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08395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 精品.docx

演讲稿云冈石窟导游词精品

云冈石窟导游词

  篇一云冈石窟导游词

  今天,我们将参观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塞外古都、煤海之乡的大同市西约16公里处,从酒店出发需要大约30分钟的时间。

  利用这暂短的时间,我向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开凿的大型石窟,时间约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时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历史。

  它与甘肃敦煌的莫高窟、洛阳的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

  云冈石窟的开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较龙门石窟早35年的时间。

  它以建筑规模之大、塑像形体之高、保存之完整,而闻名天下。

  又因对研究中国古代史、佛教史和艺术史有极高的价值,享誉国内外。

  1961年,国务院将云冈石窟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3年,法国总统蓬皮杜访华,指名要求参观云冈石窟,9月15日,周恩来总理陪同蓬皮杜总统参观了云冈石窟。

  我们乘坐的汽车已驶入停车场,大家请按顺序下车,在云冈石窟门前集合。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现在看到的像蜂窝一样排列的许多洞窟,就是云冈石窟。

  石窟开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处称云冈,故名云冈石窟,原名灵岩寺,亦称石佛寺。

  云冈石窟为什么开凿在武周山?

这与武周山这块风水宝地密切相关。

  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内山清水秀,可以说是藏风得水的好地方。

  武周山,又称武周塞,从北魏的旧都盛乐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到达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经过这里。

  武周山位于内外长城之间,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当时人马商队来往频繁,还驻扎了重要的军队,皇帝经常在这里议论国家大事。

  武周山成为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们在这里遥拜北方,祈求神灵保佑江山社稷。

  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开凿石窟,创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谓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开凿的洞窟,这里冬暖夏凉,幽静神秘。

  古印度佛教兴起后,佛教信徒、僧侣将石窟作为礼佛和修行的场所。

  因为,依山雕凿石窟、佛像,比用砖石筑建寺院经久耐用。

  佛教是汉代经著名的丝绸之路开始传入中国,石窟寺艺术的传人,大约在3世纪。

  我国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尔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丝绸之路东行还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进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麦积山石窟,从甘肃继续东进则是宁夏须弥山石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等。

  武周山的地层岩石属于株罗纪的长石石英砂岩,石质坚硬,结构紧密,有利于石窟和造像的雕凿。

  现在,大家已随我进入云冈石窟的山门,我身后的石窟参观示意图,大致告诉我们参观路线。

  云冈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公里,现存主要洞窟45个,分为东、中、西三区,东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

  此外还有许多小型洞窟。

  共计1100多龛,大小造像51000多躯。

  从云冈石窟西行约3公里,武周川北有吴官苍石窟。

  再溯河西行,距云冈15公里的高山镇,还有焦山石窟。

  这么多洞窟如果要细看的话,也许你一个星期的时间也看不完,目前开放有40多个洞窟,仔细观看需要2天的时间。

  按传统参观路线,如果大家时间充足,先从东部第1窟开始,直到第45窟结束。

  如果仅参观2个小时左右,则主要游览第5、6窟、五华洞、昙曜五窟。

  首先我们从东部的第1、2窟开始参观。

  北魏开凿石窟从公元460年开始,至524年结束,约有70年的开凿历史。

  从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艺术,有关专家将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云冈石窟中期为主,成窟的年代约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间。

  由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夕开凿,人们习惯将这些石窟称为孝文石窟。

  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组塔庙式双窟,开凿洞窟时在中央留下一个方柱,在柱子的四面开龛,龛内塑像。

  首先我们从东部的第1、2窟开始参观。

  北魏开凿石窟从公元460年开始,至524年结束,约有70年的开凿历史。

  从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艺术,有关专家将云冈石窟的开凿年代分为早、中、晚三个阶段。

  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云冈石窟中期为主,成窟的年代约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间。

  由孝文帝迁都洛阳前夕开凿,人们习惯将这些石窟称为孝文石窟。

  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组塔庙式双窟,开凿洞窟时在中央留下一个方柱,在柱子的四面开龛,龛内塑像。

