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259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docx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含答案

第一课“为政以德”课后练习

一、基础积累(11*3=33分)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庶民遮掩摭拾甘蔗

B、颛臾祥瑞揣测水流湍急

C、案牍渎职牛犊买椟还珠

D、郾城都江堰偃旗息鼓揠苗助长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A、陈力就列(摆出来;职位/相夫子(辅佐)

B、齐之以刑(齐备)/使民敬、忠以劝(努力)

C、有国有家(邦国;家庭)/萧墙之内(宫门照壁)

D、尔言过矣(过分)/尔是过与(责备)

3下列对加点字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D)

①使民以时②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③民免而无耻④节用而爱人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一项(A)

A尚德哉若人/君子之德风B敬事而信/民无信不立C羿善射/举善而教不能D富之/季氏富于周公

5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B)

①曰:

“富之。

”②举善而教不能,则劝③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④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⑤故人不独亲其亲⑥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⑦子曰: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⑧吾妻之美我者

A①③⑦/②④/⑤⑧/⑥

B①④⑦/②③⑥/⑤⑧

C①②⑤/③④⑦/⑥⑧

D①④⑤/②③⑧/⑥⑦

6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C)

A举善而教不能,则劝B民免而无耻C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7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D)

A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B居其所而众星共之C道之以政,齐之以刑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8下列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B)

A无乃/尔是/过与B无乃/尔是过/与

C、无/乃尔/是过/与D、无乃/尔/是/过与9下列各句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一项是(B)

A、季氏将有事于颛臾B、无乃尔是过与

C、而谋动干戈于邦内D、季氏富于周公10下列成语来源与孔子言论无关一项是(B)

A、祸起萧墙B、舍本逐末C、分崩离析D、既来之,则安之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

A孔子是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论语》是以记载孔子言行为主,并且兼记孔子某些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在文学上没有什么价值。

我们学《论语》,主要是要掌握儒家思想,并用以指导我们的生活。

B、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二者的矛盾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苛求孔子,因为当时社会混乱不堪,思想当然也难免混乱。

C、“仁”是孔子的思想体系的核心,孔子思想的诸多方面多与“仁”有关。

仁的基本含义是仁爱。

仁是一种普遍的爱,但并不是一视同仁的爱,而是有亲疏远近之别的有差等的爱。

D、孔子认为,政者,正也。

作为国家的管理者,首先自身要正。

“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其次才是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二、阅读选择填空(12-16/18分)

阅读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12、找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项(A)

A、无乃尔是过与 B、是社稷之臣也C、是谁之过与 D、夫如是,远人不服

13、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①冉有,季路见于孔子表引进动作的对象,不译

②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介词,对,对于

③虎兕出于柙介词,从

④龟玉毁于椟介词,在

⑤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介词,到

⑥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介词,在

14、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项(D)

A、既来之 B、君子疾夫舍曰欲之

C、则安之D、吾恐季孙之忧

15、从孔子的话中,可以看出冉有季路违背了先生的政治主张的行为是(D)

 A、相夫子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 D、谋动干戈于邦内

16、从课文中看,孔子的政治主张是(D)

 A、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B、均无贪,和无寡,安无倾。

C、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D、以上都是E、以上都不是

三、阅读解答:

17、《季氏将伐颛臾》一文中,孔子一听说“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就提出了反对意见,请简要分析他反对的理由。

(提示:

共三点6分)

答:

颛臾乃先王封国,不可伐;颛臾在邦域之中,不必伐;颛臾是社稷之臣,不当伐。

18说说“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比喻义(提示:

各有两方面的比喻6分)

答:

第一层:

将季氏比作虎兕,将颛臾比作龟玉。

“虎兕出于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第二层:

将冉有、季路比作虎兕、龟玉的看守人,虎兕行凶,龟玉被毁,看管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孔子以此形象地批评冉有和季路的失职。

19《季氏将伐颛臾》能反映出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深刻的政治眼光的句子是,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季氏将伐颛臾的真正阴谋。

(4分)(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20、孔子是如何批评冉有的第二次辩解的,说了哪几点道理,作出简要回答。

(提示:

三方面/6分)

① 首先揭示谎言可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② 其次阐明政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使安之。

③ 最后指出错误严重(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在萧墙之内也)

21、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如何理解二者之间的关系?

怎样理解“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这句话?

(8分)

答:

从孔子“均无贫”、有若“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等言论看,孔子是认识到足民的重要性的,不能由于他的去食主张就否认他的足民思想,这是国家建立的物质根本。

而去食一说,是在特定的语境下对教民思想的强调,是国家稳定、百姓安乐的精神之本。

孔子认为,于统治者而言,如果道德不行,不受百姓爱戴,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就失了作为统治者的最根本的条件,这是一票否决的事。

这也体现了孔子的民本思想。

22孔子说“均无贫”这个是否和历史上农民起义的口号“等贵贱,均贫富”的均相同?

朱熹《论语集注》把它解释为“各得其分,你认为有道理吗?

(8分)

答:

“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稳定社会、仍有等级差异的政治主理想。

“等贵贱,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上提出的重新确立尊卑贵贱的等级结构,分配社会财富,是起义的纲领。

有道理,只有这种解释,才能使“均无贫”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取得一致。

23你认为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在哪里?

(4分)

答:

政和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

德和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教育熏陶。

从治理国家角度而言,前者侧重“法治”,后者侧重“德治”。

24、结合本课其他章节,具体说说孔子的政治主张。

(7分)

答:

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思想。

在本章节中,孔子就明确提出: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13.6)

如果统治者有感召力,则就如北极星一样,“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1)

如果这样就没有必要“杀无道、以就有道。

”(12.19)

小人必然会被感化。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早上之风,必偃。

”(12.19)

这样孔子自然就反对武力征服,主张“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16.1)

统治者自身做出榜样就是对百姓最好的教育。

“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2.20)

孔子设教,不仅注意个人修行,其对家庭社会国家种种法则制度秩序,所以使人群相处相安之道,莫不注意。

自孔子之教言,群己即在一道中。

为人之道即是为政之道,行己之道即是处群之道。

不仅是双方兼顾,实则是二者合一。

就政治言,治人得与治于人者同是一人,惟职责应在治人者,不在治于人者。

其位愈高,其权愈大,则其职责亦愈重。

故治人者贵能自反自省,自求之己。

孔子答季康子问政诸条,语若平直,而寓义深远。

若不明斯义,不能修己,徒求治人,不知立德,徒求使民。

人道不彰,将使政事惟在于争权位,逞术数,恣意气。

覆辙相寻,而斯民日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