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7619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73.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docx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课外阅读训练一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外阅读训练

(一)

阅读

(一)

登泰山观日出(节选)

我没有在南天门停留。

7点10分,我终于到达了日观峰。

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东眺望着无际的群山,只见山峰之间白雾茫茫。

大约过了七八分钟,东方天际出现了鱼肚白,是那么柔和,又是那么光洁。

它不断地扩大,仿佛要淹没群山似的。

它的底部则微露着淡红色,四周的云也发白了……

我目不转睛地望着这一切。

一会儿,那淡红色加深了,范围越来越大,把邻近的云也照得发亮。

这时,东方的天空发红了,在重重叠叠的峰峦的最东端,红得最浓、最艳,好像燃烧着的大火正在蔓延扩大。

就在这一刹那间,那红绸帷幕似的天边拉开了一角,出现了太阳的一条弧形的边,并且努力地上升着,变成一个半圆形,放着强烈的光,把周围的红绸帷幕撕得粉碎。

我的眼睛被这强光刺激着,微微感到疼痛,可我仍然盯住它,就像怕它跑掉似的。

那半圆形不断上升,越来越圆,像一个火球在天边跳动着,最后终于挣脱了地面。

“啊!

太阳出来了,太阳出来了!

”我情不自禁地喊了起来。

1.下面的选项中描述日出前后天空颜色变化正确的一项是( )。

A.鱼肚白→淡红色→火红色

B.鱼肚白→火红色→淡红色

2.读一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填空。

(1)这句话运用了______的修辞方法,把______比作______,写出了太阳的形态特点。

(2)“不断”“越来越圆”“终于”这些词语体现了太阳上升过程中的________和太阳____________。

3.判断对错,对的画“√”,错的画“×”。

(1)日出时太阳的形状变化顺序是:

一条弧形的边→半圆形→火球。

(____)

(2)本文抓住日出前后天空颜色的变化和观看时的感受这两方面写了泰山的日出。

(____)

4.这篇文章和《海上日出》在写法或内容上有什么相同点?

(列举一两条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

(二)

巫峡赏雾

巫山多雾。

因而有人叫它雾峡。

巫峡的雾,像巫峡一样俊秀迷人。

巫峡赏雾,如同欣赏一幅幅绘画珍品,人不知不觉便进入了那种如梦如幻的境界。

山帽子雾,大而圆。

处在同一水平线上的山峰,都美美地戴上了一顶。

巫峡由此更添几分秀色。

太阳出来了,山帽子雾银光闪闪,璀璨夺目。

这时,不由得让人想到《昭君出塞》那幅画:

头戴绒帽、身穿绒衣的王昭君,骑着马一步步朝草原深处走去。

半山雾,又叫遮山雾,犹如一道天幕从空中垂下来,将山峰拦腰隔断。

一座座农家小院,一片片田园果林,便严严实实隔在了这道天幕后面。

唯有山前的小路倔强得很,硬左拐右拐从雾中一头伸了出来,一下子让人想起贺敬之先生写的那首诗:

“半山的云彩,半山的雾。

深山里的人家,云雾里的路……”此情此景,真是活画出来了。

一阵铃铛声传来,雾中走出一头头黄牛。

那是地道的巴山牛,盘着绳子的牛角上,似乎还粘着许多雾絮。

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

轻纱雾,丝丝缕缕,看上去如同落地窗帘。

如此珍品,非织女那一双巧手不能完成。

微风轻拂,轻纱雾慢慢走动起来。

于是,雾中的山峰也跟着走动,农舍也跟着走动,牛群羊群也跟着走动。

神女峰上的“神女”也苏醒了,拖着长裙,一步一步……

跑马雾,气势好生了得!

初夏雨后放晴,峡谷中涨满了雾。

那雾看上去如同关在圈栏中的马群,你挤我,我挤你,显得浮躁不安。

这时,从峡口子吹来一阵风,浮躁不安的马群便借助风力,冲破圈栏,撒蹄在巫峡中狂奔起来……

巫峡的雾,迷人的雾。

每次赏雾前,我都一再提醒自己千万不要被那雾所迷惑,却每次都不争气,一赏便痴迷在雾中。

5.本文是按照()的结构形式具体描写巫峡迷人的雾的。

A.总—分B.分—总C.总—分—总

6.用波浪线画出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句子。

这样写的好处是()

A.提醒读者不要被雾所迷惑。

B.不仅强调巫峡的雾美得迷人,而且使文章结构严谨。

C.强调雾太美了,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7.作者在描写山帽子雾和轻纱雾时抓住了哪些特点?