  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雕释迎、多宝佛,上层雕释伽;石窟后壁的主像是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据佛教经典讲,弥勒菩萨将继释迎佛后成佛,广说佛法,教化众生。

  据说当弥勒降生人世时,世界将充满光明幸福。

  释迎、多宝佛并列,佛经有这样的传说,当释迦牟尼佛说《法华经》时,忽然地下涌出安置多宝佛全身的舍利塔,现于空中。

  释迎听到塔中的声音,告诉听经的大众说,这是过去东方世界宝净国土的佛,号为多宝。

  当释迦佛开启塔门,示现多宝佛身时,宝塔内的多宝佛让出半座给释迦佛。

  于是,释迦人塔,与多宝同结跏趺坐,宣讲经义。

  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层雕释迦、多宝,上层雕三世佛;石窟的后壁主像是释迦佛。

  两窟的窟门两侧都雕有维摩、文殊对坐问法像。

  有关维摩、文殊对坐问法是南北朝、隋唐时期流行的题材,敦煌石窟的壁画就有维摩诘图像。

  佛经中有文殊问疾的故事,据说有一次维摩居士示现病相,众人前去探访。

  释迦牟尼知道后,派以智慧著称的文殊菩萨带领****前去维摩居住处。

  在维摩居士的丈室里,文殊菩萨和能言善辩的维摩展开大乘佛教义的讨论,使从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萨十分赞叹。

  第2窟前有一泉水长年涌出,泉水清凉可口,被称为石窟寒泉。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面前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

  它被称为云冈石窟之最。

  洞窟崖面高25米,开窟面宽50米,规模最大。

  原为大型塔庙窟设计,开凿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后室的三尊大像为初唐时期补雕而成。

  第3窟的前室分两层,上层左右两侧各雕一塔,中部凿方形窑室,主像为弥勒菩萨,壁面满雕干佛。

  后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属北魏时期雕凿,高约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属唐代作品,分别为阿弥陀佛、观世音、大势至菩萨。

  据专家考证,第3窟是文献记载的通乐寺、灵岩寺,当时可居僧人达3000人。

  第4窟是塔庙窟,中央雕凿方形立柱,东壁交脚弥勒像保存比较完整,据考证是云冈现存纪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间公元520年——524年开凿,是第1至第13窟之间仅有的晚期大窟。

  现在,大家看到几座宏伟高耸的楼阁,它们建筑在洞窟的前檐,被称为窟檐建筑。

  据专家考证,云冈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数因战争或其它因素毁坏,现仅存的窟檐建筑为清代以后建造。

  第5、6窟是一组双窟,窟檐建于清代的顺治八年1651年,这组建筑朱红柱栏、琉璃瓦顶、巍峨挺拔、气势非凡,是五间四层的绕廊木构楼阁。

  第7、8窟同样是一组双窟,辽代这里被称为护国大寺,现在的窟檐是1994年由国家拨款重新建造,对保护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后两室,洞窟形状为椭圆形的草庐式。

  后室佛像布局为三世佛,中间的释迦牟尼佛为结跏趺坐像,高达17米,为云冈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双腿长达155米,膝上可容纳120人,一只脚上可站立12人。

  释迎佛头顶蓝色的螺髻,面部轮廓清晰,白毫点朱,细眉长目,鼻准方直,双耳垂肩,身着褒衣搏带,通肩架裳,给人端庄、肃穆、慈祥之感觉。

  主佛的右侧是未来世弥勒佛,左侧为过去世迦叶佛。

  主佛的对面是两层高约1米的8尊佛教造像,衬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伟。

  拱门东侧雕凿着菩提树和树下二佛对坐的造像,属北魏石窟内常见的题材。

  请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后面有一狭长的隧道,你们猜这是做什么用的吗?

