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997197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31.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docx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03230327doc

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考语文仿真模拟卷(六)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很多人认为社交网络的实时性加速了谣言的传播,这似乎是有道理的,但先于社交网络存在的BBS、“论坛”和“社区”等交流平台也有实时性。

很多研究复杂网络的分析则认为,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更易于传播谣言,复杂网络的结构特性确实会加速谣言的传播,但事实上社交网络的复杂结构特性在现实的人际社会中同样具备。

实时性所带来的信息成本降低因素不是决定性的,网络结构因素又不能完全说明问题,真正造成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是信息反馈机制的失效。

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谣言传播是在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人际圈子中,首先由“谣言感染者”发起谣言,接着倾听者们会逐一表示自己的态度:

认同、反对或沉默。

“认同”会增加圈子中的个体进一步将谣言带入另一个交际圈的兴趣;相反,“反对”会减弱圈子里的个体对于谣言的兴趣。

如果反对者的态度足够强烈且理由充分,圈子中的其他人也会成为“谣言免疫者”甚至“谣言粉碎者”——当其在别的圈子中再次听到该谣言时,也会加以反对。

在虚拟的社交网络中,由于信息发布的单向性和局域广播性,谣言的传播机制通常是:

谣言发布—推送给交际圈中的每一个个体—个体转发—再次推送给新的圈子。

而反馈并不在再次推送的内容中。

在整个传播机制中,一方面,个体对谣言的反馈无法与谣言的传播同步,谣言的单向发布使得信息并不需要获得反馈就可以传播,这样导致反馈远远滞后;另一方面,社交网络的反馈只针对谣言发起者,并不具有等同的局域广播性,这使得反馈变得异常微弱。

严重滞后和微弱到不起眼的音量,使得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在社交网络中根本无法发挥作用——这就是为什么社交网络中“智者”的声音会为谣言所淹没。

把准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加剧的根源,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提出降低谣言传播概率及谣言传播危害的策略。

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对谣言传播的自动辨识,实行风险标注,提醒用户;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强化对谣言传播“易感人群”的教育保护,提高他们的谣言辨识、防范能力。

(摘编自《双因机制: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谣言生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交网络与人际社会的结构特性相似,其复杂性并不是加速谣言传播的原因。

B.在传统的人际社会中,可能影响倾听者对谣言做出判断的主要是谣言感染者。

C.在社交网络中,反馈异常微弱,是因为反馈不具有与谣言传播等同的单向性。

D.对有高谣言传播风险的信息实行风险标注,作用类似于人际社会中反对者的发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传播机制入手,比较了人际社会和社交网络中反馈机制对谣言抑制效果的差异。

B.文章以社交网络信息传播过程的先后为序,论述了谣言反馈机制失效的两点原因。

C.文章站在净化社交网络环境的立场,主要从客观技术层面立论分析,见解深刻独到。

D.针对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加剧的问题,文章追根溯源,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具体建议。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有新的证据表明社交网络和人际社会的结构特性很不相同,就会削弱本文论证的可信度。

B.在人际社会的交往中,谣言在不同交际圈的传播有可能使谣言感染者转变成谣言免疫者。

C.只要加强对谣言传播路径的监控,及时发现高风险的谣言传播,就能提高辟谣效率。

D.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手段的发展,社交网络可能会形成类似人际社会的反馈机制。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12月22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称,2010~2015年的流动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年均增长约2%,与2010年之前的年均增长约12%相比,降幅较大。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翟振武教授认为,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跟经济增速放缓以及1980年以后出生的人口减少有关。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人口从低效率产业向高效率产业、从低工资就业岗位向更高工资就业岗位转移,在微观上增强了个体抚养家庭的能力,在宏观上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从产业配置的角度来看,人口从农业向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移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而有利于释放人口红利。

翟振武认为,中国的人口红利还可以持续。

因为中国仍有近30%的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而高收入国家的第一产业就业占比平均仅有3.2%左右。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中国劳动力向非农行业转移的潜力仍然巨大,可达2亿人以上。

2016年,第一、二、三产业人均创造产值比例约为1∶5∶4,从业人员的比例为1∶1∶1.6,从业人员结构比1978年有明显改善,这极大地提高了整个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摘编自马晓华《流动人口开始从东奔西,专家称人口红利尚有2亿空间》,“第一财经网”2018年12月22日)

材料二:

1982~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城镇人口比重

(来源同材料一)

材料三:

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产品结构的逐步多元化,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生产经营已经很难满足市场需求,只会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也逐步失去了往日的优势。

在有力气、不怕苦等仍然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外,用工单位对劳动者的专业技能、文化素质等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

