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548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0.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 岳麓版.docx

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26讲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教材回扣岳麓版

第26讲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与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对应学生用书第158页)

 

广东

考纲

1.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2.科技成就。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1.“异端”思想家李贽

(1)背景

①思想因素:

明代晚期,以程朱理学为标准的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呈现出因循守旧、陈腐不化的习气。

②社会因素:

拜金逐利风气冲击下,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猛烈冲击。

③政治因素:

君主专制空前强化,阻碍了社会进步。

阶级矛盾尖锐。

④个人因素:

不少士人蔑视礼法,追求个性发展。

(2)主张

①大力鞭挞程朱理学,反对绝对思想权威。

②人皆有私,每个人都可使个性得到自由发展。

③提出男女平等的观点。

④提出“万物皆生于两”,摇撼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基础。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1)共同主张

①批判君主专制统治和宋明理学,倡导“经世致用”。

②要求个性解放、平等、民主,具有批判、务实精神。

(2)具体特点

①王夫之:

建立起较完整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体系。

②黄宗羲: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

③顾炎帝:

呼唤“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经世致用。

(3)历史影响

①反映商品经济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

②带有早期启蒙性质的进步思潮,强烈冲击了君主专制统治,给后世民众以深刻的启迪。

【误区提示】 

准确认识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性质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作用,但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很多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樊篱,因此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1)造纸术

①发明:

西汉时发明植物纤维纸,但不宜书写。

②改进:

东汉蔡伦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称作“蔡侯纸”。

(2)印刷术

①雕版印刷:

《金刚经》是世界现存最早的有明确时间记载的印刷品。

(3)火药

①出现:

最早记载见于唐初孙思邈著的《丹经》。

②应用:

唐末用于战争,五代和宋朝广泛应用。

③传播:

14世纪初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震动西方社会。

(4)指南针

①源头:

战国时人们发明司南,后出现指南车、指南鱼等。

②发明:

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并应用于航海。

③传播:

13世纪传到西欧,在地理大发现中起了重要作用。

【拓展链接】 

四大发明在中国未起到应有作用的原因

一是自然经济是科技发展的阻力,二是专制制度阻碍了科学的发展,这说明科技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即社会环境对科学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用。

2.天文学成就

时间

表现

地位

战国

时期

《甘石星经》

我国最早的一部天文学专著

《石氏星表》

世界最早的星表

东汉

张衡

发明浑象仪

提出地圆说

发明候风地动仪

关于地球为圆形的见解比西欧早1000多年

唐代

僧一行

与梁令瓒共创黄道游仪

主持实测子午线的长度

世界首次发现恒星位置的变动

元代

郭守敬制成简仪

比欧洲早300多年

3.数学成就

(1)春秋战国:

出现九九乘法口诀,发明筹算计算法。

(2)东汉时期:

《九章算术》记载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数学运算方法,标志古代数学体系形成。

(3)南朝宋、齐之际:

祖冲之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领先世界达1000年之久。

4.古代农书

(1)南北朝时期:

贾思勰著的《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2)元代:

王祯的《农书》记载了冶金“水排”、水转大纺车、木活字和“转轮排字盘”等重大发明。

(3)明代:

徐光启编写的《农政全书》体现了科学性、创新性和先进性,徐光启也被誉为“中国近代科学先驱”

5.医学成就

(1)战国时期:

《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

(2)东汉

①张仲景撰写《伤寒杂病论》是中医临床医学经典,其被称为“医圣”。

②华佗发明麻醉药剂“麻沸散”和“五禽戏”。

(3)明代:

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创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体现了生物进化论的思想。

【拓展链接】 

关于古代科技的四点提示

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意义的科学技术成就是四大发明,传播到世界后,推动了人类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中国古代数学、天文、历法、农学等科技门类的发展,与农业文明息息相关。

中国古代医学相当发达,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中医药至今仍在世界医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一、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潮

史料一 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

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明夷待访录·财计三》

史料二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

”“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得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日知录》卷一三《正始》

1.史料一的核心观点和史料二归纳出用于自勉的警句分别是(  )

A.重农抑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工商皆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C.重农抑商、“循天下之公”

D.工商皆本、“循天下之公”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史料一中“盖皆本也”强调工商都是根本,史料二中的关键信息“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据此可判断这是后人归纳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循天下之公”是王夫之政治思想的主旨。

【答案】 B

2.上述材料中涉及的思想产生的条件有哪些?

【提示】 

(1)经济因素:

①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展。

②统治者极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2)阶级基础:

工商业者阶层队伍扩大。

(3)思想因素:

宋明理学日益僵化,三纲五常扼杀人的天性,科举考试使思想界因循守旧。

(4)政治因素:

统治者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专制统治走向腐化。

3.明清进步思潮在当时影响尽管很大,但并没能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根源是什么?

【提示】 封建制度阻碍。

二、四大发明的影响

史料一 欧洲文艺复兴初期四种发明的传播流入对现代世界的形成,曾起到重要的作用。

造纸术和印刷术,替宗教改革开了先路,并使推广民众教育成为可能。

指南针的发明导致发现美洲,因而使全世界,而不再是欧洲成为历史的舞台。

——卡特《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和它的西传》

史料二 鲁迅在《电的利弊》中说道:

“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

1.史料一、二分别从什么角度评价四大发明的影响?

