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7988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7.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docx

专题二语言基础二

【专题二】语言基础

(二)

词语(包括成语)病句

【考情分析】

1.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是高考必考项目。

词语包括实词和虚词两部分。

实词以词语辨析为主,一般考查近义词、同音词,或者含有相同语素的其它双音节词;虚词考查以介词、连词、助词为主,有时,起关联作用的副词也综合在虚词中考查。

以辨析或改正错误的方式考查。

熟语是2004年的新增的考查项目。

熟语是语言定型的词组或句子。

除成语外,还包括惯用语、谚语、格言、歇后语等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短语。

结合具体语境考查在动态的语境中正确使用熟语的能力。

成语一直是近年高考的必考内容,“正确使用”是对成语的考查要求。

对成语使用方法的掌握是备考的重点。

2.辨析并修改病句

病句类型:

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

六种病句从三个角度考查规范使用现代汉语的能力:

语法角度、修辞角度、逻辑角度。

【知识交汇】

一、实词辨析需要明确的概念:

近义词:

指两个或几个在语义上存在相同点的词语,如“轻视”“蔑视”。

多义词:

指存在相互关联的几个义项的词语。

多义词的义项由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组成。

多义词不一定包括上述的全部义项。

本义是词语最初产生的意义;基本义是由本义产生出来的常用义;引申义由基本义派生出来,使用的范围更广;比喻义是由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一个事物而产生出来的新的意义,后约定俗成而变成了该词语的固定意义。

一个有多个义项的词语不一定是多义词。

如“稠”有“浓度大”(例句:

今天早餐的粥很稠)和“密度大”(例句:

这块地的种子撒得太稠了)两个义项,这里的“稠”是多义词。

同音词:

两个或几个读音相同的词语,如果彼此之间的意义没有必然联系,这个词语就称作同音词。

一种同音词字形相同,如“别”,它有“再见”“戴上”“不要”等多个义项,以这三个义项在不同语境中出现的词语,构成了同音词;另一种同音词字形不同,意义也好确定,如“公式”与“工事”。

含有相同语素的双音节词:

不少考生往往把这类词认定为近义词。

它们往往带有相同语素,如“树立”与“竖立”,相同的语素是“立”,由于另外语素分别是“树”和“竖”,便产生了不同用法。

前者搭配抽象内容,后者搭配具体内容。

2.重点虚词的种类:

介词:

介词一般用于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前,组成介词短语,修饰动词。

可用来表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目的、施事、受事、对象等,一般做状语,也可做补语或定语。

表时间、处所、方向的介词有:

在、到、向、往、自、从、朝等。

表方式、依据、工具的介词有:

按、按照、依照、靠、本着、用、通过、根据、拿等。

表原因、目的的介词有:

因、因为、由于、为、为了、为着等。

表施事、受事的介词有:

被、给、让、叫、由、把等。

表关涉对象的介词有:

对、对于、关于、跟、和、给、替、同等。

连词:

连词用于连接词、短语、分句和句子。

连接词、短语的连词有:

和、跟、同、与、及、或等。

连接词语或分句的连词有:

而、而且、并、并且、或者等。

连接复句分句的连词有:

不但、不仅、虽然、但是、然而、如果、与其等。

助词:

附着在实词、短语和句子上表语法意义。

结构助词有:

的、地、得。

动态助词有:

着、了、过。

其它还有比况助词等。

3.部分重点虚词的使用:

和:

除连接名词、代词,还可连接动词,但由“和”组合的联合谓语,其前面必须有附加成分;要注意顿号与“和”的连用方法,一般只在最后两个并列的词语间用“和”;

及:

只能连接名词性词语;或(或者):

表示选择关系;

还是:

可表选择,但还可用于疑问句;

以及:

既可连接名词性词语,又可连接动词性词语;

及其:

注意“其”的代词用法,其后的语言单位易与其产生逻辑矛盾;

而:

连接谓词性词语或分句;常用格式有“为……而……”;

常与“因”“由于”搭配使用;

而且:

连接谓词性词语,表意思更进一层;

