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8821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案例编写指南模板文档格式.docx

可用事件作标题,即用教学案例中的突出事件作为案例标题,也可用主题作标题,把事件中包含的主题析离出来,作为案例的标题。

2.引言。

描述事件的大致场境,隐晦地反映事件可能涉及到的主题,使教学案例的使用对象,对案例涉及的事件和主题有大致的了解。

3.背景。

包括间接背景和直接背景。

间接背景是与事件相关但关联程度并不直接的背景。

直接背景是直接引起事件发生并与事件联系密切的背景。

4.事件陈述。

即对于事件过程的文字描述。

5.问题。

教学案例必须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必须围绕问题来展开。

问题可以在案例的叙述中较为鲜明地提出,让案例的使用对象直接获得有关问题发生的各种信息,也可以将问题与其他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通过案例使用者的分析再确定问题所在。

6.问题的解决。

这是教学案例的主体部分,需要详尽的描述。

要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包含对问题解决成效的描述。

如果遇到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可以把解决问题的种种设想和打算列出来,供案例使用者参考、评论。

7.讨论思考题。

教学案例的最后要给出若干思考题,以反映教学案例本身所要达到的目的。

8.附录。

根据教学的需要,案例可包含附录。

附录中的内容,是对正文的主题有补充作用的材料,如有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定、借鉴资料等。

(三)案例编写要注意的六个技术问题

1.使用从有关论著、文件或亲历调查中得到的资料,应注明资料来源。

2.避免任何偏见和情绪。

3.所使用的语言既不是单调乏味的叙述,又不致激起强烈的感情。

4.使用事实性材料,不仅列入所发生的事件,而且写进当事人对这些事件的看法。

5.可以在案例的开头或结尾写下案例编写者的评论,指明案例的基本问题或论点,以便于使用者对案例进行分析。

6.案例编写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虽以文字描述为主,但也可使用实物、图片、录音录像资料、现场采访、专家点评等辅助手段。

(四)案例编写要防止六大误区

1.把案例编写成干巴巴的文件汇编,案例没有主线,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人物活动和人物情感的详细描述。

2.案例编写时边叙述边分析,造成故事的不连贯,并给学员的案例分析造成局限甚至误导。

3.案例编写过程中根据作者的理解或愿望对基本事实进行改编,把案例写成半真半假的故事,符合作者的逻辑,而不是忠实于事实本身。

4.案例编写过程中,作者不能保持中立,时不时地加入自己的个人观点或情感倾向,使事件得不到可观描述。

5.案例提供的信息太多或者太少。

6.把教学案例写成歌功颂德的广告宣传稿。

二、案例编写格式要求

(一)编写格式

1.依次包括以下部分:

标题、部门、作者、引言、案例正文、讨论问题、案例附录。

2.字数要求:

3000字左右。

(二)案例格式要求

1.标题:

主标题,黑体,三号,加粗,居中;

副标题,黑体,小三,加粗,居中。

2.部门、作者:

仿宋,四号,居中,下空一行。

3.引言部分:

“引言”二字,仿宋,四号,加粗,不缩进;

文字部分,仿宋,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

4.案例正文部分:

“案例正文”四字,仿宋,四号,加粗,不缩进,上空一行。

5.一级标题:

仿宋,四号,加粗,上空一行,首行缩进2字符。

6.正文部分:

仿宋,四号,首行缩进2字符。

7.讨论问题、案例附录:

“讨论问题”、“案例附录”,仿宋,四号,加粗,上空一行,首行不缩进;

8.页码、行距:

页码居中,行距,固定值26磅。

三、案例样本(内部资料,仅供参考,请勿外传)

“治沙英雄”的光荣与尴尬

国家行政学院研究员董晓君

引言:

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地区和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之间,面积达4.22万平方公里,万里长城从东到西穿过沙漠南缘。

明清以前,这里曾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肥美草原,但过度的开垦农耕使之在漫长的演化中成为如今的风沙源。

