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257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化通论教案5Word格式.docx

1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

  小乘佛教也叫做“小乘教”,略称“小乘”,梵文音译“希那衍那”。

今学术界沿用之,已无贬义。

亦称“二乘”,及“声闻乘”、“缘觉乘”。

其主要经典是后来在各部派中形成的经、律、论三藏。

小乘佛教在中国曾相当流行,中国最早流行的禅数学以及此后的[田比]昙学、成实学、俱舍学等,均属小乘类。

中国的律学和唐代创始的律宗,皆以小乘律本为依据。

 “乘”是梵文yana(音读“衍那”)的意译,指运载工具,比喻佛法济渡众生,象舟,车能载人由此达彼一样。

“小乘”(Hinayana,音读“希那衍那”),原为大乘佛教(Mahayana,音读“摩诃衍那”),对以前部派佛教(指上座部各部派佛教)的贬称。

现小乘佛教主要流行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南亚及东南亚各国,他们自称“上座部佛教”,不接受“小乘”的称号。

中国云南上座部佛教,也属于这个系统。

  在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逝世后,佛教内部由于对释迦牟尼所说的教义有不同的理解和阐发,形成了许多不同的派别。

按照其教理等方面的不同,可归纳为大乘和小乘两大基本派别。

2历史沿革:

佛教发展于印度,后来向国外传播发展,分成两大系统:

向北方流传的,经过中央亚细传到中国内地及西藏,再传到韩国、日本、越南等地,属于北传大乘佛教;

向南方流传的,伟到斯里兰卡,然后再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地区,属于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因其三藏及注释使用巴利语,故又称巴利佛教。

也有人称为南方佛教,因为这一系统的佛教,是由印度恒河流域向南方流传,传到斯里兰卡,再传到东北南亚,这些地区都在印度之南。

如就所属部派来廛,凡是信仰上座部佛法及皈依教团的,都可称为上座部佛教或南传佛教,如盛行中国云南傣族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上座部佛教,流行越南南部的上座部佛教。

  除著佛教在公元1世纪开始由印度向东方传入,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同期传入中国,中国开始有大量由梵文译作中文的佛经,当中以安世高译出大量小乘佛经。

这些佛经为魏晋南北朝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有著重要的影响。

但其后小乘佛教在中国的地位被大乘佛教所盖过。

  另一方面,小乘佛教亦传至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公元前3世纪已传入锡兰的孔雀王朝,11世纪传至缅甸阿努罗陀王朝,其势力使小乘佛教渗入暹罗北部和中部地区。

3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信仰修证

  首先,从信仰修证方面来说,小乘佛教的优点是很多方面的持戒很严(至今很多上座部佛教区都依然坚持托钵祈食,持金钱戒等。

但在僧人坚持素食这方面不如汉传大乘佛教),注重禅修,内观精密。

小乘部派佛教通过“八正道”等自我修持,达到最高第四果阿罗汉果(断尽三界烦恼,超脱生死轮回)和辟支佛果(观悟十二因缘而得道),然不认为除释尊外其他众生能成就佛果。

大乘佛教则按照众生平等,本来均有如来智慧德相的理念,坚信通过佛法无量劫的修持,众生都能成佛。

大乘佛子以佛陀为榜样,通过菩萨行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等的修习,历经52道菩萨道阶位的修持(称“菩萨”,意为具有大觉心的众生),最终成就佛果。

又,小乘佛教要求即生断自己的烦恼,以追求个人的自我解脱为主,从了生死的修持出发,以离贪爱为根本,以灭尽身智为究竟,所以大乘佛教讥讽他为“自了汉”。

大乘佛教则赞自利利他的菩萨行,强调慈悲济世,普渡众生为目标。

大乘佛教指出,修证需要经过无数生死,历劫修行,以“摩诃般若”(大智慧),求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觉),除断除自己一切烦恼外,更应以救脱众生为目标。

因此他既是出世的,又强调要适应世间,开大方便门,以引渡众生。

对大乘佛教的详细特色,可参看大乘佛教一词。

教理义学发挥

其次,从教理义学方面来说,虽然双方都已佛陀的基本教理为基础,但在进一步的阐述上却有细微的区别与分歧.小乘佛教总的倾向是“法有我无”,即只否定人我的实在性,而不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而大乘佛教则不仅主张人无我,而且认为法无我,即同时否定法我的实在性。

在大乘佛教对“法无我”的理论分析,又可以分为两大派:

一为由龙树、提婆创立的中观学派(在我国称为大乘空宗)。

它主要阐发诸法“性空假有”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诸法)都是因缘(各种条件)而起,是无自性的,因而是空。