一些缺乏技能而且没有培养空间的人,大多失去了工作岗位,这导致一部分原本属于流动人口的群体,已经逐步退出了流动人口行列。

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的加大,传统、低端制造已经很难再维持正常的生产经营。

因此,其接纳就业的能力也将逐步减弱。

取而代之的是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互联网产业等。

很显然,这些产业对劳动者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很高,无论是农民工还是综合素质和能力不强的城市居民,都将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相反,那些具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们的就业空间则会越来越大,渠道会越来越多。

流动人口的结构,也开始从相对低端的结构转向相对高端的结构,虽然流动人口的数量开始减少,但流动的效率则在提高。

这无疑是经济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的结果。

所以流动人口减少,从总体上讲是一件好事,也代表一种方向,那就是对劳动者综合素质与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能否转移,如何转移,还是要看劳动者个人的素质。

(摘编自谭浩俊《流动人口减少说明了什么》,《北京青年报》2018年12月24日)

材料四:

三十多年过去了,当城市的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第一代农民工开始了回乡养老的历程,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并不想重复他们父辈的生活,他们对城市的向往,也不再是找到一份工作就心甘情愿地去做,而是会有选择地去做。

更重要的是,农村也建起了许多新的工厂,他们不需要进入城市就能挣到与在城市一样的钱。

加上城市在用工方面发生了一定变化,没有一定技能的人就找不到工作。

所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数量明显减少了,继而也带动了流动人口的减少。

(来源同材料三)

【注】 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国家从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到出台鼓励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相关政策,一些城市提出了人口调控的目标,所有这些政策性的因素都对人口流动产生了影响。

其中户籍制度改革就使得一部分农村人口留在城市,转为城市户籍人口,在统计流动人口口径的时候这部分人就消失了。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意义重大,这在增强个体抚养家庭的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社会财富的积累。

B.2016年,我国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从业人数差不多,但是第二产业人均创造产值要远高于第一产业。

C.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所以出现了流动人口,而如今流动人口减少也成了一种必然趋势。

D.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要求变高,促使用工单位提高要求,一定程度上淘汰了传统经营中只会从事简单劳动的劳动者。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当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占比来看,我国的人口红利还可持续,这需要促进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流动。

B.由材料二可知,从1982年到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持续增长,但是之后较2015年流动人口规模有所减少。

C.虽然流动人口的数量在减少,但流动人口的结构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说明我国经济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

D.相较于第一代农民工,第二代、第三代农民工对城市更加向往,他们在城市中选择工作的余地更大。

6.结合材料,概括我国近年流动人口减少的原因。

(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西府臊子面

胡宝林

美味乃一方水土于人的恩赐。

沃野秦川,关中西府,宝鸡之地,周秦文化自此发祥。

巍巍秦岭,汤汤渭水,深厚黄土,哺育了历史悠久的冬小麦,也在此地衍生出一种中华美食——西府臊子面。

宝鸡民间流传,周文王斩蛟龙而创臊子面,周武王改进猪肉臊子的做法,因此有“武王臊子文王面”的说法。

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

臊子面的食材主要是小麦面条。

小麦在宝鸡栽植的历史已经有4000多年。

宝鸡周原王家嘴遗址龙山时期文化层中碳化小麦的发现证明了这一点。

六月,父亲挥汗如雨,收割小麦。

在家人的帮助下,将小麦用架子车拉回,碾打,晾晒,装在包里,这是一家人一年的食粮,也是父亲用双手为我们攒下的幸福。

在小麦收获的当儿,奶奶最操心的是一件大事:

淋醋。

醋是西府臊子面的点睛之味。

千百年来,淋醋是西府乡村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从入伏制曲,到农历八月发酵,经历漫长而耐心的等待,醋终于淋成了。

奶奶将醋舀进缸里珍藏,这是调和一年饮食的佳酿,也是关中西府人味蕾蠢蠢欲动的催化剂。

父亲将土地中收获的小麦,装进了包里,奶奶将亲手淋制的醋舀进了缸里,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

