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4666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39 大小:47.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9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9页
亲,该文档总共3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2)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诗人通过描写闲居的日常生活,并化用陶潜的典故,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解析】【分析】

(1)C项,“太阳已经下山,夏木仿佛也为之郁结”赏析不正确。

颈联意为闲居的日子已经很久,不知不觉已是夏天,树木已经结果。

故选C。

(2)“几阁积群书,时来北窗阅。

”燕居之地人迹罕至,但是诗人并没有感到寂寞、沮丧。

桌上、楼阁上堆满了书籍,没有世务的烦扰,他正可以时时来到书斋,享受阅读的乐趣。

表达了虽罢官闲居而读书自娱、恬然自适的旷达乐观之情。

故答案为:

⑴C;

⑵橱架上堆满了书籍,诗人常来坐在北窗边翻看。

【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

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句子含义、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

答题前先要基本读懂诗歌,然后分析诗歌营造的意境,还要结合诗题和注释进行分析。

从而把握诗歌表达的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示儿①

袁枚

山上栽花水养鱼,卅年沈约赋郊居②。

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③。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④。

阿通词曲阿迟画,都替而翁补阙如。

【注释】①此诗作于诗人81岁时。

②沈约:

南朝文学家,曾作《郊居赋》。

诗人三十多岁时购置随园,开始了郊外生活。

③唾余:

唾液之余,喻人的只言片语。

④乘除:

人或事物的消长盛衰变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歌首联中,诗人以沈约自比,概述了自己曾经经历的闲适的郊居生活。

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

尾联中,诗人赞扬了儿子们在词曲、绘画方面的长处,并为此感到高兴。

诗歌首尾联均以叙述为主,诗中虽使用了典故,但整体诗意仍较为浅显。

(2)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

(1)B

(2)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

②创作诗文要有创新意识。

作诗文时,诗人希望儿子们不要总是模仿他人,要有自己的创见与新意。

(1)B项,“诗歌第六句中,诗人语重心长地教导儿子们要以平静的心态对待人事变化”曲解文意,“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让他们要记住,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第六句中,袁枚在强调诗里要有自我,正是因为都是自己的东西,而每个人的性情是不同的,因而所创的作品才会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也才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2)“书经动笔裁提要,诗怕随人拾唾余。

”让他们要记住,读书时,诗人希望儿子们养成用笔勾画、提炼要点的习惯,写诗不能捡别人的陈词滥调。

“三代文章无考据,一家人事有乘除”,也不要去从事考据之学,因为这些都会埋没掉自己,而没有了“自我”也便淹没了性情。

袁枚强调的诗的“新”也就是强调诗里要有自我,写出自己真性情的诗便是新诗。

这一切都在表明袁枚鼓励人们从传统精神的桎梏里解放出来,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个体价值,去努力追求自己理想中的生活。

⑴B;

⑵①读书学习要学会做笔记。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在学习与诗文创作方面,诗人除了建议儿子们不要从事考据之学外,还提出了哪些建议?

请简要概括分析”,这是针对全篇设题,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

3.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早发五连驿忆弟

曾国藩

朝朝整驾趁星光,细想吾生有底忙。

疲马可怜孤月照,晨鸡一破万山苍。

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

大壑高崖风力劲,何当吹我送君旁。

(1)下列关于这首诗的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诗的第一句既紧扣题中“早发”二字,又直接写出了奔波中的感受,凌晨出发,天天如此,劳碌疲惫,确是苦不堪言。

第四句写万山环绕让诗人感到路途的艰辛,鸡鸣破晓反衬诗人身处环境的空寂,一“苍”字又增添一份悲苦苍凉之意。

尾联大壑、高崖与劲风等意象强化了诗人的情感,诗人借助雄浑阔大的意境,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

全诗以情绪的流动起伏贯穿其中,对思念之情、宦路之苦反复咏叹,感情真挚,格调苍凉,收到悠远绵长的艺术效果。

(2)本诗颈联“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广受后世称道,请分析其艺术手法。

(2)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下句中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整联在反复强化情感的同时,又给人一唱三叹之感。

②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故园之思、手足之情真挚充沛。

(1)C项,“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纵观全诗,本诗是曾国藩通过“早发”二字,来表达奔波中的劳苦,对家中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自己宦路之苦的感叹。

诗歌通过“岁云暮”“天一方”这些时间、地点的词语,写出了自己“曰归”的无望;

“何当吹我送君旁”,再次喟叹与弟弟团聚的渺茫,所以,“彰显自己能够回到弟弟身边的坚定信念”,说法错误。

(2)曾国藩用“曰归曰归岁云暮,有弟有弟天一方”,表达了自己在早行途中的喟叹,“曰归”“有弟”反复连用,用反复手法表达兄弟天各一方,无从团圆,诗人只能在旅途的孤独寂寞中思念远方的弟弟。

