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406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 师生通用.docx

广西南宁市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答案师生通用

广西南宁市第三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

1.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按题目序号完成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别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

3.答题卡的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解答题必须使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作答。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字是文明发展的载体,记录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

古人说,欲灭其国者,必先灭其史。

同样,如果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字消亡了,其文明发展的根基也就动摇了。

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不断繁荣发展的根基。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应将汉字教育作为凝神聚力、铸魂固本的战略工程。

清末民初以来,在日本“脱亚入欧”的影响下,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对中华文化的根基——汉字产生了怀疑。

“汉字落后”论者认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声称汉字的出路在于“拉丁化”;“汉字难学”论者主张汉字“拼音化”与“简化”;“儿童识字有害”论者主张放弃汉字教育。

这些论调在近几十年仍有一定市场,比如20世纪80年代,有人就认为“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

当前,汉字教育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面临外语教育的挑战。

现在,英语是学生的必修课,学习英语在一些人看来可以改变命运。

受这种价值观影响,在汉语与英语之间,一些人更重视学习英语,这直接冲击与削弱了汉字教育。

二是面临信息化的挑战。

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敲击键盘输入汉字的场合越来越多、越来越便捷;在古人眼中曼妙婀娜、形神兼备的汉字,现在变成了电脑键盘、手机屏幕上字母组合的产物。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书写汉字的机会在变少,提笔忘字的时候在增多。

从这些角度来说,汉字面临危机绝不是危言耸听。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汉字不单单表达概念、内涵、外延等,还给人带来图形、联想、感觉等。

与拼音文字相比较,汉字具有鲜明特色和独特魅力。

学习与理解汉字,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拼音文字是由字母组成的文字,其教学是用拼音的方法。

我国汉字教学引进了这种方法,并将其作为汉字教学的主要方法。

这种用拼音文字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汉字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值得我们深思。

近年来,随着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适应汉字在海外传播的需要,不少学者开始重新审视汉字教学的方法,合理借鉴我国传统汉字教学的经验。

有的教学实验根据“形、音、义”三要素和儿童擅长“形象记忆”的特点,探索“从字形讲字义,从生活讲汉字”和“因形分类、因类施教”等汉字教学的新理念与新途径。

通过这些方法,一些汉字教育工作者尝试把每个汉字的文化基因形象生动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对汉字有兴趣、生爱恋、晓逻辑、会思考,甚至实现以字养德。

这类教学实验,对完善汉字教育有积极意义。

加强汉字教育,除了不断创新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全社会对汉字教育的重视程度。

我们要把汉字教育提升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来认识。

只有这样,才能让古老的汉字在信息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才能把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植根于一代代中国人心中。

(摘编自王殿卿《汉字教育攸关文化传承发展》)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清末民初一些知识分子对汉字产生了怀疑,原因之一是当时国人的文化自信不足。

B. 现在一些人鄙视汉语而重视英语,直接冲击和削弱了汉字教育,不利于文化传承。

C. 汉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创新,有助于实现以字养德,从而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

D. 汉字记录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经验教训,是中华民族繁衍发展的基础。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文章引用20世纪80年代某些人的观点,是为了证明汉字不能适应信息化的挑战。

B. 文章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分析了汉字面临的危机,指出了加强汉字教育的必要性。

C. 文章在论证汉字教学时,强调应遵循汉字自身的规律和特点,借鉴传统汉字教学经验。

D. 文章首尾呼应,论述了汉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对如何加强汉字教育提出了建议。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我们不进行汉字教育而使用拉丁化文字,则我们文明发展的根基必然被动摇。

B. 汉字的形音义三要素,决定了汉字教育必须摒除拼音教学法,使用形象化教学法。

C. 创新汉字教学法,提升全社会对汉字的重视程度,有助于让古老汉字焕发新生机。

D. 日本“脱亚入欧”对中国一些知识分子影响很大,有的人甚至提出废除汉字的主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以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地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在的感觉记忆。

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易,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

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

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

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

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嘣一句重重的陕西话:

“美!

