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30002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7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电大《刑法学专题研究》机考题库及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

27.非实行行为是指刑法总则规定的对刑法分则规定的实行行为起补充作用的行为。

28.附加刑只能附加适用,不能独立适用。

29.根据具体犯罪行为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可以分为简单客体和复杂客体。

30.根据我国刑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都是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31.根据我国刑法规定,凡年满16周岁,精神正常的人,都是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32.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3.根据我国刑法规定,限制刑事责任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应当从轻、减轻或免除处罚。

34.公安人员甲向犯罪分子乙通风报信助其逃避处罚。

甲、乙成立共同犯罪。

35.惯犯虽有数个同种之罪,在立法有明文规定的情况下,以法定的一罪处理。

36.甲、乙应当预见但没有预见山下有人,共同推下山上一块石头砸死丙。

只有认定甲、乙成立共同过失犯罪,才能对甲、乙以过失致人死亡罪论处。

37.甲对胡某实施诈骗行为,被胡某识破骗局。

但胡某觉得甲穷困潦倒,实在可怜,就给其3000元钱,甲得款后离开现场,甲属于犯罪未遂。

38.甲发现邻居刘某(女)正在家中卖淫,即将刘家价值6000元的防盗门砸坏,阻止其卖淫。

甲成立正当防卫。

39.甲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缓刑2年,缓刑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敲诈勒索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年,甲构成累犯。

40.甲犯抢劫罪,被判处10年有期徒刑,可以假释。

41.甲明知乙犯故意杀人罪而为乙提供隐藏处和财物。

甲、乙构成共同犯罪。

42.甲为使被害人溺死而将被害人推入井中,但井中没有水,被害人被摔死。

这是方法错误,甲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43.甲因涉嫌贪污罪被逮捕,关押期间揭发了吴某犯有受贿罪,经查证属实,甲属于立功。

44.甲在参与聚众斗殴中将乙打死,甲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45.甲在刑罚执行完毕以前发现漏罪的,应当按照“先并后减”的原则实行数罪并罚。

46.甲在制服不法侵害人后,又对其实施加害行为,甲成立故意犯罪。

47.甲抓住妇女李某的手腕,欲绑架李某然后出卖。

李为脱身,便假装说:

“我有性病,不会有人要。

”甲信以为真,于是垂头丧气地离开现场。

甲属于犯罪未遂。

48.甲追赶小偷乙,乙慌忙之中撞上汽车死亡,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49.减轻处罚可以是刑种的减轻,也可以是刑期的缩短。

50.减刑不同于减轻处罚。

51.减刑其实就是改判。

52.交警甲故意为乙实施保险诈骗提供虚假鉴定结论。

53.教唆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犯罪,教唆人单独构成间接正犯。

54.紧急避险不适用于在职务上或业务上负有特定责任的人,比如消防队员不能为了避免火灾对本人的危险而采取紧急避险。

55.拘役的期限为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

56.量刑情节包括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

57.没收财产的范围限于犯罪分子个人所有财产的一部分或全部。

58.某甲意图杀害某乙,向某乙开了一枪,结果打死一人,打伤一人,某甲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故意伤害罪,数罪并罚。

59.任何犯罪都必然使犯罪客体受到一定的侵害,但不一定损害犯罪对象。

60.如果行为人的某种行为不是出于故意或者过失,即使在客观上造成了危害社会的结果,也不构成犯罪。

61.实施绑架过程中,故意致被害人死亡的,以故意杀人罪一罪处罚。

62.是否着手实行犯罪,是区分犯罪未遂与犯罪预备的主要标志。

(  )√

63.适用刑法人人平等也就意味着应该绝对的同罪同罚。

64.首要分子是一种主犯,但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

65.疏忽大意的过失与意外事件的根本区别在于行为人应否预见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上。

66.数罪并罚时,“先减后并”在一般情况下使犯罪人受到的实际处罚比“先并后减”轻。

67.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致被告人死亡的,按照故意杀人罪一罪处罚。

68.死缓不是独立的刑种,而是执行死刑的方式。

69.死缓制度是对于应当判处死刑的犯罪分子,如果不是必须立即执行的可以判处死刑同时宣告缓期2年之后再执行的制度。

70.所有犯罪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犯罪之日起算。

71.危害结果必须是危害行为对犯罪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

72.我国公民在我国领域外犯我国刑法规定之罪,最低刑为3年以上有期徒刑的,适用我国刑法。

73.我国刑法对不同的犯罪停止形态规定了不同的刑事责任,对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

