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597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docx

药材种植技术培训材料

菊花种植

  菊花为菊科植物,以花入药,为常用中药,有疏风散热、清肝明目的功效,主治外感风热、头晕头痛等症。

经常饮用菊花茶有避暑除烦、清心明目之功用。

菊花品种因产地不同品种不同价格不一,如安徽的毫菊、浙江的杭白菊、河南怀菊花、河北的祁菊花等。

  分株繁殖  秋季收摘菊花后,将菊花茎齐地面割除,选择生长健壮、无病害植株,将其根全部挖出,重新栽植在一块肥沃的地块上,施一层土杂肥,保暖越冬。

翌年早春扒开粪土,浇水,4~5月份菊花幼苗长至15厘米高左右时,将全株挖出,分成数株,立即栽植于大田,栽时株行距为30~35厘米,挖穴,每穴栽苗1~2株,栽后盖上压实,浇水。

  田间管理 菊苗移栽成活后,到现蕾前要及时除草。

每次除草宜浅不直深。

菊花喜肥,除施足基肥外,生长期还应进行追肥并浇水。

第一次在移栽返青后,施10千克尿素,催苗,第二次在植株分校时,第3次施肥在现蕾期。

菊花常见的病害有根腐病、霜霉病、褐斑病等。

在多雨季节,菊花易发生全株叶片枯萎,拔起看根系霉烂,并有根际线虫,严重影响菊花的生长。

防治方法是移栽前用呋喃丹处理菊苗和栽种穴,可避免霉烂;另外,发现病株要及时拔除;雨季要及时排除田间积水。

其他病虫害可按常规方法处理。

此外,采收前如果下霜较早,会使菊花受冻变色减产,到时可随时收听天气预报,来霜前,在菊花田四周或上风处,点燃烟火,避免受冻。

  霜降至立冬采收  此时菊花盛开,色白正艳。

采收后要及时加工,防止腐烂变色。

可晒干或者烘干,然后剪下花朵即可,以朵大花白、气清香者为佳品。

柴胡早春栽培技术

  柴胡可以采用可食部分繁殖或分株繁殖。

种子繁殖于11月中下旬将新采收的种子播于大棚内,春节期间即可提早收获,但由于植株营养体较小,所以可食部分产量较低;也可于翌年3月中、下旬露地播种,第二年早春采收,种子产量较高。

播种前造足底墒,于小高畦上开浅沟,浇水,待水下渗后播种。

播种时将种子加2~3倍细沙混匀,播后覆土0.5cm厚。

每667m2播种量为500g左右。

分株繁殖于3月中下旬~4月上旬进行,将母株附近萌发的幼苗连根挖出,按株行距3~4cm见方定植,每667m2定植5500~7400株,栽植后踏实,灌足水。

半夏栽培技术

  选地 半夏喜湿润,不耐干旱,怕强光。

可选择肥沃、疏松的土壤、沙质土壤或粘土种植,沙土、砂砾不宜种植。

在树林下,果园中种植或作物间种,可减少遮盖设施。

  整地施肥 选地后,施足基肥,肥料可用腐熟的厩肥或堆肥,均匀地撒在畦面上,然后深耕6~7寸,使土质疏松,除去杂草残根,耙细正平,低地做高畦,岗地做低畦,平地做平畦,畦宽3~3.5尺(视地形而定),做畦后待播种。

