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3317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7.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着力实施开放先导战略Word文档格式.docx

湖北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较强,市场优势明显,交通物流发达,完全可以成为承接国际资本的投资和沿海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也完全应当在最大限度吸引国际国内两大产业转移潮流过程中实现更大的发展。

面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特点、新趋势,开放将赢得更大发展,封闭将导致自甘落后,这就必然要求湖北在开放上实现更大的突破。

在两大产业转移潮流加快推进的形势下,开放的程度与水平,将对区域发展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湖北必须以大开放为先导,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主动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宽的领域组织生产和经营,在更深的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与协作。

唯有如此,才能抢抓历史机遇,加快发展步伐。

  第二、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是“把湖北建成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客观要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视察我省时指出,湖北应加快发展,走在前列,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作出更大贡献,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这是党中央从国家战略层面对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科学定位。

构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要求我们努力把湖北建成中部乃至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物流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使湖北成为中部经济要素富集、充满活力的区域,成为中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平台,成为中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在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改革创新等方面走在中西部地区的前列。

实现上述目标和要求,显然不能在自我封闭状态下进行。

而必须以开放的思维重新认识省情,审视湖北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所处的位置;

必须以开放的视野充分利用和优化配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广泛借鉴国内外区域发展的成功经验;

必须以开放的胸怀克服和革除封闭落后的思想观念,彻底摒弃狭隘的“所有观”、“地域观”、“利益观”和传统的“贫富观”;

必须以开放的胆略解决我们体制机制以及发展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坚定不移地鼓励和支持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总之要按照“思想更解放、视野更开阔、胸怀更宽广、步伐更坚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只有扩大开放,才能使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智力流、信息流等各种要素全面流动起来并汇集湖北,才能有效实现资源高效整合和优化配置。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湖北早日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第三、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是在地区竞争中抢占先机的重要举措。

在新的条件下,地区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已率先发展,正加速向更高层次迈进;

西部地区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已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

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背景下,中部各省都在各显神通、频出新招,显示出咄咄逼人的竞争态势。

当前,甚至越南、印度等国家也在设法承接我国沿海地区加工贸易梯度转移。

在激烈竞争的形势下,湖北只有以开放为先导,再造体制和环境新优势,才能在地区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走在中西部前列的目标。

目前,全省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后劲十足,从而为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积累了巨大的潜能。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更好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更好地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将使湖北发展的巨大潜能得以有效释放,顺利实现“乘势而上”。

  二、深刻理解开放先导战略的科学内涵与基本特性

  开放先导战略具有深刻的科学内涵。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日趋发展的新形势下,特别是以我国加入WTO从而全面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为标志,全国及湖北的对外开放已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

与此相适应,我国对于“开放”的战略定位,已由过去作为第二位的“以改革促开放促发展”,转变至作为第一位的“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即实施以开放为先导,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开放先导战略的要求,湖北全省将由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方位、宽领域的开放,由根据短期需要实行开放转变为依据长远目标实行开放,由经贸领域的合作转变为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合作,由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转变为经济体制和企业机制的接轨。

总之,要坚持以开放为先导,通过全面开放解决深化改革、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程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而以开放促进改革与发展。

  实施开放先导战略对全省扩大开放工作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扩大开放工作具有“三性”的特征:

  一是全局性。

扩大开放不是某个职能部门的工作,也不是单一的专项工作,而是一项全局性、综合性的工作,是一项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合力推动的工作。

各地各部门都应以开放的思维和视野谋划本地区、本部门的改革与发展。

与此同时,扩大开放还应充分发挥各级党委和政府、企业、社会组织、民众等多方面的作用。

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重点,在于努力营造良好的开放环境,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提高服务对内对外开放的意识和水平;

在企业层面,要努力培育企业开放的眼光和全球化思维,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外产业分工、合作与竞争,通过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做大做强;

各类社会组织要在服从和服务于扩大开放工作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共同形成对内对外开放的强大合力;

在民众方面,要努力形成全民开放的意识,使促进开放和营造良好环境成为民众的自觉行为。

要综合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努力激发民众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

  二是战略性。

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并非简单的引进部分资金、出口若干商品、招揽若干工程。

开放的核心和本质,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能力,体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综合素质和经济竞争力,因此是一个事关长远、事关大局的问题,是一项战略任务。

推进开放的重要目标有三:

(1)努力提高经济外向度。

即通过扩大开放不断提高实际利用外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提高服务贸易占整个外汇收入的比重。

(2)努力创新与国际接轨的体制机制。

现阶段的开放是深层次的开放,它不再仅仅以优惠政策为手段,而是要通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与国际经济接轨的宏观经济体制和微观运行机制、以及行政管理体制,通过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法制、生态环境,形成吸引和聚集生产要素的“洼地”。

