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01867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9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案.doc

8、 静夜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夜”“疑”等19个二会字。

2、会写“思”“前”等7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认读生字,写生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揭示课题

1.导言: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猜谜语吗?

今天,老师就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猜一猜,看谁最聪明。

2.多媒体课件出示:

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

有时像面圆镜,有时像把镰刀。

(谜底:

月亮)

3.课件展示月下美景图,教师用优美的语言引入并揭示课题:

一轮明月冉冉升起,月光照着沉睡的小山村,照着苍茫的大山,照着宁静的港湾,照着我们祖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望着月亮,许多人都会思绪万千。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静夜思》。

4.板书课题,学习生字“夜、思”等。

(1)指名试读课题。

(2)指导学生把课题读准。

(3)引导学生说说认识这三个字的方法。

这三个字你们认识吗?

是怎么认识的?

能给它们找找伙伴吗?

(4)教师根据学生口头组词相机板书:

安静、夜晚、思念。

5.课件演示秋夜李白望月图,教师引导学生看图:

这是什么时候?

谁在干什么?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上的内容。

(2)教师简介诗人的生平和诗歌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我国唐朝诗人李白的经典之作。

这是他离开家乡,离开亲人后,在一个安静的夜晚,面对皎洁的月亮产生的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教师提出学习要求:

我知道很多小朋友已经会读这首诗了,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能认识古诗中的生字,还能正确、流利地背诵这首古诗。

2.播放古诗朗诵课件,请学生认真听记古诗内容。

3.学生先自读诗句,边读边在诗中圈出生字条里的生字,圈好生字后多读几遍,再与小伙伴合作识记不认识的字。

4.教师指名读古诗,评议是否读准字音。

5.检查学生生字学习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

夜、思、床、光、疑、举、望、低、故。

①开火车试读,要求读准。

静夜 思念 床前 月光 疑问 举头 远望 低头 故乡

②请小老师领读。

(2)组织学生交流多种识字方法,教师相机指导。

①找出在题目中刚认识的两个字“静、夜”,请小老师领读。

②自读“床、光、望、疑”,说发现。

(它们都是后鼻音的字,而且韵母都是ɑnɡ。

③相机理解“举”:

请学生把铅笔“举”起来;请“举”手。

④通过反义词的方法理解“低”。

⑤联系诗句内容“望明月”,理解“望”是“看”的意思。

⑥用加一加识字法学习“故”。

介绍偏旁“攵”。

教师相机引导学生理解“故乡”,知道学生们的故乡在哪儿。

6.做“摘星星”的游戏。

(1)课件出示情境图,教师激趣:

小朋友,今晚的夜色真美,不仅月亮姐姐来到了我们的现场,你看星星妹妹也来凑热闹了。

不过,星星妹妹说:

“我们的身上有你们刚刚认识的字宝宝,只要把你认识的字宝宝读对读准,那颗星星就送给你了。

(2)学生积极参与游戏,正确认读生字。

7.做“把字宝宝送回家”的游戏。

教师用课件出示诗句,刚识记过的字用红颜色表示,学生齐读诗句。

三、朗读古诗,了解大意

1.读古诗我们还应该注意什么?

(停顿)

2.出示画有停顿符号的诗句,让学生在书上标一标。

3.师范读,学生练读。

4.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呢?

小组讨论交流,不懂的地方互相问一问。

5.指名说说。

6.提出不懂的地方。

7.相机理解“霜”:

你在哪儿见过霜?

(天冷的时候,玻璃上、地上会结出一层白白的冰晶,那就是霜。

8.再次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练习说话,体会诗意。

四、指导书写,学写生字

1.引导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

(1)你发现了什么?

(2)你认为哪几个字比较难写?

2.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思、前、故”的写法。

3.学生独立写。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写字时的坐姿与执笔姿势。

4.展示学生作业,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古诗,并在诵读过程中体会古诗的意思。

2、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感受诗歌所描绘的美好意境,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细读古诗,感受诗意

1.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朗读古诗。

你喜欢怎样读就怎样读。

2.学习第一句古诗。

(1)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2)相机指导:

“明月光”是怎样的月光?