74.我国刑法规定,凡在我国领域外犯罪,依照我国刑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如果已经经过外国审判或在外国受过刑罚处罚的,我国刑法不予追究。

75.我国刑法规定,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和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76.我国刑法规定,防卫过当或避险过当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77.我国刑法规定,又聋又哑的人和盲人是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

78.我国刑法规定的法定情节包括加重、从重、从轻、减轻处罚情节。

79.我国刑法体系在“节”下设“条”、“款”、“项”等层次。

80.我国刑法中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

81.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在我国犯罪的,我国刑法不予追究。

82.想象竞合犯是指一个犯罪行为触犯数个罪名的犯罪。

83.刑罚是犯罪分子承担刑事责任的主要方式。

84.刑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刑事立法过程中应当遵循的基本准则。

85.刑法的阶级性质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所以,我国刑法的本质属性是社会主义。

86.刑法的体系就是刑法规定的、按照一定次序排列的各种刑罚方法的总和。

87.刑法的效力包括刑法的空间效力、时间效力以及对人的效力三个方面的内容。

88.刑法修正案是刑法典的当然组成部分。

89.刑事责任能力的本质是人实施行为时具备的相对自由意志能力,达到一定年龄的人都具备刑事责任能力。

90.刑事责任能力是行为人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91.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时,对与自己的行为有关的事实情况认识错误,也不会影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92.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

93.一般认为,我国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

94.乙准备使被害人吃安眠药熟睡后将其勒死,但未待实施勒杀行为,被害人因吃了乙投放的安眠药死亡。

这是构成要件提前实现,乙行为成立故意杀人既遂。

95.有犯罪必然会受到刑罚处罚。

96.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为原判刑期。

97.在公检法机关立案侦查或法院已经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98.在罪刑法定原则的指导下,扩张司法解释和限制司法解释都是越权违法的。

99.张某犯交通肇事罪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期满后的第3年又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张某构成累犯。

100.正当防卫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对方的犯罪行为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指的是我国国境以内的全部空间区域,即我国的领陆、领海和领空。

主刑是对犯罪适用的主要的刑罚方法,可以独立适用,也可以并科适用。

遵循罪责刑相适应原则不仅要考虑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而且要考虑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

二、单选题

1.()是决定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的首要条件。

犯罪客体

2.“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体现的是()。

罪刑法定原则

3.2003年9月28日零时许,唐某在河南省某大桥南东河堤用钢锯、钳子将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队在此铺设已断开的通信电缆割成小截,盗走120米,价值7500元,随后,在大桥南引桥西边,将市政设施管理处正在铺设的路灯电缆割断盗走40米,价值980元。

唐某的行为构成()。

唐某的犯罪行为构成破坏军事通信罪和盗窃罪,实行并罚

4.2005年4月至9月间,赖某为牟取私利,先后两次以2000元的价格从河南省驻马店市购买了伪造的革命伤残军人证、中国人民解放军士兵证、军车车辆驾驶证、军车行车执照等证件共20本,并以500至800元的价格卖出,获得赃款3500元。

赖某的行为构成()。

买卖武装部队证件罪

5.2010年2月,陈飞经高某介绍,在重庆市渝北区某小区外的公路旁,以人民币5000元的价格从王某处购得一辆无任何合法手续的长安轿车一辆,供自己使用。

经鉴定,陈飞购买的轿车价值49600元。

关于本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陈飞的行为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

6.保险事故的证明人故意提供虚假的证明文件,为他人骗取保险金提供条件的,应当认定为()。

保险诈骗罪的共犯

7.被告人甲与乙有私仇。

甲为了报复乙,在乙楼下的垃圾桶里埋下了炸药和雷管,试图在乙倒垃圾时炸死乙,但连续5天乙都未到楼下倒垃圾,乙的邻居丙在倒垃圾时被炸成重伤,垃圾桶被炸坏。

甲行为构成何罪?

()爆炸罪

8.被判处()的犯罪分子,在执行期间参加劳动的,应当同工同酬。

管制

9.陈某抢劫出租车司机甲,用匕首刺甲一刀,强行抢走财物后下车逃跑。

甲发动汽车追赶,在陈某往前跑了40米处将其撞成重伤并夺回财物。

关于甲的行为()。

属于正当防卫

10.承担资产评估的中介组织人员索取他人财物,故意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行为,应如何处理?

