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29856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41.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docx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工程末级渠系改造

可行性研究报告

 

 

1、综合说明

1.1、项目概述

xx县位于xx省中南部、湘江中游的蒸水流域,东临xx山县,南抵xx市、xx南县,西至邵东、祁东县,北抵双峰县。

县城西渡镇,是1952年设立的县城,是全县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距xx市区22km。

xx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富民强县的必由之路。

“水利不兴,农业不稳”,“农业的根本问题是水利问题”。

我们要在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以及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方面是要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实现高产、稳产和高效的新型农业产业结构转变。

另一方面就是要促进农业产业从单一传统的种植模式逐步向多元化、新型、高效、节水的现代化农业方向转变。

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为结构调整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衡阳工总投资万元。

:

ENPV68.59万元12%;

经济内部收益率:

EIRR12.82%;

经济投资回收期:

Pt12.71;

经济效益费用比:

EBCR1.18。

该项目经济净现值大于零,经济内部收益达12.82%,说明工程在经济上是可行的。

1.5、组织管理

本项目是以中央投资、地方投资和项目受益人共同投资方式兴建的农田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

为保障项目工程建设顺利实施,成立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灌区农业末级渠系改造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并实行分级管理负责制,水利厅负责项目初步设计和实施方案的审批和编制,xx县水利局负责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组织管理和技术指导,受益村组负责组织农民群众投工投劳,并参与项目重大事项的决策和检查验收,负责末级渠系建成后的运行管理。

1.6、建后管护

在工程改造建成运行后,小型农田水利工程设施要按照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和管理,项目区成立用水户协会,使工程所有权明晰,所有者主体到位,借用市场机制中灵活多样的经营管理方式,加强经营管理,为受益农户提供良好服务,使工程良性运行的机制。

(1)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双轨道投资体系。

不准将过去的欠帐摊入新的水价之中,而增加农民的不合理负担。

田间工程续建配套由用水户协商解决,政府给以必要的补助。

通过双轨制运行,逐步使农业水价趋近成本。

使项目区逐步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单轨制,实现良性循环。

(2)村委会通过农民的自主化管理完成灌(排)区管理中水利设施维护、灌(排)用水协调和水费征收等一些涉水事务,实现灌区工程管理、用水管理等目的。

2、概述

2.1项目区基本情况

项目区地处亚热湿润气候区,区域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多年平均降水量1193.6mm,多年平均气温17.9℃;项目区地貌为丘陵地区,地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石灰岩,土层除石灰岩裸露地区外,一般较厚,表土的有机层较薄;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495万m3,其中骨干水源250万m3,山平塘221万m3左右。

河坝引水24万m3。

项目区内有耕地面积9032亩,其中水田6634亩,旱土2398亩,实际灌溉面积9032亩,总人口8792人,农村劳动力5406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

项目区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三熟制,即早、晚稻再加一季春收作物,复种指数达1.9以上。

项目区田间工程配套不齐,支、斗、农渠等末级渠道均为土渠,渠系分布不规范,渠道渗漏、崩塌、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严重,控水能力差,水量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低。

项目区用水管理体制仍采用计划经济时代的管理,造成管理不顺,机制不灵。

2.2项目区水利基础设施和其他基础设施条件

2.2.1水利基础设施现状

骨干水源牛形山水库灌区的秋塘支渠从项目区旁经过,项目区由秋塘支渠灌溉,多年平均灌溉水量250万m3。

项目区内有山平塘2120口,有效水量170万m3;堰坝12处,引水量为24万m3。

项目区内基础水量差,基础设施不齐全。

牛形山水库的秋塘支渠为60年代兴建的土渠,目前渠道渗漏、崩塌、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严重,控水能力差,水量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仅为0.3-0.4,现急需更新改造。

田间工程配套不齐,支、斗、农渠等末级渠道均为土渠,渠系分布不规范,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农村责任承包制的发展要求,渠道渗漏、崩塌、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严重,控水能力差,水量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低,下游地区灌水困难,上、下游农作物不能均xx适量灌水,直接影响农作物产量,灌溉效益差,不利于灌溉水量计量调配,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也经常引起水事纠纷。

