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0309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2.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精品.docx

最新语文重庆八中届高三第二次月考精品

重庆八中

高2018级高三(上)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

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30分)

注意事项:

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用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考试结束,将答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有两对读音不同的一组是()

A.慰藉/狼藉妃嫔/濒危参加/参差不齐

B.复辟/媲美行伍/行家毒蛇/虚与委蛇

C.蛮横/横祸标识/识别歼灭/缄口不言

D.佝偻/伛偻稽查/稽首呼吁/长吁短叹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佳肴污告远见卓识枉费心机

B.殉职斑斓穿流不息理屈词穷

C.抱怨贸然无事生非毁家纾难

D.宣泄凌厉事必恭亲厉兵秣马

3.下列各项中,加点熟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综合多次调查结果,贾樟柯在理工科学生中的知名度较低,学生对他是第几代导演,他的代表作有哪些知之甚少,看过他作品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B.尼古拉·萨科齐当选为法国总统后向媒体表示,上任之后要先从硬骨头啃起,当仁不让地解决法国目前面临的三大经济难题。

C.“小李已经主持过好几回学校的大型活动了,这次让她担任联谊活动的主持工作,真是赶鸭子上架,算找对人了。

”余老师一脸自豪地说。

D.京剧和地方戏在艺术形式上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泾渭分明,其实它们之间相互借鉴、吸收的地方很多。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

句是()

A.由著名影星李连杰创办的壹基金要离开中国红十字会单飞了,在2018年中秋节前后,就此种诀别属于“嫁女”还是“离婚”,媒体和慈善界还在字斟句酌。

B.“悟本堂”镇堂大师张悟本在谎言被揭穿之后仍可从容“停业深造”,以及稍后李一道长“成仙”骗财之路败退之后坦然“无限期闭关修炼”等“忽悠者”“东窗事发”仍可“全身而退”的现象,让我们有既荒唐又愤怒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

C.海南“国际旅游岛”项目是我国由官方独立建造、独立规划、独立投资、独立管理、独立收支的特大型海岛旅游规划,该项目的曲折实现,将成为我国旅游开发史上的重要一笔。

D.法律专家的看法是,消费者当众砸毁商品只是为了羞辱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

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中国诗歌自身的调节功能

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

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

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

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

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

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

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为什么七言没有继续加长,发展为九言呢?

我想这是因为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

这样的诗行不容易建立起来。

在音节变化的同时,格律也在逐渐严密化。

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就一个诗人来说固然有的擅长自由体,有的擅长格律体,但两方面的训练都是具备的。

在自由体与格律体之间始终没有分成派别。

它们互相补充又各擅其能,共同促使中国诗歌的繁荣发展。

从深层考察,诗歌的发展乃是性情与声色两种因素的交互作用。

从重性情到重声色,是中国诗歌史的第一个转变,这个转变发生在晋宋之际,具体地说是在陶谢之间。

这恰好也正是近体诗的各种技巧被自觉加以运用的时候。

明代的陆时雍说:

“诗至于宋,古之终而律之始也。

体制一变,便觉声色俱开。

谢灵运鬼斧默运,其梓庆之鑢乎?

”具体地说,这个转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即从重写意转到重摹象,从启示性的语言转向写实性的语言。

《文心雕龙·明诗篇》说:

“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情必极貌以写物,辞必穷力而追新。

”指出了转变后的状况。

从陶到谢的转变,反映了两代诗风的嬗迭。

正如沈德潜《说诗晬语》所说:

“诗至于宋,性情渐隐,声色大开,诗运转关也。

”重声色的阶段从南朝的宋延续到初唐,一方面丰富了表现技巧,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严密的格律,到盛唐,性情与声色完美地统一起来,遂

达到了诗歌的高潮。

但是性情与声色的统一毕竟不能维持多久。

盛唐半个世纪一过,二者便又开始分离。

重性情的,声色不足;求声色的,性情不完。

此后二者统一的诗作虽然不少,但能以二者的统一维持一个时代的再也没有了。

中国诗歌史总的看来是绚丽多彩的,但其最引人瞩目的顶峰也不过只有这么一个盛唐,半个世纪而已。

5.下列对中国诗歌自身“调节功能”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格律的逐渐严密化:

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

B.其语言形式的调节功能体现在不断形成新的诗句节奏:

五七言取代了四言成为主流。

C.“调节功能”是指历久不衰的中国诗歌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求变的一种特性。

D.调节功能还体现在性情与声色的交互作用,从而使中国诗歌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6.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人们由此感觉到二二节奏的四言诗越来越僵化。

B.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

C.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都指出了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

D.晋宋之间,诗歌转变主要表现在从重写意到重摹象,从启示性语言转向写实性语言两个方面。

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诗歌能历久不衰,是因为人们在诗歌创作中总是保持探索求新的自身调节的状态。

B.中国诗歌的发展是从自由体走向格律体,后来出现各种技巧被自觉运用的重声色的特点也就不足为奇了。

C.古诗与近体诗的长期并存,说明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

D.从诗歌的发展来看,性情与声色两者只有完美统一起来,才能真正成就诗歌的灿烂辉煌。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公孙鞅(即卫鞅、商君)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

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罢而孝公怒景监曰:

“子之客妄人耳,安足用邪!

”景监以让卫鞅。

卫鞅复见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膝之前于席也。

语数日不厌。

景监曰:

“子何以中吾君?

吾君之欢甚也。

”鞅曰:

“吾说君以帝王之道比三代,而君曰:

‘久远,吾不能待。

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①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故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

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

卫鞅曰: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孝公曰:

“善。

”甘龙曰:

“不然。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

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卫鞅曰:

“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

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

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

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

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杜挚曰:

“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

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卫鞅曰: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孝公曰:

“善。

”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于是太子犯法。

卫鞅曰: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将法太子。

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明日,秦人皆趋令。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

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者,卫鞅曰“此皆乱化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城。

其后民莫敢议令。

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

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

商君亡至关下,欲舍客舍。

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

“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

”商君喟然叹曰:

“嗟乎,为法之敝一至此哉!

”。

商君既复入秦,走商邑,与其徒属发邑兵北出击郑。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于郑黾池。

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

“莫如商鞅反者!

”遂灭商君之家。

(选自《史记·商君列传》,有删节)

注释:

①悒悒:

闷闷不乐的样子。

8.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景监以让卫鞅让:

责备

B.子何以中吾君中:

选中

C.而循礼者不足多多:

赞扬

D.舍人无验者坐

之坐:

使……获罪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B.①学者溺于所闻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C.①法之不行,自上犯之②而欲赴秦军,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D.①其后民莫敢议令②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公想依从商鞅而变法,但又怕天下人议论他,商鞅就对孝公说做事情不要犹豫不决,还认为只要能强国

利民,圣人就不必沿用成法遵循旧制。

B.商鞅到了秦国后,以富国强兵的办法劝说孝公,孝公特别高兴,因为按照商鞅的办法,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

C.甘龙认为聪明的人不改变成法而治理国家,杜挚认为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能改变成法,商鞅驳斥了这些主张,得到了孝公的赞同。

D.因公子虔一班人的告发,商殃受到追捕,后来商鞅发动商邑的士兵攻击郑国以谋求生路未能成功,最终落了个被五马分尸示众的下场。

 

第Ⅱ卷(共120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11.

(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的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①且贤君者,各及其身显名天下,安能悒悒待数十百年以成帝王乎?

(3分)

译文:

②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

(3分)

译文:

③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2分)

译文:

(2)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

(2分)

臧孙行猛政,子贡非之,曰:

“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有大略者不问其短

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子产卒,国人皆叩心流涕,

三月不闻竽琴之音。

其生也见爱,死也可悲!

12.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

(6分)

塞下曲(其六)

戎 昱

北风凋白草,胡马日骎骎①。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

铁衣霜露重,战马岁年深。

自有卢龙塞②,烟尘飞至今。

注:

①骎骎(qīnqīn):

形容马跑得很快的样子。

②卢龙塞:

古地名。

(1)请概括首联描写的“塞下”环境的特点,并分析其作用。

(3分)

 

(2)这首诗刻画了怎样的边将形象?

