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67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地理杨青山.docx

世界地理杨青山

1、全球海陆分布有哪些特点?

1〕海陆分布的主要特点:

A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

B多数的大陆南北对称分布

C多数大陆通过狭窄的海峡或地峡连续相连

D某些海陆分布具有鲜明特点.

E北部大陆水平轮廓比较破碎,沿海的岛山与群岛和海湾较多

F大西洋两岸轮廓凹凸大致相吻合

2〕大陆和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A大陆地形的主要特征:

a地形高低起伏悬殊

b地形类型多种多样

c地形结构因洲而异.

B洋底地形的主要特征:

a深度大,高差大:

3800m—-11034m

b洋底划分为,大陆架、大陆坡和大洋底.

c洋脊贯穿四大洋:

8万km

2、世界上有那些气候带和气候型,简述它们的分布,主要特点,与成因?

1〕陆地低纬度气候

A分布:

赤道两侧的赤道带和热带地区;

B成因:

赤道气团和热带气团,热带幅合带,信风、赤道西风、热带气旋、和副热带高压;

C特征:

全年高温,月均气温最低15℃以上;降水具有明显季节变化.

2〕陆地中纬度气候

A分布:

温带、亚热带;

B成因:

热带气团和极地气团相交绥的地带;极锋、盛行西风、温带气旋和反气旋、副热带高压和热带气旋;

C特征:

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气候非周期性变化.

3〕高纬度气候

A分布:

<北半球50°以北>亚寒带,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南极大陆地区.

B成因:

极地大陆气团、冰洋气团和南极气团的源地.

C特征:

气温很低,"世界寒极和北半球寒极".

4〕高地气候

A分布:

帕米尔高原和青藏高原、科迪勒拉山系、阿尔卑斯山系、乞力马扎##等;

B成因:

气温、降水等气候要素随地势增高而呈垂直变化;

C特征:

垂直气候带结构.

3、气候变冷/变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有哪些?

国际社会有何响应?

1〕冰川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均衡作用;B海平面的升降;C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D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

E改造河流水系;F生物种群的迁移和有选择性的灭绝.

2〕气候变暖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A直接影响:

冰川和冻土融化,海平面上升;

B间接影响:

引发热浪、飓风、龙卷风和洪水等.

3〕国际社会的响应:

A国际:

1988全球气候变暖警钟敲响,有史以来最热的一年.

1992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

19943月2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

199712月11日,各国签署《京都议定书》.

20013月,美国布什政府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20052月16日《京都议定书》正式生效,已有158个国家和地区批准了该项协议.超过1988年成为有史以来最热的年份.

200710月12日,美国副总统戈尔获得诺贝尔和平奖.

B国内

1992中国成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国之一.

199712月11日,中国加入《京都议定书》.

2006中国冬季平均气温为9.92℃成为1951年以来最温暖的冬天.

20076月,国家发改委出台的《中国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对外发布.

12月,国家发改委同有关部门指定《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印发.

20081月春节前中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8月成功举办绿色奥运会.

20096月两个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中美气候谈判开启,几周后进入实质谈判.

12月7日—10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国举行哥本哈根会议,决定2012—2017年的全球减排协议,中美作为两个世界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成为世界焦点.

4、简述主要的自然灾害类型与其成因?

1〕火山喷发与地震活动

板块活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

2〕风灾和水旱灾害

风灾:

黑风暴〔沙尘暴〕

A大气环流和地形相互作用的结果

B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质疏松

C人类活动破坏地表植被,是生态环境恶化.

水旱灾害主要原因:

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

3〕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

信风、季风的影响,海流紊乱,地球自转速度的变化,天体引力的变化,洋底喷发和地震活动诱因,也可能与地幔排气有关.

4〕沙漠化

A自然原因:

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B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不合理使用水资源;工矿建设中不注意环境保护.

第二章全球陆地自然带的基本格局与其理论研究

1、全球陆地自然带分布规律?

2、陆地自然带为什么会演化?

