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42662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81.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统编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唐代)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展示图片:

你知道这是什么季节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秋天有哪些特点?

教师提示:

《山居秋暝》这首诗写初秋时节山居所见雨后黄昏的景色,当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别墅)时所作。

这么美的景色,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中去领略一下吧!

题目“山居秋暝”是什么意思呢?

关键是要知道“暝”的意思,再看书上的注释我知道了“暝”是日落十分,天色将晚的意思。

题目的意思就是:

居住在山里看到秋天傍晚的景色。

【设计意图:

通过师生交流描写四季的古诗导入课题,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教学情景。

二、介绍作者

王维,唐代诗人。

字摩诘。

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开元(唐玄宗年号,公元713—741年)进士。

累官至给事中。

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平后,降为太子中允。

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

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

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前期写过一些以边塞题材的诗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则为山水诗,通过田园山水的描绘,宣扬隐士生活和佛教禅理;

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有独特成就。

兼通音乐,工书画。

有《王右丞集》。

三、初读感知

1.听范读。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难读字,注意学会正确发音。

2.学生初读: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课件出示初读要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3.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朗读,师生评议,纠正读得不够准确的字音。

(2)理解词语:

结合注释和自己的学习经验,互相交流对古诗中词语的理解。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暝竹林中笑语喧哗。

喧:

喧哗,这里指竹叶发出沙沙声响。

空山日落,天色将晚。

新空旷,空寂的山野。

竹喧刚刚。

浣女任凭。

随意春天的花草。

春芳消散,消失。

歇原指贵族子弟,后来也泛指隐居的人。

王孙居。

留洗衣服的姑娘。

浣:

洗涤衣物。

(3)指名读课文,同学互评:

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学习“会写字”

1.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生字的?

形近字辨析:

“孙—孔”

加一加:

“子+小=孙”

2.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书写特点,交流。

(2)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练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投影展示书写正确、美观的字词,相互借鉴。

和课本对照,及时改正。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运用积累的多种方法识记生字,充分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自觉性,有效提高了学生识字的能力。

五、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课件出示: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学生熟读课文:

开火车读、赛读、小组读、同桌读。

3.借助注释互相交流: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六、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一)初解诗意。

1.谈话激趣:

《山居秋暝》是一首山水诗。

王维在这首诗中为我们描画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

诗中的每一个字都是经过诗人精心雕琢的,下面我们一起来细细地品味,看大家是否会有新的发现。

2.理解诗题:

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了解到什么?

(王维居住在终南山时描写的一个秋天的黄昏的景色。

)“暝”,日落,天色将晚的意思。

你知道作者“山居”时是什么季节吗?

(秋季)诗中哪些地方告诉了我们季节呢?

(“秋”告诉了我们当时的季节是秋季。

(二)深入体会。

(1)首联“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交代了什么?

(把地点——“山”、时间——“晚”、季节——“秋”、环境——“雨”全点出来了。

(2)联系下文思考: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为什么下笔说是“空山”?

(大概诗人来到山林,远离了嘈杂烦扰的市朝,山居给他的突出印象就是非常寂静;

当然,山中林木茂盛,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3)从“空山”你感受到什么?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4)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使人感到已是初秋。

(5)教师小结:

首联写山居秋日薄暮之景,山雨初霁,幽静闲适,清新宜人。

(6)指导朗读。

2.课件出示:

(颔联一静一动,一光一声。

先视觉后听觉,写出了山间自然景物的幽静。

明月的清辉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

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2)人们常称赞王维的诗“诗中的画,画中有诗”,苏轼更是将其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句。

你能够将此画描绘出来吗?

(明月的清晖,从松林间隙照射下来,林地上洒满了斑驳的光点;

清冽的山泉,在山石间淙淙流泻,发出清脆悦耳的欢唱。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描绘了哪些景物?

(明月、青松、泉水)其中,哪些景物是静态的?

(明月、青松是静态的。

)哪些景物是动态的?

(清泉是动态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诗人以动写静,以有声写无声,巧妙地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明月透过松林撒落斑驳的静影,清泉轻轻地在大石上叮咚流淌。

颔联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流于石上,清幽明净的自然美景。

3.课件出示:

(1)互相交流:

试着用几句话将“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展示的画面描绘出来。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欢歌笑语,那是一群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衣归来了;

荷叶纷纷向两旁摆动,那是打鱼人收起渔网,划着船穿过荷塘顺流而归了。

(2)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歌声和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

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3)“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翠竹、青莲、渔舟)其中,哪些景物是静态的?