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3分)

 

13.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8分)

(1),,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2),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3)斩木为兵,,天下云集响应,。

(贾谊《过秦论》)

(4)此地有崇山峻岭,,,映带左右。

(王羲之《兰亭集序》)

(5)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王羲之《兰亭集序》)

(6),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7)孔子曰:

“三人行,。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如是而已。

(韩愈《师说》)

(8)师者,。

人非生而知之者,?

(韩愈《师说》)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

阅读下文,完成第14~17题。

树影下的家族(有删改)

朱以撒

①生前寂寞身后名,可以作为众多贤人的注解。

孔子也不例外,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

尽管他的身影已意象化,如一道遥远的风景。

②他活着的时候,美风良俗“礼崩乐坏”,物欲横流,生灵涂炭。

在严酷的现实面前,孔子不是躲在他的三间故宅里,作高头讲章,而是坚决地干预现实生活。

如任鲁国大司寇时,见鲁定公喜爱淫歌妖舞,迷恋于齐国送来的八十名美女歌妓,便心急如焚。

当劝谏无效时,他的文人脾性就上来了,辞去大司寇的职务,开始他颠沛流离的生活。

③他的漂泊,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在奋力抗争,阳光普照也罢,风寒霜雪也罢。

只是在过于雄大磅礴的苍凉空间下,他觉得自己有些力不从心了。

尤其是周游卫、陈、蔡、楚后,他的主张“终无任用”,这是多么大的打击啊。

他的心一定在疲惫中触及到寂寞的苍凉了。

夜间听漏,漏尽更残,失意仿佛没有尽头,氤氲迷雾中不见曙色。

他的出行,在后人看来是一种象征,在当时却是怎样一种痛苦——他那摇摇晃晃却执着朝前的身影,成了思想史长廊里不朽的雕像。

④孔子是很讲“正名”的,讲究雍容之礼乐。

但他却面对着扇自己耳光的窘境;周游列国时,那段“累累如丧家之犬”的日子;置身星空下,那种孤独而凄冷的仰望;逃离险境时,生命河床中无数的坎坷

不平……此情此境,该如何为这种非雍容的狼狈“正名”?

换了人,恐怕只有仰天长叹。

孔子却是自由的,他从精神层面,消解了诸多污泥,包括浸入身边的冷落和嘲笑。

用精神武器,孔子给我们展现了世间最绚烂的美丽、雍容和华贵,高洁和清贫就这么融洽地得以正名!

⑤怀想着几千年的事迹,我花了大半天的时间在幽深的孔府里穿行。

我在孔府的树影下变得那般弱小。

古老的树影使我的呼吸变得滞重,树影上布满了时光的符号和思念的语言。

尽管我和孔府相处是如此的短暂,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

⑥孔子生前的执着和忧郁,他的后人没有体验,不能细品,却享用了名噪古今的荣华。

一顶顶光焰四射的桂冠飞临,使孔府光芒万丈。

声名的显赫对于前人来说,是一种肯定,一种精神上的追补,而对于后人来说,荣耀的同时也万般沉重。

他们不能过普通人那般轻轻松松的寻常日子了,动不动就被称为多少代“衍圣公”,一举手一投足必然要有衍圣公那架式。

除了给予孔子后人优渥的生活条件外,又增加了多少文化品位、美学价值于其中呢?

就是那些封给孔子一顶顶桂冠的帝王们,好像尊孔得很,卫道得很,对儒家学说膜拜之至,可结果呢,看看宫廷内演出的一幕幕丑剧,尊孔只不过是骗人的幌子罢了。

⑦孔家的人早已不在高墙内树影下生活了,进入树影下的反倒是那些怀着各种各样心理的旅行者、朝拜者,和孔氏毫无瓜葛。

我好几次抬起头,试图透过树影窥见头顶的青天,可是孔府接收阳光是那么的有限。

这在我后来匆匆穿过孔庙的神秘和森严、孔林的枯寂和荒芜,目击那十万余树影下密集的坟茔时,我终于明白过来,是什么汇聚在树影之下。

我还看见了那些风雨中面容残沥的翁仲,或蹲或倒的石兽,岿然不动,它们是在回望过去的鼎盛吧?

