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4059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1 大小:9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2议论文阅读中考70个地级市语文试题分类汇编解析文档格式.docx

【材料三】

中华民族是一个勤于劳动、善于创造的民族。

从《尚书》中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到《国语》中的“劳则思,思则善心生”,再到《朱子治家格言》中的“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耕读传家的中华传统美德。

当今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劳动形态发生巨大变化。

这就要求劳动教育与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相呼应,挖掘劳动教育新内涵,创新劳动教育形式,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

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实现道德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综合育人价值。

(选自刘余莉《积极开展新时代劳动教育》,《人民日报》2020年4月30日,有删改)

9.根据以上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儿童若缺少劳动,可能会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

B.对儿童而言,劳动教育必须系统,合理地加以推进,因为这会关涉到诸多方面的教育。

C.长沙市普通中学学生中,把工程师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初中生比高中生的比例高。

D.材料一阐述了劳动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材料三闹述了新时代如何积极开展劳动教育。

10.材料一第二段采用了多种论证方法,请指出其中的一种,说说它有什么作用。

11.请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新时代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应当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2.材料一中说“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请联系你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这句话的认识。

【答案】9.C10.示例1:

引用论证。

引用《朱子家训》,表明古人重视从生活细节培养劳动习惯,从而论证了家长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性。

示例2:

对比论证,把家长大包大揽的目的与实际结果作对比,阐述了家长不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危害,从而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示例3:

道理论证。

剖析家长大包大揽,不让孩子做家务的危害,论证了劳动仍然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

11.①要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

②要端正学生劳动价值观,注意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③要使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

④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

⑤要重视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12.示例一:

劳动能让我们的学习环境更美,我们打扫卫生,布置教室,张贴书法、绘画作品,使教室更美。

我们要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示例二:

劳动能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美,我们在庭院、小区种花,使庭院小区更加舒适、美观。

我们应该多参加劳动,让生活更美好。

【解析】【9题详解】C.表述有误,根据材料二中“68.75%的初中生、76.97%高中生将‘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吃苦耐劳、敬业奋斗的劳动者作为自己的未来的理想职业”一句可知,把“科学家、教师、医生、工程师、警察、军人”等劳动者作为自己未来理想职业的,高中生比初中生的比例高。

故选C。

【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能力。

阅读材料一的第②段,“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一句,引用了《朱子家训》中的话,属于引用论证,体现出“古人讲究从细节培养生活自理的劳动习惯”,有力地论证了家长让孩子接受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将现代家长“不让孩子做家务或参加其他劳动,习惯大包大揽”的目的“让孩子多点时间读书学习”和结果“让孩子在人格发展上出现不足,难以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责任意识”进行对比,属于对比论证,突出论证了劳动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这一观点。

文段对家长不让孩子参与劳动的危害进行了阐述,属于道理论证,有力地论证了劳动是我们“学以成人”的基础性活动的观点。

找出具体的句子,分析作答即可。

【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问题的探究能力。

仔细阅读几则材料,结合材料一中“现代社会,劳动教育并不只是要锻炼体质,还要让儿童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可知,要通过劳动锻炼孩子的体质,让他们在劳动中学会生存,学会合作,学会创造,提高动手能力。

根据材料二中第①段的调查数据可以知道,“普通中学学生普遍具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根据第②段的调查数据可知,学生的劳动习惯很差,由此可知,必须要端正学生的劳动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观,并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根据材料三中“诸多古训格言都彰显了勤俭自持、耕读传家的中华传统美德”可知,要重视学校劳动教育与家庭劳动教育的结合;

再根据“鼓励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开展创造性劳动,使新时代劳动教育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要求”“劳动教育要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提炼作答即可。

【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的理解和感悟能力。

首先理解句子“人类往往在劳动中创造美的世界”的含义:

劳动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人们用劳动创造出了绚丽多彩的服饰、风味各异的美食、雄伟壮丽的建筑、智能优质的交通交流工具,这些物质之美都是由劳动创造的;

同时,人们靠劳动养育自己、完善自己、成就自己,在劳动中体会到了快乐和成就感,这是美的体验。

其次联系自己的劳动经历,谈谈感受到的劳动的好处:

如通过大扫除、植树等活动,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身体,美化了校园,给同学们的学习生活创造了美好的环境,而且还增长了知识,学会了如何与老师、同学沟通合作,增强了合作意识。

