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5373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版《论语》中的君子与小人及相关章节解读Word格式.docx

哀公》文字稍简)这里的君子是以德言。

  《论语》里“君子”“小人”对举时也有以位言和以德言的区别,如果不加区别则会失去原意.“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君子义以为上。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

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这三处对举基本上都被看作以位言,分歧较小。

  但还有一些以位言的“君子”与“小人”却被理解为以德言,因而对《论语》文本产生了不同的理解.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尤其是把前三句中四对“君子”“小人”理解成以德言,使得这些话失去了其对为政者的正确指导作用。

  《论语》中另有一些“君子”“小人”是指好的管理者和不好的管理者,可以看作是以德言,如: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

说之不以道,不说也;

及其使人也,器之。

小人难事而易说也。

说之虽不以道,说也;

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孔子对举好的管理者是怎么做的,不好的管理者又是怎么做的,以此教育弟子该怎么做,也教育弟子如何识别工作中的同事、上级,从而做到“事大夫之贤者,友士之仁者”.“小人”未必是坏人,但是自身修养比较差。

在道德上与“君子”相对的“小人”也不是指社会下层的人,而是与“君子"

同等地位的人。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

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君子有三畏:

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这五对应该也是以德言。

“君子"

“小人”只是就个人修养的程度相对而言,“君子”并不是达到了《孔子家语·

五仪解》里所说的“君子"

的修养程度。

  第三种情况既不是以德言,也不是以位言,而是指见识广远或短浅,如“子谓子夏曰:

‘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

’”()子夏是“不及者”(),所以,孔子提醒他要做见识广远的儒者,而不要作见识短浅的儒者。

可后世读书人成为君子儒的实在太少。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

()这里的“君子”与“小人”同样是指眼界高远的人和眼界短浅的人。

  “子贡问曰:

‘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曰:

‘敢问其次.'

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

‘今之从政者何如?

’子曰:

‘噫!

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这里的“小人”显然不是说道德坏的人,也不是指老百姓,而是指不知道大仁大义,见识短浅,不知道权衡的人,这些人虽然见识短浅,却还比当时的从政者好多了.

  “小人哉,樊须也!

”()这里也是说樊须真是见识短浅。

“孔子曰:

‘色知而有能者,小人也.’”(《荀子·

子道》)这里的“小人"

是指从脸上就能看出他很有能力的人其实只是小有能力的人,而不是有大能耐的人。

  “小人之事君子也,恶之不敢远,好之不敢近.”(《左传·

襄公二十六年》)“吾闻君子务知大者、远者,小人务知小者、近者。

我,小人也。

(《左传·

襄公三十一年》)此二处“小人”是自谦之词。

    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本义探

  子曰: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这句话一直被理解为获取利益是不道德的。

我不能接受这样的解释。

  这里的“君子”“小人”是指统治者和普通民众。

孔子的意思是:

在位者当通晓其所宜之事,不能依利而行。

若在位者依利而行,必与民争利,民将受其害。

老百姓要知道如何通过正当的途径获利。

如果老百姓耕种不希望有所收获,则将如何?

不仅老百姓无以为生,在位者也无以为生。

  《尚书·

酒诰》里周公对殷遗民说:

“嗣尔股肱,纯其艺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长。

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

在农闲时,牵着牛、赶着车到外地去从事贸易,以此获利孝养父母。

如果老百姓不知道如何获利,谁来养活他们?

谁来养活他们的父母子女?

统治者又哪里有税收来维持生活呢?

在位者则不能从利出发,而应当以仁义为原则做好该做的事,则“禄在其中矣”。

  “子适卫,冉有仆。

子曰:

‘庶矣哉!

’冉有曰:

‘既庶矣,又何加焉?

‘富之.’曰:

‘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

‘教之.'

()

  “德义,利之本。

僖公二十七年》)

  “礼以行义,义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节也。

成公二年》)

  “利,义之和也。

襄公九年》)

  “事君者,从其义,……义以生利,利以丰民。

”(《国语·

晋语一》)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

  “义与利者,人之所两有也。

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

……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乐分施而耻积藏.”(《荀子·

大略》)

  这些哪里是说大家都不要利呢?

