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7387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33.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docx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

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

西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王学东

(2009年6月)

各位老师和同学们:

很荣幸受西安政治学院的邀请,今天在这里和大家作一个交流。

齐院长给的题目是讲讲西安历史文化,讲讲西安现状和未来发展,所以就有了这个题目“西安的历史文化和发展路径”。

来与大家探讨西安的历史文化、当前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路径。

在座的各位,特别是学员朋友们,都是来自天南地北,希望通过这次交流,能共同加深我们对西安的了解,增强我们对这座具有独特魅力的城市的热爱。

我今天要讲的内容分为三大部分:

西安的历史文化、发展现状和发展战略。

第一部分西安的历史文化

我们常说的一句话是:

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崛起而努力奋斗!

我的一个观点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标志应该是西安的复兴,因为复兴的标杆在西安,就是重现汉唐盛况。

复兴是指军事、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复兴,其中最主要的是文化的复兴,因为文化是可以传承万代的。

西安是东方文明发祥地之一,拥有3100多年的建城史和1100多年的国都史。

与雅典、罗马、开罗并列为世界四大古都,1981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确定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

中华五千年在这里积淀了丰厚的历史人文底蕴,西安的典章制度、历史遗存、文化影响举世公认,甚至是世界唯一的。

中国社会演进的历史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形成,与古都西安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根脉所在。

如果把中国比作一棵大树,那么上海是树冠,北京是树干,而西安就是树根。

还有一种说法:

上海是中国的厅堂,北京是中国的殿堂,而西安是中国的祠堂。

所以凡是中国人,包括全世界华人都要到西安来寻根,国民党连战来了,许许多多的海外华人都来了。

各位学员都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军人,更要寻根,寻什么呢?

首先我谈一下西安的历史文化,将你引入寻根之路!

一、作为千年古都,西安见证了华夏民族的辉煌,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西安所处的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披山带河,自古被称为“天府之国”。

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说秦惠王时,就把这里称为“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变,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

比成都平原获此殊荣早了约5个世纪。

后来张良献策于刘邦,也谓此为“天府之国”。

自周文、武王分别在沣水两岸建丰邑、镐京始,先后有西周、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其中又有大周公元690-705年),共有13王朝历时1100多年在西安建都,其中有周、秦、汉、唐这四个最强盛的王朝。

(见表1)在漫长几千年中华屈指可数的三个盛世中,除康乾外,文景、贞观之治都是在西安演义的。

华夏民族在此经历了统一强大、繁荣昌盛的三大发展高潮:

一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西周王朝,历时275年;二是封建社会创立与上升时期——秦与西汉王朝,历时229年;三是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王朝,共历时325年。

历史上能在一处地区能经历如此长达829年的统一强大辉煌发展的三大高潮,是任何世界上一个国都都无法比拟的。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实力迅速提高,成为世界的头号强国。

西安也成为了中国最强盛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和开放性的世界大都会。

表1建都西安的13个王朝一览表

朝代名

国都名

起止时间

合计年

周(国)西周

丰邑、镐京

丰镐

公元前1058~前1046年

公元前1046~前711年

12年

275年

秦(国)秦

栎阳、咸阳

咸阳

公元前350~公元前222年

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

129年

15年

汉(国)西汉

栎阳

长安

公元前206~前202年

公元前202~公元8年

4年

210年

常安

公元9~24年

16年

西晋(愍帝)

长安

公元313~316年

4年

东汉(献帝)

长安

公元190~194年

5年

前赵

长安

公元319~329年

11年

前秦

长安

公元351~383年

33年

后秦

常安

公元384~417年

34年

西魏

长安

公元535~556年

22年

北周

长安

公元557~581年

25年

大兴

公元581~617年

36年

长安

公元618~907年

290年

各朝累计建都时间

1121年

1、在第一个高潮,西周在西安兴文立武,制礼作乐,其典章制度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被孔子赞为“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公元前约11世纪,周文王在沣河西岸建立丰京,武王继位后伐纣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并在沣河东岸建都镐京,开创了西安长期作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历史地位。

西周初期的“成康之治”标志着中国奴隶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西周王朝以农立国,以德治国,提倡敬德、保民,有《诗》、《书》、《易》、《礼》等经典传世,创立了最早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思想,为孔子儒家学说的奠定基础。

西周实行宗法制,大肆分封诸侯,从血缘关系上发展了华夏民族。

《周易》则建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朴素的唯物论与辩证法的哲学思想。

2、在第二个高潮,秦一扫六合,于西安建立了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确定了后世两千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西汉自此南征北伐,开疆拓土,使中国成为泱泱大国,并使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融合成熟。

讲到秦国,我建议大家读一本书《大秦帝国》,参观一下兵马俑馆。

《大秦帝国》第一部《黑色裂变》讲的是商殃变法。

为什么变法?