对了,这是佛教信徒们礼拜绕行的诵经道。

  第6窟是云冈石窟中精巧著称的一窟,称第一伟窟。

  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后室为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两层。

  请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采用近似圆雕的高浮雕,佛像立体感很强。

  四方塔柱上层的立佛是具有极高水平的楼空雕刻法,这种立佛被称为接引佛。

  我们举目四周环视,发现整个洞窟雕饰富丽堂皇,几乎找不到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间,佛像、菩萨、罗汉、飞天、供养人和瑞鸟神兽、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热闹拥挤、琳琅满目的佛国世界。

  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艺术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释迦佛陀本生故事图,艺术家以浅浮雕和高浮雕结合的手法,用连续排列的形式,运用近40幅的雕刻,表现了释迦牟尼从诞生前后到降魔成道、初转****的佛传故事。

  请大家随我的手势来观赏这动人的画面。

  1迦毗罗卫国是古印度的一个国家,国王是净饭王。

  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岁未曾生育。

  膝下无子的国王非常寂寞,一天夜里,摩耶夫人梦见一位菩萨乘白象而来,后来怀了身孕。

  王纪有喜的消息传开,各国使臣纷纷前来祝贺。

  2按当地习俗,妇女应回娘家分娩。

  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带众人回娘家,在途径毗尼公园时休息。

  当夫人手攀无忧树时,太子从夫人右腋下降生,取名乔达摩?

悉达多。

  太子出生,天空出现五彩样云。

  3太子降生时,向东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现步步生莲花的场面。

  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狮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独尊。

  4天上九龙口吐圣水为太子洗澡,这天称为浴佛节。

  汉传佛教将农历四月初八定为释迦的生日。

  5天人舞乐,大象眉飞色舞,大家迎接净饭王和太子还宫。

  6国王请仙人为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众,不同常人。

  仙人回票国王说太子乃大圣人降世,若留家中将继承王位,若离家则必成佛道。

  7国王为太子建造豪华的三时殿,选来美女让太子享乐,欲使太子消除学佛之心。

  大家看太子却表现深思熟虑和感触人间烦恼的神情。

  8太子年满17岁,国王为他娶善觉国公主耶输陀罗为妻。

  按照风俗要试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9太子娶妻后,在宫中娱乐。

  10娶妻生子后,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宫外游玩要求。

  11一14太子乘车出游,分别遇到老人、病人、死人。

  在一位法相庄严的僧人引导下,研修解脱人生摆脱苦难之道。

  15太子向父王请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绝。

  16太子乘马离宫,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骑逾越城池而去。

  经过5年寻访,6年苦修,太子终思维,7天后悟道成佛。

  17太子成佛后,被誉为释迦牟尼,这是释迦族圣人的意思。

  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转****图雕刻精美传神而著称,图中释迦牟尼正在启齿讲经,佛身边的诸****面带敬意双手合十洗耳恭听,就连佛陀身边的两头小鹿也因闻佛法而面带微笑。

  第6窟在总体布局、造像风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传统石窟艺术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变了过去的服装,雕成了褒衣博带式的佛装,采用了当时南朝士大夫地主阶层的服饰,被称为太和造像。

  推测孝文帝完成第6窟开凿之后,不久便迁都洛阳。

  大家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门桅上,可以见到几个牌匾的把钉,这是谁的牌匾?

当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尔丹叛乱之后,回北京途经云冈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于是留下了庄严法相四个大字。

  不知何时,牌匾已不知去向。

  第7、8窟是孝文帝时开凿的一组双窟,属孝文帝初任皇帝时开凿,细心的朋友会问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孝文帝时期开凿双窟?

双窟的开凿可能与冯太后擅政有关,冯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即位时任皇太后,一切朝政大权操纵在这位冯太后手中,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冯太后逝世。

  当时将冯太后和孝文帝并称为二圣或二皇,冯太后世奉佛教,开凿双窟应与冯太后主持朝政有重大关系。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风化严重。

  后室北壁佛龛分上下两层,上龛正中为弥勒佛,两侧是倚坐佛像,下层佛龛为释迦多宝对坐讲经论法图。

  前后室壁面分层分段大面积布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传故事的佛龛,以释迦佛降伏火龙的雕刻较为精美。

  请大家抬头观赏窟顶,在平棋藻井图案内六格,每格以莲花为中心,环绕八身飞天。

  传说飞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称,当佛讲经说法时,飞天在天空向凡界播洒四瑞花雨。

