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20405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88.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高一下册第三单元测试精选含答案2文档格式.docx

⑦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⑧火尚足以明也

⑨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①③④B.②⑤⑧

C.③⑤⑥D.②④⑨

第II卷(非选择题)

请点击修改第II卷的文字说明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节选自苏轼《赤壁赋》)

(二)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

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盖二客不能从焉。

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

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

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

“赤壁之游乐乎?

”问其姓名,俯而不答。

“呜呼!

噫嘻!

我知之矣。

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

”道士顾笑,予亦惊寤。

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节选自苏轼《后赤壁赋》)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享用

B.洗盏更酌更:

重新

C.履巉岩,披蒙茸履:

踏着

D.道士顾笑顾:

回头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B.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C.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D.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赤壁赋》中“客亦知夫水与月乎”在结构上承上启下,紧扣上文的“水”与“月”,以答客的方式,展开了富有哲理的议论。

B.《赤壁赋》中苏轼认为,无论宇宙还是人生,变与不变都是相对的,皆有短暂与永恒的两面,人对天地万物不必“羡其无穷”。

C.《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动态美,与《赤壁赋》中“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静态美,展现了赤壁景物的多姿多态。

D.《后赤壁赋》道士化鹤的故事与“羽化而登仙”的道教思想有关,作者借此寄寓对超凡脱俗、自由自在境界的向往。

7.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2)返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

通判舒州。

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寻招馆职,不就。

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

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

“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

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

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

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

”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

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

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元祐元年,卒,年六十六,赠太傅。

绍圣中,谥曰文。

(选自《宋史·

王安石传》,有删节)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B.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C.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D.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耀”是提升官职。

古代表示提升官职的词语还有升、拔、陟、左迁等。

B.“进士”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C.“忧”是居丧之意,多指居父母丧。

此处的“母忧”,是指居母亲的丧事。

D.“元祐”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元祐”是宋哲宗赵煦的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九年。

10.下列对文意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少年时喜好读书,并且过目不忘。

文思敏捷,曾受到欧阳修的赞誉。

B.做淮南判官期间,兴修水利,推陈出新。

文彦博做宰相时,曾极力推荐王安石,希望皇帝破格进用,以激励世风。

C.王安石曾上万言书,陈述变法的主张。

他认为国家财力贫乏、世风日下的原因在于百姓不知法度,没有效法先王的法律制度。

D.朝廷曾屡次征召王安石,都被他以各种理由推脱了。

士大夫都很遗憾未能与他相识。

11.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2)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

三、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作为中国书法史的高峰,魏晋书法所彰显出的风度和气象是后世始终都无法超越的。

儒学精神的存在使魏晋书法能始终保持中和唯美的发展状态,并与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中国人的审美心理相契合,最終成为中国书法的典范。

在先秦的儒家思想中,艺术与道、德、仁相辅相成。

但这之后发生了变化,艺术的地位日趋下降,到西汉《礼记·

乐记》就变成“德成而上,艺成而下”了,书法也由此而被视为“小道”末技”。

所以,当汉末书法出现第一次自觉发展时,士子们抛下儒家典籍而疯狂研习草书的行为,立即遭到谨守礼法的儒士们的严厉批判,东汉辞赋家赵壹的《非草书》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产生的。

赵壹的《非草书》对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做了很好的规整,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书法的发展有了厚重的思想基础,为魏晋书法高峰时代的到来创造了必要的思想和文化条件。

魏晋时期是世家大族在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时期,而儒学精神则借助世族这一社会载体发挥作用。

自两汉开始形成的经学传统对于如琅琊王氏,东海王氏、龙亢桓氏等家族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魏晋时期的一些新兴家族也大多是汉代儒生之后,如颍川钟氏、河东卫氏等。

颍川钟皓。

卫暠、庾乘等虽然不愿出仕,但无一例外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并因为精通儒学而对士林产生较大影响。

