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99983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51.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docx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参考答案)

1、答案A [A项shì/yì,bènɡ/bìnɡ,jiè/jí;B项xù,xiàn/chǎn,qī/xī;

C项chì/zhì,shè/nǎn,jué;D项chà/zhà,bō,jiào/xiào。

2、答案:

A此题考查识记现代汉字字形的能力。

B项中的“桥礅”的“礅”应为“墩”,C项中的“犯而不较”中的“较”应为“校”,D项中的“暗剑难防”中的“剑”应为“箭”。

3、B(A.用词不当,“平静”一般指心情、气氛。

C.“系统地”“宣传”,修饰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D.“噩运”指坏运气,“不幸”与“噩”意重复,即定语多余)

4、【答案】国际语言文化竞争激烈,(3分)要赢得中国软实力就必须加强汉语国际化推广,这也是一项强国战略。

(3分)

【解析】此题考查了压缩能力,压缩时要注意结论一定要鲜明,直接表明观点。

可先找到语段讨论的问题,本语段谈论的是中国对汉语推广的重视和投入问题,通过和英国、法国的比较,不难发现,中国的重视程度是不够的,结合字数要求可适当融入背景。

5、【答案】生态文明“东强西弱”;牺牲传统的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答对一点1分,两点得3分,三点满分)

6、A(A连词,因为;连词,来。

B介词,替、给。

C副词,竟然、却。

D助词,的。

7、C(①写梁鸿葬父,与“崇尚节操”无关。

④写梁鸿为了生存而替人赁舂,与“崇尚节操”无关。

⑥写梁鸿著书情况,与“崇尚节操”无关。

8、A(A原因是“而不为章句”,并非因为家境贫寒)

9、

(1)曾经不慎遗留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人的房屋,梁鸿就寻找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把猪全部拿来赔偿他们。

(句子大意对,2分。

重点实词对,每个1分)

(2)这样,只怕是把自己从死亡中救出来,还来不及,哪里还顾得上讲求礼义呢?

(2分)

(3)(第二天)清早起来,(妻子)便拐弯抹角地跟踪丈夫。

(走遍)整个都城,没有谁停下来与他交谈。

(3分)

10、

(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

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因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

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

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11、、①驽马十驾,功在不舍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③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⑤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古文参考译文:

梁鸿,字伯鸾,是扶风平陵人。

父亲梁让是王莽执政时的城门校尉,后来寓居在北地,死在那里。

梁鸿那时年纪还小,因为遇上乱世,就用席子卷着把父亲埋了。

后来在太学读书,家境贫寒却崇尚节操,饱读群书,没有不通晓的,却不做文章。

完成了学业,就在上林苑放猪。

曾经不慎留下火种,引起火灾,蔓延到别的房屋,梁鸿就寻找到被烧的人家,问他们损失了什么,把猪全部拿来赔偿给他们。

那家主人还认为太少。

梁鸿说:

“我没有别的财产,愿意用自己的身体做工来抵。

”那家主人答应了。

梁鸿就给他做杂务,早早晚晚从不懈怠。

那家主人邻居的老人们看梁鸿不是平常人,就一起责怪那家主人,并称赞梁鸿忠厚老实。

从此那主人才敬佩梁鸿,觉得他很特别,把猪全部还给梁鸿。

梁鸿不接受而离开,返回自己家乡。

有势力的人家仰慕梁鸿的高尚节操,很多要把女儿嫁给他,梁鸿都谢绝不娶。

同县孟姓人家有个女儿,形貌肥胖丑陋黝黑,力气很大,能举起石臼,不想匹配婚嫁,年龄都到三十岁了。

父母问她什么原因。

那女子说:

“要嫁给像梁伯鸾那样贤能的人。

”梁鸿听说后就下礼聘了她。

女子请求制作粗布衣服、草鞋,纺织用的筐、搓绳子的工具。

等到出嫁,开始装饰打扮进了门。

过门七天梁鸿都不答理她。

妻子就跪在床前请求说:

“我私下听说您有高尚的节义,挑选斥退了几个女子,我(选择夫婿)也高傲地对待过几个男子。

现在被(您)舍弃,我哪里敢不向您请罪呢。

”梁鸿说:

“我要的是穿粗布衣服,可以同我一起到深山隐居的人罢了。

你现在居然穿着绮丽的绢绸衣服,涂脂抹粉,这哪里是我的意愿呢?