(3)努力形成与国际经济发展相对接的经济发展方式。

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融入国际分工与合作,有利于有效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

  三是多元性。

坚持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做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与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并重。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要打开大门欢迎国内外企业来湖北创业发展,也应鼓励支持本地企业向外扩张,在参与全球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坚持经济开放与社会事业开放相结合,鼓励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开放中赢得新的发展。

  三、更加积极主动地承接“两大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更多的资金、技术、知识、信息和人力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无论是国内企业还是外资企业,只有尽可能的利用全球范围内的各种机遇,集中各方面的优势资源,才能加快提升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形成新的竞争力。

当前,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的两大潮流加速推进,并在中国内陆地区汇合,呈现出规模扩大、范围拓宽、层级提升的强劲势头。

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决定湖北未来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当前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现实任务。

  

(一)国际资本和产业加速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主要指发达国家或地区通过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等方式,将产业转移到次发达国家或地区,以及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带动移入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

迄今为止,国际上发生了五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最近的一次就是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加快,全球制造业向亚太地区特别是中国转移,使中国日益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世界制造业基地。

近年来,国际资本和国际产业转移出现了新的态势:

(1)产业链条整体转移趋势明显,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现象增多。

跨国公司发挥其社会化协作程度高和横向联系广的优势,主动引导和带动相关行业的投资,鼓励为其配套的生产服务企业和供应商一同到东道国投资,在当地发展配套产业并建立关联产业群。

跨国公司除了转移传统的制造业外,还将研发、设计、中试、营销甚至公司总部等生产经营环节,向其他地区转移。

这种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并带动关联产业协同转移的新趋势,使得国际产业转移的速度、规模和范围都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

(2)跨国公司投资日益多样化,主导着全球的产业调整转移。

近年来,除了传统的直接投资和股权收购外,证券投资、跨国并购、股权交换、合资合作、非股权安排等各种形式的产业投资层出不穷。

其中,证券投资和跨国并购日益成为最主要方式,目前已分别占全球资本流动的75%和跨国直接流动的60%。

我国加入WTO后,利用外资政策取得的重大突破之一,就是鼓励外商以并购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至此我国吸引外资进入了投资、融资、并购重组等多种方式并行推进的新阶段。

其中,并购重组是新趋势。

跨国并购从功能上讲,既有水平并购,即同一行业内部相互竞争的企业之间发生的并购行为;

也有垂直并购,即并购对象是上下游企业或客户,并购双方处于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各自具有相互补充的独特优势资源;

还有混合并购,即经营业务和经营活动无关联的公司之间的并购行为。

(3)高新技术产业出现转移趋势。

发达国家不仅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加工组装环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且将配套的零部件生产、物流、营销甚至部分研发活动等,也通过项目外包和业务离岸化等方式向外转移。

(4)服务业成为产业转移的新的热点。

服务外包是当今国际产业转移的一种新形式,具有信息技术承载度高、附加值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吸纳就业能力强、国际化水平高等特点。

  

(二)沿海产业转移不断加速。

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借先行之势,经济迅速腾飞。

但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其超常发展的有利因素开始出现弱化的趋势,特别是在经济高强度发展之后,现有的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都面临巨大的挑战。

这使得沿海经济的发展开始走上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并行的轨道,一般制造业向内陆转移的力度不断加大。

特别是2006年以来,为了进一步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为了优化加工贸易的区域布局,国家对加工贸易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因而加速推进了东南沿海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

当前,沿海产业转移的特点有四:

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

据测算,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四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到1.4万亿元左右,且大都是以产业链条为纽带的整体配套转移;

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

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四是与沿海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明显占优,中部正日益成为沿海企业转移的重点区域。

在这一进程中,湖北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既可成为沿海产业转移的承接地,也可作为沿海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桥头堡”或“中转站”;

湖北科教实力雄厚,产业基础良好,配套能力强,同时又具有资源和劳动力优势,既有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优势,又具有发展资源、劳动和密集产业的优势;

此外,湖北武汉在交通、市场上也具有突出的辐射力和活力,不仅能承接海加工贸易型产业的转移,而且更有利于发展面向内需,面向国内大市场的产业。

在当前国际经济放缓,国内经济向更加依靠内需特别是消费拉动转型的大环境下,湖北的这一优势正在成为越来越突出的引资亮点。

  (三)现存机遇并不等于现实机遇。

国际和沿海两大产业转移潮流加速在中部汇合,给我们带来了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

但必须清醒地看到,能不能利用好这一机遇,能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这一机遇,取决于我们付出多大的努力。