14.第①段写到“他的行踪,实在是很可以给后人一些警策的”,联系全文来看,孔子的

行踪,可以给后人哪些警策?

(6分)

 

15.第⑤段写到“寒冷却一直扑击着我”,除了孔府幽深的环境让人感到寒冷之外,还有哪些原因使作者产生这种感觉?

(6分)

 

16.怎样理解题目“树影下的家族”中的“树影”的含义?

(4分)

 

17.文章最后写了孔林的“翁仲”和“石兽”,其作用是什么?

(6分)

 

六、(本大题共4小题,共14分)

18.根据文意排列下面句子顺序,把正确的序号填入横线上。

(2分)

“陆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通向西方的贸易通道,从西安出发,经新疆的南路和北路,到达中亚、西亚各国,再由这些国家转道至欧洲。

因此“海上丝绸之路”又被称为陶瓷之路、香料之路。

①“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又一重要通道

②与茫茫沙海、驼铃叮当的“陆上丝绸之路”一样

③其路线是由广东、福建沿海港口出发,经中国南海,至波斯湾、红海

④史料记载,“海上丝绸之路”最早在中国秦汉时期便已出现,到唐宋时期最为鼎盛

⑤而欧洲商人则带来毛织品、玻璃器皿、象牙等异域珍品

⑥中国商人将中国丝绸、陶瓷、香料、茶叶、漆器等物产运往欧洲

答:

19.根据下面两幅图,请分别概括中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

(4分)

图一:

高新技术在规模产业中的产值对照表(亿元)

 

答:

(2分)

图二:

高新技术产业中核心技术引进额对照表(亿元)

 

答:

(2分)

20.用一句话概括下面这则新闻的内容,且不超过25个字。

(4分)

AOL、EarthLink、微软和雅虎四家公司联合举行了一次记者招待会。

AOL执行副总裁兰德尔在会上指出:

“我们要宣布一个史无前例的决定,这次大规模起诉是我们各家公司发现和跟踪垃圾邮件制造者的成果展示,下一步就是让他们彻底失去发送垃圾邮件的能力。

EarthLink副总裁莱斯也在记者招待会上说:

“我们联合起来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消灭垃圾邮件,垃圾邮件正在毁灭我们最为重要的通信工具。

微软发言人则认为对所有的被告进行处罚实行起来有些困难,这其中存在一些技术上的难题。

在对有的垃圾邮件跟踪后发现,它们甚至来自阿根廷、印度、立陶宛、俄罗斯和南非等国家。

不过,雅虎所起诉的几个被告都是非常确定的,公司律师马特称他们将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专家表示,随着反垃圾邮件工具的普及,进入用户邮箱内的垃圾数量将逐渐下降,一些垃圾邮件发送者将因为压力沉重、回报减少而不得不罢手。

21.仿照下面划横线的句子,在后面文句空缺处再写一个意思连贯、语意明确、形象生动、句式基本一致的句子。

(4分)

自私利己,愚者之见;打造双赢,智者之举。

即使自己是一枝娇艳美丽的牡丹,也应明白,一花独放不是春天,百花争艳才能展现万紫千红的世界;

,,,

七、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我们生活的世界节奏越来越快。

“速成”“速递”“快餐”“高铁”等等触目皆是。

日前,更有报道称广州人的步速之快为世界第四。

求“快”的结果让我们看到了许许多多日新月异的变化。

与此相反,大洋彼岸的一位学者教授曾提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口号:

比慢。

这个口号颇值得玩味,“慢”是否意味着踏踏实实,从点滴做起,不要好高骛远?

