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0291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ocx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世界卫生组织在给健康下的最新定义中,把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良好适应力并列为健康的三要素。

而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正处于青年中期,心理发展快,是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真正完全成熟的时期,同时也是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最集中和最复杂的时期,此阶段学生的心理问题也较为突出。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研究,开展心理健康咨询和教育,对于从整体上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有重要意义。

一、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01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对北京6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抽样调查显示,有16.5%的学生存在中等的心理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其中达到严重程度的比例为3%—5%。

北京16所高校调查报告,大学生因精神疾病而休学、退学的人数占休学、退学总人数的39.3%和64.4%。

浙工大每年新生入学都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测试发现,平均有2.032%的学生存在心理异常,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强迫症状、抑郁、敌对等心理障碍,因心理问题不能正常学习生活而休学、退学的学生人数逐年上升。

卫生部2003年调查统计显示,我国大学生中,16%—25.4%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障碍。

中国犯罪研究会一项调查表明:

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大学生犯罪占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大学生犯罪占社会刑事犯罪的12%。

大学生犯案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2001年比1999年增加54.5%,2002年较2001年增加97.1%[1]【2】。

这些不寻常的现象和受着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联系在一起,足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轻生现象屡有发生

2007年5月15日,北京师范大学一名女生从科技楼11层坠下,当场身亡;5月14日下午,中国农业大学西校区内的一名大二男生坠楼身亡。

5月14日凌晨,清华大学一名女生从一栋学生宿舍7层坠下身亡。

5月8日,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一名大二学生从主教学楼坠下身亡……

一些重点高校的大学生选择在5月结束自己的生命,5月竟变成了阴郁恐怖的“黑五月”。

值得注意的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大多数都发生在重点高校。

我们不禁要问:

他们到底怎么了?

(二)刑事案件层出不穷

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公布了2005-2006年海淀区在校大学生的犯罪案件分析,两年来,114名在校大学生(包括统招、民办、自考、成教等)被审查批捕,受理审查批捕的85件案件中侵财案件最多,其中盗窃类案件比率最高。

[3]

此外,校园犯罪已经成为广泛的国际现象,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校园枪击案应引起所有教育界的反思。

2007年5月31日,徐州矿业大学发生三名学生铊中毒事件。

经过警方调查此次事件系同学为报复而投毒,起因竟然是这几个同学不和他玩了。

透过这起事件,我们应该关注青少年精神的中毒与排毒问题。

马加爵把锤子挥向同学,是因为同学在打牌的时候羞辱了他;刘海洋把浓硫酸泼向动物园里的熊,只是为了验证熊的嗅觉是否向人们说的那样灵敏……

……

这些也许只是个案,但我们不禁要问:

这些大学生都怎么了?

或杀人,或自杀,或违法犯罪,都不把生命当回事,她们怎么不珍惜自己的生命?

身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有什么过不去的坎?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前途无量的年轻人走上不归路?

让人思索的是我们大学教育是不是忽视了什么?

二、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针对这些现象,我们对几所高校的大学生做了一次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调查人数100人,其中男生80人、女生20人;研究生5人,本科生95人。

调查结果显示,65.75%的受访学生承认曾受到心理问题困扰,但只有10.22%的学生选择到心理咨询室进行咨询。

而在调查人群中,受人际关系困扰的占到了总数的38.53%,学习问题的占到41.89%。

同时,有40.79%的受访学生对自身前途感觉茫然,感觉自卑的学生比例也占到了13.25%。

此外,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不能妥善处理人际关系等,成为大学生们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

[4]

(一)担心自己无法适应社会

由于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化,使不少常规被打破,同时也带来了变幻莫测的社会现象,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新生事物的观念不断产生,从而使整个社会变得日益纷繁复杂。

同时,正确的和错误的,积极的和消极的,陌生的和熟悉的,预料之中的和无法想象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和社会现象掺和到一起,相互矛盾又相互影响,一切变得复杂化,从而搅乱了人们的思想,混淆了既往的是非标准。

现代的大学生正处在这个变化环境中,尽管他们是崇尚变化的一代,但他们的思想和习惯却依然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教育,加之他们人格尚未成熟,世界观、价值观尚未定型,社会阅历浅,使他们缺少对社会巨变的足够思想准备,特别是理想、自我与社会现实发生矛盾时,可能会感到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一时间调整不过来,也适应不过来。

在调查中,有39%的大学生感到自己所面对的学习、择业压力过大,这让他们有些不堪重负。

普通大学的大学生反映,随着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他们希望在学校里能储备更多的知识,给将来的就业增加砝码。