  在南壁拱门的上方,并排雕刻两组相向合掌而跪的6位供养天人的造像,被专家称为云冈六美人,这是云冈石窟中最先出现的供养人形象。

  从第7窟走到相连的第8窟,发现两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组合及其纹饰风格均基本相近。

  值得注意的是供养天人行列上方雕出了仿木构屋檐,这是中国传统瓦顶建筑式样,说明孝文帝初期佛教开始融人中国传统文化。

  第8窟门拱东西两侧的雕像,是云冈石雕中罕见的艺术品,西侧是三头六臂的坞摩罗天乘孔雀的造像,东侧为三头八臂的摩醯首罗天骑牛的造像。

  两组造像中,以鸠摩罗天像著名,被认为是东西方艺术最巧妙的组合。

  坞摩罗天又称坞摩罗什,音译是童寿,他是后秦时代的高僧,是中国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译家,译出了《妙法莲花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佛教经典,人们将他尊为佛教护法之神。

  鸠摩罗天雕像给人智慧三头、力量六臂、安详面善、吉祥手托吉祥鸟的感觉。

  他乘坐的孔雀,是名为那罗延夫的神鸟,口衔玉珠,爪趾雄健,尾巴卷起长长的羽毛。

  第8窟的造像给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严重风化而让人痛惜。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请随我参观云冈中部的五华洞。

  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绘,彩绘后的五个洞窟异常华丽,五彩斑斓,被人称为五华洞。

  五华洞分为两组,分别为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组双窟,开凿时代略晚于7、8窟,为冯太后的阉官王遇负责设计监造,两窟初建于公元484年。

  第9、10窟的前室雕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开三门,颇具汉魏以来中国建筑‘金楹金柱齐列,玉局柱础承跋的遗风。

  大家看到的前室侧壁屋形龛、后室窟门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汉民族木结构的建筑形式。

  第9窟后室主佛释迦像,面相方圆,右袒式的服装。

  西北壁下层雕凿附有榜题的分栏长卷式画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图,手法简朴。

  后室两侧雕护法像,显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艺术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弥勒菩萨,壁画布置有释迦多宝并坐像。

  后室门楣雕饰非常精细,门楣上方的须弥山层峦叠嶂,山间二龙交首盘环,山腰间有参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动物,山体左右雕有阿修罗天和坞摩罗天护法神。

  这组雕塑动静结合,虚实相问,对称均衡,别具匠心。

  第9、10窟的顶部均雕有飞天造像。

  大家看那凌空飞舞的是歌舞神紧那罗,饰栏干圆拱龛中的伎乐神乾闼婆为她伴奏,把人们带入歌舞升平的天堂世界。

  飞天造像群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双飞燕,其舞姿优美,可与敦煌的飞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个组合的整体形式,以第12窟为中心。

  第12窟是凿前后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凿屋檐,下方雕列柱。

  洞开三门。

  后室南壁中央上凿明窗,下开窟门。

  两侧的11、13窟则于窟门上方各开明窗,与12窟形成左右对称的立面布局。

  第11窟为塔庙窟,塔柱下层皆以立佛雕像出现,上层南面为弥勒菩萨,其他三面为倚坐佛像。

  窟东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义信士女等造95驱石庙形象铭,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铭龛和七佛立像。

  第11窟的题记是云冈石窟研究的重要资料,太和七年是现存最早的题记。

  第12窟为佛殿窟,主像下龛为释迦多宝,上龛是弥勒菩萨。

  前室雕交脚坐佛像。

  第12窟是云冈石窟中著名的音乐窟,也叫佛籁洞。

  后室的雕像分上下两层,布局庄严肃穆而又隆重。

  上层表现释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宫作为护明菩萨修道以备出世;下层则雕刻了释迦牟尼降生人世后,修成正觉而成佛的一段经历。

  前室则充满了音乐活力,雕满了舞蹈伎群和乐伎群。

  大家看,最上层的天宫伎乐具有强烈的音乐节奏感,在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

  乐器从西向东依次有吹指、齐鼓、排萧、横笛、筝、琵琶、觱篥,竖箜篌、琴、细腰鼓、义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凉、龟兹、天竺等国的乐器。