”这叫“解馋”。

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朴拙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

“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

”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

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卷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

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老母鸡炖的。

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

老太太说起这些时,总会蠕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

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

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

我和老娘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太太直乐,说:

“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

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

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

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

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

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

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

味!

若看那色,黑糊糊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少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

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

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

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

吃罢,那辣、那粘、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

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歧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是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子。

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

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

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辨别力。

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

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

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

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吸引读者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5.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5分)

6.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

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

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肖培根院士:

根植华夏绿药觅踪

汤国星

肖培根院士是追寻绿药不老的传奇。

1958年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卫生部将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的任务下达给了年仅26岁的肖培根。

“那时候,可以用四个字来讲,一无所有。

图书馆的文献,就连哪些是常用的中药,这类资料都没有,那个时候都是零。

但是肖培根颇有大将风度,胸有成竹、指挥若定:

首先聘请楼之岑、诚静容等专家做普查工作的兼职指导老师;第二,确定以中药材的“常用度”为普查的主要范围,指明任务方向。

所谓“常用度”,就是重点抓500~600种常用中药,抓住了这个大头,就等于抓住了全国70%~80%的中药资源;第三,学中干,干中学,边干边学,上“实践大学”。

此番韬略,即使今天依然可圈可点。

他根据每个人的特点特长,把植物室的其他年轻人派到全国各地中药“常用度”高的产区,自己则带头选择了工作量大的东北地区。

野外调查异常艰苦,他常常是雇一辆马车拉着铺盖行李,跋山涉水、风餐露宿。

肖培根从来都是以学生的姿态虚心求教。

一个来自“中央单位、肩负国家任务”的干部,他的虚心与诚意,着实打动了每一位药农、每一位中药师傅的心,他们纷纷把自己“压箱底”的绝技倾囊相授,这让肖培根掌握了许多书本上没有、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绝活”。

1959年,全国第一次中药资源普查圆满结束,肖培根向国家交出了合格的答卷:

这是中国近代中药资源最具权威价值的普查报告。

利用中药普查的成果资料,他又编写出新中国第一部《中药志》。

1963年3月,肖培根作为专家被派往西非考察访问。

代表团除了在西非考察当地的植物和药用植物资源以外,还为我国南方的植物园采集了大约200多种重要的药用和经济植物种子。

期间,肖培根还专门被阿尔及利亚卫生部长邀请去抢救他们国家草药的传统文化。

之后,肖培根又奉派到坦桑尼亚帮助整理该国的草药,那里温度高得鸡蛋放在外面,很快就能晒熟。

在这样的环境下,考察团详查每种草药的功效,还访问了许多草医,资料汇总起来后,收获颇丰。

考察团提交的报告,被世界卫生组织分发到各成员国,说中国帮助这些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丰富的草药资源,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肖培根是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日内瓦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负责世界药用植物名录编制等工作。

新中国刚成立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了物资禁运,凡是包含进口药代用品的一概不准向中国出口。

那时肖培根刚刚大学毕业,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寻找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以肖培根为首的年轻人,奔赴全国各地,风餐露宿,经过不舍昼夜的努力,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随后阿拉伯胶、安息香、胡黄连等也找到了代用品。

上世纪50年代初,全国第一次疾病防治大会上,发出了“让高血压低头,让肿瘤让路”的豪迈誓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正是利用萝芙木,冲破国外的封锁,研发出物美价廉、令几代国人难忘的降压灵。

短短数年,这批可爱可敬的青年才俊们,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寻觅到了取之不尽的替代植物,解决了全国人民的需求。

他们心中充满了万丈豪情。

“这项任务给了我们一个实际的体会:

在药用植物界,相似的药材有相似的成分、相似的活性,从这里找到了最初的灵感。

”“在长期的药用植物研究中,我发现在某一个植物类群中,它们的植物形态、化学成分和疗效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这种相关性如果再通过计算机和数学模式加以整理发掘,就能够寻找出很多规律性的东西来。

”肖培根开阔的视野和开放的思路,使他成为最早将计算机引入中草药研究的药用植物专家,并且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