要求:

(l)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

(2)除诗歌

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800字。

(4)不要脱离材料内容或含义的范围。

(5)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一、

1.B(A.jiè/jípín/bīncān/cēnB.bì/pìháng/hángshé/yíC.hèng/hèngzhì/shíjiān/jiānD.lóu/lǚjī/qíyù/xū)

2.C(A.污告——诬告B.穿流不息——川流不息D.事必恭亲——事必躬亲)

3.D(A.凤毛麟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和事。

与语境不符。

B.当仁不让:

遇到应该做的事,勇于承担,不推诿。

多用于在道义上应承担某事。

例句中萨科齐身为法国总统解决法国经济难题,是他职责范围以内的事而非在道义上应承担的事。

C.赶鸭子上架:

比喻强迫别人去做能力达不到的事。

与语境不符。

D.泾渭分明:

比喻界限清楚,是非分明。

4.A(B项“让我们有既荒唐又愤怒的感觉是颇难形容的”去掉“是颇难形容的”;C项“独立建造、独立规划、独立投资、独立管理、独立收支”语序失当;D项“羞辱或者表达自己的不满”中有两个动词与“不满”搭配,但不能说“羞辱不满”。

5.A(该项中“格律体取代了自由体”与原文第二段“中国诗歌是从自由体(古诗)走向格律体(近体诗),但格律体确立之后自由体仍不衰退,而是和格律体并存着,各有其特长。

”不符。

6.D(A项中“随着人们对《诗经》兴趣的降低,《诗经》的时代结束了”与原文意思不符;B项中“中国诗歌没有从五言七言发展成九言,是因为五言七言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更为活泼的缘故”与原文第二段中“一句诗七个音节已经达到读起来不至于呼吸急促的最大限度,加长到九言读起来呼吸急促”不符;C项“两代诗风的嬗迭发生在陶渊明和谢灵运之间”这一结论在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能推断出,但并不是由明代的陆时雍和《文心雕龙·明诗篇》“指出”的。

D项正确,可从文章第三段概括出来。

7.C(C项中“在中国诗歌史上对诗歌语言形式层面的追求意义不大”与原文不符。

三、

8.B(中意,这里讲做使动用法,使我们君王中意。

9.A(A均为通过、经由的意思;B介词,在/介词,从;C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翻译;D指示代词,那;人称代词,自己的或他们的。

10.B(“秦国就可以治理得如同殷、周一样好了”不对,原文“然亦难以比德于殷周矣”的意思是“然而,这样也就不能与殷、周的德行相媲美了”。

11.①何况贤明的国君,每个(希望)等到自己在位的时候名扬天下,怎么能(叫我)闷闷不乐等上几十年、几百年来成就帝王大业呢?

(3分)

(一句一分,当句有任何错不得分。

第一句重点“且”,翻译成“何况”、“

况且”均可;第二句要翻译出君王要在“自己在位”是名扬天下的意思,可采用意译;第三句重点词“安能”、“以”,分别翻译成“怎么能”、“用来”。

②智慧的人制定法律,愚蠢的人被法律限制;贤能的人更改礼制,不才的人被旧礼制拘束。

(3分)

(每翻译错一句扣一分,直至三分全部扣完。

第一句重点“者”,翻译为“……的人”;第二句重点“焉”,翻译为“于之”,“于”字表被动;第三句重点“更”,翻译为“更改、改变”;第四句重点“不肖”,翻译为“不才、不贤能”。

③新法在民间施行了整一年,秦国老百姓到国都说新法不方便的人数以千计。

或:

法令在民间施行了满一年,到国都说初行的新法不方便的秦国老百姓人数以千计。

(2分)

(一句一分,当句有任何错不得分。

第一句重点“期年”,翻译成“一年”、“满一年”均可;第二句难点在“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为定语后置句,但考虑到不翻译做定语后置句意仍通顺,所以此处二种翻译均可,其中“之”,翻译成“到”、“往”、“去”均可。

(2)独不闻子产之相郑乎/有大略者不问其短/有厚德者不非小疵/家给人足/囹圄空虚。

(每断对两处得一分,断对三处仍为一分,只断对一处不得分;除去必断的四处,

在明显不该断句的地方断句的意图蒙混过关者,不得分。

12.

(1)特点:

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

作用:

为全诗营造了肃杀的氛围,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思乡之苦的边将形象。

颈联表现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尾联表现了对从古至今接连不断的战争的厌倦,全诗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解析】 

(1)首联出句写自然环境险恶,对句用胡马飞驰表现军情紧急。

作用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

在内容上为全诗营造了一种氛围;在结构上为下文描写边将出场作了铺垫。

(2)诗歌的后三联刻画了边将的形象,其中颔联主要表现思乡之苦,颈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