请写一写。

山帽子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轻纱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诗句描绘的情境,哪一句与“走在后面的放牛人连声吆喝,却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最相近?

()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B.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C.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D.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9.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三)

九曲溪漂流

大凡去过武夷山的朋友,回来后都会滔滔不绝地介绍九曲溪漂流之奇趣,当我也如愿踏上九曲溪的竹筏时,也立即沉醉其中,并被九曲溪特有的风光所震撼。

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因宋代大理学家朱熹游览而写出脍炙人口的《九曲棹歌》而闻名于世。

端坐竹筏,只觉得两岸青山耸峙,其间一溪碧水穿谷绕峰而过,那些刚刚登临过的天游峰、虎啸岩、一线天等景区,全都倒映在九曲十八弯的溪水里,随风荡漾,扑朔迷离,如梦似幻,成就了一番特有的动静结合、山随水动的景致。

再看两岸群山,有的似虎跃龙腾,(A);有的则雄踞一方,(B);有的像玉女插云,(C);有的则直耸云霄,俯瞰群山。

乘上小竹筏,船工们或轻点石岸,或用力撑篙,或干脆就收篙顺水漂流,但小小的竹筏依然随清波而流淌,飘飘然而前行。

众多游客众多竹筏自觉形成一线,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

曲曲山回转,峰峰水抱流,抬头可观景色,俯首可视清流,侧耳可闻水声,伸手可嬉浪花。

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心随景动,景随舟移。

此刻,我仿佛听到了来自遥远时空里的朱熹的声音:

“武夷山上有仙灵,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

10.给文中括号处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

威武凛然   亭亭玉立   风骨刚健

A.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

11.九曲溪因“________”而得名。

作者端坐竹筏,观赏一溪碧水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顺水漂流,一路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景随舟移,作者此刻又联想到了吟唱九曲溪的诗篇。

12.下列对画“﹏﹏﹏”的句子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句话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九曲溪山环水绕的特点。

B.这句话写游客在九曲溪漂流赏景玩耍的情景。

C.这句话写出了游客顺流而下惊险刺激的场面。

D.这句话流露出作者悠然自在的心情。

13.短文通过写九曲溪的奇景及作者的感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四)

养马岛日出

到海边了,便总惦记着看日出。

最初几日阴雨,天空为云霾锁住,只见海天茫茫,是深深浅浅的灰色。

不见太阳,也不辨东西南北。

一天清晨到阳台上,忽见一侧天边和海面闪着红光,空中云层后面,有个大红球,那是一轮红日,已经升得很高了。

没有多久,便不能逼视。

阳台上看日出,毕竟局促。

在告别养马岛的这天,特意到海边去等候。

微弱的晨曦中,树木似醒非醒,海是凝重的灰蓝。

昨天还是海面的地方,现在露出高高低低的礁石,线条还不十分清晰。

一个小小的人影正在那块伸入海中的大礁石上移动着,他是想上得高些,看得远些。

那是我们力所不及的。

我们只能循着岸边小路选择一处开阔的地方,等候那伟大的时刻。

天边有云层围护着。

渐渐地,东方红了,由浅到深,红得很朴素。

似乎云层后面正在燃烧,却看不出那中心在哪里,我们凝望天边,不敢眨一眨眼睛。

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它们也在焦急地盼着太阳。

“快看!

快看!

”我们彼此叫着,只见云层后面陡然出现一个小红球。

那是太阳!

那是燃烧的中心。

太阳在云霞围绕中跳出了海面!

云霞红得耀眼,一条光闪闪的红柱从水面拖过来,每一道水波都发着红光。

这一带几个海岛上都有三官庙,渔民们奉祀天、地和水。

我和他们一样,觉得一切是这样神圣。

我心中充满感激,感激天有日月、地有泥土,感激太阳辛勤地出没、大海不息地涨落。

希腊神话中的日神阿波罗每天驱赶着金色的马车向天上驶去时,是否想到地上水中的生灵在顶礼膜拜?

太阳不停地上升,愈来愈大,水面红柱愈来愈宽而长,终于成为一片落进海水的灿烂的彩色。

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使我们转过头去。

太阳出来了,新的一天开始了。

太阳是我们的。

14.阅读第5—9段,在横线上补全太阳光线、色彩的变化情况。

晨曦微弱——(_________)——红光闪耀——(_________)

15.下列说法对这两个文段内容理解不正确的选项是(  )

A.文段描写了日出的过程。

B.文段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了太阳光线和颜色的变化。

C.文段表现了作者对观看养马岛日出的反感。

16.“忽然有一条鱼从水上跳出,接着又是一条,它们也在焦急地盼着太阳。

”这句话运用了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17.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作者可能会有哪些举动?