另外,作者把这种思念家中亲人,想回家团圆的情愫直接表达出来,“曰归”“有弟”,直抒胸臆,作者表达了思归念弟的凄苦悲怆的心声。

⑵①反复,“曰归”“有弟”反复连用。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句子的能力。

炼句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句往往是在该诗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句子。

答题时,先要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句子放回到诗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观魏博何相公猎①

张祜

晓出禁城东,分围浅草中。

红旗开向日,白马骤迎风。

背手抽金镞,翻身控角弓。

万人齐指处,一雁落寒空。

注①:

何相公,即魏博节度使何进滔。

《旧唐书》说他“居魏十五年,民安之”。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诗的前两句叙事,既点明围猎的时间是清晨,又写出围猎地点禁城东的壮阔场面,为全诗铺写出晨猎的背景。

领联中“红”、“白”二字色彩鲜明耀目,“向日”、“迎风”烘托了晨猎的氛围,为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尾联中的“寒”字,虽有点出时令的作用,但主要在表现高飞鸿雁虽凌绝苍穹,何相公却一箭命中的神奇。

整首诗在选材方面,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取材之精确,描写线条之明快,凸显了何相公的惊人绝技。

(2)这首诗与苏轼的《江城子·

密州出猎》题材相似,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主人公形象的不同之处。

【答案】

(1)D

(2)何相公:

身手矫健,射箭技艺高超。

“背手抽”写出取箭动作的娴熟利落;

“翻身控”展现猎手臂力强劲,身手灵敏。

尾联通过描写人们的惊叹和大雁应声而落,侧面表现出射箭技艺高超。

太守:

威武豪迈,渴望得到重用,有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左牵黄”四句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现了人物一展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1)D项,“干净利索地只写一个人物”错误,“万人齐指处”,即霎时间,围观人群中,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人群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除了何相公还有众人。

故选D。

(2)《观魏博何相公猎》中的何相公,“白马骤迎风”是英雄人物跃马出场,施展浑身“帅”劲的亮相动作。

由此而下,此诗便将写作重心转到这位骁勇骑士当众显露猎射飞雁,矫健灵活的杰出身手上去。

“背手抽金镞”,是正面描写骑士背手取箭的动作,著一“抽”字,手势的利落可知,加之“背手”而“抽”,又可见身段之灵巧。

“翻身控角弓”,弯弓名之曰“控”,这就进一步展现了射者臂力强劲的架势,“控”之而再来一个“鹞子翻身”的漂亮动作,造型十分健美。

对于这位英雄射手的真正的评价,当然不是停留在一招一式的动作表面。

关键所在,毕竟还有待于亮出他那百步穿杨的惊人绝技。

果然,刹那之间,就在围观的人群中间,突然爆发出一阵哄然的欢呼,并且一齐指向遥远的天空。

原来蓝天高处,一只带箭的鸿雁,垂着双翅,直向地面坠落下来。

《江城子·

密州出猎》中的太守“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写出猎的雄壮场面,表现了猎者威武豪迈的气概:

词人左手牵黄犬,右臂驾苍鹰,好一副出猎的雄姿!

随从武士个个也是“锦帽貂裘”,打猎装束。

千骑奔驰,腾空越野,好一幅壮观的出猎场面!

为报全城士民盛意,词人也要像当年孙权射虎一样,一显身手。

作者以少年英主孙权自比,更是显出东坡“狂”劲和豪兴来。

年事虽高,鬓发虽白,却仍希望朝廷能像汉文帝派冯唐持节赦免魏尚一样,对自己委以重任,赴边疆抗敌。

那时,他将挽弓如满月,狠狠抗击西夏和辽的侵扰。

⑴D;

⑵何相公:

【点评】⑴此题考查古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

主要集中对诗意理解、诗歌主旨、诗歌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要读懂诗意,注意情感、形象、技巧等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⑵古诗词中,鉴赏形象是很常见的题型。

一般有:

人物形象鉴赏,景物形象鉴赏,事物形象鉴赏。

1.从诗歌整体感知,确定人物身份。

一般情况下,通过阅读诗歌,就能知道诗歌人物形象是诗人自身形象,还是诗中抒情主人公形象。

2.关注注释,理解诗歌内容。

通过注释来理解内容,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

3.抓住诗歌关键词,分析诗人特征。

通过分析描写手法来分析人物形象。

代表的动词,语言,神态等就是要抓的关键,还有要分析清楚是正面还是侧面描写。

这些都是主要的理解内容。

4.答题模板:

诗中塑造了……形象(性格+身份),通过描写……(诗歌描写人物的词(翻译内容)),抒发了……之情。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寒食还陆浑别业①

宋之问

洛阳城里花如雪,陆浑山中今始发。

旦别河桥杨柳风,夕卧伊川桃李月。

伊川桃李正芳新,寒食山中酒复春。

野老不知尧舜力,酣歌一曲太平人②。

【注释】①陆浑别业,位于洛阳西南的陆浑县伊水之滨,是宋之问的别墅,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②典出《帝王世纪》,帝尧之世,天下太平,百姓无事。

有八九十老人,击壤(古代一种木制的玩具)而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比作雪,形象地写出洛阳满城飞花、缤纷如雪的美景。

B.诗歌第二句与首句形成对比,说明山中景色与洛阳城的不同,花朵才刚刚绽放,可尽情欣赏。

C.颔联紧扣标题中的“还”字,诗人早上告别洛阳城中的美景,晚上就看到了陆浑别业的美景。

D.诗人在寒食节回到陆浑别业,山中不但春景迷人,而且春酒醉人,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2)尾联中的“野老”,有人认为是诗人自己,有人认为是山野中的寻常老人,你怎么看?

请阐述理由。

(2)

【示例1】指诗人自己。

①尾联中的“酣歌”一词,是承接颈联中的“酒”而来,两联一以贯之,都是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及感受;

②诗人摆脱了公务的烦扰,在山中化身乡野老人,怡然自得,表达了对山中生活的喜爱,对太平盛世的歌颂。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①诗人在洛阳为官,此诗旨在歌咏太平盛世,山中之人犹如生活在尧舜时期,将“野老”理解为寻常百姓,更符合诗歌主题;

②由颈联写诗人自己在山中的生活,到尾联写山野中寻常人的生活,诗人视野有所拓宽,诗歌内容更加丰富。

(1)D选项“让诗人不禁生出归隐之情。

”错误,由诗歌注释“公务之暇,他常前往消闲度假。

”可知,诗人是公务闲暇来山中享受休闲时光。

但没有信息体现“归隐之情”。

(2)“野老”指当地居民,也可兼包诗人自己。

谓处此山中人无异于尧舜太平盛世的百姓,当酣歌一曲,终老此地。

这个结尾,不无歌咏升平的意味。

但话说得很艺术,很富诗情,并不是硬贴上去的颂圣尾巴,与全诗的内容风格也比较统一。

武后统治时期,统治集团内部尽管矛盾斗争不断,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诗人所歌咏的“太平”,并非纯粹的粉饰之词。

⑵【示例1】指诗人自己。

【示例2】指山野中的寻常老人。

(1)此题综合考查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在整体感知与把握诗歌内容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

⑵本题考查学生个性化把握诗歌塑造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把握人物形象的答题思路。

一般包括:

①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②分析描写手法,抓住人物特征。

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可以抓住诗歌中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心理等等直接描写,也要抓住间接描写,即侧面衬托;

③体察诗人写作意图,注意联想和想象。

本题中,将“野老”理解为诗人自己或者山野中的寻常老人皆可,但要能自圆其说,若理解为诗人自己,可主要从诗歌整体的连贯性来阐述;

若理解为山野中的寻常老人,则可从诗歌主旨、诗歌内容方面来阐述。

6.阅读四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郑准

片片飞来静又闲,楼头江上复山前。

飘零尽日不归去,点破清光万里天。

来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岭上云

白居易

岭上白云朝未散,田中青麦旱将枯。

自生自灭成何事,能逐东风作雨无?

郭震

聚散虚空去复还,野人闲处倚筇看。

不知身是无根物,蔽月遮星作万端。

(1)请从四首诗中指出感情倾向不同的一项( 

《云》郑准 

《云》来鹄 

《岭上云》白居易 

《云》郭震

(2)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

【答案】

(1)A

(2)答案示例:

田间禾苗枯焦得奄奄一息,然而它却优哉游哉,无所用心,变幻出与人间痛痒无关的奇峰模样。

作者同情、关心困于久旱的农民,对着美妙的云彩毫无赏心,心焦如焚。

/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借云反讽生活中口惠而实不至的人,指责他们徒托空言,令人失望。

(1)①郑准的《云》,写出了云舒缓悠闲的姿态,自由轻盈的白云,一天到晚的在天上飘来飘去不会回家,一旦被太阳穿透,就会照亮万里的天空,让人过目不忘忘;

②来鹄的《云》,描写了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的云朵,与干枯的禾苗亟待降雨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借云反讽不关心民间疾苦的统治者,指责他们故作姿态,不能造福一方百姓;

