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37910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 11.docx

台大文物学普及读物11

漢至唐的陶俑

俑的本義是人形的陪葬東西,後來被擴充以概括墓葬所出,尤其是替代實用的陪葬用具。

陪葬之物古時一般稱為明器,可能是避冥字的構詞。

以日用品及死者生前喜愛之物陪葬,無非是有死後有神靈,可望進入另一個世界繼續享用生前財富的信仰。

故家人要竭盡所能以滿足死者的希望,免得死靈會失望而前來騷擾生者。

一旦到了階級確立的時代,它也附帶著起炫耀財富與地位的作用。

遠古的人們以採集漁獵為生,身無常居。

除了隨身武器及裝飾物,不能擁有太多的財物。

那時連有沒有正式的埋葬都值得懷疑,自不會有意要陪葬東西以為死後享用。

就是演進到氏族社會,過團體的生活,開始時也沒有產權的概念,所有的東西由大家共有公用。

除了個人專用的生活器具,若武器及裝飾物,認為沾染使用者的精靈或魔力,別人不得再用,故以陪葬的方法毀棄之。

沒人能隨意處置其它器物,隨葬品也不必是有意的陪葬。

到了人們有產權的觀念,可以隨意處置自己的東西,才可能有陪葬的意識。

六千年前仰韶文化的豐富墓葬,可能就有這種意識。

或甚至要遲至有階級差別的社會,有以妻妾或奴僕殉葬的情形,才可確定是有了要帶去神靈世界使用的信仰。

初始的陪葬物一定是實用器。

後來為了節省費用,才有了象徵意味的明器製作。

商代的陪葬規模已發展至驚人的程度,屢見有殉人數十,陪葬上千實用器物的大墓。

但其時已偶見明器。

那些發掘的如加手梏的奴僕陶塑,裸體或盛裝的玉雕人像等,或可辯稱為死者喜愛的藝術品,不是替代真人的廉價明器。

但當時純鉛製造的不具實用的戈,若玩具的小銅鼎,仿海貝的骨具,石貝等物,可確定是為了省費的目的而製造的明器了。

明器的製作遍及各種材料,因省錢為主要的目的,故材料以陶、木為最多。

木料易於雕刻繪畫細長的人身,製造一定不少。

但木為易腐之物,除了南國楚地,因地理因素略有出土外,少見於其它地區的墓葬。

陶明器初以仿銅製的器物為主,漢代陶器燒造的技術大有改進,物美價廉,幾乎成為明器唯一的材料。

到了紙張便宜時,恐怕家道不富裕的,很多就改為紙糊的了。

魏晉時已有紙製冥錢,大概也會應用於其它種類。

漢到唐是陶明器製造的盛期,現在流傳這個時期的陶器,大部分是為這個目的燒造的。

漢代開始盛行明器,有官署東園匠專司其事,大致管理及供應有官職者的明器。

若家常用具,食具及牲畜,爐灶,屋舍,田地,倉庫,畜圈,井架,杵臼,奴僕,雜戲,舞姬等一類的模型,大概可隨個人財力任意購置。

若車輿,馬騎,武士,塔樓等代表階級的東西,恐怕要具有一定身份的家庭才可以入墓。

漢代大概因為太平之世,軍卒儀仗的明器不多。

南北朝時代北方社會動亂,武人支配政治。

武人好炫武,重視儀仗軍容,故披甲執盾的武士,高冠寬袍的文吏形象特多。

到了唐代,明器之制更嚴,不但種類,連陪葬的數量也有規定。

製作也非常講究,一變漢以來的素胎或單彩釉,常在一件器物上施用黃,綠,褐,藍等斑斕多彩的不同色釉,即唐三彩。

此期不但製作的種類多,也出現許多表現社會活動的新形象,而且雕塑非常生動,帶有藝術創作的味道。

如以駱駝一項為例,有昂首吐舌高嘶,跪坐休息,佇立待發等各種傳神神態,其背上所馱貨物,更是形形色色不能備舉。

再加上乘坐胡賈的形狀,真是變化多端,比美雕塑的佳作。

明器,冥器,專為隨葬而製作,模仿禮器、日用器皿、工具、家畜、人物等,用較便宜材料或小型以省費用。

質料以木、陶最常見,尚有瓷、石、金屬、紙、竹、草等。

或稱俑。

《禮記‧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塗車芻靈,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

