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9917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24.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课程设计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程设计报告.docx

《课程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程设计报告.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程设计报告.docx

课程设计报告

 

测试技术综合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

简支梁振动系统动态特性综合测试

设计人

学号

指导教师

学院

专业

班级

 

2013年2月25日——2013年3月15日

目录

一、设计题目…………………………………………………………………2

二、设计任务…………………………………………………………………2

三、所需器材…………………………………………………………………2

四、实验内容…………………………………………………………………2

4.1简谐振动固有频率的测定…………………………………………2

4.1.1利用共振法测量固有频率……………………………………………2

4.1.2利用利萨如图测固有频率……………………………………………4

4.1.3系统自由衰减振动及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测量……………………8

4.2测量并验证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10

4.3被动隔振的测量…………………………………………………12

4.4单式动力吸振器吸振实验………………………………………17

五、参考文献…………………………………………………………………21

六、心得体会…………………………………………………………………21

七、教师评语…………………………………………………………………22

 

一、设计题目

简支梁振动系统动态特性综合测试方法。

二、设计任务

1、掌握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测试系统的安装和调试。

2、掌握多种测量简谐振动频率的方法。

3、掌握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测定方法,并能确定它们之间的关系。

4、掌握谱分析方法及他们的应用条件,并能分析频谱图。

5、掌握吸振、隔振的方法,并能计算效率。

三、所需器材

振动实验台、激振器、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力传感器、扫描信号源、动态分析仪、力锤、质量块、空气阻尼器、单式吸振器。

四、实验内容

4.1、简谐振动固有频率的测量

对于简谐振动固有频率的测量我们在本设计中应用了三种方法,分别是利用振动传感器共振法来进行固有频率的测量,利萨如图的方法来测定固有频率,利用系统自由衰减振动测定固有频率。

4.1.1利用共振法测量固有频率

(1)实验装置图:

(图4.1.1-1实验装置图)

(2)实验原理:

对于振动系统测定其固有频率,常用简谐力激振,引起系统共振,从而找到系统的各阶固有频率。

在激振功率输出不变的情况下,由低到高调节激振器的激振频率,通过振动曲线,我们可以观察到在某一频率下,任一振动量(位移、速度、加速度)幅值迅速增加,这就是机械振动系统的某阶固有频率。

(3)实验方法:

①安装仪器

把接触式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调节激振器高度,让接触头对简支梁产生一定的预压力,使激振杆上的红线与激振器端面平齐为宜,把激振器的信号输入端用连接线接到DH1301扫频信号源的输出接口上。

把加速度传感器粘贴在简支梁上,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

②开机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DAS2003数采分析软件,设置采样率,连续采集,输入传感器灵敏度、设置量程范围,在打开的窗口内选择接入信号的测量通道。

清零后开始采集数据。

③测量

打开DH1301扫频信号源的电源开关,调节输出电压,注意不要过载,手动调节输出信号的频率,从0开始调节,当简支梁产生振动,且振动量最大时(共振),保持该频率一段时间,记录下此时信号源显示的频率,即为简支梁振动固有频率。

继续增大频率可得到高阶振动频率。

(4)所得图形及数据分析:

(图4.1.1-2:

幅频特性曲线)

由幅频特性曲线可得到的数据:

表4.1-1:

实验所得数据

阶数

一阶

二阶

三阶

固有频率(Hz)

46.25

147.50

171.25

幅值(mv)

173.102

92.765

57.846

由此可以得出该振动系统的一阶、二阶、三阶频频率。

4.1.2利用利萨如图测固有频率

(1)实验装置

(图4.1.2-1实验装置图)

(2)实验原理

利萨如图是把两个传感器测得的信号,一个作为X轴一个作为Y轴进行合成得到的图形。

互相垂直,不同频率的振动的合成,显示出复杂的图形,一般情况下,图形是不稳定的,当两个振动的频率成整数比时,它们就合成了较稳定的图形

为简单起见,以两个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简谐振动的合成进行讨论。

设两个振动波形方程为:

x=A1cos(ω1t+φ1);y=A2cos(ω2t+φ2)

其合成波形的方程式为:

ω1=2πf1,ω2=2πf2

当ω1≠ω2、A2=A1、φ2–φ1=φ时

例如:

ω2=2ω1和ω2=3ω1,φ=00,450(3150),900(2700),1350(2250),1800时利萨如图形,如下图所示:

(图4.1.2-2)