制度落后!

就是生产关系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秦国的旧制有三弊:

第一,以王道为本,杂以零碎新政,民无以适从。

第二,法无要领,奖罚不明。

第三,无聚民之力,无慑乱之威。

公元前四世纪中叶,商殃变法,在全国范围内确立了奖励耕战“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处于一孔”的基本国策。

秦内修明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辟壤与列国争衡。

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统一全国,令“黔首自实其田”,从此中国独领风骚,走在世界前列。

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对后世中国政治体制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要见证秦国的强大,就要提到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秦国军队,这是一支迷一样的军队,在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取得了辉煌的战绩。

自秦孝公起至秦统一天下的一百五十余年的时间里,被称为“虎狼之师”的秦军与东方列国大小百余战,共计歼灭六国军队160余万,这是一个令人震惊的数字。

秦军的兵器制造和军队素质已经达到了当时的顶峰。

从兵器制造方面看,为一支高度专业化,装备极其复杂的百万军队提供兵器,在当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在统一战争的岁月里,秦国的兵器作坊肯定是全世界最繁忙的地方。

秦军在制造工艺上的创新、生产管理的科学性都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

一是秦军的装备远超六国。

其配备的秦弩,连同它配备的弩箭,在那个时代很可能是技术含量最高的武器,它使秦军的攻击力大为加强。

与弓不同,秦弩必须用脚蹬、借助全身的力量才能上弦。

专家估计,这种秦弩的射程应该能够达到300米,有效杀伤距离在150米之内,秦弩的杀伤力远远高于当时任何一种弓。

配备的秦剑是青铜剑铸造工艺的顶峰,比对手的剑长出约30厘米,它的长度、硬度和韧性达到了几乎完美的结合,攻击性能也因此大大增加。

二是生产管理十分严格。

吕氏春秋上说:

物勒工名。

意思是,器物的制造者要把自己的名字刻在上面。

在兵马俑馆我们可以看到的箭簇、青铜剑成千上万,但几乎一模一样,包括金属含量都几乎相同,兵马俑上都刻有作坊名称。

由此推断:

秦国的军工管理制度是层层负责制的,任何一个质量问题都可以通过兵器上刻的名字查到责任人。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管理的细节,但秦国的法律对失职者的惩罚是非常严酷的,这就是物勒工名的用意。

从军队素质来看,秦军被称为虎狼之师。

《史记集解》上讲,“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就是杀一个敌人,带回来一个脑袋,回来就升一级,充分调动了士卒的作战积极性。

《战国策·韩策一》中记载,张仪说韩王时讲到,秦国的猛士,冲锋陷阵,甚至不戴头盔,被箭射穿面颊后仍然挥戟奋勇冲杀的,不可胜数。

山东各国的士卒披挂整齐来与秦军交战,秦人即使扔掉甲胄迎击,也能如入无人之境,左手拎着敌人的首级,右臂夹着俘虏。

秦国的士卒与山东各国的士卒相比,就如同勇士孟贲与懦夫一样。

秦国大兵压境,就如同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样。

凭借这样的素质,到公元前230年的时候,秦军已经没有能与之抗衡的对手,秦王嬴政就此发动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只用了十年时间就统一了全国。

西汉继续实行秦国封建制度,即“汉承秦制”,自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商道,长安城成为连接欧亚的桥梁、“丝绸之路”的起点,繁盛一时。

全盛时期如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长安城中有8.8万户,24.6万人,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座规模庞大、居民众多的城市,与西方历史名城罗马并称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最繁华的国际都会,被称为“西有罗马,东有长安”。

有一种说法,英文中中国的名称是由“长安”转化来的。

西安人“长安”的发音是“CHANA”(昌暗),英文译为“CHINA”(昌暗)。

依靠强有力的中心文化,汉王朝集中国力走富国强兵的道路,军事实力十分强大,尤其是骑兵。

汉朝开辟国家牧场养马和大量引进域外良马,大力增加马数。

当世界史上盛称古波斯养马5万匹为壮举时,汉武帝时的国有马数竟高达 40万匹!

