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764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docx

第一讲高考议论文审题

第一讲高考议论文审题

第一讲

高考议论文审题

高考作文如何审题?

我们通过对2011年全国各地高考作文题的审题来体会。

一、标题作文的审题

(一)2011年湖北卷

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请先作文题写在答题卡上,然后作文;

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

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旧书”属于实物型命题,可能既有本义(或实指义),又有比喻义(或虚指义)。

本义,就是指形式旧的书,或者内容旧的书。

从实指意义上可以将“旧书”理解为以前出版或用过的书,它可以是人类智慧、情感、经验的记录和总结。

如果从实指义方面写“旧书”,文章可以介绍“旧书”的性质,记叙“旧书”的来历,评析“旧书”的内容,论说“旧书”的价值,或者以“旧书”为线索讲述故事。

也可以对“旧书”的现实意义和去留发表自己的看法。

“旧书”,顾名思义,有其“旧”的一面,或曰形式,或曰内容,尤其是对“旧”的内容,我们该采取什么态度?

对此,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比较科学的态度,自然是扬弃——吸收精华,剔除糟粕。

比喻义即“旧书”的虚指义,就是指那些具有书籍记载功能的人或物,如老人那饱经沧桑的脸,乡村那古老的石桥,城里那座见证城市兴衰的鼓楼。

所以,“旧书”成为一种符号,一种载体,可以是人,如历史文化中德高望重、饱经风霜的前辈。

可以指个人已经历过的人生阶段等。

过往的一切都可比作一部旧书。

翻开这部旧书,或回顾人生经历,或审视“旧我”或鉴往知来,或怀想美好的岁月……从这个意义而言,“旧书”蕴含某种思想、某种情感、某种经验、某种启示或价值等。

从虚指义出发,写议论文,分析作为喻体的“旧书”给人的某种启示,以及这种启示的重要意义。

在中国现实生活中,很多“旧书”——古城墙、名人故居、各地民居,在经济发展的巨轮下,或岌岌可危,或被拆毁,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尊贵”的“高尚名宅”。

对于这种“撕毁旧书”的行为,我们要毫不留情地批判我们要呼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保护这些记录我们民族历史的“旧书”。

由此可见,即使以“旧书”的题目阐发观点,也要联系现实。

此题有重视文化传承的倾向,在这个电脑快要代替人脑的时代,我们不能丢了读书的传统;在各科目的学习中都存在着急功近利思想的校园,我们不能荒芜了语文的园地;在这个价值多元、铜臭和书香博弈的时代,我们要保留并享受那一片书香,要防止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酿成了精神沙漠。

所以,有价值的旧书分明就是文明的载体,精神的财富。

“旧书”可称为一道“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的作文题目,是需要当代青年深思而为的命题。

(二)2011年安徽卷

请以“时间在流逝”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注意】立意自定

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审题提示】

可能很多人会认为这个作文题是一个规劝大家珍惜时间、积极上进的老套题目,毫无新奇之处。

但细细揣摩,审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体现了命题者的良苦用心。

这是一个主谓结构的句子型的标题,题目有三个词语构成,要注意题目用的是“流逝”,而不是“流失”、“消失”、“消逝”。

“流逝”在词典中只有一个意思,就是“像流水一样消逝”,一般都是用来形容时光,如“时光流逝”、“岁月流逝”等。

而“流失”有三个义项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力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

“消失”是指“(事物)逐渐减少以至没有”。

“消逝”就是“消失”的意思。

要注意到这些词语的差别。

“像流水一样消逝”,意在告诉我们时间的消逝是可见、可感的,“流水落花春去也”,“时光催人老”,“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诸如此类。

其实,该题目最为关键的词语应该是“在”,这里的“在”是个副词,作状语,是“正在”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就是“时间正在像流水一样从我们的面前消失了”,“正在”表示一种状态,是进行时态。

