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9126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docx

反思文学名词解释

当代文学

三、名词解释

1.伤痕文学:

是形成于文革结束初期的一种创作模式,因卢新华小说《伤痕》而得名,以刘心武的小说《班主任》为发端之作。

这类作品的特征是:

揭露与控诉文革期间的极左政治给人们带来的肉体和精神的创伤,具有强烈的政治化色彩和情绪化倾向,代表作有莫应丰《将军吟》、古华《芙蓉镇》等。

2.寻根文学:

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其突出特点是理论与创作并行,主要内容是包括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个方面,整个寻根文学思潮中担任主要角色的是知青作家。

代表作家作品有阿城《棋王》、韩少功《爸爸爸》。

3.新历史小说:

新历史小说是一种产生于90年代,以新历史主义为其主要历史观的文学形式。

这类小说重视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底蕴,摒弃了革命历史小说的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史。

代表作家作品有刘震云《故乡面和花朵》、刘恒《苍河白日梦》

4.反思文学:

是伴随着1978年5月开始的"真理标准大讨论"而形成的一种文学类型,它们突破了"伤痕文学"题材仅限于"文革"的界限,将思想上的触角伸向"反右"和"大跃进"等政治运动,进行是非评判和深入思考。

它于1979年上半年出现,反映了这一时期拨乱反正的政治需要,代表作家作品有茹志娟《剪辑错了的故事》、张一弓《犯人李铜钟的故事》,王蒙《蝴蝶》等。

5.新写实小说:

所谓"新写实小说',简单地说,就是不同于历史上已有的现实主义,也不同于现代主义"先锋派"文学,而是近几年小说创作低谷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学倾向,这些新写实小说的创作方法仍以写实为主要特征,但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虽然从总体的文学精神来看,新写实小说仍划归为现实主义的大范畴,但无疑具有一种新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善于吸收、借鉴现代主义等各种流派在艺术上的长处。

新写实主义小说的代表作有池莉《烦恼人生》、方方《桃花灿烂》、刘震云《一地鸡毛》。

6.朦胧诗派:

朦胧诗派是一个联系松散的是个派别。

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们并没有形成统一的组织,也没发表宣言,然而却以各自独立难现出共性的艺术主张和创作实绩,构成的一个崛起的师群,他们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和鄙弃。

朦胧诗派的主要成员有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舒婷《致橡树》。

7.改革文学:

改革文学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蒋子龙以工业小说为主,取得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改革文学思潮是一个集中了很多作家的大的文学思潮,伤痕文学与反思文学不为官方所肯定,而改革文学无论官方、民方都很瘦欢迎。

改革文学表现出的冲击力很大,超出了文学爱好者的范围。

从时间上来说,1979年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为开先河的作品;但黄金季节是1981到1985年,85年到87年为落潮期。

除蒋子龙外,其他改革文学的作品有《男人风格》、《花园街五号》、《沉重的翅膀》等。

柯云路地《新星》是改革文学的高峰之作,它也给改革文学画上了句号。

至此,改革文学也退出了最喧嚣的舞台。

8.探索剧:

指80年代以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出现的意象富有求新精神和新锐特点的戏剧,他打破了日益僵化的戏剧旧有模式,借鉴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理念和表现方法,发挥创造者的主体作用,从而使戏剧在

内容和形式上展现了不同以往的艺术特点,崇高心灵的表现、追求哲理象征、注重叙事模式,是探索剧的共同审美特征。

代表作家作品高行健《车站》、沙叶新《假如我是真的》等作品,在当时对文学、戏剧界产生较大反响。

四、简答题:

1.简述高晓声创作的意义。

(1)高晓声属于右派复出作家,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民问题有着切肤的感受,它衔接了鲁迅先生对国民性的思考。

