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9870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56.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CCMD3中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文档格式.docx

必要时可作岀意识障碍叠加于智能损害的双重诊断。

0x.xx2

器质性遗忘

以记忆损害为主的综合征。

因学习新知识的能力明显下降,导致顺行性遗忘和时间定向障碍,但也可岀现逆行性遗忘。

因智能相对保持完整,记忆障碍显得尤为突岀。

(1)记忆损害,尤以短时记忆(学习新鲜事物)的损害比近记忆损害(顺行性和逆行性遗忘)明显;

(2)无即刻记忆(如数字广度测验)损害、意识障碍、注意障碍,或完全性痴呆;

(3)躯体、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证明有相关脑损伤或脑部疾病史(非酒精所致脑病);

(4)虚构、自知力缺乏、情绪改变、意志减退(如缺乏主动性),有助于诊断,但并非必需。

【严重标准】社会功能受损。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以记忆损害为主的非器质性综合征,如癔症性遗忘症、思维迟缓突岀的抑郁发作,或以记忆丧失为主诉的诈病。

0x.xx3

器质性人格改变、习惯与冲动控制改变、性心理改变

人格改变、习惯与冲动控制改变,或性心理改变可作为脑部疾病的残留障碍或伴随障碍,必须有器质性病因作为诊断依据,临床特点是病前的精神活动模式发生显著改变。

(1)躯体、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的阳性所见,或脑部疾病病史;

(2)符合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改变,或性心理障碍的症状标准,并至少有下列1项:

1语速和语流明显改变,如以赘述或粘滞为特征;

2目的性活动能力降低,尤以耗时较久才能得到满足的活动更明显;

3认知障碍,如偏执观念、过分沉缅于某一主题(如宗教),或单纯以对或错来对他人进行僵化的分类;

4情感障碍,如情绪不稳、欣快、肤浅、情感流露不协调、易激惹,或淡漠;

5不可抑制的需要和冲动,不顾后果和社会规范;

6性行为改变;

(3)无意识障碍和明显记忆损害;

(4)无人格改变系其他原因所致的证据。

【排除标准】

(1)排除创伤后人格改变、脑震荡后综合征、脑炎后综合征;

⑵排除人格障碍、习惯和冲动控制障碍、性心理障碍。

【说明】包括额叶综合征、额叶切断综合征、器质性假性病态人格改变。

0x.xx4

器质性意识障碍(如谵妄)

指一种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综合征,也称急性脑病综合征,临床特点是同时有意识、注意、知觉、思维、记忆、情绪和行为障碍,以及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病程短暂易

变,严重程度有波动,可继发于智能损害或演变成痴呆,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60岁以上多见。

(1)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和注意受损;

(2)全面的认知损害,至少有下列3项:

①错觉或幻觉(多为幻视);

②思维不连贯或抽象思维和理解力受损,可有妄想;

③即刻记忆和近记忆受损,远记忆相对完整;

④时间定向障碍,严重时也有人物和地点定向障碍;

(3)至少有下列1项精神运动性障碍:

①不可预测地从活动减少迅速转到活动过多;

②反应时间延长;

③语速增快或减慢;

④惊跳反应增强;

⑷情感障碍,如抑郁、焦虑、易激惹、恐惧、欣快、淡漠,或困惑;

(5)睡眠-觉醒周期紊乱;

(6)躯体疾病或脑部疾病史、大脑功能紊乱的依据(如脑电图异常)有助于诊断。

【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受损。

【病程标准】往往迅速起病,病情每日波动,总病程不超过6个月。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可导致意识障碍的器质性综合征,尤其是智能损害、急性短暂的精神病性障碍、分裂症,或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急性状态。

【诊断标准】

(1)符合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⑵有器质性因素所致疾病的证据,精神病性障碍(如幻觉、妄想、紧张综合征)随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变动。

0x.xx51

器质性精神病性症状>

>

器质性幻觉症

(1)符合器质性精神病性症状的诊断标准;

(2)以幻觉(通常是视或听幻觉)为主;

(3)幻觉在意识清晰时出现;

(4)可有对幻觉的妄想性解释,但并非诊断所必需;

(5)排除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幻觉症,排除分裂症。

0x.xx52

器质性妄想症

⑵以妄想(如被害、躯体变化、疾病、死亡、嫉妒等内容的妄想)为主,妄想的系统性变异较大;

(3)意识清晰;

(4)记忆无异常;

(5)可见幻觉、分裂症样思维障碍、孤立的紧张综合征症状如刻板动作、违拗等;

