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穷 人》.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24293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穷 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9《穷 人》.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穷 人》.docx

《9《穷 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穷 人》.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9《穷 人》.docx

9《穷人》

课题

9 《穷人》

备课教师

教学内容

《穷人》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

托尔斯泰写的短篇小说。

课文记叙了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生活的悲惨,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协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穷人》这篇课文的思想内容体现在:

第一,表现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但除了题目,全文没有一个“穷”字,但穷人“穷”到什么地步,能够从文中感受到。

第二,赞颂穷人富于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但文中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不过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内容,感悟人物品质。

2.抓住人物外表、内心的语句描写,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体会作者对沙俄时代穷人悲惨生活的同情和对穷人美好品质的赞扬。

教学重点

1、抓住重点语句,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桑娜复杂的心理活动,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练习、重点语句课件。

2、学生:

熟读课文,找出文中人物内心描写的语句。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活动一:

以“读”导入 

课件演示(按课文填空)

1、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

2、丈夫       出海,这时候还没有回来。

桑娜听着         和          ,感到       。

3、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

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

4、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引导学生完成并品读这些重点语句,从中体会妻子桑娜的美好品质。

(板书)。

桑娜:

    勤劳    善良     

师:

在《穷人》这篇课文中所写的主人翁?

?

渔夫夫妇,在生活极端穷困的情况下依然关心别人,这体现了一种怎样的优良品质?

现在我们接着上节课的内容继续学习《穷人》。

设计目的:

这样的导入设计,让学生复习回顾已学的内容,了解穷人的穷困生活,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为学习下文作铺垫。

二、活动二:

感悟“富有”

1、导语:

同学们,课文除了题目之外,文中一个“穷”字也没有,但我们却从文中深刻地感受到了穷人的“穷”。

同样文中一个“富”字也没有,但在字里行间同样能感受到。

2、默读课文,讨论、交流:

课文哪些内容体现了他们的“富有”?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感悟渔夫夫妇的美好品质。

应变预设:

引导学生理解何为“富有”。

让学生充分读课文,找出重点的文段,同桌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外貌等方面体会。

4、教师相机出示以下片段:

“家的整洁与温馨”

(1)课件演示重点句子:

(演示1):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指导思考:

如何理解“温暖”和“舒适”,在句子中找出相对应的内容)

(演示2):

“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

(引导:

让学生根据环境的描写来理解“孩子们怎么能安静地睡着”。

设计目的:

让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体会桑娜的勤劳!

 “关心邻居”

1、课件演示重点句子

(演示1):

桑娜想起了傍晚就想去探望的那个生病的女邻居。

“没有一个人照顾她啊!

(引导思考:

文中哪个词语引起桑娜想起邻居西蒙。

表现了桑娜是一个怎样的人?

(演示2):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

(引导思考:

这时的桑娜有怎样的表现,朗读这个文段。

2、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想到了哪些?

应变预设:

学生各抒己见,展开丰富的现象,体会桑娜此时此刻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3、她忐忑不安地想:

……为什么会想到这些?

文中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

(演示3):

“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设计目的:

让学生在在研读中了解人物的内心活动,从而体会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

“收养孤儿”

1、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有什么疑问?

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能够同桌实行分角色朗读。

然后交流讨论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理解:

“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引导:

这样的语句你体会到什么?

让学生抓住“熬”实行讨论,拓展思维。

从这些重点的语句中体会鱼夫和妻子桑娜什么样的品质?

(板书:

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协助别人)

设计目的:

学生通过度角色朗读人物对话,达到理解内容、感悟品质、体会思想。

2、小结: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夫妇俩,他们为了协助别人,没有做过多的考虑;他们为了协助别人,宁可承受各中痛苦。

这种品质确实宝贵!

3、但他们今后的生活会是怎样呢?

