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302127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年级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

学校名称考场号姓名班级准考证号

密封线内不要答题

曲沃二中2017—2018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经》是中华文明最早成书的经典之一,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

《国风》中最长的诗是农事诗《七月》,起首“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段描述,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而农夫正月里就在修理农具,二月下地春耕,妻子小孩把饭菜送到田边地头,一片繁忙的景象。

以下七段又用平铺直叙的手法,顺着农事活动的季节性,叙述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

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

虽然辛苦,但农夫懂得“人勤地生宝”的道理,对劳动从没有丝毫的抱怨。

偶尔也能“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享用汗水换来的佳肴。

辛勤工作在他们看来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他们的存在方式。

《芣苢》是一群妇女采集车前子时随口唱的短歌: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劳动中一唱三叹,苦中有乐,后人平心静气地咏诵这些诗句,仍能感受到她们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当然,民众出于勤劳的本性,对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总是看不惯的,《伐檀》中就有这样的质问: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尚书》是上古官府重要文献的汇编,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

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

不过,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是高度认同的,甚至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

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仪礼》《礼记》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

《礼记》中的《月令》就是逐月观察天文物候,敬授民时,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

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规定得非常具体,既不能春行冬令,也不能冬行春令,否则会遭受天灾人祸。

到《易传》问世,勤劳的价值更为哲学家所升华。

在世人的眼中,大概没有比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的了,《周易•乾》因之借天象以发论,表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思想,希望人们像上天不知劳累那样,始终保持自强不息的状态。

自强不息是中国最重要的文化精神之一,而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勤劳由此成为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的重要性,犹如空气、阳光之于生命一样不可或缺,似乎再也无须多加提及和论证了。

(摘自2017年4月22日《光明日报》,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伐檀》中的“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反映了民众看不惯不劳而获的贵族老爷,这是出于他们勤劳的本性。

B.《诗经》里面有大量劳动场面的描写,浓缩了广大民众辛勤工作的身影。

其中《国风》中的《七月》是最早的一首农事诗。

C.我们能从“朋酒斯飨,曰杀羔羊。

跻彼公堂,称彼兕觥”“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等诗句中感受到农民在劳动中辛勤而欢悦的情感。

D.《七月》中叙述了豳地农民一年四季的劳动过程和生活状况,农活一桩接一桩,根本没有歇息之时,农夫虽然辛苦,但对劳动没有丝毫的抱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尚书》中虽然反映底层民众生产生活状况的记载不多,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统治者对于民众的勤劳还是高度认同的。

B.《尚书》中提到辛勤工作之事,不少是指君王和官员勤于政务,因为它是官府的文献汇编。

C.《七月》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说的是周历九月时,妇女们就在为严冬准备粗布衣服、修理农具、下地春耕的繁忙景象。

D.统治者认为官员们做事要像农民种地那样勤劳才是正道,因为他们懂得农民努力耕种才有好收成,勤政的道理与之相通。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记》虽是礼乐文明方面的经典,依然有反映民众勤奋劳作的记载,如《月令》。

其中对天子及百官的职事也规定得非常具体。

B.勤劳是中国人性格的底色,它对于社会非常重要,所以勤劳是基本点,没有勤劳,其他所有美德和人类理想无从谈起。

C.在世人的眼中,天体“运转混没,未曾休息”那样不舍昼夜、不知劳累,是哲学家对勤劳的价值的升华。

D.《月令》是以农事为中心排列十二个月事务的政令,认为春行冬令或冬行春令,会遭受天灾人祸。

12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乡音

万芊

那年,银泾村的阿秀,在陈墩镇上读完初中后,靠在城里做科长的姨夫的帮助,进了国营棉纺一厂做了农民长期临时工。

阿秀,名为秀,人也长得秀,瓜子脸蛋,眼大大的,嘴小小的,稍一打扮,比那明星还明星,可一开口就露了馅:

她把“这里”说成了“该爿”,把“那里”说成了“给爿”,把“糖”说成了“同”。

跟她一起上班的女工,都是爱笑的,一听她说“该爿”就止不住笑,后来不知是谁,干脆不叫她阿秀叫“该爿”。

有一次,厂长听人唤她“该爿”她应着,很奇怪,问身边的人:

“好像厂里的工人名册上,没这人么。

”众人听了都大笑起来,有的女工止不住笑,还直唤妈。

因此,在厂里阿秀是从不轻易开口的,一门心思学技术干活。

阿秀手脚挺麻利,又吃得起苦,干起活来,常常一个顶两个,进厂没两年,车间主任就让她当了能管十来个人的工班长。

手下的人常常不服气,跟她较劲,可技术上谁也较不过她,只能取笑她的乡音,一时间,车间里到处是“该爿”、“给爿”的声音。

可阿秀一点也不往心里去,该做的照做,该管的照管,只是仍然从不轻易开口。

不料,阿秀的好景不长,厂里因销售不善,入不敷出,工资常一拖再拖,实在是难以维持,厂工会一班人,开始按厂长办公会的意见,做那些农民长期临时工离岗的思想工作,阿秀也在其中。

可阿秀死也不答应,哭着跟工会主席扳理:

“厂里好的时候,还不是靠伲‘该’些农民工撑着,干的活最多,拿的钱最少,可伲哪一天说过一句怨言?

