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2869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21.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docx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

大同市实施“凤凰人才”三年发展规划

(2017-2019)

为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和中共山西省委《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围绕市委、市政府“136”发展战略的人才需求,加快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凝聚各方人才投身“同心同力,发展大同”的共同事业,为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建设美丽富裕幸福大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突出抓好人才的引进、培养与使用,人才工作向好发展。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

截至2015年底,全市人才总量达到42.91万人,人才与总人口(333万)比例为12.88%。

其中,党政人才1.74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8.6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15.25万人,高技能人才4.7万人,农村实用人才12.06万人,社会工作人才0.53万人。

——区域项目人才加速向大同集聚。

政企联动招商引才,多措引进企业、集团和高层次人才,发展总部经济。

宽领域、多层次对接京津冀各类人才项目,与北京市科委签署京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立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在北京建立“大同市招商引才基地”,开展驻京企业投资、千人计划专家大同行、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等系列活动,项目引才形成氛围,区域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人才合作取得新突破。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初具规模。

建立玄武岩、清新能源院士工作站,国家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在同建立工作站,在御东新区启动建设大同中关村科技园和兴云智慧城,相继建成研发、技术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72个,电子商务、孵化基地、众创空间等10多个创客中心建成运行,一大批科研人才聚集大同创业。

——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完善。

建立市委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制定对接京津冀、优化投资环境“两个行动计划”,出台引进高层次人才、“互联网+人才项目”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等办法,产业人才调查分析、人才项目需求信息征求等机制常态化,储备高层次人才项目1078个,尊重人才、服务人才的环境和氛围更加浓厚。

面对经济新常态,人才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大同的人才发展步伐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振兴崛起、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人才需求还不相适应。

主要表现在:

人才总量和密度指数与山西省第二大城市不相适应,党政人才能力素质与新时期干

紧紧围绕大同经济社会发展“136”战略目标人才需求,加快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健全人才管理服务体系,全面落实用人主体自主权,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激励机制。

立足“引培选用”,突出“高精尖缺”,加大与京津冀等区域人才对接交流力度,实施“33111”凤凰人才规划,力争用三年左右的时间,重点引进3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结构,激活培养300名左右本土产业领军人才,乡情吸引100名左右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定点培育10000名左右乡土拔尖人才,择优选派100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努力让进入大同的资金多于流出大同的资金、进入大同的人才多于流出大同的人才、进入大同的企业多于流出大同的企业,全市人才活力、效率、贡献率大幅度提高,惜才、爱才、聚才、用才的良好环境全面形成。

2.年度目标。

——2017年,制定三年规划,完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以换届为契机,建设结构合理、人岗相适的党政人才队伍,启动以引进百名博士为重点的各类工程,大力推进对接京津冀企业、人才项目落地,初步形成重视人才、引领发展的良好局面。

——2018年,集中建设一批人才承载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开展育才、引才、用才特色系列活动,促进各类人才向大同流动,园区企业集聚人才效应初步显现。

——2019年,建立多元化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园、科创中心和兴云智慧城有效运转,扶持帮助科技创新成果在我市转化应用,确保海内外人才在我市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人才培养、服务、保障机制基本形成,人才总量、结构素质与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进程基本匹配。

三、主要任务和具体措施

(一)激活培养本土人才,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1.实施“党政人才”优化工程。

把培养年轻干部提高到战略地位,紧紧抓住培养、选拔、使用三个环节,拓宽党政人才来源渠道和成长路径。

围绕全市文化、旅游、规划、建筑、环保、农业、工业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长远发展需求,有计划地引进储备一批研究生以上高学历专业化人才。

积极构建组织遴选、集中培训、实践锻炼、跟踪管理、择优使用、动态调整“六位一体”培养链条,优先使用后备干部,进一步优化干部年龄、学历和专业结构,逐步使40岁以下专业化干部达到一定比例。