利是不可去的,人民的利来自于统治者的义,统治者义,民众才能获利;

统治者不义,则民不能生利;

尤其是从政的人不能与老百姓争利,即“从士以上皆羞利而不与民争业”,“羞利"

不是暗指利是肮脏的,而是说士以上的人是拿俸禄的,不需要靠获利生活;

老百姓没有俸禄,必须靠获利来生活。

如果统治集团的人看重利,与民争利,他们掌握着权力、资源,老百姓怎么是他们的竞争对手呢?

这样,老百姓就难以生活了,所以,他们应当对与老百姓争利的行为感到羞耻.

  《周礼·

地官》里还说到国君夫人、太子、命夫命妇去市场就要受到惩罚,这正是防止他们去市场扰乱市场的正常经营.所以,统治集团的为政之要就是统治者按礼节制度行事,这样该做的事做好了,老百姓有了正常经营的环境,有了获利的空间,民众富裕了,国家也就强大,这就是为政者把该做的事做好了给国家带来的利,所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大学》).

  《国语·

周语下》:

“晋孙谈之子周适周,事单襄公,立无跛,视无还,听无耸,言无远:

言敬必及天,言忠必及意,言信必及身,言仁必及人,言义必及利,言智必及事,言勇必及制。

”这是称赞晋国孙谈的儿子周的言行,“言无远”,就是说话不是不切实际的空谈,(有人解释为讲话不大声,意为声音传不远),“言义必及利”,讲义也不是空谈义,而是这样的义可以带来怎样的利。

空谈义而把利看作肮脏污劣的东西,这样的人怎么能辅助治国呢?

恐怕只是迂阔而已。

“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还是要归到利,但出发点不同,利的内容也不同,国家的利是富民强国.

  《孟子·

梁惠王上》:

“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这些是孟子讲的仁政,是在位者所宜之事,在位者应当深晓之,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荀子·

大略》:

“上好义,则民暗饬矣;

上好富,则民死利矣。

上好义,老百姓就会自行按照规则去获利;

上好利好富,老百姓就会不顾一切地去谋取利益,从而陷入刑狱之中置于死地。

上知利民是好事,但若利民之心失度,为君者驱民致富,则民将追求不义之利,以至为利而死,不仅如此,急功近利也将给国家带来严重后果。

一个国家上上下下都不考虑如何做合宜,而一心为了眼前利益拔苗助长、杀鸡取卵,争夺眼前的功绩,这个国家往后怎么发展呢?

人的获利之心与生俱来,尧舜也剥夺不了,为了获得民众的赞誉和感激,去迎合强化民众的利益心里,将趋利之心推到极致,这实际上是罔民害国.所以,上位者只要给民众获利的环境,制定获利的规则,做好该做的事,引导民众自行按照规则去获利就可以了.

  《管子·

形势解》:

“民,利之则来,害之则去。

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于四方无择也。

故欲来民者,先起其利,虽不召而民自至。

侈靡》:

“百姓无宝,以利为首。

一上一下,唯利所处。

利然后能通,通然后成国。

富国》:

“足国之道:

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

节用以礼,裕民以政。

彼裕民,故多余。

裕民则民富,”“使民必胜事,事必出利,利足以生民,”“上好功则国贫,上好利则国贫,士大夫众则国贫,无制数度量则国贫.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可见,上好利而与民争利,则民贫,民贫则国贫;

民无利,则国无以立。

上给民获利的空间和机会,则民富,民富则国富;

民有获利的空间,则安乡重家,且四方之民不召自至,因而国家强大。

同时,统治者还要考虑“节用”.“利静而不化,观其所出,从而移之。

”(《管子·

侈靡》)如果财利呆滞不流通,就要找出其原因,使之流通—-这是管理者所应当做的事。

侈靡》里还讲到商人的作用:

“不择乡而处,不择君而使。

出则从利,入则不守。

国之山林也,取而利之;

市廛之所及,二依其本。

故上侈而下靡,而君、臣、相上下相亲,则君臣之财不私藏,然则贫动肢而得食矣。

徙邑移市,亦为数一。

不择地而处,不为守藏货物,以谋利为主,因而使财货流通,增加了国家的税收,使君臣上下各得所用,使穷人有活干。

并且讲到只有工商业发展了,本事(农业)才能稳定,“不侈,本事不得立。

”(同上)