项目区内有耕地9032亩,目前全部利用;农作物种植结构以水稻为主,棉、油菜、烟叶、大豆等其它经济作物为辅,复种指数为1.9左右。

2.2.2项目区交通、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与配套设施

项目区内交通发达,XO57线从旁经过,乡村砼硬化公路实现了“村村通”。

供电网络已覆盖全项目区,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用电有保障,电力、电讯业发达,建有程控电话网、移动电话网。

家家户户有机压井,用水较为方便。

2.3项目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2.3.1指导思想、原则

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农业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有关方针政策,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粮食生产能力为核心,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突出节水增效。

通过采取工程措施、农业措施、管理措施对区进行综合改造,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与效益,通过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为国家的粮食安全、用水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

2.3.2项目区建设目标、任务

建设目标:

通过本次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末级渠系改造项目的实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优化农业种植结构,确保灌溉面积稳步增长,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

同时根据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性质和特点,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有效的投入机制、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工程效益,调动受益农户投工投劳的积极性,促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

具体为使灌溉水利用系数由现状的0.3-0.4提高到0.75,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85%。

改善灌溉面积9032亩,直接受益人口8792个,项目区群众年人平增收217.59元。

建设任务:

山平塘维修加固71处(总蓄水量36.04万立方米),堰闸改造10处(总蓄水量1.06万立方米),灌排渠改造配套13条13710米,田间渠配套12条9030米,新建电灌站5处55kw,进水闸、节制闸及机耕桥等其他附属建物改造配套102处。

2.4项目区概况

2.4.1项目区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及范围

xx县西渡镇为xx县所在地,东与杉桥镇和xx市蒸湘区的呆鹰岭镇相接,南与xx南县的三塘镇和谭子山镇相邻,西与演陂镇、岘山乡毗连,北与台源镇、栏栊乡接壤,全镇共有15个居委会,63个行政村,651个村民小组,66901户,总人口160608人,其中农业人口29242人。

辖区总面积152.6平方公里,山地面积67000亩,耕地面积88792.5亩(其中水田62764.5亩),旱土8678亩,人均耕地0.92亩。

全镇共有小型水库9处,塘坝、电排及等小型水利设施13501处,灌溉农田78063亩。

各项经济指标历年居全县第一,人年纯收入达4121元。

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区布置在西渡镇的黄六、天光、林桥、秋塘、盘龙五个村61个组,项目区耕地9032亩。

(2)水文气象

xx县地处亚热湿润气候区,区域内气候温和,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春温多变,夏秋多旱,严寒期短,暑热期长。

据xx县气象站1960~2005年实测资料统计:

多年平均降水量1193.6mm,最大日降水量159.7mm(1970.7.11)。

多年平均气温17.9℃,极端最高气温40.8℃(1971.7.26),极端最低气温-8.3℃1972.2.9。

多年平均蒸发量达1487mm,大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

多年平均风速2.5m/s;最大风速18.7m/s,相应风向NNW(1980.4.13)。

汛期最大风速多年平均值为12.3m/s。

(3)地形、地貌及土壤

项目区内地貌为丘陵地区,地质为第四纪红色粘土、石灰岩,土层除石灰岩裸露地区外,一般较厚,表土的有机层较薄,呈酸性反应,适合种植水稻、烤烟及其他经济作物。

(4)水资源

项目区水资源主要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

其来源有三,一是上游的牛形山水库拦截的集雨面积246km2的径流在灌溉期内经渠道供水;二是山平塘拦截地面径流;三是小溪河坝拦截地面径流。

经分析,目前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495万m3,其中骨干水源250万m3,山平塘221万m3左右。