从1980年以来,西部地区开始了一场场顽强的“沙漠之战”,毛乌素出现了一群民间治沙大户。

陕西省XX县、XX县,宁夏XX市、XX县等毛乌素边缘地区,涌现出了一大批民间治沙大户,民间治沙造林正逐渐成为生态建设的主体。

多年来,在治沙英雄石光银、治沙标兵牛玉琴等一批治沙治山先进模范的影响带动下,沙区形成了广大群众和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防沙治沙的良好社会氛围。

私人部门参与生态环境建设,一方面降低了国家治沙造林、环境保护的成本;

另一方面,由于治沙造林投入高、风险大、见效慢,使得许多治沙个体大户陷入缺资金、少理解、少支持的进退两难境地。

陕西省XX县农民石光银便是他们中的一员。

37年来,石光银联合237农户,共承包荒沙、荒滩22.8万亩,经济价值高达1亿元。

但由于政策的变化,他不仅没从治沙造林中获得收益,反而陷入巨额债务负担中。

案例正文:

一、选择治沙:

源于国家政策鼓励

六、七十年代,榆林沙区最早是由28个国营农场治理。

其中,国营长茂滩林场是国家投资的治沙单位,当时林场总面积是116万km2,有1万多km2荒沙,造林困难。

1984年,国家林业部落实了林业生产责任制,政府鼓励群众承包国营林场治沙,实行“谁治理、谁管护、谁受益”,“谁造谁收益,长期不变,允许继承,允许转让”等政策。

承包,致富,多劳多得,还能将林木留给后人。

多好的致富政策。

国家政策刚一出台,农民石光银立马做了三件事:

一是辞去1972年开始担任的南海子农场场长职务;

二是提出承包农场无力治理的3000亩寸草不生的荒沙地;

三是把家搬到了受沙害最重的四大壕村。

石光银成了全省承包荒沙造林第一人。

1984年春秋两季,石光银带领7户人家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在荒沙地全部栽上了旱柳、沙柳、杨树。

老天帮忙,当年雨水好,树苗成活率达到85%以上。

首战告捷,石光银的“野心”更大了。

1985年,他找到了XX县国营长茂滩林场,签订承包5.8万亩荒沙的合同,约定将来的树木成材收益后按照二八分成,石光银得八。

1985年春天,石光银又带领127户村民进驻了国营林场40年都治理不了的沙地,开始了更艰难的治沙征程。

“十年树一木”说明种树难,可在沙窝里种树是难上加难。

这些年,这些农户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和汗水。

这5.8万亩沙海中,最难啃的是6000亩的狼窝沙。

狼窝沙不仅完全是寸草不生的明沙,而且一个连一个的沙丘大多迎风面是45度坡,背风面是65度坡,遇上一阵狂风,就能把刚刚入土的树种树苗全卷走,或者埋死到沙堆之下。

有时候晚上刚栽上,第二天一场黄风就把树苗刮倒了,再挖坑往进栽,最多的栽过五次。

头一年上了一百多人,才成活了10%还不到。

第二年又治,上了200多人,才成活了20%左右。

“治住沙害拔穷根”。

尽管苦,想着将来树栽起来有收益,大家没有后退。

二、创新经营:

“公司十农户”,综合开发

刚开始时许多人怀疑:

国营林场搞了几十年也没把沙治住,你老石能行吗?

的确,要治沙,谈何容易?

石光银首先碰到的是两大难题:

一是劳动力问题,二是资金问题。

要在3000亩沙地上栽树,仅买树苗一项就需现款10万元。

为了解决资金上的困难,石光银开始走家串户劝说,最终,与7户农户成立了联合治沙户,但这7户人家拿出了全部积蓄,总共才750元。

怎么办?