当ω1与ω2差任意倍、A1≠A2时,合成波形更为复杂。

(3)实验方法

1、安装激振器

把接触式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调节激振器高度,让接触头对简支梁产生一定的预压力,使激振杆上的红线与激振器端面平齐为宜,把激振器的信号输入端用连接线接到DH1301扫频信号源的输出接口上。

2、将测试系统连接好

将DH1301扫频信号源输出信号接到采集仪的1-1通道。

将速度传感器布置在偏心激振电机附近,速度传感器测得的信号接到数采仪的1-2通道。

3、仪器设置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控制分析软件,新建一个项目(项目名自定),设置采样频率1K、量程范围、工程单位和传感器灵敏度等参数,在曲线显示窗口内点击鼠标右键,选择信号,选择时间波形1-1和1-2,选择X-Y记录仪显示方式。

开始采集数据,数据同步采集显示在图形窗口内。

4、调节DH1301扫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使屏幕上出现一直线或椭(正)圆,此时,激振信号源显示的频率即为简支梁系统强迫振动的频率fy。

5、再新建一个文件,将周期信号频率变为

(i=2,3),观察屏幕上的图形。

6、改变扫描信号源的频率,重复以上步骤

(4)实验数据记录与图形分析

1)当调节扫描信号源输出频率f0=46.5Hz时,得到下面图形:

(图4.1.2-3频率为46.5Hz时利萨如图)

此时得到的便是振动系统的固有频率

2)当调节扫描信号源输出f1=2f0=93.0Hz时得到如下图形:

(图4.1.2-4频率93.0Hz时利萨如图)

3)当调节扫描信号源输出f2=3f0=139.5Hz时得到如下图形:

(图4.1.2-5)

简谐振动频率

fy=46.5(Hz)

周期信号频率

f1=45.8Hz

f2=93Hz

f3=139.7Hz

 

图形

表4.1-2

4.1.3系统自由衰减振动及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的测量

(1)实验装置

(图4.1.3-1实验装置图)

(2)实验方法:

①将测试系统连接好将加速度传感器布置在集中质量附近,加速度传感器

信号接到数采仪的振动测试通道。

②仪器设置

打开仪器电源,进入控制分析软件,新建一个项目(文件名自定),设置采样频率、量程范围、工程单位和灵敏度等参数,在数据显示窗口内点击鼠标右键,选择信号,选择时间波形,开始采集数据,数据同步采集显示在图形窗口内。

③测试和处理

用锤敲击质量块使其产生自由衰减振动。

记录单自由度系统自由衰减振动波形,然后设定i,利用双光标读出i个波经历的时间△t,T1=△t/;读出相距i个周期的两振幅的双振幅2A1、2Ai+1之值,计算出阻尼比

,固有频率

(3)实验所得图形如下:

(图4.1.3-2:

时间曲线图形)

时间(s)

0.970

0.988

1.011

1.031

幅值(mv)

12.609

8.864

8.559

6.358

表4.1.3-1:

速度传感器时间波形曲线上峰值数据

(4)计算结果如下

表4.1.3-2:

数据处理与结果

i

时间t

周期T

A1

Ai+1

阻尼比

固有频率

3

0.061

0.021

12.609

6.358

0.0363

47.62Hz

i=3A1=12.609A4=6.358

周期T=0.021则f=1/T=47.62Hz

由公式

=0.0363

得到阻尼比为0.0363

4.2、测量并验证位移、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1)实验装置

(图4.2-1实验装置图)

(2)实验原理:

在振动测量中,有时往往不需要测量振动信号的时间历程曲线,而只需要测量振动信号的幅值。

振动信号的幅值可根据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用位移传感器或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

设振动位移、速度、加速度分别为x、v、a,其幅值分别为X、V、A:

x=Bsin(ωt-ψ)(式2-1)

v=

=ωBcos(ωt-ψ)(式2-2)

(式2-3)

式中:

B一一位移振幅ω——振动角频率ψ——初相位

X=B

A=ω2B=(2πf)2B式(2-4)

振动信号的幅值可根据式(2-4)中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关系,分别用位移传感器、速度传感器或加速度传感器来测量。

也可利用动态分析仪中的微分、积分功能来测量。

(3)实验方法:

①安装激振器

把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将激振器和支架固定在实验台基座上,并保证激振器顶杆对简支梁有一定的预压力(不要超过激振杆上的红线标识),用专用连接线连接激振器和DH1301扫频信号源输出接口。