  “小人喻于利”,也就是老百姓要知道怎样用正确的方法获取利益。

对于老百姓来说,获利是应该的,只要符合“义"

,也就是按照各种法律规定允许的去做,“欲利而不为所非”(《荀子·

不苟》),即不用非法的手段获利;

如果以损害别人来谋利,则是不义。

“义所以生利也,不义则利不阜。

周语中》)就是说老百姓要通过正确的合义的方法来获得利益;

用不义即不符合法律规章制度的方法获取利益,这样的利益是不能长久的,也就不能丰厚.“利过则为败”(《左传·

襄公二十八年》)“偷得利而后有害”(《管子·

形势解》),过分贪利、不义之利,将带来祸害,所以,“利不可强,思义为愈。

义,利之本也。

昭公十年》)“先义而后利者荣"

荣辱》),经营每一件事要先考虑有什么规定,在规定的范围内获利才能让人荣光。

这才是“小人喻于利”的意思。

    三、“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本义探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

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先儒认为这里的“君子”“小人"

也是指德,这几句话又成了孔子讽刺人的话。

其实这里的“君子”“小人”还是指统治者和普通民众。

几句话的意思还是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这里的“怀德"

、“怀刑”也是统治者的仁政内容。

《尔雅·

释诂》:

“怀,止也。

”正如君子学道才能爱人一样,这里讲君子怀德,也是要求在位者怀德才能爱人.“怀德”正如“止于至善”之意,“怀土”则是止于土地、安于土地。

  《左传·

昭公二十六年》:

“礼,家施不及国,民不迁,"

国家要稳定,就要求老百姓相对安定,不随意迁移。

老百姓是喜欢安于土地的,只要统治者怀德,老百姓就安居,不会随意迁徙.如果统治者的苛政猛于虎,老百姓得不到实惠,就宁愿去与蛇、虎为伴了.在位者要安于法制,而不要肆意地横征暴敛,不要动辄给人民施刑,老百姓才能得到实惠.

立政》:

“民不怀其产,国之危也。

……好本事,务地利,重(重视)赋敛,则民怀其产。

”《管子·

治国》:

“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以知其然也?

民富则安乡重家;

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

敬上畏罪,则易治也。

民贫则危乡轻家;

危乡轻家,则敢陵上犯禁;

陵上犯禁,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子谓子产:

“有君子之道四焉:

其养民也惠。

”()可见,为政者必须让人民得到实惠,能够安居,国家才能平安。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正是“八、政均民安"

里说的“和无寡”。

  用刑必须慎重,《尚书》、《左传》里就体现出这样的思想,如:

  “钦哉,钦哉,惟刑之恤哉!

(《尚书·

舜典》)

  “刑期于无刑”,“宥过无大,刑故无小;

罪疑惟轻,功疑惟重;

与其杀不辜,宁失不经;

好生之德,洽于民心,兹用不犯于有司。

”(《尚书·

大禹谟》)

  “敬明乃罚。

康诰》)

  “朕言多惧,朕敬于刑……明清于单辞,民之乱,罔不中听狱之两辞,无或私家于狱之两辞……永畏惟罚."

吕刑》)对于判案不公正的官吏,如果不处理,“庶民罔有令政在于天下”。

  “曹刿请见……问何以战。

公曰: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对曰:

‘小惠未遍,民弗従也。

公曰: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对曰: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左传·

庄公十年》)

  “同罪异罚,非刑也.礼以行义,信以守礼,刑以正邪,舍此三者,君将若之何?

僖公二十八年》)

  “善为国者,赏不僭而刑不滥。

’赏僭,则惧及淫人;

刑滥,则惧及善人。

若不幸而过,宁僭无滥.与其失善,宁其利淫.……古之治民者,劝赏而畏刑,恤民不倦。

赏以春夏,刑以秋冬。

是以将赏,为之加膳,加膳则饫赐,此以知其劝赏也。

将刑,为之不举,不举则彻乐,此以知其畏刑也。

夙兴夜寐,朝夕临政,此以知其恤民也。

襄公二十六年》)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重社稷故爱百姓,爱百姓故刑罚中,刑罚中故庶民安,庶民安故财用足。

”(《礼记·

大传》)

