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49554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05.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济南市历城二中学年高一下学期份月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C.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了围棋活动的负面作用,其实这些负面作用也与围棋的娱乐、交际等功能性弱点有直接关系。

D.对围棋进行神化和矮化都是不对的,只要把“国艺价值观”作为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就能正确认识围棋的“国艺”地位。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儿童文学需要一些悲情

在曹文轩最为出名的代表作《草房子》中,他曾写道:

“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

”他是那种坚持以个人经验为写作资源的作家,作品里的很多故事,都取材于他自己的童年。

曹文轩出生在江苏盐城一个十分贫穷的乡村,家中生活窘迫。

据他回忆,童年时最不喜欢的季节是春天,因为这是一个青黄不接的季节。

在曹文轩笔下,那时饥饿到了极致,有一种想啃石头的欲望。

他的发育甚至一度停滞,后来他的个子又拔高了一截,总算成为一个身材正常的人。

当时的农村毫无出路,因心中的苦闷,曹文轩从读高中时就开始亲近文学。

儿童文学如命中注定般与他结缘,17岁时,他发表了第一篇儿童文学作品。

“在农村创作时,常有县文化馆的老师来进行指导,正是这位老师的儿童文学背景,把我引上了这条‘不归路’。

1974年,20岁的曹文轩人生有了转折。

因为文学创作在当地小有名气,他获得推荐保送北京大学的机会。

在这所当代中国的最高学府里,曹文轩接受了哲学、美学、文学以及儿童文学理论、儿童心理学的学习。

这为他从事儿童文学创作打下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毕业之后,他一边留校任教,一边搞创作,两项事业都硕果累累。

40多年来,曹文轩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的《草房子》自1997年问世以来,已创下了印刷300次、发行量超过1000万册的纪录,而2004年发表的《青铜葵花》也已印刷200次,大有超越《草房子》的势头。

曹文轩曾经到一个小学跟孩子们聊天,他问:

“如果一个孩子从早晨就开始笑,中午还在笑,晚上还在笑,连夜里做梦都在笑,我就想问这是个什么孩子?

”大部分的孩子都会回答:

“傻子。

”这契合着曹文轩在儿童文学上的观点和态度。

“儿童文学不是一味地只追求欢乐,一流的儿童文学往往是笑中带泪,蕴藏着悲剧性的。

比如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国的《三毛流浪记》都是这样。

如果一个孩子不知道忧伤、没有痛苦感、没有悲剧意识,能算是健康的生命、能形成健全的人格吗?

我很怀疑。

在获得安徒生奖之前,曹文轩的《草房子》《青铜葵花》等已被译介到英国、法国、德国等多个国家出版,是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版权输出最多的一个。

他对记者说:

“中国近代以来苦难重重,我们的记忆里总是翻动那些过往,内心无法安宁。

中国的作家是幸运的,许多故事只发生在这里,独一无二。

曹文轩认为,中国文学走向世界,除去需要对自身更有信心,需要中国作家付出更多的努力之外,也需要世界用更公平的、更开放的态度来看待中国文学。

国际安徒生文学奖的评奖标准最重视的是作品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这才使得他能最终摘得桂冠。

在曹文轩眼中,西方在二战之后进入了相对平淡的历史进程,这让西方的儿童文学有些乏味了。

而中国在过去这些年中发生的巨大变化,都是文学创作的巨大宝库,“当命运之神把这些苦难赋予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时候,他曾经悄悄说了一句话,所有的一切都将转化为你们的财富,而我就是这个财富的受益者,我正在使用这个财富”。

(有删改)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春天本来是美好的,给予人以希望,但是春天对于童年的曹文轩来说,并不美好,因为春天意味着饥饿,这甚至可能影响到他的身体发育。

B.40多年来,曹文轩已成为中国儿童文学领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虽然《草房子》是他最为出名的代表作,但近些年来,《青铜葵花》的势头正猛。

C.曹文轩曾经到一所小学和孩子们聊天,通过观察,他发现儿童文学不能只是追求欢乐,一流的儿童文学往往是笑中带泪,蕴藏着悲剧性的。

D.曹文轩能获得国际安徒生奖,除了他的儿童文学作品具备很高的文学性和艺术性之外,与评委会以公平、开放的态度看待中国文学是分不开的。

5.曹文轩从事儿童文学创作的原因有哪些?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分)

6.曹文轩如何看待“苦难”与“财富”?

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全文详细说明。

(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9题。

布拉格的歌声

[俄]彼特洛·

洛斯基

行动之前,杰夫卡夫斯基就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绝不是一次例行演习那么简单。

果然,短短三个小时之后,装甲车队便开入布拉格,而天空的广播也同时传来讯息,这次行动绝不是针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而是逮捕杜布切克分子(见背景资料)。

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杰夫卡夫斯基和战友一样,他心里非常焦虑,这次取名为“尤里复仇”的行动到底要持续多久?