  种子播种 播种期为4月下旬~5月上旬。

在做好的畦上按行距4~5寸开沟,将种子均匀撒在沟内,复土3~4分厚,上盖一层稻草;土干可浇水促进种子发芽。

当幼苗长到2~3寸高时,就可按株距4~5寸定植。

待3年后收获。

  株芽栽种 6月份叶柄下部的株芽成熟时即可采下栽种,按行距4~5寸开沟,将株芽顶端朝上栽入沟内,复土3~4分厚,稍镇压或复上一层草木灰,发芽后只生一个单叶。

  块茎栽种 地下生长的新块茎,在秋分挖出后,按个大小分成3个等级,春秋两季均可栽种。

先在畦内按行株距4~5寸开成小坑,每坑放入1~2个块茎,栽后复土3~4分厚,每亩约需鲜块茎75公斤左右。

  中耕除草  在小苗期可以进行,待幼苗长大时即不宜中耕,有草应随时拔除。

  浇水追肥  由于半夏喜湿润、不耐旱,天旱时应进行浇水。

追肥除一般肥料以外,还可以进行根外追肥,用3%的磷酸溶液喷射,效果很好。

黄栀子高产栽培技术

 黄栀子又名山栀子、水栀子,果实及全株均可人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学的不断发展,各种天然植物色素正在取代矿物合成色素。

黄栀子是提炼天然植物色素之上品,有着良好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黄栀子耐旱耐瘠,粗生易长;在一般的栽培管理情况下,第二年就可开花结果,有一定的产量,三年后进人盛产期,亩产可达1千斤以上,五至十五年为盛产高峰期,亩产可达三千斤以上。

种植黄栀子是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植物形态

    黄栀子为常绿灌木,株高1米以上。

叶对生,花大、白色、芳香。

果长椭下圆形,有5-9条翅状直棱,成熟呈黄色。

         二、生长习性

  黄栀子喜温暖、阳光充足的气候条件,较耐阴,海拔700米以下均可栽培。

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贫脊的土壤也可种植,但以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或中性土壤种植为佳。

    黄栀子每年在3月开始萌发新枝,春、夏、秋有三个明显的抽梢阶段。

春梢在3月中旬至5月中旬抽出。

夏梢在5月中旬至8月上旬抽出,秋梢在8月中旬抽出。

秋梢95%以上形成花芽,于次年3月与叶片同时展现。

秋梢花芽占结果植株85%以上,为结果主枝。

4月中旬至5月上旬孕蕾,5月中旬至6月上旬开花,6-10月果实逐渐膨大,10月下旬至11月果实成熟。

        三、栽培技术

        1、种植和中耕

 明确栀园定植株数。

1~3a的幼林,每年除草松土抚育2次。

第1次4~6月,第2次8~9月,结合施肥进行。

松土时,注意近蔸浅,远蔸深。

冠内深10~12cm,冠外深15cm以上。

也可在栀园初果前套种花生、豆类等矮秆农作物,既能增加栀园短期收入,又可达到抚育幼树的目的。

栀园进入结果期后,每年进行1~2次松土除草。

        2、肥料管理

  

(1)幼树:

每年冬或次年2月前,施复合肥20~25kg/666.7平方米。

也可施腐熟农家厩肥或腐熟堆肥1000~1500kg/666.7平方米。

在春、夏季每株施复合肥10~15g,为幼树多发新枝,促进幼树形成合理树体结构提供营养条件。

  

(2)结果树:

每年3月底~4月采取穴施,每株施尿素或碳酸铵15g或施充分腐熟人畜粪水1200kg/666.7平方米,促进发枝和孕蕾。

5~6月,栀子开花期,用0.15%硼砂加0.20%磷酸二氢钾喷叶面。

选阴天或傍晚进行,以利栀树充分吸收,提高植株开花和结果率。

6~10月为栀果膨大发育期,7~9月为栀子枝条抽生旺盛期,应在6月下旬和8月上中旬,施用250g/株氮、磷、钾复合化肥各1次,促果实发育和花芽分化。

采果后,施腐熟农家基肥2000kg/666.7平方米,加入硼磷肥(钙镁磷肥加0.50%硼砂)100kg,促进恢复树势,增强越冬抗寒能力。

        3、水分管理

  在幼树生长期,若夏伏天遇长期干旱,园土又十分干燥,至少要浇灌水2~3次,确保幼树对水分的生理需求。

结果树在花前、花后、果实发育期,除结合施肥外,在伏旱严重时,要注意灌足1~2次水,以确保栀果优质高产。

        4、整形与修剪

  