综合运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新时期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等干部人才政策,改革创新,探索打通行政、事业、企业单位优秀人才和不同行业领域之间人才的交流成长通道,加大对熟悉和善抓经济党政人才的培养选拔力度,每年从工业管理部门、骨干企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选派一批懂工业、善管理的专业人才到各级政府挂职、任职。

2.实施“优秀青年企业家”培育工程。

制定企业家队伍培育工程具体实施意见,采取扶持创业、选派到知名高校学习研修、到发达地区企业挂职锻炼、组织参加省内外展销推介和招商引智等措施,培养一批具有广阔视野、战略眼光,引领行业创新发展的成长型青年企业家队伍,使之成为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生力军。

建立健全职业经理人制度,每年评选奖励具有青年企业家潜质的“十佳青年职业经理人”。

3.实施“产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新兴产业发展,建立产业领军人才开放性、组合式的人才政策体系。

每年分批选拔产业领军人才进行重点培养、跟踪服务,对重大产业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上实行专项资金政策扶持。

特别是对领衔组建新兴产业团队的,进行为期3年的支持培养,按照每人50万元标准给予专项资助,用于领军人才科技咨询、技术攻关、学术交流、团队建设、培训考察、成果奖励等支出,在安排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等项目上给予优先考虑,支持其核心团队建设。

积极推动我市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形成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人才与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

4.实施“凤凰蓝领”高技能人才开发工程。

重点围绕我市六大基地、八大产业建设需要,采取联合培养、定向实习、建设培训基地等措施,培养3000名左右复合型、创新型、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

加强市高级技工学校与同煤集团及外阜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联合体和企业技能人才实习创业基地,实现学校教育与企业岗位技能对接、毕业生就业与岗位用工对接。

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鼓励企业一线技术岗位的人员提升技能水平,增强创新能力。

5.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创富工程。

聚焦脱贫攻坚、带民致富,围绕有机农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乡村文化旅游等产业,建设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基地,选拔培养10000名左右专业技术人才,为每个村培育3~5名从事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电商等实用人才。

发放创业补贴,鼓励支持回乡人才创新创业,充分发挥助农增收、带民致富作用。

设立“农村实用人才奖励基金”,对做出突出贡献的农村优秀实用人才进行表彰,激励农村实用人才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6.实施“青年金融人才”强化工程。

把金融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发展总体规划重点任务,跟进和对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对金融人才的迫切需求,通过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合作关系,采取中、短期强化训练的方法,每年举办2期商务、经济等领域金融强化训练培训班。

定期邀请国内经济学家举行“同城经济论坛”,传播金融新理念,推介金融新模式,提升本地人才运用金融知识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7.实施“名师名医名家”引领工程。

制定出台“名师名医名家”实施办法,在全市科技、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行业领域管理部门,筛选100名专业过硬、行业领先、社会认可的专家型人才,授予“凤凰名师、名医、名家”称号。

充分发挥名人的引领辐射和传帮带作用,通过搭梯子、压担子、结对子等方式,培育一批人才,激活一门学科,带强一个行业,整体提升人才队伍专业素质,在全市形成钻研业务、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

8.实施“首席技师人才”培养工程。

从本土企业中分批选拔认定首席技师,领衔组建“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科研课题,开展技术传承创新,加速青年科技人才成长。

按照“技能工作室”年度业绩考核情况,市级财政给予最低1万元、最高10万元的经费奖励。

9.实施“中小微企业人才”扶持工程。

建立中小微企业人才公共服务平台,每年开展行业人才评选和“专精特新”产品展示等活动,发现和奖励“百佳”创新创业优秀人才,重点扶持在全国、全省同行业中排名靠前、成长性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中小微企业人才项目,在税收、政策、环境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具有大同特色的经营精细化、技术高新化的中小微企业团队。

