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42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农村环境保护》期末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填空】

1.环境是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

2.农业环境是农业生物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与生活环境,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

3.农业环境是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要素之和,其主要组成要素有大气环境,水体环境,土地资源环境,和聚落环境。

4.聚落环境根据其性质、功能和规模可分为院落环境、村落环境和城镇环境等。

5.自然资源的分类是资源资源开发、管理和资源保护的重要依据。

6.自然资源按其存在形态可分成原生性自然资源和次生性自然资源,次生性自然资源又分为不可更新资源和可更新资源两类。

7.自然资源按开发利用可分为农业资源、矿产资源、工业资源等。

8.农业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

9.循环经济其本质是一种生态经济,指导理论是系统论和生态学;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其价值观是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统一,人与自然和谐。

10.循环经济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

11.循环经济有三大原则:

“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每一原则对循环经济的成功实施都是必不可少的。

12.我国水资源所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上看有三:

洪水泛滥、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

13.据对监测结果分析,造成我国土地荒漠化、沙化并加速扩展的原因有气候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过牧,二是滥伐、滥挖、滥采,三是滥垦,四是滥用水资源。

14.生物多样性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变异及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即:

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15.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或种群之间基因的遗传变异。

16.一般来说,生态系统都包括非生物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4种主要组成成分。

17.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按照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可划分为三大类群: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18.生态系统可根据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大类一级系统:

水生生态系统和陆生生态系统。

19.生态系统中一般都有两类食物链,即捕食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

20.生态系统具有三大功能: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21.能量是生态系统的动力,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光合作用是植物固定太阳能的唯一有效途径,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分子的植物被称为“自养生物”,主要是绿色植物。

22.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生态系统中包含多种多样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和营养信息。

23.1983年国务院正式确定农村地区能源建设的方针是:

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简称“十六字方针”,以及“开发与节约并举”的能源建设方针。

24.农村能源可分间接能源和直接能源两类。

25.沼气是有机物的厌氧发酵产物,是一种混合的可燃性气体。

26.沼气发酵是个厌氧生物化学过程,包括水解发酵、产酸和产甲烷三个阶段。

但各段实际上不可能截然分开。

27.根据沼气池(消化器)的水力滞留期(HRT)、固体滞留期(SRT)和微生物滞留期(MRT)的不同,沼气池可分为常规型、污泥滞留型、附着膜型三大类。

28.我国多采用以下四类厌氧消化工艺:

塞流式反应器、升流式固体反应器、升流式厌氧污泥床和污泥床滤器。

29.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是农业的命脉。

水是一种可以更新的自然资源,它可以通过复原更新和不断的循环利用。

30.地球表面约有70%被海水覆盖,而淡水只占全球总水量的3%,其中淡水的77.2%以冰帽和冰川形式存在于极地和高山上。

31.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

32.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按污染源释放的有害物种类可分为物理性污染源、化学性污染源、生物性污染源。

33.造成水体污染的原因按污染源分布和排放特征可分为点污染、面污染和扩散污染源。

34.点污染源是指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水和城市生活污水,一般都是集中从排污口排入水体。

35.面污染源主要指农田灌溉形成的径流和地面水径流。

36.扩散污染源源是指随大气扩散的有毒、有害污染物通过重力沉降或降水过程污染水体的途径,如酸雨、黑雪等。

37.使废水流过固定支承物表面的生物膜,利用生物氧化作用和各相间的物质交换,以降解废水中的有机物。

生物膜法主要有生物滤池法和生物转盘法。

38.污水的排放是不可避免的,对污水的处理技术也不断地发展。

根据所采取的自然科学的原理和方法,可以分为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和生物法。

39.水中有些无机和有机溶解性杂质,可以通过氧化还原反应,转化成无害物质,或转化成易于从水中分离的气体或固体,从而达到处理的要求。

主要有空气氧化法、氧化处理、臭氧氧化、还原法等。

40.生物处理主要是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污染物以净化污水。

活性污泥法由于具有净化效率很高等优点,所以目前应用最广。

41.水的土地处理系统是指在人工调控及系统自我调控的条件下,利用土壤-微生物-植物组成的生态系统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一系列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净化过程,使废水的水质得到净化和改善;并通过系统的营养物质和水分的循环利用,使绿色植物生长繁殖,从而实现废水的资源化、无害化和稳定化的生态系统工程。

