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8942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3 大小:104.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2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23页
亲,该文档总共1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1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2.docx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章节习题集

绪论

一、单选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C)

A休谟      B爱因斯坦      C马克思      D康德

2、马克思主义是(A)

  A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B人民大众思想的科学体系

C革命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革命政党思想的科学体系

 

 3、狭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C)

A马克思创立的学说           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正在实践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4、广义的马克思主义是指(D)

A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学说     B马克思恩格斯时代创立的学说

C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思想的科学体系

D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并由其继承者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5、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A)

A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B从狭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

C特指的马克思主义             D泛指的马克思主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社会历史条件是(B)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D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是(C)

A科学技术的发展                     B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C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斗争日益激化   D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发展

 

 8、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主要批判地继承、吸收了那些学说的理合思想(C)

A英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B德国古典哲学、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C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D法国古典哲学、德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9、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A)

A黑格尔和费尔巴哈                B康德和黑格尔  

C康德和费尔巴哈                  D谢林和费希特

 

 10、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B)

A威廉•配第和亚当•斯密          B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

C大卫•李嘉图和西斯蒙第          D亚当•斯密和凯恩斯

  11、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代表是(A)

A法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B英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法国的罗伯特•欧文

C德国的罗伯特•欧文、昂利•圣西门和英国的沙尔•傅立叶

D德国的昂利•圣西门、沙尔•傅立叶和英国的罗伯特•欧文

12、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实现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A)   

A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    B科学唯物主义和资本论       

 C劳动价值论和剩余价值学说          D科学社会主义和资本论

  1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B)

     A伟大发展    B伟大革命    C伟大发现    D伟大发明

1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B)

A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        B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C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5、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D)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6、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C)

 A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以共产党人为主体的最广大劳动群众的根本利益

C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所有现实的人们的根本利益

17、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的(C)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8、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A)

A理论品质    B理论方式     C实践品质      D实践方式

19、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这是马克思主义(A)

 A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B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C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D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0、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马克思主义(D)

A最伟大最崇高的理想          B最伟大最崇高的实践 

C最崇高的社会实践            D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21、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是(A)

A理论联系实际                B理论联系工作

C理论联系学习                D理论联系思想

二、多选题:

1、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正确的:

(ABCDE)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是错误的  B社会主义“终结论”是错误的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2、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位列榜首的是马克思。

这说明下列哪些观点是错误的:

(AB    )

A马克思主义“过时论”B社会主义“终结论”C马克思主义具有无穷的思想魅力  D马克思主义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E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

3、马克思主义(ABCE    )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

E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4、马克思主义(ABCE  )

A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体系   

B虽然诞生于19世纪的产物,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

C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D对于已经发展了100多年后的今天已难以适应了

E即使在今天,也当之无愧地称得上博大精深

5、马克思主义的内容(  ABCD)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

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

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           D称得上是博大精深的

E已难以适应发展了世界形势

 6、马克思主义的内容(ABCE  )

A涵盖了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历史等诸多领域B包括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界的关系C是极其深刻和丰富的D是人类所获得的终极真理E对当今世界仍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7、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是(ACD  )

A马克思主义哲学B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C科学社会主义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无产阶级专政学说

8、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这些优秀成果包括(ACD  )

A德国古典哲学B法国古典经济学C英国古典经济学D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E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9、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是因为他们在19世纪40—60年代,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文化优秀成果并发现了

(  AE)   

A历史唯物主义   B科学唯物主义C劳动价值论  D资本论  E剩余价值学说

10、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BC  )

A它抛弃了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B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

C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D它吸收和改造了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的一切东西

E它离开世界文明大道创造和发明了人类思想和文化中所没有的东西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C)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A)的标准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D.一元论和二元论

3.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是划分()的标准C

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B.反映论和先验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D.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

A.实践性B.运动性C.物质性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D)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B)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这指的是(B)

A.运动B.实践C.精神生产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C)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柏拉图的“理念论”是(C)的理论

A.唯物主义B.二元论

C.唯心主义D.怀疑论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D)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D)

A.抛弃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A)

A.方向和道路B.形式和状态C.结构和功能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C)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D)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证明了意识可以在高度发展的物质中产生

17.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D)

A.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B.在实践中自己探索

C.循序渐进

D.理论联系实际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A)

A.归纳与演绎B.分析与综合C.抽象到具体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D)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20.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D)

A.事物是客观存在的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变化发展的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1.区分新旧事物的标志在于看它们(B)

A.是不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B.是不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C.是不是有新形式和新特点

D.是不是得到大多数人的承认

22.有的哲学家认为,因果联系是由于人们多次看到两组现象前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

这种观点属于(B)

A.唯物主义决定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D.相对主义诡辩论

23.在内容和形式的矛盾运动中,(B)

A.内容是相对稳定的,形式是活跃易变的

B.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是相对稳定的

C.内容和形式都是处在不停的显著运动状况

D.内容的变化总是落后于形式的变化

24.在现实中还没有充分的根据,也不具备一定的条件,在目前不

能实现的,属于(D)

A.不可能性B.微小的可能性

C.现实的可能性D.抽象的可能性

25.度是(B)

A.事物的质量和数量的界限

B.事物保持其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

C.事物保持其量的稳定性的范围

D.事物发生变化的关节点

26.《坛经》“时有风吹幡动,----僧曰风动,---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惠能进曰: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惠能关于运动的观点是(D)