  《尚书》里多处讲到“明德”、“慎罚”,连用“明德慎罚”也不止一处:

“惟乃丕显考文王,克明德慎罚;

不敢侮鳏寡"

(《康诰》),“乃惟成汤克以尔多方简……以至于帝乙,罔不明德慎罚”(《多方》)。

  正如《荀子·

成相》里所说:

“治之经,礼与刑,君子以修百姓宁。

明德慎罚,国家既治四海平。

”礼与刑,君子必须用好了,做到明德慎罚——正是怀德、怀刑,百姓才能安定、四海才能平。

  四、“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周而不比(bì

),小人比(bì

)而不周.”()

  这里的“君子”、“小人"

我认为还是应当看作“上位者”与“下位者”。

  《尔雅·

释诂》:

“比,辅也。

《周易·

比卦·

彖》:

“比,辅也。

”本章二“比”字并不同义,前一“比"

为亲党之意,后一“比”为“辅佐”意.《论语》很多地方为了形成对应,在上下句中常用同一个字,但意义并不完全相同,稍有差别。

本章意为,统治者应当普遍爱众人,而不应当只亲厚身边的少数人;

在下位的人辅佐上级,而不必普遍的亲厚众人,否则会让统治者不知其用心。

“‘陈氏虽无大德,而有施于民。

豆区釜钟之数,其取之公也薄,其施之民也厚。

公厚敛焉,陈氏厚施焉,民归之矣。

‘善哉!

是可若何?

’对曰:

‘唯礼可以已之。

在礼,家施不及国。

’”说的正是礼规定作为大夫只能对自己的家族施惠,而不能惠及国人;

让国人受惠是国君的事。

可是齐国的陈氏却厚施于民,而齐君却只知道聚敛,所以齐国的民众都心怀陈氏.正因为此,陈氏最终取代了姜太公的后代。

致思》:

“子路为蒲宰,为水备,与其民修沟渎,以民之劳烦苦也,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

孔子闻之,使子贡止之。

子路忿不悦,见孔子,曰:

‘由也以暴雨将至,恐有水灾,故与民修沟洫以备之,而民多匮饿者,是以箪食壶浆而与之。

夫子使赐止之,是夫子止由之行仁也。

夫子以仁教而禁其行,由不受也。

‘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汝速已则可,不则汝之见罪必矣。

’”这里是孔子教子路不要做应该是国君做的事,自己有爱民之心可以向国君提出建议,而不要自己施恩给众人,否则,自己招致祸害,还不知为什么,这就是仁而不学则愚。

  孔子之意在教育弟子该如何做,作为下位者做事要适可而止。

下位者可以向上级提建议,但不要越职行事,自己不当做而做,则会如沈万山。

(当时时代如此,现在则希望沈万山这样的人越多越好。

  五、“和而不同"

与“同而不和”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说文》:

“和,相应也。

从口,禾声。

  “和”在《尚书》里就多有出现,比如:

  “德惟善政,政在养民。

水、火、金、木、土、谷,惟修;

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大禹谟》)

  “其难其慎,惟和惟一。

德无常师,主善为师。

”(《咸有一德》)

  “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麹糵;

若作和羹,尔惟盐梅。

”(《说命下》)

  “公称丕显德,以予小子扬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恒四方民。

”(《洛诰》)

  “惟文王尚克修和我有夏。

”(《君奭》)

  “懋乃攸绩,睦乃四邻,以蕃王室,以和兄弟,康济小民.”(《蔡仲之命》)

  “作不知,尔惟和哉;

尔室不睦,尔惟和哉。

”“时惟尔初,不克敬于和,则无我怨。

”(《多方》)

  “庶政惟和,万国咸宁。

”“宗伯掌邦礼,治神人,和上下。

“推贤让能,庶官乃和,不和政庞。

”(《周官》)

  “君陈,尔惟弘周公丕训,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宽而有制,従容以和。

(《君陈》)

  “同"

在《尚书》里同样多有出现,比如:

  “与治同道,罔不兴;

与乱同事,罔不亡。

”(《太甲下》)

  “汝万民乃不生生,暨予一人猷同心。

(《盘庚中》)

  “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

(《说命上》)

  “同力,度德;

同德,度义。

“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泰誓上》)