于是这7户农户都卖掉了牲口。

信用社的领导听说他们把牲口都卖了,白泥井乡、海则梁乡两个信用社破例给他贷了2万多元,才凑足了买树苗的钱。

此外,他们还从50多个乡邻手里借过30多万元的高利贷,全都用在了治沙造林上。

在政府和银行的支持下,1997年和1998年,他先后3次从农业银行贷款360万元(连本带利要还510万元)。

随着规模的扩大,石光银逐渐意识到提高农户积极性及提高生产效率是治沙成败的关键。

于是,他大胆地创新,在制度上和经营模式上探索了一条国营林场不曾有的机制。

一是制度创新。

对于国营林场造林治沙的失败,他认为原因有二:

一是国营林场“投入的是国家的钱而不是自己的钱”;

二是国营林场的“树不活是因为对人没有用活”。

于是,石光银决定实行股份制。

1985年,来自5个乡的127户(后来发展到237户)、482人联合成立了股份制的“新兴林牧场”。

在股份制形式下,群众投入的是倾其所有买下的树苗、草籽,自然会像爱护眼睛一样保证它们的成活与安全。

这些年,除了陕西省政府以奖代补的45万元和不足5万元的各项奖励,花的都是农户自己的钱。

一年后,又成立了全国第一家由农户组成的治沙公司——XX县荒沙治理有限责任公司。

新兴林牧场成为治沙公司的下属企业。

当时5.8万亩荒沙治理任务就是以新兴林牧场的名义与长茂滩林场签订的。

该公司的责任制方案是:

“承包户再与新兴林牧场签合同,层层承包,户户落实。

以后获得收益,除二成交长茂滩林场以外,其余八成承包户得六成,剩下二成交新兴林牧场,用于治沙的滚动投资。

”按规定公司要负责提供技术、种苗和打井服务,承包户只负责植树和管护。

人人都成了公司的主人,责任心大大增强了。

在这个联合体内,他给承包户提供的条件是:

“没有成活的,种苗费(树苗1.2元/棵,草籽16元/斤)照收;

栽种活了的,免收。

”那种苗全是他自己贷款买来的,可是为了激励人们用心管护,力保成活,他宁肯实行“免收政策”。

二是经营模式创新。

发展经济产业,搞沙区综合开发,以产业化形式组织农民规模化协同治沙。

1985年,该公司制定了“农林牧药多业并举,治沙与开发相结合,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保治理,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发展新战略。

在经营上他们开发了一系列新的产业:

(1)种植沙生经济植物。

如沙打旺是一种独特的沙生植物,因风沙越大长势越旺而得名,过去几乎没有人用它喂羊。

自从公司成片栽种用于家畜饲料以来,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打那以后,越来越多的沙生经济植物受到人们的注意。

沙芥菜、苦菜和沙葱是庄户人常吃的野菜。

过去也没有人想到过用它们赚钱。

后来用这些野菜制成绿色罐头,送进城里试销竟一炮打响,很快打进西安、银川等大城市的超市货架,上了城市居民的餐桌。

中药材麻黄是一种蓄根植物,适合在沙地生长,并且具有改良沙质的作用。

一经引种很快取得成功,2001年已成功出口日本价值10多万元的收获物,每亩年毛利润可达2000元。

(2)发展畜牧业。

为了滚动发展,2003年石光银投资460万元,兼并了县奶牛厂,办起了饲料加工厂、奶牛繁殖厂、养羊场、养猪场。

目前,治沙公司饲养了2800多头(只)牛羊,年产肉猪也达到200头。

(3)发展加工业,实现产供销一体化。

如速生丰产林和木材加工、销售、粮食生产基地、饲料生产基地、机砖场等,都为公司带来经济效益。

沙区综合开发,既能够解决治沙资金问题,并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就有利于治沙事业长久坚持,稳步扩大。

到2002年,公司的年收益已达100多万元。

三、沙漠变绿州,农户成“英雄”

艰辛的劳动使荒沙渐渐披上了绿装,沙漠变成绿州。

37年来,石光银共植树2000多万株,在毛乌素沙地的南缘,营造了近100公里长、6公里宽的巨大“绿色屏障”,如果单列每2米栽1株,可以绕地球1周多。

为阻挡黄沙南侵,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的付出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高度赞扬。

2000年国务院授予他“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02年,6月17日,全国绿化委员会、人事部、国家林业局授予石光银全国“治沙英雄”荣誉称号,颁发了金质奖章和证书。