10.实施“能工巧匠”振兴工程。

挖掘宣传大同铜器、广灵剪纸、煤雕、布艺等民间工艺人才,每年评选奖励一批“能工巧匠”,让身怀绝技的民间工艺人才脱颖而出。

开展“优良技艺传承”“失传技艺复活”活动,补贴扶持“能工巧匠”队伍建设,构建具有山西特色、大同特征、行业特点的工艺人才体系。

借鉴国内外“百年老店”做法,选聘“大同老字号”职业经理人,推进传统工艺产业化。

(二)加大各类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实施“六大计划”。

1.实行“企业+人才”捆绑引进计划。

瞄准大企业和企业集团,注重在产业链上招才引智,重点对接京津冀与我市主导产业关联度高的企业。

鼓励企业带项目和人才团队来同发展,根据投资强度和人才团队规模,按照省、市招商政策和人才优惠政策,分别奖励企业和人才,提高引才的实用性和对接的成功率。

对于具有国际一流、国内顶尖水平,能够引领产业发展、带动区域性产业结构调整和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的领军人才及其团队,采取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的引进方式,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2.实行“凤还巢”计划。

建立大同籍在外优秀人才库,采取兼职聘任、柔性引进等方式,每年开展“引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借故乡故土之情,吸引在外大同籍人才回同工作。

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平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助推同才回流、能人回乡、总部回迁、资金技术回传。

定期组织回乡创业恳谈、考察等活动,充分发挥大同籍在外优秀人才的组织网络及人脉关系优势,为家乡发展带人才、带资金、带项目。

3.启动“高校寻才”计划。

政府与高校主动牵手,企业与人才积极对接,根据全市各行各业人才需求,每年组织用人单位赴国内知名高校开展“大同市紧缺专业人才校园招聘会”,引入高校创新人才、项目资源,吸引更多优秀高校毕业生来同就业创业。

推动高校与我市在项目、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对接,组织高校学生来同体验创新创业环境,对接技术创新成果,促进校企互动、校地联动。

4.实施“科创英才”引进计划。

聚焦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和其他重要领域,帮助企事业单位对接国家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和百人计划等高端人才,常态化开展“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大同行”活动,大力引进产业发展最前沿、科技创新最核心的领军型人才,重点引进一批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生物技术、文化旅游、大数据等转型发展的紧缺人才,力争每年引进3~5名引领国内先进水平、有突出贡献的科创领军人才。

5.推进“百名博士”引进计划。

拓宽引才渠道,采取特殊政策、特殊机制、特事特办的办法,利用3年时间,为全市各行业领域引进30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基本实现每个市属事业单位,至少引进1名相关专业领域的博士研究生,为各县区和全市党政机关、各行各业储备高端人才。

实行先挂后用、兼职聘用等多元培养使用方式,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共享共用。

6.实施“凤凰学者”引进计划。

围绕古城振兴,邀请国内外专业能力、科研学术在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居领先水平的各类高端人才,助力大同发展。

每年从中择优选聘一批知名专家授予“凤凰学者”称号。

带科研项目的进行为期3年的支持培养,培养期内市级财政给予10万元以内的科研工作支持经费,同时所服务的企业和有条件的单位按不低于1:

1的比例安排配套经费。

(三)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水平,重点建设“四大载体”。

1.建设布局合理的科研站所。

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建设,促进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一批科技顾问团、产业技术研发集团,为高层次人才搭建发挥作用、实现价值的平台。

对引进国内高层次人才(团队)申报并批准设立的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站和科研工作站,在省专项资金给予10万元建站经费的基础上,市级再配套10万元。

对经认定批准建立的专家工作站、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每年给予3~5万元资金补助。

2.建设北京“大同科技创新中心”。

在京建立大同科技创新中心,我市园区、企业与北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的科研技术转化中心,可免费入驻。

产业转移至大同或者到大同建设产业基地的北京企业,免费提供一定年限、一定面积的办公、研发场所。

推动在同企业人才创新创业需求与京津冀院所技术攻关、科研成果对接,借助科技平台拓展各方合作,促进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

3.建设多功能人才孵化基地。

通过自建或民办公助等方式建设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在各类产业园区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孵化中心,重点建设一批人才创业园、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文化服务园,促进产学研协同和创业资源集聚。

