果。

(×)

7.社会心理是受文化差异影响的,所以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所有事情所表现的社会心理都不同。

(×)

8.阿西的实验证明所有人都会屈服于群体压力。

(×)

9.被研究人员揣摩研究者研究动机的现象被称为研究者倾向。

(×)10.运用观察法进行心理学研究时,可以进行无目的的观察。

(×)11.马基雅维里认为一个好的君主既要勇猛无比有力量,还要狡猾无比像个狐狸一样。

(√)

12.中国的荀子和西方的马基雅维利都认为人性本恶。

(√)

13.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和中国古典心理学都是形成社会心理学的直接来源。

(×)14.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心理学它要研究由诸多个体所构成的群体的心理。

(√)

15.戈弗曼的拟剧论讲人生如戏。

(√)

16.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

性别角色社会化就是个体成人之后的行为要符合其性别的社会规√

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一生的过程√

个体因素会影响我们的认知准确度,造成认知偏差。

心理学研究的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通常通过某人的外在行为去推测他的心理√

方法论是研究社会心理学的最高的或者是原则性的指导思想√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出现变化的变量叫做因变量。

古代心理学思想主要是一些名家的言论或者思想对人类心理的理解√

观察法我们都是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观察分析。

×

亚里士多德倡导性善论。

× 

麦独孤认为人的社会行为后面隐藏的动因是本能√

迪尔凯姆认为可以把社会的整体意识还原为个体意识的相加×

米德是从社会微观的角度去理解社会心理学。

×

奥尔波特认为研究心理学应当研究群体。

×

过分注重实验室研究是社会心理学 20世纪70年代出现危机的原因之一√

苏联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比较注重实验×

西方社会心理学注重实验研究。

精神分析当中的社会文化学派是弗洛伊德本人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一位可以被称为大师的社会心理学家√

自我扮演的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冲突的角色。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发展的第五个阶段是性器期阶段×

霍妮认为孩子跟父母的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

阿德勒认为有社会兴趣的生活风格是种健康的生活风格√

社会认知理论来源于格式塔学派√

与他人相处的方法自己摸索就可以知道×

人生来就具有情感性和社会性√

从降生以后由一个生物性的人加入到社会中他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社会化是要儿童时期完成的过程×

本我更多的是种角色上的一种要求×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得到释放幸福感就会增加。

弗洛伊德更注重的是人的意识到的自我的发展×

服从权威是学校的一种隐性教育√

社会化从学校开始× 

青春期只在现代社会存在,传统社会并没有青春期这一说。

理想角色是社会观念的东西,而领悟角色是个人观念的东西√

实践角色是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复杂的、有组织的反应活动√

自我意识在社会互动中形成和发展。

米德认为客我制约主我√

朋友角色是一种规定性角色× 

一个人的自尊会决定其自我评价。

×

自我意识是生来就有的×

人本主义认为人具有自我意识,具有各种各样的潜能,有自我选择的能力,但是不会利用这样一个潜能来自我实现。

×

图式是描述人的认知结果的心理概念×

完形性属于格式塔心理学里面一个概念√

投射效应就是用别人的品质,别人的价值观,别人的愿望推论到自己身上去×

我们对于某一类人的相对稳定的看法就是心理定型。

归因的规则有全人类的共同性。

在认知对象时我们对一个人有多方面的了解,然后做一个平均得到一个量,叫做平均模式√

一个人对于自己做出做出成功的行为比较容易做内在归因√

态度虽然是人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它×从众行为说明人的社会意识中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

态度是人的一种外在的心理状态× 

社会态度改变的的第二个阶段是内化×

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很高,相应的他就会具有劝说的权威者身份。

×

社会关系可以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个性方面或心理方面。

×

在情感交流阶段,人际关系的性质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

社会关系的主体是人。

人情关系属于弱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一个对称性的辉映,否则这样一个人际关系就不可能维持长久√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了人际吸引的互补性。

× 

人际沟通是靠通过语言符号进行的。

×

Y型沟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非常平等×

一个人去公司应聘尽力给人外向的印象,而去学校应聘又尽量给人沉静的印象,这是一种印象整饰√

人在沟通过程当中有的时候有模化性的差异√

比较温柔的人有时会拍一些非常暴力的照片这是由于情境因素中的去个性化。

有人在网络上和现实中表现的截然不同,这是因为网络的虚拟化实现了他内心的去个性化√

从众、服从和顺从中,非理性色彩最浓的是服从× 

在熟悉的群体中更容易产生社会懈怠×

如果消失在人群中,个体的评价顾忌会减少,就会出现社会懈怠。

同地区的人由于长时期在某地生活会变得更像那个地区的人,这就是群体的极化√

在专制制度中,有时成员会提出与决策者不同的意见× 

先个人头脑风暴,再进行群体头脑风暴是最有利的办法× 

因素的分析等于因果的分析×

荀子认为犯罪是天生的。

挫折侵犯理论认为有了挫折感就一定会去犯罪。

×

自我它是个执行者,它是一仆二主。

它同时要尽量满足本我的冲动,又要满足超我的这种限制。

认知行为技术是一种回忆的促进策略√

一个人的态度有认知,情感和行为意向三个成分√

社会心理学研究内容之一是群体中的个人行为。

(√)

