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中的人物.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26759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0.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成语中的人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成语中的人物.docx

《成语中的人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语中的人物.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成语中的人物.docx

成语中的人物

九年级语文资料:

温总理六次引经据典

  温家宝总理1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回答中外记者提问时引用的古语、诗文和典籍:

  

(一)招待会开始时,温家宝说:

“形势稍好,尤需兢慎。

”其中,“兢慎”见唐诗《泾溪》“泾溪石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履人。

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

——(唐杜荀鶴《唐风集》巻二)

这似乎是警世格言。

是说人在岩石险要处,格外小心谨慎,一年到头,没有听说谁掉下去。

反过来,在没有险石水流平缓的地方,经常有掉进水底去的人。

很富有哲理。

  

(二)温家宝说:

“思所以危则安,思所以乱则治,思所以亡则存。

”这句话出自《新唐书·魏徵传》,原句为“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意思是告诫人们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

经常思考发生危难的原因就能保持平安,经常思考发生祸乱的原因就能保持太平,经常思考导致灭亡的原因就能够长存。

  (三)在回答有关两岸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说: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这句古语出自《孟子·公孙丑章句下》。

  (四)在回答香港文汇报记者的提问时,温家宝说:

“中国的总理懂得一个道理,就是知难不难,迎难而上,知难而进,永不退缩,不言失败。

”其中“知难不难”出自《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所引对联“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

  (五)在回答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记者关于因特网的问题时,温家宝说:

“我想先引用两句话,一句是肖伯纳说的,‘自由意味着责任’,一句是你们美国的老报人斯特朗斯基说的,‘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

’”“自由意味着责任”出自肖伯纳的剧作《人与超人》。

  (六)在回答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关于中印关系的问题时,温家宝说:

“今年是中印友好年,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梵典与华章’,中印文化的交流。

”“梵典与华章”出自我国一本学术著作《梵典与华章:

印度作家与中国文化》。

(七)揭秘温总理记者会上所引诗文二十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衙斋卧听箫箫竹,疑是民间疾苦声”,2006年9月访问欧洲前夕,温家宝引用这些诗句向英国《泰晤士报》表达了他时常牵挂的心事。

(八)2005年,中国十届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温家宝用古代谚语寄语台湾民众:

“中国有一句古话:

一尺布,尚可缝;一斗粟,尚可舂。

同胞兄弟何不容?

台湾同胞是我们的骨肉兄弟,我们希望全体台湾同胞能够理解我们的立法用意,也希望关心台海局势和平与稳定的国家和人民能够理解和支持这部法律。

(九)2005年11月20日温家宝总理会见到访的美国总统布什。

在回顾中美关系和展望中美发展前景之外,他还引了唐朝诗人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两句诗,又引了宋代诗人王安石《登飞来峰》“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诗,似皆有深意。

温总所引司空曙诗为话别诗。

其诗云: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远竹深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温总以此诗表达深交之意。

他引王安石诗乃试图展现中美发展之理。

其诗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温总借此比喻中美发展前景虽难免有浮云障目,但只要领导层站得高、看得远,存在问题不难解决,不论寻塔还是其它,皆可如日升鸡鸣正常发展。

(十)中国新一届领导人淳朴的报国爱民之情,普通百姓看见了,也记下了。

对此,温家宝却用唐代诗人孟郊思念母亲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喻。

在他看来,他和他的同事们就像小草,而人民如同春阳,他们享受着人民的关爱而无从报答,就像小草之于太阳,就像儿子之于母亲。

 

跟着总理学诗词

第一句:

“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

【温家宝】:

5年已经过去了,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书写的。

【书袋】:

明太祖朱元璋的话。

据《明太祖宝训》卷六载,原句为:

“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

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

洪武二年二月丙寅朔,诏修《元史》,太祖诏李善长、宋濂、王祎等十六人于天界寺。

诸儒至,太祖谕之曰:

“自古有天下国家者,行事见于当时,是非公于后世。

故一代之兴衰,必有一代之史以载之。

元主中国,殆将百年。

其初君臣朴厚,政事简略,与民休息,时号小康。

然昧于先王之道,酣溺胡虏之俗,制度疏阔,礼乐无闻。

至其季世,嗣君荒淫,权臣跋扈,兵戈四起,民命颠危。

其间虽有贤智之臣,言不见用,用不见信,天下遂至土崩。

然其间君臣行事,有善有否,贤人君子,或隐或显,其言行亦多可称者。

今命尔等修纂,以备一代之史。

务直述其事,毋溢美,毋隐恶,庶合公论,以垂鉴戒。

第二句:

“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温家宝】:

5年前,我曾面对大家立过誓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今天我还想加上一句话,就是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书袋】:

北宋王安石的话。

出自《宋史·王安石列传》。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提出了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天变不足畏”:

原意是自然界的灾异不必畏惧,这是对当时有人用各种所谓“天生异象”的奇谈怪论来攻击新法的回应,同时透露出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祖宗不足法”:

前人制定的法规制度若不适应当前的需要甚至阻碍社会进步,就要修改甚至废除,不能盲目继承效法;“人言不足恤”:

对流言蜚语无需顾虑。

这既是王安石变法的精神支柱,也是他的思想武器。

自宋以降,人们常引用这句话来表达一种不断革新的精神。

2007年9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回答现场听众提问时,曾引用过这句话。

温家宝回答说:

“一要目光远大。

领导者要掌握全球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现状和未来,有正确的对策,谋而善断。

二要善于捕捉机遇。

正如歌德在《浮士德》里所讲的那样‘对于身边有利的瞬间,要抓住机会,不要失之交臂’。

三要有改革的精神。

要做一个勇于创新的领导者,做到‘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四要敢于负责。

不畏艰难险阻,面对困难和挫折坚忍不拔,能够担负起责任。

第三句: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温家宝】: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我们将继续扩大同台湾经贸交流的范围,包括投资、贸易、旅游、金融,提高合作的层次。

【书袋】:

南宋末年元代初年诗人和画家郑思肖的诗。

语出郑思肖《德祐二年岁旦》其一:

“力不胜于胆,逢人空泪垂。

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

日近望犹见,天高问岂知。

朝朝向南拜,愿睹汉旌旗。

其二:

“有怀长不释,一语一辛酸。

此地暂胡马,终身只宋民。

读书成底事,报国是何人?

耻见干戈里,荒城梅又春!

宋国灭亡后,郑思肖坐卧必向南,因自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

专工画兰,花叶萧疏,他画兰不画土、根,寓宋沦亡之意。

第四句: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温家宝】:

我是一个爱国主义者,我脑子里总是在想,“一心中国梦、万古下泉诗”,“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我们将继续扩大同台湾经贸交流的范围,包括投资、贸易、旅游、金融,提高合作的层次。

【书袋】:

鲁迅的诗。

《题三义塔》

奔霆飞焰歼人子,败井颓垣剩饿鸠。

偶值大心离火宅,终遗高塔念瀛洲。

精禽梦觉仍衔石,斗士诚坚共抗流。

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第五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温家宝】:

我想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解放思想这个问题。

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

我想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讲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

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书袋】:

语出《诗经·大雅·文王》,是文王昭告天下的话,原意是周虽然是个古老的国家,但上天付与了她新的使命,那就是要求她不断革新。

这句诗蕴涵丰富的哲理,历来被儒家经典所推崇,从其引申发展而来的《易传》“刚健日新”的思想,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激励中华民族不断创新、不断前进。

2007年9月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回答现场听众提问时,曾引用过这句话。

温家宝回答说:

“今后,当历史学家回顾这段历史时,他们会说,现阶段的改革是中国这个老而又新的国家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的关键一步。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改革将伴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整个过程。

改革决定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第六句: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温家宝】:

我想集中回答一下关于解放思想这个问题。

一般的道理大家都知道。

我想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上讲一点自己的看法。

我一直很重视两句话:

一句话来自《诗经》,一句话来自《诗品》,就是“周虽旧邦,其命惟新”,“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书袋】:

语出唐代司空图的《诗品》的【纤□】,原文为: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窈窕幽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成语中的人物

破釜沉舟(项羽)四面楚歌(项羽)初出茅庐(诸葛亮)入木三分(王羲之)

煮豆燃萁(曹植)纸上谈兵(赵括)指鹿为马(赵高)草船借箭(孔明)

围魏救赵(孙膑)完璧归赵(蔺相如)卧薪尝胆(勾践)负荆请罪(廉颇)

闻鸡起舞(祖逖)三顾茅庐(刘备)望梅止渴(曹操)凿壁借光(匡衡)

