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094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9170《食用菌育种与栽培学》Word下载.docx

食用菌菌种生产

第七章

平菇栽培

第八章

香菇栽培

第九章

蘑菇栽培

第十章

珍稀菇类栽培

第十一章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实验1

培养基制备

实验2

母种的简易组织分离法

实验3

原种制备

实验4

平菇三级菌种制作

实验5

平菇代料栽培管理

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清楚食用菌的基本概念和学习本课程的意义

基本要求:

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课程的研究对象和任务、食用菌的起源及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在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

认识食用菌的发展趋势及前景,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

食用菌的概念。

难点:

广义食用菌与狭义食用菌的区别。

教学方法:

现代化教学手段,图片展示、讲述法。

主要内容:

第一节食用菌概述

一、食用菌的定义

二、常见食用菌

第二节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

一、全球食用菌产供销状况

二、中国食用菌现状

第三节发展食用菌生产的意义

一、为人类提供理想的健康食品

二、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变废为宝

三、食用菌产业发展8大趋势

四、食用菌产业发展前景

第四节食用菌基础知识

一.真菌的六大特征

二、真菌与其它微生物的关系

三、真菌的分类地位

四、食用菌发展简史

五、我国食用菌资源

我国主要食用菌

第二章食用菌的形态结构与分类

掌握食用菌的生物学知识,生理及生态特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菌丝体及子实体的组成、形态结构和功能,了解食用菌分类地位、菌丝的双核化过程、子实体形成的机理等基本知识。

食用菌的形态和分类地位、生长的环境条件。

食用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第一节菌丝体

1.菌丝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

菌丝体的概念、形态结构,菌丝体的功能

2.菌丝的双核化:

概念、初生菌丝、次生菌丝、三生菌丝

3.子实体形成机理

4.菌丝体的变态:

菌核、菌索、菌丝束

第二节子实体

一、子实体的概念与组成

二、菌盖:

概念、组织结构和功能

三、菌褶与菌管:

四、菌柄、菌环、菌托:

概念、形成过程,内菌幕和外菌幕

五、子实层:

概念、组成、功能、担子、担孢子

第三节大型真菌的分类

第四节毒菌识别

第三章食用菌的生理与生态

掌握食用菌的营养需求和生态特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食用菌的生长与繁殖过程、营养物质的利用、以及食用菌与其它生物的关系,为学习食用菌栽培中培养基的配制、病虫害的防治等打下基础。

食用菌的生长环境条件。

食用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对营养物质的利用。

第一节食用菌的营养

一、营养物质

二、生理类型

第二节食用菌的理化环境

一、温度

二、湿度

三、酸碱度

四、空气

五、光照

第三节食用菌的生物环境

第四章食用菌遗传与生活史

掌握食用菌遗传基本知识,了解几种代表性食用菌生活史。

本章是菌种制作和良种选育的基础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食用菌遗传基本知识,掌握几种代表性食用菌的生活史。

食用菌同宗和异宗结合的基本知识和有性生殖过程。

同宗结合与异宗结合的区别。

第一节食用菌的生殖方式

一、无性生殖

二、有性生殖

三、准性生殖

第二节食用菌的生活史

一、伞菌类的典型生活史

第五章食用菌育种

掌握良种选育的原理和方法。

本章是菌种制作和良种选育的基础理论,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食用菌良种选育的原理和方法。

良种选育的原理和方法。

原生质体杂融合育种和杂交育种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引种与选择育种

第二节杂交育种

第三节诱变育种

第四节生物技术在食用菌良种选育中的应用

第六章食用菌菌种生产

掌握培养基制备和菌种制作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制种设备及常用药品,掌握培养基制备、消毒灭菌的方法,以及三级菌种分离、制备、和菌种保藏的基本技术。

菌种制作方法。

母种分离方法。

第一节菌种概述

一、菌种概念

二、菌种类型

三、菌种生产程序

第二节菌种生产设备

一、制培养基设备

二、灭菌设备

三、接种设备

四、培养设备

五、保藏设备

六、菌种厂布局

第三节菌种培养基

一、概述

二、各级菌种的培养基

三、培养基的灭菌

第四节接种

一、无菌操作

二、母种的接种

三、原种、栽培种的接种

第五节菌种培养与质量鉴定

一、菌种培养

二、菌种质量鉴定

三、菌种的选购方法

第六节菌种保藏与复壮

一、菌种保藏

二、菌种复壮

第七章平菇栽培技术

掌握平菇栽培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平菇的生活条件,常见栽培方法及各期管理技术。