()以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和中介组织人员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数罪并罚

11.程某,男,50岁,某市居民。

在解放南方某沿海城市的战役中,程某将明知是畏战躲避的某部士兵杨某收藏起来,并对外人称是前来避难的亲属。

当杨某后被同部队的战士发觉后,程某继续以其患病为由替杨某庇护。

程某的行为构成()。

战时窝藏逃离部队军人罪

12.处断的一罪包括()。

连续犯

13.单位为谋取不正当利益而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构成犯罪的,应当认定为()。

单位受贿罪

14.对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的,()。

应当减轻处罚或免除处罚

15.犯罪的目的和动机存在于()的犯罪中。

直接故意

16.犯罪的未完成形态存在于()实施的犯罪中。

17.放火罪的既遂是指()。

放火行为已经引起燃烧物独立燃烧

18.根据我国刑法规定,法定最高刑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追诉时效的期限是()。

5年

19.根据属地管辖权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

犯罪的行为或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境内

20.构成贩卖毒品罪的自然人主体,必须是年满()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14

21.故意用言语行为挑逗、刺激对方,诱使对方首先进行不法侵害,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借机加害对方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

防卫挑拨

22.管制的期限为()。

三个月到两年

23.何某和蔡某系银行营业所会计、出纳,利用职务之便,为私营业主刘某个人账户空存24万元,由刘某利用该账户24万元进行验资注册私人公司。

试问本案中,蔡某、何某和刘某的行为构成:

()何某和蔡某构成挪用公款罪,刘某属于挪用公款罪的共犯

24.甲、乙、丙三人共同盗窃,甲负责调查地形,乙负责望风,丙负责入室行窃。

三人的共同犯罪属于()。

复杂的共同犯罪

25.甲、乙、丙三人为了本单位的利益而组织实施了盗窃电力的行为,情节严重,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应当以盗窃罪追究甲、乙、丙三人的刑事责任

26.甲、乙上山去打猎,在一茅屋旁的草丛中,见有动静,以为是兔子,于是一起开枪,不料将在此玩耍的小孩打死。

在小孩身上,只有一个弹孔,甲、乙所使用的枪支、弹药型号完全一样,无法区分到底是谁所为。

对于甲、乙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

()甲、乙不构成犯罪

27.甲对乙实施抢劫,乙奋起抗争,恰遇甲之好友丙经过,甲请丙帮忙,共抢得乙身上钱财若干。

甲、丙的共同犯罪属于()。

事先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28.甲放在卧室手提包里的5000元被乙所盗,为了报复乙,甲向公安机关谎称被盗6.5万元,并指使丙证明自己被盗6.5万元,甲的行为()。

构成妨害作证罪

29.甲故意举枪射击仇人乙,但因为没有瞄准,将乙的名车毁坏。

甲的行为()。

构成故意杀人罪

30.甲某,某银行办事处出纳,在该办事处工作人员下班回家之后,携带作案工具进入办事处工作厅,用托升桌面、拉开抽屉等方法先后从该办事处主任、出纳等人的办公桌抽屉内盗出库房的两串钥匙,然后用钥匙打开库门,撬开钱箱,盗出102余万元。

关于此案,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甲某构成盗窃罪

31.甲某,男,20岁,将独自在外玩耍的邻居家的三岁幼儿骗出后藏到一个朋友家,对朋友谎称是亲戚家的孩子让朋友帮忙照顾几天。

之后,甲通过变声给邻居打电话,称准备好25万元的赎金,否则就再也见不到孩子了。

邻居报警后,警察将甲某抓获。

甲某的行为构成()。

绑架罪

32.甲某看乙某被汽车撞倒,手包被甩出很远,又看到肇事车辆逃逸,将乙丢在远处。

乙因左腿骨折不能站立,坐在地上痛苦地呻吟。

甲见此情形,捡起乙的手包,不顾乙的警告劝阻,扬长而去,经查,手包中共有人民币5000元。

对此,甲构成()。

抢夺罪

33.甲某原系某乡某村村民委员会主任。

在某厂征用村里土地时,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利用作废收款收据等手段套取征地补偿费10万元,据为己有。

甲某构成()。

甲某构成贪污罪

34.甲某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持刀劫持一名女青年乙至僻静处,强行与之发生性关系。

在强奸行为过后,甲又摸出了乙随身携带的钱包和手机,乙因为害怕没有提出异议。

对甲的行为应如何定性?

