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7112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docx

生理学必考问答题40题

生理学问答题40题 

 

1.试述钠泵的本质、作用和生理意义。

 

钠泵是镶嵌在膜的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特殊蛋白质分子,它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其本质是Na+-K+依赖式ATP酶的蛋白质。

作用是能分解ATP使之释放能量,在消耗代能的情况下逆着浓度差把细胞的Na+移出膜外,同时把细胞外的K+移入膜,因而形成和保持膜高K+和膜外高Na+的不均衡离子分布。

其生理意义主要是:

①钠泵活动造成的细胞高K+是许多代反应进行的必要条件。

②钠泵活动能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③建立起一种势能贮备,即Na+、K+在细胞外的浓度势能。

其是细胞生物电活动产生的前提条件;也可供细胞的其它耗能过程利用,是其它许多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④钠泵活动对维持细胞pH值和Ca++浓度的稳定有重要意义。

⑤影响静息电位的数值。

  

2. 什么是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

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1)静息电位是指细胞处于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外两侧的电位差。

动作电位是膜受到一个适当的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迅速发生的膜电位的一过性波动。

 

(2)静息电位的形成原因是在安静状态下,细胞外离子的分布不均匀,其中细胞外液中的Na+、Cl-浓度比细胞液要高;细胞液中K+、磷酸盐离子比细胞外液多。

此外,安静时细胞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而对其它离子的通透性极低。

故K+能以易化扩散的形式,顺浓度梯度移向膜外,而磷酸盐离子不能随之移出细胞,且其它离子也不易由细胞外流入细胞。

于是随着K+的移出,就会出现膜变负而膜外变正的状态,即静息电位。

可见,静息电位主要是由K+外流形成的,接近于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包括峰电位和后电位,后电位又分为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

①峰电位的形成原因:

细胞受刺激时,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由于细胞膜外高Na+,且膜静息电位时原已维持着的负电位也对Na+流起吸引作用→Na+迅速流→先是造成膜负电位的迅速消失,但由于膜外Na+的较高浓度势能, Na+继续移,出现超射。

故峰电位的上升支是Na+快速流造成的,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

由于Na+通道激活后迅速失活,Na+电导减少;同时膜结构中电压门控性K+通道开放,K+电导增大;在膜电-化学梯度的作用下→K+迅速外流。

故峰电位的下降支是K+外流所致。

②后电位的形成原因:

负后电位一般认为是在复极时迅速外流的K+蓄积在膜外侧附近,暂时阻碍了K+外流所致。

正后电位一般认为是生电性钠泵作用的结果。

  

3. 电刺激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引起的骨骼肌收缩经历了哪些生理反应过程?

 

(1)坐骨神经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是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的倒转和复原,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

(2)兴奋沿坐骨神经的传导。

实质上是动作电位向周围的传播。

动作电位以局部电流的方式传导,在有髓神经纤维是以跳跃式传导,因而比无髓纤维传导快且“节能”。

 动作电位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是“全或无”式的,动作电位的幅度不因传导距离增加而减小。

(3)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

实际上是“电—化学—电”的过程,神经末梢电变化引起化学物质释放的关键是Ca2+流,而化学物质ACh引起终板电位的关键是ACh和Ach门控通道上的两个α-亚单位结合后结构改变导致Na+流增加。

(4)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

是指在以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过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过程之间的某种中介性过程,关键部位为三联管结构。

有三个主要步骤:

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纵管系统对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其中,Ca2+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5)骨骼肌的收缩。

肌细胞膜兴奋传导到终池→终池Ca2+释放→胞质Ca2+浓度增高→Ca2+与肌钙蛋白结合→原肌球蛋白变构,暴露出肌动蛋白上的活化位点→处于高势能状态的横桥与肌动蛋白结合→横桥头部发生变构并摆动→细肌丝向粗肌丝滑行→肌节缩短。

肌肉舒过程与收缩过程相反。

 由于舒时肌浆钙的回收需要钙泵作用,因此肌肉舒和收缩一样是耗能的主动过程。

  

4. 动脉血压是如何形成的 ?