』新石器時代已見,商周日益普遍,秦漢更為流行,兵馬俑甚著名。

楚以各式各樣木鎮墓獸為最有名。

但往往出土不久即腐壞。

東漢種類非常多,普及,一墓出土多。

穀倉、水井、碓磨、燒灶、羊圈、豬廁、樓閣、侍從、車騎、牛馬等素燒或鉛釉陶器。

鉛釉基本有兩系,綠色系及褐色系。

三國之後更有高貴的青瓷明器。

唐代出現三彩明器,數量及種類也有明文規定,不能逾越。

北朝及唐多馬騎或徒步兵士、儀仗、官吏、仕女、駱駝、馬匹,少日用器。

宋以後不流行,明代復盛。

但形制刻板,遠不如唐之姿勢萬千。

 

※1)灰陶將軍俑,高196cm,兵馬俑2號坑,秦,西元前221-206。

(國116)

2)灰陶將軍俑,高197cm,秦,西元前221-206。

(重240)

1)

2)

3)灰陶跽射軍士俑,高122cm,秦,西元前221-206。

(百068、國120)

4)灰陶立射俑,高186cm,兵馬俑2號坑,秦,西元前221-206。

(國122

3)

4)

5)灰陶馬與牽夫俑,俑高180cm,馬長200,秦,西元前221-206。

(重240)

6)灰陶跽坐婦女俑,高65cm,秦,西元前221-206。

(百066)

5)

6)

※編號67男女待俑

灰陶,或加塗白堊及彩繪最高44.4公分西漢,公元前二世紀

西漢時代對死人的供養甚為豐富,有錢的人家不但以飲食,金錢,武器,銅鏡,帶鉤等物隨葬,還要提供侍從以服侍死者。

此時期的明器,以人物的造形為最普遍。

在京城近郊的帝王陵墓,成群的步兵與騎兵被埋於深坑作為死者的護衛。

鄰近的陪葬墓則成群士兵看管著成群的牛、羊、豬等。

但是最常見的則是家裏的佣人,有時是提供娛樂的樂師與舞師,最多的卻是服務及擺門面的侍僕。

身穿絲綢的木俑奇跡地保存於一些墓葬。

有些出土的陶俑赤身裸體,很像活動木偶,手臂裝入肩部的洞孔,原先也一定是穿有衣服的。

而像圖上所示的這些陶俑,身著的描寫詳細,正確地展示那時候服裝的形式。

漢代的服飾也是有流行性的。

圖上的男女侍從穿著多層的衣袍。

從謹慎塑造的頸部線條,顯示內衣厚重溫暖而外袍則輕軟秀雅。

最高的這一件,正面只見到一段下垂的長腰帶,但一比較背面的描寫,就知道她的腰帶繫得很低,圍在臀部那樣的低位置。

從一件可斷代為公元前一六七年的墓葬,難得保存的一雙麻鞋,得知第一件女俑在裳裙下露出的方頭鞋是當代流行鞋子的正確描寫。

男待俑的腰帶和鞋子就較不仔細描畫,但對它們的背部稍瞄一眼,也可以看出在長袍下還有長褲。

婦女把長髮束在背後而打成一結,男人則把長髮梳到頭上而用小帽罩住。

它們都不動地站著,兩手下垂而把握在長袖裏。

男士的手部還穿個洞,大概是用來拿長柄武器的。

      