为啥?

还不是因为伲把厂当成了自己的家。

正在这时,厂长派人来找阿秀,说是有一桩极其重要的外商接待任务让她去作陪,并派专人来指导阿秀化妆打扮。

可阿秀说啥也不肯打扮,说是随她意她就去,不随她意,她就不去。

厂长没法,只得随她的意,她去了,厂长的小轿车接去的。

厂里人见了,就开始说风凉话:

“‘该爿’长着这么漂亮的脸蛋,干啥都赚钱,干么非要赖在厂里呢,真是死脑筋。

三天以后,厂里开全厂大会,大家都没搞懂,阿秀竟陪着个老华侨坐在了主席台上。

会上,厂长让大家用最最热烈的掌声欢迎老华侨童先生讲话。

白发苍苍的童先生站进来,对着麦克风一开口,全场都笑了:

老华侨竟是一口拗舌的乡音,把“我”说成“伲”,把“这里”说成“该爿”,把“吃糖一样甜”说成“吃同一样甜”。

坐在前边的人这才发现老华侨说着说着已是热泪盈眶。

后来,厂里人才知道,老华侨童先生跟阿秀是同乡,也是银泾村人,五十年前在海外白手起家,成就了一番事业。

这次来,他确实非常有诚意地想与国棉一厂合作。

半个月的实地考察、谈判,基本上都谈妥了一应事宜,只待签字前的最后一轮谈判,只是半途中回了一次牵缠了他半个世纪的家乡时,他却伤心了:

故居依稀还在,可家里什么人也没有找到,原来跟厂里谈妥的投资事宜再也没心思谈了。

厂方没法,只得礼节性地设宴送别,可就在那晚宴上,老华侨竟与身边的小同乡阿秀“该爿”、“给爿”谈得少有的投机,阿秀那说话的神态,他越看越像记忆里的小阿姐,而阿秀的敬业精神,使童老隐约看到了当年的自己,再加上阿秀说起生产技术上的事竟一套一套的,满心欢喜,当场拍板,由他提供一应的资金、设备、技术、高级管理人员及百分之七十的外销业务,并让阿秀当他的全权代理。

谁也没有想到阿秀一顿晚饭救活了一个大厂,众人都挺感激她的,再也没有人称她“该爿”了。

只是有人间起阿秀跟童老先生是不是亲眷时,阿秀说:

“只是老乡。

他家以前住村里的‘该爿爿’,伲家住村里的‘给爿爿’。

”众人都会意地笑了,自然都是善意的笑。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写阿秀开口说话呈现的浓重乡音而招来工友的取笑,营造了严肃而紧张的工作氛围,为下文故事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B.小说善于在描写人物关系之中刻画阿秀的形象,如众人对她的取笑与感激、老华侨对她的赏识等,具体地表现她的个性。

C.小说运用补叙笔法交代了老华侨最终决定投资国棉一厂的原委,这部分内容是小说的有机组成部分,去掉它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D.小说叙事善于蓄势,情节有波澜,阿秀一顿饭救活了一个大厂,这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5.小说在刻画阿秀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5分)

6.这篇小说以“乡音”为题,有多方面的考虑,请从情节线索、主题两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在“10•17”世界消除贫困日到来之际,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

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中国科学院研究院杨多贵认为,消除贫困并不取决于一个国家的财富的多少,而在于执政者的责任感和决心,以及强大的调控能力,全力推动扶贫攻坚工作。

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洪天云说,6年时间减贫7000多万,意味着每年要减贫1170万,平均每月减贫100万,时间非常紧迫、任务非常艰巨。

“为实现这个目标,从中央政府到各地方政府都铆足了劲,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系列政策,推进各项工作落实。

  习近平在讲话中指出,我国坚持分类施策原则,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并特别指出了“五个一批”脱贫手段,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各个措施之间不是割裂的,而是互相关联的,需要多种措施共同发力。

