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304668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8.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高考历史试题分解古代中国经济Word下载.docx

60.0

1544

1820

381

108585

59.0

73.7

1840

①生产工具的革命性变革推动了这时期农业的进步

②重农抑商政策是这时期促进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③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

④人口的增幅快于耕地面积的增幅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精耕细作;

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隋唐之后中国农业生产工具趋于稳定,没有革命性生产工具的出现,故①错误;

明清政府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是这一时期农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故②正确;

朝时期原产于美洲地区的高产作物玉米、马铃薯等品种的引进提高了单位面积产量,故③正确;

根据表格时间可知1400—1820期间人口增长了5.29倍,与此同时期耕地面积的增长了2.97倍,人口增幅远远高于耕地面积增幅,人口压力的空前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农业的精耕细作,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2015·

浙江宁波二模·

14)有学者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的一次重要的文明转型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的新现象有(  )

A.铁犁牛耕+庄园经济+贵族政治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

B.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的局面

C.男耕女织+城市商业+垂直管理体制+宗法和礼乐制度

D.精耕细作+重农抑商+分封制度体系+大一统思想观念

【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解析】“庄园经济”是汉朝时期的现象,“贵族政治体制”指世卿世禄,夏商周时期就有,不是新现象,故A项错误;

“铁质农具+小农经济+官僚政治体制+百家争鸣”都是春秋战国时期新出现的,故B项正确;

“城市商业”最迟出现于商朝,随着商人的出现而出现,故C项错误;

“分封制度体系”出现于西周,故D项错误。

【答案】B

4.(2015·

浙江嘉兴一模·

15)《魏书·

食货志》记载: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

……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

”该土地制度最终废弛是在(  )

A.北魏前期B.唐朝后期C.两宋之际D.元末明初

【考点】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均田制

【解析】依据材料《魏书》、“诸男夫……受露田……妇人二十亩”、“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的内容说明该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北魏开始推行,而不是最终废弛,依据所学可知均田制推行至唐朝前期,以后废弛,选择B项符合题意。

5.(2015·

浙江湖州二模·

16)1876年美国费城世界博览会上,中美两国展示了各自的代表性展品(见下表)。

两国代表性展品的差异说明了(  )

国家

代表性展品

_美国

大功率发电机、电动机,电话,留声机等

中国

丝绸,茶叶,银器,雕花瓷器,景泰器等

A.中国已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B.中美两国经济发展模式根本不同

C.美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D.中美两国的政治制度根本不同

【考点】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

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中国已沦为西方国家的原料产地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

图片中展出展品美国主要是工业产品,中国主要是农业和手工业产品,主要原因是两国经济模式不同,故B项正确;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美国和德国,材料中信息没有反映,故C项错误;

政治模式和材料中反映展品信息关系不大,故D项错误。

6.(2015·

浙江绍兴一模·

38)(26分)环境、制度、政策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汉时的社会稳定导致人口逐渐增加,人均占有土地下降。

人口增多保证了密集型农业劳动,使耕地、育种、除草、防虫、水利各环节都能细致处理,以提高农业单产。

农闲时,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

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

形成了一种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

——许倬云《汉代农业分析》

(1)阅读材料一,联系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汉代农业是“全国性的重商型农业模式”的理由。

结合该模式存在的条件,分析其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的地位。

(8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经济——小农经济

【解析】

(1)第一小问理由,由材料一中“提高农业单产”得出汉代小农经济的进步,由材料一中“大量劳力转向生产有市场价值的物品,形成地区性的市场贸易网”得出农业经济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

第二小问地位,由材料一中“西汉时的社会稳定”得出其条件有国家政治比较稳定,由材料一中“在地区性贸易网络基础上形成全国性市场”得出其条件有交通网络比较通畅,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商业贸易的发展有赖于政府宽松的政策,由于满足这些条件的时间比较短,因此该模式不是主流,占据主导地位的仍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答案】

(1)概括:

汉代小农经济的进步与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

(2分)

分析:

由于该模式需要以经济政策相对宽松、国家政治比较稳定、交通网络比较通畅等为条件。

(4分)满足该条件的时间比较短,主体仍是分散的、孤立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营,该模式不是主流。