  置身于音乐窟内,仿佛大家看见北魏时期各族人民歌舞演奏的宏伟壮观的场面。

  第13窟的平面呈马蹄形,为佛殿窟。

  主像弥勒菩萨高达13米,佛像头戴宝冠,佩臂钏,左手抚膝,右手上举,交脚的右壁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既起支撑作用,又有装饰效果。

  窟内南壁中层的四阿式重屋的华盖下的七佛立像,东壁下层的半跪供养天人像,均被认为是云冈石窟的上乘之作,以雕饰精美,姿态飘逸著称。

  云冈石窟的中区参观将告一段落,相信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请大家记住孝文帝时期雕凿的石窟称为孝文石窟,褒衣博带式的服装又称太和造像。

  专家们将孝义帝开凿的石窟样式,称作云冈模式。

  这种模式,为洛阳龙门石窟的开凿创造了北朝佛像样式,影响整个北方地区。

  现在,我们将西行继续参观。

  西区的第14窟已风化崩塌,仅西壁保存部分佛宪和造像。

  第15窟是著名的万佛洞。

  它们都是孝文帝迁都以后的石窟。

  万佛洞到了,大家可以看到窟内雕满小佛坐像,佛像数量可大致统计近千个,亦有千佛洞之称。

  千佛的开凿流行于北魏,源于三劫三世干佛术语。

  佛教将过去劫、现在劫、未来劫称为三劫,每一劫又分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统称三劫三世。

  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众生,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

  还有一个佛教术语是三劫三世十方诸佛,每一世有一个空间,以须弥山为中心,划分东南西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十个方位,统称十方,每方内又有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佛教化众生。

  十方诸佛是无数无量的意思,千佛’、万佛指数量很多,并不一定是一千或者一万。

  万佛洞内佛造像排列整齐,雕凿大同小异,可以说是千佛一面。

  各位,大家面前是西区第16、17、18、19、20号洞窟,这5个洞窟宏伟壮观,场面开阔,为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昙曜负责开凿,习惯称昙曜五窟。

  说起昙曜开凿石窟,应该从魏太武灭佛讲起。

  北魏从道武帝拓跋洼定都平城大同市开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侣人数增多。

  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太武帝拓跋焘继位后,仍然祟教佛法,但太武帝主要祟尚武力,通过战争兼并了北方大部分地区。

  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谋臣,在战争中出谋划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

  在崔浩的引导下,太武帝对道教产生了兴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将年号改为太平真君,大肆宣扬道教。

  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陕西发生盖吴,在过程中,太武帝在长安一座寺院内发现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

  于是,太武帝在崔浩的鼓动下,开始下令全国性灭佛、毁毁坏寺院、烧经书、坑杀僧人,使佛教传人中国后首次遭到打击,这是历史上有名的灭佛事件,佛教界称为法难。

  佛教史将太武帝灭佛、以后的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五代后周世宗灭佛,统称三武一宗。

  据说太武帝灭佛后身染重病,对灭佛深感后悔,并且诛杀了崔浩等人。

  太武帝的孙子文成帝继位后,开始恢复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许高僧复兴佛法。

  昙曜,少年出家,原是凉州甘肃省武威市的高僧,到达平城后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礼遇,开始管理众僧。

  太武帝灭佛时,他逃离了平城。

  文成帝兴佛后,昙曜在路边巧遇文成帝车队,俗话说马识善人,文成帝的马咬住昙曜的袈裟不放,于是昙曜就成为管理全国僧尼事务的沙门统。

  昙曜是以禅业著称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赞同下,选择了武周山南麓这块幽静之处进行开窟修禅。

  从公元460年开始,昙曜组织了开凿石窟的建设,现在我们看到的西区五处石窟,就是著名的昙曜五窟。

  《魏书?