”中国国际扶贫中心副主任黄承伟说。

  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记者了解到,今年扶贫日前后,教育部等部门将启动实施教育扶贫全覆盖行动,精确对准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加快贫困地区教育事业发展。

  (摘编自新华社201517日讯)

  材料二:

  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编撰的《中国扶贫开发报告2016》公布了一组数据,意味着“十三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

回看历史,以7亿多贫困人口为起点,中国在这场战役中已经艰苦备战将近40年;面向未来,到2020年,中国现存几千万贫困人口将全部脱贫。

有目标、有思路、有举措,在这场世界范围内的脱贫战争中,中国成绩斐然。

  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改革开放30多年来,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贫困。

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么快、这么大规模的减贫。

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家。

  对此,《纽约时报》评价,极端贫困人口的大幅减少主要应归功于中国取得的经济进步。

《赫芬顿邮报》则指出,世界减贫成绩“最大的功劳来自中国。

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绩,归功于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在改革方面做出的努力。

  (摘编自2017年1月1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材料三:

  提问:

现在很多人唱衰中国经济,您如何看待现在的中国形势?

  国家发改委主任何立峰:

去年我国的经济发展体现了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现了平稳健康的发展。

以下几方面特别突出:

第一,经济平稳增长。

第一季度、第二季度、第三季度的经济增长率都在6.7%,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达到了6.8%。

中国经济的总量大概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5%左右。

去年中国经济的增量占全球经济增量将近33%。

第二,就业稳中有增。

新增创造了1000多万的就业岗位,去年安排了新增就业人口1300多万。

第三,千万人口脱贫。

去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120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脱贫。

放眼全球,可能中国是唯一能够做到的。

第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了深度进展,为去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为今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也创造了更好的环境,夯实更好的基础。

  (选自2017年3月5日中国网,略有删节)。

7.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过去五年来,我国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以每年至少下降1200多万的速度稳步推进。

B.2012~2016年,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人数最少的是2016年,最多的则是2013年。

C.至2016年底贫困发生率下降了将近一半,计划2017年脱贫人数仍在1000万以上。

D.中国是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至2020年我国农村贫困人口将全面实现脱贫。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简要报道了国家主席习近平有关减贫与发展的演讲及相关专家、学者的解读,突出中国政府消除贫困的决心和目标规划。

B.材料二着重介绍中国社科院和国务院有关扶贫、减贫的报告,附以外媒报道,突出中国脱贫攻坚的成果、成因及其世界影响。

C.材料三采用访谈形式,如实报道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从新增就业岗位,脱贫人数巨大两个角度说明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态势。

D.在大数据时代,以上三则材料都充分利用了相关统计数据,以事实说话,不加任何主观评价,突出了新闻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E.三家媒体发布关于扶贫、减贫情况的新闻的背后,是国家对于脱贫攻坚的决心,这说明三者都是国家的喉舌,服务于人民。

9.如何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二、文言文文本阅读本大题共3道小题。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王羲之字逸少,司徒导之从子也。

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

及长,辩赡,以骨鲠称。

尤善隶书,为古今之冠,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

门生归,谓鉴曰:

“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

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

”鉴曰:

“正此佳婿邪!

”记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

又山阴有一道士,养群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道士云:

“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

”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

尝至门生家,见篚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

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

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每自称:

“我书比钟繇,当抗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

”曾与人书云:

“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之若是,未必后之也。

时骠骑将军王述少有名誉,与羲之齐名,而羲之甚轻之,由是情好不协。

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述每闻角声,谓羲之当候己,辄洒扫而待之。

如此者累年,而羲之竟不顾,述深以为恨。

10.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3分)。

()

A.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B.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C.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D.述先为会稽/以母丧居郡境/羲之代述止一/吊遂不重诣

11.以下对文中划线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3分)。

(  )

A.从子,即侄子指兄弟之子。

类似的称谓还有从女,即侄女,指兄弟之女;从父,即伯父或叔父。

B.《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

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C.骨鲠,有骨干,骨骼之意,比喻诗文的主旨或风格;也有刚直之意,比喻人的刚直秉性。

文中指前一个意项。

D.“遂以女妻之”中“妻”,名词作动词,可理解为嫁。

1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王羲之是司徒王导的堂侄子,年幼时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异之处,成人后擅长隶书,被称为古往今来的佼佼者。

后来被太尉郗鉴相中,成为郗家的乘龙快婿。

B.王羲之生性喜欢鹅,曾经为了得到鹅而答应一道士为他写了一篇《道德经》。

C.王羲之书法精湛,不但擅长楷书和草书,而且主张学习书法应该全身心地投入。

D.骠骑将军王述在会稽任职时,恰逢母丧,王羲之因为与之感情上有隔阂,只去吊唁了一次,就没有再去,王述对此深为怨恨。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