42.大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气体。

除去水汽和杂质的空气称为干洁空气。

43.对流层集中了占大气总质量75%的空气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

44.对流层中存在着极其复杂的天气现象,如雨、雪、霜、雹、云、雾等。

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主要是在对流层聚集,大气污染主要也是在这一层发生。

45.按污染物的化学性质及存在状况,大气污染可分为还原型大气污染和氧化型大气污染。

46.按污染源存在形式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47.按污染物的排放形式分为电源、线源和面源。

48.按污染物排放空间分为高架源和地面源。

49.按污染物排放的时间分为连续源、间断源和瞬时源。

50.由于大气中各种迁移转化过程造成的大气污染物在时间上、空间上的再分布称大气扩散。

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因素主要是气象因素和地理因素。

51.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能力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风、大气湍流、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

52.大气污染对农业的危害首先表现在植物生产上。

对植物生长危害较大的大气污染物主要是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和光化学烟雾。

53.大气污染对人体的影响,首先是感觉上受到影响,随后在生理上显示出可逆性反应,再进一步就出现急性危害的症状。

大气污染对人的危害大致可分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致癌三种。

54.达到稳定的土壤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特征,即土壤生态系统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55.土壤的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污染源。

主要包括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利用、农药、化学施用、大气沉降物和汽车尾气及燃煤等途径。

56.固体废弃物分类方法很多,按组成可分为有机废物和无机废物。

57.固体废弃物按形态可分为固体的和泥状等废物;。

58.固体废弃物按来源可分为工业废物、矿业废物、城市垃圾、农业废物和放射性废物。

59.固体废弃物按其危害状可分为有害废物和一般废弃物。

60.从污水处理厂沉淀池排出的污泥叫生污泥,含有挥发性的物质、病原菌、寄生虫、重金属以及某些难分解的有机毒物。

61.我国是在80年代初期开始有限地进行资源化,并于80年代中期提出了“资源化、无害化和减量化”作为控制固体废物污染的技术政策。

62.由于受资金、技术和其它原因使我国固体废物处理利用的发展趋势采用无害化为先导、资源化为目的,进行减量化。

63.影响堆肥的因素很多,主要归纳起来有有机质含量;水分;温度;碳氮比;碳磷比;pH值几方面。

64.卫生填埋应是不产生二次污染的垃圾最终处理方法。

65.卫生填埋主要有厌氧、好氧和半好氧三种填埋。

66.卫生填埋主要有三种填埋方法:

平面作业法、斜坡作业法、沟填作业法。

67.农业生态监测,主要是对生态破坏和环境治理效果进行监测。

68.农业环境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环境监测的“耳目”、“哨兵”和“尺子”直接为农业环境管理服务,提供制定和执行有关法规标准的科学依据和技术监督,为政府的环境决策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

69.农业环境监测,与环境监测一样,按管理目的分为常规监测、科研性监测和特种目的监测三种。

【名词解释】

环境:

指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和生活居住区等。

农业环境:

以农作物为主体的周围环境的各要素之和。

自然资源:

指在一定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未来福利的自然因素的总和。

循环经济:

一种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流动方式,以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为核心,实现特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总体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活动生态化的生态经济。

资源节约型社会:

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措施,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用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更低环境污染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

指耕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水域等不同利用方式的土地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

土壤资源:

指一般用于种植的土壤、牧草用地、渔业、养殖用地。

土地荒漠化:

指在各种气候条件下,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导致土地呈现出沙质或砾质为主的土地退化。