”妻子说:

“只是用来看看你的志向罢了。

我自有隐居(时穿)的衣服。

”于是改变成梳着椎形的髻,穿着粗布衣服,做着家务来到梁鸿的面前。

梁鸿非常高兴,说:

“这真是我梁鸿的妻子啊,能够服侍我了!

”替她取名孟光,字德曜。

过了一段时间,妻子说:

“我常听说您想隐居以避祸乱,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行动?

怕不是向世俗势力低头了吧?

”梁鸿说:

“好的。

”于是一起到了霸陵山中避世隐居,以种田和纺织为生,闲暇时读读《诗经》《尚书》,弹弹琴,自我娱乐。

后来到了吴国地方,投奔名人皋伯通,住在他家的下屋里,帮人家舂米。

每天回到家,妻子都为他摆好饭菜,不敢在梁鸿面前抬头看,并且把放饭菜的几案举到和眉毛平齐的高度。

伯通看到这种情形,觉得很奇怪,说:

“那个佣工能使妻子这样敬重他,一定不是普通人。

”于是让他们住进正房里。

梁鸿潜心闭门进行创作,写了十多本书。

到他去世时,伯通等人在要离墓旁为他寻得一块墓地。

众人都说:

“要离是刚烈的人,而伯鸾品格清廉高尚,可以让他们葬地相近。

”安葬梁鸿后,他的妻子和儿子回到了家乡扶风。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2(参考答案)

1、答案A [A项jiè/jí,màn/wàn,yù/xū。

B项xuè,sāi/sè,lǜ/shuài。

C项jùn/juàn,jiáo,è/wù。

D项sì/cì,cháo,zànɡ/cánɡ。

]

2、B【解析】:

A中“吉人自有天象”的“象”应为“相”,动词,是“帮助”的意思。

C中“问侯”为“问候”。

D中“粗制烂造”的“烂”应为“滥”。

3、D(A“乐得合不上嘴”有歧义,是指上帝,还是指上帝安排的这件事。

B“灾害”与“解决”搭配不当,应改“解决”为“战胜”。

C“悬殊”是不及物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

4、【答案】平民参与(或草根公益)积少成多利他性寓善于乐(4分)

5、【答案】市政滞后(不足)、人口过多、治安严峻、地理环境差。

(每点1分)

6、

(1)【答案】他闲居无事,便与农田菜圃为邻,种树赏花,自得其乐。

虽然有永州的司马官衔,有时就仿佛是个山林隐逸之士。

常常在自然的环抱中独来独往,碰不到别人,仰望碧空蓝天,不禁会放声歌唱。

这是一种闲散、自然、安逸、宁静的隐居生活。

(2)【答案】同意。

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的“庆幸”,故言“不怨”。

但全诗表面上写愚溪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隐含贬居时的抑郁之气。

诗中“幸”是含着痛苦的笑;“偶似”说明并不真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可见生活的孤独。

7、

(1)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明星荧荧 梳晓鬟也(3)惊涛拍岸 (4)奈何取之尽锱铢 (5)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6)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7)赢得生前身后名

8、因为我们的民族是崇尚简朴的,而扁担的外形如同最简单的“一”字,是简朴的;我们的民族是勇于忍辱负重的,而扁担的每一条木纹,每一处劲节都要受到冰雪磨砺、风雨敲打、烈火烧烤、汗水浇淬才能屹立于天地间,承千钧重压而不折。