(明亮的月光。

(3)多媒体创设情景: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3.学习第二句古诗。

(1)指名读整句诗。

(2)组织学生交流对诗句的理解,出示图片,直观认识“霜”,并与月光下的景象对比。

(3)鼓励学生尝试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用上“________好像是________”的句式。

(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像是铺在地上的白霜。

4.学习第三句古诗。

(1)看多媒体理解“举头”的意思。

请举头(做动作),“举头”还可以说成什么?

(2)说说诗人在干什么。

(3)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诗人抬头望着天上明亮的月亮。

5.学习第四句古诗。

(1)指名读整句诗,说说自己对这句诗的理解。

(2)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示“低头”的意思。

(3)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

(会想到家乡,想到亲人。

二、再读古诗,深化情感

1.课件出示图片,在柔和的古筝声中教师导学:

在这个安静的夜晚,月亮是圆圆的。

圆月象征着团圆,而诗人却独自一个人漂泊在外。

此时此刻,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呢?

(难过、伤心)

2.教师范读,学生一边欣赏画面,一边感悟诗中传递出来的思想感情。

3.同学们,此时你们看到月亮会想到什么?

(播放乐曲)

4.诗人看着挂在空中的明月,又会想到故乡的什么呢?

5.教师引读:

是啊,在这样的夜晚,我们是多么思念亲人啊!

下面就让我们带着自己及李白的思念读这首古诗吧!

6.指名诵读,以评促读。

7.播放音乐,创设情境表演:

此时此刻,你就是诗人李白。

你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在一个静静的夜晚,独自站在窗前望着圆月……(生双手放在背后合拢,深情吟诵。

8.推荐最佳表演者上台配乐表演。

9.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背诵这首古诗。

三、古诗赏析,了解诗人

1.课件出示《古朗月行》《月下独酌》这两首诗。

教师导学:

一轮明月,一段思乡情,一首《静夜思》。

李白还有很多诗作都写到了月亮,我们来欣赏两首。

2.课件播放配乐朗诵《古朗月行》《月下独酌》。

3.再次介绍李白。

4.引导学生到《小学生必背古诗八十首》中去找一找、背一背李白的其他诗歌。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夜 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正确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

3、会写七个生字。

4、学习新编旁“厂”

教学重点:

1、重点指导:

看、晚、再、爸。

2、认读本课十二个生字。

3、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感受夜色的神秘与美丽。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伴随着悠扬的旋律,多媒体课件展示夜晚迷人的景色。

(2)导问:

说一说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夜晚。

(3)教师追问:

在这样漆黑的夜晚,你们害怕吗?

(4)学生依据平时的生活体验,谈一谈对夜晚的感受。

预设①:

我特别害怕夜晚,因为夜晚非常黑,看不清任何物体,只能看到团黑影。

预设②:

我不害怕夜晚,反而非常喜欢夜晚美丽的景色。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过渡:

美丽的夜晚让人陶醉,迷人的景色让人充满遐想,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夜色》,看一看课文里的小朋友眼中的夜色是什么样的。

二、初读诗歌,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诗歌。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字音。

(3)小组内比赛读课文,一名同学读,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纠正字音。

(4)指名分别朗读两小节,把句子读通顺。

2.学生自学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

认识新偏旁“厂”。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识字情况。

(1)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

胆子、勇敢、往来、外面、窗户、忙乱、偏见、散步、原来、好像、微笑。

(2)开火车认读生词,教师适时纠正字音。

(3)游戏环节——小火车过站台,每过一个站台出示一个本课生字,请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

(4)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交流记忆方法。

三、集中识字,指导书写

1.过渡:

通过诵读诗歌,我们体会到了小朋友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些语言当中还藏着一些有趣的生字宝宝,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2.指导书写生字——看、笑、外、晚、再。

(1)学习生字——看。

①引导学生在第一小节中找出生字“看”,并读出这句话。

②指导学生学习“看”:

把手放在眼睛上就是“看”,运用字形记忆法识记生字。

③读出诗歌中带有“看”字的这句话,体会小朋友害怕夜晚的心理。

(2)学习生字——笑。

①教师在黑板演示,学生书空,学写生字——笑。

②师生互动,做一做微笑的动作,体会微笑时人们的心情。

(3)学习生字——外。

①观察生字结构,学生汇报识记方法。

(夕+卜=外)

②教师在黑板上书写汉字,学生书空。

③注意“卜”的写法,先写垂露竖,再写点。

(4)学习生字——晚、再。

①观察生字结构,学习书写。

②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3.比较识字法:

书写带有“巴”的生字——“色”“爸”。

(1)观察生字“色”“爸”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①相同:

上下结构,下面都是“巴”字。

②不同:

书写“色”字,上面稍小一些。

书写“爸”字,上面稍大一些。

(2)比赛书写汉字,小组派代表在黑板上书写汉字,比比哪个小组写得美观、大方。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针对学生胆小的心理,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

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使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热爱生活的教育中,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诗歌,体会诗歌情感变化

1.逐段朗读,感受“我”的心情变化。

(1)在第一小节中,找出描写“我”害怕夜晚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

我从前胆子很小很小,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

妈妈把勇敢的故事讲了又讲,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2)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天一黑就不敢往外瞧”“可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

”读这两句时,音调放低些,读出害怕的语气。

(3)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小节,学生朗读时教师适时指导。

(4)全班齐读,读出小朋友对夜晚害怕的心情。

(5)第二小节中,找出描写“我”从害怕夜晚到变得不害怕夜晚的句子,读一读。

预设:

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

从此再黑再黑的夜晚,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

(6)指导朗读第二小节:

“爸爸晚上偏要拉我去散步”这一句话本是“我”不想出去,可是爸爸偏要拉“我”出去,要读出无可奈何又撒娇的语气,“偏要”一词要读得重一些。

“原来花草都像白天一样微笑”,当“我”出去时,“我”发现原来外面和“我”想象的不同,外面的夜晚没有想象中的可怕,反而景色迷人,这句话读出既惊讶又欣赏的语气。

“我也能看见小鸟怎样在月光下睡觉”,这句话读得轻一点儿、慢一些,仿佛真的有小鸟在月光下睡觉。

(7)指名学生朗读汇报,注意伴随着小朋友心情的变化,朗读语气也要发生变化。

(8)朗读比赛,读中体会小朋友从害怕夜色到喜欢夜色的心理变化。

二、总结全文,再次感受夜色

1.教师总结:

这节课我们通过朗诵诗歌,感受小朋友对夜晚从害怕到不害怕的心理变化,体会了诗歌优美的语言,还认识了许多有趣的生字,让我们再读一读诗歌,体会夜晚美丽迷人的景色。

2.播放音乐,学生配乐朗诵诗歌。

板书设计:

夜色

害怕——不害怕

从前胆子很小——现在喜欢夜晚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端午粽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

2、会写4个生字。

3、正确认读“端午节、粽子、据说、纪念”等词语。

4、认识“立字旁”和“米字旁”。

5、了解课文内容,知道端午节的由来,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节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会写4个生字。

2、正确认读“端午节、粽子、据说、纪念”等词语。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多媒体课件播放视频,展示端午节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1)师生共同欣赏视频,感受端午节的节日气氛。

(2)导问:

说一说在端午节这个中国的传统节日里,人们都会做什么。

预设1:

我们家人会煮美味香甜的粽子吃。

预设2:

我们家人会起早去山上采艾蒿叶、挂香囊。

预设3:

还有一些地方举办端午节赛龙舟活动……

(3)教师追问:

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有包粽子的习俗。

孩子们,你们喜欢吃粽子吗?