A.运动是物质之根本属性B.运动与物质不可分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

27.从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角度看,物质的惟一特性是(  B  )

A.运动性B.客观实在性

C.不可分性D.时空性

28.实践是指(D)

A.个人的生活活动B.一切有利于自己的活动

C.人有目的的、达到真理性的认识活动

D.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29、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三个基本历史形态是(B)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B.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C.奴隶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封建社会时期的唯物主义、资本主义时期的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

30.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D)

A.掌握这一正确的哲学理论

B.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C.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

D.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多项选择题

1.“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AB)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

E.时间和空间是无限的

2.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

“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

”“皆本物之固然。

”“静者静动,非不动也。

”“静即含动,动不含静。

”“动、静,皆动也。

”这在哲学上表达了(ABC)A.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E.静止是绝对的,运动是相对的

3.马克思说: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CDE)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D.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E.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

4.恩格斯说:

“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

”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ABCD)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E.联系的本质存在于人们的思维之中

5.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E.某种时尚开始流行

6.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ABD)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E.使统一体分解

7.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CDE)

A.水往低处流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E.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8.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ACDE)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变异的积累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E.同样的元素由于结构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事物

9.辩证的否定是(ABCDE)

A.事物的自我否定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D.扬弃

E.既克服又保留

1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ABD)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E.社会规律没有客观性

三、辨析题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1.唯物主义是可知论,唯心主义是不可知论。

[答案要点]

这是错误的观点。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作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

坚持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即坚持世界的可知性,是唯物主义和某些唯心主义者都承认的观点。

 2.世界统一于存在。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世界的统一性问题,讲的是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没有统一性,即有没有共同的本质或本原。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世界统一于存在”是一个错误的折中主义的命题,之所以是错误的,是因为“存在”是什么,在这里不明确的;如果存在是精神,世界统一于存在是统一于精神,这是唯心主义的命题;反过来,如果存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存在就是统一于物质,这是唯物主义的命题。

3.重点论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正确的。

所谓重点论是指在分析解决矛盾时,要着重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两点论则是指在着重抓重点的同时,对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给予适当的关注。

重点论的对立面是均衡论,两点论的对立面是一点论。

由于讲重点论是以承认非重点的存在为前提的,因而它内在地包含着两点论。

4.掌握适度原则就是任何时候都不要超过事物的度。

[答案要点]

这一观点是不对的。

度是保持事物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即事物的限度、幅度和范围,度这一哲学范畴启示我们,在认识和处理问题时要掌握适度的原则。

为了维持事物正常发展,必须保持事物原有的度,为了促进事物发展,又必须超出事物原有的度,要适时抓住时机,促进事物的质变。

5.否定就是新旧事物之间“一刀两断”。

[答案要点]

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否定观认为: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既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又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

四、简答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案要点]

恩格斯说: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是从多方面展开的,其中最重要的有两个方面:

一是思维与存在谁是第一性的,是思维产生存在还是存在产生思维;二是思维与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

根据对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被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

根据对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认识论可划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两种基本观点。

2、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的根源有哪些?

[答案要点]

唯心主义得以产生和长期存在有三个根源。

一是社会历史根源,主要表现为产生初期生产力低下和科学不发达;二是阶级根源,保守、反动的阶级或集团的需要和支持是唯心主义能够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三是认识根源,割裂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片面夸大认识过程的某一方面或环节,也将通向唯心主义。

在这三个根源中,认识根源的作用最为持久,因而反对唯心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3.为什么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答案要点]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最根本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理论上全面地论证了实践在整个哲学中的基础地位和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把实践的观点看作是自己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同时它强调它的全部理论都要付诸实践,指导实践,化作群众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新世界观”,“新”就新在它既不是像旧唯物主义那样仅从所谓纯客观的角度去直观事物,也不是像唯心主义那样仅从主观方面去理解事物,而是以实践为基点去理解事物,从而开辟了一个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视角、新天地。

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我们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实践唯物主义”。

4.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有如下意义: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握运动。

其次,相对静止是事物分化和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根本条件。

第三,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把事物区分开来进行科学分析。

5.怎样理解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答案要点]

意识活动体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差别是主观的,但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客观的;意识对对象的反

 

映是近似的、有时甚至是歪曲的,这是意识最鲜明的主观特征,但任何反映归根到底都有自己的客观原型。

6.为什么说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答案要点]

第一,新生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途。

旧事物不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丧失了其存在的必然性,因而新生事物能战胜旧事物。

第二,新生事物优越于旧事物,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

新生事物是在旧事物中产生的,它克服了旧事物中一切消极的东西,又吸收了旧事物中的积极因素,并且增加了更富有生命力的新内容,具有适应新环境的新功能和更强大的生命力。

第三,社会领域中,新生事物从根本上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必然能战胜旧事物。

新生事物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

我们必须要满腔热情地支持和扶持新生事物,为新生事物的成长开辟道路。

7.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答案要点]

首先,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实质内容和变化发展的内在动力;其次,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第三,建立在对立统一规律基础之上的矛盾分析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最后,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对立和斗争的焦点。

8.简述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外因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

一事物的内部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内因,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矛盾是该事物发展的外因。

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