(5分)

(2)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5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⑴〜⑵题。

(7分)

临江仙苏庠

猎猎风蒲初暑过,萧然庭户秋清。

野航渡口带烟横。

晚山千万叠,别鹤两三声。

秋水芙蓉聊荡桨,一樽同破愁城。

蓼花滩上白鸥明。

暮云连极浦,急雨暗长汀。

【注】①苏庠:

南宋初词人,少年时便能写诗作词,但不求取科举,隐逸以终。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风吹蒲叶,冷落的庭户,迷蒙的渡口,重叠的晚山,描绘了一幅清明远的初秋傍晚图。

B.词的上片渲染了萧瑟凄清的秋意,主要是为下文抒情营造氛围。

C.火红的蓼花,白鸥懷嵌其中,鲜丽明亮,折射出了诗人喜悦的心情。

D.这首词从诗句看是写隐居时的闲适,但作者却在诗中流露出了一种莫名的愁。

15结合全词,简要说说下片“一樽同破愁城”一句中的“愁”的含义。

〔4分)

(三)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6

(1)漫江碧透,。

《沁园春•长沙》

(2)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刺秦王》

(3),池鱼思故渊。

《归园田居》

(4)固知,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5)白露横江,,纵一苇之所如,。

《赤壁赋》

三、语言能力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为背景,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时至今日,很多60后对那段不平凡的岁月还记忆犹新。

②他一袭白衫,眉宇间透出英气,举止大方得体,在众多演员中尤其显得鹤立鸡群,导演一下子被他吸引了,毫不犹豫地选定了他演主角。

③元旦文艺晚会上,学生们自编自演的节目绘声绘色,奔放的街舞,行云流水的武术表演等都赢得了阵阵掌声。

④在这一次的学生会文体部负责人的竞选活动中,他又是唱,又是跳,已经脱颖而出,但终因其他竞争对手水平更高而败下阵来。

⑤凡是读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人都觉得奥斯维辛集中营是个炙手可热的地方。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④⑤D②③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近几年,随着全民摄影时代、全媒体时代,出现了商清视频截图技术,以生产静态照片为职业的摄影记者的生存空间受到了挤压。

B.工商总局网监司发布的《关于阿里巴巴集团进行行政指导工作情况的白皮书》,实际是行政指导座谈会会议记录,不具有法律效力。

C.中国举办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活动,目的在于为了唤醒人伯对历史的记忆,表明维护二战成果、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获2015年诺贝尔医学奖,这不仅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更是屠呦呦及其研究团队的巨大成功。

19下列句中词语表述得体的一项()(3分)

A.一学生毕业后又回到母校,见到当年的班主任,激动地说:

“老师,久仰了。

您身体还好吧?

B.主人送别客人的时候,客人说:

“请留步,足下改日再来拜访。

C.评价朋友的女儿:

“令嫒不愧出身文学世家,她写的这篇小说,构思巧妙,扣人心弦。

D.编辑对作者说:

“你的小说我看过了,其中的不妥之处,我已经斧正了。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2个字。

(6分)

磷是有关生命和思想的物质。

骨头里含有磷,它决定着骨髓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①______,才能使脑细胞正常地工作。

食物里缺乏磷,②______。

怪不得身体衰弱的人和康复期的病人,要服用含磷的药物。

磷不但人需要,③______。

在开口狭窄的港湾里撒上磷的化合物,就会使细小的水藻和别的微生物很快繁殖生长,鱼的繁殖率也就提高了。

21.下面文字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第一句,说明另外两处出现的问题。

(6分)

一副副蕴含着传统家规家训的春联由县内知名书法家书写,并统一印制派发给县乡村三级领导干部。

贴了春联,能让干部们秉清廉政风,持勤俭人家。

春联贴在门楣,就能鞭策学生学习快速进步。

春联贴在门楣,就能帮助群众搞好邻里关系。

①不是贴了春联就一定能让干部们秉清廉政风。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材料一:

高中学生陈奕帆勤工俭学,利用寒假期间到外卖店打工,不小心撞坏薛先生的宝马车。

他随后留下一封道歉信以及打工挣得的310元钱。

车主大为感动,千方百计寻找到家境普通的陈奕帆,并资助了助学金。

材料二:

一名女中学生骑单车逆行,撞上奔驰车。

女司机提出赔偿,女孩吓哭。

女孩的母亲一听撞的是豪车,吓得迟迟不肯露面。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要求:

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曲沃二中2016-2017学年高一试题·生物·第5页共5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