A地表形态的演化和气候变迁是自然界时空演化的根本原因,决定自然带的基本特点;

B自然带的演化取决于有机界的发展

3、简述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差异性的内涵.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构成自然地理环境的形态不同要素和各种形态单元之间彼此制约与相互渗透,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包括了以下内涵:

a内在联系性:

各部分,各要素之间存在内在联系.

b空间组合:

水平组合和垂直组合.

c动态演变性:

内外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导致内部要素和各部分的变化.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环境是由各个性质不同的要素组成的.各要素相互作用的方式和程度不同从而形成自然环境内部的分异性.包括以下内涵:

a纬向地带性<地带性>:

太阳辐射〔大气环流〕

b非纬向地带性<非地带性>:

下垫面条件

c垂直地带性差异:

山地

第三章全球海洋与不断发展的海洋人类活动

1、海和洋的差异性?

全球海洋分布的特征?

1〕海和洋的差异性:

面积

深度海.面积小.占海洋总面积的11%深度浅.平均水深3000米以下,有的甚至

只有几十米深洋面积大.占海洋总面积的89%深度大.平均水深一般都在3000米以上

稳定程度与陆地接边,受大陆影响大,海洋要素随

季节变化大,海水透明度较差离陆地较远,受陆地影响小,水温、盐度等要素比较稳定,海水的透明度大

洋底地壳为洋壳性质<年轻,硅镁型>海底地壳类型

海底地壳为陆壳性质<古老,硅铝型>

2〕全球海洋分布特征:

A整体来说,海洋是铺在地球表面2/3面积上的一层薄膜〔地球半径的1/1600〕;

B北半球海洋面积占60.7%,南半球占80.9%;

C北半球45-70°N之间,陆地面积>海洋面积;南半球只有80°S以南为大陆,其余绝大部分为海洋;

D北半球以北冰洋位为中心,大陆环形展布;南半球以南极洲为中心,海洋环形展布.

2、解释梯度流/风海流/补偿流的成因?

详参世界地理第一次作业

3、全球大洋表层环流有哪些主要模式?

A中低纬度以副热带海区为中心,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B北半球中高纬海区,气旋型大洋环流;

C40oS附近海区,形成环绕全球的西风漂流;

D北印度洋季风环流.

4、简述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基本条件?

A海洋意识B临海国C沿海人口众多D国土面积狭小E综合国力强大F?

?

5、海岸带地区承受着哪些资源与环境压力?

A不断扩大的开发活动带来的影响;

B不断增加的水体污染;

C普遍存在的近海渔业过度捕捞现象;

D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6、海洋污染物有哪些主要类型?

污染有何特点?

1〕海洋污染的特点:

污染源多、持续性强、危害大、扩散范围广、控制难度大

2〕海洋污染物的类型:

石油污染、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赤潮、固体废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

第四章全球人地关系发展的轨迹

一、名词解释:

1、梯度流:

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导致水平压强梯度力所形成的洋流.

2、风海流:

风对海面的摩擦作用形成的洋流.

3、补偿流:

海水流失和海水补充空缺.包括水平补偿流、垂直补偿流〔上升流与下降流〕形成的洋流.

4、海洋自然资源:

<狭义>海洋生物、海水化学元素、海底矿产、海洋能等;<广义>除狭义资源之外,还包括港湾、航线、水产养殖空间、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空间、纳污能力等.

5、大陆架制度:

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其组成部分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基.

6、海岸带:

向陆地延伸以上100km和向海洋扩展到领海范围,包括沿岸岛屿.

问答:

1、全球人地关系的发展包括哪些阶段?

A采集狩猎社会

B农业社会

D信息社会

2、全球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A区域性的环境污染:

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光污染;

B全球性的生态破坏:

气候变暖、臭氧层耗竭、生物多样性锐减、土地退化、海洋污染.

3、全球可持续发展中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A:

发展中国家〔发展〕:

贫穷落后、发展不足、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B:

发达国家〔发展与保护〕:

人口老化、能源紧张、环境污染等.

