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01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53 大小:40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3页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3页
亲,该文档总共35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35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史习题与参考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第二阶段为战国时期,以《孟子》和《________》为代表;

第三阶段是战国后期,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

19.伴随着文字的产生而出现的先秦文学,并非纯文学,它最主要的特点是________。

20.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________。

11.赋比兴

12.风雅

13.关雎

14.诗集传

15.毛诗传笺

16.周南召南

17.尚书

18.庄子

19.文史哲不分

20.甲骨卜辞

21.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________》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

22.《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________》、《夏书》、《商书》和《周书》四部分,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

23.《尚书·

周书>

主要有________与________两种文体,其中记周公的言论最多。

24.《________》是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5.《国语》是一部________体史书,分别记载周、鲁、齐、晋等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26.《春秋》三传是指公羊高的《________》、榖梁赤的《榖梁传》和《左传》。

27.后人以《左传》、《国语》为同一作者,而《左传》是传《春秋》的书.故又称《国语》为“________”。

28.《战国策》是一部国别史,大概是秦汉间人杂采各国史料编纂而成,最后由西汉的________刘向编校整理成书。

29.与《春秋》、《左传》主要反映儒家思想不同,《战国策》表现了________思想。

30.《________》的文章艺术风格,前人概括为“辩丽横肆”。

21.春秋

22.虞书

23.诰、誓

24.左传

25.国别

26.公羊传

27.春秋外传

28.刘向

29.纵横家

30.战国策

31.《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共有二十篇492章,其较为通行的注本有宋代朱熹的《________》。

32.《论语·

________》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33.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说的核心是________。

34.《孟子》一书是记述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散文集。

35.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________》那里已经成熟了。

36.道家学派的先驱老子即老聃,他的《________》五千言是简括而有韵的理论文。

37.《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二个部分,一般认为________是庄子所作。

38.《________》一书仿佛是一部寓言故事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是其主要特征。

39.《庄子》中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

以承言为真,以________为广”。

40.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评价《_______》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31.论语集注

32.阳货

33.仁政

34.语录

35.孟子

36.道德经

37.内篇

38.庄子

39.寓言

40.庄子

41.荀子与孟子都是孔子学说的正宗传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义学说,荀子则继承了孔子的________学说。

42.韩非不仅是战国时期法家的集大成者,也是战国末期集诸子学说之大成的思想家,他师承________。

43.郑人买履、郢书燕说、矛与盾等寓言出自《________》。

44.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他利用楚国民歌形式,运用楚国方言,创造了“________”。

45.宋代刘辰翁称屈原的《_____》为“咏物之祖”。

46.鲁迅先生评价屈原的《_______》为“较之于《诗》,则其言甚长,其思甚幻,其文甚丽,其旨甚明”。

41.礼乐

42.荀子

43.韩非子

44.楚辞体(骚体)

45.橘颂

46.离骚

1.神话:

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

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4.《诗经》: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触发的真情实感,无论是在形式题材、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光辉起点。

5.笙诗:

又称“六笙诗”,是《诗经。

雅》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诗的合称。

据《仪礼》记载,这六篇诗用笙演奏,因此而得名。

自汉代以来。

这六篇诗都有目无辞,《诗经》三百零五篇不将其计算在内。

6.二雅:

“雅”是“正”的意思,是“朝廷正乐”,《诗经》中包括《小雅》和《大雅》,故又称“二雅”,共105篇。

大、小雅当是音乐上的区分,《大雅》3l篇,大部分作于西周初期,《小雅》74篇,大部分作于西周末期。

这些作品的产地是西周王畿地区,《大雅》的作者,主要是上层贵族;

《小雅》的作者,既有上层贵族,也有下层贵族和地位低微者。

《小雅》中有少量民歌。

7.风、雅、颂:

《诗经》所收录的都是曾经入乐的歌曲,按音乐性质的不同。

分为风、雅、颂三类。

“风”是指音乐曲调,国风即不同诸侯国和地区的地方土乐。

《诗经》有十五国风.大部分是民歌。

“雅”即正,是指周朝京都地区的雅正之乐。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雅3l篇,小雅74篇,“雅”诗多数是贵族文人的作品,也有一些民歌。

“颂”是祭神祭祖时用的歌舞乐曲,音乐较舒缓,“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

8.赋、比、兴:

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关于赋、比、兴的意义,历来说法众多。

简言之,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

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三种手法,在诗歌创作中,往往交相使用,共同创造诗歌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的情感。

朱熹《诗集传》解释说: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比、兴”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9.六义说:

是关于《诗经》分类的一种说法,“六义”说源自《毛诗序》,《毛诗序》因承《周礼》“六诗”说,提到“诗有六义”的说法。

“六诗”,即风、雅、颂、赋、比、兴,源于《周礼》中的一段话。

《毛诗序》中说:

“故诗有六义焉:

一日风,二日赋,三日比,四日兴,五曰雅,六日颂。

”其分法与《周礼》相同,只是把“六诗”叫做“六义”。

“风、雅、颂”是指《诗经》按音乐性质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类。

“赋、比、兴”是指《诗经》的三种基本表现手法。

10.风雅:

是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诗歌创作原则,确立在《诗经》时。

“风雅”不是指“风雅”体裁,而是指体现在《诗经》“风”、“雅”中的艺术创作精神.即诗歌创作的高尚意义和严肃性。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汉乐府诗缘事而发的特点,建安诗人的慷慨之音,都是这种精神的直接继承。

后世诗人往往倡导“风雅”精神,来进行文学革新。

它引导后代文人在情感抒发上寻求一个健康向上的正确的人生观念,培养良好的审美习惯和道德节操。

11.比兴:

《诗经》“六义”中的二义。

“比”,一般认为它是《诗经》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即相当于比喻修辞格。

“兴”,朱熹认为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并说“诗之兴多是假他物举起,全不取义”。

《诗经》所创立的比兴手法,经过后世发展,成了我国古代诗歌独有的民族文化传统。

“比”、“兴”两义,各家所论虽或偏重社会内容,或偏重艺术表现,但都将比兴理解为与直接叙述描写相对立的,借比喻、象征等手法对某一特定内容所作的曲拆委婉的表达。

“比兴”就成了一个固定的词,用来指诗歌的形象思维,或有所寄托的艺术表现形式。

比兴的运用,形成了我国古代诗歌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艺术特点。

12.叠咏体:

指篇章结构上章节回环复沓、反复咏唱的民歌体,该体式在《诗经》中的运用非常显著。

重章复唱是口语文学中常见的样式。

这一样式的最初形成是为了便于歌唱、记忆和传诵,因而在复唱中不断地使用一个调子甚或是相同的句式,有时只要换一两个词语。

这也形成了《诗经》篇章结构和语言上的一大特色。

据统计,这种重章复唱的形式,在《诗经》的305篇中,占了一半以上,并多集中在《国风》、《小雅》部分。

3.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

阳货》里提出来的,文中说:

“子日:

小子何莫学夫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

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

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

就足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

“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

“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

“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14.思无邪说:

孔子在《论语·

为政》篇提出了“思无邪说”。

他说: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日:

‘思无邪’。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15.情志统一说:

情志统一说是《毛诗序》提出来的一个诗论观点,文章里说:

“诗者,志之所之也。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从这里可以看出《毛诗序》是承认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情与志是统一的。

情,是感情;

志,是志向怀抱,但具体所指,当多指对人伦教化、政教礼义得失的观点和看法。

《毛诗序》强调诗歌“吟咏情性”,但在情志关系上,它更重视志。

这基本上是继承先秦“诗言志”的观点,但它正确地阐明了诗抒情言志的特点,说明对文学本质的认识已较先秦时代进一步深化了。

情志统一说对后来文学批评的影响很大,后世对诗歌思想内容的评价多集中在情和志上。

16.变风、变雅说:

是《毛诗序》里提出来的说法,文中说: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毛诗序》将《风》、《小雅》、《大雅》各分为正、变。

认为正风、正雅是西周王朝兴盛时期的作品,变风、变雅是西周王朝衰落时期的作品。

郑玄《诗谱序》将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十三国风均为“变风”,并且认为武王、周公、成王政治清明时期的作品是“正雅”,其余则都是“变雅”。

这反映了汉代儒家学者将《诗经》作品与社会政治、历史联系起来加以考察、阐释的批评方法。

此外,变风、变雅的说法,也体现了文学作品对社会现实的反映,也有其积极意义。

17.四家诗:

指汉代传习《诗经》的鲁、齐、韩、毛四家。

《鲁诗》因鲁人申培而得名;

《齐诗》出于齐人辕固,《韩诗》出于燕人韩婴,《毛诗》则由其传授者毛公而得名。

前三家是今文学家,西汉时皆立于学官,置博士。

魏晋以后,三家诗先后亡佚。

“毛诗”是古文诗学,较晚出,系私学相传,后盛行于东汉。

魏晋以后,直到现在,通行的《诗经》即为“毛诗”。

四家诗均在注释中力图宣扬儒家思想,但对诗之解释大同小异。

18.《易经》:

中国儒家典籍,六经之一,原名《易》、《周易》,汉代人通称为《易经》。

“易”字,一说为“简易”之义;

另一说为“变易”之义,意为以揲蓍数目之变,推求问事之变,借以释疑。

“易”前“周”字,一说指周代人的筮法;

一说指周遍之易,即探求普遍的变易法则。

汉代人所说的《周易》,包括经、传两部分,传是对经的解释。

《易经》则指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爻辞而言。

19.《尚书》:

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又称《书》。

“尚”的意义是上古,“书”的意义是书写在竹帛上的历史记载,所以“尚书”就是“上古的史书”。

主要记载商、周两代统治者的一些讲话记录。

《尚书》书名为汉代今文家所定。

《尚书》在时间跨度上与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相近,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