它表明让考生写的是正在流逝的时间,而非已逝的时间,这一点很关键。

审清题后,可以从下列角度立意

第一,从我们“怎样看待时间在流逝”的角度立意。

考生对“时间”类的命题应该是不陌生的,它往往可以转化成“生命”类命题,毕竟“时间”与“生命”是一对孪生兄弟,能结合命题,谈面对时间的流逝,表达哲理性的思考,这就将写作立意上升到“生命价值”的高度。

“时间”与“生命”关联类素材很多,《论语》中的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苏轼《赤壁赋》的名句“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还可以从另一个方面打开思路,如时间在流逝,什东西会改变?

什么东西不会改变?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里的“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就是很好的借鉴。

顺着这样的思路,作文的立意思路就很容易打开了,时间在流逝,很多东西都有可能流逝,有没有不会流逝的呢?

当然有,珍藏在人心中的亲情、友情、爱情、恩情;历史长河中经历大浪淘沙而留存下来的珍贵民族文化、历代传颂的风流人物,等等。

像这样许许多多有价值的珍贵的东西都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逝的,它们是永恒的。

如何珍惜,如何传承,如何发展,当有所思,有所悟。

第二,从“面对时间在流逝,我们怎么办的”角度立意。

就这个题目,从“怎么办”的角度入手是最容易的,其实,怎么办的问题本身是明确的。

正面立意即时间在流逝,应当珍惜时间,积极有为——我们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我们能拓宽生命的宽度,以积极有为的方式对抗时光的流逝,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人生的意义。

反面立意自然是批判、否定浪费时间虚度人生的行为,当然通常是将正反两种情况进行对比,从而水到渠成。

从“惜时”角度展开,应当如何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人生?

如何实现理想、了却心愿、兑现诺言?

如何珍惜与亲人、与师友、与同学相处的时光?

(三)2011年山东卷

请以“这世界需要你”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自定立意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文体特征鲜明

【审题提示】

首先,要明确题目中重要语素“世界”和“你”的内涵。

“这个世界需要你”这个题目看似很空,但内涵较深,需仔细揣摩。

“古往今来曰世,上下四方曰界”。

“这个世界”是全部时间与空间的总称,但现在世界偏指人类所生活居住的空间;“你”,是关键语素,快速选择“你”是写好本题的前提。

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一种精神,是一种信念。

其次,要分析把握好题目中的要素和要素之间的关系。

很显然这个题目讲的是“这个世界”和“我”的关系。

要深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是个什么样的世界?

这个世界为什么需要你?

这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你?

需要我们做什么呢?

否则,容易出现堆砌材料、泛泛而谈、感情苍白的毛病。

要写好这个题目,可实写可虚写,最好要虚实结合。

可在“有形”或“无形”中选定一个记叙、议论或抒情的对象。

“有形”的对象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人或物,“你”可指我们大家,特别是青年学子,当然也可以是影响历史的人物或是感动世界感动中国的现代人物,甚至是平凡的农民工和不屈不挠的草根一族;实写一个人一定要概括出这些人物内心和思想里的那些优秀气质和品格。

如他们敢于承担责任为社会和国家无畏奉献的勇气,为国家民族利益和真理殒身不恤、面对困难不低头的的精神,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的美德,慈祥仁爱、宽容淡定的胸襟,以及超凡脱俗、傲然兀立的张扬个性等等。

感受、接纳并且学习这些优秀的品质,这是我们重建心灵,美化世界的一种美好途径。

如虚写,“无形”的对象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属于指精神层面的东西,一般是真、善、美的化身,如“爱”“节俭”“创新思想”“诚信”“正义”“志节”“坚强”