河坝引水24万m3。

(5)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主要为气候灾害和农作物病虫害。

该区气候灾害主要有“大风、霜冻、冰雹”及4-7月份的洪涝和9-12月份的干旱等。

农作物病虫害主要有病虫害、稻瘟病、树木病虫害等。

2.4.2项目区的社会经济状况

西渡项目区位于西渡镇的黄六、天光、林桥、秋塘、盘龙5个村61个组,本次设计灌溉面积为9032亩。

2008年项目区内有耕地面积9032亩,其中水田6634亩,旱土2398亩,实际灌溉面积9032亩,总人口8792人,农村劳动力5406人,工农业总产值为9654.6万元,农业总产值为7521.3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4121元。

2.4.3农业生产状况

项目区的耕作制度为一年三熟制,即早、晚稻再加一季春收作物,复种指数为1.9左右。

目前双季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73.4%,春收作物(以油菜为主)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66%,旱作物(烟叶、棉花、蔬菜、大豆等)占耕地面积5.8%,其它不占耕地但需考虑灌溉的经济作物(如茶叶、柑橘等)种植面积折合占耕地面积的11%,农作物粗放种植,产量较低、效益较差。

早稻亩均产量为428kg/亩,晚稻均产量为535kg/亩。

2.4.4灌溉排水工程状况

项目区内基础水量差,基础设施不齐全。

骨干水源牛形山水库的秋塘支渠为60年代兴建的土渠,渗漏、崩塌、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严重,控水能力差,水量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仅为0.3-0.4,田间工程配套不齐,斗、农渠等末级渠道均为土渠,渠系分布不规范,因陋就简,渗漏、崩塌、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水的利用率低,无量水设施。

田间工程通过1975-1976年整治后,田块较为规范,能满足节水灌溉的要求。

本次设计灌溉面积为9032亩。

2.4.5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情况

目前项目区工程管理按水库管理所管理与当地基层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管理范围分两级划分,水库管理所管理的范围主要是干渠及流量大于1.0m3/s的支渠及其建筑物,其余渠道及相应建筑物的管理由工程所在地基层政府水管站和村负责管理,水库管理所管理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负责全灌区用水调配及引水枢纽、主要干渠、建筑物的运行管理和工程维护,并全灌区工程管理技术支持。

水管理所(站)主要负责管理区域内用水调配、水费征收及支渠、建筑物的运行管理和工程维护。

村级管理范围主要是流量小于1.0m3/s的支渠、斗、农渠等末级渠系及其建筑物管理,并负责到户收取水费。

目前项目区未设立用水户协会。

农民投工投劳仅限于渠道清淤,小量的末级渠道维修。

由于无量水设施,管理体制不顺,水资源浪废严重,造成亩均用水量达1000m3/亩,亩均水费为35元/亩。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灌区推行按亩配水,按方收费的制度,灌区水费实行以粮计价,货币结算、分级计收。

1996年以来,灌区推行按方计价,货币结算,水费价格由各地物价部门制定,灌区平均0.08元/m3;执行水价仅为0.01元/m3-0.066元/m3,据水利部门测算,物价部门制定的水价偏低,而执行水价更低,实收率也不高,又经层层截留或挪用后,所剩更少,导致灌区经费紧张,工程维修投入不足,管理粗放,严重制约了灌区运行效益的发挥。

据水库管理所统计2005年水费收缴率为71%,2006年水费收缴率为46%,2007年水费收缴率为38%。

3、项目区建设的必要性

3.1、项目区存在问题

3.1.1渠系及建筑物老化破损严重

由于受当时资金和技术条件的限制,项目区工程先天不足,设计标准低,渠道基本未衬砌,施工质量差,经过多年运行,防渗功能减退,现有灌溉渠系崩垮、破损、渗漏及堵塞严重,水量损失大,水的利用率低,排水不畅,灌溉效益差。

3.1.2田间节水措施及设施配套不完善

随着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水稻种植品种逐步趋向合理及抛秧技术、联合收割机的推广应用,使农业双抢灌溉用水高峰期大为提前并集中。

当前,每年双抢在7月上旬开始,7月中下旬就完成,前后不足半个月,与过去双抢所需时间1个月相比,时间缩短了1倍有余,换而言之,双抢期间农业灌溉用水高峰期的需水强度为原来的近2倍,这就对工程的抗旱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由于项目区内水利基础设施库容小,提供灌溉水量非常有限。

