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48158 上传时间:2023-05-0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docx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沧州市农村扶贫开发规划

(2001-2010年)

 

沧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01年12月

 

说明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和《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明确要求“研究和制定扶贫开发规划,是搞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以县为基本单元、以乡村为基础制定规划,在此基础上形成全省的扶贫开发规划。

”对此,省委、省政府于10月24日专门召开了全省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动员会议,明确了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总体思路、基本内容、基本程序和办法、总体安排和要求,强调要认真编制好省、市、县、乡、村五级扶贫开发规划。

为编制好我市的各级扶贫开发规划,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召开了全体成员会议,专题研究安排部署了全市各级扶贫开发规划的编制工作。

这次编制扶贫开发规划由省统一组织,各级负责。

规划的编制办法:

一是自上而下、量力而行定规模;二是自下而上、实事求是做规划。

先由省里根据可筹集的扶贫资金数量和贫困状况,确定2001-2010年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乡、村的数量,由各级根据本地实际编制扶贫开发规划。

各级规划,村级规划是基础,在搞好村级规划的基础上,经科学整合,自下而上形成县级规划和市级规划。

这次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对象的确定,是根据省下达给我市99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数额以及分配给各县(市)的数额,由各县(市)扶贫办或民政局根据确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要求,提出初步意见,经县(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审核,县(市)政府研究后,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再报省扶贫办备案,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确定后,除省根据国家扶贫政策统一调整外,不能随意变动。

为编制好县、乡、村三级扶贫开发规划,各县(市)在搞好村级试点的基础上,都召开了编制扶贫开发规划动员培训会议,对编制扶贫开发规划任务提出了具体要求。

按照目标瞄准原则和群众参与原则,到12月15日,完成了990个村的扶贫开发规划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形成了121个乡(镇)、15个县(市、区)的扶贫开发规划,并经县(市、区)政府研究同意。

《沧州市2001-2010年农村扶贫开发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领导和省扶贫办具体指导下,依据各县(市)的规划经科学整合而成的。

《规划》力求“源于各县,高于各县”。

《规划》力求体现省委、省政府要求的“十个结合”,即:

坚持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成果相结合;坚持重点扶持与面上扶持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相结合;坚持扶贫到村到户与发展区域特色主导产业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坚持改善生产条件、增加农民收入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坚持政府扶持与引入市场机制相结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帮扶相结合;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与争取外部支援相结合;坚持扶贫开发与开展农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

《规划》具有跨部门、跨行业、综合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今后的实施过程中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

 

沧州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2001年12月25日

 

目录

一、沧州市基本情况……………………………………………………………………

(1)

二、扶贫开发工作回顾及贫困原因分析………………………………………………

(2)

三、2001-2010年扶贫开发的对象及需求分析………………………………………(4)

四、指导思想和原则要求………………………………………………………………(7)

五、奋斗目标和任务……………………………………………………………………(8)

六、扶贫开发项目体系设计……………………………………………………………(8)

七、项目资金安排……………………………………………………………………(10)

八、规划的支持体系…………………………………………………………………(11)

九、规划的实施和监测………………………………………………………………(14)

附1:

2002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17)

2003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20)

2004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23)

第一批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26)

2005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29)

2006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32)

2007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35)

第二批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38)

2008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41)

2009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44)

2010年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47)

第三批扶贫开发规划项目整合表………………………………………………(50)

附2:

盐山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53)

海兴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56)

献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59)

东光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62)

南皮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65)

孟村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68)

肃宁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1)

沧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3)

黄骅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4)

吴桥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5)

泊头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6)

青县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7)

河间市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8)

新华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8)

运河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名单………………………………………………(78)

后记……………………………………………………………………………………(79)

 

一、沧州市基本情况

沧州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处于东经11506'-11708',北纬3704'-3809'之间,东临渤海,西接保定市,南与衡水市和山东省德州市、滨州市毗邻,北与廊坊市和天津市接壤,境内有京沪铁路、京九铁路、朔黄铁路、沧黄地方铁路及104、106、205、307国道公路,形成四通八达的铁路、公路交通网。

朔黄铁路和建设中的黄骅港将成为西煤东运通道和出海口,以及冀中南、鲁西北、陕、内蒙古西部地区连接国际市场、带动经贸发展的桥头堡和“龙头”。

沧州市区域地貌类型属河北黑龙港流域,西部为冲积平原,东部为淤积平原,地势平坦,并自西南向东北倾斜,海拔在3-15.7米。

南运河在境内南北穿行200公里,全市东西宽181公里,南北长165公里,总面积1420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78.8万公顷,草地面积40.2万公顷,待开垦荒碱地6.67万公顷,沿海滩涂面积2.67万公顷。