试述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1)动脉血压的形成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充足的循环血量(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和心脏射血(每搏输出量,心率)是形成动脉血压的两个基本条件;

②另一个决定动脉血压的因素是外周阻力(主要受小动脉、微动脉口径和血液粘滞度的影响);③同时,大动脉壁的弹性对动脉血压起缓冲作用。

动脉血压的形成过程:

在心室射血期,心室释放的能量,一部分用于推动血液流动,大部分用于对大动脉壁的扩,即以势能形式暂时贮存。

在心舒期,大动脉弹性回缩,又将一部分势能转变为动能,使血液在心舒期继续向前流动,从而使动脉血压在心舒期仍维持在一定水平。

故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第二心脏作用)对血压具有缓冲作用,使收缩压不致过高,舒压不致过低,并将心室的间断射血变为持续的血液流动。

同时,如果仅有心室射血,而不存在外周阻力,则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将全部表现为动能,射出的血液将全部流至外周,因而不能使动脉压升高。

在机体,外周阻力来源于血液向前流动时血流与血管壁的摩擦和血液部的摩擦。

由于小动脉、微动脉对血流有较高的阻力,因此在心缩期仅1/3血液流至外周,约2/3被暂时贮存于主动脉和大动脉,主动脉压也随着升高。

心室舒时,被扩的大动脉弹性回缩,把贮存的那部分血液继续向外周方向推动,并使主动脉压在舒期仍能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

①每搏输出量:

在外周阻力和心率的变化不大时,搏出量增加,收缩压升高大于舒压升高,脉压增大;反之,每搏输出量减少,主要使收缩压降低,脉压减小。

收缩压主要反映搏出量的大小。

②心率:

心率增加时,舒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心率减慢时,舒压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增大。

③外周阻力:

外周阻力加大时,舒压升高大于收缩压升高,脉压减小;反之,外周阻力减小时,舒压的降低大于收缩压降低,脉压加大。

舒压主要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④大动脉弹性贮器:

它主要起缓冲血压作用,当大动脉硬化时,弹性贮器作用减弱,收缩压升高而舒压降低,脉压增大。

⑤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

如失血、循环血量减少,而血管容量改变不能相应改变时,则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下降,动脉血压下降。

 

5.电刺激家兔完整的减压神经时动脉血压有何变化?

若再分别刺激减压神经向中端(中枢端)及向心端(外周端)又会引起什么结果?

为什么?

   

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一般均在迷走神经中上传入中枢,但家兔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的传入纤维却自成一束,在颈部与迷走神经及颈交感神经伴行,称之为减压神经(相当于主动脉神经)。

所以,电刺激完整的减压神经或切断后的向中端,其传入冲动相当于压力感受器的传入兴奋,传入延髓心血管中枢将引起减压反射的加强,使心率减慢,心输出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动脉血压下降。

由于减压神经是单纯的传入神经,故刺激其外周端对动脉血压无影响。

   

6..电刺激家兔迷走神经向心端(外周端)引起动脉血压变化的机制是什么?

为什么一般选择右侧迷走神经进行此项实验?

  

刺激心迷走神经外周端即刺激支配心脏的迷走神经,其末梢释放的递质是乙酰胆碱(ACh),ACh与心肌细胞膜上的M胆碱受体结合,可导致心率减慢,心房肌收缩能力减弱,心房肌不应期缩短,房室传导速度减慢,甚至出现房室传导阻滞,即负性变时、变力和变传导效应。

两侧心迷走神经对心脏不同部位的支配有所侧重。

一般说,右侧迷走神经主要分布到窦房结、右心房的大部,因而对心率的影响较大;而左侧迷走神经则主要分布到房室传导系统(房室结、房室束)、小部分心房肌及心底部的心室肌,对心脏兴奋传导的影响大。

在实验中,刺激右侧迷走神经外周端,其末梢释放的ACh一方面使窦房结细胞在复极过程中K+外流增加,结果使最大复极电位绝对值增大;另一方面,其4期K+通透性的增加使IK衰减过程减弱,自动去极速度减慢。

这两种因素均使窦房结自律性降低,心率因而减慢。

刺激强度加大时,可出现窦性停搏,使血压迅速下降。

刺激去除后,血压回升。

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外周端也可使血压下降,但主要是由于ACh抑制房室交界区细胞膜上的Ca2+通道,减少Ca2+流,使其动作电位幅度减小,兴奋传导速度减慢,出现房室传导阻滞而减慢心率,进而使血压下降。

故刺激左侧迷走神经出现的心率减慢及血压下降的程度均不如刺激右侧时明显,因而实验时多选用右侧迷走神经。

   

7.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对动脉血压有何影响?