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

1、世界人口分布有何规律?

具有哪些都市地带?

1〕世界人口分布规律:

人口分布随维度、海拔和离海远近呈有规律变化:

A人口分布在水平方向上,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在北半球人口又多集中在北纬20°~60°之间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B人口分布还有集中于沿海地区的趋势;

C人口分布在垂直方向上,大量集中在比较低平的地方,海拔高的地方人口相对稀少;

D人口分布往往明显落后于生产力发展和经济中心的转移.

2〕世界的都市地带:

波士华、五大湖;日本太平洋沿岸,欧洲西北部,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长江三角洲.

2、世界范围内,种族迁移具有哪些规律?

亚、非、欧分别是"黄黑白"种人的集聚地而美洲和大洋洲的居民是这三大种族自其源地扩散的结果.

A黑种人:

非洲—美洲〔奴隶贸易〕、欧洲殖民体制.

B黄种人:

东亚—美洲〔穿越白令海峡〕

C白种人:

欧洲—世界各地〔地理大发现、殖##义扩张〕

3、世界文化差异性的主要表现?

主要表现在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东方文化以伊斯兰教和佛教为基础,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基础.;

4、简述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形成发展过程.

A前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地域联系的开始形成;

B产业革命与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雏型;

C第二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初步形成

D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地域系统的发展;

5、简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1〕发展过程

A自由贸易区B关税同盟C共同市场D经济同盟

2〕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A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之一,是经济全球化的落脚点;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自发的市场机制起着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一个国家起主导作用的进程.

第六章亚洲

1、亚洲的地形、气候、水系、基本特征?

1〕亚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A地势高峻,起伏极端:

a平均海拔〔地势〕最高;

b高地面积广;

c起伏极端.

B山脉组合成带:

a东西向山带;

b弧形山带;

c新华夏系山带.

C中间高四周低的地形结构;

D大陆东缘有岛弧.

2〕亚洲气候的基本特征:

A强烈的大陆性:

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季节差异、气候要素变化极端、大陆度高;

B典型的季风性;

C气候带俱全,类型复杂.

3〕亚洲水系的基本特征:

A大河众多,源远流长;

B水系结构呈辐射状;

C内流流域广大:

中亚和西亚.

2、比较分析亚洲三个季风气候区的特点?

东亚季风区

南亚季风区

东南亚季风区

3、亚洲自然植被—土壤分布有何规律?

A纬度地带性〔热量〕a东序列〔湿润〕北亚—东亚—南亚与东南亚

b西序列〔干旱〕北亚—中亚—西南亚

B经度地带性〔水分〕;

C垂直地带性〔高度〕.

4、亚洲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其区域差异?

1〕亚洲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大陆性、季风性、复杂性.

2〕区域差异:

A北亚大区

特点:

寒冷气候、永冻、针叶林与苔原景观

B东亚大区

特点:

温带和亚热带季风型森林景观

C中亚大区

特点:

深居内陆,距海遥远,地形复杂,干旱景观

E东南亚大区

特点:

湿热环境特点冬干寒,夏湿热.冬季风强,夏季风弱.夏季风强,冬季风弱.明显干湿季,冬夏季风皆强.

F南亚大区

特点:

季风性湿润,背风区域较干旱

G西南亚大区

特点:

热带大陆干旱景观

5、表日本和里日本的气候差异?

A纵贯本州岛的脊梁山脉的太平洋一侧称为"表日本".

这一地区的气候深受海洋的影响,降水多.受黑潮暖流的影响温暖湿润.

B日本海一侧称为里日本,是世界著名的豪雪地带.

6、日本经济地理的基本特征?

A原材料和市场严重依赖国外;

B产业结构高层次化;

C经济地域差异显著:

a城市圈:

南关东、东海、关西;

b中间地带:

北关东、山阳、北九州;

c地方圈:

北海道、东北、北陆、山阴、四国、南九州.

7、韩国经济地理的基本特征,为什么对外贸易是韩国经济的生命线?