  “汝则有大疑,谋及乃心,谋及卿士,谋及庶人,谋及卜筮。

汝则从,龟从,筮从,卿士从,庶民从,是之谓大同。

”(《洪范》)

  “为善不同,同归于治;

为恶不同,同归于乱。

”(《蔡仲之命》)

  从以上所举可以看出,“和”与“同"

用法不相同,“和”用在有多样性的地方,比如“正德、利用、厚生”,需要“和”;

“羹”是由多种材料做成的,需要“和"

;

“四方之民"

是有各种不同情况、不同要求的,“兄弟”也是不同的个体,“政”涉及到各个方面,“上下"

也是不一样的,这些都需要“和”,而不能“同”.“同"

指的都是相同的情况、相同的事情。

《左传》里两个词用得也很多,意思也与《尚书》里一样。

郑语》:

“今王弃高明昭显,而好谗慝暗昧;

恶角犀丰盈,而近顽童穷固。

去和而取同。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

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

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

昭公二十年》:

(齐景)公曰:

“和与同异乎?

”(晏子)对曰:

“异。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

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

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

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

故《诗》曰:

‘亦有和羹,既戒既平。

鬷嘏无言,时靡有争。

’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故《诗》曰:

‘德音不瑕。

今据不然。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

君所谓否,据亦曰否。

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

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

同之不可也如是。

”“和”就是让每一种味道都有表现的机会、就是让每一种声音都有发出的机会,就是指君认可的事情中有不合适的事,为臣的指出来;

而君否决的事情中有合适的事,臣提出来,臣弥补君的不足,而使事情办得更好。

而“同”则是君怎么说,臣也怎么说。

就好像在水中加水,怎么吃?

就好像一首曲子只有一个音,这样的曲子也能听吗?

这样的臣对君是毫无助益的。

  可见,“同"

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小人不能容忍别人与自己有不同意见,故小人相处所言皆同,而心实不和,各思己之私利。

君子之人相处,皆一心为公,故心和,而各有不同见解,则互相阐发,不苟同,最终达到协和。

明法解》:

“明主者,兼听独断,多其门户。

群臣之道,下得明上,贱得言贵,故奸人不敢欺。

乱主则不然,听无术数,断事不以参伍,故无能之士上通,邪枉之臣专国,主明蔽而聪塞,忠臣之欲谋谏者不得进。

明主通过各种渠道倾听各种意见,然后做出决断;

官员百姓之间则是下级可以谈论上级,贱者可以评说贵者,这样就没有奸臣敢欺骗君主。

而乱主则相反。

  《晏子春秋·

内篇问下》鲁昭公问晏子“我听说,凡事不和三个人商议就会迷惑,而我与鲁国满朝之臣商议,却还是迷惑,为什么呢?

”晏子说:

“你身边的近臣都是与你想法相同的人,把所有鲁国人的想法揉成一个想法,就是不允许有第二种想法存在,怎么可能有第三种想法呢?

”如果所有人的想法都相同,商议还有什么意义呢?

所以,孔子要求为政者和而不同,允许各种不同意见充分得到表达,取其中而用之。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里的“君子”和“小人”分别指好的领导者和不好的领导者。

好的领导者允许各种意见存在,让大家把各自不同的话都讲出来,各人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和机会;

并且了解各种观点,调和各种观点,取其“中”解决问题,正是孔子说的“舜好问而好察迩言,用其中于民。

”当然不是算术平均值。

“和”也就是“中庸"

,“和”的表现就是对这些不同的意见加以调和,从而达到政平,每个人都可以立足于社会,使老百姓各得其所,各有获益的空间,都能自尊自立,而不是任由强势者暴利、聚敛却迫使老百姓一团和气地接受无助的生活.“同"

是指没有不同的声音,所有人都附和一个人的想法,或者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附和一部分人不合理的做法,而损害老百姓的利益。

    六、“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定县竹简为:

“君子坦荡,小人长戚.”

  这里的“君子"

“小人”也可以是指相对地位而言。

  《古代汉语词典》:

“戚,亲,亲近。

《列子·

力命》: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

’”

  《汉语大词典》:

“戚戚,相亲貌.”例:

《诗经·

大雅·

行苇》:

“戚戚兄弟,莫远具尔。

《毛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