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8004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docx

淄博市高三线上模拟考试一模历史试题带答案

秘密★启用前

高三阶段性检测

历史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图1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图1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表1为不同史籍关于唐武德元年同一事件的历史叙述。

表1

记述

出处

“秦王(李世民)与薛举大战于泾州,我师败绩。

《旧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李世民)率众讨之,不利而旋。

《旧唐书·太宗本纪》

“秦王世民为西讨元帅……刘文静(唐朝将领)及薛举战于泾州,败绩。

《新唐书·高祖本纪》

“薛举寇泾州,太宗为西讨元帅,进位雍州牧。

七月,太宗有疾,诸将为举所败。

《新唐书·太宗本纪》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A.皇帝李世民与薛举战于泾州B.刘文静是战役中唐军的主帅

C.唐军与薛举在泾州作战失败D.李世民患病导致了战役失败

3.“天子亲耕”缘于《周礼》,明朝在北京永定门内天坛之西建先农坛,作为皇帝祭祀农神和参与耕作礼仪场所。

清朝从顺治帝开始,直至清末,各代皇帝奉礼如常,这反映出清朝

A.与明朝在制度上一脉相承B.承袭了农耕文明的传统

C.满洲贵族迅速成为农耕者D.刻意笼络反清政治势力

4.表2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表2

A.魏源的《海国图志》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5.为表3选取表名,最恰当的是

表3

名称

相关信息

开滦唐山煤矿

1878年建,中国近代煤炭工业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

1880年建,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

北洋银元局

1902年建,位于天津,造币中心

京师自来水公司

1908年建,北京第一座官营自来水厂

A.京津冀地区晚清民族企业简表B.北京近代民族企业简表

C.洋务运动时期北方企业简表D.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简表

6.猜谜语是民众喜闻乐见的娱乐形式。

表4所列谜语出现于晚清,其内容

表4

谜面

谜底

生涯在镜中

照相处

海军

成汤国旗

商标

为他人作寄书邮

达尔文

唐顺宗传位太子

立宪

A.折射出民众接触的西方文化元素趋于多样B.表明了西方文化的影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

C.反映了中国古典文化受到广大民众的冷落D.可佐证全盘西化观念盛行于大众日常生活

7.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

“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

”同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

“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

”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8.抗日战争胜利后,山东根据地已有农会、工会、妇女会、青年团、儿童团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组织,成员达404万人,占根据地总人口的27%;中共党员占总人口的1%左右,几乎村村有党员。

这反映出

A.革命工作的重心开始转移B.工农武装割据局面已经形成

C.统一战线范围进一步扩大D.国共力量对比变化趋势加强

9.1965年,中国大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额在进出口总额中所占的比重,由1957年17.9%上升到52.8%。

这种变化的外交背景是,我国

A.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B.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D.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10.表5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

万个)

表5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982

29.28

74.92

5.38

9.58

17.01

1988

23.28

773.52

95.58

372.55

623.23

表5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11.在梭伦改革之后的雅典,有的执政官是未经正当选举上台的,被称为僭主。

他们一般出身贵族,政绩斐然,重视平民利益,但最终受到流放等惩罚。

这种现象表明,在当时的雅典

A.贵族垄断国家政权                                          B.政治生活缺乏法制基础

C.平民没有政治权利                                          D.民主政治已是人心所向

12.有关欧洲近代史的一部著作形象地描述道:

挪威是他们的森林,莱茵河两岸是他们的葡萄园,爱尔兰是他们的牧场,普鲁士、波兰是他们的谷仓,印度和阿拉伯是他们的果园。

这段描述可以用来说明

A.西班牙的殖民扩张                                          B.荷兰海上贸易的发达

C.拿破仑帝国的兴盛                                          D.英国殖民地版图广阔

13.奥地利作家茨威格说:

“1939年的这一代人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他们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一切失望记得太清楚了。

”“诚然,还有这样一种区别:

1939年的……这场战争是为了一种信念而斗争。

这就使人变得坚强刚毅。

而1914年的战争则不同,人们对于那场战争的真相一无所知……所以,当年的炮灰们脖子上围着花环,钢盔上绕着橡树叶当桂冠,会像醉汉一般欢呼着向自己的葬身之地走去。

”这段话旨在说明

A.和平与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B.两次世界大战给战争增添了新的方式与内容

C.二战因其战争的正当性引领人们勇于献身和牺牲

D.一战所造成的巨大伤亡和破坏在人们心中留下长久的阴影

14.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

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人民手中。

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

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1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结构发生新变化。

表6是1990年和2003年不同类型国家三大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表:

表6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1990年

2003年

低收入

32

24

28

27

40

49

中等收入

14

9

39

36

47

55

高收入

3

2

33

27

64

71

表中数据表明

A.高收入国家越来越忽视农业生产B.中低收入国家各产业间发展均衡

C.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呈现平衡发展D.不同类型国家产业结构的变革趋势基本相同

 

二、非选择题:

本题共5题,共55分。

16.(12分)史学:

历史与现实的对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春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鲁国及各诸侯国二百余年的历史,内容以诸侯、大夫的政治、军事活动为主。

《史记》成书于西汉,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了上古至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史记》体例

篇目举例

本纪(帝王活动及重大事件)

高祖(刘邦)本纪

表(大事年表、世系表等)

建元以来王子侯者(汉武帝时封侯的诸侯王子弟)年表

书(重要制度变迁)

河渠(水利工程)书、平准(工商业)书

世家(诸侯等有重大影响人物的事迹)

楚元王(汉高祖之弟,封地为楚国)世家、陈丞相世家

列传(各阶层重要人物、周边政权的历史)

吴王濞列传、儒林(重要儒家学者)列传、司马相如列传、货殖(商人)列传、匈奴列传、大宛(在今中亚地区)列传

比较《史记》与《春秋》的不同之处。

从“篇目举例”中任选两则,分别简述其反映的西汉社会状况。

(12分)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太祖赵匡胤本为后周殿前都点检,960年,奉命御辽。

到达陈桥驿时,发生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宋王朝,史称“陈桥兵变”。

对“陈桥兵变”,宋初众说纷纭,《太祖实录》亦语焉不详。

宋太宗赵匡义命重修《太祖实录》,说:

“史官之职,固在善恶必书,无所隐讳”,“太祖之事周朝也,尽力王室,中外所知。

至于大宝(皇位),非有意也”。

太宗特地指出,时值契丹入侵,太祖率兵出击,一日醉卧帐中,众将士云集,强拥太祖为皇帝,此乃时势所趋,并非人力所为。

今人研究认为,赵匡胤制造辽(契丹)与北汉联兵南下的假情报,宰相范质等人不明真相,匆忙派遣赵匡胤率诸军北上抵御。

大军行至陈桥驿,赵匡胤弟赵匡义等受意发动兵变,将士们把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天子。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等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宋太宗对“陈桥兵变”的解释与今人研究的结果有何不同。

(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太宗重修《太祖实录》关于“陈桥兵变”记载的原因。

(6分)

18.(10分)一份奏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鸦片战争时,琦善派人探听了一些英国的情况,并据此写了一份奏折上报朝廷,言道:

该国王已物故四年,并无子嗣,仅存一女,年未及笄,即为今之国王。

该国有大族二十余家,皆其国之权臣,议事另有公所。

只须伊等自行商榷,不受约束,揣其词意。

或前此粤省烧毁之烟,其中即有各该权臣之物。

……是固蛮夷之国,犬羊之性,初未知礼义廉耻,又安知君臣上下?

且系年轻弱女,尚待择配,则国非其国,意本不在保兹疆土,而其国权奸之属,只知谋取私利,更不暇计其公家,……故求索不专在通市。

——选自《琦善奏探询英国各情形折》

(1)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琦善获得了哪些情报?

(4分)

(2)你如何看待琦善的这份奏折?