所以作者这样说。

9、⑴千百年来,扁担体现着坚忍不拔的意志。

愚公移山的精神就是扁担精神。

⑵千百年来,扁担凝结着世世代代文人清贫自守的贞操,熔铸了他们的傲骨和向往。

⑶千百年来,扁担体现着革命家“铁肩担道义”的精神的风范。

⑷千百年来,扁担伴随着身无分文的农民艰难的生活,个体的精神是在扁担的重压下变得坚韧。

10、⑴运用了对比、排比的手法。

(2分)⑵扁担虽然不起眼,但是它历经千年,伴随着这个古老而苦难的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

(2分)

11、⑴“颤悠悠”形象地体现了扁担在重压下坚忍不拔的精神。

“悠悠”两字还有“不间断”的意味,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扁担精神能被永远地继承下去的愿望。

(2分)⑵象征(托物言志)的手法。

⑶作者写这篇文章,就是要呼吁“扁担精神”。

因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的生活优裕了,而人的意志和精神也似乎随之淡化、软化了。

在追名逐利的滚滚潮流中,投机钻营,豪取巧夺,正泛滥成一种时尚。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3(参考答案)

1.答案B [A项ǎo/niù,bào/páo,“系”均读xì。

B项jiè/xiè,miù/móu,Xià/shà。

C项“婢、髀”均读bì,cáo/zāo,dàn/chǎn。

D项mǎo/liǔ,zì/zhài,“挞、闼”均读tà。

]

2.C【解析】:

A“诀巧”应为“诀窍”B“好高鹜远”应为“好高骛远”D“功亏一匮”应为“功亏一篑”

3.D(A.“……的原因,是因为……”错,去掉“的原因”;B不合逻辑,分类混乱,校服不属于学习用品;C成分残缺,“表达”后面应有宾语中心词“的愿望”)

4.【答案】全球化视野、追求卓越(一流)的意识、宽松的环境、平和的心态、

5

(1)一个寂寞孤独、乐观旷达、又壮志难酬的诗人形象。

诗人行走在谪戍伊犁的途中,面对高耸壮美的天山,行人稀少,环境空旷,不免感到寂寥;“相对笑”反映了诗人处于逆境还能笑着面对的乐观旷达;“满头晴雪”实质暗含诗人的不忘国事壮志难酬。

(2)①借景抒情。

如第一、二句,高耸壮美的天山导我西行,并与我这寂寥之人为伴。

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

②比喻。

如,第一句中“琼瑶”,是洁白晶莹的美玉,用来比喻天山上的积雪,非常贴切。

第四句中的“晴雪”是晴天的积雪,用来比喻诗人的白发。

③拟人。

“我与山灵相对笑”,承接第二句“伴寂寥”而来。

诗人面对“寂寥”的情景,无可奈何,似乎眼前的山灵面对自己含笑。

④双关。

“满头”,既指山头,也指人头。

“晴雪”,是晴天的积雪,格外洁白,语意双关,既指山上积雪,也指头上的白发。

⑤对比。

山众且美,人少且空,形成鲜明的对照,不免感到寂寥。

6、⑴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⑵不愤不启⑶水落而石出者⑷剑阁峥嵘而崔嵬⑸酾酒临江横槊赋诗⑹不敢言而敢怒⑺则孤陋而寡闻

7、佛教传入中国,经过近一千年的发展才有理学诞生总结了思想重建的事例,证明“中西学术思想的真正融合必将是一个长期的发展历程”3分;将佛教和西方思想比

较,用时代与佛教传入时的时代差异,说明当今中西思想融合的复杂性。

3分

8、远离热闹,甘于寂寞;献身学术,为中西文化的融合而努力进取。

每点2分

9、①与“科学”相印证的有“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等(《论语•阳货》)。

②与民主相互印证的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孟子的“诛一夫”非为“弑君”思想等。

③与平等相互印证的有: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等《论语•季氏》

④与博爱相互印证的有“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等《孟子•梁惠王上》。

每点答出一条得2分。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4(参考答案)

1.答案D [A项qià,biē/bì,fàn/biān。

B项jiá,chái/jǐ,zhěn/chèn。

C项tuān/duān,yìnɡ/ténɡ,shè。

D项chóu/tāo,zhuō/chǔ,shēn/zhèn。

]

