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533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7.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docx

高考地理题汇编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

高考地理题汇编:

2016年全国卷Ⅱ(高清解析版含答案解析)

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课标全国卷Ⅱ)

第Ⅰ卷

本卷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

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

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

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1.B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农业发展。

庄园经济是利用区域优势,开展集约化经营而形成的一种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经营模式。

当地拥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是其发展的前提条件,故B正确。

丰富廉价的劳动力、发达便捷的交通网是其发展的重要辅助性条件,而不是前提条件,故A、C错误;庄园经济不是高精尖技术产业,故D错误。

名师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抓住材料中给出的庄园经济的特征,以及注意现代茶庄园实例中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的铁观音茶对该县茶庄园经济的意义。

2.C现代茶庄园实行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组织模式,可促进茶产业的深加工和拓宽经营范围,会使产品更多样;另外,管理企业化,更能促使效益提高,这是现代茶庄园相比传统茶园的突出优势,故C项正确。

与传统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品牌可能更多,但品牌多只是其表现形式,不能体现“突出”优势,突出优势应体现在市场与效益上,故A项错误。

依现代庄园经济特点可知,现代茶庄园投入更多、生产成本更高,故产品价格更高,故B、D两项错误。

易错提示 本题容易误选A项。

正确理解突出优势是关键。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家电企业将组装工厂向其国外转移。

图1示意日资家电组装工厂转移目的地随时间的变化。

据此完成3—5题。

图1

3.影响日资家电组装工厂不断转移的主要因素是(  )

A.市场规模

B.劳动力成本

C.原材料成本

D.技术水平

4.20世纪90年代末,越南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的投资吸引力已超过中国,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原因是中国( )

A.市场规模大

B.技术水平高

C.劳动力素质高

D.基础设施水平高

5.在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向越南等国家转移的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战略是(  )

A.加大政策支持,吸引日资回归

B.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

C.扩大生产规模,保持价格优势

D.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

3.B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因素。

家电组装工厂是劳动力导向型工业,为了获取最大利润,工厂不断向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转移,故B项正确。

4.A本题考查工业区位因素以及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越南劳动力成本低,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投资吸引力大,但其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数量却远少于中国,主要是因为中国有巨大的市场,A项正确。

家电组装工厂的技术来源于日本,B项错误。

中国的劳动力素质高,基础设施水平高,生产成本也较高,因此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吸引力下降,故C、D项错误。

名师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比较中国与越南两国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差异。

抓住中国对日资家电组装工厂投资吸引力下降,但家电组装工厂数量较多这个特点进行分析。

5.D本题考查产业转移的影响。

在全球化、产业转移的大背景下,中国家电产业的发展要加强技术研发,培育竞争优势,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已逐渐成熟,没有继续加大力度的可能。

进口越南产品,替代国内生产,不利于我国家电产业的发展。

我国家电产品的价格优势已不具备,不能盲目扩大生产规模。

故D项正确。

命题评审 产业转移、产业升级是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经历的重大事件,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引导同学们正确面对、积极思考我们身边的重大事件,具有重大意义。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我国东北长白山高山苔原带矮小灌木的冻害反而加剧。

调查发现,长白山雪期缩短;冻害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西北坡为冻害高发区。

据此完成6—8题。

6.在高山苔原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的指标是( )

A.大气温度

B.降水量

C.积雪厚度

D.植被覆盖度

7.长白山西北坡比其他坡向冻害高发,是因为该坡( )

A.年降水最少

B.冬季气温最低

C.年日照最少

D.冬季风力最大

8.气候变暖但冻害加剧的原因可能是(  )

A.蒸腾加剧

B.低温更低

C.降雪期推后

D.太阳辐射减弱

6.C本题考查自然带的分布。

高山苔原带受海拔、坡向、纬度等因素影响明显。

对流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降水量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二者都会影响植被生长,故A、B、D三项都与海拔相关。

积雪厚度与坡度密切相关,而与海拔基本无关,故C项正确。

知识归纳

①山地自然带的发育程度往往与该山体所在纬度及海拔相关。

②同一自然带,其分布海拔阳坡高于阴坡;随纬度增加,其分布的海拔降低。

③雪线高度受坡向、坡度影响。

7.D本题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

长白山西北坡冬季冻害高发,主要原因是该地冬季风以西北风为主,风力大,降温明显,因此冻害高发,故D项正确。

西北坡为冬季风迎风坡,冬季降雪量大,而积雪对植被起保温作用,故A项错误。

冻害在气温低于0℃时就有可能发生,而不一定是气温最低就会造成冻害,故B项错误。

夏季,长白山南坡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量多,云量多,日照少,故C项错误。

易错提示 冻害是气温在0℃以下时对生物造成的伤害,而不是气温最低就会造成冻害。

另外,冻害主要发生于冬半年,故年降水量、年日照对冻害影响不大。

8.C本题考查气候变暖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使蒸腾加剧,但与冻害关系不大,故A项错误。

冻害是气温下降到0℃以下时出现的对农作物的伤害,低温更低,不一定使冻害加剧,故B项错误。

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生长旺盛,雪期缩短,气温降到0℃以下,没有积雪覆盖而使冻害加剧,故C项正确。