(1)幼树整形:

幼树整形在10~11月(秋冬造林)或者次年2~3月(春季造林)造林成活后,在幼树离地20~25cm处剪截定主干。

至夏梢抽发,每株选3~4个粗壮肥大枝作主枝,注意尽量使其分布均匀。

第2年,夏梢抽发,每个主枝上再培养3~4个副主枝,形成枝条分布均匀,逐步将树冠培育成圆头状。

造林定植2a内,为促进幼树生长和培养树冠,对主干、主枝应抹芽除蘖,剪除下部萌蘖和摘除花芽。

第3年可适当留果。

栀子在秋季仍有开花,但后期花不能形成成熟果实,在9~10月应摘除花蕾。

为方便采收,栀树高控制在1.5~1.6m。

  

(2)结果树修剪:

对结果树应以疏为主,宜在冬季或次年春季发芽前20d进行。

修剪时,先抹去根茎部和主干、主枝以上的萌芽,后疏去冠内枯枝、病虫、交叉、重叠、密生、下垂、衰老与徒长等枝,使冠内枝条分布均匀,内疏外密,以利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提高结果率。

  四、病虫害防治    

        栀子生长期若管理得当,病虫发生极少。

如发现病虫时,应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化学防治应选用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且在采果前30d不施农药。

现介绍几种主要病虫害的防治方法:

    

        

(1)褐纹斑病:

此病危害叶和果。

发病严重时植株叶片失绿,变黄或褐色,导致叶片脱落,引起早期落果,严重影响产量。

防治方法:

一是加强修剪,烧毁病株、病叶,防止病害蔓延与传播;二是5月下旬和8月上旬发病前,用1∶1∶100波尔多液或50%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每隔10d喷1次,连喷2~3次。

     

(2)栀子卷叶螟:

幼虫危害春、夏、秋梢。

如遇虫口密度高峰期,危害后使翌年花芽萌发减少,产量显著下降。

虫害发生时,用杀虫螟杆菌(每g含活孢子100亿个以上)100倍液喷雾,或用90%敌百虫10加倍液喷洒。

    

        (3)栀子尖虫蛾:

幼虫危害根皮造成腐烂,严重时全株死亡。

虫害发生时,可用50%辛硫磷乳剂每100mL药液兑水50L灌穴,每穴灌0.5kg。

    

        (4)咖啡透翅蛾:

幼虫危害叶片、花蕾。

防治方法:

一是冬季垦复栀园1次,使蛹暴露表土,被天敌所食或人工捕杀。

二是用阿维菌素500~800倍液、杀虫螟杆菌(每g含活孢子100亿个以上)100倍液生物农药喷雾。

也可用90%敌百虫1000倍液喷洒。

    

        (5)介壳虫、蚜虫:

该虫危害枝梢、叶片及主干。

虫害发生时,用乐果乳油1000~1500倍液喷洒

        五、栀子采收与加工

        1栀子采收

            栀果中含的黄色素是在树上生长发育过程中形成的,采收后几乎不会因后熟而有所增加。

因此,栀子采收时间不宜过早。

否则,果未全熟,不仅果小,果肉不饱满,影响产量,而且果内黄色素含量低。

栀子迟摘,果过熟,干燥困难,加工后容易霉烂变色,降低利用价值与价格,也不利于树体养分积累和树体安全越冬。

一般栀果采收时间在10月上中旬~11月,要成熟1批采摘1批,以果皮由青转红呈红黄色时采收最好。

采果宜选晴天露水干后或午后进行。

        2栀子加工

            栀子采收后分批进行加工,方法是:

将除去果炳和杂物的鲜果倒入自制蒸汽锅炉上熏蒸3min后,将栀果放置干净晒场上曝晒2~3d,晒至6~7成干后,堆放阴凉通风处3d左右,待其内部水分散发,再放到太阳下晒干。