团体成员越能自由交流信息,他们的满意感也就越高。

(√)

传播者的影响力取决于他的专业程度、可靠性和受欢迎程度。

(√)

团体的凝聚力越大,从众行为也越常发生。

(√)

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一一对应的。

(×)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个观点蕴含了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

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

团体内聚力指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和团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及其满意程度。

(√)

态度形成的三个阶段是:

服从、认同和内化。

(√)

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分为:

专制型、溺爱型、放任型和民主型。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按“安全需要、生理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从低到高层级发展的。

(×)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能和同龄人相符,就说明他心理发展可能出现了问题。

(√)

1.从众: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俗称:

“随大流”,即个体的意见与行为与群体中多种人相符合。

2.归因:

一个观察者根据外在的行为.作出有关行动者或他本人的内部状态的。

推论过程。

3.利他:

个体有益于他人、公众和社会,又不期待任何回报的行为。

4.角色冲突:

(1)当一个人拥有好几个位置时,而这些位置又彼此不一致(重叠角色)时,或者当一个人只拥有一个位置,而角色期望又互相矛盾时,就会产生角色冲突。

(2)一个人不能同时满足由两个角色产生的期望,这便是由重叠角色引起冲突的一例。

这种冲突叫角色间冲突。

(3)一个人在同一位置上由于不同期望而引起的冲突,称角色内冲突。

5.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

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

6.侵犯:

侵犯行为的简称。

是个体有意伤害他人的行动。

侵犯是由侵犯动机引起的。

7.晕轮效应:

个体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

8群体目标:

(1)群体目标指的是群体成员共同努力

(2)追求所要完成或希望达到的结果。

构建:

人们知觉、理解及解释社会环境的方式。

印象管理:

指个人以适当而得体的言语或非言语行为表现自己,以便使交往对方对自己产生一个特定看法,即有意识地控制别人形成的符合自己期望的印象的过程

社会化:

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语言、规范、价值观等社会文化行为方式和人格特征,适应社会并积极作用于社会、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首因效应:

第一印象在人们交往时所发生的先入为主的作用

旁观者效应:

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

共情:

咨询员借助知识和经验,把握来访者的体验与他的经历和人格间的联系,以更好地理解问题的实质。

社会化的类型

1、早期社会化是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的社会化。

它主要指儿童掌握语言、学习本领,使儿童将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内化,与周围人建立感情,了解他人的思想和观点,以使儿童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平衡。

2、预期社会化是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例如,学校里进行的教育。

3、发展社会化是在早期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并须有个体产生新的期待、承担新的任务、扮演新的角等。

在比较顺利的社会过程中,新近学到的东西对原来已经学到的东西加以补充、改组、并融为一体。

如职业培训、成人教育等。

4、反向社会化是指年青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

如在移民家庭里。

5、再社会化是个体舍弃过去接受的一套社会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社会所要求的社会规范与行为方式的过程。

如生活在新兵训练所、军舰、监狱、精神病院和传统的寄宿学校等机构里的

1.社会化的类型:

政治,民族,法律,道德,性别角色,职业

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群体因素

1.群体的规模。

群体规模越大,持有一致意见或采取一致行为的人数越多,则个体所感到的心理压力就越大,也就越容易从众。

2.群体的一致性。

如果群体中只有一个人持不同意见,则他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增设一致性程度越多,个体越倾向于从众。

3.群体的凝聚力。

个体在有共同目标的群体中更容易从众

二)个体因素

1.个性特征。

个人的智力、自信心、自尊心、社会赞誉需要等个性心理特征,与从众行为密切相关。

2.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

个体在群体中地位越高,越有权威性,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

二.自然因素

(一)文化差异

1文化背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民族的成员从众的程度存在差异。

2.知识经验。

知识经验多的个体拥有更强的自信心,他倾向于把自己看成是群体中的专家而不愿从众。

(二)生理差异即性别差异。

态度转变的方法

1.说服宣传法。

这是一种借助语言、报纸、等各种传播媒体来传播信息,影响人们,使之发生态度转变的方法。

说服宣传要实事求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

说服宣传要晓以利害。

说服宣传要有针对性,要根据对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选择宣传方式。

说服宣传要逐步提出要求。

2.活动参与法。

通过引导人们参加与态度改变有关的活动来改变态度,

3.群体影响法。

通过群体的规范对个体所具有的影响也可以有效的改变人们的态度。

什么是图式

.什么是图式:

图式,是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本身的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和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这包括认知者的经验、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认知者的情绪。

其中个体过去的经验不同,对相同的对象的认知也会有不同的结果,现代社会心理学用“图式”概念来解释这一现象。

进行社会知觉时,图式对新觉察到的信息会起引导、组合的作用。

5.图式的五种类型:

1个人图式,指我们对某一特殊个体的认知结构。

2自我图式,指人们对自己所形成的认知结构。

3团体图式,是指我们对某个特殊团体的认知结构。

4角色图式,指人们对特殊角色者(如教授)所具有的有组织的认知结构。

5剧本,指人们对事件或事件的系列顺序的图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1)个体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社会化与自我意识、社会知觉、态度、社会动机、社会学习等。

(2)人际层面:

主要研究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人际沟通、人际关系等。

(3)群体层面:

主要研究群体凝聚力,群体心理氛围,个体与群体的相互作用,社会影响等.

(4)社会层面:

主要研究风俗、时尚、阶层、阶级,民族心理特征、国民性等等。

影响社会化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遗传素质

2.语言能力

二、客观因素

1.家庭

在环境中,家庭背景通过父母与子女的互动影响个体早期的社会化进程。

2.学校

当儿童进入学龄期后,学校的影响和教师的作用逐渐上升,成为社会化最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

3.同辈群体(PeerGroup)

同龄人之间存在“心理认同感”;同辈群体在青少年活动中具有“决策作用” 

4.大众传播媒介(massmedia)

社会文化作用于个体的社会化,大都借助于各种大众传播媒介-

人际关系的原则

相互性原则:

交换性原则:

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平等原则,

1.社会化的基本特征

(一)社会强制性:

(二)个体能动性

(三)终生持续性

(四)共同性与个别性的统一

论述题

1.影响社会认知的因素:

有三方面:

认知者因素、认知对象因素、认知情境因素。

一.认知者因素

(一)过去的经验

(二)期望(三)情绪情感(五)光环作用、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投射效应等

二.认知对象的因素

(一)魅力

(二)知名度(三)自我表演(总统竞选)

三.认知的情境因素

(一)空间距离

(二)背景参考

2.影响自我意识形成的社会因素:

(1)扮演的角色

(2)社会认同,它源于个人的社会群体成员身份,以及与此身份相关的价值观和情感。

(3)参照群体,参照群体指其目标、规范、价值被个体作为行动指南,用以约束、调整自己行为的群体。

参照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是个体自我观念的重要来源。

(4)他人的评价(5)社会文化环境,如强调个人主义和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对自我的定义是不同的。

前者更看重个人的成就和自我实现,用个人特点和目标定义自我。

后者看重的是集体的目标和团结,用与他人的关系来定义自我。

3.习得性的无助如何影响心理健康,如何防治?

.

(1)习得的无望使人们在心理上产生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动机上的,无望的人不再努力采取必要的步骤来改变这种结果;第二个问题是认知上的,无望的人不再学习能有助于摆脱不良结果的反应;第三个情绪上的,习得的无望能产生轻微的或严重的忧郁症。

  

(2)三个归因维度是重要的,即内在—外在、稳定—不稳定、普遍—不普遍。

内在的归因会导致自尊的更大伤害,普遍的归因会产生更广泛的抑郁,稳定的归因会产生更长期的抑郁。

这样,内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相结合会产生最深远的抑郁症。

  (3)归因治疗法。

利用认知重新评价策略进行干预。

第一,可引导他改变对结果的估价。

第二,改变认知指向性。

第三,能改变一个人的期望,使之从不可控的期望,改变为对可控的期望。

第四,能改变一个人对失败作的归因,将对内部的、普遍的、稳定的归因改变为对外部的、特殊的、不稳定的因素的归因。

4.群体内聚力的影响因素,并举例说明如何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1)群体内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吸引力、成员愿意留在该群体内以及成员间互相交往的程度。

影响群体内聚力的因素主要有:

  

(2)规模。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的话,较小规模的群体与较大规模群体相比,前者更容易形成较高程度的内聚力。

  (3)外界环境:

  A.外界对群体具有威胁,或与其他群体的竞争会增强群体的内聚力。

  B.孤立。

当一个群体脱离了其他群体,在地理环境上处于孤立状况,那么,群体内聚力就会得到加强。

  (4)同质性。

群体成员在某些心理维度上具有类似性会有助于内聚力。

价值观的类似性是其中最关键的因素。

  (5)成员依赖模式。

当成员为了达到某些重要的结果而互相依赖时,群体会具有较高的内聚力。

  (6)领导方式。

群体的领导方式对群体的内聚力有着不同的作用。

例如,在“民主”的领导方式下的群体要比其他两个组的群体更具有内聚力。

  (7)成功。

群体在达到它的重要目标方面是否取得了成功,同样会影响群体的内聚力。

成功地达到目标的群体,要比在达到目标方面连续失败的群体更具有内聚力。

5.家庭的功能和发展周期?