气候变暖,不一定使太阳辐射减弱,故D项错误。

名师点拨 全球气候变暖是目前大气环境问题之一,冻害也是我国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之一,关键是能正确掌握冻害发生的原因,找到全球变暖与冻害之间的结合点。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

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径流冲刷河床。

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断面。

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

据此完成9—11题。

图2

9.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10.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11.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9.D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

该地河床枯水期泥沙淤积,汛期(6—9月)径流冲刷河床。

我国东部地区夏季为汛期,冬季为枯水期。

甲断面形态河床低,受径流冲刷,为汛期的断面;乙断面形态河床高,泥沙淤积,为枯水期的断面。

故9—12月最能反映从冲刷到淤积的过程,D项正确。

方法技巧 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是学习地理必备的基本能力。

本题要准确分析河床海拔与洪枯水位的关系,以及清楚我国不同地区汛期水位、枯水期水位的时间。

10.B本题考查水利工程建设对河流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河流下游水流更平稳,径流量不会增大,A、C项错误。

水库竣工后,水流平稳,流速在洪水期明显降低,对河床的冲刷作用减弱;而潮流带来泥沙淤积,河道淤积明显,河床不会展宽,B项正确,D项错误。

知识拓展 修建水库的有利方面:

防洪、调节河流的径流量、改变径流量的季节分配、提高库区及上游地区水位、有利于航运、有利于旅游。

不利方面:

有可能使下游水位降低;河流含沙量减少,河口含盐度升高;库区泥沙淤积,容易引发地质灾害,淹没土地,迁移居民,影响生物多样性。

11.A本题考查水利工程建设的影响。

在河口修建水闸,可以在枯水期关闭水闸,使潮流带来的泥沙减少,减少河道泥沙淤积,A项正确。

修建水闸,阻碍了洪水下泄,减小了潮流对泥沙的冲淤能力,B、C项错误。

不宜拦截河流入海泥沙,因拦截后泥沙会在河道淤积,会加大河流下游洪涝灾害,故D项错误。

易错提示 本题学生易错选D项。

主要原因是没有正确理解题干含义,误认为水闸修建后会影响水流速度,使泥沙淤积,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

第36—37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2—44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3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罗讷河发源于瑞士境内的冰川,在法国境内的流域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94%,历史上曾是一条“野性”河流,经常洪水泛滥。

19世纪以来,法国对罗讷河进行多次整治,并于1931年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作为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

图4示意罗讷河流域的地形。

图4

 

(1)分别指出罗讷河上游(瑞士境内)、北部支流(索恩河)和地中海沿岸支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

(9分)

 

(2)表1列出罗讷河整治不同阶段的主要措施。

请在下列整治和开发目标中进行选择,完成表1。

请将选出的各整治和开发目标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5分)

整治和开发目标:

防洪 改善水质 发电 增加生物多样性 土地开发 开采河沙 改善航运条件

表1

阶段

时间

主要措施

主要整治和开发目标

第一阶段

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消除河道分汊。

①、。

 

第二阶段

20世纪20—80年代

进行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等。

②、、。

 

第三阶段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

恢复河流生态

 

(3)说明法国为整治和开发罗讷河而成立“国立罗讷河公司”的原因。

(4分)

 

(4)说明“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对恢复河流生态的作用。

(6分)

36.答案(24分)

(1)上游(瑞士境内):

有春汛,夏季径流量大,冬季为枯水期。

北部支流(索恩河):

全年径流量比较稳定,无明显枯水期。

地中海沿岸支流:

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本小题共9分)

(2)①改善航运条件防洪

②发电改善航运条件土地开发(防洪)(本小题共5分)

(3)因为河流跨多个行政区,涉及水资源利用、航运、防洪、发电、土地利用等多方面的利益,由国家唯一授权机构才能协调各行政区、各部门的利益,并从河流整体进行综合整治,以实现整治效益最大化。

(本小题共4分)

(4)恢复河流的自然状态(自然河道、沿岸湿地等),扩展河道宽度,延长河流长度,降低河流流速和洪水峰值;恢复河流生态系统,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的自然生产力和对污染的净化能力。

(本小题共6分)

解析:

本题以流域的综合开发为背景,考查河流水文特征,河流开发整治的措施、原因,及河流综合开发的意义。

(1)河流的流量受气候影响。

根据经纬度及地形等判断,罗讷河上游发源于冰川,受气温影响,河流有春汛和夏汛。

北部支流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均匀,流量全年稳定。

地中海沿岸支流位于地中海气候区,夏季为枯水期,冬季为丰水期。

(2)不同时期整治措施不同,整治和开发目标也不一样。

整治河道,裁弯取直,更有利于通航,改善了航运条件;河流流速更快,汛期便于防洪。

梯级开发,整理河谷滩地,可以发电;同时水库使上游水位升高,改善了航运条件;河谷滩地开发,使土地开发利用更广阔。

(3)从材料中可知“国立罗讷河公司”是罗讷河综合整治和开发的唯一授权机构,而河流综合整治和开发涉及多个区域、多个部门的利益,统一开发有利于利益最大化,也有利于效率的提高。