为什么?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血压先升高后降低,然后逐渐恢复。

肾上腺素对心脏的作用是心率加快,兴奋传导加速,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对血管的作用则主要取决于血管平滑肌上受体的分布情况:

对α受体占优势的皮肤、肾脏、胃肠道等脏的血管,肾上腺素使之收缩;而对β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肝脏和心脏冠脉等血管,小剂量的肾上腺素常使其舒,大剂量时才出现缩血管反应。

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后,开始血液中浓度较高,对心脏和α受体占优势的血管发生作用,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心输出量增多,皮肤、肾和胃肠等脏血管收缩,所以血压升高。

随着血中肾上腺素的代,其浓度逐渐降低,对α受体占优势的血管作用减弱,而对β受体占优势的骨骼肌、肝脏、冠脉血管发生作用,使之扩,引起血压下降。

最后肾上腺素逐渐消失,血压也逐渐恢复正常。

  

 

 8.试述肺泡表面力和肺表面活性物质的概念及其生理作用?

   

肺泡表面力存在于肺泡气-液界面,能使其表面积尽量缩小的力量。

作用:

(1)是构成肺弹性阻力的重要来源;

(2)根据Laplace定律,使大小不一的肺泡容量不易稳定;(3)具有促进肺毛细血管的水渗透至肺泡的作用。

肺表面活性物质:

 由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复杂的脂蛋白混合物,主要成分为二软脂酰卵磷脂,能降低肺泡的表面力。

作用:

(1)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做功;

(2)能维持大小不一的肺泡容量的稳定性;(3)减少肺间质和肺泡的组织液生成,防止肺水肿的发生。

  9.什么是氧解离曲线?

试分析曲线的特点和生理意义?

   

 氧解离曲线是表示PO2与Hb氧饱和度关系的曲线。

曲线近似“S”形,可分为上、中、下三段。

氧解离曲线上段:

PO27.98~13.3kPa(60~100mmHg),可以认为是Hb与O2结合的部分。

曲线较平坦,PO2的变化对Hb氧饱和度影响不大,只要PO2不低于7.98kPa(60mmHg),氧饱和度仍能保持在90%以上,血液仍可携带足够量的O2,不致发生明显的低氧血症。

氧解离曲线中段:

曲线较陡,是释放O2的部分。

表示PO2在5.32~7.98kPa(40~60mmHg)围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下降较大,因而释放出大量的O2,以满足机体的需要。

氧解离曲线下段:

相当于PO22.0~5.32kPa(15~40mmHg),曲线最陡。

表示PO2稍有下降,Hb氧饱和度就大大下降,使O2大量释放出来,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的需要。

因此该曲线代表了O2的贮备。

   

10.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对呼吸有何影响?

为什么?

  

 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家兔呼吸变深变慢,这是因为肺扩反射对吸气抑制所致。

肺扩反射的感受器位于气管到支气管的平滑肌,传入神经为迷走神经。

吸气时肺扩牵拉呼吸道,兴奋肺牵感受器,冲动沿迷走神经的传入纤维到达延髓,在延髓通过一定的神经联系使吸气切断机制兴奋,切断吸气,转入呼气,使呼吸保持一定深度和频率。

当切断家兔双侧迷走神经后,使家兔吸气不能及时转入呼气,出现吸气延长和加深,变为深而慢的呼吸。

   

11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后,分别吸入CO2和N2时,呼吸运动的变化有何不同?

为什么?