沧州市现辖任丘、河间、泊头、黄骅4个县级市,肃宁、献县、吴桥、东光、南皮、孟村、盐山、海兴、青县、沧县10县,新华、运河2个区,中捷、南大港2个县级国营农场。

共有167个乡镇,20个街道办事处,5768个行政村,194个居民委员会。

总人口668.9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58.58万人。

沧州市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40C,无霜期190-220天,全市运河以西和南部地区多为潮土,东部滨海平原区以盐化潮土和滨海盐土为主。

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棉花、豆类、花生、瓜类、蔬菜及果品等。

沧州金丝小枣、泊头鸭梨、冬枣、对虾饮誉海内外。

沧州海岸线北起黄骅市歧口至海兴县大口河,总长93公里,盐田面积21.33万公顷。

境内有华北油田和大港油田的一部分。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市经济迅速发展。

2000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457.48亿元,第一产业增加值76.69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31.1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49.65亿元。

财政收入25.3亿元。

农业总产值95.4亿元。

(1)种植业。

2000年全市耕地复种指数达到140%。

全市种植业产值76.1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02.1万吨,其中小麦产量达到141.1万吨,玉米产量达到122.9万吨;粮食每亩平均单产219公斤,小麦217公斤,玉米261公斤。

沧州市是河北省的重点产棉区,2000年棉花总产达到5.45万吨,亩产59.8公斤。

2000年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到79.8万亩,总产值达到23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30%,成为仅次于粮食的第二大产业。

(2)林果业。

2000年全市果树面积269万亩,年产量8亿公斤,果品总产值13亿元。

其中金丝小枣面积150万亩,年产量2.35亿公斤,居全国之首;鸭梨面积68万亩,年产量4.3亿公斤,列河北省第一位。

目前全市果树占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22%,万亩以上的果树乡达到80余个,培育出了8个梨枣名牌产品。

沧州已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梨、枣生产基地。

(3)畜牧业。

200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27.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0%,畜牧业从大农业中脱颖而出,成为发展速度最快的、发展潜力最大的朝阳产业。

全市投资1000多万元以上的畜牧业龙头企业达10多个。

全市各类畜禽养殖基地达30多个,专业村200多个,专业户7.1万户。

2000年全市肉类总产28.41万吨,蛋类总产28.91万吨,奶类总产1.14万吨;羊存栏224.33万只,出栏203.1万只;牛存栏83.15万头,出栏39.7万头;猪存栏130.38万头,出栏153.5万头;禽存栏3852万只,出栏4332万只。

(4)牧草业。

几年来,以苜蓿为主的牧草业有了长足发展,2000年,全市苜蓿种植面积达39万亩,500亩以上的片115个,其中1000亩以上的片64个,年产苜蓿草11万吨,产值近8000万元,并建立起了苜蓿加工企业6个,2000年苜蓿加工4万吨,产值4500万元。

(5)乡镇企业。

到2000年,全市乡镇企业发展到12.2万个,企业人数77.78万人,总产值895.79亿元,实现利润70.26亿元,上交税金9.32亿元。

全市乡镇企业已形成电线电缆、铸造、建材、五金、三车配件、养殖饲料、皮革皮件、化工、弯头管件、线路板等十大产业。

(6)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事业。

全市已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6个,示范区196个,带动科技示范户22万户。

2000年末普通中学在校生36.22万人,小学生在校生88.8万人。

全市有高等学校2所,中专学校11所,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技工学校481所。

高等学校在校生5487人,中专在校生18584人,普通中学、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在校生45.18万人,小学在校生8.75万人。

全市共有文化事业机构63人,公共图书馆13个,总藏书量63万多册。

全市卫生事业机构430个,床位12625张,卫生技术人员18789人。

二、扶贫开发工作回顾及贫困原因分析

(一)扶贫攻坚阶段工作简要回顾

1、“八七”扶贫攻坚阶段(1994-2000年)前的贫困状况。

(1)贫困县:

国家把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400元的县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我市盐山、海兴、献县、东光、南皮、孟村等6个县被确定为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河北省把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400元且低于450元的县作为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我市肃宁县被确定为省重点扶持的贫困县。

(2)贫困乡镇:

国家把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00元的乡镇列为贫困乡镇。

我市65个乡镇被确定为重点扶持的贫困乡镇(合乡扩镇后变为44个)。

(3)特困村和贫困人口:

国家把199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00元的村列为特困村,我市共有586个特困村,再加上1996年因灾造成返贫的23个村共计609个。

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320元的标准,我市共有122万贫困人口,其中特困人口39.8万人。

2、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取得的成效。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从1994年开始,我市全面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和《河北省1994-2000年扶贫攻坚计划》。

7年间,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基本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强组织领导,拓宽扶贫思路,完善政策措施,狠抓工作落实,扶贫攻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一直保持了领导真抓,社会真帮,群众真干的良好局面。

