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04984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5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7页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7页
亲,该文档总共4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文学批评史资料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4、“辞达”说:

卫灵公》:

‘辞,达而已矣。

’”所谓“辞达”是指文学作品要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内容,既要文饰,又不可过分。

孔子还说过: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另外,孔子还强调言行一致,反对有言无德。

5、“文质彬彬”:

雍也》: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其意为:

过于质朴,显得粗鄙;

过于文饰,显得不实;

君子应当文质兼

备。

“文质彬彬”被用到后世文学创作中,即是要求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采与质朴相得益彰。

6、“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泰伯》中提出。

言修身当先学《诗》。

7、孔门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8、温柔敦厚:

儒家的诗教传统。

最早见于《礼记·

经解》:

“温柔敦厚,诗教也。

”就诗

歌讽谏的特点来说,应当委婉曲折,不应过激。

就诗歌社会作用来说,既

要有温柔敦厚的原则,又需合乎礼义。

9、简要论述孔子的文论思想(即为以上名次解释的归类)

(1)论《诗》:

《诗》为修身之具: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诗》之标准:

“思无邪”。

《诗》之功用:

“兴观群怨”。

(2)论诗乐:

中和之美,尽善尽美。

(3)论言辞:

辞达说,文质彬彬。

三、《易传》

1、基础知识:

《易》有“十翼”:

《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

它们是对《易经》的阐发,总称《易传》。

《易传》与《易

经》合成《周易》。

2、《易传》中的文论思想

(1)重视言辞。

“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

(2)言与意的关系。

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子曰:

“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

”认为精深微妙的意思是难以用一般语言表达的,但通过设立卦象,再在卦下加以文辞说明的方法,便可以委曲详尽的表达。

此中的“象”是指卦象,非艺术形象,但后人借指艺术形象,eg挚虞《文章流别论》“假象尽辞,敷陈其志”。

(3)阳刚阴柔思想。

联系清代姚鼐。

(4)通变。

《系辞下》: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联系《文心雕龙》

(5)天人合一思想。

四、孟子

1、以意逆志:

语出《孟子·

万章上》:

“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文是文字,辞是言辞,志是作者的思想。

孟子要求说诗者不要拘泥于个别字句的表面意思,断章取义,而应当从全篇分析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意图,才能有正确的理解。

后世对以意逆志中的“意”,究竟是说诗者之“意”,还是作诗者之“意”,众说不一。

2、知人论世:

万章下》: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事也。

是尚友也。

”此指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写作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立场,与作者为友,体验和把握其写作意图,进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3、知言养气:

公孙丑上》: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这里的“养气”指培养自己高尚的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孟子认为,作者首先必须具备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引用于文学理论和批评,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传统(曹植的“文气说”强调先天,韩愈的“气盛言宜”注重后天)。

五、荀子

1、荀子的文论思想

(1)宗经、征圣、明道说的先声。

人性本恶,通过后天对经典的学习加以修治,引导才能向善。

(2)重视辩说。

但需合乎礼义。

(3)重视礼乐。

著有《乐论》一篇,批判墨子“非乐”思想。

六、老子(非重点,了解“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七、庄子

1、虚静说(坐忘、心斋):

最早提出于老子的《道德经》:

“致虚极,守静笃。

”庄子有所继承。

《庄子·

大宗师》说:

“堕肢体,黜聪明,离行去知,同于大通,此为坐忘。

”庄子认为坐忘也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

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进行审美关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

“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许多文论家或多或少接收了这一思想。

2、物化说:

庄子的“物化说”和“虚静说”是相联系的。

体悟道从主体上来说要达到“虚静,而从主客体关系上来讲就是要做到“物化”。

所谓物化,就是指进入虚静状态后,人抛开一切干扰忘记一切甚至自己,不再受自己感官的束缚,主体的“自然”与客体的“自然”合二为一,从而达到认识上的“大明”。

3、得意忘言:

庄子对言意关系的看法。

外物》篇说:

“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

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庄子认为语言是有局限性的,不能把人复杂的思维表达出来。

但“得意忘言”说恰恰道出了文学作品应当含蓄,有回味,追求“味外之旨”,这对文学理论和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形成了中国古代“意在言外”的传统。

eg司空图《与极浦书》“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

”王士禛《香祖笔记》“唐人五言绝句,往往入禅,有得意忘言之妙。

4、天籁说:

《齐物论》中,庄子将声音分为“天籁、地籁、人籁”。

所谓“天籁”之音即为:

“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苞裹六极。

”这实际上与老子所提倡的“大音希声”意思一致,都反对以部分的、人为的声音来代替自然全美之声。

5、三言说:

庄子在《天下》篇中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

为广。

”“卮言”是无心之言,“重言”是托时贤先哲之言,“寓言”即为寄寓

之言。

这三者都不是对现实的真实表述,而是运用象征性的语言让人们体会

道的特征。

6、简要论述庄子的文艺思想

(1)追求精神自由。

《让王》“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

(2)崇尚自然无为。

以无为之道达到精神的绝对自由。

(3)得意忘言。

(见上)

(4)虚静、坐忘、心斋。

(5)浪漫风格。

《天下》篇:

“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不谴是非·

(6)注重实践与技巧。

《养生主》“庖丁解牛”。

7、简述庄子的言意观

(1)《庄子·

外物》篇中提出“得意忘言”说。

(具体见名词解释2)

(2)庄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没有形象和声音,感觉不到也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这里指出了语言的局限性。

在庄子看来,言与意常常不一致,虽然言是达意的工具,但若执于言,反而往往不能领会其意,有时倒需“忘言”。

(3)拓展:

在解决言意关系问题上,《周易·

系辞》虽指出“言不尽意”,但可以“立象以尽意”。

刘勰《文心雕龙·

神思》也认为: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

”可见,他们都主张通过“象”(意义不同)来表达“意”。

然也有人认为即使“立象”也无法表达精意妙理,eg魏时荀粲。

晋宋时期,人们也叹惋言不能尽意,但后来发现诗的特色与美正在于这种无法说尽的意趣,eg司空图、王士禛(见上)。

这种审美情趣显然是受了庄子和玄学家的影响。

八、墨子(了解)

1、墨子十论:

尚贤、尚同、节葬、节用、非乐、非命、尊天、事鬼、兼爱、非攻。

2、三表法:

《墨子·

非命上》提出: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于何本之?

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

于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于何用之?

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第二章汉代的文学批评

汉代的文学批评主要以对《诗经》、楚辞、赋的批评为主。

一、《诗大序》

1、“情志统一”:

见于《诗大序》: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

而形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情志统一”道出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本质。

它吸收了《礼记·

乐记》的“物感说”,指出诗人的情感受到外界的激

发,故而“吟咏情性”,寄托于诗。

但在此时的情不是随意乱发,而是

应当“发乎情,止乎礼义”,这体现了儒家文艺思想的保守性。

2、主文谲谏:

出于《诗大序》:

“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

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主文是指重视文采,讲究形式。

谲谏指刺上的

方式应当委婉含蓄,使统治者能够接受。

“主文谲谏”与孔门“温柔敦厚,

诗教也”(《礼记·

经解》)的理论相合,但有时并不符合《诗经》的实际

情况。

这一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对后来诗歌讲究文采,追求委婉含蓄产生了

一定影响。

3、六义说:

《诗大序》提出“诗有六义”之说:

“诗有六义焉:

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

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从音乐和内容来看,分为风雅颂。

风指地方之

乐,言一国之事及百姓心声;

雅即贵族之乐,言天下之事;

颂即祭祀之乐,

言天子圣德,报告神明。

从写作手法来看,赋指铺叙直说;

比即比喻;

兴为

起,“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

“六义说”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具有重要

意义,影响深远。

4、变风变雅(正变说):

《诗大序》提出:

“至于王道衰,礼义废,政教失,国异政,家殊俗,而变风变雅作矣。

”将《风》《雅》分为正、变。

正雅是西周兴盛时的作品,变雅是衰落时的作品。

郑玄《诗谱》将十五国风的《周南》《召南》列为正风,其余为变风;

将武王、周公、成王时的作品列为正雅,其余为变雅。

“正变说”反映了汉儒将作品与政治、社会历史紧密相连的批评方法。

但有时难免会陷入牵强附会、生硬穿凿。

5、四始:

(1)《诗大序》把“风、大雅、小雅、颂”作为诗歌的源头,即为“四始”。

(2)《史记·

孔子世家》认为“《关雎》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雅》始,《清庙》为《颂》始。

”将风雅颂的开篇作为“四始”。

6、二南:

《诗经》十五国风中的《周南》《召南》。

7、简述《诗大序》中体现的文学批评思想。

(1)诗的产生与性质。

情志统一。

(2)诗与政治的关系。

诗反映政治状况:

变风变雅。

诗的政治教化作用:

“风,风也,教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诗的讽谏功能:

主文谲谏。

(3)六义与正变观。

二、司马迁

1、发愤著书:

《史记·

太史公自序》与《报任安书》中“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提出“发愤著书”说。

司马迁认为,痛苦和不幸可以激励作者的志向,成为他们写作的动力。

“发愤著书”说由来已久并影响深远。

屈原《惜诵》中有“发愤以抒情”;

韩愈的“不平则鸣”;

欧阳修有“穷苦之言

易好”。

但需要注意的是,司马迁所说的是不幸激发人的写作,而不是以愁怨悲愤倾注于作品之中,这一点与后世某些批评是有区别的。

2、“实录”精神:

司马迁《史记》的创作原则。

《汉书·

司马迁传赞》中说:

《史记》“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比如,司马迁不泄私愤,客观记述武帝事迹,既有丰功伟绩又有好大喜功、求仙访道的可笑事实。

对汉高祖既写他推翻暴秦、深谋远虑的风采,又揭露其虚伪狡诈的流氓嘴脸。

“实录”精神对后世的史学和文学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十四史在体例和创作态度上都效仿,杜甫的“诗史”也吸收了这一精神。

3、简述司马迁的文学批评思想

(1)发愤著书说。

(2)实录精神。

(3)对屈原的评价。

A、肯定屈原的高贵品质。

B、认为《离骚》具有政治意义,同时也是舒泄怨愤的抒情作品。

“《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C、认识到《离骚》的象征、寄托手法。

“称文小而其旨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4)对司马相如的评价。

肯定司马相如的讽谏有益于政教。

但认为其夸张的描述是失实,不可取。

这体现了司马迁证实的倾向。

三、扬雄

1、劝百讽一:

扬雄《法言》提出的论赋主张。

他认为赋应当表达劝诫,具有讽谏作用。

然在作品中,讽谏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且表达委婉含蓄,不易察觉,终还

是“劝百而讽一”“曲终而奏雅”。

因此扬雄对赋开始采取激烈的批评态度,

原先钦羡的司马相如也被批为“文丽用寡”。

2、“诗人之赋”与“辞人之赋”:

扬雄在《法言·

吾子》中提出:

“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

”“丽”指文辞的美丽;

“则”是指符合儒家伦理道德,有讽谏作用;

“淫”是过多、泛滥。

在这里,扬雄强调《诗经》的作者为文虽文辞美丽,但能起到讽谏教化的作用。

而像司马相如等人之赋,极尽华丽之辞,但于政教无益。

此处需注意的是,赋在《诗经》中表示一种写作手法,与扬雄的“赋”意思有所出入。

3、简述扬雄的文论思想

(1)主张征圣、宗经。

以《五经》为最高典范,阐扬儒家圣人之法。

(2)论赋:

劝百讽一。

(3)评价屈原。

赞扬其为人与作品,但对其自沉湘流表示不理解。

四、董仲舒:

1、诗无达沽:

语出董仲舒《春秋繁露》。

“达沽”的意思是确切的训诂或解释。

在艺术鉴赏中,由于诗的意义常常不显露,“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白居易《与元九书》),加上鉴赏者心理、情感状态不同,所以对一首诗,常会有不同的解释。

“诗无达沽”在后世被引申为审美鉴赏中的差异性。

五、班固

1、评价屈原:

A、肯定屈原的忠君爱国及其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屈子之篇,万事归善。

B、对其愤懑投江表示批评,认为不合中庸之道。

《离骚序》:

“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微国群小之间~~~~”

C、没有认识到屈赋的艺术特色,对其运用神话传说、想象的手法表示不满。

可看出其征实的批评原则。

2、评价司马相如:

肯定《史记》的实录精神以及文质相济的写作特点。

批评《史记》不合儒家思想之处。

从某种程度体现了班固思想的落后一面。

3、论赋:

肯定汉赋,认为是汉代盛况的反映。

4、《汉书·

艺文志》

六、王逸(了解《楚辞章句》是现存最早的《楚辞》注本。

七、王充

1、疾虚妄:

王充写作《论衡》的主旨是“疾虚妄”。

他认为一切文章和著作必须是真实的,

坚决反对荒诞不经的虚妄之作,反对“奇怪之语”、“虚妄为文”。

只有真才是

美,而真美和善是分不开的。

在王充看来,高度真实的文章和著作才有益于

世,虚妄之作毫无实用价值。

2、简述《论衡》中体现文学批评理论

(1)“疾虚妄”的主旨。

(2)推崇学术著作及应用文。

服务政事,有实用价值。

(3)轻视辞赋。

王充论文尚功利,尚实用。

(4)反对崇古抑今,重视通俗语言。

论说性文章要通俗易晓,不应刻意追求文辞巧丽。

(5)论夸张和比喻。

指出二者的确能增强文章的写作效果,但从“疾虚妄”的角度出发,认为夸张等“伤其本”“离其实”。

王充的缺点在于过分注重征实,缺少了文学的眼光。

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

一、曹丕《典论·

论文》

1、“不朽”说:

曹丕关于文章价值的观点。

《典论·

论文》提出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

朽之盛事”,充分强调了文章在封建国家政治生活的实用价值,在文学创

作和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四科八体:

曹丕在《典论·

论文》中提出四科霸八体的文体论:

“夫文本同而末异。

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本”是文章的本质,即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

“末”是文章的具体形态,即文章的内容和形式,此处曹丕将其分为四科八体。

这应当是最早提出的比较细致的文体论,标志问题分类发展到新的阶段。

(注意:

诗赋欲丽)

3、“文气”说:

曹丕《典论·

论文》提出: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

”这里的“气”指作家先天的秉性气度,要求文章应当表现作家独特鲜明的创作个性。

后世文论家常以“气”论诗论文,或多或少受其影响。

(联系:

孟子“我善养吾浩然之气”、韩愈“气盛言宜”)

4、《典论·

论文》中体现的文论思想

(1)论作家。

建安七子的提出;

文气说。

(2)论文体。

四科八体,对两汉的总结。

(3)论文章的价值和作用。

“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二、陆机《文赋》

1、缘情绮靡:

陆机《文赋》中提出:

“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缘情”指诗歌因情感激动而作,“绮靡”指诗歌的总体风貌给人美好的感受。

“缘情绮靡”与《诗大序》“吟咏情性”一致,但有所突破。

汉儒强调“止乎礼义”,为政教服务。

陆机只强调其审美性质,未提政教,偏离儒家正统,具有重要的意义。

2、《文赋》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思想

(1)创作冲动的发生。

因自然景物受到触发或阅读他人作品时的感慨。

“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2)构思时的思维活动。

A、虚静“耽思傍讯,精鹜八极,心游万仞”。

B、思维活跃“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C、伴随情感和形象“私涉乐其必笑,方言哀而已叹”。

D、触及灵感说。

有时文思流畅,有时受阻碍。

(3)文章体貌风格多样。

作家个性、爱好、经历不同。

不同体裁,风格相异。

(4)文章的审美标准。

构思巧妙,文辞妍丽,声音之美。

“应和悲雅艳”五者具备。

三、挚虞《文章流别论》

葛洪《抱朴子》

四、文笔说:

“文笔”是南朝人区分文体的习惯用语,一般认为“有韵谓之文”“无韵谓之笔”。

萧绎认为“文”应当具有抒情性,辞采美丽,声律和谐。

颜之推则有“经典非

笔”的说法。

文笔作为文体的区分,初唐时仍沿用,至唐宋古文运动兴起,才

日渐湮没。

五、声律论:

形成于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代表人物沈约、谢眺等。

声律论的具体内容即是“四声八病说”四声是指平、上、去、入。

八病指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正纽、旁纽。

刘勰《文心雕龙》专列《声律》一篇,赞同其说。

钟嵘《诗品序》反对声律说。

六、裴子野《雕虫论》

颜之推《颜氏家训》

七、刘勰《文心雕龙》

(1)结构:

《文心雕龙》全书50篇,前五篇为《原道》《征圣》《宗经》《正

纬》《辨骚》;

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为文体分论;

第26篇《神思》到第49篇《程器》专论各种文学思想,包括创作论、风格论、鉴赏论等等;

第50篇为《序志》。

(2)重点篇章:

《情采》《体性》《神思》《风骨》《时序》等。

2、才气学习:

《文心雕龙·

体性》指出文章风格与作家有密切关系,作家个性的形成有四方面因素,即才气学习。

才是指作家的才能,气是作家的气质个性,此二者是先天性的;

学与习是后天的,学指作家的学识,习指作家的学习。

刘勰对先天的禀赋和后天的培养能做到兼顾,比曹丕强调先天秉性前进一步。

3、风骨说:

关于风骨的内涵众说纷纭。

刘勰《文心雕龙》专列《风骨》篇提出文章应当

“风清骨俊”。

所谓风是指作者的思想、感情、气质等呈现于作品的外部面貌,

“风清”要求思想情感清明显豁具有艺术感染力。

骨是就文章语言应用范围而

言,“骨俊”要求语言精要、劲健、峻直。

风骨说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后世文论家多标举风骨,反对柔靡繁缛。

4、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时序》篇提出,认为文学创作随着时代的推移而发展变化,反映者各个时代的特色。

如建安文学“雅好慷慨”“梗概多气”,晋初文学“结藻清英,流韵绮靡”等。

各个历史时期文学风貌形成的原因除文学本身继承关系之外,不外一下三点:

政治隆污和社会治乱;

学术思想面貌;

君主的提倡。

刘勰在这一方面的论述在中国文论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5、《文心雕龙》中体现的文论思想

(1)基本思想:

《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文之枢纽”

道是文章的本源,本章表现道,圣人的经为后世各种文章的渊源和思想艺术上的标准。

(2)论内容、形式和体制:

A、论内容:

重视情思,真实可靠,合儒家之正道

B、论形式:

“文丽而不淫”“体约而不芜”

C、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情采兼顾。

D体制分类:

共33类。

曹丕四科八类,陆机十类,《文选》38类。

(3)论风格和文风:

A、作家与风格:

才气学习,风格八体(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

B、风格与文体:

不同的体制有不同的风格标准。

C、风骨论。

(4)文学与自然景物和时代的关系:

A、自然景物与文学: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

B、时代于文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

C、文学通变:

“变则其久,通则不乏”。

(5)论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

A、创作构思与修养:

《神思》《养气》情感、外物文辞

B、写作方法技巧:

三准之说;

神志为主,次为文辞、声律等。

C、文学批评态度与方法:

六观说(观位体,观置辞,观通变,观奇正,观事义,观宫商)

6、《文心雕龙》的贡献于局限

(1)贡献:

A、指导写作,研讨作文之道。

B、规模宏大、内容丰富。

C、以质朴刚健的经书文风弥补骈文质朴不足的缺陷。

(2)局限:

A、以儒家思想为标准,表现了一定的局限性和保守性。

B、鄙视通俗性文学。

C、对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楚辞艺术缺乏了解。

D、有时过于重视形式美,如未提陶渊明

八、钟嵘《诗品》

(1)现存最早的一部诗论专注,论述汉魏至南朝齐、梁时代的五言诗。

(2)评述122位诗人,分上中下三品,将作者分为三系:

源于《国风》,源于《小雅》,源于《楚辞》。

(3)上品:

李陵、班婕妤、古诗十九首、曹植、刘桢、王粲、左思、阮籍、

陆机、潘岳、张协、谢灵运。

2、三义说:

钟嵘《诗品序》提出“故诗有三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

此处兴指要有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比是通过写景叙事来比喻寄托诗人内心的情志;

赋是用蕴含寓意的语言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和描写。

把兴放首位是为了突出诗歌的艺术思维特征。

钟嵘对此三义做出了新的解释具有重要意义。

3、直寻说:

直寻是钟嵘文学思想的核心,《诗品序》中说:

“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

”所谓“直寻”就是指诗歌应当直接抒发真挚的情感,反对用典用事,反对过分强调声律,强调自然之真美和直觉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直寻说”的提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从另一方面也显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