    

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后,分别吸入CO2,均能使呼吸运动加深加快。

因为CO2兴奋呼吸是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两条途径而起作用的,并且以兴奋中枢化学感受器的作用为主。

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取消了CO2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作用后,CO2仍能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运动。

吸入N2(缺O2或低O2)只能通过兴奋外周化学感受器而使呼吸运动增强。

因此在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前吸入N2时可使呼吸运动增强,而麻醉家兔双侧颈动脉体后再吸入N2增强呼吸运动的作用则不明显。

  

 12.消化道平滑肌有哪些生理特性?

 

消化道平滑肌具有以下生理特性:

⑴ 和骨骼肌相比,消化道平滑肌兴奋性较低,收缩速度较慢。

⑵ 具有较大的伸展性。

⑶ 有自发性节律运动,但频率慢且不稳定。

⑷ 具有紧性,即平滑肌经常保持在一种微弱的持续收缩状态。

⑸ 对电刺激、切割、烧灼不敏感,对机械牵、温度变化和化学刺激敏感。

   

13.胃肠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由哪几方面?

 

胃肠激素的作用 ⑴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有的胃肠激素起促进作用,也有的激素起抑制作用。

  

⑵ 调节其他激素的释放;有些胃肠激素可刺激其他激素的释放,如抑胃肽可刺激胰岛素的释放。

有些激素可抑制其他激素的释放,如生长抑素可抑制促胃液素、胰岛素的释放。

  

⑶ 营养作用:

一些胃肠激素具有促进消化道组织的代和生长的作用,称为营养作用。

 

 14.胃液的主要成分有哪些?

各有何生理作用?

  ⑴ 盐酸:

盐酸具有多种生理作用,包括:

  

① 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转变为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为胃蛋白酶提供适宜的酸性环境。

  ② 分解食物中的结缔组织和肌纤维,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性,易于被消化。

  ③ 杀死随食物入胃的细菌。

  

④ 与铁和钙结合,形成可溶性盐,促进它们的吸收。

  ⑤ 胃酸进入小肠可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⑵ 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本身也可激活胃蛋白酶原。

胃蛋白酶的生物学活性是水解苯丙氨酸或酪氨酸所形成的肽链,使蛋白质水解成眎和胨。

 

⑶ 粘液:

粘液的作用是保护胃粘膜。

一方面,它可润滑食物,防止食物中粗糙成分的机械性损伤。

更重要的方面是,覆盖于粘膜表面的粘液凝胶层,与表面上皮细胞分泌的HCO3-一起,共同构成了所谓“粘液—HCO3-屏障”。

 

⑷ 因子:

它可与维生素B12结合成复合物,以防止小肠水解酶对维生素B12的破坏。

到达回肠末端时,因子与粘膜细胞上的特殊受体结合,促进结合在因子上的维生素B12的吸收,但因子不被吸收。

如果因子分泌不足,将引起B12的吸收障碍,结果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而出现恶性贫血。

  

15简述胰液的成分和它们的生理作用?

  

胰液中主要成分是HCO3-和酶类  

  ⑴ HCO3-:

由胰腺的小导管管壁细胞分泌,HCO3-的作用包括:

① 中和进入十二指肠的盐酸,防止盐酸对肠粘膜的侵蚀;② 为小肠的多种消化酶提供最适的pH环境(PH7-8)。

  

 ⑵ 消化酶:

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分泌,①胰蛋白酶原和糜蛋白酶原:

二者均无活性。

但进入十二指肠后,被肠致活酶激活为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它们的作用相似,将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和多肽。

②胰淀粉酶:

可将淀粉水解为麦芽糖。

它的作用较唾液淀粉酶强。

  

③胰脂肪酶:

可将甘油三脂水解为脂肪酸、甘油和甘油一脂。

④核酸酶:

可水解DNA和RNA 

 16.为什么说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

⑴ 小肠长,约4m;⑵ 面积大,达200m2,粘膜具有环形皱褶,并有大量绒毛,上面又有微绒毛;⑶ 食物在小肠停留时间较长(3-8h),食物在小肠已被消化到适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⑷ 绒毛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丰富。

 17. 影响能量代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影响能量代的因素:

⑴ 肌肉活动:

劳动或运动时,骨骼肌活动加强,对能量代的影响最为显著。

即使轻微的劳动或运动,都将提高代率,剧烈运动时期耗氧量可增加10~20倍。

⑵ 精神活动:

当精神活动处于紧状态(烦恼、愤怒、恐惧或强烈情绪激动)时热量可显著增加,这可能是由于不随意肌力增加,以及某些分泌激素(肾上腺素等)释放增加引起。

⑶ 食物的特殊动力效应(specific dynamic effect):

人在进食之后的一段时间(从进食后1h左右开始)虽然同样处于安静状态,但所产生的热量要比进食前有所增加,各种食物中蛋白质的特殊动力作用最大。

⑷ 环境温度:

人处于安静时的能量代在20℃~30℃的环境中最稳定,温度高于30℃或低于20℃代率都将增加,体温每升高1℃,代率将增加13%左右。

 

 18.简述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

.近端小管重吸收Na+的机制可因部位不同而不同:

 

(1)近端小管前半段Na+的重吸收是①与葡萄糖、氨基酸的重吸收相耦联;②与H+的分泌相耦联。

由Na+主动吸收建立起电化学梯度,小管液中Na+与葡萄糖、氨基酸等经同向转运体耦联转运进入上皮细胞而被重吸收,或由管腔膜上的Na+-H+交换体进行逆向转运。

  

(2)近端小管后半段Na+的重吸收通过①跨上皮细胞途径:

过程同前半段,经Na+-H+交换转运入细胞;②细胞旁路:

由于近端小管HCO3﹣和水的重吸收多于Cl﹣的重吸收,使后半段小管液中Cl﹣高于管周组织间液,Cl﹣顺浓度梯度经细胞旁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细胞间隙)被重吸收回血。

由此造成电位梯度,Na+便顺电位差而被动重吸收。

  

19.大量饮清水后,尿量会发生什么变化?

为什么?

  

尿量明显增加。

 因为大量饮清水后,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对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引起血管升压素的释放减少,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降低,水的重吸收减少,因此尿量增多。

 

 20.循环血量减少时,醛固酮的分泌有何变化?

其生理意义如何?

  

醛固酮的分泌增加。

 ①循环血量减少引起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对小动脉壁的牵感受器的刺激减弱,使肾素释放增加;②入球小动脉血压下降,肾小球滤过率降低,滤过和流经致密斑的Na+量减少,刺激致密斑感受器,引起肾素释放增多;③循环血量减少,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均可直接引起肾素的释放。

肾素激活血浆中血管紧素原,使之转变为血管紧素Ⅰ,血管紧素Ⅰ进一步转变为血管紧素Ⅱ和血管紧素Ⅲ,后二者均可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使醛固酮分泌增加。

  

醛固酮可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水的重吸收,有利于血压和血容量的恢复。

 

 21.给家兔(体重2.5kg)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5ml后,尿量有何变化?

为什么?

  

尿量增加。

 

(1)2.5kg家兔血量约为200ml;

(2)静脉注射20%的葡萄糖溶液5ml,即进入血液1g葡萄糖,血糖浓度增加500mg/100ml。

由此可知,家兔的血糖浓度大大超过肾糖阈。

原尿中的葡萄糖不能被近端小管完全吸收,小管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增加,造成小管液的渗透压升高,妨碍水的重吸收,产生渗透性利尿,尿量增加。

 

22.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和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各有何变化?

为什么?

  

(1)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后,尿量增加,口服等量生理盐水后,尿量一般无明显变化。

  静脉快速注入大量生理盐水后,血液被稀释,血浆蛋白浓度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升高,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尿量增多。

另外,大量注射生理盐水,使血容量增加,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靠近出球小动脉端,肾小球滤过率随之增加,也使尿量增多。

 

(2)口服生理盐水后,通过消化道吸收入血,过程较为缓慢,不会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和血容量快速、明显的变化。

因此,尿量变化不明显。

  23.大量失血后,尿量有何变化?

为什么?