雪落在黄土地上,年的脚步近了。

母亲将小麦拉到磨坊,磨出上等的雪白的小麦面粉,为过年做臊子面做好准备。

父亲骑着车子去赶集,准备食材。

自明代后期辣椒传入中国,西府臊子面就分了放辣椒的岐山臊子面和不放辣椒的扶风臊子面两种风格,但不管怎样,都是臊子面。

而岐山臊子面的做法走出了岐山,从秦岭到北山,渭河两岸的广大城乡好多家庭以此为食,成为西府臊子面的代表。

正月初二的早晨,积雪的乡村小路,穿着红红绿绿的人们,提着礼当来走亲戚。

父亲接过亲戚手里的礼当,迎进屋里,在热炕上坐。

然后开席,端上烧酒、盘子,主宾开吃。

母亲在厨房里忙碌着,做最隆重的待客饭——臊子面。

臊子汤调就。

笊篱捞面。

母亲先在一碗面里浇汤,调好一碗。

这一碗臊子面,包含了经冬历春的小麦的精华,融汇了天南海北佐菜的营养,木耳之黑、豆腐之白、鸡蛋之黄、蒜苗之绿、辣椒之红,水木金火土,皆于一碗呈现。

父亲端着这碗饭到门前滴汤,敬祖先。

接着,母亲一碗碗舀面,一碗碗臊子面上到盘里,妹妹端上席面请亲戚吃。

先长后幼、先上席后下席、先客人后自己人,彬彬有礼。

臊子面就是一碗周礼面,吃臊子面的过程,就是周礼的演示。

薄、劲、光之面,煎、稀、汪之汤,酸、辣、香之味,一碗西府臊子面,来宾主人、大人娃娃、男女老少一个个吃得酣畅淋漓,肺腑熨帖,回味无穷。

这是人间最美的饭食,这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在老家时,逢年过节,一顿要吃十碗八碗臊子面,吃毕感觉浑身舒坦,满身是劲。

正月里来喜事多,村里唱大戏,家家户户招呼四里八乡的乡亲,也是臊子面。

村里有小伙儿娶媳妇,男女老少去吃流水席,大锅大灶做的还是臊子面。

整个春节,豪放悠扬的秦腔在村庄上空飘荡,臊子面的香味醉了乡村。

这是最美好的记忆。

即使远在千里之外,一提到“西府臊子面”,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7月20日16版,有删改)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介绍关中西府的地域风貌、历史悠久的冬小麦,引出西府臊子面这个叙述对象,并以“西府臊子面是天、地、人的杰作,是民俗的活化石”统领全文。

B.作者多用短句和白描的手法描写父亲收割小麦的过程,写出父亲劳动的艰辛;又言简意赅地描写奶奶淋醋的过程,暗示了关中西府农家醋在臊子面里必不可少的地位。

C.“一家人一年的日子从此就有了底气”一句蕴含辛苦劳作而有所获的喜悦心情和生活富足的幸福感,更饱含对未来美好日子的憧憬,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D.本文以“西府臊子面”为题,对“面”的制作却以“臊子汤调就”“笊篱捞面”一笔带过,而侧重描述以西府臊子面为载体的关中风土人情,突出文章的主旨。

8.为什么说西府臊子面是“民俗的活化石”?

请从文中找出相关依据进行概括并简要分析。

(6分)

答:

                                    

9.结合全文,请探究“心底就无法遏制地产生追寻这种味道的冲动”中“这种味道”的丰富内涵。

(6分)

答: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贺若敦,代人也。

父统,为东魏颍州长史。

大统三年,执刺史田迅以州降。

赐爵当亭县公。

敦少有气干,善骑射。

统之谋执迅也,虑事不果,沉吟者久之。

敦时年十七,及进策曰:

“愿思全身远害,不得有所顾念也。

”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谓左右僚属曰:

“我少从军旅,战阵非一。

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明年,从河内公独孤信于洛阳被围。

敦弯弓三石,箭不虚发。

乃言于太祖。

太祖异之,授都督。

时岷蜀初开,民情尚梗,巴西人谯淹据南梁州,与梁西江州刺史王开业共为表里,扇动群蛮。

太祖令敦率军讨之。

山路艰险,人迹罕至。

敦身先将士,攀木缘崖,倍道兼行,乘其不意。

又遣仪同扶猛破其别帅向镇侯于白帝。

淹乃与开业并其党泉玉成等率众七千,口累三万,自垫江而下,就梁王琳。

敦邀击,破之。

淹复依山立栅,南引蛮帅向白彪为援。

敦设反间,离其党与,因其懈怠,复破之。

进爵武都公。

武成元年,入为军司马。

自江陵平后,巴、湘之地并内属。

陈将侯瑱等围逼湘州,遏绝粮援。

乃令敦率步骑六千,度江赴救。

敦每设奇伏,连战破瑱,乘胜径进,遂次湘州。

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

粮援既绝,人怀危惧。

敦于是增修营垒,造庐舍,示以持久。

相持岁余,瑱等不能制,求借船送敦度江。

敦云:

“湘州是我国家之地。

既未得一决,所以不去。

”瑱等留船于江,将兵去津路百里。

敦勒众而还。

保定五年,卒。

建德初,追赠大将军。

谥曰烈。

(选自《周书·贺若敦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B.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C.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D.统乃流涕从之/遂定谋归太祖/时群盗蜂起/大龟山贼张世显潜来袭统/敦挺身赴战/手斩七八人/贼乃退走/统大悦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爵,即爵位、爵号,是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一般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B.石,为古代重量单位,“弓三石”意谓超重的强弓,文中借此极言贺若敦的臂力非常人能比。

C.巴西,郡名,指东汉末至隋朝的巴西郡,管辖范围在今天的云南和贵州地区一带。

D.仪同,仪同三司的省称,享有与“三公”同等的待遇,南北朝时授予的人数甚多。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贺若敦思虑深远,行事果断。