()甲构成强奸罪和抢劫罪

35.甲某在邮电局工作期间,经常利用职务之便,私自开拆经手投递的信件和邮包,仅在一年间就累计拆看信件100余封,包裹50余件,从中窃取财物1万余元,造成恶劣影响。

对甲某应当()。

以盗窃罪从重处罚

36.甲弄虚作假,采用将高关税税率货物伪报为低关税税率货物的方法进口货物,偷逃关税20万元。

甲的行为构成()。

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37.甲是电气设备维修工,负有维修车间电气设备的任务。

在其当班期间发现电气受损,有引起火灾的危险,但由于对领导不满,故意不予维修,以致引起火灾,损失重大。

对甲应以何罪论处?

()放火罪

38.甲为了杀死妻乙,将准备好的毒药偷放在乙要服用的中药汤中。

乙嗅到气味异常,遂把它倒掉,并报告公安机关,查明中药汤中含有磷化锌。

公安机关将甲予以拘留。

对甲的行为应认定为()。

实行终了的杀人未遂

39.甲为杀死乙,向乙家投炸弹,造成乙死亡,房屋炸毁,甲的行为属于()。

想象竞合犯

40.甲为擅自设立金融机构而伪造公文、印章,甲的行为属于()。

牵连犯

41.甲系市政府某局局长,因为急于筹款自用,对建筑商乙谎称能安排工程项目。

乙送上人民币20万元,以求获得承包工程,甲遂接受。

甲某的行为()。

构成诈骗罪

42.甲乙两家有仇。

某晚,两拨人在歌厅发生斗殴,甲、乙恰巧在场并各属一方。

打斗中乙持刀砍伤甲小臂,甲用木棒击中乙头部,致乙死亡。

属于故意杀人

43.甲因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缓刑3年。

缓刑考验期满不久,司法机关查获甲在缓刑考验期内又曾盗窃价值约六千余元的财物。

对甲应当()。

撤销原判宣告的缓刑,前罪与后罪数罪并罚

44.甲在担任某市商业网点管理办公室主任期间,违反有关网点资金专款专用的规定,擅自将网点资金620万元出借给美达实业有限公司。

期间,美达实业有限公司先后归还360万元,尚有260万元未归还。

在出借的过程中,甲未谋取任何个人利益。

滥用职权罪

45.甲在路上捡到一钱包,发现内有少量现金和一个身份证,于是用该身份证去办理了一个手机卡,使用此手机卡大量打电话,欠费5000元后将手机卡丢弃。

对甲的行为如何定性?

()诈骗罪

46.交通运输肇事后因何种情形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逃逸致人死亡

47.警察甲临时亟须用钱,便找个体户乙借钱。

乙同意借钱,但条件是要有物品质押。

甲将公务用枪交给乙质押,乙借给甲5万元现金,借期1个月。

1个月后,甲无力偿还借款,乙便向公安机关报案。

甲、乙的行为属于下列哪个选项?

()甲非法出借枪支罪、乙非法持有枪支罪

48.看守所值班武警甲擅离职守,在押的犯罪嫌疑人乙趁机逃走,但刚跑到监狱外的树林即被抓回。

关于本案,下列哪一选项是正确的?

()甲主观上是过失,乙是故意

49.李某盗窃了一批珍贵的古董文物,为了避免罪行暴露被抓便将文物藏在自己的私密地窖内十年之久。

多年之后李某见文物被盗风波已经渐渐平息,遂将文物拿出,为了方便携带和销赃,李某将部分文物砸碎。

下列选项中对李某的行为定性正确的是()。

50.利用职权、从属关系,以胁迫手段奸淫现役军人的妻子的,应以()论处。

强奸罪

51.梁某在某国有公司任行政办公室主任,通过该国有公司的集体研究,由梁某负责销售该公司开发的某大厦的商品房。

梁某在没有违反公司规定的最低销售价格的前提下,隐瞒实际的售房价格,占有售房合同价和实际售房价的差额价款,共计25万元。

如何评价梁某的行为?

