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4107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6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2页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2页
亲,该文档总共8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教案Word文档格式.docx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1.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向中国走私鸦片:

首先由导入框的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疑问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思考回答。

在学生充分议论的情况下,教师加以归纳指出: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为推销工业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而四处扩张,广阔的中国市场就成为它首选的对象。

英国曾经采用外交、贸易等手段想打开中国的大门都未能遂心如意,后来发现从事毒品贸易可以牟取暴利。

(当时拥有鸦片专卖权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其鸦片每箱成本200多卢比,1817年在市场上的拍卖价为1785卢比,在中国的卖价为2618卢比,差额833卢比,折合银元400元或白银280多两。

)于是英国积极向中国走私鸦片。

指导学生看英国输入中国的鸦片激增表。

指导学生看自由阅读卡,联系现实生活中的吸毒现象和我国政府的禁毒决心,让学生思考讨论。

教师再概括归纳:

鸦片是一种用罂粟汁熬制而成的麻醉毒品。

人一旦吸食鸦片就不易戒除,一染上毒瘾,则使人倾家荡产,家破人亡。

请同学朗读炮子谣,老师再解释含义。

引用英国第一任印度总督哈斯丁斯在1773年的宣称:

“鸦片不是生活必需品,而是一种有害的奢侈品,除仅仅为对外贸易的目的外,它是不被容许的,明智的政府应该严格地限制鸦片的国内消耗。

”在这里,英国资产阶级认为鸦片有害,应严格限制国内消耗;

而一方面为了获取巨额利润而鼓励外销。

这一目的彻底暴露了英国资产阶级的无耻和伪善,认识了资本主义发家史的肮脏和血腥。

马克思曾引用英国史学家蒙哥马利马丁的话来痛斥鸦片贸易的罪恶:

“鸦片贸易比奴隶贸易更残酷,因为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了不幸的罪人的精神世界,还折磨他们的肉体。

”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

非法的鸦片贸易年年靠摧残人命和败坏道德来充实英国国库。

教师请学生阅读动脑筋的问题,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加以归纳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造成哪几方面的危害;

给中华民族带来什么样的后果。

3.林则徐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

教师提出你将如何面对这因鸦片走私所带来的严重局势的问题。

在学生充分讨论、各抒己见后,教师再归纳鸦片走私已严重危及清王朝的统治,所以道光帝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

(讲清楚鸦片的危害,林则徐为何禁烟即不言而喻)

教师提问:

林则徐采取了哪些禁烟措施?

收到了什么效果?

学生回答后老师进一步提出:

采取了严厉有效的措施,并将缴获的230多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

注意提醒学生,销烟是采用化学反应的方式方法进行,并非烧烟。

教师还可指出,当时外国人并不完全相信林则徐真要禁烟,他们想林则徐这次要发大财了。

但他们在仔细观察整个销烟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发现其紧张有序、滴水不漏的组织措施,根本使人无机可乘,他们的想法太天真了。

林则徐卓越的组织才能和高尚的人格精神让这些外国人心悦诚服,赞叹不已。

虎门销烟维护了中华民族利益,表现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林则徐是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

罗瑞卿大将参观虎门时说过:

“中国近代史就是在这儿首先开始了抵御帝国主义的侵略,到了虎门就能知道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4.英国发动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教师指出,林则徐虎门销烟打击了鸦片贩子的嚣张气焰,挫败了英国用鸦片打开中国大门的美梦。

他们决心发动侵略战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

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引用德国近代著名军事学家克劳塞维茨“战争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的名言,指出打开中国市场是英国资产阶级的既定政策,这场战争是英国资产阶级保护鸦片贸易、推行殖民扩张政策的必然和继续,没有林则徐的禁烟,他们也是要这样做的,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

由于这场战争是因鸦片走私引起的,所以马克思说:

“英国用大炮强迫中国接受一种名叫鸦片的麻醉剂”,因此,这场战争就被称为鸦片战争。

5.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

让学生阅读课本回答,这场战争的结局如何?