2.【答案】C【解析】A.“归纳演译”应该是“归纳演绎”B.“自行其事”应该是“自行其是”D.“一愁莫展”应该是“一筹莫展”本题还涉及到两种情况需要注意:

一是同义异形词,B项中“丰姿潇洒”也可写作“风姿潇洒”;二是音近形异词,A项中的“归纳演译(绎)”,B中的“各行其事(是)”,D项中的“一愁(筹)莫展”。

注意到这两点就可越过命题陷阱作出正确的选择。

3.(5分)【答案】对别国国名的翻译,中文能表达美好的感情,而外文不能。

4.【答案】海区特点、地质构造、历史记载

5.D(轻:

以……为轻,轻视。

6.C(①③是仁政带来的结果)

7.D(应是曾巩疏远王安石。

8.

(4分) 曾巩就招待他吃饭,送给他帽子和衣服,把车马和骑从借给他,让他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3分)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能有超过他的。

(3分)我所说的吝啬,是指他勇于作为,而吝啬于改正过错罢了!

9、答:

(1)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

“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2)例如:

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今昔之感和家国之忧)

10.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2)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术业有专攻(3)哀吾生之须臾,挟飞仙以遨游(4)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5)廊腰缦回,檐牙高啄(6)仁者不忧,勇者不惧(7)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8)吾将上下而求索

【参考译文】: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

他从小就机智敏锐,十二岁时,曾尝试写作《六论》,提笔立成,文辞很有气魄。

到了二十岁,名声已传播到四方。

欧阳修看到他的文章,十分惊异。

嘉祐二年考中进士,出任越州通判。

这一年发生了饥荒,他估计常平仓储存的粮食不足以用来救济,而乡间的百姓,又不能都到城里来购粮。

曾巩就张贴告示晓谕所属的各县,劝说富人如实申报自己储存的粮食,共有十五万石,让他们将这些粮食比照常平仓的价格稍稍提高一点后卖给百姓。

百姓得以就近方便地买到粮食,又不出家乡,而且粮食有余。

曾巩又让官府借给农民种子,让他们随秋季的赋税一起偿还,使得农事没有耽误。

任齐州知州,他的管理以根治邪恶、迅速严厉地打击盗贼作为根本。

曲堤有个姓周的人家的儿子周高横行骄纵,残害良民,他的能力能够影响当地的权贵和豪绅,州县的官吏都没有人敢去追究。

曾巩逮捕了他,处以刑罚。

章邱有百姓在乡村里聚众结伙,号称“霸王社”,杀人劫财,劫夺囚徒,没有一件不能如愿的。

曾巩让百姓组成保伍,让他们侦察盗贼的行踪,有盗贼就击鼓传递消息,相互援助,每次都能将盗贼擒获。

有一个名叫葛友的人,名列被追捕者之中,有一天,他到官府自首。

曾巩就招待他吃喝,送给他衣帽,把车马和随从借给他,让他在齐州四境夸示炫耀。

盗贼听说了这件事,大多出来自首。

曾巩表面上看来是将此事到处张扬,实际上是想要离间分化那些盗贼,让他们不能再纠合在一起。

从此,齐州的人们连院门都不用关闭就可以安睡了。

调任洪州。

适逢江西当年瘟疫大流行,曾巩命令各县镇都储存药物以备需求。

士兵和百姓生活困难不能养活自己的,就招来住在官舍,供应给他们饮食衣被等用品,分派医生给他们治病。

朝廷的军队征讨安南,所经过的州要准备上万人所需的物资,其他地方的官吏借此机会横征暴敛,百姓难以忍受。

曾巩则事先分别处理好了大军突然集结时的吃住问题,因此,军队离开后,城乡的百姓都不知道。

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曾巩负有才名,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世上不少人认为他命运不济,时运不佳。

这一时期,朝廷的一批晚生后辈出人头地,曾巩对此看得很淡泊。

一次经过朝廷时,神宗召见他,对他慰劳问候,十分宠信,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曾巩品性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在家境衰败,无所依靠的情况下,抚育四个弟弟、九个妹妹,他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全都由他出力操办。

曾巩写文章,涉猎广泛,气势很盛,当时擅长写文章的人,很少有能超过他的。

年轻时与王安石交往,王安石当时声誉不大,曾巩将他引荐给欧阳修。

王安石得志后,曾巩对他有了不同的看法。

神宗曾经问曾巩:

“王安石是怎样的人?

