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3527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6.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自考马原练习题Word下载.docx

D、实现人权

10、马克思主义产生于(B 

A、18世纪90年代 

B、19世纪40年代 

C、19世纪70年代 

D、19世纪90年代

11、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吸取的黑格尔哲学的基本思想是(B)

A、唯物主义思想 

B、辩证法思想 

C、可知论思想 

D、决定论思想

1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 

) 

A、客观存在的各种物体 

B、宇宙中存在的一切现象 

C、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D、某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13、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的费尔巴哈哲学的基本思想是( B ) 

A、辩证法思想 

B、唯物主义思想 

C、可知论思想 

1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畴的定义是通过(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

1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 

B、本质的可知性

C、发展的规律性 

D、客观实在性

16、只承认绝对运动,不承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和诡辩论C、形而上学 

D、客观唯心主义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两种说法:

(B 

A、都是辩证法的观点 

B、前者是辩证法观点,后者是诡辩论观点

C、都是诡辩论观点 

D、前者是诡辩论观点,后者是辩证法观点

18、古诗“王子去求仙,丹成入九天,洞中方七日,世上几千年”,这是用神化形式说明时间具有( 

A、客观性 

B、有限性 

C、可知性 

D、相对性

19、把思维归结为只是人脑的生理过程的观点是( 

A、庸俗唯物主义 

B、二元论 

C、客观唯心主义 

D、相对主义

20、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是(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C、否定之否定规 

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1、区分事物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的变化是否迅速 

B、事物的变化过程是否有部分质变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围 

D、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22、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 

B、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部矛盾 

D、经过量变过渡到质变

23、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24、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否定之否定规律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本质表现为现象的规律

2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这句话强调的是时间的( D ) 

A、客观性 

B、无限性 

C、方向性 

D、一维性

2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是( B ) 

A、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B、把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与哲学的物质畴相混淆 

C、否认物质的可知性 

D、把可直接感知的实物当作世界的本原

27、时间和空间是( 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28、《诗经》上说:

“高岸为谷,深谷为陵”。

就是说,高的堤岸可以变为深谷,深谷也可以变成丘陵。

这是一种( A ) 

A、朴素辩证法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 

D、相对主义观点

29、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 

D、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向

30、下列选项中,属于容与形式关系的是( 

A、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C、实践与理论的关系 

D、国体与政体的关系

31、下列选项中,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转化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A、乐极生悲,苦尽甘来 

B、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C、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D、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3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这句话强调的是( 

A、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 

B、外部条件对事物发展变化有重要影响 

C、外因通过因而起作用 

D、外因和因共同推动事物发展

33、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是( 

A、事物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 

B、事物从过去到现在再到将来的变化 

C、事物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 

D、事物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的变化

34、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同一性,另一个是( 

A、普遍性 

B、特殊性 

C、斗争性 

D、客观性

35、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 

A、人的心灵活动的反省 

B、客观事物的直观反映

C、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 

D、客体的选择和重构

36、“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37、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B、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C、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D、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38、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这句话应理解为( 

A、革命运动是由革命理论派生的 

B、革命理论是革命运动的基础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最终决定作用D、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39、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这表明( 

A、一切知识归根到底来自实践 

B、个人知识都来自直接实践

C、没有必要学习间接经验 

D、只有通过直接经验才能学到知识

40、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的观点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 

B、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C、世界统一于物质的观点 

D、实践观点

41、真理是( 

A、绝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B、客观事物发展的规律

C、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们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D、对人们有用的一切理论

42、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最根本的原因是因为实践具有( 

A、客观物质性 

B、社会历史性 

C、自觉能动性 

D、直接现实性

43、“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朝野。

”这一古训蕴含的哲理是( 

A、人的经验是判断是非得失的根本尺度B、直接经验比间接经验更重要

C、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 

D、人民群众的直接经验即实践是认识的重要基础

44、未来学家尼洛庞蒂说:

“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

”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看,这句活对我们的启示是(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战 

B、实践是认识的先导

C、实践高于认识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45、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 

A、改造与被改造的实践关系 

B、反映与被反映的认识关系 

C、相互依存的关系 

D、相互作用的关系

46、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 

A、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B、从感觉和知觉到表象的过程 

C、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D、从意识到物质的过程

47、概念、判断、推理是( 

A、社会心理的三种形式 

B、社会意识形态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48、下列活动中,属于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是( 

A、歌手演唱歌曲 

B、农民收割水稻 

C、球员参加比赛 

D、法官审理案件

49、判断一种观点对错的依据是( 

A、伟人之言 

B、吾人之心 

C、众人意见 

D、社会实践

50、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问题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问题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51、历史唯物论的根本出发点是( 

A、阶级和阶级斗争史 

B、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52、人类社会的历史,首先是一部( 

A、物质生产发展史 

B、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发展史

C、理性思维发展史 

D、思想关系发展史

53、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的是( 

A、社会的上层建筑 

B、人口因素

C、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 

D、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54、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55、经济基础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一切经济关系的总和

C、所有生产关系的总和 

D、一定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56、“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活动而已”,这句话表明( 

A、人是研究社会历史的出发点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面是由人自己决定的 

D、人的自我保存和历史的原动力

57、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最突出地表现为( 

A、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B、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平衡性