以清政府战败的原因作为小讨论的主题,让学生有自主学习、自由发挥、自我表现的机会。

在此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看鸦片战争示意图,讲述鸦片战争的两个阶段:

一是攻广州、陷定海、逼天津,道光帝将林则徐撤职查办;

二是占香港、进吴淞、到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城下之盟。

再归纳提示:

由于清王朝入主中原后,采取闭关锁国政策,失去了通过对外经济文化交往来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机遇,却造成了固步自封、愚昧落后、夜郎自大的心理,结果“落后就要挨打”,在战争中吃了败仗。

尽管中国所进行的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尽管有关天培这样的爱国将士的英勇抵抗,但仍然挽回不了失败的结局,腐败的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

6.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教师提示,什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让学生阅读《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指导学生看割让香港岛示意图。

引导学生将条约的主要内容归纳为割地、赔款、通商六个字。

再与学生交流讨论、分析,得出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论。

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来侵略、反对本国封建主义的斗争,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请你把鸦片对中国的危害归纳成几条写出来。

比一比看谁归纳得内容全面、文字简练。

主要有:

一是白银外流,造成清政府财政危机(至1839年,中国外流白银多达1亿两)。

二是银价上涨,造成“银贵钱贱”。

指铜钱兑换白银的比值提高了。

由原来的1000文抵l两到1500文抵1两,再到2000文抵1两。

清政府规定要以白银纳税,这就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农民是通过卖粮食换铜钱,再由铜钱折成白银交税。

原来100斤稻谷卖1000文铜钱,即可纳1两白银的税。

现在却需要200斤稻谷才能完税。

)三是腐蚀统治机构,清政府因腐败而受贿放私,又因受贿放私而更加腐败。

四是毒害中国人民的身心健康,给社会带来不安定因素,也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的罪恶行径,清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使中国举世闻名的皇家宫苑付之一炬,主权进一步丧失,土地被强暴割占,以及在国难当头的岁月里,农民起义军反抗斗争的历史史实。

本课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的自主学习(听、看、议),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即列强之所以肆无忌惮,如此嚣张、放肆的根源所在)从中领会太平天国农民运动斗争的首指目标为什么是清政府(不彻底消除腐朽的根源,今天赶走“法兰西”“英吉利”,明天还有新的“法兰西”“英吉利”接踵而至)。

分析民族的强与弱,国家的先进与落后与它们的命运息息相关,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的史实进行中国人民一贯具有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和光荣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

重点和难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是一个重点,对这部分的内容学生只须掌握其知识点: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时间及发动战争的国家即可,但教师应抓住课文的标题,讲述这次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它与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关系,使课文内容上下衔接。

“列强侵华罪行”是本课的又一个重点,也是本课大量篇幅所叙述的内容,为使学生化繁为简,轻松掌握这一段史实,可把其罪行归纳为八个字“洗劫空前”(英、法)、“割地最多”(俄)。

本课的难点可以放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关系”上,这里应讲清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农民起义军的斗争目标首指清政府,即推翻清朝的统治(清政府的腐朽,是国难当头的罪魁祸首);

一是通过太平军抗击洋枪队,讲述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

板书设计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严重后果?

列强是否满足既得的利益?

导入新课

1.正文的授课思路可采用一条线索三大板块的结构方式:

①一条线索:

即课文的标题“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侵华罪行”

②三大板块:

由全课板书设计构成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发生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列强的罪行

1.英法——火烧圆明园

2.沙俄——割占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引发的斗争——太平军抗击洋枪队

2.具体的授课方式

①对于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本课极为简略,但为什么把它单列一个板块,一是整体线索的思路结构分明,顺理成章。

二是因为不讲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学生就无法理解这次侵略战争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而不是类似“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虽然这是后话),既是第二次鸦片战争肯定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有联系。

所以这一部分,教师以从课目引入,即为什么叫“第二次鸦片战争”?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由于《南京条约》的签订,英法等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攫取了许多权利,但他们贪婪的欲望并没有得到满足,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无理提出“修约”的要求,遭拒绝后,在此发动侵略战争,以此逼迫清政府就范。

因为这次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历史上称之为第二次鸦片战争。

②在第二板块“列强罪行”中,可做如下处理:

a.讲“火烧圆明园”,可采用说看议的形式进行。

说,即教师的解说:

圆明园不仅是中国封建时代建筑艺术的结晶,且为世界罕见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被西方称为“万园之园”,可谓当之无愧(详细内容见资料)。

让圆明园这精湛艺术的宝库在学生脑子里占据先人为主的位置。

看,即放一段《火烧圆明园》的录像,让学生产生对圆明园的直观印象。

通过视觉,目睹侵略者的野蛮、贪婪与罪恶。

通过听、看活动加深对侵略者罪行的痛恨。

议,即让学生发表议论,谈谈感想,引导学生痛责思恨、激发爱国情绪。

b.对沙俄割地行径,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归纳:

一、野心——由来已久

二、手段——趁火打劫(武力相逼,调停为诱,一纸定夺、强割强占)、步步蚕食

教学手段可利用一图一表,先“以表带图”(看表识图),后“以图代表”(采用地理方位的识记法)。

③第三板块,可采用连环提问法:

为什么中国会遭到如此的劫难,主观原因是什么?