(2)艺术追求的共鸣与拓展,高晓声为绝大多数人写作,深切关注农民的命运,揭示农村的痛楚和悲哀,为农民书写时代的生活篇章。

高晓声扩展了农民的形象系列,呈现出新时代下农民特有的精神气质,同时在矛盾中让我们看到了农民的发展前进。

(3)创作动机的传承与开拓。

和鲁迅一样,为人生和改变人生也是高晓声的创作动机,因而他和轮训的作品在不同角度显示了主题的深刻性。

(4)创作风格的延展。

高晓声的经历、命运和感情始终和农民交织在一起,统一而和谐。

(5)高晓声以他"陈奂生系列"小说,勾勒出一幅中国农村经济改革发展变化的历史画卷,对中国农民命运的揭示达到相当高的层次。

2.谈谈对新写实主义小说的认识:

(1)特点:

①经验的日常性,日常生活经验成了小说的集中叙述经验。

②群体性表现在作家采取的相对中立、客观、冷静的叙述立场。

(2)缺点:

①众多个性迥异的作家都被归入"新写实小说"名下,外延的无限扩大维持着这个概念的空洞运转。

②在叙事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背景出现之后,新写实小说提出的那些概念说明表露了它对叙事意义的无视

(3)情感的零度忽视了叙述者主体性的暴露

(4)对生活纯粹的还原忽视了语言层面的中介

(5)无视叙事,叙事话语丧失深度而趋于平面

(6)新写实小说的提出更像是商业思维进入纯文学领域的一个表征,它更多地与办刊策略、制造文坛热点等想法联系在一起。

(7)新写实小说并非铁板一块的思潮,每个人的作品都有独特个性,不同作家也有不同的价值立场。

作为一个流派、一个群体,新写实的作家们在精神层面上是不同的。

新写实小说不是整合意义上的存在,不是审美精神层面的归类,它只是从某种角度上来进行确定的一个流派。

3.简述导致寻根文学出现的背景及创作概括

(1)导致寻根文学出现的背景:

①70年代以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文化热潮为中国文学寻找文化之根提供了借鉴。

②文革结束后,中国作家放眼看世界,发现了当代文学的贫困,因而产生了深刻的焦虑,产生了不同的选择,一部分人开始尝试以中国文化之根铺设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桥梁。

(2)创作概况:

①理论与创作并行。

②萌芽阶段:

最早具有寻根色彩的小说出现在80年代初,以汪曾祺的小说《受戒》、《大淖记事》为标志。

③繁盛期:

1984年寻根文学大规模出现,无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有所提高,较有影响的是贾平凹《商州初录》(秦汉文化,陕西)、郑义《远村》、《老井》(晋地)、郑万隆《异乡异闻录》(东北边陲)、张承志《黑骏马》(北方草原)、李杭育《最后一个渔佬儿》(吴越、葛川江)、张炜《古船》(山东)、阿城《棋王》(云南山林)、韩少功《爸爸爸》(湘南文化)等。

④寻根文学在创作上,大致分为"文化守成"和"文化反思"两大类。

(文化守成主义是20世纪以来形成的一种思潮,它根源于我们对现代化文明社会的危机意识,力图沟通现代人与传统生存状态的对话,在文学创作上,表现为对传统文化人文、地理、自然的留恋,具体表现为重视地域文化、民情风俗的特点。

所不同的是西方的文化守成建立在现代化社会危机的基础上,中国则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上,表现为无缘由的痴迷。

这类作品如李杭育的《最后一个渔佬儿》。

另一类寻根文学则表现为文化反思。

在经历了80年代前期社会,政治层面的批判后,在文化热的驱使下,产生了将反思深入到属于实物本源意义上的趋向,即开始探索历史失误与民族文化心理积淀之间的关系上。

文化反思本身带有理性的批判精神,其基本目的在于发掘出我们的民族文化精神中具有的有内在生命与支撑力的东西,以之作为社会、民族精神修复的根基,同时也对隐藏于民族文化中的劣根性加以批判。

4.简述新时期女性文学的演变过程及代表作家

(1)演变过程:

十七年文学脱离了表现女性世界的规矩,女性意识隐藏起来。

艺术个性、性别特征隐退。

女性意识当时被看作小资产阶级意识。

宗璞的《红豆》和茹志娟的《百合花》因为叙事角度和笔调的女性化、诗意化而加以批判。

(2)新时期女性文学创作:

1.在中国现代史上成名的前辈女作家在当代焕发青春,如冰心《从十八岁发起的誓言》、丁玲《杜晚香》、杨绛《洗礼》韦君宜《洗澡》等。

2.50、60年代成名的新中国第一代女作家很多人都成为新时期文学的中坚,如宗璞《我是谁》、茹志娟、刘真《黑旗》、柯岩《船长》等。

3.新时期崛起的女作家:

张洁、凌力、霍达、程乃珊、舒婷、陆星儿等。

4.80年代中期的崭新一代的女性作家群,如残雪、蒋子丹、张辛、迟子建、铁凝、张抗抗、张辛欣、王安忆、池莉、方方等。

5.90年代成为焦点的作家:

如陈染、林白、卫慧等。

5.评价伤痕文学:

(1)伤痕小说是在启蒙主义思想下出现的一个小说流派,启蒙的人道主义思想是其思想主流,它最大的功绩在于将文革的错误与悲剧性灾难暴露给人看,引起疗救的注意。

(2)由于情绪激烈的原因,以及作家缺乏必要的文学准备,作品大多采取情感宣泄式的创作模式,笔调粗粝,语言缺少锤炼,只重视问题的提出(与五四问题小说相同),而忽视作品本身的文学性,叙述方式过于单一。

(3)伤痕小说紧贴社会现实,恢复了十七年文学中的现实主义传统;同时,敢于直面现实,表现出极大的批判勇气和精神,有力地扭转了文革期间"瞒和骗"的文学。

6.简述马原小说的特点

(1)"元叙事"的叙述模式。

(2)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反中心、反深度、反整体(如《冈底斯的诱惑》)。

(3)马原的小说已不是去创作"大写的人"或完整的故事,而主要是"叙述圈套"。

对于马原来说,写作就是虚构故事,而不是复制历史。

(4)马原的意义不再具有意识形态普遍化的实践功能,但是,他反抗意识形态普遍化的叙事方法被视为当代文学历史转型的重要标志,则又构造了一个回到文学自身的神话,在文学有限性的范围内,它标志着"新时期"的终结,"后新时期"的来临。

(5)叙事风格的先锋性:

叙事结构转变;叙事视角与叙述者两者之间的相互转化;叙事时间的错位;叙事语言的"原生态"。

篇二:

文学名词解释整理版

1、潜在写作:

指17年和文革期间,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利的作家们的创作,包括他们当时不能发表的作品和本无发表预期的日记、书信等。

如丰子恺的《缘缘堂续笔》,食指的诗,沈从文的家书等。

"潜在写作"的相对概念是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两者一起构成了时代文学的整体。

潜在写作(又称为地下写作):

为了说明当代文学创作的复杂性,即有许多被剥夺了正常写作权力的作家在哑声的时代里,依然保持着对文学的挚爱和创作的热情,他们写作了许多在当时客观环境下不能公开发表的文学作品。

一种是作家们自觉的创作,如丰子恺写的《缘缘堂续笔》和食指的诗;另一种是作家们在非常时期不自觉的写作,如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三突出原则:

指的是"文革时期"特定的文学创作原则。

根据江青的指示,开始由于会泳在《让文艺舞台永远成为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阵地》一文中提出的,"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在主要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后来有姚文元改定为"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这种创作原则是企图严格维护的社会政治等级在文学结构上的体现。

2、反思文学:

是继"伤痕文学"之后出现的文学现象,因表现出对于社会历史痛定思痛的反思特点而得名。

其把揭露与批判的文学承担前溯至五十年代甚至更前,具有较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较大的思想容量。

但理想主义的理性色彩,使反思文学失去了"伤痕文学"刻骨铭心的忏悔与绝望,在某种程度上回避了揭露文化大革命的灾难性实质。

代表作家作品有:

茹志鹃《剪辑错了的故事》,王蒙的《布礼》、《蝴蝶》,方之的《内奸》等。

3.朦胧派:

一九八○年开始,诗坛出现了一个新的诗派,被称为"朦胧派"。

以舒婷、顾城、北岛等为先驱者的一群青年诗人,从一九七九年起,先后大量发表了一种新风格的诗。

这种诗,有三四十年没有出现在中国的文学报刊上了。

最初,他们的诗还仿佛是在继承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传统,但很快地他们开拓了新的疆域,走得更远,自成一个王国。

朦胧派诗人无疑是一群对光明世界有着强烈渴求的使者,他们善于通过一系列琐碎的意象来含蓄地表达出对社会阴暗面的不满与鄙弃,开拓了现代意象诗的新天地,新空间。

"文革"后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如北岛、舒婷、顾城、杨炼等人。

4、朦胧诗:

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

它以"叛逆"的精神,打破了当时现实主义创作原则一统诗坛的局面,

为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同时也给新时期文学带来了一次意义深远的变革。

北岛、顾城、舒婷、梁晓斌、江河、杨炼是朦胧诗的代表诗人。

他们在诗作中以现实意识思考人的本质,肯定人的自我价值和尊严,注重创作主体内心情感的抒发,在艺术上大量运用隐喻、暗示、通感等手法,丰富了诗的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想象空间。

5、文化散文作为一股文学思潮形成并逐渐成熟于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是90年代"散文热"中最重要的表现领域。

文化散文主要是指创作主体写作时采用一种文化视角,"以二十世纪人文科学和艺术哲学的最新成果为观察工具,避免先贤们的偏颇,文化批判鞭辟入里",使散文写作"攀上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和深度"。

代表作家及作品有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等。

6、"七月"派:

"七月"派诗人曾卓、牛汉、绿原等人这一时期的创作,则强化了生命意识,在其名诗《悬崖边的树》、《半棵树》、《重读圣经》等作品中,他们超越了自己40年代的作品中的强烈的社会功利意识,而思考在重压之下的生命、死亡与背叛等主题。

曾卓的《悬崖边的树》与牛汉的《半棵树》显示出处于逆境中的生命的不屈的意志。

7、归来诗人:

粉碎"四人帮"以后,一批在新中国诗坛上一度被冤屈而消失了的诗人重返诗坛,唱起了"归来"的歌,他们被称为"归来诗人",其名得之于艾青诗集《归来的歌》。

8、先锋小说:

中国当代文学中先锋精神的源头一直可以追溯到文革中青年一代在诗歌与小说领域的探索,但是直到80年代中叶才形成了强大的阵容和声势。

马原、莫言、残雪等人的崛起可以当作先锋小说的真正开端。

稍晚于他们也被人们看作是先锋小说家的有格非、孙甘露、苏童、余华、洪峰、北村等人。

到90年代初,当初被人们看作是先锋的作家们纷纷降低了探索的力度,而采取一种更能为一般读者接受的叙述风格,有的甚至和商业文化结合,这标志了80年代中期以来的先锋文学思潮的终结。

所谓先锋精神,意味着以前卫的姿态探索存在的可能性以及与之相关的艺术的可能性,它以不避极端的态度对文学的共名状态形成强烈的冲击。

先锋小说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与生存探索这三个层次上的推进,对以后文学创作的影响大。

9、朦胧诗:

"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

它具有着注重个人情感及内心冲突的抒写,更多地带着诗人主体的感觉、印象,呈现出内向的特点。

它并不偏重对客体的描摹,具有20世纪艺术倾向的美学特征。

在内容上,朦胧诗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

主张建立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提倡人性的改善和人的自由发展。

在艺术品格上,他们注重借鉴西方现代文艺,注重汲取我国古代诗歌美学中的营养,彩多种现代主义文学惯用的表现。

舒婷、顾城等是朦胧诗创作的主要人物。

10、"寻根小说":

80年代中期由一部分青年作家有意识地发起和自觉推动的一股创作潮流,其直接的动因是因为前一阶段以反映改革为主的中短篇小说创作,由于在艺术上面临着诸多难以处理的现实问题和改革本身的发展艰难曲折、复杂多变,迫使作家由现实问题转向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希望在一个更深的层次上寻找现实问题的答案、吸取现实变革的精神力量。