C、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

D、社会意识诸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

58、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社会基本矛盾 

C、科学技术 

D、精神文明

59、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 

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的思想 

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规律

60、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B、生产方式 

C、地理环境 

D、人口因素

61、人类最终从动物界分化出来的根本标志是( 

A、能够直立行走 

B、制造使用工具 

C、表达喜怒哀乐 

D、区分长幼尊卑

6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 

A、主体与客体的统一 

B、自然与社会的统一 

C、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63、在其现实性上,人的本质是( 

A、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B、人的政治立场 

C、人的经济利益 

D、人的价值追求

64、商品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 

A、复杂劳动决定的 

B、具体劳动决定的

C、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抽象劳动决定的

65、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指( 

A、两个并列的劳动过程 

B、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不同方面

C、先后出现的两次劳动 

D、两种不同的劳动

66、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 

A、个别劳动时间来决定 

B、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C、必要劳动时间来决定 

D、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时间来决定

67、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是( 

A、等价交换 

B、价格与价值经常相符合

C、价格与价值完全一致 

D、价格与价值背离,并围绕价值波动

68、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它能( 

A、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 

B、把劳动力自身价值转移到产品中

C、保存生产资料价值 

D、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69、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新创造的全部价值,是( 

A、商品价值 

B、剩余价值

C、劳动力自身的价值 

D、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

7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资本各部分的流通形式不同 

B、资本各部分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不同的作用

C、资本各部分价值转移的方式不同 

D、资本各部分有不同的实物形式

71、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是( D 

 )

A、资本  B、社会劳动   

C、货币  

D、剩余价值

7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A、实用主义 

B、利己主义 

C、自由主义 

D、主义

73、“物以稀为贵“这种现象在商品经济关系中主要是指( 

A、商品稀少价值就大 

B、使用价值决定价值 

C、供求关系对价格有影响 

D、心理因素决定价值

74、平均利润形成以后,商品的市场价格是( 

A、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B、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

C、围绕成本价格上下波动 

D、围绕垄断价格上下波动

75、产业资本循环中为生产剩余价值准备条件的阶段是( 

A、生产阶段 

B、购买阶段 

C、流通阶段 

D、销售阶段

76、社会资本是( 

A、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所有单个资本的总和 

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总和 

C、生产部门的资本和非生产部门的资本的总和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

77、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是( 

A、生产相对过剩 

B、需求绝对减少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78、商业利润的真正来源是( 

A、商品流通领域中商品的加价 

B、商业店员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C、商业资本家在商品买卖中贱买贵卖 

D、产业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

79、资本主义绝对地租的源泉是( 

A、土地的劳动生产率 

B、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 

C、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 

D、土地私有制

80、垄断的形成是( 

A、生产集中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B、自由竞争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C、资本集中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D、资本集聚发展到—定阶段的产物

81、垄断利润是( 

A、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平均利润 

B、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全部利润

C、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D、垄断组织通过垄断地位获得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

82、垄断价格是指( 

A、按商品价值制定的价格 

B、按商品生产价格制定的价格

C、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平均利润的价格 

D、垄断组织制定以保证垄断利润的价格

83、金融资本是( 

A、垄断的银行资本 

B、垄断的工业资本;

 

C、垄断的产业资本

D、垄断的工业资本和垄断的银行资本相互融合或混合生长而形成的资本 

84、金融寡头在经济上对国民经济统治的基本方式是( 

A、人事参与 

B、人事进入 

C、进入制 

D、参与制

85、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 

B、凯恩斯理论被广泛理解和运用的结果

C、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作用加强的结果 

D、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结果

86、当代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联合体的典型形式是( 

A、经济与合作组织 

B、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C、欧洲联盟 

D、北美自由贸易区

87、迄今为止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 

A、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B、垄断资本主义和非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C、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D、国垄断和国际垄断两个阶段

88、资产阶级造就的置自身于死地的社会力量是( 

A、工人阶级 

B、社会化的生产力 

D、巨大的社会财富

89、货币的本质是( 

A、价值符号 

B、流通手段 

C、支付手段 

D、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90、剩余价值率是( 

A、剩余价值和不变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和固定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和流动资本的比率

91、资本主义利润率反映的是( 

A、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B、预付不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C、预付可变资本的增殖程度 

D、全部预付资本的增殖程度

92、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必须分割为( 

A、利息和企业利润 

B、租金和企业利润 

C、工资和剩余价值 

D、利息和超额利润

93、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从本质上看是劳动过程和( B ) 

A、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B、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C、价值分配过程的统一 

D、价值实现过程的统一

94、资本主义机器制造厂生产出来的机器是该厂的( 

A、固定资本 

B、流动资本 

C、生产资本 

D、商品资本

95、马克思说:

“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

”这句话表明( 

A、只要物有使用价值也就有价值 

B、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C、使用价值与价值是不可分离的 

D、价值是由使用价值决定的

96、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 

C)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私人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97、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 

B、空想平均主义的学说

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

98、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99、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容是( 

A、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 

B、唯物史观

C、无产阶级专政 

D、国家政权

100、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是( 

A、集体领导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 

D、集中制

101、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主要依据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 

B、个别企业有组织的生产与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C、现代无产阶级的日益壮大 

D、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

102、实现了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是( 

A、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人的生存状态 

B、资本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C、社会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D、共产主义社会之中的人的生存状态

103、“两个必然”和“两个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