(联系“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内容:

清政府的腐败,一再妥协退让,造成中国局势急转直下)人民做出什么反应?

(引出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农民政权抗击的目标是什么?

结果怎么样?

最后教师把第一、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时间、侵略者、主要内容及结果做个小结,这样层层归纳,步步巩固,使学生了解,由于二次鸦片战争主权再丧失、领土被强占,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进一步加深,此外巩固两次鸦片战争的内容,对掌握近代史上列强发动的五大侵华战争知识的完整性做好铺垫。

第3课收复新疆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阿古柏侵略我国新疆和残酷剥削、压迫新疆人民;

知道左宗棠在新疆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的史实。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如何评价左宗棠”的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全面、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都会得到人民的支持。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是我国的西北大门,它的得失不仅关系到我国的主权,更维系着国家的安全。

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得到朝野爱国者的支持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拥护。

讲清收复伊犁的重要性与付出代价的必要性是本课的难点。

用一大块土地和大量的赔款去换取一座山城,有没有必要?

学生可能无法理解、无法接受。

教学时必须讲清楚:

当时俄强清弱,要收回伊犁,没有付出一定的代价是不可能。

而伊犁是新疆的大门,没有收复伊犁等于没有收复新疆,国家安全仍然没有保障。

所以,伊犁比那块土地、那些赔款更为重要。

1.出示中国填充地图,让学生找出新疆的方位,并提问“新疆占我国领土的百分之几?

”再利用“动脑筋”让学生思考回答“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一是进行学科渗透,二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是让学生了解新疆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回顾这时期我国边疆危机的情况,从此直接导入新课。

3.讲述“阿古柏侵占新疆”一目,可结合地理知识,提问“苏联瓦解产生几个国家?

”再提问“浩罕国是由什么民族建立的?

”让学生了解浩罕国的由来,又明确它的地理位置。

为后面的学习确立时空概念。

4.结合《新疆地图》或电脑课件,教师边演示边用简练的语言,叙述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

或让学生自制课件,自己演示,自己讲解阿古柏侵略新疆的过程,并描述阿古柏如何残酷剥削和压迫新疆各族人民,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表达能力。

5.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小字部分,指出沙俄、英国无视中国的主权,公然承认并支持阿古柏的伪政权,俄国还直接出兵占领新疆的伊犁地区。

其罪恶目的,是企图分裂中国领土。

6.“左宗棠收复新疆”是本课的重点。

可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李鸿章和左宗棠的资料和主张,上课时让学生分成“李鸿章派”和“左宗棠派”就“海防”与“塞防”(指四北防务)孰重孰轻展开争论。

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加深学生对左宗棠主张收复新疆正确性的理解。

7.设问:

“如果你是左宗棠,如何打败阿古柏,收复新疆?

”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设问“左宗棠在打败阿古柏后,为什么不乘胜收复伊犁,而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同时又设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纪泽的外交斗争?

”培养学生学会根据不同的形势、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斗争策略。

9.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用一块土地,大量的赔款换取伊犁值不值得?

”培养学生高瞻远瞩,用全局的眼光来分析问题。

10.讲完上述内容后,可提问“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怎样评价左宗棠?

”即可巩固旧知识,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又可以培养学生全面评价重要历史人物的能力。

动脑筋

想一想,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从此,新疆地区开始隶属中央政府的管辖,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以后历代中央政府从没有放弃对新疆的管理。

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

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

为什么叫甲午中日战争;

黄海海战;

旅顺陷落;

威海卫溃败。

中日《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殖民统治的英雄事迹。

在教师帮助下,让学生讲一讲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的英雄事迹,从而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引导学生比较《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的内容,具体分析、说明《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

甲午中日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为吞并朝鲜、入侵中国而蓄意挑起的侵略战争。

在战斗中,以邓世昌等为代表的爱国官兵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侵略斗争,他们是甲午战争的民族英雄;

由于清政府的腐朽没落、决策集团的妥协退让和军备的松弛落后,甲午中日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

中日《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教学重点

甲午中日战争和《马关条约》

甲午中日战争的性质、中国失败的原因和《马关条约》影响。

教学方法

1.指导学生查阅有关历史资料,帮助学生获取有效信息,加深对有关内容的理解。

2.通过指导学生对《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具:

视频、教学课件、挂图。

1.在导入新课时,老师可以设计这样的导言以渲染气氛:

“同学们,中华民族既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同时又是一个灾难深重的民族。

在近代历史的耻辱柱上,铭刻着多少炎黄子孙的血泪,记载着多少残酷的史实。

哪一桩哪一件不发人深思、催人奋进?

