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017234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doc

《灰椋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莫祝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

上一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灰椋鸟》这篇课文。

读课题。

出示灰椋鸟图片。

灰椋鸟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谁来描述一下灰椋鸟的样子?

你觉得灰椋鸟好看吗?

是呀,这黑乎乎的灰椋鸟有什么好看的呢?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作者看了关于灰椋鸟的电视录像,就再也忍不住了,决定亲自去看一看。

你们有没有亲眼看过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景象?

2、过渡:

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去亲眼欣赏一番灰椋鸟归林的场面。

二、读文感悟

(一)学习第四自然段

1、教师谈话: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课文第四自然段,想一想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呢?

把你感到疑惑的地方,觉得关键的地方,感觉写得精彩的地方,做个记号。

把关键词语圈出来,然后一边读一边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2、组织交流:

(1)、你看到灰椋鸟是怎么归林的呢?

(多媒体出示第四自然段前3句)

(2)、那你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归纳一下,它们是怎么归林的呢?

板书:

成群结队

A、投影出示②: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

指名再读,师:

假设我们的手就是灰椋鸟,盘旋着,盘旋着,最后陆续投入刺槐林。

师:

后来,灰椋鸟又是怎样归林的?

B、投影出示③:

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

这里的“大部队”指什么?

从“大部队”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可见,当时的场面如何?

体会排空而至的壮观和气势。

C、投影出示④:

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

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灰椋鸟归林时排空而至德气势?

读出感受,读出这种壮观的场面!

板书:

壮观

3、小结:

正因为是成群结队的归林,所以才有这么壮观的场面,这一自然段中哪些词语写出了壮观的场面?

(浩浩荡荡、排空而至)

4、谁能读出壮观的景象?

(赛读、齐读)

5、我们能不能连起来读出它壮观的景象呢?

边读边想象画面。

6、你们通过语言文字,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7、过渡:

灰椋鸟的叫声在作者听来可丰富着呢!

(引读:

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又像……后到……)

先回来的鸟(点红“先回来的鸟”)倾诉着、呼唤着,后到的鸟(点红“后到的鸟”)应和着,让我们一起来读出温馨.男女分读.

男女生分读的中间大家有没有发现这里有个标点是分号,这里为什么用分号。

(a表并列。

哪里是并列呢?

先回来的,后到的。

B先回来的,后到的。

对。

这里分号表两个并列的景象。

不管是先回来的鸟,还是后到的鸟,都是投入刺槐林的,这里的投也是飞,作者为什么不用飞入刺槐林呢?

(表示快,急切回到林子里;对林子有了依赖,把林子当家,这里就是一种鸟与林子的和谐。

)(你平时一放学就想回到哪里?

家里。

而灰椋鸟一回来也最想回到林子)

8、同学们,假如现在你就是那只归林的灰椋鸟,此时此刻,你向你的同伴倾诉哪些见闻和收获?

你还会怎样呼唤和应和自己的同伴和儿女呢?

(交流三层次:

倾诉、呼唤、应和,要引到上面提到的温馨、美好、和谐中)

9、那么,这样一幅欢乐的景象,这样一个壮观的场面,你能不能用一个小标题给它名一下名字呢?

这是一幅什么图?

板书:

归林图

10、指导朗读。

我们一起来完整地欣赏一下。

(有感情地齐读第四自然段)

(二)学习第五自然段

1、过渡: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

此时此刻,又是怎样一幅画面呢?

请同学们自读第五自然段,对照课文插图,找出你喜欢的写鸟的句子,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然后交流一下你喜欢的原因。

(1)学生自由组合小组自学课文。

(2)教师巡视指导。

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

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为什么喜欢?

还记得吗?

灰椋鸟尖尖的嘴,(引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

怎么此时的灰椋鸟变成了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

好好读读这一句。

可见……指名说(对灰椋鸟的喜爱,赞美)

再读,读出你的喜爱之情。

②“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是啊,整个林子栖息着那么多鸟,真像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全班模拟声音

读这句话,读出鸟儿喧闹的气势。

齐读。

同学们,刚刚排空而至的鸟儿,此时全都聚集在了林中,欢快地鸣叫着,你叫我也叫,你叫得响,我要叫得比你更响——所以文中用了一个词叫——百鸟争鸣板书:

百鸟争鸣齐读词语。

此时,你就是其中一只鸟,你的心情怎么样?

(快乐、高兴)快乐高兴融成一个字,那就是“乐”(板书:

闹林之乐)

如果你是林中的鸟,你最想干什么?

是啊,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作为评价语:

多么自由,多么快乐啊.)树林成了鸟的乐园,鸟是树林的主人,鸟与树林多么和谐啊!

(板书)

是什么使鸟与树林这样和谐呢?

2、如果说前面是壮观的归林图,那这幅就是喧闹的——闹林图板书:

闹林图

3、作者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

我想此时此刻,不仅是作者,我们每个人一定都会被感染了,也会像作者一样欢呼起来,你会欢呼些什么?

交流。

是呀,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

配乐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喧闹热烈的气势。

教师谈话:

听着同学们的朗读,听着同学们的评价,老师也仿佛来到了林中。

愿不愿意跟老师一起来读?

(三)学习最后一自然段

1、过渡:

作者在兴奋、感慨之余,她又陷入了深深地沉思。

请一位同学把最后一节来读一下。

2、教师谈话:

这是作者对林场工人由衷地感谢,以及对人们植树造林保护环境这一行为感到无比的欣慰。

好,同学们,全篇课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给我们描绘了鸟儿归林时、归林后的壮观场面,从字里行间你感觉到这是位什么样的作者?

板书:

爱大自然、爱鸟

3、简介作者徐秀娟:

(1964-1987),出身与养鹤世家。

1986年大学毕业后应聘来到我们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工作,创建了江苏省第一个鹤类饲养场。

可是就在1987年9月16日,她为了救一只走散的丹顶鹤,而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人们为了怀念她,歌颂她,于是创作了一首《一个真实的故事》,请同学们来欣赏一下。

4、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

三、总结拓展

教师谈话:

同学们,这一节课我们通过一边朗读课文,一边想象画面,跟随着作者来到了林场,一起观赏了鸟儿归林的两幅不同画面。

我们祖国有许许多多的景象,我们不可能亲眼目睹。

但是,有许多的作家为我们把这么多的美景都写出来了,所以我们只有这样入情入境地来朗读课文,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板书设计

25、灰椋鸟

归林图

壮观——————和谐

闹林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