平菇栽培各期管理方法。

平菇管理方法。

第一节概述

一、生产概况

二、分类地位

三、食疗价值

第二节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与生态习性

二、生育特点

三、生活条件

第三节栽培品种与栽培场所

一、主要栽培品种

三、栽培场所

第四节栽培技术

一、栽培期的确定

二、栽培方法与管理

第八章香菇栽培

掌握香菇栽培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香菇的生活条件,常见栽培方法及各期管理技术。

香菇栽培各期管理方法。

香菇转色时期的管理方法。

第九章蘑菇栽培技术

掌握蘑菇栽培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蘑菇的生活条件,常见栽培方法及各期管理技术。

蘑菇栽培管理。

培养料的发酵、覆土技术及各期管理技术。

一、分类地位

二、生产概况

一、形态特征

二、生活史

第三节品种与栽培期

一、品种

二、栽培期

一、配制培养料

二、播种

三、管理

四、易出现的问题

第十章珍稀菇类栽培

掌握几种珍稀菇类的栽培方法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重点掌握鸡腿菇、姬松茸、白灵菇等3~4种珍稀菇类的生活条件,常见栽培方法及各期管理技术。

珍稀菇类的栽培各期管理方法。

珍稀菇类的栽培各期管理的具体方法。

第一节鸡腿菇栽培

第二节姬松茸栽培

第三节白灵菇栽培

第四节茶薪菇栽培

第五节真姬菇栽培

第六节蛹虫草栽培

第七节秀珍菇栽培

第十一章食用菌的病虫害防治

掌握常见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

了解食用菌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生理性病害)的区别。

了解竞争性杂菌、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和病毒性病害的危害。

了解食用菌病虫害防治的原则,必须坚持掌握常见食用菌病虫害防治技术。

食用菌常见病虫害的识别与防治。

食用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第一节主要病虫害

一、食用菌主要病害

二、食用菌主要虫害

第二节综合防治

五、课程教学方式与考核方式

1.教学方式

课堂教授为主,辅以实践(实验)教学。

2.考核方式

写论文、实验成绩、平时成绩综合。

六、参考教材及教学参考资料

参考教材:

黄日明,食用菌育种栽培加工技术(新版)湖南科学技术,2004年07出版。

参考资料:

吕作舟,食用菌栽培学(第一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05月出版。

王贺祥,食用菌栽培学(第一版),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年07月出版。

张金霞,食用菌菌种生产与鉴别(第一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01月出版。

七、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一)实验教学目的与基本要求

1.教学目的:

(1)使学生全面了解食用菌栽培学实验的科学内容和基本原理,熟练实验的操作方法和实验中所用的仪器、设备和药品;

(2)训练学生正确掌握实验的操作方法和技能,学会进行综合实验或设计的设计、准备、操作和结果分析;

(3)培养学生对实验原理、方法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理解,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科学素养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基本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试验;

(2)试验之前应首先设计试验方案;

(3)按照试验方案进行试验操作;

(4)实验时,实验室应保持安静,切勿高声喧哗和随意走动;

(5)实验时应认真进行观察和操作,做好实验的记录,有疑难问题向老师请教;

(6)实验完毕后,必须将所有用过的玻璃器皿清洗干净,用过的器物放回原处,未经老师同意,实验室中的任何菌种和物品不得带出室外。

(7)写出完整的试验报告。

(二)实验内容与基本要求

1.实验项目一览表

序号

实验项目名称

学时

实验类型

实验

类别

每组

人数

实验室

1

综合型

必做

食用菌实验室

2

4

设计型

5

合计

5个

15

2.实验内容及要求

实验一培养基制备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掌握母种培养基配制方法。

二、仪器设备:

 

试管、棉花、pH试纸、橡皮圈、纱布、旧报纸、试管篓、高压蒸汽灭菌器、漏斗架、天平、量筒、搪瓷量杯(1000ml)、1000ml烧杯、电炉、玻棒、牛角匙等

三、实验材料:

马铃薯、玉米粉、米糠(或麸皮)蔗糖、磷酸二氢钾、磷酸氢二钾、琼脂等

四、教学方法:

讲述、自查资料学习、讨论。

五、实验内容提要:

(一)培养基的配制

1.马铃薯蔗糖琼脂培养基:

马铃薯(去皮)200g,琼脂20g,蔗糖20g,水1000ml,pH自然。

制作方法:

将马铃薯去皮、洗净(发芽的薯块应将芽眼挖去)切成薄片,称取200g,加1000ml水煎沸直至软而不烂为止,用二层纱布过滤,取滤液,称取琼脂20g,加入滤液中,煮至完全融化,再加入蔗糖20g,搅拌融化,分装试管,灭菌。

2.玉米粉、蔗糖培养基:

玉米粉40g,琼脂20g,蔗糖10g,水1000g,pH自然。

将玉米粉加入1000ml水中煮1小时,用双层纱布过滤,在滤液中加入琼脂,待琼脂融化后,加入蔗糖,充分拌匀(补足滤液至1000ml),分装试管,灭菌。

3.米糠(麸皮)煎汁、琼脂培养基:

米糠(麸皮)50g,磷酸氢二钾0.3g,蔗糖20g,琼脂20g,磷酸二氢钾0.3g,硫酸镁0.2g,水1000ml,pH自然》制作方法:

将米糠(麸皮)50g加入1000ml水中,煮沸后保持30分钟,过滤,加入琼脂加热融化,再加入其他物品,分装试管,灭菌。

4.豆芽煎汁培养基(适用于培养平菇母种):

黄豆芽200g,琼脂20g,葡萄糖20g,水1000ml,pH自然。

将黄豆芽放入1000ml水中煮沸20~30分钟,过滤,取其滤汁,补足水分至1000ml,加入琼脂加热至融化,再加入葡萄糖,分装试管,灭菌。

(二)灭菌和摆斜面

将已分装好培养基的试管,每10只捆成一把,上端用双层旧报纸扎紧,竖立放在高压灭菌锅内,在1.1kg/cm2压力下维持30分钟。

灭菌后的试管,待温度下降至60℃时,再摆成斜面,(以防冷凝水聚集过多),斜面长度不超过试管总长度的1/2,待斜面冷却后,放入接种室内,待用。

实验二母种的简易组织分离法

了解母种扩大繁殖的意义和基本原理,学习并掌握母种组织分离及接种技术。

解剖刀,尖头小镊子、酒精灯、75%酒精棉球、标签、接种箱、培养箱等。

新鲜食用菌子实体、斜面培养基等。

(一)分离前的准备工作

1.种菇选择:

在菇场选择出菇早、无杂菌侵染、株形圆整、肉厚、七八成熟的第一潮菇作种菇。

2.分离接种环境的消毒:

若在接种箱内分离,接种箱应在分离前进行熏蒸灭菌,即按每立方米空间用甲醛10ml、高锰酸钾5g熏蒸。

量取相应的甲醛(40%)溶液置于箱内一容器(可用罐头瓶)中,然后加入相应的高锰酸钾。

或用气雾消毒盒进行熏蒸。

熏蒸应于分离前50分钟进行。

分离时所用的工具如镊子、解剖刀、火柴、酒精灯、斜面培养基、种菇等均应提前入箱。

(二)切取组织块、接种

用75%酒精棉球擦拭操作者双手,进行消毒。

点燃酒精灯,再用75%酒精棉球擦拭菇体表面,然后靠近火焰附近,将菇片纵向撕开,用经火焰灭菌冷却后的尖头镊子,在每个裂面菇肉肥厚处夹取一米粒至黄豆大小的组织块接于培养基上。

并稍压一下,使菇肉固着在培养基上,但不能用力太大,以防将菇肉压到培养基内,影响菌丝萌发。

夹取组织块时注意不要带有表皮组织。

接种后棉塞和试管口在火焰上烧一下,并塞好棉塞,按要求在标签上注明各项。

(三)培养

将接种完毕的斜面培养基试管置于23~26℃的培养箱中培养,并经常检查发菌情况,2~3天后组织块即可长出菌丝。

5~7天后选择菌丝浓白粗壮、边缘整齐、长速正常、无杂菌、斑点的转接于斜面培养基上,即成母种。

实验三原种制备

学习和掌握食用菌原种和栽培种常用培养基配方和制作方法。

拌料盆、折叠小凳、塑料水桶、1000ml量杯、磅秤、铁铲、扫帚、塑料水桶。

三、实验材料:

木屑、棉籽壳、玉米芯、麸皮、小麦种子、石膏、蔗糖、菌种瓶、棉花、旧报纸、橡皮圈、圆锥形木棒、聚丙烯塑料袋(17×

25cm)。

(一)原种(栽培种)培养料的配制。

1.木屑培养料:

木屑78%,麸皮(或细米糠)20%,石膏粉1%,白糖1%,料水比约1:

1~1.3。

按比例称取木屑、麸皮、糖和石膏,先把糖溶水中,另把其他原料混合,用糖水翻拌均匀,使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60~65%,检查含水量最简单的方法,可以用手测试,即取一把培养基,用手抓紧,有水往下滴是太湿;

手指缝中没有水渗出是太干;

手指间有水而不下滴,表示培养基的含水量已达适度。

2.棉籽壳培养料:

棉籽壳88~93%,麸皮(或细米糠)5~10%,石膏2%,料水比为1:

1.2~1.3制作方法:

按比例将原料混合,加入适量的水翻拌均匀后,即可装瓶(或装袋)。

此培养基适合金针菇、平菇、银耳等多种食用菌。

3.玉米芯培养料:

粉碎玉米芯85%,麸皮(或细米糠)20%,石膏1%,料水比为1:

1.3~1.6制作方法:

玉米芯粉碎成黄豆大小的颗粒状,按比例加水浸泡一昼夜,吸足水分后,加入麸皮和石膏,翻拌均匀后装瓶或装袋。

4.麦粒培养料:

小麦或燕麦98%,石膏2%,料水比为1:

1.5~2.0。

把小麦过筛,除去杂质,清水中浸泡48小时,使其吸足水分后,放进沸水中煮3~5分钟,捞出,与石膏拌匀,立即装瓶,此培养基适用于木生菌(银耳除外)和粪草生菌。

(二)装瓶与装袋

1.菌种瓶装料将已制作好的培养基,分装到750ml的菌种瓶中,装料时,应边装边用锥形捣木适当压实,装到瓶颈处,再用捣木压至瓶肩,装瓶后将近瓶口松散的料面轻轻微压平实、整齐,装料要求瓶底、瓶中稍松(以利通气)上部稍紧,以免斜面变形。

用锥形捣木再在培养料中央打一个接种穴,穴深为料层的4/5,亦可直至瓶底,将捣木轻轻拔出,再整理一下料面,其后用洁净的纱布将瓶口内外擦净,最后用棉塞封口,其上包上牛皮纸或双层报纸。

2.塑料袋装料栽培种一般采用聚丙烯塑料袋(规格为17×

25cm,17×

33cm),料拌好后,将料装入塑料袋中,装料前必须捡去坚硬物,以免将袋戳破,装料时边装边压,装料要松紧适宜,并使袋底和料大致形成平面,以便培养时便于直立摆放,装好料后用线绳将塑料袋口扎紧,或者用颈圈套在塑料袋口,并将袋口翻下来,套在颈圈外,然后盖上与颈圈配套的盖子。