鲜果也可采取烘干处理,在干燥过程中,注意轻轻翻动,勿损果皮和防止外干内湿或烘焦。

无论是晒或烘处理鲜果后,均应使果肉坚硬干燥。

简介中草药种植的正确施肥方法

近年来,随着市场对药材需求量的日趋增加,许多草药都进入了人工栽培行列。

但由于中草药的营养规律与特点较为突出,人们对其施肥技术的研究又很少,使得目前在中草药施肥上存在两种偏向。

其中一种认为野生型中草药不需要施肥,尤其不能施化肥,最多施点有机肥。

第二种是搬用大田作物的施肥方法,一味大水大肥地催产量,而不针对中草药的特点进行科学施肥。

这两种情况对人工栽培中草药的药材产出和提高药效都是不利的。

河北和河南部分地区的调查表明,当地在中草药施肥管理中,主要是以有机肥当家,凭经验施肥,在施肥决策上还不能运用测土施肥和药用植物营养诊断等先进技术。

  一般在施肥方法上,重施底肥不施追肥。

大部分底肥在秋季使用,也有少部分在春季用,基肥是有机肥,追肥用腐熟的有机肥,如饼肥(豆饼、芝麻饼)和人粪尿等。

  中草药的施肥目标,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药材产量,同时应注重提高中草药的药效。

至于如何将平衡施肥的原理用于中草药的施肥,首先要看到中草药的植物种类繁多,对于不同药用器官的中草药来说,为了获得较高的药材量和足够的药效,必须针对药用器官特性在施肥上有所区别。

 中草药施肥要在有机肥的基础上施用适量的化肥,二者的配合施用才有助于产出和药效的综合提高。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单独多用有机肥也不完全适合于各种药材植物,如人粪尿用在人参和西洋参上容易抑制须根的发育;在黄芪上全部施有机肥的效果不如施专用复合肥的效果好。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化肥的施用原则为:

谨慎施用化学氮肥,重视配施化学磷钾肥,巧施中微量元素肥料。

例如,以花和果为药用器官的中草药植物,要注重配施磷钾肥;以根和鳞茎为药用器官的中草药植物,要特别注意钾肥的施用。

对于各种中草药植物的施肥来说,化学氮肥的使用都要特别谨慎,过量施氮会导致药性降低或者徒长与烂根。

由于中草药植物既要获取适量的药材又要有较高的药效,根据近代药物化学的研究表明,起药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大部分都是一些体内次生代谢产物,为了这些成分的产出和作用效果,在施肥供应上不仅要保证大量元素,还需要微量元素的参与。

但很少量的微量元素肥料(一般用量在每亩4两至两公斤之间,因不同元素而异)通过土壤使用时,必先和大量有机肥掺混后才可施得均匀。

当微量元素肥料直接喷施时,一定要把握肥液的适当浓度和使用次数,这样才有预期的效果。

中草药施肥须针对药用特性有所区别

 中草药种类繁多,大多数为多年生的草本植物,是一类长期处于野生状态的植物,主要靠天吃饭。

但由于中草药的营养规律与特点较为突出,人们对其施肥技术的研究又很少,使得目前在中草药施肥上存在两种偏向,一种认为野生型中草药不需要施肥,尤其不能施化肥,最多施点有机肥;第二种是搬用大田作物的施肥方法,一味大水大肥催产量,而不针对中草药的特点进行科学施肥。