【提示】 史料一评价的是四大发明对欧洲的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史料二评价的是对中国的影响,成为迷信的工具。

2.四大发明在欧洲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本质问题?

【提示】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社会环境关系密切。

3.造成四大发明在中国作用较小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制度阻碍了科学的发展。

 

(对应学生用书第159页)

 

明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评价

☆☆突破提示☆☆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开始萌芽,商业得到发展,但还是受到封建主义的压制。

这决定了儒学思想要具有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思想内涵,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就是这种时代的产物。

同时,明清时期,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入衰落时期,其腐朽性暴露无遗,故对其的批判和揭露日渐增多,使得思想具有了鲜明的民主色彩。

1.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2.评价

(1)积极

①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反对民族压迫和封建专制主义,重视手工业、商业,批判继承传统儒学,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

②进步思想家的思想,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洪流,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局限:

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也未能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1.(2013届梅州月考)明朝后期的李贽被称为“离经叛道”的思想家。

对这里“离经叛道”的准确理解应该是(  )

A.彻底否定孔孟之道       B.倡导君民共主

C.大力批判道家学说D.挑战正统儒学权威

【解析】 李贽否认孔孟学说是万世至论,但没有彻底否定孔孟之道,也没有倡导君民共主。

李贽大力批判维护传统礼教的卫道士,并不是批判道家学说,A、B、C三项不正确,D项正确。

【答案】 D

中国古代科技发达的原因及特点

☆☆突破提示☆☆

历史特征一般可分为阶段特征、领域特征、事物特征,科技发展特点的归纳属于领域特征。

概括时要从其发展变化来分析,注意纵向和横向比较。

首先要宏观把握微观分析,层层深入地寻找科技(历史)内在特征,其个性、科技内容、地位、发展趋势及作用等是概括时首先要把握的,然后把科技发展放到整个时代中去分析。

注意它的历史性、时代性,与其他国家、地区科技的区别。

1.原因

(1)政治:

国家统一为科技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安定的社会环境。

(2)经济:

封建经济水平较高且持续发展,为科技的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

(3)政策:

为“农本”思想服务的天文历法、农学、数学等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

(4)教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5)对外交往:

频繁的中外交流,使中国古代科技能吸收其他国家地区人民的智慧。

(6)中国古代科学家的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2.特点

(1)先进性:

四大发明等方面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2)广泛性:

在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冶炼、造纸、印刷、造船、航海、建筑、医药学、农学、水利工程、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3)实用性:

生产的需要推动科技发明,科技发明又直接服务于农业、手工业生产。

(4)经验性:

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大多是对生产经验的记载总结或对自然现象的观察记录。

(5)封闭性:

古代科学理论的技术化倾向严重,由于受生产力水平的限制,科学技术又难以推广,不能转化为普通的生产力。

2.(2013届烟台调研)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中提道:

“他们固然没有把个人与社会分开,也没有把社会与整个自然界分开。

可是他们向来主张,研究人类的唯一适当对象就是人本身。

因此,在整个中国历史上,儒家反对对自然进行科学的探索,并反对对技术作科学的解释与推广。

”对这段话最准确的理解是(  )

A.研究人类唯有研究人本身

B.个人与社会、社会与自然界是分不开的

C.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的发展

D.人与自然界是无法分开的,对人本身的研究,就是对自然界的研究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中可知李约瑟对中国科技的看法是:

中国古代较注重人的研究,不重视科技的研究与推广,影响了科技发展。

【答案】 C

 

(对应学生用书第160页)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考情概览

考点频度:

6年3考 考查特点:

2选择+1非选

考题统计

2012年广东文综第14题;2008年广东单科第3题;2007年广东单科第26题。

 (2012·广东高考)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

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据此可知,他主张(  )

A.限制君权        B.削弱相权

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

【思路点拨】 

审题干

“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

巧排除

A

题干提供的观点强调宰相制度的存在有利于制约君权,换而言之废除宰相制度导致君权极端化。

这说明该观点主张限制君权

B

与题意不符

×

C

与题意不符

×

D

与题意不符

×

得答案

A

中国古代的科技

考情概览

考点频度:

6年1考 考查特点:

1个非择题

考题统计

2008年广东单科第32题。

 (2012·上海高考)公元1500年左右,欧洲出版了大约4万册图书,极大地激发了民众的求知欲。

此种情形直接得益于(  )

A.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

B.新教翻译出版圣经的需求

C.人文学者传播古典文明的需要

D.大学发展对图书需求量的增加

【思路点拨】 本题体现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夯实基础是提升能力的关键。

其解答路径如下:

审题干

4万册图书……“直接得益于”

巧排除

A

据题干信息可知:

欧洲民众求知欲大大提高,而原因主要是印刷技术传入,图书增多

B

颠倒了因果关系

×

C

知识表述错误,时间不符

×

D

史实错误

×

得答案

A

本考点在2012年高考中各地考查较多,以四大发明为主,对科技的考查空间很大。

复习时注意以下角度:

1.知识角度,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及其发展原因;四大发明对中国及世界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启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史观角度,把中国四大发明放在全球视野范围综合分析;看到中国古代文明的成就对世界进步做出的突出贡献,增强民族自豪感;科技发展可以折射出社会的发展,因此通过科技发展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渗透对社会史观的考查是一个重要的命题切入点。

3.史论角度,在备考时除了注意上述角度外,还应特别注意识记四大发明及科学技术成就,理解科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