家庭功能:

经济功能、性的功能、生育功能、抚养与赡养功能、教育功能、情感交流功能、休闲与娱乐功能。

家庭的生命周期:

1.形成 2.扩展 3.稳定 4.收缩 5.空巢 6.解体(结婚第一个孩子的出生最后一个孩子的出生第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最后一个孩子离开父母家配偶一方死亡配偶另一方死亡。

 

案例题

问题:

读过材料以后,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谈谈为什么外貌能影响人际吸引力?

答:

(1)我们知道,爱美是人的一种天性,人类就是在不断地追求美、探索美、创造美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外貌能产生晕轮效应。

特别是对不熟悉的人,这种效应容易使人产生以点带面,以偏概全的不正确认知。

比如某人的长相漂亮,就容易使人以为他还具有其它一系列好的优点和美德,如心地善良、品德高尚、性格良好等等。

(2)然而,事实上,相貌美与心灵美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且随着交往的深入,容貌对人际吸引力的影响将会逐步减弱直到消失。

交往越深入,人们越会忽略相貌的因素,而更重视内在的美。

当然,除了相貌之外,仪表因素还包括穿着、体态、风度等因素,它们都对人际吸引力有影响,因此,为了增强自己的人际吸引力,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花

功夫“包装”一下,使自己变得更漂亮、更得体、更有风度是很有必要的,是无可非议的。

:

问题:

(1)案例中,从社会化角度分析“狼孩”无法完成正常人的各种活动的原因。

(提示:

社会化依赖的因素)

(2)阐述个体社会化及其特点。

答案:

(1)个体社会化进程依赖于3个因素:

①自然基础,其中最重要的是健全的神经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的高级中枢──大脑,这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必要的自然前提。

②社会基础,指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包括社会生产方式、政治和法律制度、社会规范、价值体系、信仰体系、风俗、种族和民族、家庭、学校、友伴、群众、宗教、职业、其他社会团体或组织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社会生产方式。

这些社会因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外部条件,它们促使社会化发展的可能性成为现实性。

③实践活动,这是个体社会化的内因,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能动因素。

个体社会化过程有赖于个体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有赖于个人生理上的禀赋与社会环境的充分接触,有赖于个体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如果一个人从小与社会生活隔离,脱离社会实践,即使他具有个体社会化的自然基础,具有健全的神经系统,也不能获得正常人的社会化。

案例中的“狼孩”没有正常地参加社会实践,正常地进行社会交往,因此也没有完成正常的社会化过程。

(2)个体在社会环境影响下,认识和掌握社会事物、社会标准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得以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即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过程。

个体社会化过程有以下特点:

①主动性。

每个人对社会现实的反映都有一定的选择性,其社会化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

②贯穿于人的一生。

由于社会现实的不断发展、变化和一个人一生经历中地位、职责的变化,个体社会化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它贯穿于人的一生。

③个性和共性的统一。

即使在同一社会中,由于各人特点和所处具体环境不同,个体社会化也不完全一样。

社会化过程也是个性化过程。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试列举社会心理学相关概念或理论分析题中现象。

(概念或理论不得少于2个,列出概念或理论,解释含义,分析与题中案例的联系)

旁观者效应(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目睹此场景的人越多,则出现救助行为的可能性越小)

答:

(1)在紧急事件中由于有他人在场而产生的对救助行为的抑制作用。

旁观者人数越多,抑制程度越高。

产生原因主要有:

由于众人在场,社会责任被分

散;个人不能确定该怎么做,想看看在场其他人怎么做,而其他人也有类似想法,等等。

危机现场中人数愈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反而愈少。

此现象为旁观者效应。

(2)一般说来,当我们对自己缺乏信心时,当形式不很明朗时,当不确定性占上风时,我们最有可能接受并参照别人的行为。

但是人们却经常忘记社会认同,而且因为每个人都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的信心十足,不慌不忙,因此在寻找认同时也是不动声色。

可能只是对身边的人偷偷扫视一眼而已。

结果每个人都是一副镇定自若的样子,而且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