街对面不远处是一个教堂,悠扬的钢琴声隐隐约约地从里面传出来,杰夫卡夫斯基情不自禁地侧耳细听,曲子有点像《伏尔加母亲》,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如果不是德军突然入侵,杰夫卡夫斯基想,自己现在一定是一名钢琴师,至少不会手里拿着枪。

杰夫卡夫斯基无奈地笑笑,抬起头看看天空,只见晴空万里,太阳直直地照着脚下的城市,连影子都不见一点,这是个好兆头,久经战场的他可以肯定,战争已经结束,或者根本就没有发生,因为天空连一架飞机都没有,这就说明伟大的莫斯科再次取得了绝对性的胜利。

这样想着,杰夫卡夫斯基便觉全身轻松起来,反复观察了下周边,没什么异动,便向远处的战友打了声招呼,自己一个人慢慢朝教堂走去。

琴声已经停止,但教堂却并没有静下来,透过门缝,杰夫卡夫斯塞看见一群孩子正整齐地唱着歌,什么曲子他听不出来,只觉得歌声在教堂里显得特别响亮。

杰夫卡夫斯基喜欢这种感觉,便不由自主地走进去,他想问问这首歌的名字,甚至还想跟他们一起学习歌唱。

然而,当他出现在那群孩子面前,歌声却突然停止,他们一个个惊恐万分,稍小一点的女孩甚至在往后躲。

杰夫卡夫斯基抱歉地笑笑,刚想说自己的来意,一个男孩却突然朝自己奔来,这是一个勇敢的男孩,杰夫卡夫斯基在心里默默赞许。

可男孩大概跑得太急,竟然在阶梯处绊倒。

遇到这种情况,杰夫卡考斯基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向前搀扶。

意外就发生在搀扶的那一刻,男孩拼命甩开他的手,大声哭诉:

“坏人,你还我爸妈来,你们都是坏人!

”与此同时,男孩竟然掏出一支手枪对准杰夫卡夫斯基的胸口,“啪”的一声,枪声在教堂里格外清脆。

杰夫卡夫斯基显得特别沉重,他真的不希望发生这种事,但当他发现男孩拿出手枪那一刻,还是习惯性地先下了手。

教官曾无数次地训练他应对类似的情况,所以,枪杀男孩的事情完全可以算得上一次对敌作战,杰夫卡夫斯基甚至还可以把战绩上报。

但是,在枪声之后,他却只觉天旋地转,怎么也站不起来,他看见男孩的脸,竟然带着微笑,一种解脱的微笑。

当战友冲进教堂,一支支枪口对准教堂里的孩子时,杰夫卡夫斯基终于挣扎着站起来,他告诉战友,这里没有杜布切克分子,男孩完全是自己一时冲动而错杀,回去后,他会主动接受军法处置。

教堂里所有的人都默不作声,无论是小孩又或者大人,他们脸上都有种奇怪的表情。

因为就在刚才,他们亲眼看见杰夫卡夫斯基把男孩的手里的枪塞在自己怀里,一个军人竟然保护敌人的伙伴,这简直就是奇迹。

当杰夫卡夫斯基与战友跨出教堂的大门,外面阳光依旧明媚,整个布拉格宁静得像莫斯科的早晨,而就在杰夫卡夫斯基回头那一刻,透过教堂的大门,他看见那群孩子紧紧地靠在一起,悠扬的歌声再次响起,越唱越响,歌声从门口飘出来,弥漫在布拉格的天空。

(选自《意林》2011年04期,有删改。

背景资料:

1968年,捷共中央第一书记杜布切克发起布拉格之春改革,希望借此摆脱苏联。

8月20日,苏军以军事演习的名义突袭机场并占领布拉格,逮捕了杜布切克,控制了捷克全境。

7.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杰夫卡夫斯基守护在布拉格边缘的一条要道,和战友一样心里非常焦虑,他们厌恶战争,想尽快结束。

B.主人公听到教堂传出像《伏尔加母亲》的钢琴声,那是他最喜爱的一首曲子,所以后来他去教堂询问其名字。

C.小男孩脸带微笑,是一种解脱的微笑,是对“坏人”的抗议,是想到死后会在天堂看到父母的幸福。

D.杰夫卡夫斯基告诉战友,自己一时冲动错杀男孩,教堂里所有的人默不作声,因为面对敌人的枪口。

E.布拉格的歌声是呼唤和平的歌声,是人类精神力量的象征,代表着捷克斯洛伐克的希望和未来。

8.杰夫卡夫斯基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9.小说中多处描写歌声,有什么作用?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陈桷,字季壬,温州平阳人。