结合具体的劳动事例,体现出在劳动中感悟到的美好即可。

【北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庚子年伊始,新冠肺炎疫情突发。

这是一场全人类与病毒的战争,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取得抗疫阶段性成果。

这一成采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制度的优势和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实力,也与中国人民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息息相关。

②敢于担当的精神,在疫情期间得到了充分体现。

担当意味着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也意味着在关键时刻能将国家、集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

疫情期间,有一张广为流传的照片戳中了人们的泪点:

钟南山院士靠在车座上闭目小憩,脸上是难以掩饰的疲惫。

这是因为钟老匆忙奔赴疫区,没有时间好好休息。

一位84岁的老人,不亲赴抗疫一线本无可厚非,但他首先想到的是为抗疫尽自己的力量,不顾劳累与安危,毅然决然奔赴疫区。

从年事已高的院士专家,到90后、00后的年轻医护人员,他们面对疫情义无反顾,坚定前行,承受难以想象的身体和心理压力,做出了巨大牺牲。

他们勇敢承担起社会责任,以对人民的赤诚和对生命的敬佑,争分夺秒,连续作战,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垂危生命,为病毒肆虐的漫漫黑夜带来了光明,守护了国家和民族生生不息的希望。

③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

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

武汉人民、湖北人民顾全大局,顽强不屈,为阻击病毒做出巨大贡献。

他们面对离汉离鄂通道关闭后交通停滞、城市“停摆”,克服了近距离接触病毒、物资紧张以及长时间隔离带来的国难,服从大局,咬紧牙关,团结坚守。

在这场伟大的抗疫战争中,英雄的武汉人民、湖北人民将载入史册,为人们所铭记。

④医务工作者等抗疫一线的广大勇士逆行出征,不惧牺牲,用血肉之躯构筑起阻击病毒的铜铁长城:

他们是栋梁,体现了敢于担当的精神。

广大民众在疫情期间以国家利益为重,响应国家号召,约束自我,居家隔离;

他们是基石,体现了服从大局的意识。

有栋梁,大厦将倾;

没有基石,栋梁也将失去支撑。

由此可见,____________,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14亿中国人民都是抗击疫情的伟大战士。

19.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

20.阅读全文,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甲】首段提出中心论点:

在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努力下,中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

【乙】第②段列举钟南山院士和年轻的医护人员勇赴疫区的事例,意在证明有担当精神的人不分年龄大小。

【丙】第③段由之前的论证过渡到论述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并用全国人民、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的事例来论证。

21.下面是有关抗疫的材料。

请你结合上面的文字,简要说明材料体现了中国人民怎样的精神。

材料:

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

正因如此,中国有能力通过传统公共卫生干预方法应对一种新型的未知病毒。

——布鲁斯·

艾尔沃德(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

注:

①【传统公共卫生干预】用提倡戴口罩、限制大众集会等手段来保障人民大众健康。

【答案】19.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

20.丙21.材料说明了中国人民通过传统卫生干预抗击疫情,这种方法的前提是公众的集体意识,及服从大局的精神。

从文章中同样能够看出,这种“国家一声令下,全民立刻响应”的精神为抗击疫情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

【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情境补写。

要明确文章的结构。

开篇提出论点:

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是能够战胜疫情的必要条件。

第二段用钟老的事例证明了敢于担当的精神:

第三段用全国人民、湖北人民、武汉人民的事例证实了服从大局的意识:

最后一段进行总结,并且最后一段第一句总结了敢于担当的精神,第二句总结了服从大局的意识,因此该句应该整合二者进行总结。

【20题详解】【甲】错误。

中心论点应该是:

【乙】错误。

第②段意在说明中国人民有敢于担当的精神,没有强调是否与年龄有关。

【丙】正确。

“抗疫英雄敢于担当,奋战在前线,广大民众也自觉服从大局,为抗疫取得阶段性成果做出了贡献。

”由之前的论证过渡到论述广大民众服从大局的意识。

“疫情突发正值春节假期,国家一声令下,全民响应,人们取消了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和各种聚会,克服困难就地隔离。

”用全国人民、武汉人民、湖北人民的事例来论证。

故选【丙】。

【21题详解】材料中提到的“传统公共卫生干预”需要的是全国人民的配合,体现了中国人的公众的集体意识,及服从大局的精神。

并且点明了“所有好的做法如果想要奏效,必须要有公众的集体意愿”,结合文章论点中敢于担当的精神和服从大局的意识,更加符合服从大局的意识。

【福建】

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

特別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

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的需求,是推动网络文学健康发展的核心举措。

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网络创作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获得驭文谋篇之大端。