可能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五)

黄山观日出

黄山之胜,自然在于它那奇松、怪石、云海、温泉,然而最使我迷恋的却是黄山北海的日出。

  

那天我起了个绝早,东方天空只出现鱼肚白,滚圆的月亮还镶嵌在暗蓝色的天穹,四周的一切都在沉睡之中。

山间的冷风飕飕,吹在身上很有些寒意。

饱餐了露水的松枝,翠色欲滴,散发着阵阵幽香。

空气清新极了,我舒展双臂,深深地吸了一口,啊,是甜的。

抬头仰望天空,天边已出现瑰丽的云彩。

天色渐渐亮了起来,云彩不时变幻着颜色,只见紧贴山顶一条橙红色的光带,逐渐向两旁伸展,越来越长,环抱了群山。

沉睡的“卧龙”披着薄薄的轻纱,浴着朝霞,慢慢地苏醒过来。

彩霞由桔红、淡黄、莲青层层散开,一直扩展到西方天边。

几朵墨色云彩,犹如露出在红海上的山峰,千姿百态,气象壮观。

这时,启明星渐渐消失在天边。

正东方徐徐涌出一片透明的金色霞光,紧接着,山尖上透出了些许发亮的“镜片”。

接着,太阳就像美丽羞怯的少女,姗姗露出了脸庞。

人们忘情地呼喊:

“太阳!

太阳!

”山风呼呼,似乎也在欢呼这伟大的生命之源——太阳的升起。

  

我完全被眼前的景象陶醉了。

它恬静、从容而又色彩斑斓。

我惊叹:

为人类驱散黑暗、送来光明的太阳,她的出现竟是如此地谦逊,毫不“盛气凌人”!

18.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留恋()美丽()

胆怯()五颜六色()

19.作者告诉我们,太阳从群山中升起时很从容,请你摘录文中的词语加以证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黄山四大景观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主要描写了黄山日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对祖国大好河山的。

阅读(六)

春潮

北方的二月,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

山的背阴处虽然还寒气凛凛,可是寒冷的威力已衰竭。

朝阳处雪已融化,雪水顺着斜谷流过来,冲开了山涧溪水的冰面。

那巨大的冻结在岩层上的瀑布也开始活动了,流水声一天天越来越大地响起来,最后成为一股汹涌的奔流,冲到山下,流进大江。

那冰封的大江在春天太阳的照射下,在山中雪水的冲击下,逐渐变酥了,变软了,颜色也变暗了。

终于有一天,在黎明的寂静中,突然传来了山崩地裂的声响——开江啦!

风从窗缝里挤了进来,激动地向我耳语着:

快去看啊,大江复活了!

它扯着我的衣襟向江岸奔去。

我和人们一起站在江岸上,我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只见整个大江的坚冰崩溃了。

被禁锢了一冬的大江奔腾着,汹涌着,以它那不可抗拒的力量推开了坚冰,呼叫着,撞击着。

①一块块巨大的冰排,被江水推动着,山一样地竖了起来,又摔倒下去,②发出咔嚓咔嚓的声响,③溅起一片片雪白的浪花。

滚滚的春潮把坚冰击溃了,淹没了,迫使它驯服地和残冬一起向远方流去。

春水在阳光下欢笑着,在清风中舞蹈着,仿佛在告诉沿途碰到的每一个人,每一棵树,每一株刚刚露出地面的小草:

春天来了!

春天来了!

21.从第2自然段中找出三至四个能表现“春天在进攻,冬天在撤退”的词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中画“”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挤”和“扯”表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描写景色一般从以下方面进行:

A.描绘形状;B.描摹声音;C.描写颜色。

说说文中画“”的句子中①②③三处分别是从什么方面进行描写的。

(填序号)

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

24.下面哪个词语最有力地表现了春潮的力量?

()

A.奔腾汹涌B.不可抗拒C.山崩地裂

25.第4自然段中,春水告诉大地一个什么消息呢?