土地沙化:

土地呈现出以沙物质为主的现象。

水土流失:

土壤在水的浸润和冲击作用下,结构发生破碎和松散并随水流动而散失的现象。

生物资源:

指地球生物圈中植物、动物、微生物组成的生物群落的总和。

生物多样性:

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所有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的种类、变种及其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它通常包括三个层次的相互关系的多样性,即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生态系统:

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即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食物链:

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是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的,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

金字塔:

生态系统中的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把能量流由低到高绘成的图。

生态平衡:

在一定时期内,系统内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保持着的一种动态平衡。

生态农业:

指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慌的思想指导下,在总结和吸取了各种农业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生态学原理,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所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工程技术:

综合应用应用生物学、生态学、经济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系统工程学的理论,运用生态系统的物种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等原理,结合系统工程方法所设计的多层次利用的工艺技术。

综合防治技术:

根据病、虫、草危害作物的情况,综合地运用物理、化学、生物、农业等技术防除病、虫、草害。

农村能源:

指农村的社会经济活动和农村居民所消费的能源。

间接能源:

一般指农用化学物资所包含的能。

直接能源:

农村生产用能和农村人口生活用能。

生物质:

秸秆、薪材和各种有机废弃物。

生物质成型燃料:

把生物质原料切成一定粒度,在加压下制成棒状、粒状、块状等各种成型燃料。

水污染:

水体收到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使水的感官性状、物理化学性能、化学成分、生物组成及底质情况产生了恶化。

水体污染:

由于人类的活动或其他活动产生了废水和废物,这些物质未经处理或未经很好地处理进入水体,其含量超过了水体的自然净化能力,导致水体的质量下降,从而降低了水体的使用价值。

水质:

指水和水中所含杂质共同表现出来的综合特性。

水质指标:

用于表示水中杂质的成分、种类和数量。

溶解氧:

溶于水中的自由状态氧分子的量。

生化需氧量:

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所需的氧量。

化学需氧量:

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需要的氧量。

富营养化:

随着水体中水生生物(主要是藻类)的大量繁殖,导致在一定时间内水体处于严重缺氧状态,从而严重影响鱼类生存的现象。

颗粒物:

除气体之外的包含于大气中的固体和液体物质。

飘尘:

粒径小于10微米,能在大气中长期漂浮的悬浮颗粒物质。

降尘:

粒径大于10微米,靠重力作用能在短时间内沉降到地面的颗粒物。

光化学烟雾:

汽车、工厂等排入大气中的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浅蓝色的混合物的污染烟雾现象。

酸雨:

指ph<5.6的雨、雪或其他降水。

大气的温度层结:

指大气的气温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即指在地表上方不同高度大气的温度情况。

温室效应:

大气层中的某些微量气体组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加热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所放出的热辐射,却被这些组分吸收,使大气增温。

温室气体:

CO2、CH4、N20、CFC等。

土壤结构:

指土壤结构体的类型、数量、排列方式、孔隙状况及稳定性的综合特性。

土壤环境结构:

指组成土壤各土层的固、液、气三种物质的比例、结构与组成,以及构成单个土体的三维层次构型。

土壤环境背景值:

指未受或少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土壤环境本身的化学元素组成及其含量。

环境容量:

在一定条件下环境对污染物的最大容纳量。

土壤环境容量:

土壤污染起始值和最大负荷值之间的差值。

生物迁移:

通过植物根系从土壤中吸收有效态重金属,并在植物体积累起来的过程。

协同作用:

由于某种元素存在促进植物对另外一种金属元素吸收并增强其对植物的危害的效应。

拮抗作用:

减小植物对某种重金属离子的吸收并减弱重金属离子对作物的危害的效应。

固体废物(简称废物):

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一系列活动中产生的一般不再具有使用价值而被丢弃的以固态和泥状存在的物质,或者是提取目的组分后废弃的不同的剩余物质。

无害化:

指将固体废物通过工程处理,达到不损害人体健康,不污染周围环境。

减量化:

通过适宜的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数量和体积。

资源化:

采取工艺措施从固体废物中回收有用的物质和能源或者通过一定的技术措施达到使固体废物重新利用的目的。

堆肥化:

利用微生物降解城市有机固体废物的方法。

平面作业法:

在平地或坡度平缓的土地上,做好基础防渗、引流和导气工程后,将垃圾平铺后压实,再用薄层土壤覆盖再压实,作为初识填埋单元的屏蔽,建造一个人工土坝。

斜坡作业法:

利用场地的自然斜坡地形进行填埋作业。

先在最低部位开平场地,做好防渗、导流、导气工程后,将垃圾直接铺在斜坡上,压实后用工作面前直接得到的土壤加以覆盖,然后再压实。

沟填作业法:

根据填埋场的水文地质条件及填埋压实机械的大小,预先开挖填埋沟槽。

填埋场渗沥水:

垃圾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液体以及渗出的地下水和渗入的地表水。

环境监测:

利用多种科学方法和手段,监测和检测代表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的各种数据,并用它解释环境现象,为环境管理和科研提供科学依据的全部过程。

农业环境监测:

借用环境监测的理论和方法,对农业生产环境的质量现状及变化规律和趋势进行监测的活动。

环境标准:

为了保护人群健康,防治环境污染,促进生态良性循环,合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依照环境基准、环境保护法律和有关政策,对环境中有害成分、排放源的污染物的限量阀值和配套设施所作的技术规定。

环境质量标准:

衡量环境质量的依据,是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也是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基础。

污染物排放标准:

为了保护环境,实现环境质量目标,对排入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有害因素所作的控制规定。

环境基础标准:

对有指导意义的符号、代号、指南、程序、规范等所作的统一规定。

环境方法标准:

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以试验、分析测试、抽样与统计运算为对象制定的方法标准。

环境标签:

在同类产品中,对资源、能源消耗最省,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最小的产品所给予的一种环境标志。

环境行为标准:

对产品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使用资源和影响环境进行的规定。

清洁生产:

一种新的创造性的思想,该思想将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率和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选择题】

1、农业环境是C赖以生存的大气、水源、土地、光、热、以及农业生产者劳动与生活环境,包括广大农村、农区、牧区、林区等。

A、农田B、大气C、农业生物C、土壤

2.地球表面水域很大,海域占地球表面的(B)%,陆地占()%。

A.6535B.7129C.6931D.7921

3.根据1997年人口、耕地计算,人均水资源量只有2200m

,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C)。

A.1/2B.1/3C.1/4D.1/5

4.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每年因干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5。

正常年份全国灌区年缺水约300亿m

我国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A)亿元。

A.500B.600C.700D.800

5.用水浪费的现象很普遍,据估计,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要流掉(C)吨水;一个漏水马桶,一个月要漏掉()吨水。

A.518B.520C.620D.618

6.用水效率低下,目前我国农业用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D)%左右,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

生产同样的粮食,我们比美国多用一倍的水。

A.55B.50C.45D.40

7.因为缺水,每年给我国工业造成的损失达()亿元,给农业造成的损失达(C)亿元。

A.15001800B.15002000C.20001500D.20001800

8.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其丰度占世界第(C)位,北半球居第1位。

A.六B.七C.八D.九

9.一般表层(B)cm土壤含盐量0~0.6%称为盐化土,含盐量0.6~2.0%或以上的称盐土。

A.15B.20C.25D.30

10.下面能构成食物链的是(B)

A.肉食性鱼类→浮游动物→草食性鱼类→浮游植物B.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草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

C.浮游植物→草食性鱼类→浮游动物→肉食性鱼类D.浮游植物→肉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浮游动物

11.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湖泊和海洋等),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果园)和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

下面哪一个是自然生态系统(C)

A、农田B、果园C、草原D、城市

12.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湖泊和海洋等),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果园)和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