实验四平菇三级菌种制作

学习并掌握平菇三级种(栽培种)的制备原理与方法。

接种铲(耙)、酒精灯、75%酒精棉球、接种箱、培养箱、培养室等。

母种、原种、原种和栽培种培养料等。

(一)准备工作

1.使用前清理箱内杂物,擦洗干净,检查密封性如何。

不严或漏气处要用胶带进行密封。

2.打开观察窗,把接种物品、菌种和接种用物放入接种箱,接种物品数量以不影响接种操作为度,然后关闭观察窗和操作孔小门。

3.开启紫外灯或用甲醛、气雾盒进行熏蒸处理。

福尔马林(含甲醛37%~40%)用量为10毫升/米3,高锰酸钾用量为福尔马林用量的一半,即5克/米3。

紫外灯照射30分钟或甲醛熏蒸40分钟后即可开始接种。

(二)接种操作

原种接种时,要严格按无菌操作规程操作。

接种前,要认真检查供接种用母种的纯度和生活力,即检查试管内或棉塞上有无杂菌孢子及杂菌侵染造成的拮抗线等可疑现象。

有明显杂菌侵染或有怀疑的菌种、老化菌种、培养基上菌丝稀疏或多是索状菌丝的菌种、没有菌种标签的可疑菌种,均不能用于接种。

1.原种接种技术

原种的接种可一人操作,也可两人操作,大规模生产多为两人操作。

一人操作时,在接种室或接种箱内拔去菌种瓶的棉塞,用右手夹住棉塞,将菌种瓶放在瓶架上,用酒精灯火焰封住瓶口。

火焰与瓶口相距1~1.5厘米,不要直接灼烧瓶口,以防炸裂。

然后取斜面母种,用70%酒精棉球对试管外壁进行消毒处理,再拔去棉塞,灼烧试管口。

用右手持接种锄火焰灭菌,放在试管内侧冷却,然后切取2.5平方厘米大小斜面菌种一块,通过酒精灯火焰上方送入菌种瓶内,固定在接种穴上,每支母种可接原种4~6瓶。

两人接种时,一人持菌种瓶,一人持母种试管。

当一个从试管内取出斜面菌种后,另一人迅速在火焰上方打开棉塞,让对方把菌种块送入菌种瓶内,再塞上棉塞。

两人接种需配合默契,动作熟练,技术规范。

接种完成后,通过瓶壁观察菌种块是否移动,若菌种块不在中央位置或掉入接种穴内,应予调整或补接。

然后送入培养室适温下培养。

2.栽培种接种技术

将已挑选好的原种用70%酒精棉球对瓶外壁进行消毒处理,然后拔去棉塞,用火焰封住瓶口,固定在菌种瓶架上(或用左手持瓶)。

若棉塞受潮生霉或有可疑现象时,一般弃去不用。

若必须使用时,用一张干净白纸包住瓶口,用棉球点燃后反复擦试瓶壁及瓶底,用小铁锤去掉瓶底,固定在菌种瓶架上,从瓶底取种接种,此类菌种只用中下部分菌种,上部弃去不用。

栽培种接种时,根据需要单人或双人操作。

单人操作时,用左手持菌种瓶,右手拔去棉塞或封口纸,用酒精灯火焰封住瓶口,然后用右手执接种工具,经火焰灭菌冷却后,在原种瓶内取原种接种。

用棉籽壳、堆肥、稻草屑制作的菌种,可用25厘米大号镊子夹住菌种接种;

用粮食粒、木屑等制作的菌种,可用接种匙挖取菌种接种。

除将菌种块固定在接种穴内外,料面另撒少量菌种碎屑。

一般一瓶原种可扩接40~60瓶栽培种。

接种时,原种瓶内表层菌种,即形成的老菌皮、子实体原基应弃去不用。

若双人操作,一人负责持原种瓶,夹取菌种接种,另一人负责打开菌种瓶瓶盖(或棉塞),若是封口纸,开一能方便接种的缝隙即可,接种方法同上。

接种后,用火焰烧灼瓶口、棉塞或封口纸,然后封口,通过瓶壁观察菌种是否合理分布,需要时给予调整,使菌种合理分散在培养基表面,然后送入培养室培养。

(三)培养

接种完毕,将原种栽培种袋(瓶)移入光线暗淡的培养室,平卧或竖立在床架上发菌,根据各种菌类的菌丝生长要求,调节适宜的室温。

如果量小可放入培养箱培养。

培养初期每天要逐袋(瓶)检查菌丝的生长情况,这是因为培养初期易感染杂菌。

如果接种后5天仍未见菌丝萌发则应及时补种。

在培养过程中应经常检查又无杂菌污染。

若有及时清除。

同时经常倒袋(瓶)互换位置,以利菌丝生长一致。

当菌丝长满袋(瓶)后要及时使用。

如果暂时不用或用不完,可置于低温、干燥、避光的环境下短期保存。

实验五平菇代料栽培管理

学习并掌握平菇的栽培和日常管理。

温度计,湿度计,出菇室,菇棚,塑料布,喷雾器,提篮,磅秤等

平菇菌袋。

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