(2分,笼统回答是次要的,给1分)。

手工业的发展

浙江温州一模·

12)4世纪时,马塞林努斯不无夸张地说,在罗马,这种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衣料,以前只限于贵族,而今已经推广到不分贵贱甚至最低的各阶层。

这种衣料应该是(  )

A.麻B.葛C.丝D.棉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

【解析】抓住材料时间“4世纪”、“罗马”、“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等信息判断。

麻、葛不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故A、B项错误;

丝织品早在汉代远销罗马,丝织品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故C项正确;

棉布成为衣料是在明代,不符合材料的时间,也不符合“轻薄柔软、光鲜亮丽”的信息,故D项错误。

13)手工业,曾经是古代中国取得了辉煌成就的诸多领域之一。

下列现象在中国纺织业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

①用麻做纺织原料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

③用丝做纺织原料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C.①③②④   D.①③④②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纺织业

【解析】①用麻做纺织原料是上古时期就掌握的技艺;

②私营纺织作坊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

③用丝做纺织原料相传是嫘祖发明的,时间上应该比麻要稍晚一些;

④棉纺织技术推广到闽粤地区是在明清时期,按照时间排序,选择C项符合题意。

14)右图为清乾隆十九年江浙盐运使司发给黟县商人汪岫云的运销执照。

此现象反映了清政府(  )

①废止了盐铁官营制度②允许私人经营盐业

③对盐业经营严格监管④实行海禁政策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盐铁官营

【解析】材料中图片是运销执照,不是废止盐铁官营制度,故①错误;

商人汪岫云的运销执照说明允许私人经营盐业,故②正确;

运销执照的颁发说明政府对盐业经营管理严格,故③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海禁信息,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浙江温州三模·

13)下列史料能反映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水平的是(  )

A.《周礼》提到的“妇功”B.司母戊大方鼎

C.《农书》中的水排冶铁图D.采用灌钢法制作的兵器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青铜制造业

【解析】《周礼》提到的“妇功”属于纺织技术,故A项错误;

司母戊大方鼎是商朝时期著名青铜器代表,故B项正确;

水排冶铁图属于灌溉工具,属于冶铁业技术反映,故C项错误;

灌钢法是南北朝时期出现炼钢技术,故D项错误。

15)图6是汉魏时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局部)。

学者认为这是拉弓射箭时使用的护臂。

《史记·

天官书》载:

“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

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

”据此,则该织锦(  )

A.表明中国丝织业技术已登峰造极B.说明汉魏流行的字体是隶书

C.表达出为军国大事祈求祥瑞的意思D.体现了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思想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

汉字的起源、演变

【解析】中国丝织业技术已登峰造极,材料无法体现,故A项错误;

织有八个汉隶文字: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但不能据此说明汉魏流行的字体是隶书,故B项错误;

“五星

出东方”指五颗行星在一时期内同时出现于东方天空,即“五星连珠”或“五星聚会”现象,“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即出现五星共见东方之天象,则于中国军国大事有利,故C项正确;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中国古代星占用辞,是古代先民观察五大行星运行变化而归纳总结出来的占辞术语,故D项错误。

17)清代《浮梁县志》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而考古资料表明其最早的瓷业遗存在晚唐五代时期。

江西景德镇南窑唐代窑址作为201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是景德镇地区目前已知最早的瓷业遗存,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

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有(  )

①清代县志距汉代年代久远,故不可信②景德镇制瓷的历史可能早于唐代,但须证实

③县志记载须得到考古证实,方可采信④考古发现可以填补文献记载的不足,应当重视

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考点】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制瓷业;

史学理论——史学研究方法

【解析】不能说县志因年代久远,“故不可信”,过于绝对化,故①错误;

②符合史证原则,故②正确;

县志记载须得到考古证实,“方可采信”不对,也可以是其他史料证实,过于绝对化,故③错误;

依据材料中“填补了景德镇地区唐代瓷窑遗存的空白”的信息可知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7.(2015·

浙江温州二模·

38)(26分)中外历史上,棉花的种植与棉布的使用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材料一棉花种植技术传入中国后,自汉至唐,只在部分地区有零星种植。