并且:

连接动词性词语或分句;

的:

连接定语与中心词,形成具有名词性质的“的”字结构;

地:

连接状语与中心词;得:

连接中心词与补语;

所:

与及物动词组成具有名词性质的“所”字结构,与“被”“为”组成“被……所……”“为……所……”的表被动的固定结构;

着:

表动作正在进行,着眼于时段;

了:

表动作已经完成,着眼于时点;忌与表示正在进行的动词矛盾。

过:

表曾经发生这样的动作;给:

用在动词前表加强语气;当“给”与“替”“为”意义相当时,不能替换成“跟”。

连:

表示强调。

对与对于:

在表介引对象时,二者通用,但若表示动作意义较强的介引时,只能用“对”;使用时不能主客颠倒;不能造成与名词短语之间的结构不确定。

关于:

表关联、涉及的事物;组成介词短语作状语时,只能放在主语之前;组成的介词短语可以做文章的标题。

在:

与“上、中、下”组成固定结构,但在“在……上”和“在……下”中间,只能穿插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在……中”若插入动词或动词性短语,表动作正在进行。

于:

某些动词后不能带“于”,如“导致于”;不能与“自”连用,如“来自于”。

二、成语误用类类聚

成语使用不可望文生义

坐地分赃目无全牛罪不容诛屡试不爽

微言大义文不加点侧目而视差强人意

身无长物万人空巷不足为训不刊之论

劳燕纷飞如坐春风五风十雨首当其冲

罪不容诛着手成春叹为观止痛心疾首

胸无城府苦心孤诣大快人心三人成虎

危言危行手不停挥闻过则喜翻云覆雨

成语使用——注意易混成语(纵向两两排列)

通宵达旦同日而语臭名昭著俯拾即是

夜以继日相提并论臭名远扬比比皆是

洋洋大观兴高采烈一蹴而就置若罔闻

包罗万象兴致勃勃一挥而就充耳不闻

相反相成循规蹈矩信口开河不胫而走

相辅相成安分守己信口雌黄不翼而飞

骇人听闻临危授命休戚相关改弦更张

耸人听闻临危受命息息相关改弦易辙

处心积虑无微不至曲突徙薪不以为然

深思熟虑无所不至未雨绸缪不以为意

东山再起不厌其烦再接再厉自食其力

死灰复燃不胜其烦变相加厉自食其果

成语使用——注意对象

白驹过隙:

时间过得很快。

百废俱兴:

该办未办的事都兴办起来。

北门锁钥:

用于指军事要地。

筚路蓝缕:

用于形容创业艰难。

鞭辟入里:

用于深中要害,透彻说明问题。

别出机杼:

用于诗文的构思、布局。

秉烛夜游:

用于极时行乐。

不同凡响:

用于不平凡的文艺作品。

寸草春晖:

用于指难以报答的父母恩情。

厝火积薪:

用于指潜伏着很大的危险。

箪食壶浆:

用于指军队受欢迎的场面。

箪食瓢饮:

用于描写生活清贫。

振聋发聩:

用于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

炙手可热:

用于表述权势很盛。

洛阳纸贵:

用于比喻著作流行一时。

浩如烟海:

形容文献、资料等丰富。

倚马可待:

形容写文章快。

济济一堂:

形容许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美轮美奂:

形容建筑物高大华美。

行云流水:

用于文章、歌曲等自然、不拘执。

洗心革面:

用于形容人彻底醒悟。

崭露头角:

用于形容年青人显露才华。

汗牛充栋:

形容书很多。

巧夺天工:

形容人工的精巧胜过自然。

鬼斧神工:

形容建筑、雕塑精巧。

登堂入室:

用于学问或技能达到很高的水平。

翻云覆雨:

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

筚路蓝缕:

形容创业的艰辛。

千古绝唱:

用于指诗文创作的最高境界。

流光溢彩:

用于形容建筑物的华丽。

悬壶济世:

用于说行医。

鳞次栉比:

用于比喻建筑物非常多。

宵衣旰食:

用于形容帝王勤于政务。

不瘟不火:

用于指戏曲不沉闷也不乏味。

青出于蓝:

用于指学生超过老师,后人超过前人。

舐犊情深:

用于指对子女的慈爱之情。

擢发难数:

用于指罪行非常多。

馨竹难书:

用于指罪行非常多。

豆蔻年华:

用于十二三岁女子。

成语使用——注意感情色彩

贬义成语

抱残守缺亦步亦趋邯郸学步胶柱鼓瑟

改头换面长篇累牍东施效颦趋之若鹜

攀龙附凤奴颜婢膝朋比为奸如丧考妣

始作俑者颐指气使振振有词粉墨登场

为所欲为弹冠相庆师心自用八面玲珑

半斤八两匹夫之勇无独有偶面目全非

门户之见倾巢出动陈陈相因推波助澜

随波逐流拾人牙慧一团和气年轻气盛

褒义成语

目无全牛凤毛麟角运斤成风雨后春笋

蔚然成风不落窠臼有口皆碑耳提面命

成语使用——注意谦敬词语

谦词

敝帚自珍抛砖引玉绵薄之力不情之请狗尾续貂

敬词

蓬筚生辉不揣冒昧鼎力相助

成语使用——注意多义现象

不三不四:

不正派;不像样子,相当于不伦不类。

左右逢源:

事情无论怎样做都很顺利;比喻办事圆滑。

指手画脚:

说话兼用手势示意;形容轻率地指点。

想入非非:

等同于想像奇特;完全脱离实际。

一泻千里:

形容江河水流迅速;形容文笔奔放、流畅。

水乳交融:

形容关系非常密切;结合非常紧密。

管中窥豹:

所见片面;由部分推知整体。

不绝如缕:

形势危急;声音细微悠长;技艺或其它方面的继承人稀少。

拐弯抹角:

行路曲折多;讲话不爽直。

暗送秋波:

原指暗中眉目传情;泛指献媚取宠,暗中勾搭。

豁然开朗:

一下子现出开阔明朗的境地;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登峰造极:

成就达到极高的境地;干坏事猖狂到极点。

秀色可餐:

女子面容美丽;景色美丽。

不可思议:

神秘奥妙;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洋洋洒洒:

写文章思路活泼、连续不断;规模大、气势盛。

穷形尽相:

描绘细致;丑态毕现。

淋漓尽致:

形容文章或谈话详尽透彻;暴露得非常彻底。

应接不暇:

美景多,应付不过来;经手事物多,忙不过来。

繁文缛节:

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多余琐碎的手续。

成语使用——与后文语意重复或矛盾现象

大家众所周知难言之隐的苦衷被打得浑身遍体鳞伤

被人贻笑大方忍俊不禁地笑起来目前的当务之急

感激涕零地流下眼泪过分的溢美之词值得可歌可泣

三令五申地强调独自形影相吊

一位莘莘学子大家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达成共识

浮光掠影地看,但印象很深刻。

三、病句类型应该具体化:

搭配不当

1、主谓搭配不当

①主语或谓语是联合短语,两者在语义上必须全面搭配

误例1:

当天的工作和任务都必须在当天做完,不要拖到明天。

误例2:

有关部门对极少数不尊重环卫工人劳动,无理取闹、甚至殴打、侮辱环卫工人的事件,及时进行了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

②谓语不能陈述主语中心词

误例3:

大象的寿命可活一二百年。

③曲解词义造成主谓不搭配

误例4:

5000米运动员冲出起跑线,奔驰在跑道上。

2、动宾不搭配

①联合短语作谓语或宾语,不能与另一项一一搭配

误例5:

我很同情和理解你的心情。

②动宾之间不合语言习惯

误例6:

这人说着湖南口音。

3、修饰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误例7:

他们把房间打扫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

4、主语和宾语意义上搭配不当

误例8:

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

语序不当

1、多层定语排序不当

误例9:

我的新买的一件红色毛皮大衣。

2、多层状语排序不当

误例10:

昨天,在休息室里,他热情地同许多代表进行了交谈。

3、定语与中心语位置不当

误例11:

我国棉花的生产,长期不能自给。

4、定语放在状语位置上

误例12:

这件事在领导和群众中广泛地引起了关注。

5、状语放在定语位置上

误例13:

我们计划组织学生开展更多的课外科技活动。

6、主客体颠倒

误例14:

这个山区的变化对我们是非常了解的。

7、相对应的联合短语不能前后对应

误例15:

小碑座的四周,雕刻着以牡丹、荷花、菊花组成的八个大花圈,这些花朵象征了品质纯洁、高贵和坚忍。

8、关联词语与主语位置颠倒

误例16:

一篇文章要是字迹潦草,那么内容即使不错,也是要不得的。

9、复句内部的逻辑关系颠倒

误例17:

他经过这段时间的练习,不仅能写长篇大论的理论文章,而且能写一般的应用文了。

10、否定词或能愿动词与把字短语颠倒

误例18:

小新把衣服没弄脏。

成分残缺或赘余

1、主语残缺

①由于滥用介词造成主语残缺

误例19:

由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和出身阶级的局限,不能不在他的作品中有所反映。

②随意省略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误例20:

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复排的大型历史话剧《蔡文姬》定于5月1日在首都剧场上演,日前正在紧张的排练之中。

2、谓语残缺

①谓语修饰语过长造成谓语残缺

误例21:

最近电视台播放的守卫在老山前线的边防战士的光辉事迹。

②另起炉灶造成前一分句谓语残缺

中国人民自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之后,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从胜利走向了胜利。

3、宾语残缺

①宾语修饰语过长造成宾语残缺

误例2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知识的价值日益显现,人类已进入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的分成,并已开始向科技工作者身上倾斜。

4、必要的修饰语(定、状、补)残缺

误例23:

要想取得优异成绩,就得付出劳动。

5、主语多余

误例24:

我们的革命先辈,为了人民的利益,为了将革命进行到底,这些革命战士流了多少鲜血!

6、谓语多余

误例25:

我们到烈士陵园举行了献花。

7、宾语后有多余成分

误例26:

学校正在举行活动,纪念“五四”青年节的到来。

8、定、状、补语多余

误例27:

这句话里包含了多少无声的潜台词啊!

误例28:

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大家对我的关心。

误例29:

刘教师做事非常认真得很。

结构混乱

1、两式杂糅(表达相同意思的两种不同句式混杂)

误例30:

如何才能让大家都富起来呢?

关键的问题是知识在起决定性作用。

2、前后牵连(前一句的后一部分用为另一句的开头)

误例31:

当上级交给我们任务的时候,我们大家都有既光荣又愉快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不合逻辑

1、不合客观现实

误例32:

今年秋天都这么冷,何况到了冬天?

2、前后矛盾

误例33:

这次考试,他的每科平均都在90分以上。

3、大小概念并列不当

误例34:

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杜绝用字不规范的现象。

4、否定失当

误例35:

电源一关,就会阻止电流不再进来。

5、一面两面不对应

误例36:

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要加速训练并造就一批专门人才。

表意不明

1、多音字造成歧义

误例37:

这个人好说话。

2、多义词造成歧义

误例38:

迎春饭店要关门了。

3、短语结构不明造成歧义

误例39:

我要炒肉丝。

4、停顿不同造成歧义

误例40: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

5、重音不同造成歧义

误例41:

这个月就生产了500台录音机。

6、兼类词造成歧义

误例42:

这个菜不热了。

7、代词指代不明产生歧义

误例43:

小李一进屋,就看见小王和他的朋友在谈笑。

8、介词“对”或“对于”的宾语不定产生歧义

误例44:

对售货员的意见。

9、标点不当产生歧义

误例45:

收购站营业员对收购进来的有病猪肉,未按该站主任的意图,加盖“合格肉”图章,以致遭到迫害。

10、苟简产生歧义

误例46:

买车、船、飞机、饭票在总服务台。

【思想方法】

一、正确使用词语答题技巧

1、辨析词语首先对词语的含义特别是在语境中的临时意义进行精确的把握。

2、在日常学习中,决不能养成死板的识记词典义的习惯,而要更多地从理解上下功夫。

3、词语辨析要注意几个切入的角度:

①词语意义的轻重:

有的词语语义重,如“造诣”,它不能用于一般成绩。

②词语的使用范围大小:

如“边界”和“边疆”,前者的范围小,后者的范围大。

③词语的感情色彩不同:

感情色彩分为褒义、贬义、中性三种,如“成果”是褒义词,“结果”是中性词,“后果”是贬义词。

④词语的语体色彩不同:

语体色彩分为口语、书面语两种,口语用于日常交际中,显得平实、通俗,书面语一般表现为成语、文言句式、科技术语等,如“商量”是口语,“商榷”是书面语。

⑤词语的词性不同:

尽管语义相近甚至相同,但是,它们自身的语法性质却不同,如“突然”和“猛然”,前者是形容词,后者是副词;“不止”和“不只”,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副词;“启示”和“启事”,前者是动词,后者是名词。

⑥词语的搭配对象不同:

不同的词语适用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如有的词语搭配具体的事物,有的词语搭配抽象的事物。

4、辨析词语,必须有语法意识和修辞意识,建立明确的语文学科思想。

二.成语使用需要注意的问题:

1、切忌望文生义,如“不刊之论”不是“不能刊登的言论或文章”。

2、切忌对象用错,如“青梅竹马”用于“两小无猜的男女”。

3、切忌褒贬失当,如“趋之若鹜”是贬义成语。

4、切忌谦敬失当,如“蓬筚生辉”用于谦说,不能用于对方。

5、切忌多义单解,如“异想天开”除了有贬义用法外,还可用于说“想象奇特”。

6、切忌与语境重复,如“生灵涂炭”,前面不能再用表示人或物的词语。

7、切忌与语境矛盾,如“莘莘学子”,“莘莘”有“众多”意,前面不能用表示具体数字的词语。

三、病句解答技巧:

解答六种病句类型,可以运用语法结构分析、修辞表达分析、逻辑事理分析三种方法。

语法结构分析主要针对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等四种类型,修辞表达主要针对表意不明,逻辑事理针对不合逻辑。

判断句子是否有毛病,首先从语法结构分析入手,分清句子的主干(主、谓、宾),审视其是否相互搭配,然后正确划分各种修饰、限制成分,看其是否与各自的中心语搭配。

如果没有问题,再进一步判断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或成分多余的问题、语序是否恰当(主要是多层定语和多层状语)。

其次审视其是否有表意不明和违背逻辑事理的毛病。

总结历年病句考查内容和特点,考生须掌握快速判断语句是否有毛病的方法:

一、与介词“对”或“对于”有关的病句。

“对”和“对于”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词语,使用中经常出现相互误用或与其它词语误用的现象,大致有下面几种情况:

1、滥用“对于”造成主语残缺。

这是介词使用中常见的现象,只不过“对于”在病句的考查中出现的时候较多,如:

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呢?

这一句中的“对于”属滥用,造成句子缺少主语。

2、“对于”和“对”的互换。

句子中的“对于”可用“对”来替换,但由于“对”的动作意义较强,故“对”不一定能用“对于”来替换。

如:

同学们对老师很尊敬。

句中的“对”具有较强的动作指向性,不能换成“对于”。

3、误用“对”产生歧义。

如:

巴基斯坦对以色列的进攻。

该句中“对”的宾语不确定,可以是“以色列”,也可以是“进攻”,从而造成歧义现象。

4、主客颠倒。

这是“对”或“对于”在使用过程中最易出现的毛病。

如:

焦裕禄这个名字对青年人可能还有些陌生,可对四十岁以上的人却是很熟悉的。

“熟悉”的施动者(即“主”)与受动者(即“客”)前后颠倒,造成语病。

5、“对于”与“关于”的误用。

“对于”引进动作的对象,“对于”引进动作涉及的对象,二者最明显的区别是“对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既可放主语前也可放主语后,而“关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只能放在主语前。