这一段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七)

黄山奇松

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而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最妙的观松处,当然是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了。

楼前悬崖上有“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qiú)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盘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黄山松千姿百态。

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26.联系上下文,写出下列词语的意思。

情有独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饱经风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下列对短文第2自然段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个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让我们充分感受到黄山松的奇、美。

B.作者把陪客松比作“绿色的巨人”,把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突出了它们姿态的独特。

C.两个“如同”与一个“好像”前面的语句分别是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姿态的实写,后面的语句是作者的联想。

D.作者详细描绘的是送客松,因为它是黄山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

28.黄山松的“奇”不表现在()

A.形态“奇”。

B.存在价值“奇”。

C.生长位置“奇”。

D.顽强的精神“奇”。

29.短文的第3自然段是围绕“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采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0.仿照短文画线的句子,发挥想象,描写一种自然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比喻太阳火球艰辛顽强的生命力

3.√×

4.这两篇文章在描写晴天日出时都写到了天空的颜色、太阳的形状、动态和光华的变化。

5.C

6.B

7.大而圆,光彩夺目轻盈,飘逸

8.D

9.达了对巫峡美丽景色的热爱和赞叹之情,也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10.风骨刚健威武凛然亭亭玉立

11.九曲十八弯两岸青山峭壁险滩峡谷深潭

12.C

13.表达了作者对九曲溪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分析】

10.考查选词填空,可以根据词语含义并结合上下文进行解答。

威武凛然:

威武,具体解释为威力强大,有气势、声势、权势压力、雄壮。

凛然,形容令人敬畏的神态。

亭亭玉立:

形容美女身材修长或花木等形体挺拔。

风骨刚健:

坚强有力。

是刚强、雄伟的风格形态。

11.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理解,从文中“九曲溪,顾名思义,九曲十八弯”“时而迎着耸立的峭壁,冲过湍急的险滩;时而又折入深邃的峡谷,滑向澄碧的深潭。

”可知答案。

1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从“耸立的峭壁”“湍急的险滩”“深邃的峡谷”“澄碧的深潭。

”可知描写出了游客顺流而下惊险刺激的场面。

选项C正确。

13.考查对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的理解。

从文中“那种悠然,那种闲情,那种亲近自然、融入自然、放逐心灵的感受油然而生。

”等信息,可知表达出了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14.东方变红强光白亮

15.C

16.拟人我们对日出的期待

17.示例:

张开双手,感受充满希望、充满朝气的日光打在脸上,说:

“今天一定是美好的一天啊!

【解析】

14.此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5-9段文章内容,从第五段“微弱的晨曦中”、第六段“东方红了,由浅到深”、第七段“云霞红得耀眼”、第九段“太阳的红反而淡下来,变成白亮的强光”可知正确答案是:

晨曦微弱、东方变红、红光闪耀、强光白亮。

15.文段表现了作者对观看养马岛日出的向往和热爱。

16.该句是拟人句,拟人句是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这句话形象写出了人们对与太阳升起的期盼之心。

17.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眼神,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唯一。

18.迷恋瑰丽

羞怯色彩斑斓

19.渐渐逐渐慢慢地渐渐徐徐姗姗

20.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壮观景象赞美热爱

【分析】

18.本题主要考查对近义词的辨析能力。

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近的词语,解答本题,要理解词语的意思,然后在文中找出所给词语的近义词即可。

19.此题考查课文的理解能力。

从容意思是指人处事不慌张,很镇定;舒缓悠闲的样子;充裕、不紧迫。

能体现太阳不慌不忙很从容的词语有:

渐渐、逐渐、慢慢地、渐渐、徐徐、姗姗。

20.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本题,需要结合课文的内容,然后根据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

21.衰竭、融化、流、冲、响、酥、软。

22.拟人。

表现了春风不可抗拒的力量,说明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23.ABC

24.B

25.春天来了。

表达了作者对春天到来的欣喜之情以及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26.文中指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

形容迎客松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27.D

28.B

29.黄山松千姿百态比喻排比

30.示例:

火烧云千变万化。

它们或火红,或橘黄,或靛紫;或明,或暗;有的状如战马,有的形似鸡群……

【分析】

26.此题考查文中词语的理解能力。

情有独钟原义:

是指对某人或某件事特别有感情,把自己的心思和感情都集中到他(她/它)上面。

文中指人们对黄山奇松特别喜爱而感情专注。

饱经风霜原义:

比喻经历了很多艰难困苦的磨练。

文中形容迎客松经历过种种艰难困苦。

27.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在描写黄山奇松上,用了较多的篇幅描写迎客松而不是送客松。

句子“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可以看出迎客松的地位,D选项描述错误。

28.此题考查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黄山奇松在于它形态的奇、位置的奇和顽强的精神。

29.此题考查文段的概括能力。

细读第三自然段可以发现,主要是围绕黄山松千姿百态来写的。

从连续的带“或”字的固定结构可以看出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从“黑虎”、“孔雀”可以看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30.此题为思路拓展题,学生根据平时积累,描写一种自然现象。

答案不唯一,注意语句通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