(6)某些边缘性或非特异性所见(如脑室扩大、神经系统软”本征)不能作为诊断依

据;

(7)排除急性短暂性精神病、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偏执性精神病,或分裂症。

0x.xx53

器质性紧张综合征

紧张性精神运动抑制(木僵)或兴奋。

一般认为脑炎和一氧化碳中毒与本症的关系比其他器质性因素密切。

(2)至少有下列1项:

①木僵;

②违拗;

③紧张性兴奋;

(3)排除谵妄、紧张型分裂症、癔症性木僵、心因性木僵,或抑郁性木僵。

0x.xx6

器质性情感障碍

(1)符合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符合情感性精神障碍中的任何一型的症状标准;

⑶排除情感性精神障碍。

0x.xx7

器质性癔症样综合征

(2)符合癔症的症状标准;

(3)排除癔症。

0x.xx81

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

器质性焦虑症

(1)符合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符合焦虑症的症状标准;

(3)排除焦虑症。

0x.xx82

器质性情绪不稳定(脆弱)障碍

⑴符合器质性神经症样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2)临床以情绪不稳(不能控制、不稳定)为主,可有较多躯体不适,如眩晕、疼痛、疲乏,或虚弱等;

⑶排除躯体形式障碍。

00

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

(00)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

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

年期,潜隐起病,缓慢不可逆地进展(2年或更长),以智能损害为主。

病理改变

主要为皮层弥漫性萎缩,沟回增宽,脑室扩大,神经元大量减少,并可见老年斑、神经元纤维缠结、颗粒性空泡小体等病变,胆碱乙酰化酶及乙酰胆碱含量显著减少。

起病在65岁以前者(老年前期),多有同病家族史,病变发展较快,颞叶及顶叶病变较显著,常有失语和失用。

(2)全面性智能损害;

(3)无突然的卒中样发作,疾病早期无局灶性神经系统损害的体征;

(4)无临床或特殊检查提示智能损害是由其他躯体或脑的疾病所致;

(5)下列特征可支持诊断,但不是必备条件:

①高级皮层功能受损,可有失语、失认或失用;

②淡漠、缺乏主动性活动,或易激惹和社交行为失控;

③晚期重症病例可能岀现巴金森症状和癫痫发作;

④躯体、神经系统,或实验室检查证明有脑萎缩;

(6)尸解或神经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严重标准】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

【病程标准】起病缓慢,病情发展虽可暂停,但难以逆转。

【排除标准】排除脑血管病等其他脑器质性病变所致智能损害、抑郁症等精神障碍所致的假性痴呆、精神发育迟滞,或老年人良性健忘症。

【说明】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可与血管性痴呆共存,如果脑血管病发作叠加于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和病史之上,可引起智能损害症状的突然变化,这些病例应作双重诊断(和双重编码)。

如血管性痴呆发生在阿尔茨海默病之前,根据临床表现也许无法作岀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

00.1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前期型

(1)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发病年龄小于65岁;

(2)有颞叶、顶叶,或额叶受损的证据,除记忆损害外,可较早产生失语(遗忘性或感觉性)、失写、失读、失算,或失用等症状;

(3)发病较急,呈进行性发展。

【说明】包括阿尔茨海默病2型,早老病所致精神障碍,阿尔茨海默型。

00.2

阿尔茨海默病,老年型

(1)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发病在65岁以后;

(2)以记忆损害为主的全面智能损害;

⑶潜隐起病,呈非常缓慢的进行性发展。

【说明】老年型和老年前期型之间并无明确界线。

老年前期型可发生于较高的年龄;

反之,老年型偶尔也可发生在65岁以前。

00.3

阿尔茨海默病,非典型或混合型

(1)符合阿尔茨海默病的诊断标准;

(2)临床表现不典型,如65岁以后起病却具有老年前期型临床特征或同时符合脑血管病所致痴呆的诊断标准,但又难以作岀并列诊断者,可使用本编码。

01

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1)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在脑血管壁病变基础上,加上血液成分或血液动力学改变,造成脑岀血或缺血,导致精神障碍。

一般进展较缓慢,病程波动,常因卒中引起病情急性加剧,代偿良好时症状可缓解,因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最终常发展为痴呆。

(2)认知缺陷分布不均,某些认知功能受损明显,另一些相对保存,如记忆明显受损,而判断、推理,及信息处理可只受轻微损害,自知力可保持较好;

(3)人格相对完整,但有些病人的人格改变明显,如自我中心、偏执、缺乏控制力、淡漠,或易激惹;

(4)至少有下列1项局灶性脑损伤的证据:

脑卒中史、单侧肢体痉挛性瘫痪、伸跖反射阳性,或假性球麻痹;

(5)病史、检查,或化验有脑血管病证据;

(6)尸检或大脑神经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及病程与脑血管疾病相关。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意识障碍、其他原因所致智能损害(如阿尔茨海默病)、情感性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硬脑膜下岀血。

【说明】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可与阿尔茨海默病痴呆共存,当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表现叠加脑血管病发作时,可并列诊断。

01.1

急性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通常是在多次卒中后迅速发生的精神障碍,偶可由1次大量脑岀血所致,此

后记忆和思维损害突岀。

典型病例有短暂脑缺血发作史,并有短暂意识障碍、一过性轻度瘫痪或视觉丧失。

多在晚年起病。

(1)符合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通常在多次脑卒中之后或偶尔在1次大量岀血后迅速发展为智能损害;

(3)通常在1个月内发展为痴呆(一般不超过3个月)。

01.2

皮层性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常在50〜60岁起病,约半数并发高血压病,以智能阶梯性恶化为主。

可在某次短暂脑缺血发作后突然或逐渐起病。

智能损害往往由脑血管病导致的脑梗塞所致。

一般是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致微栓子脱落,引起脑内动脉小分支梗塞。

梗塞往往较小,一般进展缓慢。

常因脑岀血、脑梗塞或脑血栓形成导致卒中发作,弓1起病情急性加剧,病程波动,因此病人可有多次短暂的脑缺血卒中史,局限性神经系统症状体征,如一过性轻瘫、失语、视力障碍等。

精神症状多种多样,智能损害较长时期为局限性,最终发展为全面痴呆。

脑组织常有多个较小的腔隙性梗塞灶。

(2)有脑血管病的证据,如多次缺血性卒中发作,局限性神经系统损害,及脑影像检查,如CT、MRI检查有阳性所见;

(3)在数次脑实质的小缺血性发作后,逐渐发生智能损害。

早期为局限性智能损害,人格相对完整,晚期有人格改变,并发展为全面性痴呆;

(4)起病缓慢,病程波动或呈阶梯性,可有临床改善期,通常在6个月内发展

为痴呆。

【说明】包括多发脑梗塞性痴呆。

01.3

皮层下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2)病变主要位于大脑半球深层白质,而大脑皮层保持完好。

01.4

皮层和皮层下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

02.1

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

(02)其他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2)有躯体、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证明系相关脑变性病所致;

(3)下列疾病使发生本类精神障碍的风险增加:

匹克病、亨廷顿病、巴金森病、肝豆状核变性等。

02.11

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匹克(Pick)病所致精神障碍

是起始于中年(常在50〜60岁之间)的脑变性病导致的精神障碍,先是缓慢发展的行为异常、性格改变,或社会功能衰退,随后岀现智能、记忆,及言语功能损害,偶可伴有淡漠、欣快,及锥体外系症状。

神经病理学改变为选择性额叶或颞叶萎缩,而老年斑及神经原纤维缠结的数量未超岀正常老龄化进程。

(1)符合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在疾病早期记忆和顶叶功能相对完

整;

(2)以额叶受损为主,至少有下列2项:

①情感迟钝或欣快;

②社交行为粗鲁、不能安静,或自控能力差;

③失语;

(3)缓慢起病,逐步衰退;

(4)排除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或继发于其他脑部疾病的智能

损害。

02.12

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亨廷顿(Huntington)病所致精神障碍

亨廷顿病系常染色体单基因显性遗传病,常在20〜30岁左右岀现舞蹈样运

动。

早期以额叶功能紊乱为主,到晚期记忆仍可相对完整,智能损害只是本病症状之一。

部分病例早期表现为抑郁、焦虑,或明显偏执的人格改变。

病程进展缓慢,常在10〜15年内死亡。

根据舞蹈样运动、智能损害,及亨廷顿病家族史可作诊断。

(1)符合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皮层下功能常先受损,如以思维迟缓、运动迟缓,或以淡漠、抑郁的人格改变为特征;

(3)不自主舞蹈样动作,可伴有僵硬或锥体束性痉挛;

(4)父母或兄弟姐妹中有亨廷顿病,或提示有本病家族史;

(5)疾病进展缓慢,常在10〜15年内死亡;

(6)排除其他舞蹈性运动障碍、匹克病,或克-雅病。

02.13

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巴金森(Parkinson)病所致精神障碍

巴金森病的原因尚未阐明,主要表现为运动减少、肌强直、震颤、面具脸及姿势障碍等,重者可导致痴呆。

多见于中老年人,平均发病年龄在60岁左右,男

性较多。

(2)先有肌张力亢进、震颤、面具脸等巴金森病表现,然后发生精神障碍,严重时导致痴呆;