2002年10月14日,他荣获联合国粮农组织(FAO)颁发的“世界优秀林农奖”,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此外,他还先后获陕西省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全国农村优秀人才等荣誉称号,9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

四、尴尬境地:

千万“富翁”成“负翁”

在获得精神补偿的同时,石光银和他的治沙公司在寸草不生的荒沙上也建起了自己的“绿色银行”。

1998年,XX市、XX县的林业部门抽调专家和技术人员,对石光银承包的沙地进行实地核查,鉴定林木总价值为3086万元(加上尚未核查的,总计约5000多万元。

据石光银本人说,到2007年,他种的生态林如果按市场价计算,应达1亿多元)。

按照承包约定,这些树木成材收益后按照二八分成,石光银得八。

也就是说,今天这片价值3000多万元的树林,80%应该归石光银所有,共计2400多万元。

造林直接投入的成本资金706万元,扣除1000多万元的贷款和利息,经济效益也不错。

就这样,人们就给了石光银一个“千万富翁”的外号。

按照石光银预先的投资计划,到1989年就可以把成椽、成檩子的树木间伐一些,逐渐收回成本,摆脱债务。

于是,石光银差不多每年都申请采伐,由于国家限额采伐审批程序比较严格,石光银始终没有拿到采伐指标,当时他纳闷:

“十六大不是讲要与时俱进吗?

我响应国家号召,承包治沙,现在林子造好了,随便砍伐肯定不行,但我那6万多亩林子都已长成,可以也应该抚育间伐,这对林地是有好处的,国家不用出太多钱做补贴,我也可以自己滚动发展”。

拿不到采伐指标,也就意味着他不可能从林子里拿到一分钱。

到了1998年,林业部门甚至不再接收他的申请,因为从这一年开始,石光银种下的这片林子被国家划成了生态林,这些树就成了“死娃子”了。

2002年1月,中国实施《防沙治沙法》,禁止砍伐生态林,XX县也相继出台了“砍一罚十”的具体办法。

由于禁伐,石光银实际没有造林受益权,只有投入,没有收入。

没有经济效益,这位“千万富翁”自然就变成了“千万负翁”。

从1984年筹借10多万元开始,石光银投入在治沙方面的资金越来越多,他先后从50多个乡邻手里借过30多万元的高利贷,大部分都是二三分的高利贷,有的高达5分利。

从1997~1998年,石光银分3次向农业银行贷来300多万元贴息贷款,这笔贷款给他带来了无法卸掉的包袱。

他每年只能靠自己的经营收入勉强还掉利息。

2004年10月,在国家林业局、财政部的协调下,农业银行陕西分行贷给石光银1000多万元贴息贷款。

这笔贷款虽然还清了拖欠十几年的外债,但年息高达71万元,按照这样大帐计算,石光银一年仍亏损40多万元。

这位“治沙英雄”,治沙治了30年,欠债也欠了30年。

正如宁夏农林科学院原研究员王北所言:

“搞了一辈子治沙,我没见过治沙发财的。

五、进退两难:

树木国家不让砍,林子国家也不收

面对负债累累的压力,石光银提出,能不能把已经有生态效益的4000km2林木交给国家,只希望林业部门能对他十几年来的投入给予一定的补偿,并从日益沉重的维护开支中解脱出来。

石光银所要求的补偿是指种苗、栽种以及反复造林的费用,根据XX县的计算,大概有六七百万元。

于是,石光银找到林业局。

林业局的领导告诉他:

你的问题林业局决定不了,这涉及林业、农业、水利、国土、环保等部门。

后来经过XX县政府六大班子开会研究,终于给他这样的答复:

目前国家没有收购政策,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收购?

即便收了,以后每年的管护费谁来出?