”曾巩回答说:

“王安石的文章学问和行为道义,不在扬雄之下,但因为他吝啬的缘故所以比不上扬雄。

”皇上说:

“王安石对富贵看得很轻,怎么说他吝啬呢?

”曾巩说:

“我所说的吝啬,是说他勇于作为,但吝啬于改正自己的过错罢了。

”神宗赞同他的这个看法。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5(参考答案)

1.答案D [A项zēnɡ/cénɡ,chòu,jūn/ɡuī。

B项xiànɡ,lònɡ/nònɡ,lè/yuè。

C项lòu/lù,nián/zhān,jiě。

D项zhì/shí,xiāo/xuē,tānɡ/shānɡ。

]

2.A集腋成裘

3.【答案】

(1)分析测试基因样本,研究人与人的遗传差异。

(2)绘制成人类迁徙地图。

4.

(1)①写景采用了远近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是远景,写出了青山历历在目之景;“潮平路带沙”是近景,写出了潮水退去,沙迹残留的路面之状。

②用了视听(动静)结合的手法。

“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是视觉描写,“数声啼鸟”是听觉描写。

③“数声啼鸟怨年华”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表达作者内心的愁怨。

(2)①抒发了作者年华易逝,青春不再的忧伤之情。

“数声啼鸟怨年华”一句可以看出这一点;②抒发了作者天涯飘泊的厌倦之情,“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一句可以看出;③抒发了作者对物是人非的复杂心情。

“绿杨堤畔问荷花:

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写词人站在荷塘边,想起从前路过此地,乘着酒意,观赏荷花,引发叩问:

“你还记得那年买酒喝的那个醉汉么?

5.⑴金就厉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⑵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⑶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⑷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⑸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⑹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⑺檐牙高啄钩心斗角⑻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6(参考答案)

1.答案D [A项鲜(xiān)活/鲜(xiǎn)为人知。

B项估量(liánɡ)/量(liànɡ)体裁衣。

C项裨(bì)益/纵横捭(bǎi)阖,忌惮(dàn)/殚(dān)精竭虑。

]

2.C(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把“实施”后的“了”改为“的”,“处置法”后边的“后”删去。

B.句式杂糅。

删去“造成的恶果”。

D.搭配不当,“走出……重要出路”不妥)

3.【答案】应该是品学兼优、具备自学能力(一定潜能)的人才,具备一定创造性,兴趣广泛,心态阳光。

(每个要点1分)

4.C【御车:

驾车(的车夫)。

5.D【A,①连词,表示顺承关系;②连词,表示转折关系。

B,①代词,他;②副词表示推测语气。

C,①介词,到;②介词,对于。

D①副词,指代动作的一方,这里指代第三人称;②副词,指代动作的一方,这里指代第三人称。

6.D【“认为官场险恶”、“眭夸拒官富有远见”在原文中缺乏依据。

7.

(1)眭夸就借口(1分)说自己是运送租粮的乡下人,假装成赶车的车夫,才(1分)得以走出关卡。

(2)崔浩便为他开脱说情(1分),眭夸才得以免受罪罚(1分)。

(3)眭夸的岳父(或“夫人的父亲”)巨鹿人魏攀,是当时显达之士。

(判断句1分)眭夸(主语补充正确1分)对他不曾用女婿的礼节,两人的感情如同朋友(本句句意1分)。

8.“低调”是指青稞看似“平淡”却“伟大”,看似“其貌不扬”却是个“硬汉”,看似只是“率性而为”却充满了美感;(2分)“顽强”是青稞能在“土质很差”、环境恶劣、多风季节里蓬勃生长。

(2分)