在这个过程中,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对"寻根"作家的影响极为深远。

因此,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就意味着当代文学开始了一个对于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重新发现和重新铸造的艺术追求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以寻根为宗旨的小说创作,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代小说长期以来从社会政治的角度观照现实的艺术视角,使追求小说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从此以后成了小说创作主要的艺术旨趣。

这种追求同时也扩大了当代小说艺术表现的空间,对小说艺术革新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11、新历史小说:

1987年前后,对历史题材的关注成为文坛的一个新的热点。

这些作品以对传统历史的重新述说和新鲜的叙述视角与手法而区别于传统的现实主义历史小说。

小说的作者以转型后的先锋派作家和致力于拓展题材的新写实小说家们为主,其创作的最大特征是不再把自己的小说作为演绎官方历史的工具,而是从各个角度对史有实录或乏人问津的往事做出种种设想,表现出解构历史的强烈愿望及以现代哲学思想认识历史的新观念。

这种重新审视历史的思想方法,被称为是新历史主义,体现这种思想的作品被称为新历史小说。

12、女性主义小说:

指8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的我国女性作家描写女性独特的社会、情感经历、带有鲜明女性性别特征的小说。

对女性的自我认同与男权话语的抗拒是其中心价值取向。

代表作家有林白、陈染等

13、新写实小说:

1989年3月,《钟山》杂志隆重推出了新写实小说大联展的专刊,从而使一些早已在默默创作的年青作家被推到了众人瞩目的前台,其中的代表有池莉、方方、刘震云、范小青等。

新写实三个字从此成为众多理论者经常提及的一个名词。

以往传统的现实主义往往被赋予了过多的政治和教化责任,经过了典型化、理想化的变形,而成为一种伪真实、伪现实主义。

为了纠正这种倾向,新写实主义的倡导和实践者开始追求生活的本来面目,力求不再对生活作人为的矫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他们热衷于进行近乎自然主义

的生活流细节描绘,并刻意避免在叙述中掺杂作者的主观感情色彩。

在这种主张之下,他们的创作呈现出新鲜的气息,一时成为读者喜爱的新的小说形式。

其创作特点概括为"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还原".

14新辞赋体:

是郭小川吸取楚辞、汉赋的某些特点,融进民歌的优点,运用比兴相结合的赋的铺陈手法,创造的一种新的诗体样式。

新辞赋体格局比较严谨,章节大致对称,大量采用铺陈排比、自然流畅、音调铿锵的长句体和短句体,铺张渲染、反复咏叹,有助于增强诗歌内部的严整,强化诗的形式美、节奏美和抒情气氛,形成一种宏阔彭湃的气势。

新辞赋体是郭小川对当代诗歌的一大贡献,在我国诗坛上产生了广泛影响。

15楼梯式楼梯式是贺敬之在学习马雅可夫斯基诗歌样式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融进中国民歌和古诗词的优点,创造的一种诗歌样式。

这种形式,诗行的内部按照汉语的规律和特点,像楼梯一样排列,高低交错,字句排列基本对称,句式大体整齐,音顿大致相近,押韵大致相同,有严格工整的对偶和排比,节奏明快,抑扬有致,有利于表现重大主题、抒发充沛激情、增强诗的表现力和鼓动性。

16、新歌剧:

1953年起,新中国歌剧开启了专业化和建立剧场艺术的历史帷幕,李伯钊创作的《长征》,是在歌剧舞台上表现领袖形象的首度尝试。

17、爱美剧:

中国五四运动后兴起的非职业戏剧运动,简称爱美剧。

爱美剧系英文amateur的音译,意为业余的,爱美剧指业余演剧。

1921年1月,汪优游在五四新思潮推动下,针对文明戏商业化的弊病,首次提出脱离资本家的束缚、仿西洋组织一个非营业性质的独立剧团的设想,并与陈大悲等13人成立了民众戏剧社。