“诚信”“责任”“乐观”,当然也可以是“微笑、和谐、友善、低碳生活”等等。

最好要虚实结合,虚因实而更见其抽象,能启发读者用想象的驰骋而获得更高的艺术美的感受。

(四)2011年四川卷

请以“总有一种期待”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提示】

标题为一动宾短语。

动词“总有”即“一直有”“一向有”,宾语“期待”即期盼、等待

首先应回答清楚“期待什么”,这种“期望”是他人或者自己长期萦绕于胸的情愫,很久未得纾解,从前面的一个限制词“总有”可看出。

可从小我角度构思,如期待成功、期待幸福、期待真诚友情等;也可从大我角度构思,如期待社会和谐、期待国家强盛、期待世界和平等;还可逆向构思,如期待对手。

其次,这种“期望”只能是一种,不能是多种。

可以是不同的人有同样的“期望”,不能是一个人有多种“期望”。

其三,文章感情强调积极乐观的情绪。

命题在这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既“吐了实”,又让考生“贴着地面飞行”,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命题意图虽然不够显豁,但只需静下心来想想,那些居高不下的房价,食品生产的安全,四川的三年崛起等材料,哪个不可以纳入写作范畴?

当考生把视野放眼于厚实的大地,叩响时代的强音时,才算真正读懂了题目,读懂了中国。

其四,应重点回答“为什么总有”,要结合期待的内容深入切分,这是写出文章深度的关键之所在,若泛谈期待是生活的希望、期待是人生的动力等,则难以得高分。

(五)2011年江苏卷

不避平凡,不可平庸。

为人不可平庸,平庸则无创造,无发展,无上进;处事不可平庸,因此要有原则,有鉴识,有坚守。

请以“拒绝平庸”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角度自选;不必面面俱到;除诗歌外,文体自选。

【审题提示】

这是一道给了提示词的标题作文。

审题须界定好平庸与平凡。

在提示语中已经表明,作文需要辨析两个概念,即“平凡”与“平庸”。

平凡是常态的生活。

而看到“庸”字,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庸碌”“庸俗”“庸夫”“庸人”等词语。

其共同点是,稀松平常,碌碌无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等。

平庸从表层上说是个人生活、工作上的平凡,不突出,不高明。

从深层上说,则是精神上的自我放逐,自我安慰,自我麻醉,自我解脱。

其本质还是一种消极颓废的思想表现。

个人的平庸,也许无伤大雅,至多也就影响一人一家;而集体的平庸,则应当警醒,应当看作是一种毒瘤,因为它会践踏我们的思维,阉割人们的意志,妨碍社会的进步。

“拒绝平庸”这个标题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否定式。

在对否定式的审题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就是对于你写作的中心,拒绝平庸实际上是要提倡什么。

导语中给出了一种指向即做平凡但不平庸的人。

拒绝平庸就是拒绝消极思想的影响,以振奋的精神状态,投入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追求生命的意义的亮度,生活的质量的精彩,生存价值的实现。

用精彩装点动人的世界,用雄翼搏击浩瀚的长空。

考生有必要理清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处理好平凡与非凡的关系,安于平凡岗位,善于创造非凡业绩。

我们不反对做一个平凡之人,我们尽可以安心于平凡的岗位,但是我们不能在平凡中变得平庸,进而湮没,甚至颓废消沉,相反我们提倡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非凡的业绩,因为把平凡的事情做到了极致就能呈现出非凡,就会脱离平庸。

二是处理好低调和昂扬的关系。

我们提倡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

但是低调不是低能,更不是无能无德无才,相反低调做人的同时可以高调做事,做难事,做好事,做大事,于无声处听惊雷,该出手时能出手。

三是处理好平静与悸动的关系,惯于宁静修养,不忘出世致远登高。

拒绝平庸不是一种一厢情愿的意愿,而是贯穿于整个人生成长过程的锤炼砥砺。

(六)2011年广东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大千世界,“原点”无所不在,“原点”可以是道路的起点,可以是长河的源头,可以是坐标的中心,可以是事物的根本……

请以“回到原点”为标题,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写一篇文章,自定文体,不少于800个字(含标点符号)。

【审题提示】

提示语里有这样几个关键词,“大千世界”告诉考生思维要放得开,写作范围无所不包;“无所不在”是指要选准一个切入点;“道路的起点”“长河的源头”“坐标的中心”“事物的根本”提示什么叫“原点”,弱化了审题的难度;“联系生活体验与认识”,指明了可以选择的文体,或是记叙文,或是议论文。

“原点”究竟是什么?