我们联系上下文谈一谈。

“很幸福……很艰苦……”

活动二的设计目的:

让学生从“读”、“思”、“议”中实行语言文字的训练,体会桑娜和渔夫的高尚品质。

三、活动三:

领会“写法”

(1)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文章中写的都是穷人;穷人都有一颗善良的心;穷人的心是相通的;穷人都有“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

(2)课文是怎样来体现人物的思想品质的?

(以“事”表人)

设计目的:

课文以“穷人”为题目富有深意。

让学生抓住“穷”字来理解文中的语句,体会课文的思想,明确写人记叙文的写作方法,领会课文是如何表现人物的思想。

四、作业:

(1)抄写文中描写环境的语句。

(2)完成课文小练:

续写《穷人》这个故事。

设计目的:

让学生积累优美的语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发挥他们的想象水平和提升他们的作文水平。

 

 

 

 

 

课题

10、*别饿坏了那匹瘦马

备课教师

王亚星

教学内容

本文一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队青年的感激之情。

二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品质的写法。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是通过了解故事内容,感受普通百姓美好的心灵,体会“我”对青年的感激之情。

3、是进一步领会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导入谈话:

1、导入:

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说过谎吗?

说谎有什么危害吗?

”(说谎欺骗了别人,伤害了别人)。

“我们今天来理解一个人,他也说了谎,但他却没伤害到别人,为什么呢?

2、板书课题

3、自读“提示”,明确学习目的。

二、结合自读导语,默读课文

1、自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把课文读通,思考: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学生交流汇报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

)       

3、残疾青年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借口欺骗了作者,他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协助我能继续看书。

由此能够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抓住重点句,感悟人物品质

1、过渡:

这是一个善意的、美丽的谎言,其实,会读书的同学能从课文的字里行间,已交代了残疾青年是没有“那匹马”的,请认真默读课文,看看文有哪些语句能让你看清中摊主的心思?

找找看,同时写上自己的体会。

2、学生自读自悟。

3、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A.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

“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

”(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

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B.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

“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C.“别别别……”他急了,“碧云!

碧云!

”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

等碧云来拿!

”(他为什么急了?

D.不过迟了!

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

那匹马呢?

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

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

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4、“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

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5、小结: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

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

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6、现在就请大家再读以上句子,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7、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本文语言简朴,主要通过人物的言行、神态和心理描写来体现人物美好心灵,所以,抓住重点词句朗读、体会、感悟,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并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四、探讨问题

1、快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几次写到了“别饿坏了那匹马”,其用意是什么?

2、学生汇报

在文中出现了三次。

v     这天傍晚,我离开书摊时,他叮嘱我:

“以后,马草就卖给我。

别饿坏了那匹马,行吗?

v     以后,当我背着马草来到书摊时,他便冲里屋叫道:

碧云,快把马草提进去,别饿坏了那匹马。

v     “没事,别饿坏了那匹马。

”我没有听他的劝阻,提着马草推开了那扇吱呀作响的门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

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2、续写一个片段

“我”推开了木板房的门,真相终于大白。

“我”站在那一堆枯黄的马草前,脑海中也许会浮现出一幕幕往事;耳畔也许还会回响着守摊的残疾青年说过的每一句话;也许……“我”在这个刻都会想些什么呢?

请发挥你的想象,把它写下来吧。

 

 

 

 

 

课题

11、唯一的听众

备课教师

王亚星

教学内容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我”的心理、行动的变化,一条是老妇人的语言变化。

全文围绕这两条线索展开,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所以教学本文时,我重点引导学生从老妇人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以及“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同时引导学生读课文时注意环境描写的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摘录印象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3、体会老教授对“我”的鼓励、给“我”带来的变化,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4、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描写的作用。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从老教授的言行与“我”的心理、行动变化两方面感受老人对“我”的爱护、鼓励

教学难点

“我”对她的敬佩、感激之情。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月光奏鸣曲》。

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

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

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不过,曲子好听琴难拉。

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

唯一的(理解词语)

2.齐读课题,质疑:

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

同学们可真会提问题,老师把大家的问题归纳一下,不外乎这两个:

“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二、初读课文

1.那么,你有什么好办法解决这两个问题呢?