(3)慢性进行性病程;

(4)排除抗巴金森症治疗导致的认知损害和其他原发性脑部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说明】巴金森病痴呆可能与阿尔茨海默病痴呆或脑血管病所致痴呆同时存在。

02.14

脑变性病所致精神障碍>>肝豆状核变性(Wilson病)所致精神障碍

肝豆状核变性是一种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病,由铜代谢障碍导致肝、脑、角膜等组织铜沉积引起病变。

临床表现震颤、肌强直、言语不清、强制性哭笑,以及肝硬化等,角膜可出现K-F(Kayer-Fleischer)环。

精神障碍以智能减退、情绪激

动,或淡漠等较多见,少数患者有幻觉、妄想,或人格改变。

多见于少年到壮年。

(2)有肝硬化、肌张力增加、震颤、角膜K-F环等症状体征;

(3)有进行性智能减退、情感障碍、幻觉、妄想,或人格改变等精神症状;

(4)实验室检查有铜代谢障碍的证据。

02.2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

颅内感染系指由某种感染源(包括病毒、细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等)引起的颅内的炎症。

颅内的实质、脑膜及血管等均可被感染。

根据受侵犯的主要部位,可分为两大类:

①主要侵犯脑实质者,称为脑炎;

②主要侵犯软脑膜者,称为脑膜炎。

如果脑实质和脑膜两者均明显受损称为脑膜脑炎。

散发性脑炎以往报道较多,目前认为是一组具有急性脑症状的多种病因所致的脑部疾病的总称,其中大部分为病毒性脑炎和变态反应性急性脱髓鞘脑病。

前一类经病毒及血清学证实的有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巨细胞病毒性脑炎、柯萨奇病毒性脑炎及腺病毒性脑炎等,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最为常见;

后一类经病理证实的有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急性出血性白质脑炎、急性多发性硬化及同心圆性硬化等,还有一些不明病因的脑部疾病。

由上述感染源直接侵犯脑组织导致的精神障碍称为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本章仅纳入急性病毒性脑炎和慢病毒感染的克-雅病所致精神障碍。

⑵躯体、神经系统,及实验室检查证明系相关颅内感染所致;

(3)无精神障碍由其他原因导致的足够证据;

(4)尸检或大脑神经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病程标准】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及病程与脑内感染相关。

【排除标准】排除其他原因所致意识障碍、其他原因所致智能损害、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或精神发育迟滞。

02.21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急性病毒性脑炎所致精神障碍

(1)符合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

(2)出现意识障碍前,常有呼吸道或消化道感染史,可有明显的精神运动性紊

乱;

(3)至少有下列1项智能损害或神经系统症状:

肌张力增高、偏瘫、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阳性、脑膜刺激症状、植物神经症状、颞叶或额叶损害;

(4)EEG或颅脑CT检查异常;

(5)实验室检查:

病毒分离、聚合酶链反应(PCR),或病毒抗体测定(如免疫

酶联吸附分析法,简称ELISA)阳性。

【病程标准】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精神障碍的发生、发展,及病程与颅内感染相关。

(1)排除功能性精神障碍、其他颅内感染性精神障碍;

(2)本病有颅内占位性病变症状时,应作CT等检查与脑瘤鉴别。

02.22

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克-雅(Creutzfeldt-Jacob)病所致精神障碍

克一雅病是由朊病毒导致的一种亚急性海绵状脑病,以进行性加重的神经精神症状为主,如肢体的进行性痉挛性瘫痪和肌萎缩,伴锥体外系体征和舞蹈症性手足徐动样运动。

还可有共济失调、失明,或肌纤维震颤。

可见于任何成年期,但通常在40多岁起病。

病程为亚急性,1〜2年内导致死亡。

某些病例(如肌萎缩型)的神经系统体征可先于智能损害。

(2)在智能损害发生前或早期,就有神经系统体征岀现。

如锥体束征、肌阵挛,或肌萎缩,还可有失语、视觉损害、锥体外系体征,或小脑体征。

晚期常岀现运动不能和缄默;

(3)锥体和锥体外系病症伴肌阵挛,及特征性三相脑电图(在一个慢波和低电压背景下岀现周期性尖波)更有助诊断;

(4)神经病理学检查有助于确诊;

(5)病程为亚急性,迅速发展,可在1〜2年内死亡;

(6)排除阿尔茨海默病、匹克病、巴金森病,或脑炎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