9.青稞在劲风中左右摇摆,与鸟儿张开翅膀在空中飞翔的姿态相似;(2分)青稞不畏劲风,坚韧顽强、自由自在的精神与鸟儿顽强自由翱翔于天空的精神相契合。

10.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和对比的表现手法,(2分)表现了江南稻田的与家乡的青稞地的差别,(2分)突出青稞率性、粗犷、富有内涵的美。

(2分)

11.不同意。

本文通过对故乡青稞的描写,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西藏的依恋和热爱之情,(3分)结尾由爱青稞拓展到对母亲、对故乡的孝敬,升华了主题,并不多余,不能删除。

(3分)或:

同意。

本文通过对故乡青稞地的描写,表现的是作者对故乡西藏的依恋和热爱之情,(3分)而从前面的描写中,读者已能体会到作者的这种感情,如果以“我仿似一下子扑进了母亲的怀里”一段作结,这样全文戛然而止,余味无穷。

(3分)

12.

(1)句读之不知

(2)小乔初嫁了

(3)各抱地势,钩心斗角(4)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5)取之无禁,用之不竭(6)骐骥一跃驽马十驾

(7)玉盘珍羞直万钱(8)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7(参考答案)

1.【解析】:

A/调剂 冥顽B掂量C砝码D怦然

2.C(A项去掉“经过”。

B项“第一部”与“处女作”重复,D项优劣高下应对应两方面)

3.[示例]水磨青砖砌墙;矮脚吊扇门、趟栊和硬木大门组成门廊;小天井隔成三间两廊、左右对称的布局;大屋两侧各有一条青云巷。

4.

(1)“拖”写黑云的移动。

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

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

 【解析】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炼字题,就是通过关键字把握意境。

炼字,一般是词类活用,或者运用了修辞手法,做题时首先应该指出这点,再从景与情两方面说明其效果,比如动静结合,化静为动,化意为象,化无形为有形,化无情为有情,化平淡为生动,化腐朽为神奇,变简单为多样等。

(2)“闲”“静”“又”。

“闲”字:

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

“静”字:

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

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

“又”字:

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

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内容。

把握诗人的情感,要从抒情方式入手。

直接抒情的,抓情感词,抓议论句。

间接抒情的,抓意象(人物、事件、景物、器物),通过意象揣摩情感。

如果是以景衬情,要分清是正衬,还是反衬。

用了典故的,要注意区分是正用,还是反用。

还可以通过表现手法反求情感。

5.(6分)①特定时代精神引领与思想交锋的需要。

②作为政治符号被误读、被神化。

③被实用主义者解构、利用。

(每点2分)

6.(6分)①鲁

迅是一代文学大师、文化英雄;②鲁迅没有虚荣心,平凡、本色、朴实;

③鲁迅身上也有缺点。

(每点2分)

7.(6分)①必须远离功利;②应该本真地宣扬作家的人格魅力;③应以平等的心

态和眼

光看待名人。

(每点2分)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8(参考答案)

1.答案A [A项zhù/chóu,shǔn/dùn,xí/qiú。

B项duó/zé,zhànɡ,zhá/xiá。

C项kuǐ/hún,shāi/shī,yōnɡ。

D项qiāo/xiǎo,yú,zhì/chí。

]

2.C(A.语序不当,“划时代的”应放到“里程碑”之前。

B.逻辑次序混乱,第二个“文化”和“音乐”次序颠倒。

D.语序不当,应是先“发射”后“回收”)

3.[示例]:

王羲之变革了楷书,发展了草书,确立了行书的地位。

4.答:

D.不遑:

不暇,来不及

5.答:

B(连词,都是表修饰,“地”;A.代词,人称代词,代人,“她的”/指示代词,代物,“其中的”;C.连词,“于是、就”/介词,“依照、根据”;D.助词,主谓之间不译/“的”)

6.答:

C(“钱塘君对其所作所为毫不在意,一意孤行”错)

7.(10分)①答:

(柳毅)走近一看,原来就是以前托他捎信的那个女子(“迫”“乃”各一分,全句通顺一分)

②答:

刚才我辰时从灵虚殿出发,巳时抵达泾阳,午时在那里交战,未时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