政和二年,廷对第三,授文林郎、冀州兵曹参军,累迁尚书虞部员外郎。

宣和七年,提点福建路刑狱。

福州调发防秋兵,资粮不满望,杀帅臣,变生仓卒,吏民奔溃,阖城震骇。

桷入乱兵中,谕以祸福,贼气沮,邀桷奏帅臣自毙,桷诡从其请,间道驰奏,以前奏不实待罪。

朝廷以桷知变,释之。

叛兵既调行,乃道追杀首恶二十余人,一方以安。

建炎四年五月,复除福建路提刑,寻以疾乞祠,主管江州太平观。

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又言:

"

刺史县令满天下,不能皆得人,乞选监司,重其权,久其任。

除太常少卿。

又陈攻守二策,在于得人心,修军政。

五年,除直龙图阁、知泉州。

明年,改两浙西路提刑。

乞置乡县三老以厚风俗,凡宫室、车马、衣服、器械定为差等,重侈靡之禁。

八年,迁福建路转运副使。

十年,复召为太常少卿。

桷言:

祫祭用太牢,此祀典之常。

驻跸之初,未能备礼,止用一羊,乞检会绍兴六年诏旨,复用太牢。

十一年,除权礼部侍郎。

普安郡王出阁,奉诏与吏部、太常寺讨论典故。

桷等议以国本未立,宜厚其礼以系天下望,乃以《皇子出阁礼例》上之。

十五年,知襄阳府。

襄、汉兵火之余,民物凋瘵,桷请于朝,以今之户数视承平时才二十之一,而赋须尚多,乞重行蠲减。

明年,金、户兵叛,桷遣将平之而后以闻。

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无虞。

以疾乞祠,除秘阁修撰。

二十四年,改知广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

桷宽洪酝籍,以诚接物,而恬于荣利。

当秦桧用事,以永嘉为寓里,士之夤缘攀附者,无不躐登显要。

桷以立螭之旧,为人主所知,出入顿挫,晚由奉常少卿擢权小宗伯,复以议礼不阿忤意,遽罢,其节有足称。

(节选自《宋史》)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B.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C.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D.绍兴三年/召为金部员外郎/升郎中/时言事者率毛举细务/略大利害/桷抗言/今当专讲治道之本修政事/以攘敌国/不当以细故勤圣虑如平时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廷对第三”即廷对第三名。

“廷对”指廷试、殿试,是皇帝对会试取录的举人在殿廷上亲发策问的考试。

取中后统称为进士,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其中第三名俗称探花。

B.“福建路”相当于今天的福建省。

“路”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在唐代时称作“道”,北宋时废道为“路”。

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

C.“太牢”,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羊、猪各一头叫“少牢”。

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这里指祭祀用的牲畜。

古人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D.“太常寺”是中国古代朝廷的中央机构“五寺”之一,为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

秦时称奉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

五寺包括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桷胆识过人,处变不惊。

福州兵变时,陈桷独闯军营,恩威并施,诛杀首恶,最终平定兵乱,为保福建之安宁立下了汗马功劳。

B.陈桷忠于朝廷,心胸坦荡。

南宋朝廷偏安一隅,奢靡享乐,陈桷多次上疏,振言疾呼革除时弊,整治朝廷纲纪,修明国政,赢得民心。

C.陈桷忧国爱民,以民为天。

襄汉地区在连年兵火之后,户数大减,而赋税却有增无减,他挺身而出,为民请命,要求朝廷重行蠲减税赋。

D.陈桷守介不移,刚正不阿。

秦桧为相后,朝中很多官员奴颜婢膝,奔走其门,但是陈桷却恬淡荣利,始终不愿夤攀秦桧权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及选自《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汉水决溢,漂荡庐舍,躬率兵民捍筑堤岸,赖以无虞。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

间至赵矣。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登金山寺塔①

杜睿

极目非无岸,沧波接大荒。

人烟沙鸟白,春色岭云黄。

出世登初地②,思家傍战场。

咄哉天咫尺,消息转茫茫。

【注】①这首诗作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当时诗人躲避战乱离开家乡湖北,流落江宁、扬州一带。

②初地:

佛教语,意思是初得真念之处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首句写诗人登上金山寺后的初眺,首先吸引诗人的是长江,这与金山寺的地理位置有关。

B.“沧波”句紧承上句而来,用所见之远衬托金山寺塔的高峻,还初步写了诗人登塔心思。

C.“人烟”二句进一步写登塔所见,写出了金山寺周围民居的繁华景象与周边景色的美丽。

D.“出世”扣合金山寺,又与金山寺塔的高峻相照应,诗人初得真念,在此萌生出家的念头。

E.“茫茫”与前四句的眺望所见遥相呼应,还点明了诗人登塔远眺的真实目的,令人感慨。

15.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诗中的“初地”对这种情感表达有何作用?