它的本意是指出发的地方,提示语里的“原点”,都是其比喻义。

那么,文题“回到原点”这个动宾结构的词组,即回到初始的状态。

也就是说,这个“原点”代表或者象征着一种美好的东西,例如“人之初,性本善”即是典型一例,这也回答了为什么要“回到原点”的原因。

当然,“原点”也代表了一种蒙昧、启蒙和混沌。

禅界有言人生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高的境界就是回到原点,经历沧桑岁月,历览世事变幻,回归本真,再次回到原点。

新加坡有部电视剧就叫《原点》,故事叙述3名好友自小就许下同一个愿望,但因长大后的3人有了不同的际遇,从此分道扬镳,好友变成了仇敌、情侣也两地分离。

这是不能回到原点的悲剧。

因此,原点很容易联想到一切的真善美、纯自然的环境、淳朴的民风等等,那么,与此相关的主题就范围更广了。

解决了“回到原点”的“原点”问题,下一步就是要解决为什么要“回到原点”。

很显然,提示语的提示就是应该回到源头,这个“原点”应该是美好的。

因此立意当在这个主旨范围之内,正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没有污染的河源是纯净的,没有出发的起点是充满希望的,没有道德堕落的社会是和谐的,没有冲突的家庭是幸福的,这就是“原点”的内涵。

因此,文章立意的角度很多,人性回归本真,道德回归真善美,生命、成长、青春、奋斗、环境、心灵、诚信、公德等等,都是文章立意的重点。

最佳的立意在于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时效性,以及选取的一个角度一个家庭的矛盾冲突、一段友情的回归、一段成长道路的自我反思。

这些都是考生最熟悉的生活,可以信手拈来。

本题构思的难度在于作文提示语与文题的距离,提示语只简单地提示原点,而文题却多了“回到”,因此,构思全文的关键在于“为什么要回到原点”。

也就是说,不论是记叙文还是散文、议论文,都要有这样一个过程美好的原点——破坏、矛盾冲突——回到原点。

例如纯净的环境——发展破坏——治理、恢复环境;幸福家庭——矛盾冲突——回归幸福;纯洁的友情——伤害——恢复友情。

(七)2011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偶像。

钱学森、袁隆平、宗庆后、张艺谋、马化腾、刘翔……他们是不同时代不同行业的成功者,有无数崇拜者和模仿者追随其后。

他们做过什么,又是怎么做的,被写进了种种励志读本,然而,他们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时间在变,万物在变,一个人成功的赋予也在变。

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春夏秋冬,四时更替。

物理时间随着时钟的指针分分秒秒匆匆地流逝,而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的选择建构而成未来。

所以,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择角度,明确立意。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提示】

此题不是单纯的标题作文,它是材料+导语+标题新材料作文。

(1)以标题作文的形式出现。

(2)以给材料形式提供写作思路。

而材料又对写作思路与主旨作了明确的说明,保证了考生作文一般不会出现离题现象。

设想一下,假如本次命题仅以“我的时间”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会怎样写。

有了这样两段文字素材,先在现实生活撷取一个写作的支撑点,使考生下笔不至漫无边际,然后再用一段素材将生活表象与限制性标题“我的时间”绾结起来,使考生的文思有章可循,回归到对自身生活经历、经验这类较为熟悉、也比较容易写的题材上来。

材料在结尾处点出命题关键点,这就是写作的中心点。

重点就一句话“人生的真谛不在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认识自己,在合适的时间里做好该做的事”。