(翠竹是静态的。

(青莲、渔舟是动态的。

)从描写中你感受到什么?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者以动写静,以有声衬无声,先听觉后视觉,进一步突出了山间生活的幽静。

(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

颈联写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分披,发现了浣女、渔舟。

这两句写的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

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

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7)谈话过渡: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4.课件出示:

(1)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2)教师小结:

尾联写此景美好,是洁身自好的所在。

(3)指导朗读。

(三)抓住重点字词深入感悟。

1.“秋”、“空”、“明”、“照”写出了怎样的意境?

“秋”字点明秋天的季节;

“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之美;

“明”字点出了月光极其明亮皎洁。

一个“照”字,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照耀下山林的美景。

诗人运用静态描写的方法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生动地描写了出来,体现了秋天雨后山中的静谧美。

2.“流、喧、归、动、下”这几个动词的运用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文中“流、喧、归、动、下”这几个动词写出了石上清泉的声音、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以及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它像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水画,又像一支恬静优美的抒情乐曲,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创作特点。

(四)朗读全诗,熟读成诵。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中感悟,理解诗文,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有感情地诵读古诗,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感悟古诗、感情诵读、积累古诗的能力。

(五)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老师朗读的节奏和停顿。

  山居秋暝

唐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指名朗读。

学生自由评议。

3.教师小结:

读古诗应该抑扬顿挫,还应有感情。

4.教师再次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5.自由读,指导背诵。

6.教师小结:

通过诗一般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和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中以物芳而明志洁,以人和而望政通。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也是为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七、课文主旨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八、课堂小结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此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旖旎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表现了诗人寄情山水田园并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

全诗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以及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九、当堂检测

(建议使用课件中的“当堂检测”做训练。

十、课后作业

请完成本课《典中点》中的相关习题。

 

(2)

(3)

(4)

(6)

(7)

(8)

(9)

(10—13)

(14)

(15)

(16)

(17)

(18)

(20)

(21)

(22)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作者从山居之景,山居之人两个角度诠释了令人向往的隐居生活,以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岩石、竹林、浣女、莲花、渔舟为意象,描绘了一幅山中秋雨后黄昏的迷人景色,意境空明宁静而又充满勃勃生机,动与静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表达了诗人隐居山林,闲怡自适的心境。

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发现,让学生弄清一首诗歌的主题并不难,关键是要让学生会提取诗中的意象进行想象、赏析和理解。

因一节课时间有限,今后要进一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多给学生时间去想象、品味和交流。

美好诗意的课堂,行云流水的笔触,刚柔并济的气势,沧海桑田的回味,是我追求的目标,我相信,只要耕耘,一定会有收获。

充分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课堂气氛活跃,教学目标完成较好。

不足之处:

学生读的不够多,有感情的示范性朗读缺乏,未能将诵读贯穿于整堂课中。

在日后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把诵读与讲授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在读中体味感情,把握诗歌。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中的4个生字,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知道诗句的意思。

2.在读中感悟《枫桥夜泊》这首诗描绘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

4.通过诗句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并学会乐观看待生活中的不如意。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导入类型:

交流秋天,激发兴趣。

教师口述:

从上节课的学习中老师发现同学们都很喜欢秋天。

谁来用一些词句把自己所看到秋天的景色说给大家听。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

从同学们的交流中,老师感到大家不但喜欢秋天,而且对秋天了解的也很多,古人也很喜欢秋天,很多文人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导入课题:

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枫桥夜泊》(板书课题:

枫桥夜泊学生齐读课题。

理解题目:

枫桥:

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郊。

夜泊:

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枫桥夜泊:

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二、了解作者,介绍背景

1.了解作者:

张继,从小聪明好学,唐玄宗天宝年间,举进士第,时任盐铁判官,为官正直,有政绩,唐代大历末年检校祠部元外郎,于红州(南昌)分掌财赋,后来因不满时政,辞官漫游,晚年游历于吴越一带的名山大川之间,与文人名士多有交往,创作上受东晋文人陶渊明影响。

诗法清迥,传世之作不多,以抒写个人愁绪的《枫桥夜泊》和反映民生疾苦的《阊门即事》最为有名。

2.介绍诗人的写作背景:

根据《唐才子传》卷三记载,张继于“天宝十二年(753)礼部侍郎杨浚下及第”,也就是说考取了进士。

而就在天宝十四年一月爆发了安史之乱,天宝十五年六月,玄宗仓皇奔蜀。

因为当时江南政局比较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纷纷逃到今江苏、浙江一带避乱,其中也包括张继。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