魏晋时期,这些家族的繁荣是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展开的,即使后来天下大乱家族迁移,这些有着优良儒学传统的家族也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魏晋时期,世族门第成为儒学和书法传承发展共同载体,书法的发展处处彰显儒学精神。

书法在各家族中没有成为纯粹的艺术,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并按照家族儒学精神的引导向前发展。

汉魏之际最有名气的书法文化家族是颖川钟氏,这个家族是非常典型的儒学世家,在书法上,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他将隶书的草化、扁平、波磔等问题进行了合理化处理,使书法向着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这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

中国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是王羲之,他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

在王羲之身上,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即使受到道家思想影响,也都被他化在骨子里的儒家思想慢慢消解和吸收,其放浪形骸、纵情挥洒的性情受到一定程度的克制。

草书除了出现之初因为不受儒学精神的限制而曾经恣肆和张扬过,在后世书法史上,草书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它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

正是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魏晋书法才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并为后世书法家尊崇和膜拜。

从这个意义上讲,魏晋书法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可成为中国书法在后世发展的典范。

(摘编自吕文明《魏晋书法的儒学精神》)

1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先秦儒家思想中,艺术的地位和道、德、仁相当,后来艺术的地位逐渐下降,而书法的地位更是在艺术之下。

B.赵壹的《非草书》很好地规整了处于起步状态的草书,并把书法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之内,使魏晋时代的书法达到高峰。

C.魏晋时期的钟皓、卫暠精通儒学,都是当时著名的儒生。

因此,颍川钟氏、河东卫氏,成为魏晋时期的新兴家族。

D.魏晋时期,在以儒学精神为核心的文化体系中繁荣的世家大族,在天下大乱家族迁移时,始终没有抛弃礼法。

1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阐述了魏晋书法在中国书法史上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

B.文章以赵壹对士子们抛下儒家典籍而研习草书的行为的批判为例,论证了草书的危害。

C.第三段论述了魏晋时期世家大族与儒学精神的关系,世家大族对传承儒学有重要作用。

D.文章举钟繇和王羲之的例子作为论据,论述了书法的发展与儒学精神的紧密关系。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之际的钟繇对当时新出现的楷书进行了规整,使书法向着非常符合儒家中和的美学思想的方正典雅的方向发展。

B.书法史上最负盛名的书法家王羲之,不仅将书法与儒家文化完美地融为一体,而且把儒家和道家逐渐融合在一起,从而创造了中国书法的高峰和典范。

C.除了出现之初,草书在后世书法史上始终坚守在一定的礼法范畴内,从来都没有突破儒学精神的束缚而进入无拘无束逍遥自在的境地。

D.魏晋书法因为儒学精神的存在,具有了一系列优秀的文化品格,它对于儒学精神的吸收和借鉴对后世书法发展有启示意义。

四、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在感叹时光流逝时,常说“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兰亭集序》中表达相似感叹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

(3)《游褒禅山记》中,作者表明治学态度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

五、语言表达

16.用下面的短语组成两副有关中秋节和重阳节的对联。

要求:

上下联各七字,语意连贯,符合节日和对联特点,不得重复使用词语。

黄菊倚风月静池塘紫门临水风摇帘幕村酒冽桐叶影稻花香桂花香

17.下面是某旅游网站为游客提供的自主购票的流程示意图,请把这个订购车票的流程转写成一段文字介绍,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5个字。

18.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说: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写一段文字,谈谈自己的想法,不少于150字。

六、材料作文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在冰雪茫茫的北方,有一个古老的民族,流传着一个古老的故事:

一天晚上,老爷爷与孙子们围炉夜话,老爷爷说:

“孩子们,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一直住着两只狼。

这两只狼一直在进行着一场激烈的战斗。

一只是恶狼,它代表着委屈、怨恨、不满、愤怒、嫉妒、仇视;

另一只是善良的狼,它代表着感恩、仁厚、友善、宽容、慈悲。

听完爷爷的话后,孩子们沉默不语,若有所思。

过了一会儿,一个孩子问道:

“最后,哪只狼赢了呢?