《尚书》中的文诰都独立成篇,有完整的结构,文字古奥典雅,对先秦历史叙事散文的成熟有着直接的影响。

20.春秋笔法: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经过孔子修的鲁国的编年史。

“春秋笔法”是指在作品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

《春秋》是“礼义之大宗”,维护周礼,反对僭越违礼行为,贬斥邪说暴行,是其主要的思想倾向。

这种倾向在行文中不是用议论性文辞,而是在史事的简略记述排比中表现出来。

《春秋》还以一字寓褒贬,在谨严的措辞中表现出作者的爱憎。

比如杀有罪为“诛”,杀无罪为“杀”,下杀上曰“弑”等。

这种在史著中灌注强烈感情色彩的作法,为后代史传文学所继承。

21.《左传》:

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相传《左传》为传述《春秋》而作,作者是左丘明,后人对此颇多疑义。

《左传》记事,基本与《春秋》重合,还有个别战国初年的史料。

在思想内容上,《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同时,作者以敏锐的历史眼光,记述了周王室的衰落和诸侯的争霸,揭示了社会变革的趋势。

在艺术方面,它以《春秋》的记事为纲,增加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传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为完整的叙事散文。

《左传》被称为先秦散文的“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22.四书五经: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论语》为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孟子》为孟子与其弟子共同编纂的孟子的言论汇编,《中庸》和《大学》原为《礼记》中的两篇,传为曾子所作。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始自宋代朱熹写的《四书章句集注》。

“五经”指《诗》、《书》、《易》、《礼》、《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诗》指《诗经》,《书》指《尚书》,《易》指《易经》,《礼》指《礼记》,五经合称始于汉武帝时。

23.以意逆志说:

是孟子在《孟子·

万章上》中提出来的说法: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还原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的批评原则。

24.知人论世说:

万章下》中提出来的说法: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所谓“知人论世”就是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25.知言养气说:

孟子在《孟子·

公孙丑上》中说:

“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

”由此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孟子认为,作者必须首先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人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

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因而被后人广泛地引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并引导作家从“养气”入手去指导创作,其影响是积极的。

26.得意忘言说:

“得意忘言”是指庄子对言、意关系的看法。

《庄子·

外物》篇说:

“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所谓“得意忘言说”。

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语之所贵者,意也。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他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

庄子的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不过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文艺创作却影响深远。

文学作品要求含蓄,有回味,往往要求以少总多,而庄子的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

这对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7.香草美人:

美人、香草是《离骚》最引入注目的两类意象。

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

《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

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

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

“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们又是与楚国地方文化紧密相关的。

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28.《九歌》:

是战国时屈原吸取楚地的民间神话故事,并利用民间祭歌形式写成的一组意象清新、语言优美并富有爱国主义精神的抒情诗。

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歌”之名来源于“九天”,古传说上天有九重,故称天乐为《九歌》。

《九歌》原是流传于江南楚地的民间祭歌,屈原加以改定而保留下来,从现存的《九歌》来看,它的民间文化色彩十分浓郁,而屈原的个人身世、思想痕迹倒并不重,可以说《九歌》主要是南方巫祭文化的产物。

29.风骚(风骚传统):

“风”指《诗经》中的《国风》,代表《诗经》;

“骚”,指《离骚》,代表《楚辞》。

《诗经》和《楚辞》是我闻古典诗歌的两大典范和旅帜,故文学史上往往将其并称为“风骚”。

后世诗人或受《诗经》现实主义影响,或受《楚辞》积极浪漫主义影响,使诗歌创作沿着《诗经》或《楚辞》所开辟的两条道路前进。

因此而发展形成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种不同的优良传统,习惯上称为“风骚”传统。

30.楚辞:

“楚辞”这一名称有两个含义。

一是指战国时候产生在楚地的由屈原吸取楚神巫文化和民间歌谣的特色而创造的一种新诗体,义称“骚体”.它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在形式上与北方诗歌有较明显的区别.其特征主要表现为宏伟繁复的体制、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运用:

一是指西汉末年刘向编辑的一部楚辞体诗歌集,用“楚辞”作书名,内有屈原《离骚》、《天问》、《九章》、《九歌》及宋玉、景差等楚辞体作家的作品。

所以,“楚辞”既是一种诗体的名称,又是一部总集的名称。

三、问答题

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例说明。

答:

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首先,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深重的忧患意识。

比如在“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等神话中。

神性主人公们都能正视现实的灾难,并通过锲而不舍的辛勤劳作和斗争战胜自然灾难。

这反映了先民对现实苦难的深刻体验。

其次,中国古代神话具有明确的厚生爱民意识。

如南方之神炎帝,《淮南子·

修务训》记他采药为民治病,“一日而遇七十毒”。

此外,《山海经》中“不死之国”、“小死之药”的传说,也说明了中国神话对生命的珍视。

古代神话还表现了自然和人之问的亲和关系.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厚生意识。

再次,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先民们的反抗精神。

如刑天,即使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