但这种空又不是虚无,其假有的现象还是有的。

所谓假有是针对小乘认为诸法在概念上是实有的理论而发的,也就是说诸法只是一种“假名”而已。

龙树、提婆认为,用这样的理论来分析诸法,既不着有(实有),也不着空(虚无的空),这就是所谓的“中道观”。

二为公元五世纪至六世纪,由无著、世亲创立的瑜伽行派(在我国称为大乘有宗)。

它主要阐发“万法唯识”的理论,即认为一切现象均依“阿赖耶识”(亦称第八识,藏识等)缘起,阿赖耶识能发生一切法。

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一切法都存在于认识之中,认识无非是心意识的分别作用,因此整个宇宙除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外,再没有什么实体了,因此叫做“万法唯识”。

公元七世纪后,印度佛教开始走向衰微,密教(后期大乘)代之而起,已无重要义理可言了。

二佛教传入对本土的冲击。

三反佛、灭佛斗争:

1南北朝范缜:

2隋唐狄仁杰、韩愈:

3灭佛事件四次:

三五一宗

(五)佛教与中国文化:

1佛教与中国哲学史;

2佛教与中国文学:

A僧人诗文:

慧能弘忍是禅宗的五祖,俗。

他从四祖道信出家,道信住锡黄梅双峰山。

弘忍想传法于弟子,但不知道谁有根基与缘法,就令弟子们来做偈子,神秀做了一个偈子: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弘忍见了,说依此修行,当然会有好处,但尚未能明心见性。

这时慧能正在春磨的房间里,听大众说此偈,他又不识字,问了一个究竟,便请能写字的僧人为他代写,他作的偏于如下: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皎然,谢灵运十世孙,长城(今浙江长兴县境)人,字清昼,居杭州抒山寺。

他与颜真卿、陆长源、陆羽、梁肃、韦应物、李洪均极有关系,集中与他们应酬唱和之作也最多,特别是颜真卿修《韵海》,几乎几次重大的会集,他都写了诗。

如《待山月》云:

夜夜忆故人,长教山月待,今宵故人至,山月知何在。

B艺术风格、王维:

1、王维诗中的佛理禅意,集中地表现为空与寂的境界。

在人世间他难以找到这种境界,便寄兴于空山寂林,到大自然中去寻求。

他说,“朝焚林未曙,夜禅山更寂”。

“夜生空林寂,松风直似秋”。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空寂二字简直成了他诗中人之口头禅。

《竹里馆》所写的完全就是一种空寂的境界: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没有人知道他

的存在,只有明月做伴。

他欣赏着环境的冷寞,体

验着内心的孤独,沉浸在空寂的快乐之中。

《鹿柴》

也是这种心境的表现: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里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而又寂的境界。

《鸟鸣涧》以动态衬托静态,仍然是一片空寂: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又如《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寂静的山涧里,芙蓉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知已几许寒暑,既无世人知道它的存在,它也不知道人世的变迁。

这真是一个远离尘嚣的去处。

2、王维诗中的佛理禅意还表现为无我的境界。

对于空寂的追求,有时连他自己的存在也遗忘了。

如《戏赠张五弟湮》:

我家南山下,动息自遗身。

入乌不相乱,见兽皆相亲。

云霞成伴侣,虚白侍衣巾。

无我,是佛教的基本教义。

王维说:

“动息自遗身。

”就是这种无我的境界。

王维在怡情山水的过程中,通过“顿悟”的方式.引发自己智慧的火花,在刹那间突破一点,进入富于哲理意味和艺术情趣的世界。

在他一些禅意诗中,诗人将自己的主体感受与自然景物完全融为一体,再用生动的语言表现出来,一种恬淡澄净,空灵美妙的艺术境界就被创作出来了。

而呈现给读者的就是那物我合一的恍惚迷离的艺术画面。

无论何人在现实生活中都难免遇到烦恼和痛苦,在自然界的优美景色中摆脱这些苦痛,在空幻和寂静中去休整一下在世俗尘嚣中疲惫或受了创伤的灵魂,使心灵获得暂时的轻松和愉悦是普遍需要的。

故这类诗便产生了永恒的美,具有永久性的审美价值。

也正因为如此,王维的这些禅意诗首先是现实的写照,先有现实之静寂,然后方表现为艺术之静寂,并非纯粹是他佛教观念的产物。

当然,虽不能否认王维诗中依然存在包括佛理因素的主体意识的流露和显现,但这些却远远不能遮掩他诗中所创造的一种永恒的空灵静谧的艺术美感。

C诗歌理论:

以禅论诗、物象超然、意境空濛。

严羽的《沧浪诗话》是宋代文学批评特别是诗学批评的代表作。

严羽的诗歌理论是针对宋诗中的江西诗派提出来的,自己也以"

说江西诗病,真取心肝刽子手"

(《诗辨》)自诩。

全书分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门,卷末附有《与吴景仙论诗书》一文,以第一部分为核心。

其中以禅论诗、妙悟之论、别材别趣之说、兴趣、气象之说等是严氏主要的诗歌理论。

"

以禅喻诗"

是严氏诗论最重要的观点,"

妙悟"

又是"

的核心。

3佛教与艺术:

4佛教语言: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为佛家劝人改过向善的常用语。

其中“苦海”比喻众生受种种痛苦,犹如溺于无边大海之中一样。

回头,表示醒悟、悔改。

佛法认为,众生的作恶和习气使自己受到道德等的惩罚,即产生恶报,使得自己感到很痛苦。

作恶之人,一旦悔悟并努力向善,那么就能获得新生。

这个成语现用来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彻底悔改,就有出路。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八十岁的老人快要去世了,她的六十多岁的媳妇哭得死去活来。

老人咽气之前,对媳妇说了一个未了的心愿:

她说,她们家从奶奶的奶奶就开始吃斋,从不杀牲害命。

总是想修行成佛,总是未能如愿。

她的这个媳妇是童养媳,自幼在这个家庭里就茹素,修行的功底更是深厚。

她说,等我死了以后,你就到南海朝拜去,见了观音大士,就说我们家祖传七代修行,吃斋念佛,能不能给个功果。

老婆婆最终去世了。

媳妇------现在我们得叫她老妇人了;

老妇人办完了后事,擓上一只竹篮,拄上一根打狗棍,就向着南海的方向出发了。

一路上讨些个残汤剩饭,找些个野果草根,免不了餐风露宿,雨来雪往,真个是千辛万苦,万苦千辛。

不知道已经走了多少路。

这一天,她遇上了一个年轻的壮汉。

两人同道而行,免不了搭讪说话。

年轻的壮汉问老妇人往哪里去,去干什么。

老妇人如实相告。

年轻的壮汉立即投入很大的兴趣,一路上问这问那。

老妇人仍是一一相告,先是讲佛,佛心如何慈悲,佛法如何无量。

而后从自己的家庭吃斋茹素修行七代,讲到了成仙成佛的美妙理想。

年轻的壮汉越听越入迷,越听越仰慕,最后对老妇人央求道,能不能也把我带去,我从现在就开始信佛。

老妇人问他:

“你是干什么营生的。

年轻的壮汉说:

“杀猪的。

“阿弥陀佛!

”老妇人双手合十连念数声,上上下下对年轻的壮汉打量了一番,大大地摇起头来。

年轻的壮汉有些困惑,问道:

“老奶奶,有什么不妥吗?

老妇人说:

“佛家第一戒就是杀牲。

你一个白刀子进去红刀子出来的人,多少性命葬送在你的手里,别说成仙成佛了,就是南海也不容你去呀。

“我以前没有听人说过佛的事,现在听您老人家说了,再也不会干那个营生了。

老妇人说:

“那也不成啊,你的罪孽已经造下来了,佛是不会原谅你的。

“不,如果象您刚才说的那样,我相信佛会原谅我的,你不是说佛心慈悲吗?

老妇人仍然坚持说:

“不管怎么说,你是一个手握屠刀的人,你是一个充满血腥的凶人,你去朝南海,岂不是玷污了佛门净地!

年轻的壮汉走到前面拦住了老妇人,只见他从腰带上取下一把杀猪刀来。

“你、你要干什么?

”老妇人害怕的颤栗起来。

“老人家,也许你讲的对,我可能因为造下的罪孽太深,不能自己见佛。

但是我依然相信佛,我的心是赤诚的,请把我的心带去吧。

年轻的壮汉解开自己的上衣,剖开自己的胸膛,摘了自己的心,递给了老妇人。

老妇人看着年轻的壮汉死去,忙用一块破布包上那个依然嘭嘭跳动的心,又继续上路了。

南海终于到了。

但是,通往佛的殿堂最后一截路上竟是一个悬崖,悬崖下面,竟是熊熊燃烧的炼狱之火、沸腾的熔岩。

老妇人害怕了,问守山大神有没有别的路可走。

守山大神断然地说,仅有这一条路,要么跳下去,要么回头走开。

老妇人不敢往下跳,但也不甘心就这么走回家去,她犹豫着。

忽然,她想起了年轻壮汉的那颗心。

她解开破布,只见那颗心依然在嘭嘭跳动。

老妇人把它丢向了熊熊燃烧的炼狱之火和沸腾的熔岩。

于是一个奇异的情景出现了:

那颗心化作了万道金光,金光中又飘逸出了万朵祥云。

祥云深处,那位年轻的壮汉的正在接受佛的剃度,比丘尼们正在给他披上金光闪耀的袈裟--他得到了永生!