③白居易的《岭上云》,诗中作者希望白云化作甘霖,大济苍生,表现出诗人暮年不忘兼济天下的思想。

④郭震的《云》,诗人轻蔑地哂笑云彩,不知道自己是飘浮无根的东西,借浮云蔽月遮星这一形象,来讽刺社会上那些为所欲为、横行霸道而无自知之明的人。

综合四首诗的情感倾向可以明确答案:

郑准的《云》写的是自然界的云,而其他三首均有其讽刺和象征意义。

故选A。

(2)“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意思是“一边大片旱苗行将枯死,亟盼甘霖,一边的云却是高高在上,悠闲容与,化作奇峰在自我欣赏”,诗中“云”的形象,既具有自然界中夏云的特点,又概括了社会生活中某一类人的特征;

那千变万化,似乎给人们以洒降甘霖希望的云,其实根本就无心解救干枯的旱苗;

当人们焦急地盼它降雨时,它却“悠悠闲处作奇峰”。

不言而喻,这正是旧时代那些看来可以“解民倒悬”,实际上“不问苍生”的权势者的尊容;

在跌宕有致的对比描写中,诗人给云的形象添上了画龙点睛的一笔,把憎厌如此夏云的感情推向了高潮。

⑴A;

⑵答案示例: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以选择的题型考查,内容涉及量很大,需要考生分析四首诗的情感。

赏析诗歌情感,一般需要通读全诗,首先关注标题和注释,然后抓住诗中人、事、景等情感的载体,发掘诗歌背后蕴涵的情感,整体了解诗人大概的情感意图。

⑵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要求,本题要求“请述评第二首来鹄《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两句”;

然后熟读全诗,试着翻译诗句,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作者的情感以及诗中体现的艺术手法等。

作答本题的关键是能准确理解诗中所描写的“云”的形象,进而由“云”去联想,去思索。

7.阅读下面这首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斋独坐赠薛内史

杨素

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

兰庭动幽气,竹室生虚白。

落花入户飞,细草当阶积。

桂酒徒盈樽,故人不在席。

日落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这首诗写诗人山斋独坐静观,先总后分,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具有鲜明的层次感。

这首诗描写的对象十分丰富,高山,风云、日出、飞鸟、兰花,竹林,景中寓情。

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勃发、百鸟歌唱的时刻,但眼前却是乱石横卧,晨鸟离巢的衰败景象。

起句点出居所四周都是高山,末句忽又挽回到日暮远山,使全诗浑成一体,圆满无缺。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试作赏析。

(2)①诗歌前十句写了诗人山斋独坐静观,体现山居环境的美好,表现了其享受自然美景的悠闲之情。

②后四句,面对境之幽,人之独,诗人希望有人共赏,希望有知己相对,酒满却无人对饮,从而流露出孤寂之情。

总体看来诗人在全诗中的情感应该是闲适中流露出孤寂之情。

(1)诗歌中,选择高山,风云、日出、飞鸟、兰花,竹林这些意象,构成了一优美的画面,而选项C,却说“乱石横卧,晨鸟离巢的衰败景象”,与整体画面不谐。

(2)前十句着重写景,而景中寓情;

后四句着重抒情,而情中有景,情景的结合处理得比较好。

“居山四望阻,风云竞朝夕”,起势空灵飘远,极富意境,让人眼前有高山环绕、云雨流离之感。

“深溪横古树,空岩卧幽石”,本句刻画了环境的静、深、幽,进一步为后面的愁绪造势,正在渐渐地深入之中。

“日出远岫明,鸟散空林寂”,日出天明,本该是生机复发、百鸟歌唱、心情舒畅的时刻,作者却逆意而行,对“寂”作进一步的渲染,那淡淡的愁丝几乎已经洋溢出字面。

再而写到居室,“幽气”“虚白”“落花”“细草”都围绕着居室来写,刻画其幽静、寂寞、凄清的感觉,一切的感觉都是清冷,没有人气。

居室的四句,看来仍然是景物描写,无一字提“愁”,无一字提“思”,但是寂寞惆怅之感已经伸手可及,全然浸满读者的心灵。

一切的愁绪,后四句给出了原因:

故人不在,复又思念故人。

美酒盈樽,对面无人,更形伤感。

“日暮山之幽,临风望羽客。

”最后突又摇开,复现空灵幽远之感,成一摇曳的大波澜。

“日暮”暗中呼应“日出”,机心巧运,告诉读者,这思念,又在这日升日落之中独自消受了一天:

朝夕之风云,也正对着了这朝夕之愁肠。

⑵①诗歌前十句写了诗人山斋独坐静观,体现山居环境的美好,表现了其享受自然美景的悠闲之情。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