渠道淤塞严重,虽每年冬修由群众投工清淤,但并不彻底,过水断面严重不足,渠道输水能力逐年下降,加上沿渠渗漏水量损失较大,每逢双抢抗旱高峰,尽管管理单位加强用水管理,但渠道输水还是“进口有水溢,尾渠无水觅”。

这不仅导致水事纠纷频发,而且也使工程管理单位与当地关系日趋紧张。

3.2项目区建设的外部条件和内部要求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七十年代、九十年代曾掀起了三次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使农业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特别是大力发展灌溉农业,建成了400多处大型灌区,5000多处中型灌区和几千万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使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粮食产量在最高年份曾突破1万亿kg。

实践证明通过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工作的开展,大大提高了项目区的用水效率和效益,优化了水资源配置;迅速增强了项目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明显提升项目区管理改革和服务水平,调动了项目区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的积极性,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美化了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了农村小康建设,经济、社会和生态综合效益十分显著。

而目前项目区由于前述存在的问题,制约了当地农业生产的发展,降低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为彻实改变这一面貌,项目区群众对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积极性较高,愿望迫切,曾多次申请报告。

3.3项目区建设的必要性

3.3.1项目建设是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财政穷县。

特殊的气候、地理、社会条件决定了我县农业必须走灌溉农业的发展道路,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加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力度,不断深化水管体制改革,努力建设生态型农业,推进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新的贡献。

面对日益加大的人口与资源压力,水利工程的地位和作用愈显重要。

一水利是农业安全的基础保障。

水旱灾害一直是我县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气候的变迁,干旱缺水将是我县农业面临的最大威胁。

灌排设施能够有效抵御水旱灾害的侵袭,促进农业旱涝保收,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保障。

要在人口不断增多、耕地逐渐减少、耕地后备资源有限以及农业用水总量不增加的前提下,稳定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要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投入的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实现藏粮于地。

二水利工程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基石。

水利等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产环境,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

随着农业集约化、信息化、现代化的发展,水利工程必将成为农业参与竞争的重要基地。

三水利工程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水源、输配水工程和调节系统,构成了区域水资源配置的基本格局,在担负着农田灌溉任务的同时,多数还可兼有向城乡生活和工矿企业供水的功能,在区域、流域水资源配置和城镇建设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

四水利工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依托。

水利工程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水资源条件,在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3.2项目建设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目前项目区内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所有渠道均未衬砌,配套建筑物落后,量水设施贫乏,渠道老化失修,渗漏严重,灌溉水利用率低。

近几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对农业的扶持力度也相应增大,区内农民种粮积极性又调动起来。

项目区所在乡镇也深知农业是薄弱产业,多次提出要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力度,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由于缺乏资金,一直没有得到落实。

要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就必须从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开始,改善当地灌排条件,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

3.3.3项目建设是缓解项目区上下游供需矛盾的需要

项目区配套建筑物少,输水控水能力差,斗(农)渠口均无闸门及配套的控制设施,多用泥巴临时进行封堵取水斗(农)口。

同时上下游农作物不能均xx受益,经常发生水事纠纷,严重制约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制约了当地粮食生产和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

3.3.4项目建设是适应农村水费改革的需要

项目区现行水量计量虽到支渠口,但由于从支渠口到田间的输水损失较大,农民上缴水费依然是以亩为基础,水费支出占农业生产成本比例较大。

通过项目区改造建设,可以改善该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农业供水管理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奠定基础,为切实解决该地区水费征收环节多,征收困难等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逐步实现量水到斗口提供有力条件。

3.3.5项目建设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

通过以斗、农渠防渗衬砌,量水设施配套,排水设施的畅通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强化节约用水,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才能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

3.3.6项目建设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保障

通过以斗、农渠防渗衬砌,量水设施配套,排水设施的畅通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建设,强化节约用水,加强用水管理,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从而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利于保障国家粮食生产安全。