(三)名篇名句默写(8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念奴娇》中描写赤壁之战时周瑜镇定自若、谈笑用兵的诗句是:

,,。

(2)《定风波》(苏轼)词中写词作者遇到突如其来的风雨,顶风冲雨,从容前行的句子是:

,?

(3)《论语·

子罕》中孔子以松柏傲霜为喻,赞颂志士仁人在你禁止,才能更显示出坚强不屈,忠贞不渝的品性的语句是:

,。

卷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的文学创作才能非常突出,考试时一拿到作文试题,他立刻奋笔疾书,文不加点,片刻间就洋洋洒洒地写了一大篇,真是教人佩服。

②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低保制度以来,其作用和成就如雷贯耳,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就有些人冒充低保户“吃低保”。

③每一个对新生事物充满热情,渴望未知世界的人,都少不了在多如牛毛的信息世界中游走,在尺寸各异的屏幕之间反复穿梭。

④对天下大势洞若观火的晚清名士赵烈文,透过洋务运动所营造的表面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的迷雾,看到清王朝已经病入膏肓。

⑤我是1936年9月出生的,1943年我已七岁了,在此期间,我耳濡目染了日本鬼子在梧州所犯下的罪行。

虽然事隔几十年,但这些铁的事实仍记忆犹新。

⑥在分众化时代,走大众化路线,就意味着要面对众口难调的尴尬和困难,意味着想让所有观众都满意,结果可能所有人都有不满意的地方。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②④⑤ 

D.①④⑥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我国首座自主建造、设计、开发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在我国南海海域正式开钻,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深水战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B.在学校师资不足的情况下,他主动挑起了为请假的老师代课的任务,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C.近期在内蒙古自治区发现的阴山岩画是雕凿在阴山山脉岩石上的图像,分布地域广泛,题材涉及动物、人物、神灵、器物、天体等。

D.大型情景剧音舞诗画《天安门》,一开始就采用“幻影成像”与舞台真人的互动,营造远古“北京人”穿越时空向人们跑来。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①不要依赖译文。

②并不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

其实,③肯动脑筋,④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⑤,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着译文也无妨。

有时候把译文跟注释对照起来揣摩学习,⑥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A

/

如果

而且

那么

B

最好

当然

一旦

并且

C

一定

因为

D

尽量

进而

所以

20.在下面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不得抄袭材料。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面子”是中国人人际交往中最不可或缺的人情媒介,也许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像中国人这样“爱面子”。

在凤凰网的一项最新调查中,有83.33%的被调查者认为①。

②?

除去具体的生理意义,它不仅仅是一种荣辱观念的具体反映,还暗含了某种社会行为的潜规则。

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面对不同层次的社会关系生存,人情法则在不同的情况下表现也并不相同。

③,根本不以求回报作为“做人情”的第一目的。

然而绝大多数的情形之下,一个人面对同学、单位同事、社会朋友等诸多层面的社会关系,这时其“做人情”的出发点就不会像对亲属那样单纯。

21.下面是一幅“求救救助”流程构思图,请把这个构思图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5个字。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近日,在北京延庆八达岭野生动物园内猛兽区,一辆自驾游轿车突然在老虎园区停下,一年轻女子擅自下车来开司机车门的瞬间,被躲藏在附近的老虎袭击,随后母亲为救女儿,不顾一切下车冲了过去,园区救险车及时赶到,但为时已晚,其中母亲被老虎咬死,女儿受重伤。

该园规定,游客在游园前,必须先行跟园方签订《自驾车入园游览车损责任协议书》,内容包括“本园内散放的动物均属于野生动物,具有相当的野性”;

“进入园区必须关好、锁好车门车窗,禁止投喂食物,严禁下车”。

猛兽区内的警示语随处可见,广播时时告知相关事项。

请结合材料的内容,做出你的选择和权衡,阐述你的看法和理由。

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学情检测试题答案:

1.B(B项可以从第一、二段找到;

A项文中是“极可能于上古时期”;

C项“西汉时,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应为“东汉中期”;

“新的看法”原文为“崭新的认识”, 

“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错,应为人们对艺有了暂新的认识,突破了只重“六艺”的传统) 

2.C(C项对应文本“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

3.A(B 

围棋只是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盛极一时”形容的是博累棋;

“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功能”与这些负面作用无关;

D“只要„„就„„”改为“只有„„才„„”)

4.C(3分)(不是通过“观察”,而是孩子们的回答“契合着曹文轩在儿童文学上的观点和态度”)

5.①高中时,当时的农村没有出路,心中苦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