他在父亲贺若统难以决定是否要拘捕田迅之际,及时进策,促使父亲下定决心,执迅以颍州归降,助父建功。

B.贺若敦勇猛善战,屡建军功。

他箭无虚发,力助独孤信成功脱围;征伐谯淹时,他不惧艰险,身先士卒;救援湘州时,他孤军深入,收复失地。

C.贺若敦颇有胆识,智谋过人。

他率军攀木缘崖,出其不意攻破敌军;他实施反间计,离间谯向,再破谯军;他增修营垒,建造房舍,以麻痹侯瑱。

D.贺若敦心怀家国,守土尽责。

他在粮援既绝、军心动摇的情况下,与陈军相持一年多;面对陈军的求和,他义正词严地表示要守护国土,坚持到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如此儿年时胆略者,未见其人,非唯成我门户,亦当为国名将。

译文:

                                    

(2)遂次湘州。

俄而霖雨不已,秋水泛溢,陈人济师,江路遂断。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 ①陆浑别业:

宋之问早年在洛阳为官期间,公务之暇,常前往此地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有年余八十的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15.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河流有岸、湿地有边比喻凡事都有一定的限制,来反衬男子的变化无常。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游人任凭一叶扁舟随意漂荡,在水波不兴的辽阔江面上自由来去的情景。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美景表现了出来。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俗话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乐于助人就是这样一种既能帮助别人,又能收获满足的事情。

然而,(),这是怎么回事?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种现象被称为“同理心耗竭”。

“同理心”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和立场上,理解他人的内心感受。

同理心较强者能够从他人的表情、语言等方面判断其情绪,进而可以设身处地地感受和体谅别人,并以此作为行事依据。

然而,同理心也是有限度的,而且能够被消耗。

只要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那么,对于同理心较强者来说,如何避免自己的同理心消耗过大呢?

一是把同理心变成“同情心”。

同理心较强者在帮助别人时,往往不由自主地将自己代入别人的情境中,而过度介入别人的痛苦和烦恼,就会造成同理心消耗过大,此时不妨化同理心为同情心。

二是找到同理心的边界。

没有人的同理心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要找到自己同理心的边界,既不要拒人千里,也不要过分介入,而要明确自己的责任范围,比如在帮助别人的时候,可以提出建议,也可以给予支持和陪伴,但不能过于干涉别人的选择,更不应包办代替,代替别人痛苦和烦恼。

17.下列各句中的双引号和文中“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双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位大娘)接着解释:

“收豆子、红薯的时候,獾正肥哩。

肉香,油多。

B.包身工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

C.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菜场去收集一些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他们难得的佳肴。

D.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皆备,充满生机”。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导致身心俱疲,结果没有获得快乐

B.有些人并没有获得快乐,而是身心俱疲,结果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

C.有些人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导致身心俱疲

D.有些人非但没有获得快乐,反而被别人的情绪带着走,结果导致身心俱疲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过度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B.如果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C.只要不过度使用同理心,就可避免同理心耗竭,进而防止危害身心,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D.如果过度地使用同理心,就会导致同理心耗竭,进而危害身心健康,比如引发睡眠问题等。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适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结构协调一致。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抔土,中国人有爱国的品质。

鞠躬尽瘁、废寝忘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国人有敬业的品质。

立木为信、一诺千金,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品质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从个人行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体现。

21.用一句话归纳下面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0个字。

(6分)

据调查,随着“90后”甚至“95后”步入社会,在这些职场新生代中,“一言不合”就离职的案例似乎越来越多。

近日,一则关于“‘95后’平均7个月就离职”的调查报告引起网友热议。

从就业上看,“95后”有着更多不同于前辈的个性。

有的“95后”约了面试时间却“放鸽子”,有的不愿从事专业不对口、工作时间长的流水线工作,有的刚工作两天就“闪辞”。

这让用人单位叫苦不堪。

这份报告给出的一组数据更加直观:

“70后”的第一份工作平均超过4年才换,“80后”则是3年半,到“90后”骤降到19个月,“95后”更是仅仅在职7个月就选择辞职。

答: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许多人在中小学阶段,上过各种各样的“培训课”:

有学乐器的,有学书画的,有学体育的,也有学奥数、英语的,不一而足。

不过近日,家住上海的黄女士花了两万元为正在上初三的女儿报了一门“情商培训课”,引来家长圈一片唏嘘。

有家长直呼“太贵,烧钱”,认为不如报文化补习班实惠;也有家长认为高情商确实会增强孩子的社会竞争力,黄女士的做法是一种进步;还有家长认为“情商培训课”终究还是一种短期速成教育,无法取代日常生活中的情商培养。

针对上述现象,你有什么看法?

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