这两种情况对人工栽培中草药的药材产出和提高药效都是不利的。

河北和河南部分地区的调查表明,当地在中草药施肥管理中,主要是以有机肥当家,凭经验施肥,在施肥决策上还不能运用测土施肥和药用植物营养诊断等先进技术。

一般在施肥方法上,重施底肥不施追肥。

大部分底肥在秋季使用,也有少部分在春季用,基肥是有机肥,追肥用腐熟的有机肥,如饼肥和人粪尿等。

  专家指出,中草药的施肥目标,不仅要考虑如何提高药材产量,同时应注重提高中草药的药效。

为了获得较高的药材量和足够的药效,必须针对药用器官特性在施肥上有所区别。

  中草药施肥要在有机肥的基础上施用适量的化肥,二者的配合施用才有助于产出和药效的综合提高。

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单独多用有机肥也不完全适合于各种药材植物,如人粪尿用在人参和西洋参上容易抑制须根的发育;在黄芪上全部施有机肥的效果不如施专用复合肥的效果好。

  在施用有机肥的基础上化肥的施用原则为:

谨慎施用化学氮肥,重视配施化学磷钾肥,巧施中微量元素肥料。

例如,以花和果为药用器官的中草药植物,要注重配施磷钾肥;以根和鳞茎为药用器官的中草药植物,要特别注意钾肥的施用。

对于各种中草药植物的施肥来说,化学氮肥的使用都要特别谨慎,过量施氮会导致药性降低或者徒长、烂根。

由于中草药植物既要获取适量的药材又要有较高的药效,根据近代药物化学的研究表明,药物作用的有效成分大都是一些体内次生代谢产物,为了这些成分的产出和作用效果,在施肥供应上不仅要保证大量元素还需要微量元素的参与。

但很少量的微量元素肥料通过土壤施用时,必须先和大量有机肥掺混后才可施得均匀。

当微量元素肥料直接喷施时,一定要把握肥液的适当浓度和使用次数。

这样才有预期的效果。

种植中药材忌三类肥

        一、含有毒害作用的肥料

  

  主要是农作物生产中使用最多的尿素。

尿素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常生成少量的缩二脲,该物质的含量超过2%,对种子和幼苗就会产生毒害。

另外,含氮量高的尿素分子也会透入药材种子的蛋白质分子结构中,使蛋白质变形,影响种子的发芽。

    二、含有害离子的肥料

    一类是氯化钾、氯化铵。

此类化肥含有氯离子,施入后会产生水溶性的氯化物,对种子发芽和幼苗的生长不利。

另一个类是硝酸铵、硝酸钾。

因含有硝酸根离子,对种子发芽影响很大。

    三、含有腐蚀作用的肥料

  如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

若用此类化肥作中药材栽培时的种肥,对种子的发芽和幼苗都会产生严重危害。

若土质差,一定要此类肥料,可将其施在沟下或底层,上面覆盖一层细土后再撒播药材种子;也可将过磷酸钙与土杂肥混合均匀后施用。

在种植中药材时应避免此类化肥与药材种子的幼苗直接接触。

洋桔梗的种植技术

  洋桔梗(Eustomagrandiflorum)又名草原龙胆、大花桔梗,为龙胆科草原龙胆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北美,后被日本引进,经过多年繁育后,培育出大量的栽培品种,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广泛推广的切花材料。

目前,洋桔梗已成为荷兰鲜花拍卖市场十大切花之一。

洋桔梗品种繁多,花色艳丽,花型丰富,并且其切花寿命长,在我国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然而,由于洋桔梗特殊的生物学特性,我国对洋桔梗的栽培研究起步又较晚,所以有关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本文对洋桔梗的栽培技术简要介绍如下。

 

          生态及开花习性

   洋桔梗原产地的生态条件为年降雨量300~800mm的干燥环境,所以洋桔梗忌湿涝。

开花前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通常于夏季开花。

秋冬季育苗,2~3月定植,6~7月可开花;7月播种,秋季定植,翌年4~6月开花。

温度是洋桔梗生长发育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影响因子。

          品种选择

  洋桔梗品种繁多,有大约上百个品种,依据花色分有白色、粉红色、黄色、玫瑰色、紫色等,依据花形分有杯状、钟状、漏斗状等,依据花瓣分有单瓣、重瓣等,依据生育期分有早生、晚生、中生等。