※編號68馬俑

赭衣灰陶高24.3公分西漢,公元前二至一世紀

漢武帝在公元前一一三年寫下這首太一之歌,『太一貢兮天馬下,霑赤汗兮沫流赭。

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

以紀念臣下進貢來的,從一千五百公里外沙漠綠州捕捉到的野馬。

中亞的馬比短腳而身軀厚重的蒙古馬要高大而雄壯。

對于當時正從事對抗游牧民族的中國人來說,馬有重要的戰略價值。

但是漢武帝渴望得到中亞馬匹的著迷程度已遠超其實用的價值。

為了取得最好的馬匹,他兩次發兵,跋涉不毛的砂漠與山脈,去攻打生長馬飼料苜蓿草的大宛國。

在西元前一零一年,經過四十天的圍城,才使大宛投降而取得一批被形容為『蹋石留跡』的神奇血汗馬。

此馬頭顯示的洋洋自得神氣,反映中國人對它的敬重。

遠在渴求這種優良的馬種之前,中國人已用馬的芻靈(模型)隨葬。

戰國時代的墓葬已見小的木或陶馬,甚至有銅鑄的隨葬。

西安附近秦始皇帝兵馬俑坑所出實物大的陶馬更是舉世聞名。

西漢時以馬俑隨葬之風氣逐漸興盛,與人物同為主要隨葬俑。

陶馬都是模塑的,經常由部品組裝而成。

此馬即為一例,站立的四腳以及插在頭上的兩耳都已丟失了。

      

1)彩繪灰陶舉手軍士俑,高55cm,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5。

(百069)

2)鉛釉紅瓦陶騎馬射俑,高31.4cm,漢,約西元前50-西元50。

(徐43

1)

2)

1)彩繪陶俑一組,陜西咸陽漢景帝陽陵,西元前二世紀。

(99_88)

3)

※編號69娛樂俑

白衣灰陶最高21.2公分東漢,西元一世紀中期至二世紀

整個漢朝,隨葬的器物越來越多樣地反映日常的生活。

墓室也越來越大而構築得更複雜,很近似真實的住家。

到東漢晚期時,有錢人家的多重墓室像是地下的官邸。

牆上還彩繪一個大院落所需的各種警衛和服待的人員。

在畫象石、模印的陶磚瓦,或部分墓室的牆上,描畫車騎長隊伍,接見貴客等墓主生前生活時的光榮時刻。

在另外一室,就描述他的僕佣繁忙地在廚房宰殺牛羊,汲水,灶前燒火等情景。

可能最充滿生氣的是描寫漢人扮演禮儀及世俗生活重要角色的宴樂場面。

在大墓的牆上,有著賓客坐於席上,前陳列饌,觀賞各種娛樂的節目的景像。

如長袖的舞者隨著鼓、笛、箏、瑟的節奏而起伏,以及跳丸、走索、飛劍、翻戽斗等類似現今中國馬戲還在上演的雜技節目。

西元三世紀的左思蜀都賦寫到其情景,『起西音於促柱,歌江上之寮厲。

紆長袖而屢舞,翩躚躚以裔裔』。

1)彩繪樂舞雜技陶俑,長67cm,寬47.5,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5。

(百072)

2)鉛釉陶六博游戲俑,最高16.4cm,東漢,約西元100-220。

(徐48)

1)

2)

3)三人倒立雜技陶俑,高24cm,東漢,西元25-西元220。

(百078)

4)撫琴陶俑,高36cm,東漢,西元25-西元220。

(百079)

3)

4)

※5)擊鼓說唱陶俑,高56cm,四川成都,東漢,西元25-西元220。

(百080華251)

5)