南宋末,长江流域植棉渐广。

元初,棉纺织工艺的革新使松江迅速成为棉纺织中心。

但是到了元明时,各种农书都积极推广植棉和棉纺织技术。

棉花迅速成为我国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据白寿彝《中国通史》改编

材料二英国议会于1721年颁布了《印花布法案》,禁止包括来自印度、中国等地的棉布进口,但并不禁止棉花进口。

19世纪30年代之后,英国政府逐渐废除各领域的商品进口禁令,并逐渐降低关税甚至实现零关税。

1853年,英国纺织业供应世界棉布需求量的45%,它所消费的棉花则大部分来自美国南部,其余来自埃及、印度、巴西等地。

——据杰里·

本特利《新全球史》等改编

(1)中英历史上都有对棉纺织技术革新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请各举一人并写出其成就。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1840年前)中国棉纺织业发展的主要表现。

(1)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

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

(3)古代中国手工业的发展——棉纺织业;

古代中国的经济——资本主义萌芽

(1)第一小问中国,由所学知识可知,黄道婆革新纺织工艺,创造新式纺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

第二小问英国,由所学知识可知,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提高纺织效率。

(3)由两则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棉纺织业发展的表现在于:

种植面积扩大,棉布成为主要衣料,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中国棉布作为原料出口英国,但棉纺织业发展缓慢。

(1)人物:

黄道婆。

成就:

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新式纺车,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棉纺织业的发展。

人物:

哈格里夫斯。

发明珍妮纺纱机,使纺织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2分)(答其他人物与成就,可给分)

(3)表现:

棉花种植面积扩大;

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或棉花成为纺织业的主要原料);

手工工场和雇佣劳动关系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中国棉布出口英国;

发展缓慢。

(答出4点给8分,满分不得超过8分。

商业的发展

浙江丽水一模·

15)司马迁在《史记·

货殖列传》中说:

“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

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耶。

”材料主张与下列经济思想最为贴近的是(  )

A.重农抑商B.重商主义C.自由主义D.供给学派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司马迁经济思想

【解析】“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

”没有体现抑制商业的发展,故A项错误;

题“各任其能”也没有体现重视商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

“各任其能”“各劝其业”体现了自由主义,故C项正确;

供给学派是现代提出的理论,故D项错误。

浙江衢州二模·

12)王莽执政时曾在长安和“五都”设“五均”官。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

①此举旨在平抑物价

②“五都”分布在现今的豫、冀、鲁、川四省

③“市”已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

④全国性的商业中心已经形成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汉代商业的发展

【解析】王莽为了限制商贾兼并及物价波动,在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设立五均官,由原来的令、长兼理,称为“五均司市师”,故①正确;

“五都”指的是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结合地理知识可知这五个城市分布在现今的豫、冀、鲁、川四省,故②正确;

材料中没有提到“‘市’已经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常设商业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种情况的出现最早应该是唐朝的长安,故③错误;

“五都”是指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等六大都市,这几个城市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性的商业中心,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14)史书记载某一都城的城市布局“经纬各长三十二里十八步,地九百七十二顷,八街,九陌,三宫,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

”此都城位居右图中的(  )

A.①B.②C.③D.④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城市的发展

【解析】“……,九府,三庙,十二门,九市,十六桥”其中“市”体现了唐朝的城市长安,图中①是长安,②是开封,③是北京,④杭州,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15)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记载: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意义。

”以下史实无法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

A.“东西两巷,是大小货行,手工业作坊”

B.“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

C.“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

D.“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可知宋朝商业发达,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坊巷桥门及隐僻去处,俱是铺席买卖”反映了宋朝打破坊市界限,体现了商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京师五方所聚,其乡各有会馆”,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在明清时期才开始出现会馆,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蜀人利交子之轻便,一贯有卖一贯一百者”说明宋朝开始出现纸币交子,符合宋朝商业革命的出现,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浙江嘉兴二模·

14)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

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下列对这些地区上述经济现象的解读中,不正确的是(  )

A.农业经济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B.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

C.政府的重农抑商政策开始瓦解D.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

【解析】依据材料“大半植棉”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可知当时主要从事的不是单一的粮食生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明代松江府“大半植棉”,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可见家庭手工业较为普及,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明代松江府”可知当时重农抑商政策并未瓦解,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依据材料““大半植棉”,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而已”,苏杭、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

”可知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浙江杭州一模·

4)明朝初年,政府为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

晋商抓住这一机会,获得了一次大发展。

这一事例(  )

A.揭示了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

B.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

C.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

D.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代商品经济发展(商帮)