4、水资源评价及水量平xx计算

4.1项目区水资源概况

项目区水资源主要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

其来源有三,一是上游的牛形山水库拦截的集雨面积246km2的径流在灌溉期内经渠道供水;二是山平塘拦截地面径流;三是小溪河坝拦截地面径流。

经分析,目前项目区水资源总量为495万m3,其中骨干水源250万m3,山平塘221万m3左右。

河坝引水24万m3。

项目区骨干水源工程为秋塘支渠,秋塘支渠位于牛形山水库灌区右干渠上,从右干渠的43+560处分水,渠首设计流量为0.66m3/s,设计灌溉面积为10220亩。

其断面为梯型渠(b×h1.0-0.6×1.0-0.6m,m1-0.75)。

其工程特性见下表。

秋塘支渠表

渠道名称桩号长度设计

纵坡I设计

边坡m设计流量

Q设(m3/s)加大流量

Q加(m3/s)设计底宽

bm设计水深

H设(m)加大水深

H加(m)进口底高m渠高

m衬厚

cm衬砌高

m起止支渠明渠0+000+57635761/200010.660.8610.750.8285.81.281.0明渠+5769+57660001/20000.750.420.510.60.60.6583.9220.8支渠始建于60年代中期,原设计为土渠,上游从0+000至3+576段长3576m已于1986年冬防渗。

但由于运行时间长,再加之维修清淤不到位,现渠道崩塌、淤塞、渗漏严重,渠道水利用系数不到0.4,急需进行改造。

经多年量水观测,秋塘支渠多年平均可供水量为250万m3。

项目区内有山平塘2120口,总库容为220万m3,有效库容为170万m3,考虑1.3复蓄系数,年可供水量221万m3。

项目区内有河坝(堰)10处,电灌站5处,由于5处电灌站从区内河坝内提水,本次水量平xx分析末计入,只考虑河坝引水,经分析其年可供水量为24万m3。

4.2工程水文

项目区位于xx县牛形山水库灌区内,本次设计采用牛形山水库坝址处1975-2007年降雨量进行水量平xx计算。

本灌区灌溉保证率采用90%,用该水库1975-2002年4-10月(水稻作物生长期)实测降降雨量进行频率分析(见表4.1-1)

牛形山水库灌区历年4-10月降雨量经验频率计算表

表4.1-1

序号年份降雨量mmPM/N+1×100%序号年份降雨量mmPM/N+1×100%120021424.73.2161981841.251.6219941310.76.5171976840.254.8319971232.49.7181983834.258.1419991143.712.9191975797.561.352000104616.1201990769.164.561984986.519.4211995719.767.771978977.422.6221998716.871.081982952.125.8231987706.574.291993948.629.0242003661.277.4101988943.632.3251992654.280.6112004893.135.526198064183.9121979892.438.7271991640.287.1131989877.841.9281986626.990.3141996871.145.2291977607.593.515200187048.4301985536.196.8

牛形山水库灌区设计代表年不同降雨量对应径流系数表

表4.1-2

月降雨量mm≤3030.1-5050.1-100100.1-200200.1-300径流系数0.040.100.300.380.45

牛形山水库灌区设计代表年月降雨量分配表

表4.1-3

年份19851986月份111212345678910合计降雨量mm69.332.838.048.7116.7145.575.0174.495.445.444.546.7932.4

4.3设计灌溉保证率和设计代表年的选取

本次设计取灌溉保证率为90%。

根据牛形山水库历年(1975-2002年)4-10月(水稻作物生长期)实测降降雨量进行频率分析,选择降雨频率和灌溉保证率相近1986年作为设计代表年。

4.4、灌溉制度

4.3.1灌水方式及田间适宜水深

灌区的灌水方式一直是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即是采用田面建立一定水层的淹灌方式,水稻是喜水湿性作物,保持适宜的淹灌水层,能对水稻的水分及养分供应提供良好的条件,同时还能调节和改善其他如温、热及气候状况。

但过深的水层对水稻生长也是不利的,特别是长期的深水淹浸,更会引起水稻减产,甚至死亡。

因此淹灌水层上、下限的确定,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通过科学的实验和人民对灌溉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