1〕韩国的经济特征:

A经济速度发展快;

B政府支持下的财团主导经济;

C产业结构迅速升级;

D辅助产业高度对外依赖.

2〕对外贸易是韩国的生命线:

A世界贸易大国:

世界第12位,对外贸易总额5000亿美元;

B对外贸易依存度高;

C出口日趋高级化.

8、东南亚地区经济发展模式?

A殖民时期:

单一经济结构〔农产品对宗主国的出口〕;

B独立后:

外向型市场经济

a加速工业化,经济结构的多元化;

c发展传统产业;

D加强合作,成立ASEASN,加入APEC.

9、东南亚地区农业的基本特点,与其地域差异?

1〕东南亚地区农业的基本特点

A多种农业类型并存;

B以种植业为主<70-80%>;

C稻谷和橡胶占主导地位,生产结构多样化;

D林业生产具有世界意义:

森林覆盖率54%.

2〕简述东南亚地区的地域差异:

A:

东盟新老成员之间的差异:

老〔新马泰印菲〕发展速度快,包括农业多元化和出口额、工业化程度、新兴工业的发展.

B:

克拉地峡南北差异:

a自然地理方面:

地峡以北构造稳定、山地河谷纵向排列;热带季风气候;耕地森林为主要资源.地峡

以南新构造运动强烈,多火山地震;赤道多雨气候;矿产森林资源为主要自然资源,为海洋环境.

b人文地理方面:

地峡以北:

语系为汉藏语系和南亚语系、信仰佛教,除泰国外经济发展缓慢,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工业落后.地峡以南:

语系为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信仰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经济发展快,以热带经济作物为主,制造业和采矿业发达

10、印度的国际地位与其工业基本特点?

1〕印度的国际地位:

A文明古国;

B政治和军事大国;

C科技强国;

D经济弱国<2010年>.

a经济实力:

GDP1.6亿$,世界第11位;人均GDP1500$

b贸易额:

占世界1%.

2〕工业的基本特点:

A独立前:

棉、麻纺,分布在沿海城市;

B独立后:

重工业,形成较完整的工业体系;

C主要工业区与城市

a胡格利河区<加尔各答>:

麻纺,机械;

b孟买-浦那区<孟买>:

棉纺,炼油,机械,电子;

c艾哈迈达巴德-巴罗达区<艾哈迈达巴德>:

棉纺,油脂;

d焦达纳格布尔高原区<兰契>:

电力,重型机械,化工;

e马德拉斯-班加罗尔-哥印拜陀区:

电子,航空,电机.

11、西亚石油资源在世界上的地位?

A储量和生产量的高度集中性;

a石油储量:

925×108t<占世界65.3%>;

b天然气储量:

52.52×1012m3<占世界35%>;

c海湾八国储量占西亚99%.

B原油贸易比例高;

a2000年出口8.4×108t<占世界产量的75%,占出口量的50%>;

b出口地:

日本、西欧、美国、亚太〔图〕;

c运输途经:

海运<海港,管道>.

C对世界经济的巨大影响<能源→经济增长>.

一至六章补充:

1、冰川对地表的影响有哪些:

均衡作用、海平面升降、侵蚀和堆积作用,冰盖区外的黄土堆积、改造河流水系、生物种群迁移和选择性灭绝.

2、世界洋流垂直分布模式:

高压与低压中心、洋流交汇或交界形成的上升流下降流或涡旋:

A赤道洋流交界区;

B东西岸冷暖流交汇区;

C副热带高压区的下降流:

夏威夷、亚速尔;

D副极地低压的上升流:

阿留申、冰岛;

E极地东风带和西风辐合环流.

3、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方式?

交通运输、生产空间、通信和电子输送空间、储藏空间、娱乐设施空间.

4、简述印度农业的基本特点.

A耕地面积大、质量高:

16175km2,占亚洲32.7%;

B技术革命:

独立后的"绿色革命"、"白色革命"、"蓝色革命";

C农业规模仅次于美中,居世界第三位;

D种植业占绝对优势,且以粮食种植为主.