推动与中关村集团、清华科技园、农业科技城合作共建科技产业园。

加快建设一批市场化主导的市级众创空间、创客服务中心,根据规模大小,经认定分别给予20~200万元补助,对入驻的人才创业项目,可由所在县区、开发区、各类园区给予办公场地租金补贴、启动资金资助等扶持。

4.建设服务基层专家工作站。

促进企业增效,在重点园区、产业企业建立30个左右“专家工作站”;助推脱贫攻坚,在县(区)建立20个左右“人才工作站”;帮助农民增收,在乡镇(街道)建立100个左右“人才服务点”。

依托站点发挥专家人才的专业特长,深入基层面对面帮助解决企业、农村(社区)等难题。

经考核开展工作有显著成效的,市人才专项基金给予服务站点为期3年的工作经费资助,每年3~5万元,县区政府无偿配套相应的工作场地。

市委每年评选表彰奖励一批作用发挥好、工作成效明显的优秀专家人才工作站点、优质服务项目和优秀专家人才。

(四)促进人才合作交流,重点打造“七大平台”。

1.打造“大同特色聚才平台”。

发挥云冈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大同古城品牌效应,定期组织文化旅游、古城复兴、金融创新等高峰论坛,举办地方特色产品博览会,积极承揽区域会展会演,以重大活动宣传大同,以重大会议聚集人才,以重大赛事吸引人才,扩大城市影响力,形成大同“凤凰人才”活动品牌。

2.打造开发区产业和人才融合新高地。

坚持以产引才、以才促产,制定开发区产业与人才融合发展专项规划。

引导开发区和各类产业园区围绕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聚特色产业人才,打造“产业+人才”特区。

鼓励开发区与大同大学、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究院所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

3.搭建创新创业公共平台。

在我市与北京市科委签署科技创新合作框架协议下,加快建设北大、清华科技园大同分区和兴云智慧城等一批不同产业类型的人才创业园、科技合作园、工业设计园和高校毕业生实践基地。

4.搭建校地人才协同平台。

利用大同大学学科优势,通过共建古城保护、文化旅游等专业研究院,合办技术研发合作中心、重点实验室、产学研基地等形式,在园区建设、产业升级、文化旅游等领域进行联合攻关,促进大学专家人才资源与全市各领域产业发展对接与共享。

允许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让转化所得净收益,按80%的比例奖励课题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和研发团队。

5.举办“人才创新创业大赛”。

每年组织一次人才创新创业大赛,以赛荐才、以赛聚才,发现一批初创优秀人才,奖励一批敢于创新创业的优秀人才及团队,资助扶持一批有较强发展潜力的人才项目。

6.开展“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路演”。

每年举办一次。

邀请创投机构进行现场评选奖励,项目投资人现场对接,推动新人才、新技术进企业,新项目、新产业进园区,促进科技创新和成果加速转化。

建立创业项目库、举办创业推介会,搭建项目展示平台。

建立创新创业人才资源库,培育优秀创新创业项目运营团队。

通过引入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互联网金融等方式,提供投融资服务。

7.建设“互联网+特色人才项目”公共平台。

汇集各行业领域特色人才项目信息,建设体现大同地域特色的文创联盟、特色农产品、康养大同等人才交流服务平台,每年在热点行业中评选具有引领性质的“十佳青创人才”,鼓励引导大同青年人创新创业。

四、政策支持与机制保障

(一)重点支持领军人才创新创业

1.初创扶持。

加大对开发区、各类园区和孵化园区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人才的扶持力度,支持领军人才企业申请科技型中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专项资金、科技保险费补贴资金、科技贷款贴息资金资助。

对引进国际国内一流科研、管理和产业化团队的企业,在办公用房、申报项目、成果产业化及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对落地大同拟进入资本市场的企业,从进入上市辅导期开始,每年奖励200万元,上市后给予最高1500万元的奖励。