  

尿量显著减少。

 因为

(1)大量失血造成动脉血压降低,当动脉血压降到80mmHg以下时,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将相应下降,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尿量减少;

(2)失血后,循环血量减少,对左心房容量感受器的刺激减弱,反射性引起血管升压素释放增多,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3)循环血量减少,激活肾素-血管紧素-醛固酮系统,使醛固酮分泌增多。

醛固酮促进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和水的重吸收,使尿量减少。

 24.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有哪些?

 

(1)完整性: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首先要求神经纤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完整的。

如果神经纤维被切断或被麻醉药作用,均可使兴奋传导受阻。

(2)绝缘性:

一条神经干有许多条神经纤维,但每条纤维传导兴奋一般互不干扰,表现为传导的绝缘性。

(3)双向性:

神经纤维上任何一点产生的动作电位可同时向两端传导,表现为传导的双向性。

(4)相对不疲劳性:

连续电刺激神经数小时至十几小时,神经纤维仍能保持其传导兴奋的能力,相对突触传递而言,神经纤维的传导不容易发生疲劳。

  25.叙述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的概念、特点及功能。

  

特异投射系统与非特异投射系统都是感觉由丘脑向大脑皮层投射的传入系统。

  

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它具有点对点的投射关系,投射纤维主要终止于皮层的第四层。

其功能是引起特定感觉,并激发大脑皮层发出传出冲动。

非特异投射系统是指丘脑非特异投射核及其投射至大脑皮层的神经通路。

其特点是经多次换元,弥散性投射,与大脑皮层无点对点的关系,冲动无特异性。

其功能为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

  

26.简述脊休克及其产生机制。

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了什么?

 

人和动物在脊髓与高位中枢之间离断后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休克。

脊休克的主要表现为:

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躯体和脏反射活动减退以至消失,如骨骼肌紧性降低或消失,外周血管扩,血压下降,发汗反射消失,粪尿潴留。

以后以脊髓为基本中枢的反射活动可以逐渐恢复,比较简单、原始的反射先恢复,较复杂的反射恢复较迟。

脏反射也能部分恢复。

离断水平以下的知觉和随意运动能力将永久丧失。

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是由于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高级中枢的调节,主要是失去从大脑皮层到低位脑干的下行纤维对脊髓的控制作用。

脊休克的产生和恢复,说明脊髓能完成某些简单的反射活动,但平时它们是在高位中枢的控制下不易表现出来。

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的控制既有易化作用,也有抑制作用。

 

27.试述牵反射的概念、产生机制及类型。

  

牵反射是指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

产生机制:

牵反射的感受器是肌梭,当肌肉受外力牵拉时,肌梭螺旋形末梢变形导致Ⅰa类纤维传入冲动增加,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梭外肌收缩。

γ运动神经元兴奋不能引起整块肌肉缩短,但可使梭肌收缩以增加肌梭的敏感性,并引起Ⅰa类传入纤维放电,导致肌肉收缩。

牵反射分为两种类型:

腱反射和肌紧。

腱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反射。

肌紧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反射。

  

 

28.何谓去大脑僵直?

其产生机制如何?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动物出现抗重力肌(伸肌)的肌紧亢进,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这一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  

产生机制:

在脑干网状结构存在调节肌紧的抑制区和易化区,脑干外调节肌紧的区域的功能可能是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区和易化区来完成的。

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后,由于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造成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而出现去大脑僵直现象。

  

29.自主神经系统有哪些功能特征?

 

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在于调节心肌、平滑肌和腺体等脏活动,所以也称为脏神经系统。

其活动特征如下:

1)紧性支配。

自主神经对效应器的支配,一般具有紧性作用。

2)同一效应器的双重支配、相互拮抗。

大多数脏器官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

在具有双重支配的器官中,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往往是相互拮抗的。

3)自主神经的外周性作用与效应器本身的功能状态有关。

例如,交感神经对无孕子宫起抑制作用,而对有孕子宫却可加强其运动。

4)有不同的活动围和生理意义。

①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具广泛性,在紧急情况下占优势。

生理意义在于动员机体潜能以适应环境的急变。

②副交感神经系统活动较局限,安静时占优势。

生理意义在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使机体保持安静时的生命活动。

30.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有哪些主要区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