程门立雪(杨时)精忠报国(岳飞)毛遂自荐(毛遂)图穷匕见(荆轲)退避三舍(晋文公/重耳)刮目相看(吕蒙)一字千金(吕不韦)一鼓作气(曹刿)胯下之辱(韩信)投笔从戎(班超)乐不思蜀(刘禅)高风亮节(陶源明) 挺身而出(唐景思)宠辱不惊(卢承庆)  忍辱负重(陆逊)背水一战(韩信)滥竽充数——南郭;草木皆兵——苻坚; 起死回生——扁鹊; 严于律己——罗伦;

手不释卷——吕蒙;粉身碎骨——霍小玉; 任劳任怨——石墨;志大才疏——孔融; 

鞠躬尽瘁——诸葛亮;以身相许——羊侃;九死不悔——屈原;专横跋扈——梁冀; 

磨穿铁砚——桑维翰;马革裹尸——马援;悬梁刺股——孙敬发;胸有成竹——文与可;韦编三绝——孔子;囊萤映雪——孙康、车胤;闻鸡起舞——祖逖;梁上君子——陈富; 

披荆斩棘——冯异;开诚布公——孔明; 死有余辜——路温舒;铁面无私——包拯; 

为国捐躯——曹植;铁杵磨针——李白;水滴石穿——枚乘;奋不顾身——司马迁; 

愚公移山——愚公;胆大心细——孙思邈; 赴汤蹈火——晁错;身先士卒——刘琨;

目不窥园——董仲舒;凿壁借光——匡衡;

程门立雪(杨时和程颐)这则成语出自《宋史·杨时传》。

杨时和游酢去拜会当时著名的理学家程颐。

程颐正在闭目养神,杨时、游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长时间。

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

后人就以“程门立雪”作为尊师重道的范例。

“程门立雪”也可说成“立雪程门”。

指鹿为马(赵高)“指鹿为马”来源于历史故事。

秦始皇死后,赵高和李斯专政,他们为保住自己权势,假传“圣旨”,令本应继承皇位的秦始皇大儿子扶苏自杀身亡,控制秦王的次子胡亥即位成了秦二世。

赵高做了宰相高职,想亿伺机再推倒胡亥篡夺皇权。

赵高狡猾阴险,他知道自己出身低下,各大臣都不服他。

为了测试各个官员对他的态度,一日,赵高拉来一只鹿,当着众大臣的面对胡亥说:

“陛下收下这只卑臣千方百计寻得的好马吧!

”胡亥笑道:

“丞相是否搞错了?

你拉来的是一只鹿哇,哪里是良马?

”赵高并不理会皇帝的话,却仔细观察周围人的反应,有人跟着赵高随声附和,有人却说真话指出是鹿非马。

结果,说真话的陆续都被赵高设计杀害了。

从此,留下“指鹿为马”成语。

韦编三绝(孔子)韦编三绝是孔子勤读《易》书的一则典故。

《史记·孔子世家》载: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读《易》,韦编三绝。

曰:

'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传统说法,孔子晚年喜欢读《易》,并且撰写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合称"十翼",又称《易大传》。

韦,熟牛皮。

古代用竹片写书,再用皮条编缀成册。

三,指多次。

绝,断。

孔子勤读《易》书,致使编缀的皮条多次断开。

他还说:

"如果多给我几年功夫,那么,我对于《易》的知识会更加丰富的。

"《论语·述而》载:

"子曰:

'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加与假意近。

如果五十岁就开始学习《周易》,那么就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囊荧映雪(车胤和孙康)车胤,字武子,晋代南平人。

他好学不倦,却因家境穷困,往往没有钱买油点灯,一到天黑,就没法读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坐在院子里默书,看见许多萤火虫一闪一闪地在空中飞舞,便捉了几十只,装在白夏布缝制的口袋里,挂在案头。

荷!

光亮还不小呢!

便打开书本,埋头学习。

囊萤苦学的故事是很有名的。

宋登春诗:

“学书夜囊萤。

”李申《寄刘明府》:

“三十年前共苦心,囊萤曾寄此烟岑。

”杜甫《题郑十八丈著作故居》:

“穷巷悄然车马绝,案头干死读书萤。

”都用的是这个典故。

杨弘贞、赵蕃等人,都作过《萤光照字赋》。

和“囊萤”并传的是“映雪”的故事。

孙康,晋代京兆人。

他和车胤一样,酷爱学习,常常感到白天的时间不够用,很想以夜继日,却点不起灯。

特别是冬季,昼短夜长,让黑夜的时间浪费掉,实在太可惜。

有一天夜里,他一觉醒来,看见窗户缝里透进白光,还以为已经天明了;及至出门一看,原来是下了大雪,山、水、树木、屋宇,无一不银装素裹,闪闪发亮。

他欣赏了一会雪景,忽然灵机一动:

映着雪光,不是可以读书吗?