  洋桔梗品种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和品种特性,选择最适宜生长的品种。

不同季节也要选择不同品种,如夏季应选择中生、晚生等品种,冬季应选择早生、中早生等品种。

除此之外,也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注意被选品种的产量、抗病性、花色、花形等。

          育苗

   洋桔梗的种子细小,千粒重40~50mg,属于喜光种子,播种时可将种子直接撒在土壤表面,不用覆土,以利于种子发芽,但要注意保持表土湿润,避免种子落干;或者采用拌种法播种,即将种子和湿润的细沙混匀,然后撒播在基质上,不用覆土。

除此之外,要保持环境温度在20℃~25℃,温度低于15℃或高于35℃都不利于种子发芽。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种子在播种后10~15天就可萌发。

  洋桔梗出苗后,要根据品种特性,严格控制环境温度。

洋桔梗对高低温非常敏感,高低温会导致其生育中后期节间缩短,出现簇生现象,降低切花的质量。

一般白天温度保持在20℃~25℃,夜间在15℃~18℃。

除此之外,每天的光照时间要在12小时以上。

移栽定植

  洋桔梗种苗含有4~6片展开真叶时为适宜定植期。

移栽前选择pH值为6.5~7.0的土壤,以有机肥和磷肥作为基肥,深翻耙平,做畦宽1m,道路50cm。

  移栽时要选择生长健壮、无根系发育不良或病害的种苗。

移栽时避免损伤种苗根系。

移栽后3天内每天喷水1~3次,保持栽培基质湿润。

环境温度控制在25℃以下,夜温为15℃~20℃。

种植密度为株行距12cm×12cm,密度不易过高,否则种苗会拥挤,通风透光差,种苗之间相互竞争营养和水分,病虫害严重,降低切花的产量,但密度过稀也会降低切花产量。

  移栽定植后到花芽分化期为洋桔梗营养生长期,所需水分和营养较大,每隔半月施肥和灌溉一次,施肥以速效氮肥为主,每亩可撒施3~4kg,结合灌溉进行。

花芽分化开始后,洋桔梗转入生殖生长,为防止徒长,促进营养向花蕾转移,要停止施用氮肥,改为追施磷肥和钾肥,每亩最多不超过4kg,以轻施、薄施为原则。

同时,灌水次数应逐渐减少,尽量避免高温高湿的环境,否则容易引起真菌性病害。

在洋桔梗栽培管理中,要经常中耕除草,促进植株根系发育和生长。

  在洋桔梗蕾期,为促进花蕾的发育,可进行摘心或去芽处理,使花蕾生长整齐一致。

在栽培过程中,随着花茎的伸长,植株容易倒伏和弯曲,此时可根据植株的高度,在畦面拉与植株密度相当的支撑网,支撑花茎伸长。

月见草栽培高产种植技术

 月见草源自于北美洲,俗名山芝麻、夜来香、属柳叶菜科,一年或多年生野生草本植物。

为柳叶菜科多年生草本,常作1~2年生花卉栽培。

株直立或斜上,少分枝,具粗长毛。

下部叶线状倒披针形,茎生叶披针形,无柄。

单花腋生于枝之中上部,花黄色,傍晚至夜间开放,有清香。

果上部常增粗。

花期7~9月。

和昙花一样夜间开放,故名夜来香,香气宜人,适于点缀夜景,配合其他绿化材料用于园林、庭院、花坛及路旁绿化。

其适应性强,耐酸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中性,微碱或微酸性土,排水良好,疏松的土壤上均能生长,土壤太湿,根部易得病。