下面哪一个是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B)

A、森林B、农田C、湖泊D、城市

131.根据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大小,又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湖泊和海洋等),半自然半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果园)和人工生态系统(如城市)。

下面哪一个是人工生态系统(D)

A、农田B、果园C、草原D、城市

14.生态系统从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中获得营养物质,通过绿色植物吸收,进入生态系统,被其他生物重复利用,最后,再归还于环境中,此为(C),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A、生态循环B、食物链循环C、物质循环D、能量循环

15.(A)主要靠大气供应氧气,在塘底进行厌气分解,污染物仅在表层进行好气性分解。

A、厌气氧化塘B、好气氧化塘C、通气氧化塘D、兼性氧化塘

16.(B)又称为高效氧化塘,水深约15~30cm,阳光可透过水层到达塘底

A、厌气氧化塘B、好气氧化塘C、通气氧化塘D、兼性氧化塘

17.(C)又称为曝气氧化塘。

水深一般为2~5m,由于采用机械通气,故塘内能保持良好的充气状态,提高了BOD的负荷,缩短了处理时间。

A、厌气氧化塘B、好气氧化塘C、通气氧化塘D、兼性氧化塘

18.(D)水深约0.6~1.5m,在表层进行好气分解,塘底进行厌气分解。

这类氧化塘具有处理效率高,管理简便和比较经济等特点。

A、厌气氧化塘B、好气氧化塘C、通气氧化塘D、兼性氧化塘

19.1968年初,日本九州发现了一种奇特的病症。

症状是眼皮发肿,手掌出汗,全身起红疙瘩,严重者呕吐恶心,肝功能下降,全身肌肉疼痛,咳嗽不止。

即当时轰动世界的“米糠油事件”。

是由(C)引起的。

A、有机磷农药B、有机汞农药C、多氯联苯D、有机氯农药

20.(A)的主要危害是其急性中毒作用。

急性中毒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出现诸如共济失调、震颤、思睡、神经错乱、抑郁、记忆力减退和语言失常等症状。

A、有机磷农药B、有机汞农药C、多氯联苯D、有机氯农药

21.著名的日本水俣病就是由(B)引起的。

A、有机磷农药B、有机汞农药C、多氯联苯D、有机氯农药

22.(D)在人体则蓄积于脂肪器官,如肝、肾、肠,各种腺体内,可引起白血病、癌症等,但尚无定论。

对鱼类和水鸟则可影响生长和繁殖,甚至中毒死亡,已有明显的事例。

A、有机磷农药B、有机汞农药C、多氯联苯D、有机氯化合物

23.(B)在人体中蓄积于肾、肝、脑中,主要毒害神经系统,破坏蛋白质、核酸,出现手足麻痹、神经紊乱等症状。

A、镉B、汞C、铅D、砷

24.日本发生的“骨疼病”公害就是(A)中毒引起的,也正是在此之后才开始了对镉毒性的重视。

A、镉B、汞C、铅D、砷

25.(C)的毒性影响神经系统、骨骼和血液,可造成贫血、神经炎、肾炎等症状。

A、镉B、汞C、铅D、砷

26.我国台湾省有深井水含1—2.5mg/L的(D)而使饮用者慢性中毒,发生所谓黑足病,并发展到全身皮肤而致死亡。

A、镉B、汞C、铅D、砷

27.(A)是水质的物理指标。

A、嗅和味B、生化需氧量(BOD)C、有机物D、植物营养物质

28.(A)是水质的物理指标。

A、浑浊度B、生化需氧量(BOD)C、有机物D、植物营养物质

29.(A)指标是水质的物理指标。

A、固体物质B、生化需氧量(BOD)C、有机物D、植物营养物质

30.(B)是水质的化学指标。

A、嗅和味B、生化需氧量(BOD)C、病毒D、色度

31.(A)是水质的化学指标。

A、化学需氧量(COD)C、温度B、固体物质D、总大肠菌群

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