不久,陈大悲著《爱美的戏剧》,遂在社会上引起热烈反响,于是爱美的戏剧迅速取代已经没落的文明戏,成为20年代初期中国话剧活动的主流。

爱美的戏剧运动以学生为主体,中心在北京、上海。

它是现代话剧在中国舞台上最初的尝试,在批判文明戏的基础上,介绍西方戏剧的学说与方法,对中国话剧进行了革新。

因而是文明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产物,从理论上使新的戏剧观念进一步完善、具体化,主张教化的娱乐等等。

18、太阳社:

1928年1月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蒋光慈、钱杏屯阝(阿英)、洪灵非、孟超等,全都为共产党员。

这些《太阳》下的文学者,要求光明,要求新的人生,他们努力要创造出表现社会生活的新文艺。

同时创办《太阳月刊》,积极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左联成立时,该社自行解散。

19、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

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

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

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

七月诗派:

是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因胡风主编《七月》得名。

代表诗人有艾青、田间和鲁藜、绿原、牛汉等。

他们以《七月》、《希望》、《泥土》为阵地,强调诗歌中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历史与个人的融合,多写自由诗,其中又以政治抒情诗为主。

他们出版过《七月诗丛》《七月文丛》等。

该派在革命现实主义雄浑的总风格中,又显示出各诗人充满个性的特色。

胡风的《为祖国而歌》,牛汉的《鄂而多斯草原》,鲁藜的《泥土》等是七月诗派的代表作。

新感觉派:

(海派小说、新感觉主义小说)新感觉派是20世纪30年代产生于上海文坛的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作家有刘呐鸥、施蜇存、穆时英、叶灵风等。

穆时英被称为是新感觉派的圣手,海派的大将。

新感觉主义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日本。

新感觉派内容多展示半殖民地大都市上海的生活百态,着重病态生活的描写、畸形的两性关系及心理等,夜总会、舞场、酒吧、投机家、交际花等是经常描写的场景和对象;极力地捕捉新奇的感觉、印象,把人物的主观感觉投射到对象中去;对人物的意识和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着力表现二重人格,并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花样翻新。

代表作有穆时英《夜总会里的五个人》《上海的狐步舞》。

新感觉派开拓了文学表现的内容,但有一部分存在颓废、悲观倾向。

16、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哲理散文或大散文):

在8090年代散文创作中,有些作者是一些从事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他们在专业研究之外,创作了一些融会学者理性思考和个人感性表达的文章,这类随笔式的散文被称为学者散文或者文化散文。

如金克木、张中行、余秋雨等;学者散文作者大都有较为丰厚的学术修养,往往将学术知识和理性思考融入散文的表达中,不特别注重文体规范,而将其视为专业研究之外的另一种自我表达或关注现实的形式。

在风格上大多较为节制,通常会以较为智性的幽默来平衡情感的因素,学理知识的渗透,也使其具有特别的思想深度和情感厚度。

篇三:

中国当代文学名词解释集锦

1、"朦胧诗"--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坛上涌动着一股崭新的诗潮,因章明发表《令人气闷的

"朦胧"》一文而得名。

其成员包括北岛、顾城、舒婷、杨炼、江河、芒克、多多、梁小斌等。

他们从自我

心灵出发,以象征、隐喻、通感等现代诗歌的艺术技巧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的美学特点的诗歌。

如北岛的《回

答》顾城的《一代人》等。

3、新写实小说--新写实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创作特点是:

特别注重现实生活原生形态的

还原,真诚直面现实、直面人生。

新写实小说对含有强烈政治权力色彩的创作原则给予拒绝和背弃,努力

还原生活本相,表现生活的纯态事实。

力求复原出一个未经权力观念解释、加工、处理过的生活的本来面

貌。

代表作家有刘震云、方方、池莉、苏童、刘恒、王安忆等。

4、先锋小说--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等为代表,在叙

事革命、语言试验和生存状态三个层面同时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激进的试验。

所谓先锋精神,就是以前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