结合作文题目《我的时间》,这个作文题的三个关键词是“我”“时间”“成功”。

也就是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成功之路,或论述如何才能闯出一条符合自身条件的成功之路。

材料中还说“时间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人生的时间,则由大大小小的悲喜堆叠而成过去,由错错对对选择建构成未来”,因此不必固执地将“时间”理解为一般意义的物理时间,而应该将其理解成“人生悲喜成败的故事与体验”。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作联想分析,确定自己的作文思路

1、联想名人的成功之路

世人的成功总有其共同的特点,如付出、意志与毅力。

但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成功之路,有不同的途径。

有的靠意志与毅力,有的靠独辟蹊径,有的靠团队合作,有的靠善于用人,有的靠从基础做起,有的靠抓住机遇。

2、不同人物成功的含义也并不相同。

时代的不同,成功的含义不同。

战争时期成功的含义是消灭敌人,和平建设年代成功的含义是为经济建设作出贡献。

职业不同,成功的含义也不相同。

军人的成功在于确保国家的安全,政府的成功在于有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教师的成功在于培养一大批有用的建设人才,法官的成功在于保证司法的公正,打击犯罪分子,学者的成功在于为学术研究作出贡献……

钱学森的成功在于为祖国开创了科学的新时代,袁隆平的成功在于有效在提高了粮食产量,保证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宗庆后的成功表现在经营企业,张艺谋的成功表现在影视艺术;马化腾的成功在IT业,刘翔的成功在体育界。

每个人的成功总是与他所从事的职业密切相关,每个人总是在自己喜欢的工作、自己从事的工作中取得成功,而绝不是丢下本职工作去追求虚无缥缈的所谓的成功。

我们也可以据此成文。

3、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作为一个学生,成功的含义是什么?

如何取得成功?

作为一个普通人,显然不可能复制名人的成功之路,也不可能取得伟人所取得的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

干好每一件事,学习取得进步,考进理想的大学,战胜自我……这就是普通人的成功,都是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

我们也可以据此成文。

写作注意点

1、努力把题目内涵的具体化。

《我的时间》是一个范围很广的作文题,如果不进行内容的具体化,那写的文章就容易空洞乏味。

可以采用添加词语的办法进行内涵的具体化,如将它扩展成“我的快乐时间”、“我的风采时间”等,也可能将它扩展成

“我用我的时间把握我的命运”

“我让我的时间更精彩”等(当然题目是不能改动的),这样可以将文章的内容指向具体化,就容易写出一篇内容具体充实的文章来。

2、不可偷换概念

由于这个题目中的“时间”不是指物理时间,所以在写作时容易变成了其他如“成功”“胜利”之类表示“时间”含义的词语。

含义可以有所指,但用词还是应该用“时间”一词。

3、扣住“我”这个词语

要求文章从自我实际出发,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与体验作文,虽然可以写别人的事,但写别人的事不是重点,重点必须是回到“我”。

二、材料作文的审题

材料作文的类型

从近两年高考作文题目来看,新材料作文大体分为以下几类

寓言型。

寓言型是指材料作文的材料由一则寓言故事组成,不过它强调材料的内容和寓意尽可能地丰富,以便为考生提供尽可能大的范围。

漫画型。

漫画型是指提供的主要材料不是文字,而是有一定意义的图画。

作文的要求是把图中用线条、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及包涵在形象之中的思想感情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

对比型。

对比型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由两则构成,并且两则材料事例构成对比。

评论型。

评论型是指作文题目提供的材料由对某现象的评论组成。

联想型。

联想型是指提供的材料往往给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它往往是有一则诗歌或诗歌的几句来组成。

当然,分类的方法不同会有不同的说法,我们不必纠缠。

(八)2011年福建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我的工作让我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这使我有个好身体。

我梦见我种的水稻长得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骚包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我和我的朋友,就坐在稻穗下乘凉。

要求

(1)必须符合文体要求,

(2)角度自选;(3)立意自定;(4)题目自拟;(5)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提示】