哪一字哪一句不启人蒙昧、动人心魄呢?

让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重新回到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时期,去体味民族的血泪和兴衰、去回顾惨痛的经验和教训。

今天,我们学习第4课甲午中日战争。

”这段导言一开始就制造了浓重的气氛,学生的思维跟着教学的发展而发展,两句设问,既是对前课作了小结,也给下文作了铺垫,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2.黄海大战一目是本课的重点,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日本发动战争的目的和战争的名称为甲午中日战争。

二是黄海大战的经过。

三是黄海大战的结果。

可以先由老师放映影片《甲午风云》的重要片段,然后让课前准备好故事的学生进行演讲特别突出邓世昌的事迹。

老师在学生讲完后进行归纳和总结。

要求学生注意看有关的地图和图片材料。

3.黄海大战后,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

这样,黄海制海权为日本舰队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击。

由老师简要讲述辽东半岛战役并着重讲清旅顺的陷落和旅顺屠城,指导学生看小字部分内容。

老师再讲清威海卫溃败的情况,指出威海卫一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4.《马关条约》一目是本课的重点之一,应依次讲明以下三个问题:

一是《马关条约》签订的时间(1895年)和双方代表(李鸿章、伊藤博文)要求学生记忆。

二是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四点划在书上,并要求学生理解和记忆。

关于“三国干涉还辽”,可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教师不必讲解。

三是结合《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

第一、辽东半岛是北洋门户,与山东半岛相合环抱渤海,南端是旅顺军港,割让辽东半岛直接威胁了京津地区的安全。

台湾省是中国沿海第一大岛,包括本岛、澎湖列岛及其他大小岛屿七十多个,与福建省隔台湾海峡遥遥相对,具有极重要的战略地位和经济价值。

日本占领台湾,不仅是掠夺了资源的宝库,而且又是侵略我国东南沿海各省的基地。

第二、两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严重破坏了中国财政,大大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清政府当时的财政收入,一年不足九千万两。

为了偿付赔款,除了加紧搜括人民外,只得大借附有苛刻条件的“洋债”。

这笔巨额赔款,相当于日本全年收入的三倍多,其85%被日本政府充作军费,日本迅速发展成军事帝国主义,成为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之一。

第三、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

第四、条约规定日本可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便利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从此,帝国列强取得了在中国直接投资开办工厂的权利,剥削廉价劳力和掠夺原材料,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

总之,《马关条约》的签定,大大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

此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了。

5.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

“台湾今已归日本,颐和园又搭天棚。

”让学生动脑筋思考: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什么“今已归日本”?

“颐和园又搭天棚”,干什么?

这两件事联系到一起,说明什么问题?

指出那拉氏、李鸿章为首的投降派苟且贪安,国难当头还搞什么“万寿盛典”,这一小撮人主持国家哪有不败之理。

6.指导学生阅读以徐骧为首的台湾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有关材料,抨击当今台湾“台独”分子的言论。

1895年有人写出这样的对联:

”想一想:

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今已归日本”说明《马关条约》已经签定,台湾已割让给日本。

颐和园又继续进行慈禧太后的“万寿庆典”。

这两件事情联系在一起,说明慈禧太后和李鸿章之流的投降派苟且贪安的卖国嘴脸。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通过学习本课中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

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是本课的重点。

义和团的发展壮大,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利益,引起了外国侵略者的极大仇视和恐慌。

帝国主义列强一面向清政府施加压力,令其对义和团运动进行镇压,一面直接出兵疯狂绞杀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辛丑条约》是本课的又一重点。

通过《辛丑条约》,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进行了又一次骇人听闻的经济掠夺,并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的武装控制之下。

清政府已成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忠实走狗,中国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是本课的难点。

学生通过对史实的了解,必然形成初步的认识,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独特见解或论点,并结合史实进行初步的分析和论证,努力使认识提升到理性高度。

1. 

讲述本课前,教师先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说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 

然后阅读课文提示,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

从1898年起,活跃在山东的民间组织义和团,掀起了反帝爱国运动。

上面的歌谣就是当时传唱的。

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拼凑起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

2. 

讲述“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时,强调义和团和部分清军取得廊坊狙击战的胜利,挫败了西摩尔联军进犯北京的计划,沉重打击了侵略者的气焰,粉碎了所谓“西方军队无敌”的神话。

义和团在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1900年8月北京陷落,慈禧太后挟光绪帝西逃,这是继四十年前(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之后,北京城又一次为列强所占领。

(建议复习比较北京两次被列强占领的史实)

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也充分暴露了帝国主义列强的凶恶本质。

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列强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