从此以后,他每夜都映雪读书,不觉得天冷,也不感到疲倦,常常读到鸡叫。

哲理成语

 成语条目

来源(或典故)

喻意

哲学寓意

 

 

 

拔苗助长

 

 

《孟子·公孙丑》上记载,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

“今天我帮助苗长了!

”他儿子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

用来比喻做事情急于求成,反而会坏了事情。

不可为抗性是规律客观性的突出表现,人必须按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做到主管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郑人买履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3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忘记拿量好的尺寸),已得履,乃曰:

‘吾忘操度’。

反归取之,及市,市罢。

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

‘宁信度,无自信也’”。

用以讽刺那些只相信书本,不相信事实的人。

教条主义否定一切从实际出发,是坚持从书本出发,从主观愿望出发的一种主观主义,它的世界观基础是意识决定物质的唯心主义。

 

 

 

刻舟求剑

 

《吕氏春秋·察今》: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遂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比喻办事拘泥,不知道随情势变化而作相应改变。

 

割裂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只承认物质,否定“运动是物质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是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的观点。

 

 

塞翁失马

 

《淮南子·人间训》: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

‘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比喻虽暂时受到损失,却由此而得到好处。

现比喻坏事可以变成好事。

主要体现了事物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向相反方向转化。

是既唯物又辩证的哲学观点。

 

流水不腐

户枢不蠹

《吕氏春秋·尽数》: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动也。

”流动的水不会发臭,经常转动的门轴不会被虫蛀。

比喻经常运动的东西不易受侵蚀。

坚持运动不会生病。

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离不开运动。

 

 

 

新陈代谢

 

 

汉·蔡邑《笔赋》:

“新陈代谢,四时次也”。

晋·孙绰《兰亭序·后序》:

“往复推移,新故相换,今日之迹,明复陈亦。

”代谢:

指时序变化,始终循环,引申为更迭交替。

原指生物体不断用新物质代替旧物质的过程。

现指新事物不断代替旧事物。

物质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新陈代谢是生物运动的规律;事物内部新与旧的矛盾是新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

《涅槃经》:

“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十八卷: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切祸福,自作自受”。

比喻做了什么样的事,就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

规律不仅是物质运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联系,而且是必然的联系;事物内部特殊矛盾规定其特殊的本质;内因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星火燎原

 

《尚书·盘庚上》:

“若火之燎之原,不可向迩。

”一点火星可以烧遍整个原野。

比喻小事可以酿成大变。

人能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趋势;新事物开始较弱小,但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最终战胜旧事物。

 

 

循序渐进

 

《论语·宪问》:

“下学而上达。

”宋·朱熹注:

“此但言其反己自修,循序渐进耳。

”按照一定次序或步骤逐步前进。

用来比喻学习知识、技艺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提高的过程。

认识活动同其他物质运动一样,是有规律的。

循序渐进是学习活动规律,只有以尊重规律为基础,才能取得好成绩。

 

实事求是

 

《汉书·河间献王传》: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指从实际情况出发求得正确的结论。

从客观实际中引出规律,以规律为行动向导,按规律办事。

要坚持规律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教和学两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事物内部包含着的对立统一关系,它们既互相排斥、斗争,又互相依存、促进,从而推动事物发展。

 

 

世外桃源

 

东晋诗人陶潜在《桃花源记》中描绘了一个远离人世,位于桃花源中的没有剥削压迫、没有战乱、人人平等、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喻指与世隔绝、环境幽美、生活安逸的地方。

也比喻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安乐”之地。

既否认矛盾的客观性又否定矛盾的普遍性,既是唯心主义观点又是形而上学的一个基本观点。

 

讳疾忌医

 

宋·周敦颐《通书·过》:

“今人有过,不喜人规,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隐瞒疾病,不接受治疗。

比喻隐瞒自己的缺点、过失,不愿意听取别人的规劝。

迥避矛盾,掩盖矛盾,是形而上学否认矛盾观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因地制宜

 

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

“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岂有天气之数以威邻国者乎?