(好好地读读课文)。

2.下面就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要求能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读的时候也不要忘记想想这两个问题的答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现在这两个问题,你能解决了吗?

(1)“唯一的听众”是指谁?

相机板书:

老妇人

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交流:

()的老妇人

(2)“唯一的听众”她做了什么事情?

三、引导学生回忆写人文章的学习方法

1.我们怎学习写人的文章?

2.学生默读,画批人物的言、行、神。

(主要人物:

语言、神态、动作。

次要人物:

心理描写.)

四、读一读句子

五、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回顾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交流感悟,研读课文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找出老妇人言语的句子,并想想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的。

A:

一开始,我的父亲和妹妹都认为我是个音乐“白痴”,我感到沮丧和灰心,我不敢在家里练琴,躲到了后面的小树林里练琴,这时,老人对我说了什么?

(相机出示)“是我打搅了你吗?

小伙子。

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我猜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只可惜我的耳朵聋了。

如果不介意我在场的话,请继续吧。

”老人真的耳聋了吗?

为什么她要这样说?

(出示词语)介意

指导朗读。

老妇人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我”为什么要溜走?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是在鼓励“我”,让“我”不要懊恼,灰心。

老妇人给我“我”勇气和力量。

这时,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

()的老妇人

再读老妇人的话。

B:

当我指了指琴,摇了摇头,引说──(齐读句子)

(出示):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

就在每天早晨。

指导朗读

是呀,老人的语言如诗一般,他的话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增添了几份信心,此时此刻,她心里在想──?

(引导学生体会老人是鼓励“我”要持之以恒地练琴)

C:

你还找到了哪句?

(出示):

“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

谢谢你,小伙子。

指导朗读

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想象什么真不错?

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老妇人感受到小伙子的进步很快,持续地对他实行肯定,鼓励他持续努力,继续练下去。

听了老人的话,我的心里洋溢着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这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呢?

(喜滋滋的,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

2.让我们再一起来读5-8自然段,体会老人对我说的每一句话其实都是在鼓励我,催我上进。

(1)你有什么问题吗?

(2)老人的鼓励,给我了信心和力量,很快,我就发觉我变了,家里人对我的变化,也流露出一种难以置信的表情。

(出示词语):

难以置信(理解)

我又在家里练琴了,我不在乎妹妹对我的评论了,我也不再坐在木椅子上,而是站着练琴了,家里人对我的这个变化──难以置信。

当我感觉到这个点时,一种力量在我身上潜滋暗长。

(出示词语)潜滋暗长(理解)

(3)有一次,她竟说──引说

这时,老妇人又在想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体会这是老妇人再次给我信心和力量。

(4)为什么我会忘记老人是一个聋子?

为什么我会觉得老人的眼睛像“深深的潭水”?

3.同学们,学到这里,我们对这个老妇人有了更深的了解,现在,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呢?

()的老妇人(由外貌上升到品质)

4.此刻,小伙子有多少话想对这位“耳聋”的老妇人说啊!

所有的话,都凝聚在他的琴声中,(相机出示12自然段)

指导朗读,读了这段话,你能体会到小伙子此刻的心情吗?

(感激激动)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小结我在学琴的过程中,心理和行动有哪些变化?

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6.文中哪些句子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为什么?

三、总结课文

1.情感升华:

“我”,从老妇人这里,找到了自信,并由此获得了成功,能熟练地拉出很多曲子,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这都要感谢这位慈祥的老妇人,感谢老妇人的热情鼓励,感谢老妇人的真诚关爱。

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礼物,是世界上最具感染力的催化剂,它能使人振奋,它能激人奋进,从而获得事业的成功。

这也是我们同学要学习的一种精神:

懂得鼓励,懂得协助,懂得关爱。

2.同学们,在你生活中,是否也有一些像老夫人一样,一直默默地鼓励和支持着你的人?