心心相印

  解释佛教语,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

形容彼此思想感情完全一致。

  心:

心意,思想感情;

印:

符合。

彼此的心意不用说出,就可以互相了解。

  《六祖大师法宝坛经》:

“吾传佛心印,安敢违于佛经。

”《黄蘖传心法要》:

“迦叶以来,以心印心,心心不异

非:

虚幻的境界。

想到非常玄妙虚幻的地方去了。

1、形容完全脱离现实地胡思乱想(贬义)。

2、有时还指意念进入玄妙的境界(中性)。

《楞严经》第九卷:

“如存不存,若尽非尽,如是一类,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大毗婆沙论八十四卷五页云:

云何非想非非想处?

如契经说:

超一切无所有处,入非想非非想处具足住。

是名非想非非想处。

问:

此何故名非想非非想处?

答:

此地中无明了想相,亦无无想相;

故名非想非非想处。

无明了想相者:

非如七地,有想定故。

亦无无想相者:

非如无想,及灭定故。

由此地想,闇钝羸劣,不明了不决定,故名非想非非想处。

具足住者:

谓得获成就非想非非想处善四蕴。

于得获成就,说具足住声。

是故名为非想非非想处。

欲界,非想非非想处,何缘无有无漏道耶?

非由器故。

谓彼二地,非无漏道所依由器,故无漏道,二地中无。

复次断有根故。

谓彼二地,是有根本。

诸无漏道,断有根本。

故无漏道,二地中无。

复次断二边故。

谓彼二地,是下上边。

诸无漏道,能断二边,住于中道。

故彼地无。

复次欲界无定;

亦非修地,非离染地。

有顶闇钝不决似疑。

诸无漏道,必依定界,修离染地,明利决定;

故二地无。

复次欲界地中,掉举增上。

有顶地中,寂止增上。

非无漏道所依止处。

“非想非非想”源于佛语,意指一种状态,一种处于想与不想的交织的状态。

这种状态不是一种脑子不清楚混沌的状态,而是一种至高至上顺其自然自然而然思想的状态。

这是一种境界。

当然,境界这东西不是容易达到的,但是高山仰止,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人每天思考的东西太多,总也停不下来。

我有的时候坐着或是躺着,处于清醒的状态,但是又不能称之为清醒。

当自己恍然大悟时,才发觉已经过去很久,仿佛做梦一般。

真的仿佛《空房子》中最后那句话“有时真不清楚我们到底是生活在现实还是梦境”。

特别是晚上睡觉前,清楚的明白自己醒着,可刚才分明是有什么东西在我脑子里发生,不如称之为回忆或是想像。

这种混乱的思绪困扰这自己,以至于晚上真的做梦后,都需要自己认真辨别是梦还是想像。

晚上做梦很多,大多十分离奇,而且有相当一部分的梦都会重复出现在梦境。

奇怪的感觉,源于对未知世界的渴望与恐惧。

很多时候,经过一处从未到过的场所,感觉那么熟悉,就会在脑子里突然闪现曾经的一个梦,许久以前的一个梦,处于现实与梦境的交错中,过去很久的梦又会变得那么鲜活,愈发显现现实的不真实。

我知道我的这种混乱的状态不是非想非非想的无上境界,只是现实太现实,梦境太虚幻,而自己又没有很快辨别,以至于现实太虚幻而梦境太现实。

二者交织起来,常常会产生错觉。

我想,暂时把自己定义为非想非非想。

但是难得糊涂,不是我的年龄应该具有的想法。

可能这是一个人必经的迷惘之路,可能是我还没有对自己大彻大悟,总之经过这个迷幻迷茫的过程,或许有那么一天,可以达到真正非想非非想的境界,至少比没有迷茫过的人到达得早一些吧。

那时,任何时候都处于思想中但不觉苦累,任何时候都不再思想可是可以信手拈来。

可能就是第三种境界:

众里寻他千XX,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六)佛教文物和佛教胜迹;

1佛教四大名山;

2佛教四大禅林;

3三大石窟艺术;

4十大坐佛;

5四大卧佛;

6两大木佛;

7两大铜佛;

8金版《大藏经》;

9一处石经山;

10一枚佛骨灵指;

讲授、提问、解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