“供料作文”材料由袁隆平的两句话组成,第一句说的是他培育杂交水稻的工作状况及其感觉、体验;第二句谈的是他对实现工作目标的憧憬与期待。

原本经常在田间日晒雨淋、风餐露宿的艰苦工作,在袁隆平看来,则是“常晒太阳,呼吸新鲜的空气”,是对自己的一种锻炼。

之所以能够如此,是因为他具有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因为心中有梦想。

这两句话朴实真诚,却又风趣睿智,在诙谐(甚至调侃)之中透露出一种乐观心态与浪漫情怀,显示出一种博大胸襟与人格魅力,洋溢着一种崇高的工作责任感与昂扬的人生信念;体现了他对科学研究的热爱与不懈追求和远离浮躁、归于平实的生活态度,对工作、事业、人生乐观而积极的价值取向。

理清题意后,立意角度也就水到渠成了。

围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展开,笑看苦难、挫折,将之当做成功道路上的磨练。

也可以围绕“梦想”展开,正是因为心中有梦想、目标,一切艰难困苦都阻挡不了成功。

如果把“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的成就与他的梦想、快乐结合起来看,可以看出一个人只有敬业、乐业、爱业才能把艰苦的劳动看作是一种乐趣,态度决定高度,把工作与兴趣结合的人生是美好的。

如果从袁隆平的梦想入手,可以看出科学也需要有的梦想(想象力),梦想照亮人生路,有梦想才能催人奋进。

如果把两者结合起来看,那么本文又可以写成科学既要异想天开又要脚踏实地(既仰望天空又要脚踏实地)。

还可以从袁隆平因为热爱大自然,故而能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科学入手。

再反观我们周围的环境,天下熙熙,利来利往。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这两个字。

浮躁心理的作祟,使得不少人很难安下心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很难把自己的工作当作一份事业来做,当然也就无法达到袁隆平的高度了。

总之,角度是多元的,如理想与现实;平凡与伟大;转变就业、择业观念;从职业到事业;以感恩的心态面对工作;苦中作乐;为崇高的理想而奋斗,再苦再累也是一种幸福;学会从工作中寻找乐趣;人因梦想而伟大,因务实而精彩,等等。

只要是从材料出发,只要能自圆其说,都能各得其所。

(九)2011辽宁卷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位哲学家举起一个苹果,对学生说“这是我刚从果园里摘来的,你们闻到苹果香味了吗?

"有个学生一看到苹果红红的就抢着说“闻到了!

"哲学家拿着苹果走到学生面前让他们闻,有的说闻到了,有的闻也不闻就跟着说闻到了,只有三个学生默不作声。

哲学家问“你们怎么啦?

"一个学生上前又闻了闻,说“我什么味也没闻到。

”另一个上去摸了摸,说“这是什么苹果?

”还有一个讷讷地说“老师,今天我感冒了。

"

哲学家把那个苹果交给大家传看,竟然是蜡做的假苹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提示】

阅读这则材料,我们发现,面对同一事物,同一对象----“教授手拿塑料苹果在教室里走动”,学生的反应和感觉是不一样的,有味道、没有味道。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观点认知的差异。

进一步分析面对老师手中的塑料苹果,在大家不知情的情况下的认知差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观点1.从有味道、甚至是闻到了甜味的现象分析,可以得出人性的盲从,甚至盲从得逼真,盲从得惟妙惟肖。

2.从没有味道分析,可以得出真实,相信自我,自信不盲从等等观点。

3.从一个摸了摸问这是什么苹果分析,可以得到尽管有实践,但是还是没能摆脱盲从。

4.从感冒了没有闻到这个现象分析,可以得出感知的彷徨,犹豫,给自己的感知寻找借口的人性现象。

综合起来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认知与心态、认知与盲从、正确的认知在于尊重现实与消除盲从。

可得出以下角度。

(第一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