经过艰苦不懈的努力,全市扶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效,贫困县特别是重点村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1)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如期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目标。

到1997年底,东光、孟村、南皮、肃宁、海兴、盐山、献县先后脱贫出列;到1998年底,全市609个贫困村先后达到了基本解决温饱标准;到1999年底,全市122万贫困人口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

这标志着我市按照国家和省确定的扶贫攻坚战略目标如期实现。

(2)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7年间,7个贫困县共打深、浅机井5542眼,增加水浇地面积87.5万亩,解决了39.8万人的饮水困难;新增乡村公路2380公里,架设输变线路1740公里,实现了贫困村全部通电和全部能够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加快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步伐,为向实现小康目标迈进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到2000年底,7个贫困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7.35亿元,7年增长237%,年均增长19%;第一产业增加值28.09亿元,增长113%,年均增长12%;第二产业增加值54.74亿元,增长335%,年均增长24%;第三产业增加值34.52亿元,增长234%,年均增长19%。

全部财政收入4.89亿元,增长218%,年均增长18%。

粮食产量111.95万吨,增长49%,年均增长7%。

农民人均纯收入2084元,增长245%,年均增长21%。

(4)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农民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学种田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农村经济的支撑作用显著增强,科技贡献率达到40%。

义务教育条件明显改善,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达标,教育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贫困群众的文化生活得到改善,精神面貌发生了可喜变化,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实现了乡乡有卫生院,缺医少药的状况得到缓解,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虽然,我市在扶贫攻坚阶段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历史、自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县与县,乡与乡、村与村、户与户之间贫富差距仍在拉大,已经初步解决温饱的贫困群体,仅仅是解决了吃饭问题,发展环境和条件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巩固提高扶贫成果、实现稳定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由此决定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必须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

(二)贫困原因与问题分析

造成贫困的原因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因素,是主客观原因的综合反映。

1、全市还有相当数量的因灾返贫人口和初步解决温饱但还不巩固的人口。

通过对全市5768个村的调查摸底,目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在820元以下的村1691个,人口141.5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558.58万人的25%。

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元以下的有688个村,人口63.1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1%,这部分属因灾返贫的绝对贫困人口;农民人均纯收入在625-820元之间的有1003个村,人口78.4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14%,这部分属初步解决温饱但不巩固、在温饱线上徘徊的相对贫困人口。

2、贫困乡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依然滞后,抗灾减灾能力薄弱,扶贫开发的后劲不足。

尽管这些年贫困乡村的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但从总体上看以水、电、路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目前仍很落后,经济、社会、文化落后的面貌还没有根本改观。

到2000年底,全市5768个村中还有748个村人畜饮水困难,1016个行政村未通柏油路。

再就是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差,特别是近几年的持续发生的旱灾,造成粮食减产188万吨,棉花减产3.5万吨,油料减产6.26万吨,梨枣等果品减产36.1万吨。

农业生产遭受的损失达35.7亿元,农民人均损失高达640多元。

3、扶贫开发受到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贫困群体解决温饱、脱贫致富的难度越来越大。

我市地处黑龙港流域盐碱区,由于盐碱土地面积大和水资源严重匮乏等因素的制约,扶贫开发的难度不断加大。

我市共有盐碱地面积402.5万亩,占全市总耕地面积1180万亩的34%。

尤其是运河以东的各县、市、农场盐碱地面积达229.5万亩,占全市盐碱地面积的57%。

我市水资源总量仅12.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为192立方米,亩均水资源量为108立方米,相当于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8%,严重制约扶贫开发的进程。

特别是在加入世贸易组织的压力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贫困乡村的发展环境处于劣势,在农业生产效益、资源、技术、市场营销管理方面明显不足,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

4、扶贫开发工作本身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扶贫开发机构和队伍建设上,有的县扶贫机构的设置、工作手段仍与扶贫开发形势和承担的任务不相适应。

在扶贫资金落实上,存在着扶贫资金到位难,扶贫信贷资金、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捆绑使用难,小额扶贫信贷资金到户难。

在社会帮扶上,有些帮扶单位对帮扶的贫困村、户的路子不够宽,有的有松劲现象。

三、2001-2010年扶贫开发的对象及需求分析

(一)扶贫开发的对象

在扶贫开发新阶段,我市的盐山县、海兴县、献县、南皮县、东光县、孟村县被列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肃宁县被列为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根据国家和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的扶贫政策,我市的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是根据省下达的数额,由各县选定、初审,报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批准,涉及15个县、市、区,121个乡镇的990个村。

其中国家和省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重点村794个,占88%,非重点县的重点村196个,占12%。