(4)“恢复弯曲河道及河道分汊”的作用有恢复自然状态、增加生物多样性、增强河流净化能力等。

命题评审 河流的流域范围涉及多个行政区、地形区,其包含多个地理要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等)、多个经济部门,因此其开发利用是高考关注的热点,也是高频考点。

本题以罗讷河为背景,值得引起同学们重点关注。

 

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

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图5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图5

(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7分)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6分)

 

37.答案(22分)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本小题共7分)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本小题共9分)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本小题共6分)

解析:

本题以大熊猫不同时期分布图及背景材料来考查学生的读图获取信息能力、分析推理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本题要求描述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关键在变化,难在详细准确地表达变化特征。

描述时先结合图例比较不同时期分布范围的大小,再详细指出其分布的形态特征。

(2)本题是原因类问题,应注重材料和图中相关信息的获取。

材料中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为答案信息之一。

要有效利用图中的两句注释文字,并加以分析,从中得出引起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本题的关键词是“栖息地保护”。

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保护的途径,其实质是考查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

其途径(措施)应从交通线规划选址、工程措施(修建生态走廊)及生物措施(修复植被)等方面进行分析。

规律总结 非选择题解题基本思路:

首先,从材料和图中找关键信息;其次,联系教材基本知识原理;再次,依据分值大致确定要点的数量。

 

  请考生从3道地理选考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42.[地理——选修3:

旅游地理](10分)

  篁岭(图7)是美丽的山居村落,位于婺源东北部。

篁岭因“晒秋”闻名遐迩。

当秋日的阳光把晒楼唤醒的时候,一家家晒楼把鲜红的辣椒,翠绿的豆角,金黄的玉米、稻谷、黄豆……晒起来,让整个山村变成色彩斑斓的画卷。

篁岭人家“晒秋”没什么讲究,赶上什么就晒什么,恨不得把整个秋天的收获都晒起来。

                 图7

  分析“篁岭晒秋”的旅游价值及开发的有利条件。

42.答案(10分)

旅游价值:

篁岭晒秋是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民俗文化产品价值高;篁岭晒秋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体验价值、购物和农家乐开发价值等。

有利条件:

(篁岭晒秋)旅游产品独特,与附近旅游景点的旅游产品差异明显,可以实现产品互补;接近著名旅游景点(婺源、景德镇等),客源有保障。

解析:

本题考查了旅游资源价值及其开发条件。

第一问的难度较大。

人文旅游资源中,“篁岭晒秋”属于“民俗文化”,民俗文化价值要从价值高低、价值类型(观赏、体验、购物)等方面去说明。

难点是答题时要联系当代新增旅游内容“农家乐”的相关内容。

第二问较简单,联系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独特性、市场距离、质量等方面适当说明即可。

 

43.[地理——选修5:

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

  江苏省里下河地区总面积1.35万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米。

其东面的通榆运河比里下河地区高1~2米,北面的黄河故道比里下河地区高5米,南面是新通扬运河和沿江高沙地,西面是高耸的京杭运河大堤,因此里下河地区易发洪涝灾害。

图8示意里下河地区位置和河网分布。

图8

  提出里下河地区防治洪涝灾害的措施。

 

43.答案(10分)

开挖入海新河,改造河网,分散水流;建设水利枢纽工程,洪涝期间排水;修筑蓄洪工程(水库),加强湖泊对洪水的调节能力;退耕还湖;加强预报监测;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灾、减灾意识。

解析:

本题考查洪涝灾害。

从洪涝灾害的一般防治措施、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法制宣传教育措施等方面说明即可。

但具体解答时一定要结合图文材料,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

本地区位于东部沿海,地势北、西、南三面较高,东部地势较低,又有湖泊、运河分布,故工程措施有开挖入海新河,建水利枢纽、蓄水工程等,非工程措施只说明宣传教育、监测预报即可。

规律总结措施类问题的答题模板

工程措施:

修建堤坝、开挖疏浚河道、修建水利枢纽、修建梯田等。

生物措施:

植树造林、植树种草、建立生态保护区。

科技措施:

培育良种、改进工艺流程、研究新的替代品。

法制教育措施:

加大宣传力度、制定法律法规。

监测预报措施:

加强动态监测和预报。

 

44.[地理——选修6:

环境保护](10分)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

2015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206亿件,同比增长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2760亿元。

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44.答案(10分)

环境污染问题:

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

解决措施:

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废品,实行分类回收。

解析:

本题考查固体废弃物污染问题。

第一问难度中等,第二问相对简单。

快递外包装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要说明外包装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污染,还要说明不可降解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会造成环境污染。

解决此类固体废弃物污染的措施应联系清洁生产的原理,从材料的选取,加工以及废弃物处理的整个过程中都注意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审题指导 废弃的快递外包装由废纸箱(或塑料袋)和胶带组成,在污染物类别中属于固体废弃物污染,而塑料袋和胶带则属于难降解物质则一定要说明,审题时一定要联系现实生活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