1978年,《药学通报》终于复刊了,在第1期第1至第5页上,发表了肖培根重要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能够在复刊的首期首页上发表论文,只因四个字:

分量质量。

当然,它标志着孕育二十几年的新学科诞生了。

【相关链接】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应邀访问了5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扩大中药在国际上的影响,并撰写英文专著对中医药进行系统论述和介绍。

(张东风《肖培根院士的绿药情缘》)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撷取了肖培根勇挑重担、锐意进取、钟情绿药的相关事迹,表现了一位杰出药用植物学家的伟大人格。

B.在中药资料一无所有的情况下,年仅26岁的肖培根却胸有成竹的承担起国家交给他的第一个任务——完成全国第一次中药普查。

C.肖培根安排工作时重点突出、任务明确,他强调进行中药普查时要以500~600种常用中药为侧重点,因为这些常用中药占据了中药资源的大头。

D.《药学通报》复刊后,第一期的首页就刊登了肖培根的论文《植物亲缘关系、化学成分和疗效间的联系性》,只因这篇文章分量重、质量高。

8.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肖培根很有大将风范,他勇挑重担,主动选择了任务量大的东北地区。

在实际调研中,他始终是以学生的姿态为人处世,得到了药农和中药师傅们的高度认可。

B.肖培根帮助落后国家整理出当地的草药资源,这种援助是南南合作的典范。

他本人也因此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奉派到世界卫生组织总部工作的技术官员。

C.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的物资禁运,促使我国研究人员必须寻找到能够替代进口药的国产资源。

经过肖培根自己昼夜不息的努力,他很快就找到了替代利血平的萝芙木。

D.肖培根认为通过计算机可以整理出植物类群中规律性的东西,他成功地在中国第一代计算机上展开了药用植物亲缘学的研发,这标志着一门新的学科已经诞生。

E.自1963年以来,肖培根一直在各种国际学术会议上满怀激情地介绍中药现代研究的最新成就,可见他在积极推动中药走向世界,他为中药的国际化影响做了很大贡献。

9.肖培根能够创立崭新的学科——“药用植物亲缘学”,他的成功有哪些原因?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咸阳尉。

宰相王铎镇汴,奏为推官。

入为长安尉、集贤校理。

丁母忧,以孝闻。

服阕,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

入为监察。

牛蔚镇兴元,奏为节度判官。

黄巢犯京师,奔赴行在,拜礼部郎中、史馆修撰。

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

谢日,面赐金紫之服,寻召充翰林学士。

上在蜀,关东用兵,征发招怀,书诏云委。

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户部侍郎。

从驾还京,加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沙陀逼京师,僖宗仓皇出幸。

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驾在凤翔,朱玫兵遽至;僖宗急幸宝鸡,近臣唯让能独从。

翌日。

孔纬等六七人至。

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

帝顾谓之曰:

“朕之失道,再致播迁。

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

”让能谢曰:

“臣家世历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

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捍牧圉,臣之幸也。

”至褒中,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时朱玫立襄王称制,天下牧伯附之者十六七,贡赋殆绝。

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廪无颗粒,卫兵不宿饱。

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

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

京师平,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

驾在凤翔,李昌符作乱,倏然变起,让能单步入侍。

时朝臣受伪署者众,法司请行极法,以戒事君。

让能固争之,获全者十七八。

(选自《旧唐书·杜让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B.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C.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D.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

谓脱去布衣而换上官服,即做官的意思。

文中指考中进士后授官。

B.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

六部还包括吏、礼、兵、刑、工。

C.“拜、迁、进阶、兼”这几个词都表示官职的提升。

D.食邑,文中指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让能对皇上十分忠诚。

沙陀军进犯京城,僖宗仓皇离京出走,让能听到发生祸变就出宫随驾;后来皇上逃离凤翔前往宝鸡,他也始终不离左右。

B.杜让能有谦逊精神。

皇上想要晋升杜让能为金紫光禄大夫,让能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婉言拒绝了皇上的赏赐。