”因:

依据。

宜:

适当的措施。

根据不同地方的不同情况,采取适当的措施。

以“不同事物的矛盾有不同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的原理为指导,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良莠不分

 

太平天国·洪秀全《整顿属员诏》:

“兼之人品良莠不齐,诚恐因逸出事。

”莠:

狗尾草,喻坏人。

比喻好人和坏人混杂在一起。

否认矛盾特殊性,从而抹杀事物特点,混淆事物性质。

搞“一刀切”,拒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妙手回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但是药铺门里门外,足足挂着二三十块匾额:

什么‘功同良相’,什么‘扁鹊复生’,什么‘妙手回春’……”。

妙手:

技能高超。

喻指医术高明的医生能把生命垂危的病人救活。

外因对事物的变化发展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是事物变化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防微杜渐

 

《后汉书·丁鸿传》:

“若敕政责躬,杜渐防萌,则凶妖消灭,害除福凌矣。

”防微:

防止初露苗头的坏事。

渐:

开端。

在错误或坏事刚有苗头时,就阻止它,不让其发展。

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虽然矛盾次要方面居被支配地位,但它影响矛盾主要方面,因此不能忽视次要方面。

 

孤家寡人

 

《礼记·玉藻》:

“凡是自称,小国之君曰孤。

”《孟子·梁惠王上》: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古代帝王的自称。

 

现多指严重脱离群众,孤立无助的人。

否认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用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观察问题、处理问题。

 

竭泽而渔

 

 

 

《吕氏春秋·义赏》:

“雍季曰:

‘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

’”排尽或淘干池水去捉鱼。

比喻做事不留余地,只顾眼前利益,不作长远打算。

无视联系的客观性,割裂事物前后的相继的联系,破坏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是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世界观的一种具体表现。

 

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宋·朱熹《朱子全书·道统六·训门人》:

“今学者亦多来求病根,某向他说,头痛炙头,脚痛炙脚,病在这上。

比喻做事不从根本上解决,只就事论事,应付眼前。

 

只见部分,不见整体,只看现象,忽视本质,使局部脱离整体。

属于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一着不慎,

满盘皆输

 

明·冯梦龙《古今小说》第二卷:

“正是,只因一着错,满盘皆是空。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说“‘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乃是说的带全局性的即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一着。

比喻对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若处理不当或稍有不慎,就会招致整个失败。

 

整体离不开局部,任何整体都是有局部组成的,所以要通观全局,同时也要重视局部,要防止和克服“因小失大”的片面性。

 

士别三日,

刮目相看

 

《三国志·吴书。

吕蒙传》裴松注引《江表传》: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刮目:

擦眼睛,指改变旧眼光。

喻指别人已有显著变化或进步,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人的认识也要随着事物的发展而发展。

不能用僵死的、静止的方法观察事物。

 

 

 

怨天尤人

 

 

《论语·宪论》:

“子曰: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人怨恨命运,归咎别人。

怨天:

怨恨天命。

尤:

归咎,责怪。

 

 

形容有些人把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罪于客观。

 

割裂内因各外因的关系,只强调外部条件、客观原因,否认内在的主观的原因,是形而上学的片面性;“怨天”又具有唯心主义色彩。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靠近朱砂就会变红,靠近墨就会变黑。

比喻接近什么样的人就能收到什么样的影响。

也指环境对人的影响很大。

 

外因对事物发展有重要影响。

单对外因的性质要具体分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抑制和消弱阻碍事物发展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促进事务发展的有利条件。

 

 

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子贡问:

‘师与商业孰贤?

’子曰:

‘师过也,商也不及。

”人的言行要合乎礼的规定,超过了就同做的不够时是一样的。

 

现泛指做事过了头就和做的不够一样,都不好。

做事要恰如其分。

 

由于量变只有在一定限度内,事物才保持其原有性质。

所以,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要坚持适度原则,既要防止右,又要防止“左”。

 

 

瞻前顾后

 

 

战国·楚.屈原《离骚》:

“瞻前而顾后兮,相观民之计报。

”瞻:

向前望。

顾:

回头看。

看前面,又回头看后面。

形容办事谨慎。

其中主要用来形容做事顾虑重重,徘徊观望。

 

事物的发展最终是通过质变实现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就应该抓住时机促成事物的飞跃。

否则贻误时机,就会犯右的错误。

 

一叶障目,

不见泰山

 

《鹖冠子·天则》: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两豆塞耳,不闻雷霆。

”一片树叶挡住眼睛,连最高大的泰山也看不见。

 

比喻被细小事物或暂时的现象所蒙蔽,看不清事物全貌、主流。

是形而上学片面性、一点论的表现。

矛盾的主、次方面及其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观察事物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