※編號70塔樓

鉛釉紅陶高120公分東漢,西元二世紀中期至三世紀早期

西元第一世紀的文學家桓寬在《鹽鐵論》散不足篇描寫當時墓葬的實況,『今富者積土成山,列樹成林,臺榭連閣,集觀增樓』。

有錢人家辦喪事的揮藿,連墳壙的周圍也建起大型的紀念性建築。

多層的樓觀以表現其家族的顯赫及對死者的孝思。

東漢中期時,高聳的樓塔模型開始與隨葬物出現於墓中。

到了東漢晚期它就成為富貴墓葬的常見隨葬品了。

這些塔樓不曉得在喪儀中起著些什麼作用。

有些包含和平的意味,有一隻祥鳥在塔頂棲息著;魚與龜游在濠溝中,或表示人工養殖業;頂樓穿袍坐著的士紳,遙望莊園延伸的遠方在冥想永恆的人生。

有些具有軍事的氣息,在濠溝周圍查巡的騎馬裝甲武士;持弩機與盾牌戒備於陽台的武士。

還有一些則混合軍事與娛樂的景像,當主人與賓客在裏頭玩六博一類的游戲時,武士們則全副武裝在陽台戒備,以保持室內逍遙的祥和氣氛。

塔樓之放在墓裏,不管是作為永恆的願望,還是軍事的戒備,或兩者兼有,它紀錄了漢代的建築形式。

那時的木建結構早已蕩然無存,而這些埋放於石磚墓室中的小型陶建築模型卻無損地保存了下來。

它們的多層構築,承擔沈重屋頂的複雜斗拱結構,都證實一千八百多年以來建築師們不斷成長的手藝。

東漢古詩十九首之一對之有所反映,『西北有高樓,上與浮雲齊。

交疏結綺窗,阿閣三重階。

上有絃歌聲,音響一何悲。

1)

1)綠釉陶樓,高114cm,山東高唐,東漢,西元一至三世紀。

(華150)

※編號71各式隨葬模型俑

鉛釉紅陶最高16.5公分東漢,西元一世紀晚期至三世紀

西元一世紀的學者王充,在《論衡》譏日篇有這樣的話,『推生事死,推人事鬼。

見生人有飲食,死為鬼,當能復飲食。

』歷時四百年的漢代,不但墓室演進成有複雜的建築形式,其陶俑也更多樣地詳細反映人們日常的生活及用具。

漢初的墳墓填滿了祭器以及盛裝酒肉及稻禾穀粒的容器。

隨著時間的推移,陶製的家畜及烹煮用具的模型逐漸出現。

圖上的豬圈,建在廁所之旁,中有待屠宰的肥豬。

棚檐下脫穀的碓及磨粉的磨臼都在等待穀物的到來以便加工。

宴客燒菜的灶爐,不但有兩個燒煮和蒸食的鍋,灶面上還擺設了魚、燒肉串及各種用具。

豬的模型,有時還帶吮乳的豬仔,是中國北方最先經常見於墓葬的家畜。

很快就跟著出現了羊、雞、鴨、鵝,以及當時燒煮各種羹湯的野味。

狗很常見,有時雖在圈牢,大都是自由地站著,以守護墓室或其中的隨葬品。

不但雞鴨棚子、豬羊圈牢等農家常見的建築物,穀倉也是漢代墓葬常見的東西。

到了東漢時,它常與碓、磨之棚房相連以進行穀物的加工精製。

有踏板的碓和齒輪操作的機器,反映了東漢晚期農業所達到的機械化程度。

工藝上的發展不但減輕了勞力,有時也增廣食品的種類。

中國一向吃蒸或煮的整個顆粒的小米和大米。

如果不是此新創的磨臼把穀物研磨成細粉,就不可能發展麵條或包子、餃子等類的粉食。

※1)彩繪公雞、母雞陶俑,陜西咸陽漢景帝陽陵,西元前二世紀。

(99_88)

2)彩繪陶山羊陶俑,陜西咸陽漢景帝陽陵,西元前二世紀。

(99_89)1)

2)

3)彩繪陶豬陶俑,陜西咸陽漢景帝陽陵,西元前二世紀。

((99_89a)

4)灰陶豬俑,長21.5cm,漢,西元前206-西元220。

(徐42)

3)

4)

1)塗彩瓦陶耳杯,長20.3cm,東漢,西元25-220。

(徐46)

1)

2)鉛釉陶錢櫃模型,高18.9cm,東漢,約西元100-220。

(徐50)

3)石田塘,長81cm,寬48,高11,東漢,西元一至三世紀。

(華159)

2)

3)

4)陶倉,高43、44cm,河南洛陽,西漢,西元前三至西元一世紀。

(華119)大豆萬石,大麥萬石,明器。

5)陶船,高16cm,長54,廣州,東漢,西元一至西元三世紀。

(華119)前有碇,後有舵,船上六人,依人身高比例換算,船長可達14-15米,載重約五百斛以上,甲板佈置六組矛與盾。

4)

5)

1)綠釉瓦陶都樹俑,高63cm,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5。

(百071)

2)灰陶猴俑,高14.1cm,西漢,西元前206-西元25。

(百073)

1)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