是啊,从1998年开始,石光银建了养殖场,靠种植牧草和养羊,每年能有近百万元的收入。

但是这笔钱仅够维持他治沙的投入和支付银行贷款的利息。

这么多年,他每年只能靠贷新款还旧贷勉强维持20多万亩林子的管护。

六、补偿落空:

他的林子属“政策三不靠”

正当石光银为他的林子发愁时,1998年,国家启动了天然林保护工程,每亩人工造林投资为300元,如果按照这一标准,石光银应获补偿2000多万元。

2000年,国家出台了退耕还林政策,规定每亩退耕地补助粮食200斤,现金20元,如果按照这一政策,石光银应获补偿1000多万元。

2001年,国家启动了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每亩人工造林投资为200元,如果按照这一标准,石光银应获补偿1000多万元。

2002年,国家启动了“退耕还林”政策。

如果按国家新政策计算,每年每亩补贴50元,按8年期限算,他的22.8万亩林地,能得的补贴至少在6000~7000多万元。

这一政策给他带来了希望,他又一次向政府提出补偿的申请。

可到头来,他发现,新政策并不涵盖他,因为“退耕还林”政策只对新造林补贴,而在2002年之前造的林则不享受这项政策。

也就是说,他的树因种得太早而享受不到这个补贴。

老石想不通:

“我造的林子咋就‘三不靠’呢?

”当初,他选择治沙是为了能得到期望的回报,而现在,与沙漠战斗了大半辈子的他,发现除了拥有不能兑现的“绿色银行”,他依然两手空空。

林子不能给大家带来收益,谁还愿意植树?

由于公司237户联户农民十几年的工资一直以股入股的形式越积越多。

于是一些家底比较薄的股东看着树木成材却不能砍,要求退股。

石光银就把省市以奖代补给治沙公司及给他个人的奖金共45万元,给要求退股的股东兑现了股金。

七、政府该如何抉择

一边是风沙越来越大,一边是越来越多的民间治沙者开始退缩。

这种现象已引起榆林地方政府的高度关注。

榆林地方政府非常清楚,民间治沙者一旦不再治沙造林,受损的不只是那些治沙大户,而是整个社会。

目前,XX市还有260万亩沙地亟待治理,不可能完全靠国家投资,可周围群众看他治沙越治越穷,都不敢轻易沾治沙的事。

治沙造林原本就是国营林场的事,民间治沙比起国营林场,进度快、成本低。

据XX县林业局统计,从1950年代至今,全县在治沙包括退耕还林上国家已投入1个亿的资金,造林60万亩;

而民间治沙大约投入了1000多万元,造林面积已达50多万亩。

石光银等个体造林户自己花钱造起的林子目前发挥着明显的生态效益,从这个意义来说,他们为国家节省了投资,为生态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如何保护民间治沙者的积极性?

这对财政十分困难的地方政府来说是个难题。

当前“退耕还林”补偿政策,全国只分南北标准,整个北方地区是统一尺度,国家并没有专门针对榆林地区尤其是对这些“治沙大户”们给予什么特殊政策。

尽管2003年国家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文件规定,凡纳入公益林的森林资源,政府将以各种方式对投资者给予合理补偿;

要探索直接收购各种社会主体营造的非国有公益林。

但是要真正落实文件,还有很多问题要解决。

比如,公益林由谁认定,生态补偿金在财政部门哪个户头列支,用什么方式、什么渠道支付。

如果国家要收购社会主体营造的非国有公益林,还需要解决以下一系列问题:

收购主体是谁,资金从哪儿来,收购后如何经营、管理?

他们也从其他省份了解到,在生态公益林补偿金政策的执行中,一些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功能的林地,也没有得到国家有关部门的认定,当然也就得不到补偿。

而眼下更令他们发愁的是,2007年首批“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就要到期。

补贴期限内,尽管补偿标准偏低,但多多少少能解决一些农户们的燃眉之急,期满后怎么办?

榆林地方政府决定向中央相关部门如实反映情况。

2007年的一天,XX市市长带着疑问,担着重任,以及“治沙大户”们的企盼,踏上了进京的旅程……

讨论问题:

1.造成“治沙英雄”陷入困境的因素有哪些?

2.民间参与治沙造林是否具有持续性?

3.“治沙英雄”是否能够走出困境?

如何走出困境?

4.政府在生态补偿中应起哪些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