②连接仪器和传感器

把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简支梁的中部,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把位移传感器安装在简支梁的中部,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把速度传感器安装在简支梁的中部,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

③仪器参数设置

打开数采仪器的电源开关,开机进入DHDAS数采分析软件的主界面,设置采样频率、量程范围,输入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和位移传感器的灵敏度。

输入方式:

压电传感器选AC,速度传感器选AC,位移传感器选SIN_DC;打开三个窗口,分别显示三个通道的时间信号。

④采集并显示数据

调节扫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和信号幅值,使梁产生明显振动。

在三个窗口中读取当前振动的最大值(位移、速度、加速度)。

(4)实验数据:

(图4-2:

位移、速度、加速度时间曲线)

(图4-3:

速度、加速度、位移频谱图)

(5)实验结果与分析:

表4.2-1:

实验数据结果

频率

位移X

速度V

加速度A

175Hz

2.59

1.64

3.42

激振频率为175Hz时,根据公式计算结果如下:

X=B=2.59mm

综上所述,实验结果与计算结果大致相等。

4.3、被动隔振的测量

(1)实验装置

(图4.3-1实验装置图)

(2)实验原理:

防止地基的振动通过支座传至需保护的精密仪器或仪器仪表,以减少运动的传递,称为被动隔振。

被动隔振传递比等于底座传递到物体的振动与底座的振动之比,由底座传递到物体时则用位移、振动速度或振动加速度表示。

隔振效率:

传动比T:

式中D为阻尼比,为激振频率和共振频率的比。

(3)实验步骤:

①隔振器安装

把小的空气阻尼器和质量块组成的弹簧质量系统固定在梁中部,速度传感器放上面,压电加速度传感器放在梁的下面。

②安装激振器

把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将激振器和支架固定在实验台基座上,并保证激振器顶杆对简支梁有一定的预压力(不要超过激振杆上的红线标识),用专用连接线连接激振器和DH1301扫频信号源输出接口。

③连接仪器和传感器

把加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1-2;把速度传感器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应变测试通道1-3。

④仪器参数设置

打开数采仪器的电源开关,开机进入DHDAS2003数采分析软件的主界面,设置采样频率、分析点数,量程范围,输入加速度传感器、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

⑤打开三个窗口,分别显示二个通道的时间波形信号、二通道频谱信号和频响函数,并且加速度信号要经积分运算变换为速度信号。

⑥采集并显示数据

调节扫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使隔振器产生共振。

在各窗口中分别读取当前振动的最大值、频率值

、振幅以及第一通道的峰值

和第二通道的峰值

⑦改变激振频率,分别测量

、、

、时,上下传感器的振动幅度。

⑧根据所测幅值计算传动比和隔振效果

隔振传动比:

T=A1/A2

隔振效率:

(4)实验图形如下:

(图4.3-2:

激振频率50Hz下幅频特性曲线)

(图4.3-3:

激振频率67.50HZ下幅频特性曲线)

(图4.3-4:

激振频率95.00HZ下幅频特性曲线)

(图4.3-5:

激振频率165.0HZ下幅频特性曲线)

(5)数据处理计算:

根据所测幅值计算传动比和隔振效果

隔振传动比:

T=A1/A2

隔振效率:

得到下列数据:

激振频率

加速度振幅A1

速度振幅A2

传动比T

隔振效率

50.00

0.07

3.42

0.0189

98.11%

67.50

0.05

2.81

0.0178

98.22%

95.00

0.13

8.70

0.0150

98.50%

165.00

0.19

3.55

0.0535

94.64%

表4.3-1:

数据结果

4.4、单式动力吸振器吸振实验

(1)实验装置图:

(图4.4-1实验装置图)

(2)实验原理

吸振就是在振动主系统上附加特殊的子系统,以转移或消耗主系统的振动能量,从而抑制主系统的振动。

动力减振是将主系统的振动能量转移到附加的减振器系统上,而实现减少主系统振动的目的。

如图所示一单自由度系统,其中

为质量,

为其刚度。

其激励力频率为

,垂直方向的振动位移为

此系统的固有频率为

当激励力的频率

接近系统的固

有频率

时,产生强烈共振。

为了减少振动,可采用消除振源的办法,或改变系统的

,从而调整其固有频率。

避开激励力的频率

如果实际条件限制,可采用附加减振装置的方法。

在原系统上另外加一个质量为

,刚度为

的“弹簧-质量”系统,与原系统构成一个两自由度系统,通过选择适当的参数

,可使

的振幅降为零。

(3)实验方法

1、安装激振器

把激振器安装在支架上,将激振器和支架固定在实验台基座上,并保证激振器顶杆对简支梁有一定的预压力(不要超过激振杆上的红线标识),用专用连接线连接激振器和DH1301扫频信号源输出接口。

2、连接仪器和传感器

把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到梁中部集中质量上,输出信号接到数采分析仪的振动测试通道;单式动力吸振器安装在梁中央。

.