对这些村在9年内分三批给予重点扶持。

第一批2002-2004年扶持415个村,第二批2005-2007年扶持295个村,第三批2008-2010年扶持280个村(见表1)。

表1沧州市2001-2010年扶贫开发对象

名称

总数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名称

总数

第一批

第二批

第三批

盐山县

142

60

42

40

黄骅市

37

15

11

11

献县

129

55

37

37

泊头市

35

13

11

11

海兴县

129

60

35

34

吴桥县

34

20

7

7

南皮县

109

45

33

31

青县

26

12

7

7

东光县

107

38

36

33

河间市

22

9

5

8

孟村县

105

40

35

30

运河区

2

2

0

0

肃宁县

73

25

24

24

新华区

2

2

0

0

沧县

38

19

12

7

合计

(二)不同类型贫困群体需求分析

由于发展基础和个人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农户与农户之间的具体情况又不尽相同,而发展程度、收入水平的差距决定了不同群体之间的需求不同。

各县(市)在编制村级规划时,把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的农户分成4种类型,分别测定他们的需求。

一是救济户。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八类户”,这类户占总户数的3-5%,属民政救济对象,其需求主要是:

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有水喝、有病能治。

二是特困户。

即老年户、弱体力、有病、靠天收、劳力不足的户,这类户占总户数的20-25%,其需求主要是:

粮食够吃,收入能够维持生计,有饮水。

能够发展投入小、周期短、见效快的养殖业和以粮食为主的种植业项目,但需要资金、技术扶持和销售服务。

三是贫困户。

即有劳力,但不能外出打工,靠天收,有一点养殖业的户,这类户占总户数的60-65%。

其需求中央主要是:

在粮食、收入、基础设施方面基本与特困户相近。

能够发展高效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项目,但需要足额资金扶持和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

这部分人是农户的主体,扶贫开发规划项目主要是满足他们的需求。

四是一般户。

即有养殖业,能外出打工,有手艺的户,这类户占总户数的10-17%。

其需求主要是:

粮食细粮化,收入在保证维持再生产、家庭生活的必须支出后略有剩余,并逐年增加,人均拥有1亩以上的高效基本农田,有养殖业或家庭副业,有对外输出的劳动力。

(三)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支持系统的需求

全市贫困人口脱贫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农业生产结构不适应市场需求,增产不增收;二是缺乏启动农业发展的资金和必需的生产性投入;三是基础设施落后,缺乏必要的发展条件,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差;四是科技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事物慢、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

综合以上几个方面的情况,根据990个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原始需求项目,全市和各县(市、区)扶贫开发规划是针对贫困人口这些基本需求的基础上,遵循以下几个原则进行编制。

一是各县(市)立足于重点村绝大多数贫困人口的基本需求,辩证分析现有诸多因素能否满足的程度,量力而行判断确定其真正的需求,特别是以特困户、贫困户的实际所需为基础,同时兼顾一般户,弄清贫困群体的实际所需,包括项目、技术、政策、信息、发展产业等,对全部需求进行分门别类的汇总,系统分析需求的领域、规模、产业、地域,以及现有建设条件、资源优势、发展潜力的可行性,分清其共性和个性的东西,以贫困群体的需求为基点,以确保通过10年(实际是9年)的扶贫开发,使贫困群体在解决温饱后有较为稳定的发展条件,最大可能地不出现返贫现象。

二是立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从分步骤、分阶段满足贫困人口需求出发,使对各类资源的估量与需求相辅相成,避免需求与扶持差距太大。

通过对“八七”扶贫攻坚阶段,国家和省投入的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信贷资金数额的分析和新增加各项扶贫资金的可能,按照省的要求,确定在新阶段能够投向贫困群体的资金资源。

我市把990个重点扶持村分三批进行扶持,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扶贫信贷资金基本上按2:

2:

6比例计算,其每年投入额度是:

财政扶贫资金和以工代赈资金每个村平均15万元,扶贫信贷资金每个村平均10-20万元,每个村按规划项目使用资金。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需求是按照《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的要求和本市实际,力争做到绝大多数行政村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通广播电视。

做到大多数重点村有卫生室、图书室,基本控制氟中毒地方病。

确保在贫困乡村实现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提高适龄儿童入学率等。

同时,扶贫开发规划考虑了重点村和贫困人口在支持系统方面的五个需求:

——资金需求。

严重缺乏启动发展资金和必要的生产性投入是重点村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满足贫困群体资金需求是实现村级扶贫规划的重要因素和基本前提。

他们迫切要求对不同的项目给予不同性质资金的扶持。

在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条件改善上,要求给予财政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的扶持,在社会公益事业项目上要求给予专项资金的扶持,在村级设施建设上要求给予帮扶资金支持,在各类生产项目上,要求给予扶贫信贷资金的支持。

并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改善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的无偿投入。

——技术需求。

主要是在发展各业生产中通过办班培训、技术示范、专人指导、技术咨询等方面提供产前、产中、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