产业转移在加速,但可以承接产业转移的区域很广,承接地很多。

这种竞争局面使我们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具有着诸多的不确定因素。

一是“两大转移”并非必然选择中国。

在多年发展的基础上,我国支撑经济发展的一些条件正在发生变化。

特别是由于各种因素使得产业成本呈上升趋势,一些周边国家更加低廉的资源和劳动力成本优势逐渐凸显,再加上出口的便利,吸引了相当多的国际资本、港澳台资本甚至我国沿海的产业资本向其转移。

尤其是一些新兴的国家如越南、泰国以及印度等,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都有一整套政策和措施,且力度很大。

近年来,这一趋势正在逐步加快和扩展。

二是“两大转移”并非必然选择中部。

即使产业转移要进入中国,也并不一定只能选择中部。

一方面是东南沿海地区在“留”。

东南沿海地区不仅积极承接国际高端产业转移,而且千方百计把一部分产业转移到当地。

如广东省政府早在2005年就出台了《关于我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通过财政资助等政策推动,在粤北山区和东西两翼建设产业转移工业园。

另一方面是西部在“争”。

我国西部地区通过西部大开发,基础设施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在不少省市区,基础设施的条件甚至比中部地区还好。

加上丰富的资源、更低的成本,其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的竞争力不可小视。

仅四川省一个省,目前已有135家世界500强企业投资或设立办事机构,2007年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972.8亿元,增长79.9%。

另据统计,今年一季度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资达20.46亿美元,同比增长260%,在全国利用外资总额中的比重由去年同期的4%提高到7%。

三是“两大转移”并非必然选择湖北。

即使产业转移选择中部,也并不一定必然落在湖北。

近年来,中部其他五省都在“暗中较劲”、各显神通、频出新招,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特别是瞄准跨国公司和沿海产业,积极引进大项目,形成你追我赶之势。

河南、江西、安徽、湖南均有接壤沿海地区的地利,有率先融入沿海泛经济区的先机,有自己独特的资源优势,近几年来不断加大力度,在招商引资的规模、层次和水平上不断取得新突破。

据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

深圳)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外迁企业的一项抽样调查显示,“目前企业转移的主要迁往地是三部分,即广东省内的东西两翼及北部地区;

山东、湖南、江西、广西、福建、陕西等地;

越南”。

四是“两大转移”的黄金周期是有限的。

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黄金周期可能只有5—10年,而国内产业转移早于5年前就已经开始,根据有关方面分析,沿海地区大规模的产业转移估计在今后5年左右完成,承接产业转移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总之,机遇千载难逢、机遇稍纵即逝、机遇只属于做好了充分准备的人们。

显然,面对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不断加速的两大潮流,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更新的思路、更强的力度、更加有效的措施,必须牢固树立“抢”的意识,抢抓机遇、抢占先机,抢市场、抢项目,在承接“两大转移”进程中,努力实现新的突破,赢得新的发展。

  四、在更高起点上推进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

  经过多年来坚持不懈地努力,我省对内对外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基础条件发生了显著变化。

面临新的发展形势、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必须努力推进开放向更高层次迈进,即在更大范围内通过资源整合,打造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吸引产业和要素集聚的平台,使湖北真正成为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智力流等资本和要素流入并集聚扩张的“洼地”。

当前,我们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大力推动资源整合,形成更大规模、更高层次吸引承接产业转移的平台。

  第一、通过深化产权制度改革,推出一批具有发展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积极吸引国际和沿海战略投资者进行并购重组。

至2007年底,由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共39家,总资产638亿元,净资产188亿元。

近期要通过深化改革、调整重组,到2010年将省出资企业由39家整合至20家左右,并重点抓好九大龙头企业和业务板块的发展,实现数量减少、规模扩大、质量提高、效益改善。

不仅如此,经初步统计,2007年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户数为1413户,这些都是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有效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资源。

面对产业转移的新形势和新机遇,我们要统筹策划,将吸引沿海特别是国际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与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结合起来,打造全新的优势企业龙头。

特别是要瞄准世界500强跨国公司和国内500强知名企业,寻求战略合作,引进战略投资者。

有针对性地开发一批国有企业中的产权、股权转让项目,吸引境内外投资商来湖北并购重组。

  第二、充分利用湖北的工业、农业、旅游、流通服务业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优势,精心选择一批具有显著开发价值和发展空间的重大项目,吸引国内外投资者进行整体开发。

充分利用湖北农业、矿产、旅游等特色优势资源,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投资嫁接,大力发展新兴产业。

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为主线,加大重点产业、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招商引资力度,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着力在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等六个年销售收入过千亿元的支柱产业,在公路及航运建设、铁路建设、电力建设等三个投资过千亿元的基础产业及相关领域,开发一批大项目,引进外来投资者,提升产业竞争力。