和大家说一说,你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预设:

水果粽、豆沙粽、红枣粽、肉粽……

2.走入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种粽子,想必同学们一定都很喜欢吃粽子,这节课我们就走进《端午粽》,来共同品味一下课文中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词

1.自由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读流利。

(2)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教师巡视学情,及时纠正字音。

2.学生认读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圈画出本课的生字。

(2)借助拼音,反复拼读圈画的生字;认识新偏旁“立”“米”。

(3)同桌相互检查,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并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

3.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词。

(1)游戏环节:

我是读词王。

(2)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

端午节、粽子、总是、糯米、中间、十分、鲜肉、带回去、知道、据说、纪念。

(3)以小组为单位,抢读生词,读正确的小组得到词卡,并且领读,得到词卡最多的小组获胜。

(4)齐读课文,注意生词在课文中的读音。

三、再读课文,练习书写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2.指名学生逐段汇报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3.教师指导学生多种方法朗读。

(1)课件出示朗读要求。

①说一说课文共由几个自然段组成。

②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读给同桌听。

(2)学生按照要求朗读课文。

(3)教师范读,指导学生把长的句子画出停顿。

4.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叶。

(1)课件出示:

箬竹叶的图片。

(2)学生观察图片,从颜色、形状上来描述箬竹叶的样子。

(3)多媒体课件出示生字——叶,看图学习生字。

(4)师生共同书写生字,比一比谁写得工整、漂亮。

5.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真。

(1)观察生字结构,总结书写规律,学习书写。

(2)巧记生字:

笔画中横最多,中间三横才封口。

6.研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1)教师提出问题:

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3)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预设:

外婆包的粽子有:

红枣粽、红豆粽、鲜肉粽。

7.教师指导学生书写生字——豆。

(1)图文演示法,理解字义。

(2)书写方法:

上横短,下横长,中间一口要扁些。

四、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指导回顾:

这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

认识了哪些生字宝宝?

2.合作交流,向同桌展示自己写得最好的生字。

3.作业布置: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一些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及相关活动,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2、学习制作小纸粽子,练习正确运用剪刀等简单工具。

3、在参与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进行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成果。

4、指导书写:

节、米、分。

教学重点和难点:

引导学生初步了解民族文化,感受民俗民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再现情境

1.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端午粽》的字词,这节课我们先来做一个小游戏:

找动物。

以小组为单位读词语,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准确。

(1)多媒体出示小动物的图片:

熊猫、山羊、兔子……

(2)小组派代表选择喜欢的小动物,每个动物后面隐藏一个本课的词语,小组同学认读词语,获胜小组得到相应的小动物图片。

2.师生共同齐读课文。

二、诵读课文,品味内容

1.抓住重点语句,指导朗读。

(1)品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教师提出问题:

结合第二自然段内容说一说。

外婆包的粽子是什么样。

(3)学生带着问题自由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预设: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5)词语填空读课文。

①课件出示: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粽子是用_____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_____糯米,中间有一颗______枣。

预设:

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

②教师追问:

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

③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④指导朗读:

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

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⑤学生汇报朗读第二自然段。

2.品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课件出示:

依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预设:

①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②指名学生汇报诗人屈原的历史事迹。

③教师总结屈原的人物事迹,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三、指导观察,正确书写

1.创设情境,出示生字。

(1)老师今天带来了几个美味香甜的粽子,同学们想不想吃?

(2)课件出示:

写有生字的粽子图片。

(3)导学:

你们认识它们吗?

我们来学写这几个生字,写得好的同学会得到香甜美味的粽子。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午。

(1)观察生字外形,注意书写时悬针竖不出头。

(2)学生描红书写,在本子上写两个。

(3)同桌之间展示,同桌互评。

3.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节。

(1)观察生字结构,教师在黑板上范写,学生练写。

(2)引导学生说一说了解了哪些中国传统节日。

预设:

中秋节、重阳节、春节……

(3)通过对节日的阐述,给“节”字进行扩词训练。

4.指导学生书写生字——米。

(1)导学:

我们“品尝”了香甜的糯米粽,一起来认识糯米的“米”字。

(2)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

(3)学生根据汉字“米”的字形演变过程,理解字义。

5.教师指导学习生字——分。

(1)反义词对对碰理解字义:

“合”的反义词是“分”。

(2)书写要领:

上面八字要延展,下面是“刀”不是“力”。

(3)师生讲评,展示学生作品,互相评价,激励进步。

四、总结全文,情感升华

1.引导学生说一说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有哪些收获。

2.教师总结:

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

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教学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