C.杜让能镇定地面对危局。

朱玫拥立襄王行使皇帝权力时,朝廷官员大都归附,僖宗皇帝束手无策,让能镇定地提出对策,最终解决了危机。

D.杜让能敢于提不同意见。

当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奏请皇帝对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处以极刑来警诫官员时,让能一再力争,使其中大部分的人得以保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丁母忧,以孝闻。

服阕,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

(5分)

(2)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李录事兄归襄邓

刘长卿

十年多难与君同,几处移家逐转蓬。

白首相逢征战后,青春已过乱离中。

行人杳杳看西月,归马萧萧向北风。

汉水楚云千万里,天涯此别恨无穷。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第一句叙述了十年间自己的境遇与朋友李录事相同,均是人生艰难,从而将深沉的感慨寓于其中,令人伤感。

B.首联第二句中,诗人借景抒情,用遇风飞转的蓬草形象写出自己飘泊无定的生活,隐含着羁旅中飘泊不定的苦味。

C.颈联中“归马”点明朋友归襄邓之事,“杳杳”“萧萧”两个叠音词音的和谐,有音乐美,渲染了欢快的气氛。

D.尾联写两人分别后相距千万里,所以离别的时候有无尽的伤感,照应了题中的“送”,惜别之意尽显。

E.本诗是送别诗,题目点出了主要事件,语句平易晓畅,但情感真切自然,读后让人有种惆怅的心绪。

15.诗的颔联语言浅近但情感深沉,请结合全诗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恐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的句子是“,”。

(2)杜甫在《登高》中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最后一次音乐演奏之后诗人流下眼泪的句子是。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第四届中国机器人峰会上,一场中雨猝不及防地突然降临,名为“小远”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却在雨中从容“执勤”。

②在荆柯刺杀秦王的时候,众多大臣袖手旁观,除了自己手里没有兵器之外,更多还是缘于贪生怕死的本性。

③经过附中三年的努力学习,理科成绩优秀、喜欢计算机专业的张强考上了北航。

文科成绩突出的陈冰到复旦读了新闻系,这也算各得其所了。

④身为国家的公务员,一定要危言危行,注意自己的生活工作作风,为百姓做好榜样,这样才能为百姓服务。

⑤当衡水市民纷纷向灾区人民捐钱捐物的时候,你却无动于衷,细大不捐,难道不羞愧吗?

⑥王宝森之流贪污腐化,挥霍浪费国家财产,他的人格可说是不名一文。

A.①④⑤B.②③⑥C.①③④D.①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27日签署一份关于难民和移民政策的行政令后,美国暂停所有难民入境,以便对难民进行详细的背景核查。

B.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

C.屈原抓住香花异草、佳木美林、男女情爱本身所具有的丰富美学内涵,来象征抒情主体的形象和性格,使全诗的风格更为绚美艳丽,光彩照人!

D.“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黄金消费需求旺盛,投资交易活跃,矿产资源非常丰富,在世界黄金产业价值链条中占有重要份额和地位。

19.根据文体对语言的要求,下列各项中语言表达不够准确得体的一项是(3分)

A.紫藤,别名藤萝、朱藤、黄环,属豆科、紫藤属。

干皮深灰色,不裂;春季开花,青紫色蝶形花冠,花紫色或深紫色。

紫色以高贵性、神秘性吸引着世人。

紫藤为暖带及温带植物,产于河北以南黄河长江流域及陕西、河南、广西、贵州、云南。

(《植物百科词典》)

B.踏上跑道,是一种选择。

离开起点,是一种勇气。

驰骋赛场,是一种胜利。

运动健儿们,用你的实力、你的精神,去开拓一片属于你的长跑天地。

(某校运动会广播稿)

C.有历史才有现在,唯遗产才知兴衰。

(“保护文化遗产”公益广告词)

D.根据考勤记录,发现以下学生出现旷课现象。

为严肃学风,进一步规范学生行为,根据有关规定,对以下无故旷课的学生给予通报批评。

希望受到通报批评的学生能够认真反省,积极改正错误,自党维护良好的教学秩序。

其他学生要以此为戒。

(学校通告)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6分)

我们的知识体系是通过课内外的阅读逐渐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