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发展物流、旅游、文化、金融服务、信息服务、中介服务等重点行业,鼓励国内外知名生产性服务企业、跨国公司来湖北设立地区总部、服务中心、分支机构、研发中心等。

  第三、充分利用上市公司资源,吸引国内外投资者投资参股或并购扩张。

到2007年底,全省共有65家公司在境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其中境内上市公司64家,占全国同期境内上市公司总数(1549家)的4.13%。

全省上市公司总市值5410亿元,占全国(400616亿元)的1.35%。

65家上市公司及其珍贵的“壳资源”,既是利用资本市场低成本扩张的有效平台,也是承接“两大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

在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加速转移的新形势下,一方面要鼓励和支持绩优上市公司开展有利于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市场化并购重组,积极参与行业整合、产业整合,通过整体上市、资产注入、引进战略投资者并购重组等方式,对上下游配套企业进行重组和改造,努力把上市公司打造成为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

另一方面,要积极推动高风险上市公司的优化重组。

要采取积极措施,区分不同情况,运用股权转让、引进战略投资者、资产置换等多种方式,加大优质资产注入力度,使之“枯木逢春”并进而做大做强。

同时,要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平台,通过外资并购、壳资源转让等方式,引进境外、省外的资本和产业,承接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

  第四、选择一批具有明显转化前景和升值空间的科技成果,吸引国内外风险投资和战略投资者,合力推进产业化。

湖北科教力量和人才数量都位居全国前列,各类科研院所众多,每年都要产生大批的科技成果,并由此推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要以科技成果为载体,着力吸引海内外投资者来湖北选择一批创新性突出、成长性强、易于产业化的科技项目,通过承接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向科技型、创新型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为此,要认真组织实施重大科研专项和推进计划,瞄准国际产业发展前沿,研制、转化、储备一批有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

积极吸引国内外资本组成产业化实体,转化一项成果,发展一家企业,培育一个产业。

同时,也可将现有的具有实力的科研院所实施改制,转换经营机制,以此为载体,承接“两大转移”。

  第五、推出一批功能明晰、相互配套、成长性强的产业集群,使之与国际和沿海产业的链条式转移相对接。

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在优惠政策趋同和低成本优势减弱的情况下,产业配套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因素。

提高产业配套能力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发展产业集群。

根据已经出台的《湖北省产业集群“十一五”发展规划》,“十一五”时期,全省将按照“规划科学、产业突出、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要求,着力培育具有配套服务功能的产业集群,形成5个年销售收入过500亿元、10个过100亿元、20个过50亿元、30个过30亿元、100个过10亿元的产业集群。

为此,必须进一步完善产业配套,努力吸引沿海整体性的产业链及企业集群的转移,建设更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区。

充分发挥开发区在招商引资的载体作用,支持各类工业园区培育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大力引进产业龙头型项目和与之配套的项目,降低产业配套成本,发挥集聚效应,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产业集群,以产业集群的发展更好地承接国际和沿海产业转移。

  我们可以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通过策划项目、论证项目、包装项目,力争每年推出50~100个甚至更多的重大项目,“主动出击”赴沿海、港澳和国外进行新一轮招商引资,争取形成一批高效率的产业转移和资本投资平台,成长为一批新的重大的产业增长点。

以此促进国际资本和沿海产业更大规模、更快速度、更高质量地转移至湖北,以此形成扩大开放和承接产业转移的全新格局。

 

五、进一步营造承接产业转移的良好环境

  

(一)认真做好承接产业转移的各项对接。

在各地招商引资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承接两大产业转移,必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增强对投资者的吸引力。

当前,要从湖北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状况和消化吸收能力出发,确立承接产业转移的对接区域、重点产业领域和承接要素。

一是做好区域对接。

在引进外资方面,要“巩固港台、发展日韩、开拓欧美”;

在引进内资方面,瞄准“长三角”、“珠三角”,重点抓住广东外资企业和浙江民营经济向内地转移的机遇;

同时密切关注台湾企业向大陆投资政策的调整,跟踪相关产业和项目,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对接工作。

二是做好资源对接。

充分利用湖北特色资源优势,大力承接资源精深加工企业,发展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促进优势资源产业转型升级。

三是做好产业对接。

重点围绕支柱产业搞好对接,舍得拿出优势企业和优质资产,以特色产业和主导产品为核心,引进战略投资者,使主导产业由“点状”向“块状”聚集发展,加快形成专业化分工、系列化生产、集聚式配套的产业格局。

四是做好企业对接。

企业是市场主体,要主动走向承接产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