由于马太多,长安城中曾因此造成交通堵塞。

大量的马匹为组建骑兵提供了最基本的条件,更为击败强悍的匈奴奠定了基础。

名将卫青、霍去病率领的汉军铁骑,采用游牧民族的大规模远程奔袭战法,远征千里、迂回包抄,表现出很强的突然性,是农业民族军事史上的伟大创举。

军事上的伟大胜利捍卫了文明成果,最终将汉帝国推向世界一流强国的地位。

3、在第三个高潮,唐帝国在此励精图治,使物阜民丰,社会开放,国势蓬勃,创造了辉煌的大唐盛世,达到了当时人类文明的顶峰。

唐太宗李世民以“兼听则明”、“纳谏如流”的开明态度,制定对外友好交往、兼容并蓄的国策,与吐蕃联婚,遣玄奘印度取经,日本遣唐使十多次来长安学习中国文化,长安住有外宾数万人,或经商、或传教、或做官,大秦景教(罗马基督教一支)、佛教、伊斯兰教,与中国的道教和儒家学说共存并荣,友好发展。

佛教影响较大的八大宗派中,有六个宗派的祖庭在西安,大兴善寺是密宗的祖庭,香积寺是净土宗的祖庭。

在盛唐年间,长安成为全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而且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规模最大、世界首先人口超百万的国际大都市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盛况空前。

长安城面积达83.1平方公里,是现在西安城墙内面积的10倍。

城市按中轴对称布局,由外郭城、宫城和皇城组成。

唐长安城的城市结构布局充分体现了封建社会巅峰时期的宏大气魄,在中国建筑史、城市史上具有划时代影响,其九宫格局百代不易,影响深远。

在当时也影响了邻近国家的都城建设。

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日本国的平城京和平安京都效仿了长安的规划。

从上面我们所谈到的中国在世界上这三个最辉煌时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这些时期有两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制度先进、开放包容。

这好比今天的美国。

因此,中国要成为世界第一,首先制度要相对领先。

这个制度包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军事制度,这就需要变革。

从制度变革的难易排序,首先是军事变革,因为不变革就会打败仗。

美国的军事管理模式是扁平化的,以营为基本单元,与旅、战区司令部成为有机的一体,战区司令借助现代技术可以指挥前线每一个士兵,每个美军士兵的现代化装备价值3万美元。

第二要开放包容。

中国历史上有两次主动对外开放,一次是唐朝,一次是现在邓小平主导的改革开放。

唐朝是以天下第一的姿态对外开外,相对而言较容易。

而邓小平是在国家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经济实力处于世界倒数第几位的情况下,打开国门,这个业绩更为伟大,历史会给予评价的。

二、作为千年古都,西安凝聚了浓厚的古都文化气息,成为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代表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积淀了各个王朝的文化,不仅包括特色鲜明的建筑园林、文学、工艺、绘画、雕塑、书法、歌舞、服饰、饮食、习俗等,也包括佛、释、道等思想文化传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长安文化”,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

周公礼乐是中国文化的源头,董仲舒确立了儒家意识形态的主流地位,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辽阔胸襟书写了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成为千古绝唱。

从李聃道家的黄老之学,到无为而治;从董仲舒罢黜百家,到集孔孟之大成独尊儒术;从玄奘西天礼佛,到东土的传播,都是在长安完成的。

周的敦厚好礼,秦的变革严律,汉的开拓进取,唐的开放包容,以及所形成的规制、典集,对中华文化和自强不息民族伟大精神的形成产生着重大影响。

而代表中国文学最高成就的诗经、乐府、汉赋和唐诗大部分产生并光大于此,引导中国隋、唐、五代、北宋绘画艺术达400年的“长安画坛”也在于此,她还是中国最主要的书法艺术中心。

至于指南针、造纸和印刷术、农业、水利、建筑、冶炼、天文、数学等古代科学技术的发明应用和一大批杰出人物的名字都辉映在这块沃土上,这些都对中国及世界文明的进程产生着重要影响。

“长安文化”之所以长盛不衰,是得益于其具有的鲜明特征。

第一,长安文化具有包容性。

长安文化是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是由中国各种地域文化、流派文化融汇而成的。

以本土的周秦文化为基础,广泛吸取楚文化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和中原的魏韩文化,甚至少数民族及域外的各种文化,是一种集大成的、融汇百家而成的广博而深厚的文化。

第二、长安文化具有回溯性。

透过今天的西安,你会很容易追寻到历史上的西安。

中国自公元前 841年起历史记载一年不缺,都表现出文化的连续性。

长安文化历经千年也都没有中断或解体,这在全世界是独一无二的。

与之相对应,罗马文化有过惊人的辉煌,但它在盛极一时之后,被基督教文化取代而宣告中断,退到被人遗忘的角落。

埃及开罗金字塔文明与现在的居民毫无半点关系。

这表明在回溯性或者说连续性方面,罗马文化是不如长安文化的。

 