北方为一年生植物,淮河以南为二年生植物。

作为经济作物,月见草的花可提取天然香料,是北方天然香料的主要品种;月见草籽可作为商品直接出售,也可深加工精制月见草油,月见草油(月见草的种子经提取并精制得到的一种脂肪油),含有T-亚麻酸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降血脂,抗心律不齐,防止动脉硬化和减肥等药物功效,同时广泛用于食品添加剂、化妆品等食品工业和化学工业领域,产品附加值大,在国际市场上前景广阔,土质、气候均适宜大面积种植月见草,农民有种植积极性,是农村重点栽培的特色经济作物。

人工种植月见草已有近20年的栽培历史,下面将月见草高产栽培技术简介如下:

        1、选茬整地

 月见草生于向阳山坡、草地、路旁、路边。

喜温暖、湿润气候。

同时喜光、耐寒。

对土壤要求不严,中等肥力的土壤即可生长健壮、发育良好。

适宜中性、微酸性或微碱性土壤生长。

人工种植月见草在栽培中要达到高产目的需选择适宜的土壤和茬口。

 1.1选地:

可选择不积水,墒情好,土质疏松,透气性好,阳光照射充足的岗平地或二洼地为宜。

 1.2选茬:

主要以豆茬、玉米茬、马铃薯茬为宜,不能重茬。

根据月见草的生物特性,忌在前茬施用过实扑施特、氟磺胺草醚、豆磺隆等长残留除草剂的地块种植。

 1.3整地:

由于月见草种子粒小,萌发时对土壤条件要求严格,结合月见草生育特性及播种时间,在整地时要做到伏秋整,整平耙细,表土要干净。

        2、选种处理

 2.1品种选择:

选用生长健壮、开花早、结荚大,丰产性好的一年生的优良品种。

2.2种子处理:

用70%甲基托布津250倍液浸泡种子15-20分钟进行药剂浸种,捞出后将消毒种子在30℃温水中浸泡24小时,捞出种子控干水,待种子阴干后互不粘连即可播种。

        3、适时播种

  3.1秋播:

在东北地区最佳播种时间是秋播,由于秋季土壤墒性好,种子吸水量好,春季出苗早,保苗率高,我县秋播时间在10月下旬。

 3 .2春播:

春播必须早播,在春季土壤化冻3-5cm时播种,只有墒情好,才能保全苗春播时间在4月初。

  

 4、播种方法

        4.1机械播种:

将精量播种机的播种盘换成谷子播种盘,用小孔调好播种量进行精量播种,每公顷用种7.5kg,播深1cm,覆土0.5cm,播后压实保持好土壤墒情。

        4.2人工播种:

垄上开10cm宽、1cm深的沟,先踩底格子,要踩实、踩平,然后将种子用点葫芦或人工均匀地条播人沟中,覆土0.5cm,上面要反复踩几次格子,或用镇压器适当压实,保持好土壤墒情,这是能否出全苗的关键环节,每公顷用种6-7.5kg。

5、施肥

        以农家肥为主,可结合整地,每公顷施入优质农肥30-45m3,土壤脊薄地块,结合整地公顷施磷酸二铵37.5-75kg,初蕾时公顷追施尿素37.5kg。

6、田间管理

        6.1查田补种:

月见草出苗后及时查田,发现有缺苗断条现象,可催芽补种,或坐水移苗补栽,田间保苗率达到80%。

        6.2间苗定苗:

2-3叶期间苗,株距保持10-12cm,可间成双行拐子苗,公顷保苗25-30万株,对于缺苗地块及时补苗。

        6.3中耕除草:

月见草属野生植物,人工栽培后必须精心管理,做到两铲三趟,田间无杂草。

        6.4月见草的主要病虫害防治

        ,如田间发现病株应拔出,并将此株周围土壤翻开撒生石灰消毒30天后再补栽。

药剂防治,采用枯萎立克600-800倍液或50%多菌灵进行防治。

        ,当雨水过大易得腐烂病,病株根部逐渐变色腐烂,叶片萎蔫干枯,致全株枯死。

在加强中耕的同时可用50%甲基托布津1500倍液浇灌。

        ,可用7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