对拟通过新三板挂牌的企业,挂牌辅导期内每年奖励20万元,连同辅导期内给予的奖励总计不超过100万元。

2.帮助升级。

对已经立项支持的领军人才企业,3年内年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再择优给予1000万元以内的担保融资贷款,以及300~500万元的科研经费资助,支持其开展新的研发项目。

3.总部奖励。

鼓励各大企业总部来同发展。

对于行业知名领军企业,以及销售额、基本盈利达到一定水平的企业,总部搬到大同,政府一次性给予搬家费。

对大型央企、京津地区大型企业集团以及其它地区的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在大同建设集团总部、区域性地区总部的,给予最高1500万元的奖励。

4.优先举荐。

优先聘任优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以及在同高校和科研院所客座教授、研究员以及博士生或硕士生导师为省委、市委联系专家和市政府科技咨询顾问。

优先推荐申报“山西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百人计划”、“山西省青年拔尖人才”和国家“千人计划”。

(二)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1.建立人才动态分析研判机制。

建设“凤凰人才云”大数据平台,动态掌握人才家底,系统分析人才现状及结构,加强人才需求预测。

广泛征求人才需求信息,加强需求分析,确定招才引智目标方向。

每年召开一次全市人才工作分析会议,研究人才政策,探讨解决影响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具体问题。

2.建立人才公寓住房保障机制。

将人才公寓建设纳入市公共租赁住房发展规划,采用多种模式,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在大同创业创新期间的政策性租赁周转用房问题,增强人才对大同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感、情感归属感。

政府主导模式。

由政府出资建设运营人才公寓,主要用于我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及需要扶持的企业中各类引进人才。

园区主导模式。

由园区投资自建,主要用于园区内企业引进人才;企业主导模式。

由国企出资建设运营人才公寓,主要用于符合区域发展导向的企业和部分市场人才。

3.建立人才发展多元投入机制。

建立政府、企业、社会多元投入机制,发挥政府投入的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人才创新创业。

各级政府要建立稳定增长机制,足额安排人才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保证重大人才项目实施。

产业类引导资金等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相关领域人才引进、培养工作,政府投资基金优先支持人才项目。

4.建立能位匹配人才评价机制。

制定各类人才评选管理办法,各行业系统主管部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在全市建立形成以领军人才为重点、激励各类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科学评价机制。

以能力、业绩为导向,以考核实绩成果为依据,着重评价各类人才对发展的实质贡献。

依据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探索建立专业技术人才评聘分离的职称评价办法。

5.建立创新创业人才激励机制。

按照《大同市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落实引进人才待遇;制定本土人才激励办法,从制度机制防止人才流失;分行业制定激励人才实施细则,鼓励在外大同籍人才回流,进一步厚实以事业留人、感情留人、适当待遇留人的土壤,在全市推动形成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局面。

6.建立健全招商引才结合机制。

制定出台《大同市关于建立招才引智和招商引资工作联动机制的意见》,集聚人才部门与招商部门力量,共同策划、协同推进重大招商引资和招才引智活动。

突出“引以致用”,以招商发现人才、吸引资金、留住技术,让招才带动项目、集聚产业、引领创新创业,引领带动全市产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快速推进。

五、组织领导

1.构建党管人才新格局。

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才工作领导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具体落实,社会力量发挥重要作用,适应大同发展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明确行业领域人才队伍建设职责和工作重点,落实党委(党组)书记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用人单位为主体的人才工作机制。

2.推进机制改革试点。

加快开发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御东新区、各类园区人才管理制度创新,鼓励县区因地制宜开展差别化改革探索,支持有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分类改革试点,形成一批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3.建立全面考核体系。

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将人才工作履责情况作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述职的重要内容。

坚持人才发展绩效纳入市、县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体系,科学设置考核权重。

开展对市级机关相关部门、国有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人才工作年度考核,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

4.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宣传人才工作重大方针政策,以及各行业部门的人才工作新举措新成效。

坚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人才工作,完善人才工作法规体系。

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切实维护各类人才和用人主体的合法权益。

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加大对有突出贡献人才的褒奖力度。

培育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创业文化,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舆论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