释老志》是一篇记载北魏佛教的史料,称开窟五所,镌建佛像各一。

  五窟的主佛形体高大,气势非凡,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五窟的内容,强烈地反映出国家集权色彩,表现出佛教对王权的依赖性,佛教徒们忠君礼佛、拜佛如同礼皇帝。

  五窟的主佛像是北魏的皇帝,从第16至20窟依次为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继位、文成帝。

  他们面相半圆,深目高鼻,眉眼细长,蓄八字须,两肩齐挺,肩宽体壮,右袒或通肩服装,具有浓厚的西方风格。

  五窟的形制,均为仿印度草庐的椭圆形,穹隆顶,马蹄形平面。

  请大家随我来,从第16窟开始介绍昙曜五窟。

  第16窟为三世佛,主佛释迦立像高135米,身着厚重的毛毡披,胸着佩结带,大裙齐胸,立于莲花座上,显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鲜卑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气概。

  第17窟以未来佛弥勒菩萨为主像,高达156米,窟小像大,表现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气凌人的样式。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详沉静地站立在二佛之中。

  释迦立像暗示了曾经灭过佛的太武帝拓跋焘,从面部表情露出一种忏悔的神态。

  在石窟艺术方面,主像身着轻薄贴体、衣纹紧密的服装,反映了印度恒河流域一带笈多造像的某些特征。

  正壁东上方的罗汉浮雕造像,以个性突出、形象生动,被誉为云冈早期造像的佳作。

  第19窟是昙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68米,三世佛主像释迎呈结跏趺坐,面容慈祥,端庄稳静,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征。

  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

  窟内满雕千佛,西侧的罗眼罗实子因缘像,颇具西方造像风格。

  第20窟的露天大佛,对大家来说十分熟悉,他往往作为云冈石窟的标志。

  主像高达137米,面容丰满端庄,双肩宽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结跏趺坐状,手势为大目如来定印状,定印,又称禅定印,是表示禅思,使内心安定的意思。

  据说释迎佛在菩提树下禅思入定,修习成道时,就是采用这种姿势。

  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征,他恢复佛法,开凿云冈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态,表现出佛教徒对他的敬意。

  大佛的衣纹成阶梯状排列,线条简洁,显示出一种粗重厚实的质感,反映了键陀罗造像和中亚牧区服装的特点。

  云冈石窟西部的第21窟至第45窟是北魏迁都洛阳之后的建筑工程,孝文帝迁都后的平城,仍然逗留了一大批中下层贵族和佛教僧侣。

  洞窟开凿的时间从494年开始,至524年结束,规模不大,窟龛种类复杂。

  云冈石窟晚期主要以第33、35、38、39为代表,流行三壁三龛式的洞窟。

  秀骨清像式的造像流行,表现出佛像一律褒衣博带,菩萨帔帛交叉新造型;造像的身姿挺秀,风神飘逸,注重形式美。

  一种长颈、削肩,裙摆密折平行的新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题材丰富的代表性小窟。

  大家看,在窟门外部两侧各雕力士,威武雄壮,窟门上方镑刻吴天思造像记。

  窟内平面作长方形,平顶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圆拱华绳龛内雕释迦、多宝并坐像,龛侧雕释迦涅盘像。

  南壁窟门东侧雕降伏火龙、雕鹫怖阿难及三道宝阶的佛传故事,西侧雕释迦修成佛后的鹿野苑初转****像。

  东壁上层雕弥勒龛,下层雕释迦龛。

  西壁的倚坐佛像雕在盘形帐幕龛内。

  一组男女供养人行列雕像,排列在东壁及北壁佛龛下部;供养人群中间雕树上伎乐人奏乐的音乐树,还有爬杆倒舞的幢倒伎神。

  大家看窟顶的方格平棋,以大圆莲为中心,周绕化生童子、诸天仆乘,四周雕刻奏乐飞舞的乐神乾闼婆、歌舞神紧那罗。

  第38窟在一个不大的空间内,雕刻出丰富多变的造像内容,他们杂而不乱,形象鲜明,充分显示出北魏晚期的石窟艺术风格。

  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题记内容丰富,主要有延冒、正光年间的题记,个别有托生净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