饱经沧桑的爷爷回答道:

“你喂过的那只!

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

2.D

3.C

4.D

5.A

6.C

7.

(1)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2)回头转身上了船,把船撑到江心,听凭它漂到哪儿就在哪儿休息。

8.C

9.A

10.B

11.

(1)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

(2)那么我所做的政治改革,就不至于使天下百姓惊恐不安,使天下人议论纷纷了,也就符合先王的政治统治了。

12.D

13.B

14.B

1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舳舻千里旌旗蔽空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6.中秋节:

月静池塘桐叶影风摇帘幕桂花香

重阳节:

黄菊倚风村酒冽紫门临水稻花香

17.【示例】用户首先查询车票,如果没有售完,用户可以直接选择购票并按提示支付即可完成购票任务;

否则,系统会进行智能监控,一旦有余票就会自动为用户抢票并通知用户购票和完成支付,如果没有就继续监控。

18.人生的路不是看出来的,不是想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

在正确的人生目标的指引下,大胆地往前走,细心地体会,认真地生活,就一定能到达人生的顶峰,欣赏到人生绮丽的风光,品味到人生香醇的美酒。

就像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说的那样,近的地方,游人如织,往往是没有什么风景的。

最绮丽的人生风光在人生道路的深处,而且每条路的风景都各有特色。

犹豫或畏惧地张望,只能永远徘徊在路口。

19.心存善念

善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论是谁,在这善的轻抚下,都会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

善是一种至高的道德素养,心有善念,才能行得远;

善是一种至高的人间大爱,用平凡的亮光去照亮人间的道路。

心有善念,默默前进,能激起社会向善的涟漪。

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顶住风雨,你的心和泥一样朴实,你撒下善良的种子,会生长成为参天大树。

这是对感动中国人物高淑珍的评价。

她收养了一百多名残疾的孩子,一分钱也不收他们的,辛辛苦苦培育了他们十多年,这种善举又是谁能够做到的呢?

她用自己的善意教育、感化了一百多个孩子,让他们将自己善意的种子继续播种,让那金灿灿的稻麦长满希望的田野。

高淑珍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诠释了善心的能量,善心对心灵的感化。

荀子说: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的确,善行积累得多了,自然就成为了一个人的道德素养,那么就会达到高度的智慧,圣人的心思也就具备了。

善,这一个温暖的字眼,从古至今已经有无数的贤人志士推崇了,生活在当今社会的我们,不更应该将之作为我们的行为准则吗?

当死即将降临于自己的头上,最美女孩何玥,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却捐出自己的器官,挽救了三个人。

命运是如此残酷,她却像善良的天使一样,用平凡的生命,用内心的光芒,把人间照亮,将爱心、善心延续,用点滴的善心谱写出道德的乐章,这是善心的延续,也是美德的传承。

心有善念,有时也许就是在得到别人帮助后的感恩之情。

一个人如果连感恩都不知是什么,又何以用善对待别人呢?

神话故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白鹤为感谢樵夫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做了他的妻子,并用自己身上的羽毛编织出上等的布料出售,让农夫贫穷的生活得到改善,这就是白鹤一份最基本的善意。

人也就是有了这最基本的善意,才知道如何让善心充满自己的精神世界,去用善心礼遇周围的人。

万千众生中,他们的行为微乎其微。

医院和老板的善心,高淑珍的善意,何玥的善举,就像石子,虽然很小,却在社会的长河中激起了一心向善的涟漪,让善心传播于世间的各个角落,让人们的精神界多了一缕阳光。

常心存善念,让善念传承下去,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分融洽,多一分宽容,多一分团结。

善念就像心灵深处的一缕阳光,就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中,照亮着每一处我们足迹所至的地方,根植于我们内心深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