第七章欧洲

1、欧洲地形与气候的基本特点

1〕欧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A地势低平,平原广阔:

东欧平原、中欧平原、西欧平原;平均海拔最低

B地形结构东西差异:

东部以平原为主,西部地形复杂,南北差异:

北部是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中北带是西欧平原、中欧平原、中南带是中欧断块山地与其间的低高原,南带是阿尔卑斯山系与其间的高原平原.C冰川地貌广布:

冰川侵蚀地貌〔冰川中心〕、冰川堆积地貌〔冰川边缘〕和冰水地貌、风成沉积〔黄土地貌〕、冰后期均匀隆起.

2〕、简述欧洲气候的基本特征

温带性〔纬度地带性〕、海洋性〔经度地带性〕、典型性〔温带海洋气候、亚热带夏干气候〕

2、欧洲各自然地理区的主要特征

A北欧区:

冷湿

B西欧区:

强烈海洋性,潮湿

C中欧区:

温和大陆性,湿润

D南欧区:

冬雨夏干五>

E东欧区:

大陆性,平原景观

3、试述欧洲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A民族语言成为世界性语言

B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和生产管理技术逐渐扩散到全球,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程,是人类进入近现代社会.

C把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扩散到全世界;

D生活方式、##、体育、音乐、美术~~~~~

4、简述欧洲政治与经济一体化的主要表现

欧洲共同体〔6——15国〕

经济互助委员会〔6——10国〕

欧洲自由贸易联盟〔7——33国〕

中欧自由贸易协区〔4——13国〕

欧洲联盟〔1993年〕市场、货币、外交政策、司法、警务方面的合作.

5、英国和日本的工业布局的差异性

详参日英对比

6、法国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特点

1〕自然条件

A地形平坦:

平原丘陵为主

B气候多样:

多样性<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山地气候>

C自然景观:

阔叶林和硬叶林

D水系完整:

源自中央高原的辐射状水系+运河

E能源矿产资源贫乏:

洛林铁矿和煤矿

2〕经济特点:

A发达的农业

a农业地位〔占GDP4%〕:

欧洲第一农业大国,世界第二大农产品出口国

b原因:

①优越的自然条件;②农业现代化;③欧洲联盟农业政策

c农业专门化生产区

巴黎盆地:

集约化农业区

布列塔尼和诺曼底丘陵区:

集约化畜牧业区

西部河谷和地中海沿岸:

葡萄和园艺作物种植区

中央高原:

林业、养羊业和肉牛饲养业

B发达的工业

a完整的工业体系〔占GDP25%〕

b工业布局:

集中在塞纳河-罗纳河以东<图>

大巴黎-下塞纳工业区<巴黎,勒阿弗尔>

罗纳-阿尔卑斯工业区<里昂,格勒诺布尔>

马赛-贝尔-福斯工业区<马赛>

诺尔-加来工业区<里尔,敦刻尔克>

面积〔%〕

人口

就业人口〔%〕

农业结构

工业结构

7、德国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特点

1〕自然条件

A地形:

平坦,三大地形单元

B气候:

温和多雨,温带海洋性——大陆性气候

C水系河网密布,自南向北流

D矿产资源,煤炭:

易北河鲁尔区铁矿石:

布伦瑞克

2〕经济特点

A欧洲经济的"火车头"

a欧洲实力最强:

GDP4.2万亿美元,人均5万美元<2010年>;世界第四,欧洲老大.

b对周边国家的经济具有带动作用:

联邦德国是欧洲共同体的主要推动者;

保持与中东欧国家密切的经济贸易来往

B强大的制造业

a世界地位:

仅次于美、日的世界第三工业大国

b支柱产业:

机械制造业<机床>;电子电气工业:

西门子、奔驰;

汽车制造业:

奔驰<斯图加特>、大众<沃尔夫斯堡>、宝马<慕尼黑>东部50.62/370种植业为主钢铁、电力、机械、汽车、纺织、尖端工业西部49.41/330畜牧业与种植业并重轻工业为主

化学工业:

赫希斯特、巴斯夫、拜耳

c布局:

大分散小集中〔慕尼黑、斯图加特、柏林、纽伦堡等〕

8、鲁尔区为什么会成为世界著名工业区?