因此,在学有余力的同时他们频频给自己充电、积累能量,或者从一入学就开始为自己的考研梦而努力,以至于一些学生在超负荷的学习运转下有些吃不消,而且自己没法及时排解、释放这些无名的压力,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问题。

[5]

而名牌大学的大学生却发现大学前“惟我独尊”的情形不存在了,他们为了保持自己以前的地位,必须更加努力,因为对手今非昔比,个个都强。

这使得他们的压力越来越大,他们从没有经历过挫折,这次是一个考验。

此外,情感的关怀在大学里面是稀缺品,这使得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差的大学生感到困惑,从而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毕业时,大学生承受的压力不但大,而且是十几年来压力总释放的导火索,用即将要喷发的火山来形容也不夸张。

因为高中时,我们会说考上大学就轻松了;上了大学,压力依旧,会说毕了业找到了工作就解脱了,我们总有个希望。

写不出论文、毕不了业、找不到好工作,希望破灭了,以前的努力都付之东流,便会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历越高,学校越是名牌的人,承受的压力越大。

极端的会选择自杀,在他们看来,死亡不恐怖,死亡是一种解脱。

但是,这种解脱其实是一种逃避,是对生命极度不负责任的态度。

(二)抑郁症困扰着大学生

据有关资料反映,有15-20%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抑郁症已成为世界五大病因之一,并成为致命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已将抑郁症、癌症及艾滋病并列为21世纪的三大疾病。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

从心理发展的意义上说,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

这是因为,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

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

另一方面,我国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

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

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导致抑郁。

在调查中显示,有大部分学生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自负和自卑的矛盾心理。

他们表示,在遇到困境或者挫折时,往往无所适从。

有学生说:

“现在社会对每个人的各方面素质要求越来越高,面对激烈的竞争,我也给自己设定了比较高的门槛,并且设定了‘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信念。

因为我觉得自己输不起,一旦失败了就会和同起点的人差一大阶,自己很难接受这个事实,挫折和失败在我看来很可怕……”

这部分人往往把自身的弱点加以泛化,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大部分活动丧失兴趣,对一切都感到无所谓。

他们沉闷、恐惧、焦虑的情绪无法排解,生活中有严重的无助感、精神极度疲惫,学习感到吃力费劲,有强烈的自责感和负罪感。

于是情绪低落、抑郁寡欢、孤僻离群,甚至悲观失望。

据相关资料显示,约占15%的抑郁症患者可能轻生,通常选择自杀的方式终结生命。

 (三)缺乏明确的人生目标

对自己的人生缺乏目标,感到生活压抑,从而导致郁闷、迷茫的情绪出现,这是此次接受调查中的1/3的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以后,松懈散漫,对学习感到厌倦,对学校和班集体活动不感兴趣,没有远大理想和人生目标,也没有良好的兴趣爱好和事业追求,整天混日子,随波逐流。

究其原因,一是大学生对大学校园的期望值过高,许多学生对大学抱有一种伊甸园式的幻想,认为一切都将是新鲜和完美的。

然而,进入大学暂时的新鲜感消失后,许多同学发现大学生活其实枯燥无味,全无想象中的浪漫与美好,于是陷入矛盾之中,产生失望心理。

二是目标暂时失去的间歇心理,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认为该松口气、歇歇脚了,该好好地玩一玩了,于是学习提不起劲,整天无精打采、无所事事,在彷徨和无聊中打发日子,这种现象在大一学生中普遍存在,如不能得到及时的心理调节和自我控制,可能导致意志消沉,失去进取意识和奋斗目标。

(四)人际交往出现障碍

目前已有发达国家将幸福快乐作为国家发展的最大目标。

诚然,在过去的五十年,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人们的幸福指数却没有与之相匹配,而影响人快乐的重要因素是人际关系,应该关怀生命,纳悦自己,与他人和谐相处。

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主要有三种问题:

不愿交往;不敢交往;不会交往。

第一种认为人们之间不需要交往,陷于孤独、孤僻之中;第二种是缺少自信,怕被拒绝;第三种是交往技能缺失,出现交往技能障碍。

有一位大三学生,平时他很少和舍友交流。

作为独生子的他,总觉得舍友们的思想和做法与自己格格不入。

与舍友和同学相比,他更愿意在网络中寻找倾诉对象,因此,QQ聊天成了他主要的交流方式。

同时还有很多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出现问题没有倾诉的对象,不良情绪无法宣泄。

当调查中间及“你怎样发泄你的不良情绪”时,有相当多的人都选择遇到不良情绪时选择“闷在心里”。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大学生对记者说:

“我觉得社会很复杂,所以也不太相信别人,遇到什么事情我想还是自己解决得好。

一些高校的心理咨询教师对大学生的此种做法表示并不认同,他们认为,如果遇到不开心的事或者情绪不好的话,一味“闷在心里”自己又不能及时进行调适,那么负面情绪的淤积将可能导致危机心理的出现,严重的还会影响到学生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出现极端事件。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干预

(一)加强入学教育,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环境

入学教育是使学生了解、适应新环境的一个有效手段,可以大大缩短学生对新环境的适应时间,较快地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中。

通过专业教育使学生尽早了解本专业的特点、培养目标、教育资源、学习方法等,使学生尽快适应大学阶段的学习。

新生入学时的军训,是新生互相认识,建立感情和友谊,结交新朋友的良好机会。

有利于学生摆脱离开父母所带来的孤独和不安,以良好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和生活。

(二)教育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勇敢地面对挫折

高等学校是社会人才的培养基地,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还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教育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和信息,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断增长才干。

在知识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的今天,知识和信息瞬息万变,所以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树立人生目标,怎样学习和求知,掌握求知的方法和途径,确保他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教育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要确立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

社会也要为大学毕业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更好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汲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另外,生活中的挫折是造就强者的必由之路,挫折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

面对同样的玫瑰花,有人说美丽的花上长了刺,也有人说刺上长出了美丽的花。

悲观与乐观、消极与积极的差别就在于此。

他启示我们在自卑时要会换一个角度思考,从另一个方面来刺激自己,不要总是沉浸在失意之中。

要坚信,这世界上没有所谓的失败,失败过不等于失败者,只有走向成功的曲折。

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不要压抑自己,要善于排解。

排解的方法有很多:

通过心理训练使自己的性格完善,变得健康快乐;看书、听音乐、上网来转移情绪;找朋友聊天、购物、运动、大吃宣泄自己。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

要能承受挫折,遇到挫折后应放下心理包袱,仔细寻找失利的原因,调整好目标,脚踏实地前进,争取新的机会。

(三)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开展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

从心理咨询具有治疗功能的角度来说,心理咨询属于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和治疗手段,心理治疗的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和有轻度心理障碍的人。

通过咨询者与求询者的交谈、指导,针对求询者的各种心理适应和提出的问题,帮助求询者正确地认识到自身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引导求询者更为有效地而对现实,为求询者提供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机会;增加求询者的心理自由度,帮助求询者改变过去的心理异常,最终恢复健康的心理。

心理咨询兼有心理预防和心理治疗功能,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心理咨询是是专业性较强的工作,目前我国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专业水平不够,力量薄弱,在学生中受欢迎程度还不是很高。

对于多数学生来说,走进心理咨询室还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特别是那些性格内向、怯懦的学生,他们往往最需要帮助,却最缺乏勇气,因此,还应加大学校的宣传力度,使学生正确看待和认识心理问题,这对于开展好心理卫生咨询至关重要。

(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营建和谐健康的心理氛围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也离不开校园文化,它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接受心理教育,规范自身行为。

因此,应结合现代大学生的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的生活,而且能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

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

要正确认识自我,不要盲目地和别人攀比,发现自己独特的方面,树立自信心。

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

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大学生涯对每一位大学生来说,都是一段无法割舍的人生体验。

在这里,不管我们愿意与否,都要开始独立地面对真实的生活,都要独立地解决自己的人生难题。

但是,当大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去直面生活、实现自己的理想时,会发现生活之舟是那么复杂,有时甚至是那么地难以驾驭。

在痛苦的反思之后,有人开始调整目标、重塑生活,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人生课题;有人则选择了逃避与自暴自弃,以消极的心理与行为对抗生活。

积极的接纳与奋进是美好人生的起点,而消极的对抗则有可能一事无成。

因此,作为学生应把健康的心理,积极进取的心态,服务于社会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为中心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树立远大理想,从而产生强大的学习内驱力,实现自身的终身发展;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说,应该有效地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教育教学工作中,正如梁启超所说:

“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为端,皆归本于学校。

”关注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对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及时预防并积极有效地干预,促进人才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师范:

心理调查2007.6

[2]孙江丽等:

大学生心理健康杭州网2008.5

[3]检察官案卷里的问题学生中国新闻周刊2008.6

[4]张桐、钟华: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探微教育前沿2009.5

[5]大学生,你的心理为何如此脆弱新华网2004.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