网络文学作家唐家三少说:

“网络文学是一个性价比最高的精神文明载体,它的素材基本源自我国五千年传统文化。

”蒋胜男在创作《芈月传》时,特意引用了一些教科书中的内容,比如完璧归赵、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商鞅变法等。

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

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

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因此,网络文学弘扬传统文化,需用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对其进行分辨、过滤,然后吸纳精粹,融入文学观念,成为创作素材。

近年网络文学中那些备受好评之作,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源自作者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理解。

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使中华民族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与现代社会相适应,与网络文学使命担当相一致。

网络作家应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与弘扬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网络文学中的创新性发展。

阿耐的网络小说《大江东去》描写主人公的艰苦创业和自强不息,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善良、互助友爱,作者将这些传统的文化品格放到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中,展现出历史转型期平凡人物的不同命运,让我们感受到历史文明进步的足音。

(摘编自欧阳友权《传统是网络文学的“精神血脉”》)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文学作为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最主要的功能在于影响人、塑造人。

B.第二段先引用唐家三少的话,再以蒋胜男的《芈月传》为例来证明观点。

C.网络小说《大江东去》受到好评,论证了网络文学可以实现创新性发展

D.本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围绕网络文学发展的社会需求展开论证

18.文章第三段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哪两个方面的内容?

请简要分析。

19.网络文学要健康发展,对网络作家提出哪三个要求?

请简要概括。

【答案】17.A18.①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糟粕两方面内容。

②精华主要指传统文化中蕴含丰富的哲学。

思想、价值观念、科学智慧和传统美德等;

糟粕主要指传统文化中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落后残余的思想。

19.①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②需要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

③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

【解析】【17题详解】

A.错误,与原文“网络文学作为当前大众文学的主要形态,它不只供娱乐和消遣,还会对读者产生潜移默化的精神影响。

特別是在读者和作者都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下,必须更加重视网络文学影响人、塑造人的文化功能”不符。

故选A。

【18题详解】考查对文段内容的分析概括。

解答此题,要抓住第三段的关键句子“传统文化既是一个丰厚的思想库,深邃厚重,又是巨大的素材库,内容驳杂,良莠并存”是说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部分又有糟粕部分;

“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也潜沉了一些落后残余;

既有自强不息、扶正扬善、孝老爱亲等传统美德,也有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糟粕。

”具体解释了“精华”是指丰富的哲学思想、价值观念和科学智慧等;

“糟粕”是指男尊女卑、因循守旧等思想。

【19题详解】这是一道理解文章内容和信息筛选题。

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观全局,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语句,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

根据第二段“网络作家必须有文化,懂文化,拥有文化传承与创新意识”;

第三段“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需要网络作家拥有较强的文化辨识能力”;

第四段“弘扬传统文化不是为了复古,而是要贴近时代实现文学创新”,提炼语句作答即可。

【甘肃白银】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

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

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

然而古籍汗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

我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

“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

”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

清人沈德潜说:

“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

”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

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

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

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

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

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

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

“情志一也。

”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

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且举李、杜、苏、辛为例。

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

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

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

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晩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

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古代文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

严肃深奧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

如果说唐诗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12月17日,有删减)

12.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宋词是我们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首选阅读对象?

1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①段在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了解传统文化精神。

B.第②段引用清人叶燮的话是为了论证“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论证了“我们要以唐诗宋词为首选对象阅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

15.如果为第④段再补写一个论据,还可以选哪一个诗(词)人?

【答案】12.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传递到今天,能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13.运用举例论证,举杜甫诗作特点的例子,具体论证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具有说服力。

14.D

15.能举出唐宋诗(词)人姓名,并说明其诗词特点即可得分。

示例1:

王维的边塞诗都是壮阔飞动之作。

或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或愤慨于才士坎坷不遇的不合理现象,或反映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或讽刺权贵……形象鲜明,笔墨酣畅。

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应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揭露、批评政治弊端,关心民生疾苦。

【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第③段,“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

……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说明:

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传递到今天,能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第④段,“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说明:

【13题详解】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

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

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

第④段划线句,为了论证本段的中心句“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列举杜甫诗作的事例,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答题模式: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增强说服力。

【14题详解】D.有误。

本文都是从正面论证论点,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故选D。

【15题详解】本题考查补写事实论据。

要围绕第④段的观点“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举出唐宋诗(词)人姓名,并说明其诗词特点即可。

如,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

她是遵守着词的一切规律而创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