(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2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戴逸主编《简明清史》等

材料二  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

“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它的勘探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地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产的普查工作”,“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者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据《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在19世纪70年代的矿业政策及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6分)

 

20.(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图2

——据(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

一部历史》

(注:

“自然进程”是指人与自然的互动;“人文进程”是指文明与文明、人群与人群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有史以来,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认识历史。

材料反映了一位学者对19和20世纪世界历史的认识,对此认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赞成、质疑、修改皆可),并说明理由。

(要求:

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高三阶段性检测

历史答案

1.D  2.C  3.B   4.C  5.A 6.A  7.C  8.D  9.B  10.A   11.D   12.B  13.D  14.A  15.D

16.(12分)

不同:

《春秋》为编年体,《史记》为纪传体;《春秋》记录了春秋时期二百余年的历史,《史记》记载了从上古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春秋》主要关注诸侯等社会上层的政治、军事活动,《史记》还关注了商业活动、水利工程、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以及学者、商人、少数民族等群体的历史。

(3点得6分)

状况:

高祖本纪:

记载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生平。

西汉建国初,刘邦在经济上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有利于经济恢复;在政治上推行郡国并行制,以维护其统治。

儒林列传:

记载重要儒家学者的事迹。

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国家正统思想。

大宛列传:

记载汉朝通西域的历史。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发展。

(6分,每篇对内容概述得1分,反映社会状况得2分)(选择其他篇目,言之有理也可)

17.(10分)

(1)宋太宗:

宋太祖被拥戴为皇帝,是顺应天意;

今人:

宋太祖策划了此次兵变,意在夺取皇位。

(4分)

(2)原因:

“陈桥兵变”得国,无法隐瞒;以官修史书的方式确定兵变的性质;宣扬宋太祖忠义;彰显宋朝政权的合法性。

(任答3点即得6分)

18.(10分)

(1)水平1:

能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并能从材料中提取重要的信息(任答2点即得4分)

英王亡故、新女王年轻;英国由大族选出权臣执政,不受王室控制;中国禁烟造成英国权臣的财产损失。

水平2:

能从材料中提取信息,但无法区分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2分)

其他答案:

无法从材料中提取信息。

(0分)

(2)水平1:

能根据文本作者的立场、视角、偏见等对文本进行评价(6分)

琦善获得了一些能反映当时英国状况的情报,(2分)但他囿于见闻,仍以中国的传统观念,如蛮夷之国、礼义廉耻和君臣上下等来解读这些情报(2分)。

因此琦善的报告对英国政情、英国大臣的操守和鸦片战争如何发生均有一定的误解。

(2分)

水平2:

仅能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4分)

其他答案:

仅能复述材料中的内容(0分)

19.(12分)

(1) 19世纪70年代:

允许开矿;官督商办。

(2分,1点1分)

        19世纪70年代:

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

(任答2点即得4分)

(2)特点:

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

(任答3点即得3分)

    意义:

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任答3点即得3分)

20.(11分)评分标准

【评分标准参考】

层次一:

观点明确,表述成文,论证充分,史论结合,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9-11分)

层次二:

观点较为明确,表述成文,论证较为充分,史实准确,思路较为清晰,逻辑较为严密。

(5-8分)

层次一:

观点不明确,表述未成文,仅罗列要点,思路不清晰,逻辑不严密。

(0-4分)

参考示例

示例一:

在人文进程中,应该补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历史事件。

1949 年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力量的对比;推动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增强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深刻影响了 20 世纪世界历史进程。

示例二:

学习和理解历史应关注自然。

19 世纪以来,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也是人类利用自然的能力不断强大的过程,煤、石油、原子能相继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人类又面临人口压力、气候变暖、全球性传染疾病的威胁。

学会与自然和谐共生,仍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

示例三:

材料未能体现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选择某些时间节点上发生的事件认识历史进程,具有随意性,不能准确地把握历史发展的内在原因。

(“示例”只作评卷参考,不作为唯一标准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