3、仪器参数设置

打开数采仪器的电源开关,开机进入DHDAS2003数采分析软件的主界面,设置采样率、量程范围,输入加速度传感器的灵敏度。

窗口分别显示振动信号的时间波形和频谱

4、采集并显示数据

调节扫频信号源的输出频率,使梁产生共振。

在窗口中分别读取当前振动的幅值、频率值。

5、调节吸振器上的调节螺母,观察波形,使其幅值达到最小时,停止调节,记录其幅值及频率。

(4)、实验结果和分析

(图5-1频率为46.3Hz调节前幅频特性曲线)

(图5-2频率为46.3Hz调节后幅频特性曲线)

(图5-3频率为147.5Hz调节前幅频特性曲线)

(图5-4频率为147.5Hz调节后幅频特性曲线)

(图5-5频率为177.5Hz调节前幅频特性曲线)

(图5-6频率为177.5Hz调节后幅频特性曲线)

固有频率阶数

频率Hz

幅值

螺母移动距离

调节前

调节后

1

46.3

165.4

1.5

3.60cm

2

147.5

34.4

9.4

5.40cm

3

177.5

9.4

0.4

1.00cm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通过调整吸振器上螺母距中心垂直固定杆的距离,我们可以找到具有最佳吸振效果位置,来实现消振目的。

五、参考文献

[1]DHVTC振动测试与控制实验装置使用手册.江苏东华测试技术有限公司[2]DH-1301扫频信号发生器使用说明书.江苏东华测试技术有限公司

[3]太原科技大学测控技术及仪器教研室.测试技术实验指导书.太原科技大学

六、心得体会

通过此次课程设计,使我更加扎实的掌握了有关材料力学和测试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课程设计中,我们以严谨、科学的求真态度,发挥团队合作精神,共同探讨,分工合作。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错误,不断改正,不断领悟,不断获取。

这次课程设计终于顺利完成了,在设计中遇到了很多问题,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游逆而解。

在今后社会的发展和学习实践过程中,一定要不懈努力,不能遇到问题就想到要退缩,一定要不厌其烦的发现问题所在,然后一一进行解决,只有这样,才能成功的做成想做的事,才能在今后的道路上劈荆斩棘,而不是知难而退,那样永远不可能收获成功,收获喜悦,也永远不可能得到社会及他人对你的认可!

课程设计诚然是一门专业课,给我很多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上的提升,同时又是一门讲道课,一门辩思课,给了我许多道,给了我很多思,给了我莫大的空间。

同时,设计让我感触很深。

使我对抽象的理论有了具体的认识。

我认为,在这学期的实验中,不仅培养了独立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在各种其它能力上也都有了提高。

更重要的是,在实验课上,我们学会了很多学习的方法。

而这是日后最实用的,真的是受益匪浅。

要面对社会的挑战,只有不断的学习、实践,再学习、再实践。

这对于我们的将来也有很大的帮助。

以后,不管有多苦,我想我们都能变苦为乐,找寻有趣的事情,发现其中珍贵的事情。

就像中国提倡的艰苦奋斗一样,我们都可以在实验结束之后变的更加成熟,会面对需要面对的事情。

回顾起此课程设计,至今我仍感慨颇多,从理论到实践,在这段日子里,可以说得是苦多于甜,但是可以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同时不仅可以巩固了以前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学到了很多在书本上所没有学到过的知识。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使我懂得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很重要的,只有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起来,从理论中得出结论,才能真正为社会服务,从而提高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在设计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可以说得是困难重重,但可喜的是最终都得到了解决。

实验过程中,也对团队精神的进行了考察,让我们在合作起来更加默契,在成功后一起体会喜悦的心情。

果然是团结就是力量,只有互相之间默契融洽的配合才能换来最终完美的结果。

此次设计也让我明白了思路即出路,有什么不懂不明白的地方要及时请教或上网查询,只要认真钻研,动脑思考,动手实践,就没有弄不懂的知识,收获颇丰。

七、教师评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