第三,长安文化具有探索性。

西安在历史上是一座十分开放的都市,与各地的交往日益频繁,在探索和吸纳其他文化方面表现出很高的积极性。

当时中国知识分子所追求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司马迁在广泛游历的基础上撰写名著《史记》,都洋溢着强烈的探求精神;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更是中国人对身外世界的一次大探求。

通过贯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中国人对大千世界有了全新的认识,中国的商品如丝绸、瓷器、纸张都大量输出,长安文明的许多内容如冶铁、穿井、造纸、丝织等技术都传到域外,为域外广大地域所接受,对亚洲各地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部分西安发展的现状

回顾了西安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大家一定能充分感受到,能在西安这片土地上生活、工作和学习是多么的自豪和骄傲。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拉回到现实。

那么,西安还能不能重新显现出历史上的辉煌,能不能重现汉唐雄风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要对当前西安的发展现状和发展条件进行深入分析。

新中国成立后,西安重新焕发出青春的生机与活力。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新中国第一轮工业化布局的156个重点项目中,西安就占了17个,古都西安因而拥有了“电工城”、“军工城”、“航空城”与“纺织城”。

从五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西安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的重要基地,国家在此设立了四十多所高等学校与五百七十多家独立科学研究机构,被誉为“科教城”。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西安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生产总值连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城市建设日新月益,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

目前,西安已进入了历史上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城市价值已经开始充分兑现,这座千年古都的全面复兴已经具备了充分的条件。

一、西安已经进入了城市价值的充分兑现期

如何看待当前的西安,我们有一个判断:

西安进入了城市价值兑现期。

那么,城市价值兑现期的内涵是什么呢?

城市价值,是指城市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区域范围内产生的各种贡献的总和。

这些贡献大体分为五大类:

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

也就是说,城市价值是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水平的考量,而不单纯指某一个指标。

城市价值是有形价值与无形价值的统一,是基础设施、自然环境、文化教育、经济、社会诸方面价值的统一,是历史价值、现实价值与未来预期价值的统一。

那么我们说西安处于城市价值兑现期,是从城市价值增值规律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发展所处阶段做出的科学判断。

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城市自然禀赋和凝结在城市中的由累积投资及建设活动所形成的所有人类劳动,经过一定时期的积累,形成了稳定的城市价值;二是这种稳定的城市价值累积到一定时期,将伴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外化为城市实力、能力、活力、潜力和魅力的迅速提升,并带来城市价值的持续大幅度增值,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城市价值充分兑现最显著标志是生活质量的持续提升。

城市价值持续增值阶段性划分示意图

 

 

同时,按照城市发展阶段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价值积累期城市发展速度较为缓慢,属于城市发展的准备阶段;价值兑现期城市迅猛发展,属于城市快速发展阶段;价值增值兑现期城市发展速度再次趋于平缓,属于城市成熟发展阶段。

从上图中我们可以找到与西安的发展轨迹,这和我们的判断是一致的:

目前的西安,三年不来,就完全认不出来了。

而发达国家城市目前的景象与二十年前变化不大。

所以说西安进入了城市价值兑现期,这一判断包含着对现代城市发展理念的深刻理解、对城市竞争环境的清醒认识和对西安城市未来发展的坚定信心。

西安进入城市价值兑现期主要表现出以下五个阶段性特征。

1、从经济发展速度来看,西安已进入历史上最好最快的持续发展期

近十几年来,西安经济处于一个不断加快增长的时期。

一是经济总量迅速扩张。

1998年,西安生产总值突破500亿,6年之后的2004年突破了1000亿,又4年之后的2008年突破了2000亿。

二是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2001年至2006年,西安经济增长保持了13%以上的速度。

2007年,跳出了13.5%左右的增长区间,达到14.7%;在2008年复杂的大环境下,增速仍达到15.6%,展示了西安进入快速发展轨道的清晰轨迹(见图1)。

如果按照以上轨迹,西安今年的发展速度应该更快;但是考虑到当前的经济形势,市委、市政府在确定今年经济增长指标时,在去年完成15.6%的基础上,回落了2.1个百分点,但比全省的目标提高了0.5个百分点。

13.5%的目标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4位(见图2),前三位分别是长春、沈阳和大连,增速分别为15%、14%和14%,最低计划增速为宁波9%。

和全国保八的任务一样,13.5%也是我们必保的目标,是通过努力可以完成的目标。

图2

2、从人民生活水平来看,西安已步入人民生活品质的持续提升期

近年来,西安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显著提升。

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

2006年西安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07年达到12662元,2008年达到15207元;二是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持续攀升。