()因梁某所销售的商品房属于国家的公共财产,实际售房全都归公司所有,其行为构成贪污罪

52.刘某受委托担任李某受贿一案的辩护人,期间在李某妻子的陪同下,分别找证人王某、张某、熊某、彭某调查时,将上述人员陈述的"

送钱是为了调动和提拔"

改为"

是给李某买烟酒和衣服的"

并将其搜集的证据材料在法院开庭审理李某受贿案时当庭出示,提出李某的行为不构成受贿罪的辩护意见,致使人民法院没有当庭认定彭某向李某行贿9000元的犯罪事实。

但是,人民法院并没有因为刘某的辩护而宣告李某无罪。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刘某的行为构成妨害作证罪

53.刘某意图杀死范某。

一天,持刀潜伏在范某院落的大门外,等候范某的出现,后因久等未果,又惧怕法律,遂打消杀人恶念,持刀返家。

对刘某的行为应定为()。

预备阶段上的犯罪中止

54.刘某与陈某、王某预谋,为涉嫌贩卖毒品犯罪的犯罪嫌疑人戴某做虚假传染病鉴定,以达到取保候审的目的。

刘某向陈某行贿现金1500元后,陈某为其违规出具了戴某患有乙型病毒性肝炎,具有传染性的刑事诉讼医学鉴定书。

同年刘某在向公安局政委汇报戴某一案时,就犯罪事实部分作了虚假汇报,导致犯罪嫌疑人戴某于当日被取保候审,影响了案件的正常诉讼。

刘某的行为构成()。

徇私枉法罪

55.没有实际不法侵害行为发生,行为人误以为受到侵害而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刑法理论上称为()。

假想防卫

56.免除处罚是指()。

作有罪宣告,由于犯罪情节轻微而免除其刑罚处罚

57.某单位工作人员甲乘被借调收款之机,在一周内三次窃取现金数千元,甲的行为属于()。

58.某高级法院副院长出版了一本刑法学教科书,对刑法的若干问题作了阐释。

这种解释属于()。

论理解释

59.某国有保险公司理赔人员李某指使投保人某甲编造虚假的保险事故,由自己进行虚假理赔,将骗取的50万元保险金均分。

问某甲的行为构成何罪?

()贪污罪

60.某甲虚构某乙侮辱妇女的犯罪事实,并在众人中散布,某甲应构成()。

诽谤罪

61.某住宅小区在招聘物业管理人员和保安时候,明知是逃离部队的军人,仍然招聘了大量的逃离军队的军人,该单位的行为构成()。

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

62.挪用公款罪在主观上()。

故意,不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63.判断犯罪既遂的标准应采取()。

构成要件说

64.彭某因私愤蓄意杀害韩某。

一天在韩某回家途中向其开枪射击,但未击中。

这时,枪里面尚有子弹3颗,彭怕罪行暴露,遂停止开枪射击,彭的行为是()。

犯罪中止

65.如果被教唆的人没有犯被教唆的罪,对于教唆犯,()处罚。

从轻或减轻

66.数罪并罚时,对数罪中有无期徒刑、死刑的,只能采取()。

吸收原则

67.孙某1985年5月生,1998年6月盗窃他人财物价值2380余元;

1999年8月抢劫他人手机一部和现金1200余元;

2001年10月实施绑架行为时,被抓获。

孙某应对()负刑事责任。

抢劫和绑架行为

68.贪污罪的主体是()。

国家工作人员

69.王某因与张某发生纠纷,心中忿忿不平,遂在他人面前扬言:

“以后一定要杀掉张某!

”王某的扬言属于()。

犯意表示

70.王某在出国进修前把一批珍贵物品托其好友,在国家机关工作的公务员李某保管,2年后,王某从国外归来,但李某谎称保管物不慎丢失,拒不交出王某交其保管的物品,李某的行为构成()。

侵占罪

71.王某在担任某市工程质量监督站监督室副主任期间,负责某在建大街的工程质量监督工作。

李某分包了在建大街工程中的大型购物中心钢结构安装工作,在施工期间,王某只是阅读了李某等人呈报的钢结构安装工作安全报告,未到现场进行过任何检查活动。

李某的施工队由于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导致脚手架坍塌,致使没有采取任何安全防卫措施的施工工人陈某和马某坠地死亡。

王某的行为()。

构成玩忽职守罪

72.危害公共安全罪的侵犯的客体是()。

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者重大公私财产的安全

73.我国的刑法分则根据犯罪的()不同,将犯罪分为十大类。

同类客体

74.我国公民特别是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的中国公民与境外机构、组织、个人相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