(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

3.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收获呢?

四、作业

抄写印象深刻的句子

 

 

 

 

 

课题

12*用心灵去倾听

备课教师

王亚星

教学内容

课文真实地记录了“我”与问讯处工作人员苏珊交往的过程,赞美了苏珊用心灵倾听孩子的心声、用爱心协助孩子的善良品质,表达了“我”对苏珊的深切怀念之情。

全文围绕“我”与苏珊的交往过程这条主线展开,脉络清楚。

要求学生能够使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教学目标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3、能准确使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

能准确使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谈话揭题

1、教师:

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仅仅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

人间处处有真情啊!

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

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

(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

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

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能够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

(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

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

但是我非常想理解苏珊,理解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

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

你能说说为什么吗?

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

(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

(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

但是我非常想理解苏珊,理解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

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

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

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

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

苏珊为什么要留言?

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

(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

就要离开了,苏珊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

用心灵去倾听。

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课件出示):

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

“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

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

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课题

口语交际三

备课教师

王亚星

教学内容

练习学生口语表达水平,了解和理解辩论会。

教学目标

1、了解和理解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重点

感受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教学难点

注意环境和心理描写的衬托。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根据观点异同分组

正方:

人人要讲诚信,不能撒谎。

反方:

生活中能够说些善意的谎言。

二、观摩录像,了解辩论特点

1、导语:

大家各有各的观点,也各有各的根据。

那该怎么辩论呢?

是不是像平时争吵那样呢?

请看录像《大学生电视辩论大赛》。

2、总结辩论方法,辩论程序,明确注意事项。

三、推荐人选,全班辩论

1、全班推选出6人,举行辩论,其他人和教师一起作评委。

2、点评辩论情况,评出优胜方。

3、师生共同总结辩论情况。

教师提示小组辩论要求。

四、分组辩论,人人参与

1、八个人为一组,三三合作,另外两人作评委,小组内展开辩论。

2、各组评委评出优胜方,并给出理由。

五、师生总结,明确理解

通过这次辩论,你对讲诚信与善意的谎言有什么新的理解?

 

 

课题

回顾·拓展三

备课教师

王亚星

教学内容

学习谚语,并积累。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感悟。

2、积累谚语。

3、推荐课外读物。

教学重点

积累谚语。

教学难点

学会使用谚语。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至少各摘抄一个相关环境描写、人物心理活动描写的片断。

2、收集与“诚信”相关的名言警句,可活用在“辩论”使用过的。

3、根据“课外书屋”的推荐书目,布置学生提前了解相关书籍,给自己喜欢的书籍写一段广告词、一份推荐书或简介。

一次备课

二次备课

 

 

 

一、对话导入

1、读着一篇又一篇感人肺腑的文章,享受着一份又一份美丽的感动,浸润着我们一颗又一颗善良的心灵,真的很快乐!

今天就让我们快乐地走进“回顾?

拓展三”,实行一场知识大比拼!

怎么比拼呢?

请浏览一下课本中的“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课外书屋”三部分内容。

2、师生讨论比拼方式与方法。

3、总结讨论结果:

积累警句多的为“收藏家”,朗诵用情的为“朗诵家”,理由说得充分的为“演说家”。

比拼一:

分享精彩片断

4、讨论分享程序:

朗读精彩片断→分析精彩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分享精彩片断一──环境描写。

(1)指名读来自课文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2)学生自告奋勇读来自课外的片断→分析片断→说明分享理由。

其他同学评价、补充。

(3)再推荐一名学生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断→自我剖析→说明分享理由。

教师小结:

同学们不但能用心用情地读,能充分地表达自己的分享理由,还能理解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真是厉害!

希望各位继续努力,各显神通,争取成为班级中真正的收藏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