2006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8.37万人,同比增长6.6%,2007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4.35万人,同比增长71.4%,2008年新增就业人口13.36万人;三是2006、2007和2008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均为4.3%,控制在“十一五”目标的4.5%以内;四是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稳步推进,2006、2007和2008年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参保率分别为77.4%、82.75%,和87.4%,2006年,西安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已达到100%。

3、从城市居住环境来看,西安已步入人居环境的持续改善期

大家一定能够深地体会到,西安已经不是以前人们想象的“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的景象。

近年来,西安已经越来越成为一个宜居城市。

现在的西安不仅仅是厚重的、传统的、古老的、黄土的,也是新鲜的,现代的,绿色的。

人居环境的改善,体现在城市综合服务功能的日益完善上。

2003年至2008年六年间,西安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6366多亿元。

大规模的集中建设,使西安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道路建设、水、电、气、热供应条件和生态环境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得到极大改善。

西安不仅告别了水荒,而且在较长的时间内,城市供水都有着较大的保障。

污水处理能力也提高到了全国先进水平。

公路更是四通八达,成为陕西“米”字型公路的枢纽。

人居环境的改善,体现在生态环境的改善上。

2008年,西安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8平方公里,完成工程造林12.26万亩。

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通过国家评审。

曲江池、唐城墙、唐大慈恩寺等三大遗址公园建成开放。

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01天。

人居环境的改善,还体现在西安优越的教育和医疗环境上。

西安是全国知名的大学城,现有普通高校、军事院校、成人高校和民办院校108所,每万人中在校大学生超过800人,居全国之首。

2008年,西安各类学校在校生超过200万人,约占全市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在校大学生达百万人。

西安是全国医疗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在黄河中上游和整个西北地区,西安是最大的医疗中心,医疗技术水平和人才队伍最为强大,对周边地区正在发挥着较强的辐射作用,而且其覆盖范围还在扩大。

截止2008年,西安拥有各类卫生机构5107个,其中医院和卫生院432个,有卫生技术人员6.48万人,其中执业医师1.86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达到3.46万张。

完备的教育基础设施、优越的高等教育环境和医疗条件,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们来西安定居。

4、从城市聚集和辐射能力来看,西安已步入城市地位的日益凸现期

近年来,西安在推进西咸经济一体化、促进与陕北、陕南、杨凌、连云港、平凉的合作方面成就显著。

经过我们市发改委和国家、省上的多次衔接,上个月,国家已经正式批准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在这个月的23到26日正式对外公布。

这样,西安的战略地位大幅提高,她的发展已经真正提高到了国家层面,将受到国家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确定的西部三个重点发展地区之一,西安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最重要的中心城市,必将成为具备较强辐射和带动能力的核心区之一;随着欧亚经济论坛、圣典西安、文博会、西洽会的成功举办,西安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日益提升,中心城市地位日益凸现。

5、从城市的吸引力来看,西安已步入城市魅力的日益增强期

西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存和秦岭北麓绚丽多姿的自然风光,使其成为国际知名的旅游热点城市。

2008年,来西安旅游的海外游客63万人次(08年受金融危机影响,海外游市场出现下滑,07年来西安的海外游客突破100万),国内游客3169万人次,全市旅游总收入达到243.52亿元。

近年来,西安文化资源向现实生产力转换的步伐也明显加快。

曲江新区被国家批准成为全国首批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曲江大唐芙蓉园、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和法门寺文化景区的建设,充分向世人展示着西安大唐文化的神韵;由于西安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中心城市地位,使它拥有潜力巨大的内陆市场,目前,已有60个国家和地区在西安设立了2654家三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96家在西安投资;西安还是我国西部地区惟一的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高端的平台将达到“筑巢引凤”的人才聚集效应。

这一切都彰显了西安人文之都、现代新城的风采和日益增强的魅力。

二、西安经济在当前严峻形势下遇寒不冷

1、2008年西安主要经济指标,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位次前移。

刚刚过去的2008年,大多数地方,包括大多数的副省级城市的经济发展都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增速明显放缓,形势不容乐观,但这一年却是我们西安近15年来经济增长最快的一年。

大家可以看一下这个我市和其他副省级城市的指标对比,就可以对西安2008年的发展成就有一个更直观的认识,对当前的发展阶段有一个更清晰的判断(见表2)。

(从上面这个表可以看出,2008年我市生产总值增速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6位,比2006年提高了9位,相比2007年提高了5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2008年增速排名第2,比2006年提高了4位,比2007年提高了1位;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该指标排名由2007年第3位提高到2008年第1位;全市进出口总额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