【解析】材料仅涉及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并不能说明官商结合是晋商获利的主要途径,说法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

晋商是地域性商帮,不能说明开创了封建国家官营商业发展新路径,故B项错误;

据材料“规定盐商若赴边塞纳粮,可由官府酬给盐引(取盐的凭证)”和“商人持盐引到官府控制的盐场支盐,然后贩卖取利”可知说明商帮兴起与国家政策密切相关,故C项正确;

材料仅涉及解决边疆驻军的粮食供应问题,并不能说明表明明朝初年不再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

浙江余姚三模·

13)景德镇已成为“烟火逾十万家”的瓷器最大产地;

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四远商贩恒辐辏”,民庐达万余家;

朱仙镇,为通往开封的水陆转运点,逐步发展为商业大镇;

汉口镇,因其地当江汉交汇之处,商贾日盛,成为长江中下游第一大埠。

据此分析下列关于市镇经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这些市镇经济的繁荣出现在明清时期

B.市镇贸易中出现市场专业化趋向

C.时空限制的突破是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

D.商品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市镇经济的兴起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商业市镇的兴起

【解析】古达中国的商业市镇兴起于明清时期,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根据题干中“景德镇为瓷器最大产地,佛山镇因‘工擅炉冶之巧’民庐达万余家,朱仙镇为专门的水陆转运点”的这些信息可知,各个商业市镇都有专业化倾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应该是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

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市镇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8.(2015·

材料二宋初定天下,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

每张计钱一缗。

每隔三年,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称为“一界”。

……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

……(后)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

然滥发滥造,没有相当的准备金,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

——王伯祥、宋云彬《开明中国历史讲义》

(2)指出“交子”的历史地位。

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知识,概述“交子”发行的演变过程,并分析其对经济的影响。

(10分)

(2)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交子)

(2)第一小问地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第二小问演变过程,由材料二中“由发行的富民将旧票尽行收回,另发新票”、“仁宗时改官家发行,禁民间私造”得出发行主体从民间到官府,由材料二中“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把那种纸币改名为‘钱引’,扩充推行的区域,当时除闽、浙、湖、广外全国通行”得出发行地区从四川到多地,由材料二中“然滥发滥造,没有相当的准备金,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得出发行状态从良好到混乱;

第三小问影响,由材料二中“四川人因铁钱太重,行用不便,由富民发行一种纸币,叫做‘交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起初“交子”适应了当时四川经济发展需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材料二中“然滥发滥造,没有相当的准备金,纸币就不能维持它的票面价格”得出政府为了敛财滥发纸币,导致纸币票面价格下跌,经济混乱,不利于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的发展。

(2)地位:

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演变:

发行主体从民间到官府;

发行地区从四川到多地;

发行状态从良好到混乱。

(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影响:

前期适应了四川当地商品经济发展的现实,后期成为政府敛财的工具,不利于人民生活与生产发展。

(4分)

9.(2015·

浙江东阳二模·

38)(27分)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战略性决策,不仅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构想,更是中国梦与世界梦的有机结合。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由于陆上丝绸之路有很大局限性,除了沿途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

在唐代,由于唐与突厥、吐蕃的战争,西亚阿拉伯国家的军事扩张,使陆上丝绸之路难以维系。

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而海上船舶运载量大,费用低。

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北方地区藩镇割据,“不供贡赋”,“国家用度,尽仰江淮”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

陆上丝路只是向西部内陆方向发展,难以到达朝鲜、日本、东南亚、非洲等地,而海上丝路则相对要自由得多,辐射面要大得多。

——摘编自杜瑜《海上丝路史话》

(1)依据材料分析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最终取代陆上丝绸之路的原因。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海陆丝绸之路

(1)依据材料一“自然条件比较险恶,需要经过茫茫戈壁沙漠外,更为严峻的是受西域政治形势影响而经常阻断”信息可以得出陆上丝绸之路受到恶劣的自然环境和战乱的影响;

依据材料一“陆上运输主要靠马匹、骆驼等,运载能力有限,费用高”信息可以得出陆上丝路与海上丝路相比运力低、运输成本高;

依据材料一“安史之乱以后,大批北方人南迁,使江淮地区经济获得空前发展。

出口的大宗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主要出产于东南地区”信息可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