下面就是一个典型的病句:

3月17日,6名委员因受贿丑闻被驱逐出国际奥委会。

第二天,世界各大报纸关于这起震惊国际体坛的事件都做了详细报道。

二、与联合短语有关的病句。

1、联合短语在句子中充当某一成份,它可能与与之相关的句子成份不一定完全搭配。

如:

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近年来,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高校将进一步扩大招生,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2、句子中有两个以上的联合短语,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不互相照应的毛病。

如:

文件对经济领域中的一些问题,从理论上和政策上做了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

句中“从理论上和政策上”与“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彼此不照应,后者应调换一下位置。

三、与否定词有关的病句。

1、多重否定误用。

这种现象常表现为因滥用或少用否定词而致使表意与本来要表达的意思不符。

几年来,王芳几乎无时无刻不忘搜集、整理民歌,积累了大量的资料。

“无时无刻”中和“无”与“不”形成双重否定表示肯定的语意,其表意结果与原意相反,产生语病。

2、否定词与否定意义的副词、动词重叠。

考生往往忽略否定意义的副词或动词在文中的表意功能。

如:

睡眠有三忌:

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为了防止这类交通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加强了交通安全的教育和管理。

前句“忌”、后句“防止”在句中都表示否定意义,与句中的否定词产生重复的毛病。

3、否定词与反问式的表意错误。

肯定句的反问式表达一种否定意义,如果加上一个否定词,其表意为肯定。

在使用中会经常发生反问式与否定词误用的现象。

如:

雷锋精神当然要赋予它新的内涵,但谁又能否认现在就不需要学习雷锋精神了呢?

四、与“和”有关的病句。

1、表并列的“和”与表“选择”的“或”的混用。

连词“和”表并列,“或”是表选择的连词,二者常发生混用现象。

如:

无论干部和群众,都必须遵守社会主义法制。

这个句子中的“和”应该换成“或”。

2、兼类词“和”误用易产生歧义现象。

“和”既可以作连词又可作介词,这种兼类现象会使句子产生多种意思。

五、与“是”有关的病句。

在以“是”为判断词的判断句中,易产生主语与宾语不搭配的毛病。

如:

企业技术人员在业余时间内的第二职业是一种正当的劳动。

六、与“的”有关的病句。

结构助词“的”连接定语与中心词,定语不同,“的”可有可无,有时必须加“的”。

动词短语、介词短语、多音节形容词等作定语,其后必加“的”。

如:

他有“乒坛黑马”之称,具备直拍选手快、灵、狠的特点,是欧亚高手取胜最大障碍。

该句在“取胜”的后面须加上“的”表意才正确。

七、与关联词语有关的病句。

1、递进关联词语(不但……而且等)所在语句易产生前后分句颠倒的毛病。

递进关系的复句前后分句语意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由轻到重。

在判断递进关系复句时应先看其是否有前后语句颠倒的毛病。

如下面的病句:

他不仅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而且虚心听取了大家的批评。

2、滥用关联词语。

属于不该用而用。

复句语意间的关系一看即明,不必使用关联词语。

下面句中的关联词语须删除:

因为天要下雨,所以你要带上雨衣。

3、缺少必要的关联词语。

有的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必须依靠相应的关联词语才能清楚表达。

不使用易产生语病。

如:

他们虽然练长跑的时间不长,身体素质好,所以集中训练一段时间后,成绩仍上升很快。

4、关联词语位置错乱。

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如果相同,关联词语放在主语后,否则,即为病句。

如:

他不但在学习上给我很大帮助,在生活上也给我解决了不少问题。

前后两个分句的主语如果不同,关联词语要放在主语前。

如:

不但他帮助我,班级中其他同学也帮助我。

5、误用关联词。

关联词语一般成套使用,不能随意更换,不然,会影响正常语意的表达。

如:

尽管天下了这么大的雨,我们也要按原计划去张大妈家劳动。

对这类错误,我们必须熟练掌握各种关联词语的搭配关系,明确其表达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