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感悟作者情感。

边听边画出诗中的难读字,学会正确发音。

同学们,首先请你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要把字音读准,然后边读边记下自己读懂了什么,标出读不懂的地方。

4.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检查交流情况。

枫桥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夜泊一说为乌鸦啼鸣,一说为乌啼镇。

乌啼在今江苏苏州西郊。

霜满天霜,不可能满天,这个“霜”字应当体会作严寒;

霜满天,是空气极冷的形象语。

江枫指旅人怀着忧愁入眠。

渔火通常解释,“鱼火”就是渔船上的灯火;

也有说法指“渔火”实际上就是一同打鱼的伙伴。

对愁眠“江边枫树”。

姑苏苏州枫桥附近的一座寺庙。

寒山寺苏州的别称,因城西南有姑苏山而得名。

夜半钟声当今的佛寺(春节)半夜敲钟,但当时有半夜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或“分夜钟”。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曾提出疑问表示:

“诗人为了贪求好句,以至于道理说不通,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张继诗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句子虽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钟的道理?

”可是经过许多人的实地查访,才知苏州和邻近地区的佛寺,有打半夜钟的风俗。

加彩字需重点指导。

建议用课件的“笔顺演示”完成教学。

四、学习“会写字”

泊愁寺

1.学生字:

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

(1)熟字加偏旁:

“目+民”是“眠”,“秋+心”是“愁”,“土+寸”是“寺”,“白+氵”是“泊”。

(2)减一减:

“诗—讠=寺”。

(3)换一换:

“伯”把“亻”换成“氵”,变成“泊”。

在识字教学中相信学生能够独立识字,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最习惯的方法认识汉字,遵循识字的基本规律,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1)观察生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交流讨论。

(2)老师范写,重点指导上下结构的字“寺”和左右结构的字“泊”,学生练写。

在写字教学中严格落实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给足时间让学生去识字、写字,提高了学生的书写质量。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月亮落下去了,乌鸦不时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弥漫着满天的霜华,面对岩上隐约的枫树和江中闪烁的渔火,愁绪使我难以入眠。

夜半时分,苏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钟声,悠悠然飘荡到了客船。

六、品读欣赏,整体感知

1.理解课题:

枫桥夜泊是什么意思?

(晚上在枫桥附近停船靠岸。

)   

2.多媒体课件出示第一句:

月落乌啼霜满天。

(1)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月亮渐渐落下去。

)听到了什么?

(乌鸦在啼叫。

)“霜满天”是什么意思?

(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

)有霜的夜晚使人感到怎么样?

(寒冷、孤独)

(2)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月亮渐渐落下来,寒气阵阵,仿佛秋霜布满了天空,只听到乌鸦在啼叫。

(3)月亮渐渐落下去了,栖息在树上的乌鸦在不停地啼叫,周围到处弥漫着寒霜。

这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清冷)

(4)诗句中的动静结合:

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

月落、乌啼、霜满天。

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

树上的栖乌大概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

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

(5)指导朗读。

3.多媒体出示第二句:

江枫渔火对愁眠。

(1)读这句诗,你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江枫”“渔火”)茫茫的江面上点点的渔火给你什么感觉?

(孤单、寂寞)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亲人,他忧愁得怎么样?

(难以入眠。

(2)谁来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诗人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愁思起伏,久久不能入睡。

(3)江边有火红的枫叶,渔船上闪烁着灯火,又给你带来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温暖、美丽。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

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

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

“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

4.“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这句描写了哪些景物?

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这句抓住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从所见所闻所感描写了残月西沉、乌鸦啼叫、清霜满天、火红的江枫、明灭的渔火这六种景象,触发了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越发凄凉难耐了。

5.多媒体出示第三、四句:

(1)朗读这两句诗,你还看见了什么?

(“寒山寺”)寺里还传来了什么?

(钟声)钟声怎么样?

(传得很远,传到了客船上诗人的耳朵里)

(2)在这句诗中“到”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

(这句中一个“到”字将姑苏城外寒山寺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刻画的非常生动。

这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3)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4)指导朗读。

6.指导朗读,体会情感。

(1)课件出示:

读古诗,要读出诗的韵味,要使诗歌读得有韵味,就要读出诗的抑扬顿挫;

大家可以划出诗的节拍,也可以模仿古人“摇头晃脑”的去读。

大家尝试一下。

(2)指名朗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