地位:

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也是世界著名工业区之一

原因:

①地理位置优越;②煤炭资源丰富;③水陆交通便利;④生产与消费的统一体.

9、俄罗斯的自然条件与经济特点

1〕自然条件

A地形:

东高西低

B气候:

亚寒带大陆性为主,大陆性自西向东逐渐增强

C河流:

河流密度东少西多,水能东多西少

D自然景观:

针叶林为主,森林资源的宝库

E矿产资源:

种类多,储量大.煤、铁、油气.

2〕经济特点

A工业地理

a完善的工业部门

b工业结构:

能源、冶金、机械、化工、森工、建材、轻工与食品等

轻工业落后<二元化工业结构>:

不足1%

c主要工业区:

西北工业区<圣彼得堡>;中央工业区<莫斯科>

新西伯利亚工业区<新西伯利亚>乌拉尔工业区<车里雅宾斯克、叶卡捷琳堡>

B农业地理

a耕作业与畜牧业并重<43∶57>

b耕作业:

粮作<麦、马铃薯>:

森林草原带、草原带;经作<甜菜、亚麻>:

东欧平原.

c畜牧业:

种植业与其北部.

农业地域类型:

北部放牧业地带,中部农牧业地带,南部放牧业与灌溉农业地带

3〕交通运输地理

A东部:

欧亚大陆桥<西伯利亚铁路>

B西部:

以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为中心的辐射状交通运输体系<铁路、公路>

4〕经济联系

A内部经济联系自西向东:

工业设备、技术、劳动力、人才

自东向西:

能源和工业原材料

B对外经济__"独联体"和原"经互会",欧美诸国,中国和日本

5〕经济地域体系

A东西、南北经济带

B11个经济区其中4个最重要:

中央区、西北区、乌拉尔区、远东区

10、根据地缘政治理论和国际政治格局的历史演进,试述当今中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背景与其挑战

1〕发展历史

A沙俄对中国侵略自17世纪80年代以来,中俄签订19个不平等条约.巧取豪夺150万平方公里,并策动外蒙古独立

B中俄三次结盟:

1896《俄中互相援助条约》1945年《雅尔塔协定与中俄友好同盟条约》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C1969年从对抗走向正常

2〕现状历史上最好的时期处于最重要的历史时期《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基础

3〕两国关系发展的有利条件

A境遇相似战略压力和市场压力发展压力

B政治理念趋同:

主张多极化反对霸权,国际争端通过政治协商谈判解决,尊重主权,反对一切外来干涉

C资源互补双边贸易

D传统友谊,高层重视和推动

E中俄关系始终是国际关系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走向直接对亚太局势乃至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产生重量级影响.

4〕挑战

A国际局势不稳定性

B两国实力结构性变化

C历史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

D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念的影响

第八章非洲

1、简述非洲地形的基本特征

A高原为主,东南高西北低

B断裂地形广泛发育

C褶皱山脉少,分布在高原边缘地区

2、非洲气候的基本特征

A干燥

a干燥区:

撒哈拉、卡拉哈里、纳米布、索马里

b降水:

对称分布〔特多—多—最少—较多〕

B炎热

a霜雪分布区占5%

b全年≥20℃占95%

C气候南北对应

a主要气候类型对称分布:

赤道多雨气候—热带干湿季气候—热带干旱与半干旱气候—地中海气候b其他气候类型:

亚热带大陆性干旱与半干旱气候、亚热带湿润气候、热带海洋性气候

3、非洲水系是如何受地形和气候影响

1〕与气候的关系

A河网密度随降水量而变化:

赤道雨林气候区→热带干湿季气候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